|
|
■[自然人文]從竹田火車站的保存現況看地方建築的價值 (下) --﹥ 作者:盧建銘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系) 第二個問題是古蹟的認定問題。目前地方政府除了少數幾棟明星級的歷史建築是由建築史者發起保存或提報古蹟,其它主要都是透過地方文史工作者和社區工作者發掘,再經由鄉鎮公所提報,或者是由縣級政府透過諮詢學者專家之後,再主動發掘提報。評審委員的組成,成員主要是由歷史學者及建築史學者;評審的組成就大概的說明了古蹟的標準,其中包括年代的久遠程度不同、或者是建築藝術的精緻度不同......等等。 因此換成另一種說法,就是縣級古蹟的認定好像只是在尋找國家級古蹟的「次級品」一樣。也因此在古蹟指定的制式表格上,都有一欄註明內容是「是否建議提報為國(省)定古蹟」。其實更諷刺的是「評審委員」也是「次級品」。以我為例,我是地方政府的古蹟審查委員,我的老師們大部份都是國家古蹟的評審委員,評審中的歷史學者的情況也都一樣。在整個歷史建築保存中扮演最積極角色的社區工作人士,總是在評審會中列席說明而已,而不是擔任評審的工作。也因為認定的標準是越往地方越寬鬆,因此如果假定推展順利的話,未來指定的數量也會呈現金字塔型的結構,上層的國家級古蹟較少,中層的縣級古蹟略多,下層的地方的歷史建築更多。但是預算編列的數額和時程,卻不太可能按照這種金字塔模式來分佈。 由於對價值認定的標準是以國家級古蹟的標準,因此相對的在修護技術和修護觀念,在執行時也會很容易延續著國家古蹟的修護模式,也因此規劃預算的編列自然也是延續著舊有方式。因為如此,部份縣市政府指定了大量的縣定古蹟,但是在預算編列時便遭遇財政上的困難,而也有部份縣市政府為了避免預算編列的困難,至今仍未辦理任何一件縣市級古蹟的指定工作。以高屏地區為例,過去兩年內,高雄縣的民政局及後來的文化局共進行了至少兩次以上的縣級古蹟的指定工作,而一水之隔的屏東縣的民政局則至今尚未有任何古蹟指定的動作,改制為文化局之後也並尚未進行這項業務。同時在高雄縣的古蹟認定工作的分佈並不均勻,美濃、旗山地區由於社區文化工作和地方文史工作較為活躍,因此指定的數量也較多。 另外,從整體的關點來看,古蹟的認定是否仍然是以建築學者和歷史學者的角度來看,是值得商確的,或者應該在決策權力上加入其它不同的角度。但是古蹟的認定至少應該是多元的標準來認定,而不是單一文化資產的角度來認定。評審委員的組成結構固然應該檢討,但是評審程序和制度更是應該檢討,或許考慮將社區公聽會或者是其它程序納入到評審制度當中。 第三個是建築文化資產類型的問題。對於行政作業單位、審查成員或者是提報單位而言,更直接的疑問,是除了過去我們在古蹟指定的幾種類型之外,到底還涵蓋那些其它的類型,「官方認定」的標準和程序又有什麼不同。建築物、城牆、橋樑、墳墓和考古遺址等具體的構造物是大家較熟悉的保存對象,河道、樹木、道路、船鑑及現代化工業機械相關設備則較為陌生,聚落、工廠場區、河川、樹林和民俗傳說事件的位置較容易引起爭論。 例如,如果我們將大型船艦納入到歷史建築的項目中,在觀念上只是將建築「不可移動」的概念,轉變成也接納「可移動」的概念,或者是將「巨大形體的文物」看待為「建築物」而已,但是對於執行層面上的影響就有很大的改變,包括評審委員的組成結構、維修經費的規模及名目、保存及再利用的可行性、或者是評審觀念的改變,這些種種因素都會決定我們要將那些船艦保存下來,或者是將那些船艦送進拆船廠。相信港市合一之後的高雄市,也很快就會遭遇這樣的問題了,也許未來的高雄市文化局或者是港務局要開會決定將那一個碼頭列為歷史建築,並且停泊了幾艘不同類型的船艦,而這些船艦或許扮演文化場所、博物館、抑或許是扮演一個小鄉鎮的角色。 歷史建築進行維護及使用及經營的過程,應該朝著都市整體性及社區性的方向發展,因此反應在事權結構上,或者是預算的結構上,應該是要有更多樣性的變化。(完) 【文章連載】■從竹田火車站的保存現況看地方建築的價值 (上) (中) (下)
山洞入口的斜對面,便是這棵老朴子。老樹斜長在山坡地上,對面是一塊空地,剛好做為這裡住家養殖雞、鴨的一個場所。據一位居住在此地的老伯伯回憶,他小的時候這棵樹還沒有現在這麼大,因此推算起來,這棵樹的樹齡應只有約一百歲。這樣的年歲對於樹木來說似乎還算年輕,不過由於樹旁無遮蔽的關係,已有不少樹幹因強風吹襲而折斷,是比較可惜的一個地方。 要拜訪此地的老樹相當容易,因為入口處有一個「珍貴老樹」的明顯路標。沿著路標進入,看到的第一戶人家對面空地,便可以見到這棵老朴子,如果要問路,這裡是屬於八里鄉荖阡坑95號附近。
