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圖:貓頭鷹
為了一探達悟獨木舟的奧妙,抱持著探訪世界珍寶的心情,飛過太平洋海面,隔著玻璃告訴太平洋上的鯨豚,我們將飛到蘭嶼島,尋找這島上獨一無二的動植物與人文生態;更懷抱著尊重本區生態與主宰者的態度,一一探索這些特有種植物及許許多多的動物們。 台東龍眼化成舟
一行人在路旁目睹了雅美族大哥在水溝旁雕刻的情景。面對著雅美族人獨特的造船技術與文化經歷,不是每個國人都有如此的機緣可看到,對此現場快速雕刻的真功夫更感認同與肯定。 台東龍眼
蘭嶼赤楠桃金孃科的赤楠屬植物,普遍都是為極佳的建材材料,而蘭嶼赤楠不僅組織細緻、具有紅色心材,更是極佳的木料。 蘭嶼赤楠果實呈球形、可以食用;多原生於原始林內,目前僅在蘭嶼及綠島上發現。植株不大,所以,常被取來當作小藝品或其他地方的用材,如木棒、木柱或收穫棒等。 ◆[生態保育]亞馬遜雨林發現兩個新猴種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6-24 (ENS)- 巴西亞馬遜雨林發現兩個未曾有過紀錄的新猴種。發現牠們的科學家表示,雨林中可能還有其他科學界未知的物種;而此處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之一,這些物種的存在,更顯得拯救雨林的工作已是刻不容緩。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24-06.asp ◆[環境政策]迎接八大工業國領袖 加拿大沉穩以對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24-02.asp ◆[其他]美國亞利桑那州大火失控 25萬英畝地化為焦土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23-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24-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2/2002-06-24-19.asp 作者:曾永平 六十五年前,蘆溝橋事變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場,這一頁戰史也深劇改變了現代中國,當地駐軍團長吉星文、與大戰導火線所在地的蘆溝橋上那四百九十八隻石獅子瞬間聲名大噪。 八年前,宜蘭縣建設完成冬山河親水公園,由日本極富盛名的「象集團」設計監造,其空間概念、設計語言、與造景的巧思在當時都是獨領風騷的,冬山河親水公園成為宜蘭的新地標,台灣親水遊憩休閒的典範,各縣市爭相倣效的對象。 從建築、藝術的眼光來看,無論蘆溝橋的石獅子、或冬山河親水公園,在當時都是擁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焦點所在:蘆溝橋已有八百多歲,是北平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早在七百多年前已躋身「燕京八景」之一,橋上繁多的石獅子更是著名,當地人因此有句偈後語謂「蘆溝橋的獅子|數不清」;而冬山河親水公園展現了政府施政魄力、結合了民間參與和專家智慧、貼合當代都市化生活所渴求的休憩心境,讓冬山河由水患禍源搖身一變成為蘭陽人民驕傲的「希望之河」。但是隨著時間軸的拉長,在設計風格嚴重抄襲與觀光規劃重複設置的情況下,蘆溝橋成了所有新建橋樑的代名詞,而親水公園則成為所有觀光規劃的必備元素。 且讓我們將時間軸拉回今日花蓮!最近,大家如果驅車通過橫跨美崙溪上改建後的尚志橋,應該不難發現,所有橋墩的上方都多出了一隻隻白色石獅子。這讓我不禁想起前年才完工,橫跨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溪上的新建橋樑,橋上亦是「星羅棋佈」地豎立著無數的石獅子。兩相映照之下,才赫然發現一個趨勢:所有新建的橋樑一定要「蘆溝橋」化,彷彿這麼做才會顯得橋面的氣勢雄偉、功績顯赫。我們再往橋下看下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個人工的綠美化河岸,在河的兩側有著像水溝般的美麗設施,我們叫他「親水設施」;如果沿著美崙溪來到花蓮港邊,你亦會發現水早已靜止的親水規劃與涼亭--依照冬山河模式,我們一律叫它「親水公園」。 就這樣,蘆溝橋變成了花蓮所有新建橋樑的代名詞,而親水公園則成為所有觀光設施規劃的必要之惡。其實,蘆溝橋橋上裝置石獅子、或冬山河畔做綠美化工程,並不是「原罪」;問題在於大量的抄襲與複製後,地方的特色不見了、觀光設施統一了、公共藝術與公共造景亦失去了獨特的風格。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地方整體觀光發展的主軸與策略,是否也在這樣的同質化中迷失了方向呢? 且讓我們來看看宜蘭的例子。宜蘭的親水公園,其規劃融合了當地的特殊地景元素,五座圓錐形卵石丘由小而大依次排列,頂端連成一直線,貫通龜山島的頸部,將龜山島的意像延伸進入親水公園的園區內。另外還有八百位小朋友利用貝殼、 瓷片、陶片、彈珠等,鑲成充滿童趣的水泥板畫,以及還設有當時獨步全台的親子戲水區。然而,一個成功的觀光規劃,單靠硬體的設施是不夠的。於是乎,「宜蘭國際童玩節」在一九九六年年的夏天,配合開蘭二百週年的活動,納入冬山河親水公園的正式營運中。就這樣以活動搭配硬體,以硬體襯托活動的方式,在二○○一年的童玩節裡,總共吸引了八十萬人潮,其周邊經濟效益更是突破十億新台幣。 