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張至善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環境生態專員) 貓嶼包含大、小貓嶼和一些小岩礁。位於望安島西南方約16公里的海域上,因遠望時其外型狀似大小兩隻貓蹲伏在海面上嬉戲而得名。有趣的是,在小貓嶼東側有一塊突出海面的小礁塊則被稱為「貓乞」,意謂「栓貓的樁子」的意思。先人豐富的想像力及饒富鄉野傳承的趣味令人玩味再三。貓嶼的地勢峻峭,最高處海拔約70公尺,為澎湖群島中地勢最高處,奇特壯觀的火山岩地質、地形是她的另一項特色。此處不多贅言,直接介紹保護區的主角-海鳥們。 此地鳥類資源調查的記錄約有23科44種鳥類,稀有的海鳥如大水薙鳥、黑腳信天翁、白腹魚鷗鳥等均有在此停留的記錄,在此繁殖的鷗科鳥類計有玄燕鷗、白眉燕鷗、蒼燕鷗、紅燕鷗、鳳頭燕鷗等五種,其中以玄燕鷗及白眉燕鷗的數量最多,當海鳥們的繁殖季到來時,成群的海鳥們在此處繁殖、覓食,數量高達萬隻以上,這樣的場景令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更應為我們擁有這樣的資源及保護區感到驕傲。 但是這樣的資源是很脆弱的,遠在臺灣島北部的北方小島,過去也有類似的景觀,數量龐大的海鳥遮天蔽日,使得小島上遠望如棉絮飛舞,小島還因此被稱作「棉花嶼」。但如此壯觀的景觀在棉花嶼上現已不復見,我們千萬要好好的保存現有的海鳥資源,不要重蹈覆轍,而使這樣的景緻從我們的手中消失了。過去貓嶼曾是海、空軍炸射的靶場,嚴重影響島上的海鳥族群,經研究者呼籲後已不再成為直接砲轟的目標,而將炸射的目標改在鄰近的草嶼,目前對於貓嶼保護區海鳥族群的影響尚屬未知,而保護區如今仍面臨的問題有漁民、觀光客活動、海洋污染、鳥類食源減少等問題。 由於貓嶼海鳥繁殖期間正值附近島民漁船作業之旺季,漁民偶而會上岸休息及修整裝備,使得巢位較易到達的地方,往往有鳥蛋被撿拾的事情發生。少數到貓嶼觀光的遊客為取得海鳥驚飛蔽日的畫面,無意間造成育雛或孵卵中的親鳥離開鳥巢,若離巢的時間過久,恐將造成蛋死雛亡的悲劇發生。此外人類所製造出來的污染、垃圾,它們的擴散能力已非人所能想像;連遠在海角天涯的貓嶼仍躲避不了人造垃圾的污染,但是很不幸的它就是這樣發生了,各式各樣的保特瓶、塑膠垃圾以及黏稠的油污如影隨形的出現在保護區內,造成了「海鷗飛處垃圾堆」的景況。另外,有研究指出海鳥族群和當地漁業資源的多寡有正相關的關係,即漁業資源越豐富,鳥類資源也越豐富,貓嶼及鄰近海域漁產近年來有日漸減少的趨勢,也可能是造成海鳥族群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對於這樣的海鳥保護區,我們本身的行為該如何配合才能達到保護的目的呢?如果你是賞鳥人士,賞鳥時請在離岸附近觀賞,未經許可請不要登島,更不要有燃放鞭砲或吹哨的騷擾行為;如果你是在地人,不要登陸島上去撿拾鳥蛋,它並不好吃,也不比雞蛋營養,更不要將大海當作天然的垃圾場,希望每一個人能衷心的愛護這些珍貴的自然環境,只希望海鳥們能夠在這海上的樂土上,永遠的追逐著、喧鬧著。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提昇綠色新視界 台灣森林影像大賞首獎高達6萬元 --﹥ 本報訊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自7月20日起將舉辦一系列的「台灣森林影像大賞」活動,首先登場的是「綠色新視界森林生態攝影研習營」,接下來將陸續進行「森林顯影--森林生態攝影比賽暨森林老照片徵件」、「台灣森林百景-網路票選活動」以及「台灣森林生態-影像觀摩展暨攝影作品巡迴展」等活動,首獎高達6萬元,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葉品妤秘書長表示,當初原本只是想辦一系列的全國性自然生態攝影活動,經過大家的討論後,決定以台灣森林作為主軸,同時也很幸運的能與林務局共同合作籌辦這一系列的活動。不過,更重要的是希望參與的民眾能夠透過不同的視野,來認識以及瞭解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島嶼。