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葉春良 伯公伯婆
《語譯》 土地公啊 土地婆啊 我來敬拜您了 我沒有殺雞 也沒有殺鵝 這首童謠內容是記敘窮人家祭拜土地公挖苦自己的情景,記得小時候到隔壁的伯母家玩時,她總是會念一些客家童謠給我聽,其實忘的快光了。只是這幾年開始興起的鄉土熱,把一件件壓在腦袋底層的記憶一樣樣給他翻出來,那時講母語還會罰錢的時代,誰敢在公開的校園場合說母語勒,時光飛逝,現在還要教小朋友說母語哩。當我說這段童謠時,解釋完「ㄘ隻鴨仔像匹婆」全班一開始還搞不清楚狀況,要他們想像一隻蝙蝠比一隻麻雀還小隻,全班有一些小朋友才有些概念,只是「匹婆」的音,搞的他們哈哈大笑。畢竟在城市的小朋友看過蝙蝠的少之又少了。 小時候,我家周圍都是綠油油的稻田,門前還是一條石子路,到了晚上就烏漆嘛黑一片,只有我家有燈光。於是啦,周圍的一些蟲蟲就會往我家飛來,所以不時常會聽到綠色的金龜子(應該是青銅金龜那一類的)來敲門,再加上就是一堆蛾來開舞會,熱鬧之至,不下現在的「搖頭」晚會吧,這些蛾早就知道如何搖了,至於目前新新人類那種搖法,少來為妙。 就在蟲蟲熱鬧之餘,蝙蝠就要吃晚餐了,其實門關好蟲並不會進來太多,有時一不小心,門沒關好,不但有蟲,連蝙蝠都來了。當然,蝙蝠來去是無聲無息,但卻會造成有影沒影,特別是蝙蝠進到密閉空間他也會很緊張,先會兩頭來回飛行,後來會八字形,後來又繞圈飛,最後胡亂飛。搞的在燈光下做事的我們火大萬分,只好先關燈再將門戶大開。常常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飛出去了,繼之而來的常常卻是蚊子。後來鎮公所在門口裝了一支路燈,這種情況便少多了。但每個夏天,總是偶爾演出這種趕蝙蝠的戲碼,雖然那時候聰明的我已經知道蝙蝠飛行是靠超音波回聲定位的,但在我的經驗中,應該還是有靠視覺的,只要蝙蝠飛入家中,要趕蝙蝠出門時,一定要把大燈關掉,要不然,就是蝙蝠亂竄,只要大燈一關、大門一開,門口的路燈光芒瀉入家門,蝙蝠就乖乖出門了。 後來我家附近漸漸蓋滿了住宅,最先是螢火蟲沒了,後來是青蛙,後來連晚上會跑到床下吵死人的蟋蟀也很少聽到了。現在,路燈下連幾隻蛾都很少見,以前的蟲鳴蛙喊換成了隆隆的冷氣機聲,蝙蝠呢?老早就沒了。 過去的老房子或是寺廟常見到有蝙蝠的圖騰,因為蝙蝠有個「福」字,所以對生活在吃遍天下中國人領域的這些蝙蝠而言,老饕們還沒動腦到他們頭上哩。但是日漸破壞的自然棲地,連常見的東亞家蝠,都不知家在何處。我家以前常有的來「福」、去「福」的儀式,早就只在記憶中了。
目前這株老樹所在的地方已經蓋滿了廠房,空間顯得相當擁擠,然而在四年前,此處仍是一塊空地。村長回憶著告訴我們,在他小的時候,龍眼樹就已經這麼大了,而樹上樹下,正是村童們嘻笑打鬧的好地方。後來空地要蓋房子,原本要把龍眼樹也一併鏟除的,但老一輩的認為此樹年逾百歲,已有靈性,最後刀下留樹,成為現在老樹緊臨房舍的樣子。 雖說它老,不過夏天一到,它仍然開花結果,只不過它的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要探訪它,從台北、五股方向來的,可以在過關渡橋後的第一個紅綠燈左轉,沿著崎嶇的小巷子走到盡頭後右轉直走,在約頂寮路15號住家的對面,便可以見到它。從八里方向來的,可以在接近關渡大橋的福祥樓餐廳右轉,直走到盡頭後左轉,一樣是沿著頂寮路直走到頂寮路15號附近,便可以欣賞它。
