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澎湖鷗鳥季]小燕鷗的棲息環境與食性 --﹥ 作者:張至善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環境生態專員) 小燕鷗在台灣出現的狀態為夏候鳥、部份留鳥,亦名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之鳥類,小巧的體型為它的一大特徵,身長約28cm、翼展僅53cm,羽色上的特徵:夏羽時嘴呈黃色,先端黑色,腳橙黃色,身體為灰白色,背部灰色,頭頂、後頸及過眼線黑色,使得額前形成一塊三角形白斑,成為與眾不同的識別特徵,飛行時初級飛羽外側呈灰黑色,翼下白色,尾上覆羽至尾羽白色;冬羽時,大致似夏羽,但嘴為黑色,腳呈黑褐色,且頭部的黑色部份範圍變窄。 棲息環境 在鳥類的生活中,覓食與繁衍後代是其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工作,而這兩項活動也決定了它們的棲息環境:它們需要一個能充份供給食物的場所,一個提供休息、庇護的場所;當繁殖季來到時,除了上述的條件外,它們還需要一塊能順利築巢、產卵、育幼的地方。小燕鷗以魚類為主食,所以其棲息環境至少需要一片能供養魚類的清澈水域;此外它們還需要一塊能供它們休憩或繁殖的土地,在這樣的條件下,舉凡沼澤、河口、海岸、小島等地方都是適合它們居留的地方。 但它們的棲息地仍是有所選擇的,並非所有水陸交壤之際皆適合居住落腳,它們會避開結冰的海域(北極燕鷗會停棲於浮冰之上),經常受到狂風暴雨造訪的海域,自也不在選擇之列,植被覆蓋過高之處及險峻的懸崖斷壁也不受青睞,一般而言,它們較喜愛平坦而視野廣闊的地方,諸如傍海的寬闊岩床、廣闊的礫灘或是穩靠的沙丘、沙灘等地,位處海中的小島嶼,由於遭受干擾的機會較少,經常是它們的最佳選擇。 在台灣繁殖的小燕鷗出現地點有台中大肚溪口、宜蘭和平溪口、澎湖青螺灣、望安鄉及白沙鄉的無人島等地。台中大肚溪口的繁殖棲地主要是一片海埔新生地,小燕鷗們築巢位置選擇在卵石遍布的場所,族群數目約有二百隻左右,宜蘭和平溪口的繁殖棲地主要是卵石細沙堆砌的河口沖積平原,澎湖青螺灣繁殖棲地主要是貝殼、細沙、珊瑚碎屑等組成的礫灘,而望安鄉及白沙鄉的無人島繁殖棲地則是細沙、礫灘混雜的小島海岸線。 食性 我們可由二個部份來討論小燕鷗的食性這個問題,一是食物的內容,二是它取食的方法。鳥類所食用的食物內容往往影響了其棲息環境與族群分布,有的鳥類屬於食性廣泛無所不吃的機會主義者,如家麻雀(house sparrow)、黑脊鷗(herrig gull),它們能利用的棲息環境就較具彈性。有的鳥類則相反,它們僅適應某類食物或某種取食方式,如紅鸛 (flamingos)、剪嘴鷗(skimmers)等,它們的棲息環境與族群分布便受到侷限。小燕鷗的食性則差不多介於上述的二者之間。小燕鷗是以魚類為主食,但一些甲殼動物、蝦、蟹和水母、烏賊及活動於地面或空中的昆蟲都可作為它的食物。 和小燕鷗一樣以魚類為食的鳥類有很多,如潛鳥、翠鳥及鸕鶿等,但是它們取食的方法都不盡相同,潛鳥、鷿鶗、鸕鶿它們會由水面潛入水中追捕魚類為食。翠鳥捕食魚類的方法則通常是於停棲的位置上盯上目標,再進行俯衝攻勢。小燕鷗及鰹鳥等則會在空中鎖定目標,再俯衝入水捕捉魚兒。事實上,以海為家的海鳥們覓食時的飛行、潛水、游泳等方式,可作為區別各科(family)的特徵,甚至可作為鑑定種(species)的特徵呢!有趣的是,所有以魚類為食的鳥兒,當它們吞嚥魚兒時都有一致的方法,那就是先從魚的頭部吞起,這樣的話,才不致被魚兒堅硬的鰭刺所傷,魚兒通過食道時也較為順利。 小燕鷗覓食的對象以靠近水面的小魚為主,覓食時為探查水中的獵物,它會輕快的鼓動雙翼,在水波上定點振翅,同時為了保持眼睛盯住目標,頭部亦會隨之轉動,一旦鎖定目標,就停止振翅,隨即一頭栽下俯衝入水,但是它們俯衝入水的深度並不深,約50cm左右,入水時經常它的翅膀及尾部仍保持在水面之上,有時視獵物沉潛的深淺,全身亦會浸入水中,但也是極為短暫,大致不會超過二秒鐘。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像這樣的一個畫面,簡直是種飛行特技! 要完成這樣的動作,需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迅速的反應及協調性良好的翅膀、身體及尾部的運動,我們可以來看看小燕鷗的身體構造:它擁有狹長的雙翼,能幫助它輕盈的定點振翅;靈活的尾羽,其作用像舵一般可以幫助它控制入水時的角度;堅實銳利的喙部能幫助它對付那些光滑溜溜、不斷掙扎扭動的小魚。捕獲小魚後,通常是以喙的末端啣住魚兒鰓附近的部位,享用時則俐落的將魚兒頭部翻轉朝向食道,再一口吞下。 小燕鷗雪白的體色,對於它們的覓食行為也是有貢獻的,當一隻小燕鷗發現適當的魚群時,由於醒目的白色體色,它的俯衝覓食行為,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被發現到,這樣可提高群體覓食的效率,當一隻隻如箭般俯衝的白色身影出現時,似乎是昭示著飽餐一頓的時機來臨了。 ◆[全球變遷]液態二氧化碳海拋於挪威海 做法被指違法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1-02.asp ◆[生態保育]調查報告爭議不下 美國森林火災真相難明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7-11 (ENS)- 美國林務局本週發布一份報告,指控環保人士採取的訴訟行動,讓該局無法採取有效的森林經營做法以降低野火風險。環保團體予以反駁,認為這份報告忽視了多種保育界所認同的野火管理措施,並提出警語表示:林務局濫用森林管理經費。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1-06.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1-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1-19.asp ▲[南非地球高峰會]參與地球高峰會、台灣NGO再出發 --﹥ 作者:2002地球高峰會台灣環境行動聯盟
目前的國際現實是聯合國對台灣的決議案,使得台灣無法以政治實體參與所有以環境議題為主軸的國際公約組織,尤其在處理跨國藉污染、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以及保護人類共同遺產所強調的國際合作與國家責任,我們一直無法與其他國家一樣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但在強調全球思考與草根行動並進的趨勢下,利用NGO的發展與所延伸的國際合作往往是可以來制衡或救濟不當的國家政府作為。因此在永續發展的全球共識下,台灣如何能超越鵠先,開闢第三條路,解構統獨爭議,是我們在思考參與地球高峰會基本的認識。我們應該藉經由這次高峰會的參與,樹立典範,充分運用NGO的草根性與活力,與世界接軌,來幫助政府突圍。 基本在籌備此會議的行前準備上,我們已成功地整合了環境、生態、婦女與原住民等團體,以回顧台灣環境十週年的國內系列論壇來準備約翰尼斯堡會議的報告書與論文發表。譬如我們已於6月所舉辦的「面對化學風暴」研討會針對21世紀議程中的第19章和第20章來探討台灣有毒化學物質和有害廢棄物的管理,以管制日益氾濫的人造化學物質之使用。即將於7月中旬起陸續舉辦的「NGO發展與培力」論壇則是針對21世紀議程的第27章來討論,還有「婦女與環境」論壇則針對第24和第25章、「自然保育與生物多樣性」論壇針對第15章及相關各章、「水資源保育與管理」論壇針對第18章及相關各章,以及「原住民新夥伴關係」論壇針對第26章等等。其他尚包括非核新能源運動與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以及環境外交與國際會議之參與等議題(各研討會詳情可上網查 http://www.earthsummit.org.tw/ )。 這次地球高峰會著重在如何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以執行21世紀議程(Implementing Agenda 21),因此特別強調地方政府的角色。對於聯合國理事長安南所提出的五項重點:包括水/衛生、能源、農業生產力、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管理與健康等等也列入台灣NGO的行前準備。其他諸如南北平衡、氣候變遷、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思考,以及此次在南非舉辦所欲強調非洲的永續性問題包括糧食、內戰、貧窮與愛滋病,都是民間與政府思考該如何從台灣來認識世界問題進而有所幫助。 團體們經過多次的會議與協調,我們訂定出在南非約堡時參與2002地球高峰會NGO會議的主軸並討論出呈現的機制,包括參與美國地球島六場公聽會的論文發表、全球綠盟大會(Global Greens)以及地球之友(Friends of Earth)等等大會。另外包括清大王俊秀教授將舉辦的地球國會,預計會成為大會的正式周邊會議,以及台經院陳麗瑛博士所負責的東亞永續發展論壇包含六篇學術論文的發表。 民間組織基於長期推動的草根運動,並未忘記我們一貫的立場--必須堅持批判的精神。 這次在南非,台灣NGO將有的善意及建設性的批判,是表現民主台灣於國際社會的最佳宣傳。NGO在行前也特別呼籲官方應有氣魄性的宣示,對於未加入的國際環境公約也能有自發性的要求與配合,也希望政府能擬定一個全新可行的願景,落實21世紀議程永續發展行動與相關政策法令制度的建立。 ●[座談會]台灣環境十年系列論壇-原住民族新夥伴關係 --﹥ 日 期:7月20日(六) 下午2:00-5:00 1999年9月台灣原住民各族代表於台灣首見日出之處-蘭嶼,當地達悟原住民族所稱「人之島」,與時為候選人的陳水扁總統簽訂了「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的新夥伴關係」條約,這是聯合國1992年在巴西的里約舉行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在大會通過的《里約宣言》,揭諸建立一種新而平等的全球伙伴關係之目標十年以來,在台灣最重要實踐行動之一。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327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