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張至善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環境生態專員) 紅燕鷗在英國及愛爾蘭是繁殖最為稀少的海鳥之一,在英國的數量在2000對以下,被視為瀕臨絕種的鳥類,它隸屬於鷗科,鷗科的鳥類全世界計有86種,在台灣出現的種類有18種,此科的鳥類可依外型區分為鷗類及燕鷗類兩類,鷗類的一般特徵為體型肥胖、嘴粗先端略呈鉤狀,翼寬長,尾短不分叉,常浮游於水面或於陸地上覓食,台灣出現者有6種,較為人所熟悉的種類如海鷗、紅嘴鷗等。另一類為則為燕鷗類,(燕鷗亞科 Sterninae ,台灣出現者有13種)相較之下,它們的體型纖細,嘴尖細,翼狹長,尾部長,大多分叉,覓食時常俯衝入水。代表性的鳥種為燕鷗 Common Tern(Sterna hirundo),由它那狹長的雙翼及分叉的尾羽,這兩項極似燕子外形的特徵,即不難想像為何會以燕鷗為名了。 在台灣繁殖的鷗科鳥類有8種,有7種是屬於燕鷗亞科,它們分別是玄燕鷗 Brown Noddy(Anous stolidus)、白眉燕鷗 Bridled Tern(Sterna anaethetus)、鳳頭燕鷗 Greater Crested Tern(Sterna bergii)、蒼燕鷗 Black-naped Tern(Sterna sumatrana)、小燕鷗 Little Tern(Sterna albifrons)、紅燕鷗 Roseate Tern (Sterna dougallii),以及2000年8月轟動全世界的大發現:繁殖於馬祖列島的黑嘴端鳳頭燕鷗 Chinese Creasted-Tern(Sterna bernsteini)。 當筆者剛開始觀察它們時一些零星的小發現總是令人疑惑:如好幾本國外圖鑑上的照片,紅燕鷗的嘴是黑色的,有時自己拍到的照片有的呈現黑色的喙部,有時喙部卻有呈鮮紅色的,它們的胸前也不曾發現文獻上記載的淡玫瑰色,能區別出它和普通燕鷗不同的地方僅在於兩者尾羽的長度:當停棲時,紅燕鷗的尾羽會明顯的長於翅膀的長度,而普通燕鷗尾羽的長度是和翅膀差不多的。 這些疑惑後來都隨著愈來愈多的觀察與研讀文獻而逐漸解除,在某年的六月初,我見到了它們胸前的淡玫瑰色,並且在文獻中找到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它們只在繁殖初期的一段短時間內,胸前會泛起淡淡的玫瑰色,這也是其英文名稱「Roseate Tern」的由來。它們有3種亞種,其中分布於熱帶的種類,其體形較小,而喙的顏色也較紅。把拍照的紀錄整理發現:在初到繁殖地時期拍到的紅燕鷗,牠喙部的顏色多為黑色,隨後拍到的照片則多呈鮮紅色。 紅燕鷗在澎湖之繁殖記錄,早在民國73年,謝昆燦、郭金龍已有記錄,另於民國75年陳翠蘭、王穎於貓嶼記錄到18個巢,但較為固定之觀察始於民國82年、民國83年在澎湖之東北海、南海皆有繁殖之記錄,在澎湖南海最大族群之估值約為400隻,它們屬於台灣地區的夏候鳥,即春季時節由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遷移而來的,在台灣地區繁殖,秋季再遷回南方的鳥類,每年一到清明節前後,牠們就由度冬地一路往北遷移,來到澎湖群島以後,就停留在這裡傳宗接代了! ◆[生物科技]美國生技公司秘密種植實驗基改製藥植物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6-05.asp ◆[環境政策]全美州長會議應可就電力議題形成共識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6-02.asp ◆[其他]尼泊爾發生洪水、山崩 43人喪生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6-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鐘笙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鐘笙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6-09.asp ■[環境的未來-水資源]臺灣水資源政策之檢討 (一) --﹥ 作者:李玲玲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學系教授)、楊育昌 一、前言 臺灣今年的旱象似乎特別嚴重,限水的警訊也來得特別早,因此「水資源」再度成為政府與民間關切與熱烈討論的重要議題,「水資源」不僅是生命、生活、生產的基礎,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式對自然環境也有多方面的重大影響,例如:以興建水庫增加水源後,往往又需興建攔砂壩以減少水庫的淤積,而將河川層層截斷阻隔,影響河川水文與生物多樣性,而河口附近的海岸也可能因河川輸砂的減少而有侵蝕的可能性。