本文摘錄【老樹巡禮-台北縣珍貴樹木】 http://www.csnp.org.tw/ 作者:賈福相 美國聯邦政府衛生署寄給我一分研究計劃申請書要我評核,當時,我心中有諸多懷疑,衛生署的研究補助費都是與疾病和治療有關的,申請的人,大部分來自醫學院或疾病研究機構,與我這個學海洋生物的人,真是八千里扯不上關係。 看完申請書的第一頁才知道研究的內容雖然是老年病,但用的材料卻是生長於墨西哥海灣的一種章魚。這是一種小型的章魚(雞卵一樣大),正常生命不足兩年,長大交配後就死亡。但是在實驗室中如果用藥物阻止精子和卵子的發育,而不允許交配,則各可活到10歲左右。換句話說它們可延長正常壽命的5、6倍。 申請人之一是醫學院免疫系的教授,另一位則是動物系的教授,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海洋生物學家,衛生署的用意顯然是要我對章魚作研究資料的事情作些評論。 我對章魚沒有深入的研究,但曾經有一頭章魚──湯姆琳,卻和我有一段深深的緣分。 若干年前的一個夏天,當我在星期五港海洋研究所作研究生的時候,我的課餘工作是「導遊」。每個週三和遇六下午,海洋所對外開放。我的責任是導引一批批遊客們參觀各種海洋動物,而也介紹或答覆各種有關海洋生物和研究所的問題。遊客們龍蛇混雜,有退休的老教授、有抱在懷中吃奶的孩子,也有不少來自國外,英文也不會講的男男女女。他們都充滿了好奇,非常友善,非常合作,從他們那裏,我也學了不少人情事故的微妙和可愛。把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放在一起,就組成一個小小的社會。這個社會,雖然有語言交流的困難,但目標一致、方向一致,就顯得那麼有活力、那麼有趣味。 在我管理的各種動物群中,有一隻章魚,是海洋生態班上的學生替我捕獲的。因為它體大雄壯(一隻腳尖到另一隻腳尖7呢長,體重32磅),很像我一個踢足球的朋友湯姆,於是就叫它湯姆,後來才知道它是雌性的,便加了一個琳字,正式命名為湯姆琳。 我替湯姆琳裝置了一座50加崙的玻璃池,做了一方木製的蓋子,再用10公斤重的水泥磚壓在蓋子上,免得她逃走。這樣,我們相安無事地過了兩個月。 每天下午3點鐘,我會替她送一隻蟹或海蚌作餐,這時她就會不停地走動。她的每隻腳上的吸盤像酒杯一樣的輕巧地印在玻璃上,再有秩序地挪開。她的體色由白轉紅,由紅轉白,是一種複雜的信號。讀了一個夏天,我只了解到一點點,信號的深淺、信號的頻率是與饑餓、興奮和恐懼有關的,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情緒。 有時我找不到螃蟹,找不到蚌殼,也會到她的池前站立片刻。這時她也會不停地走動,不停地變色,但不久她就又回到自己的角落安定下來,靜靜地用鰓把水吸進噴出,平安地呼吸著。後來,我知道她已認識了我,因為只有我站在池前的時候,她才搖動長足,變變顏色,是友善的招呼嗎?是無言的傳情嗎?多麼可愛的語言-其他人站在池前是不曾引起同樣反應的。 每週五,我替她洗池子,這是件辛苦的工作,我必須用雙手把她捉放到一隻大水桶裏,為了避免被她的牙齒咬著,只好把手握到頸子上讓她的長足自由地掙扎,有時她的腳會繞到我臂上、頸上、用吸盤吸著我赤裸的皮膚。 每逢這種機會我就記起了我第一次與章魚見面的經驗。那時我的導師弗奈爾博士和我要低潮帶採集,我們看到了一頭大章魚,擱淺在一個水窪裏,於是我們就用石頭築了一溜圍牆,把牠包圍起來,預備行前把牠帶回實驗室。之後,弗奈爾和我走開了,各自尋找自己要找的動物。 當我回到章魚的水窪時,正好牠已爬出了圍牆,向海方移動。