本文摘錄【老樹巡禮-台北縣珍貴樹木】 http://www.csnp.org.tw/ 作者:賈福相 當我被邀請講演的時候,我立刻就答應了,因為我要藉這個機會對大家報告我辭去院長職務的理由,同時也要談一談我對將來的一些看法。 我作大學行政已快十五年了,五年的動物系主任,近十年的研究生和研究院院長。羅素曾經說,一個人接近精神崩潰的最大病徵就是相信自己所做的事特別重要,十年院長下來,我的神經系統已被摧殘得很厲害,對幾個剩下來的大腦細胞一定要好好照顧。 在行政工作任期中,我曾繼續自己的研究,繼續指導研究生,但只能兼任極少的大學課程。 研究和教書是一個教授學者的基本使命,行政不是。然而,行政也是必須的,因為在大學,一定要學者來領導,才不致走入叉路。 忙於行政工作,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基本研究和教學被逐漸蠶食,對任何一個學者,都是一種麻木的經驗,我很怕有一天自己會變成一個純粹的行政人員。我相信任何一個學者當他不能去從事其基本使命的時候,就應該退休或辭職。 三年前.當我答應連任第二期院長的時候,有好多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譬如說籌劃已久的博士生入學獎學金,此事已實現了。後年(一九九五年)起,我們會有每年三百萬元的經費。另外,我一直要做的是把管理研究生獎學金的行政,由訓導處轉到研究生院來,這件事也已於去年完成。其他,如博士生論文獎學金也已經由去年的二十名增加到今年的三十名,而明年會增為四十名;同時獎學金額也由每年一萬一千元增到每年一萬四千元。 大家都知道,若干年來,我一直在努力增加學生旅行獎金,而使我們的學生有能力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們每年學生的旅行獎金只有十萬元,但最近已與副校長達成協議,把坎普蘭博士後的經費轉到我們院來了。 當然,還有其他的很多工作沒有完成,譬如說重建博士論文答辯考試委員聘請的經寶和建立研究生課業的審查制度等。這些只好由下任院長來完成了。 請不要相信這些工作是我一個人的功勞,相反的,一切結果都是由我們院中同事們共同合作和努力的成績。 我們的前途真是充滿了挑戰,社會在變,經濟政治在變,而研究生的人口和成員也在變。所以院內的行政也一定要跟著變。 我們院的主要使命是學生的研究。研究生就是研究,要傷害一個大學是有效的方法就是傷害其研究,就是傷者其研究生。我們的大學是以研究為中心的,我們院裏全體同仁的努力和服務也都是為了提高研究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大家一起工作都有無限樂趣,在工作中我們成了要好的朋友,和朋友們一塊工作真是津津有味。 我喜歡作研究,也喜歡教書,你們知道去年九月至十一月我曾去香港科技大學教書兩個月,我教的是二年級的海洋生物,共有二十五名學生,我帶他們去外海岩岸、淺海泥沼灣或海洋公園。在那時,我深深地感到「學生們眼中的熱情和求知慾對我是如此重要,這種反應是親近的、是自然的、是積極的。這些感覺遠比行政有意義、有生機,就在那時我下了辭去院長職務的決心。這就是為什麼前些日子在我給你們的公開信中說……我相信是時機了……我要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內容…… 去年冬天美國和加拿大的動物協會聯合主辦的年會中,有近千人參加,生態組選出了四名最佳研究生論文,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兩位女性博士生,都是我的學生。當她們把獎狀和信拿給我看的時候,我的興奮是無以形容的,就像若干年前我十歲大的女兒們取得了鋼琴演奏或數學比賽獎狀時一樣地使我心臟跳動加,使我要跳要唱,要飲香檳酒。 這種驕傲和快樂,是人生旅途上燦爛的花朵。 最後,我要和大家談一談我個人對將來的一些隱憂。我們的社會和大學每天都有新的動向,而有幾種動向並不值得樂觀。這些可能是作學問的絆腳石。譬如說,很多事我們都只談表面,我們常常在講「質」和「優良」,但什麼是質、什麼是優良並不深追,於是這些字眼變成了毫無意義;另外一個趨向是千篇一律的「中庸」,這是反文化的。美國華盛頓大學前些年的校長赫里博士曾說:「教和學是美麗的,像苦痛、像笑聲,在最高潮的時候,會變相。」一九八四年,我也曾寫過一篇短文:「為混亂辯護」。兩個看法目的是一致的,一個大學一定要鼓勵百家爭鳴,在變相中、在混亂中,新的觀念、新的真理、新的學說才能誕生。老老實實地安定守法,千篇一律,只能跟隨,不能領導。 還有種趨向是對科技的崇拜,科學與技術和道德無關,和錯與對無關,但社會和大學一定要有道德,一定要講錯與對。學者教授的責任是指出社會的新方向,所以大學只頒哲學博士,而不頒工程或文學博士,我們的祖先了解哲學的重要。 科技掛帥主要的是推動經濟、政治和工作率,教授們有職業的保障,是要多想、多實驗,膽敢向即成的規律挑戰,膽敢唱不同的調子,只要是真理,就一定要唱出來。 用商業管理的方式來管理大學也值得我們警覺。商業是為了賺錢,大學不是。學問的重要不能用尺、斗和斤來量,不能用錢買。最近,我們的副院長麥吉爾在校報上說得很對:「諸多系科都有年經的驚人學者,每一科系都有新發現,這些孜孜努力的研究生們,使我們對前途充滿了希望。」 最後我要感謝各位對我們院的支持,更感謝四千多位研究生們對他們自己的院的支持。
小痞在幼稚園演話劇,全身蜘蛛裝上台表演。
「為什麼母雞的腿這麼短?」孩子問。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