因此水資源政策與永續發展的關係十分密切。 根據統計,臺灣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510公釐,換算成水量大約為905億立方公尺,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屬於降雨量豐富的地區之一。但由於受到降雨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可利用的水量不及總降雨量的15%,再加上人口密度高,使得每人平均分配到的水資源量有限,每年每人平均所能分配之降雨量僅約4,500立方公尺,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左右,使得我國成為全球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屬水資源利用潛能不高的地區之一,可供利用之水資源相當有限,因此是水資源的維護與永續利用是臺灣推動永續發展所必須注意的課題。 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而欲永續使用可再生的資源,就必須考慮資源的供給與需求。因此,在各方紛紛提出各種水資源政策與策略之際,本文將回顧我國水資源供給與需求,同時分析政府的各項水資源政策是否能有效解決水資源缺乏的問題。 二、 臺灣水資源之供給與需求 由於目前海水淡化等其他水資源的生產方式並未普及,因此臺灣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仍是天然降雨,降雨進入河川的部分可被直接引用(河川水),或進入水庫儲存而後再被利用(水庫水),還有一部份則滲入地下水層,再被抽取利用(地下水)。至於水資源的需求方面,一般分為生活用水、工業用水與農業用水等三大類,其中農業用水又包含灌溉用水、養殖用水與畜禽用水。因此以下謹就這些項目下水資源來源與使用量進行分析。 1. 臺灣水資源之供給 雖然臺灣的年平均降雨量為2,510公釐,換算成水量約905億立方公尺,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屬於降雨量豐富的地區之一;但由於降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可利用的水量不及總降雨量的15%,再加上人口密度高,使得每年每人平均所能分配之降雨量有限,僅約4,500立方公尺,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左右,因此我國是全球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家,屬水資源利用潛能不高的國家,可供利用之水資源相當有限。 在降雨時空的分布方面,臺灣的降雨量不僅有年間的差異,各地各季的降雨量分布也相當不均,降雨量之不確定性高。歷年紀錄顯示臺灣最高年降雨量達3,250公釐,最低者僅1,600公釐,相差約2倍以上;同時,平均每10年會出現一次大乾旱、2至3年出現一小旱。一年之中的降雨量約有80%集中於每年5月至10月間之豐水期,尤其大部分雨量集中在颱風過境時,若颱風降雨較少,往往就會有缺水的問題。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的枯水期,降雨量少,尤以臺灣南部為甚,這段期間的降雨僅佔全年雨量的10%左右,致使水源調配甚為困難,常造成地區性水源不足,影響產業生產與民眾生活用水。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生態足跡分析於1994年由加拿大學者Rees & Wackernagel發展出來,在轉化容受力分析「人之於地」概念為生態足跡分析的「地之於人」概念後,生態足跡分析逐漸變成一個可測度的衡量工具。 生態足跡的概念很簡單,但涵蓋層面卻相當廣泛,它說明各種經濟體要產生功能所需要的能源與物質之流通,並且將其轉換成自然界在維持這些流通上相對提供的陸地/水域面積;這個同時具有分析性及教育性的技術不僅可用來評估目前人類活動的永續性,在建立共識及協助決策上也很有效。 