還不僅於此,在冬天,一個在宜蘭原本寂寂無名的小風景區武荖坑,也因為「綠色博覽會」的用心規劃,在二○○二年初春的旅遊淡季,亦創造了近卅三萬的人潮,並強烈地散播了綠色概念的種子,其中以展覽、展售、會議、表演、遊憩等主題,經由互動、知性及寓教於樂之活動設計,成功地傳播了綠色概念、自然生態、能源、生物科技與環保精神。 以上兩個例子,其活動的原創性與用心的經營,再搭配上觀光休閒產業軟硬體的行銷包裝,締造了宜蘭傲人的「宜蘭經驗」。 反觀花蓮,一個崇山峻嶺與深邃大海包圍的山海小城,擁有的是更為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聚落,觀光發展朝向自然與人文方面的規劃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但是近幾年來,花蓮觀光規劃的方向有與西部同質化的趨勢。從親水公園、蘆溝橋式石獅子、與大型渡假村人工育樂設施的進駐,可以看出花蓮逐漸迷失了它應該走的方向與目標。而大尺度、大規模、大開發、大財團的四「大」模式取代了原有的規劃方向,漸漸地,花蓮將一步一步走向與西部同質化的死胡同裡;而如此的「花蓮經驗」亦與「宜蘭經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近來,生態觀光中所強調小規模、小尺度、尊重當地資源與居民的觀光發展模式或許是一帖良藥。而花蓮,這座山海小城也唯有走出自己的風格,規劃屬於花蓮的原創活動,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觀光客與觀光資源的進駐。否則單單靠與其他縣市同樣,或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石獅子、親水公園……等觀光規劃,將使得花蓮喪失樹立獨特風格與優質觀光吸引力的絕佳機會。(本文原刊載於2002.4.28更生日報/花蓮采風)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投書:台東縣野鳥學會 91年6月22日下午三時,由台東縣議會、台南縣佛陀教育中心及中華護生協會主辦的八關齋戒放生法會於台東市海濱公園盛大舉行,由台南及高雄專程前來的信徒遊覽車約十餘輛,擠滿了通往海濱公園的兩旁。可容納千人的帆布棚架下已坐滿了信眾,棚架前方地面已放了一排待放生鳥籠,有白頭翁兩籠約一百隻,綠繡眼一籠約七十隻,麻雀兩籠約80隻,另有三卡車共20萬尾的虱目魚苗。 台東縣野鳥學會長期關注自西部引入白頭翁於東部放生的問題,出版了「搶救東部烏頭翁」的摺頁,此次遇此盛會,特別派出多位會員,身穿鳥會制服,佩帶識別證,攜帶折頁於會場分發,分別進行柔性勸說,負責行政事務的日弘法師對於來自西部的白頭翁假如在東部放生,將影響東部烏頭翁族群的說法表示尊重,立刻同意等法會過後將白頭翁交給台東鳥會處理,鳥會即刻協調專車將這兩籠白頭翁送回高雄野放。雖然對於購買野生鳥類的問題仍未能與法師做徹底的溝通,但是法師在了解生態環境後,尊重生物特性的態度,亦受到鳥會的讚佩。(2002.06.23) 時 間:7月23-26日 阿公說:「以前小時候想玩玩具都要自己做,且用生活週遭的材料來創作」。而今孩子的玩具不再是鄉土味濃厚的童玩,而是科技下的產物。台南的阿公將失傳的童玩再度燃燒校園每個角落,極受校園師生的喜愛。因此我們也邀請您的孩子一同來享受童年創作童玩的樂趣。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97 ●[營隊]海洋生活夏令營-貝類的世界 --﹥ 時 間:7月6至7月8日 澎湖群島共擁有六十四座大大小小的島嶼,海岸線曲折長達300多公里,多樣性的物理環境,在這裏形成了豐富的海洋生態,各式瑰麗的海洋生物,是造物者最美麗的神話。但隨著海洋的破壞,這些美麗的生命,離一般的孩子已愈來愈遠了,我們如何叫孩子,能再尋回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感動? 2002澎湖水族館「第四屆海洋生活夏令營-貝類的世界」,希望藉由三天二夜的營隊生活與活動設計,讓參與的同學能瞭解在澎湖海洋生態中很重要的一群生物──貝類,我們將實際下海去體驗澎湖(討海人)靠海吃海的生活方法,並安排學員夜宿澎湖水族館內,希望讓小朋友可以從「與魚共枕」中,領略內太空的深邃之美;再配合潮間帶活潑的生態解說,由踏浪、拾螺、撿貝類等尋寶活動,體驗漁民討海的甘苦,激發學子珍惜資源及環境保護觀念,並對貝類這群美麗的生物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74 ●[營隊]探訪諸羅認識樹蛙生態營 --﹥ 時 間:7月5日-6日 (週五-週六) 認識諸羅樹蛙、雲林自然、人文資源介紹等解說課程,大地遊戲、趣味挖筍、晨間賞鳥等動態活動,以及諸羅樹蛙生態的解說能力訓練。 詳情請參閱 http://tzf.org.tw/frog.htm 本刊6月27日電子報”[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材質比厚度重要”文末,”編按:環保署配合近期全台限水措施,已將免洗餐具限用延遲至九月一日實施…”,第一階段塑膠類(含保麗龍)免洗餐具使限制,正確實施時間應是今年的”十月一日”,誤寫為九月,敬請讀者見諒。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issue/surround/2002/su02062702.htm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