我毫無經驗地突然把牠抱起來,而牠驚恐地把幾雙腳纏到了我頸子上。那一瞬間,我想起恐怖電影裏章魚吃人的鏡頭,而頸上的感覺,也可怕到了極點,我大聲呼喊,把牠擲下,像是死裏逃生。弗奈爾在不遠處以為我發生了意外,急著向我跑來,不幸滑跌在石頭上,把足踝摔壞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我,了解到真相後,我們相視大笑,眼睜睜地讓那隻章魚爬向水邊,消失在春潮的波浪裏。 有了這次經驗,又對弗奈爾的受傷感到深深的歉意,只要有機會,我就故意讓章魚的腳搭到我臂上,我已不再害怕,而且有了種親密愉快的感覺。所以每次替湯姆琳洗池而讓她把腳纏在我臀上和額上時,看到的人都搖頭驚嘆,有的人以為我工作認真自我犧牲而大大誇獎,有的人則以為我神經不正常,是個問題人物。 很久以前,一頭很可愛的豬,在鄉間小道散步時,忽然發現樹下有顆掉下來的apple,牠認為食物是不可以浪費的... 由於有很多蒼蠅在那裡飛來飛去的爭著要吃,於是,牠就奮不顧身的咬起那顆快發酵的apple,所謂”一時的快感,終生的遺憾”... 這頭可愛的豬過幾天之後,豬嘴嘴開始發炎了,牠心想,媽媽說過,身上有傷口時不可以去抓,於是,傷口漸漸的結疤...可是,傷口還是很癢,可愛的豬便用牠的小前蹄去抓豬嘴嘴... ”一時的快感,終生的遺憾”...又發生了... 可愛豬的小前蹄也發炎了,忍耐不住腳的癢,可愛豬又用牠的後蹄來抓前蹄,”一時的快感,終生的遺憾”...不斷發生... 幾天後,另外一頭可愛的豬看見了牠的同伴如此痛苦,便好心的為牠抓一抓癢...”一時的雞婆,終生的遺憾”...首次發生... 結果,這頭可愛的豬,前蹄也發炎,忍不住地就用舌頭去舔一舔傷口...”一時的快感,終生的遺憾”成為豬兒們永遠的痛... 好心的豬不斷的增加,”一時的雞婆,終生的遺憾”也不斷的發生在豬兒們的身上... 這件事情已經造成許多豬的遺憾,所以請大家要認清幾件事情:1.別在路上亂拾東西吃;2.傷口沒好之前,別去抓;3.不要太雞婆...
★[本會訊息]「動物開麥拉」專欄預告 --﹥ 推薦:陳瑞賓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還記得十幾年前考上動物系的時候,原本自信滿滿的想著,等到上台自我介紹時,只要說出我是第一志願考進來的,一定會獲得大家熱切的歡迎。還在腦中勾勒著大家鼓掌的畫面時,第一位上去了…「我是北X女中某某班,我是第一志願考進來…」心裡想著,嗯,沒關係…。第二位上去了…「我也是北X女中,我是剛那位的隔壁班…」嗯,又是一陣熱烈的鼓掌…接連二十幾位了,沒想到還是「我是XX高中,我也是第一志願考進動物系的」掌聲越來越稀疏,好像習以為常了…嗯,奇怪,怎麼這個冷門,又不知道畢業後能幹嘛的科系,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熱切的想讀呢?研究動物真的這麼吸引人嗎? 「動物開麥拉」專欄初次將介紹動物讀物-「動物勉強學堂」。作者張東君小姐正是這麼一位從小為了搶救床下的毛毛蟲不惜跟父母翻臉的動物小姐。雖然,場景搬到了日本京都大學,半夜拿著手電筒追蹤青蛙被情侶誤會追打、在公園林子裡被警察誤會成流浪漢、長腳的蛇…。想多了解研究動物的樂趣與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嗎?敬請期待「動物勉強學堂」!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