畢竟透過鏡頭、透過視窗,所看出去的景象以及角度,都不同於以往我們平常所習慣的景象,因此,希望社會大眾能與我們一起體驗不同的森林世界。 生物多樣性議題,已經在國際間引起世人們的熱烈討論,然而,不是生物多樣性會員國的台灣,是如何在看待這樣的環境議題,葉品妤秘書長表示,在這次的森林生態攝影研習營中,將針對這個部分來進行討論,例如林務局森林育樂組組長楊秋霖、以及森林保育科科長劉瓊蓮主講的「台灣森林的多樣性」課題中,除了陳述台灣森林的環境以及植群類別外,尚還包括伴隨森林而生的野生動物、以及最重要的保護森林多樣性的途徑。在林務局保育柯林國彰先生的講述下,也將針對我國目前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以及相關策略做一說明。 在自然生態攝影的部分,特地針對此次參與的學員設計一系列的攝影基礎入門課程,除了介紹自然生態攝影所必備的相關器材之外,還包括各種鏡頭、焦距的取捨,更重要的是,在從事生態攝影時所必須注意的重點,例如,在拍攝野生動物時必須注意的事項、拍攝不同物種時所需注意的光線等常犯的問題。 研習營僅是台灣森林影像大賞活動的一部份,接下來還有森林生態攝影比賽、網路票選活動和巡迴展,相關訊息可以自然生態攝影學會聯繫02-25773810,或逕至該會的網站查詢 http://www.csnp.org.tw。 ◆[環境政策]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氣氛停滯 友好會議解凍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8-01.asp ◆[能源議題]美國空軍表示反對 內華達風力發電場計畫喊停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8-03.asp ◆[生活環境]追蹤世貿中心坍塌現場接觸人員健康狀況 美國將受理民眾登記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8-02.asp ◆[生活環境]西尼羅病毒向美西蔓延 範圍遍及26州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8-05.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生物的未來-動植物保育]台中彰濱海岸大杓鷸族群變遷滄桑史-兼談風力電廠設置對大杓鷸可能造成的影響 (上) --﹥ 作者:蔡嘉揚 (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前 言 台灣對於電力需求愈來愈高的年代,電力能源的開發是不停止的任務。而對反核能的環保人士而言,尋求其他替代電力更是迫切的責任,所以風力電廠的開發正是順應這樣的潮流,正在台灣的電力市場開始嶄露頭角。尤其風力發電的技術進步,發電效率正在逐漸提升,的確是最佳的替代能源之一,尤其是在台灣的海岸地區,一向都是風力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因此在海岸地區設立風力電廠的趨勢會愈來愈明顯。目前就已經有彰濱工業區、台中港、新竹一帶都是國內外風力電廠業主積極想要開發設立的地點。 可惜,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風力電廠有好的一面,也有他的負面影響。台中彰化海岸地區正好是台灣最重要的潮間灘地,也是大量水鳥聚集覓食度冬的地點,當風力電廠的葉片發動機沿著海岸綿延數公里的時候,正好位於水鳥從潮間灘地飛往內陸一面無形的牆。雖然這些風力發動機葉片已經不會像當初美國加州設立時所稱的禿鷹攪拌機,會有被鳥類撞擊而被攪拌的危險,但是已經有不少的文獻報告指出所矗立的發電機的確已經對鳥類的棲地選擇有重大的影響(Kingsley & Whittam 2001)。而風力發動機對於低空飛行遷徙性的燕雀目鳥類,也都有撞擊的報告。由於台灣目前擁有在澎湖和雲林六輕麥寮的兩座風力發電廠都屬於小規模試驗性質,目前並沒有足夠多的資料來探討風力電廠對鳥類造成的影響。 因此本篇文章希望從大杓鷸在台中彰化海岸變遷的歷史來探討,當風力電廠設立以後,可能對大杓鷸產生的影響來探討風力電廠設立時應該考慮的問題。 