生態足跡的重點不在強調「事情到底有多壞」,而是探討人類持續依賴自然以及要怎麼做才能保障地球的容受力,進而支持人類未來的生存。了解生態的限制可以使我們的永續性策略更有效且更有價值,在這一點,生態足跡分析得以協助我們作明智的抉擇,一個以自然為依歸的抉擇。 由於每一種物質消費與廢棄物產量皆需某特定土地或水域面積加以涵容,因此加總某特定地區人口消費或處理廢棄物所需的土地面積,即代表了這些人口產生的負荷;換句話說,若我們將經濟體比喻為「工業新陳代謝」,這個關係類似一頭牛在牠的牧場裡,經濟體需要「吃」資源,最後這些吃進去的會變成廢棄物而再次地離開這個有機體──經濟體。 所以問題是:多大的牧場才能支持經濟體──來生產所需的食物和吸收廢棄物?故此,所謂負荷並非僅是人口的函數,也是每人平均消費的函數。另一方面,進步的發展快速,使得平均每人消費速率相對於人口成長快速,由這個趨勢看來,人類如同其他物種一般,其基本需求及所需物品皆需仰賴自然界的供給,儘管科技、經濟的成就非凡,人類消費行為所產生的物質都將以廢棄物的形式回流至生物圈。 完整的生態足跡分析包含直接使用的土地面積與所有物質與能源消費的間接影響,這不僅包括製造可再生資源及維生服務所需的自然資本面積,更包括由於污染、輻射等因素造成生物性生產力喪失的生態土地面積,亦即利用能量轉換的過程,亦可將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包含在內。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足跡的計算方式乃採用列舉式,建立在有限的消費項目及消耗的流量統計上,因此,每增列一個評估項目就有可能增加生態足跡既存值的大小。 生態足跡的計算是基於兩個簡單的事實:1、我們可以保留大部份消費的資源及大部份產生的廢棄物;2、這些資源及廢棄物大部份都可以轉換成可提供這些功能的生物生產性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生態足跡的計算方式明確地指出某個國家或地區使用了多少自然資源,然而,這些足跡並不是一片連續的土地;由於國際貿易的關係,人們使用的土地與水域面積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這些需要很多研究來決定其確定的位置。 在反映生物物理真實性上的這個特點,「生態足跡分析」的誕生其實對擁有一個更好、更有保障的未來而言是個好消息,但它也帶來一個壞消息--「人類的豐功偉業可以在有限的地球上永遠擴張」這個美夢將致破滅:雖然擴張主義者所描繪的遠景看起來似乎頗吸引人,但以其現有的形式發展必將注定失敗,這種失敗將為人類帶來極大的痛苦,它將先傷害窮人,再傷害富人,接著摧毀所有的物種。而此一分析方法,讓我們清楚地體認到人類正面臨艱困的挑戰,並指引人們開始為邁向永續生活而行動--雖然開始體認到人類環境的黑暗面是極其痛苦的,不去面對則是甜美的誘惑。 今天的逃避將導致明日更大的痛苦,我們相信唯有面對生態的真實性以及它所隱含對社會經濟的挑戰才是邁向永續發展的第一步,那些讓今日破壞性生活型態持續下去的「一切照舊策略」將成為後代子孫無比的禍害! ●[活動]關渡百分百-親子自然文化體驗活動 --﹥ 日 期:8月3日(六) 凱達格蘭人傳說…古早的關渡…夜鷺 水筆仔 招潮蟹…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164 ●[營隊]大雪山森林生態攝影研習營 --﹥ 時 間:7月30-31日 森林孕育著許多的生物,隨著四季的更迭、氣候的轉變,隨時隨地變化著多樣的自然景致和生命樂章,透過細心的觀察,將自然之美紀錄下來,不但能獲得創作的喜悅,增進對自然的尊敬與保護之心,還能藉由影像傳播的方式,達到環境教育和自然保育的目的。 由林務局與自然生態攝影學會規劃辦理的生態攝影研習營,將帶領大眾領會台灣不同的森林生態系,用鏡頭紀錄台灣最動人的自然影像。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activity/forest_image/focus3_01.htm 時 間:8月17-19日 在福爾摩沙這塊亞熱帶的島嶼上,境內高山林立,群峰間的落差極為深峻,而發展出熱帶、溫帶、寒帶的植物,高山上的植物為適應惡劣氣候及貧瘠土壤,不但具備特殊求生本領,且每年盛夏總會在蔚藍晴空盛放奇特豔麗的花!雪白的台灣野百合,金色的玉山金絲桃,亮紫的阿里山龍膽……,高山植物旺盛的生命力,每一株小花小草都令人感動!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249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