大杓鷸簡介 大杓鷸(Numenius arquata)是鷸行鳥科中體型最大的種類之一,可長達15公分且下彎的嘴,的確是非常引人注目,鷸行鳥科的羽色雖然不是很鮮豔亮麗,但是其色調和海岸灘地的柔和搭配以及一大群在海岸群飛覓食的盛況也是非常壯觀吸引人的。 大杓鷸在世界上的分布雖然還是屬於普遍的鳥種,但卻只有兩個亞種,也就是命名亞種和東方亞種。東方亞種的體型與嘴長都略大於命名亞種,大致上是以中亞的烏拉山為界,在西邊遷徙繁殖的是命名亞種,分布在西北歐到北非地區。而在東邊遷徙繁殖的就是東方亞種,分布在東北亞到南亞一帶。我們台灣的大杓鷸就是東方亞種而且位於大杓鷸整個東亞的遷徙路徑的中間點。 大杓鷸在台中彰化海岸一帶的活動史 台灣島內大杓鷸的分布在西海岸灘地從北到南都有零星的分布,唯獨在大肚溪口一直有大量的族群在此覓食渡冬。在彰化大肚溪口和彰濱工業區一帶曾經有三千多隻的記錄,彰化縣海岸境內重要的鳥類資源,也是台灣地區最大的度冬族群。根據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劉照國(2002)對彰化大肚溪口彰濱工業區大杓鷸的活動模式調查結果,目前大杓鷸主要利用在彰濱工業區線西崙尾交界的灘地做為漲潮期間的休息地。退潮時則往南或往北沿海岸線或是往低潮線方向飛去。部份時期會飛往彰濱工業區崙尾區和鹿港區之間的灘地上覓食。 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大杓鷸在空間地理上的位置和棲地利用的部份並不會直接利用工業區的土地,但是從大杓鷸過去二十年間在大肚溪口的利用情形來分析,風力電廠的興建很可能使大杓鷸放棄或改變原有的棲地利用方式。在1980年代以前,大杓鷸主要是利用大肚溪口北岸做為棲息、覓食的地點,直到1987年台中火力電廠開始興建以後,大杓鷸便離開北岸往南岸的伸港區活動,這是大杓鷸第一次棲地利用的改變。從1984年到1992年之間大杓鷸在大肚溪口南岸的伸港區活動,主要群集的數量大約九百到一千二百隻左右,其他較小的群集也有數十隻到上百隻左右,族群總數量大約可達兩千隻。漲潮期間在魚塭內棲息,退潮時則在伸港區灘地覓食。 ●[座談會]台灣環境十年系列座談-婦女與環境 --﹥ 時 間:7月26日(五) 下午1:00-4:30 台灣非政府組織受到國際環保趨勢啟發,多年來舉凡在水資源永續使用、社區發展、生物資源保育、綠色消費以及再生能源的推廣,做了很多的努力。 台灣婦女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長期關心本土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從家庭、社區、學校、辦公室到推動本土的環境關懷。不僅積極投入環境議題及參與,並發展出屬於切身的女性空間規劃、食品安全等要求。 台灣在國際會議及環境公約皆缺乏正式官方參與管道,加上近年來,台灣民間環境組織,在亞洲地區已發展頻繁的合作機會。因此2002年聯合國之「約翰尼斯堡世界高峰會議」將在8月22日至9月4日舉行,台灣民間團體將積極參與,希望由此次參與能達到「綠色外交、永續台灣」的目標。 我們舉辦此次婦女與環境論壇,希望能透過大家的意見交流、討論,讓我們將本地經驗帶至國際舞台,讓其他國際團體多認識我們,以進行各國經驗與知識分享,並與國際非政府組織聯絡,提昇台灣在國際環境議題的發言權與能見度。 歡迎大家相邀一起來關心、參與!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321 時 間:8月12日-9月1日 民俗植物是指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的野生植物,從民俗植物的利用可反應出各民族的食衣住行、文化及民族特色。 早期台灣原住民同胞利用許多天然植物,野採食用或作紡織、編織等利用,比如排灣族食用植物包括之野菜、野果及藥用植物,而百步蛇的圖樣則廣為運用在排灣族傳統的雕刻或各種圖飾,這些都隱含有許多先民的智慧。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333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