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台北盆地之南,南勢溪柔柔地懷抱著烏來鄉。瀑布、纜車、原住民歌舞風華一時;溫泉、野溪引爆台北人週休二日的熱潮…… 對於曾經是林場的過去,對於穠綠蓊鬱的闊葉原始林,對於山溝中、溪澗裡、泥水坑旁豐美多樣的生命,對於褪去祭典服裝與歌舞歇後,這裡的漢人與的原住民……是否也可以,試著用不一樣的角度,認識我們美麗的朋友-烏來! 這個專欄,出自一群大學生,也許我們懂得不夠多,也許我們做得不夠好,也許我們太過理想化……我們只希望,讓大家一起看看,一個不一樣的烏來,一個值得好好珍惜與思考,並為她做一點什麼的地方……」 這是出自於一群大學生所寫的序言,相信大家已經開始對此次的知性專題有了不一樣的想像,就如同我們一樣。 這次的知性專題規劃,是出自於一群台大自然保育社的學生手中,在他們的筆下,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烏來」;在他們的筆下,我們得以重新去思索原住民、漢人、生態保育、狩獵文化、觀光文化這些議題間的關係。 就讓我們一同進入他們筆下的世界…… 作者:褚縈瑩 (台大自然保育社) 僅以此專欄 獻給我我美麗的朋友──烏來! 序 碧綠緩流的溪水,溪谷上方穠綠的闊葉原始林,面天、腹斑、樹蟾、澤蛙、翡翠、莫氏、白頷、古式、梭德、拉都希交織而成震天價響青蛙催眠曲,點點螢火蟲魔幻仙境,夏日夜晚燈下晶亮的甲蟲,那是我美麗的朋友─烏來! 你印象中的烏來,是什麼樣子?當老一輩憶及烏來,是溫泉旅館、是瀑布與纜車、是賞櫻聖地、是原住民歌舞表演與美食;當年輕一輩談到烏來,是溪邊烤肉的好去處、是開著休旅車馳騁山徑水畔的度假勝地;當生物性與保育性社團講到烏來,是賞鳥、賞蛙、賞螢、認識昆蟲與植物的活教室。 烏來,承載了台北盆地許許多多的大夢─水源及生態保護的大夢,假日休閒的大夢,以及原住民文化保存的大夢,集美麗、沈重、矛盾、衝突於一身…… 我們在此,將用一種有別於傳統遊憩方式、有別於消費式自然觀察的觀點,向大家介紹,我們美麗的朋友─烏來!我們是台大自然保育社的學生(此外特別感謝台大外文系三年級劉婉琳同學熱情協助我們完成),烏來,是我們許多人開始自然觀察的起點,也是我們最熟悉的朋友,這裡同時有著我們不能迴避的環境問題,和混雜著漢人與原住民的故事,希望這些故事的種子,有一天能在台灣強韌的土地上,開出台灣野百合來,迎風搖曳…… 烏來的地理環境 台灣錯綜複雜的山系,是個美麗的傳奇,而傳奇第一頁,始自雪山山脈的先鋒─烏來。 我們的朋友-烏來-在台北盆地南端,背靠著雪山山脈北端,桃園復興鄉境內的北插天山(1728m)、拉拉山(2030m)、塔曼山(2130m)、玫瑰西魔山(1871m),與宜蘭大同鄉境內拳頭母山(1551m)中夾松蘿湖,十七歲之湖水汩汩順山勢而流,與源自哈盆自然保留區的南勢溪上游,在福山村匯流,十七歲的湖水路過娃娃谷信賢,路過泰雅人當初大喊ulaikirofu(冒出熱騰騰的水之意)的烏來村。 桶後溪則來自日出的方向─與台北坪林、宜蘭礁溪交界的山峰,孕育了滋養孝義村的桶後溪,在烏來村被寫入南勢溪家譜中,向最外緣的忠治村流去。後來,南勢溪+北勢溪(注入翡翠水庫)=新店溪→淡水河。 ◆[生活環境]聯合國野生物研究指出:化學污染正威脅人類健康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8-13 (ENS)- 「國際化學安全計畫」(IPCS,由世界衛生組織所贊助)發表新研究指出,暴露在某幾種環境中的荷爾蒙干擾污染物質(即所謂的環境荷爾蒙)之下,會對野生物造成傷害。另外,這項研究還發現少許證據顯示,這些科學界已確認其效果的荷爾蒙干擾物質也會對人類造成危害。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13-06.asp ◆[生活環境]水資源極端匱乏 將列入地球高峰會主要議題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13-01.asp ◆[其他]北美洲的保育成果是以全球資源換來的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13-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13-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13-19.asp 作者:鄭益明 (看守台灣協會執行長) 國內有關戴奧辛的字眼見諸報章,始自於1983年7月份行政院為因應台南灣裡露天燃燒廢五金而造成嚴重的戴奧辛污染,「核定6項解決戴奧辛污染的措施」;事實上,1979年10月份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米糠油多氯聯苯中毒事件,就被國際列入戴奧辛中毒事件的案例。 而有關焚化爐戴奧辛的報導,則從1995年陸續出現。從1977年國外的研究發現垃圾焚化爐會產生戴奧辛起,國際上就有很多有關戴奧辛的研究,而各類焚化爐產生戴奧辛的調查研究也垂手可得;然而,1986年行政院垃圾「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決策,在以科技和工程為主導的科技會議上做成,且環保署隨後在制定推動興建垃圾焚化爐的計劃時,都未能審慎評估垃圾焚化爐所造成的二次公害,甚至完全忽視。 我們所挽惜的是我國的環境決策,竟然都不顧歷史學家威爾杜蘭所提示的「歷史的教訓」;而更可悲的是,我國老百姓在決策官員灌輸的「高科技、零污染」之迷思下,為了解決可舉手之勞而處理的垃圾,除了被「綁架」每噸總共要付出3,000元左右的焚化爐興建及垃圾處理費,此成本還未計上因焚化造成的環境污染衍生之食品安全,因而增高的環境劣化和醫療保健支出;更不幸的是,老百姓的負擔並未因此而止,緊接者我們還要再繼續被「勒索」每噸灰渣的分選處理費約2,000元左右,及飛灰溶融處理費每噸約6,000-8,000元左右。 為了合理化垃圾焚化處理的政策,於是出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宣傳口號,什麼「熱能回收」、「資源再利用」;事實上,已有調查研究指出,由焚化所回收的能源和其他替代方式所回收的能源,約為1:3~5。而由台北市政府所提出的「零掩埋」,也只不過是替垃圾100%焚化尋找「合理性」的說辭而已。 因為目前台北市的3座焚化爐,每日的處理容量為4,200噸,而目前每天的垃圾量約為2,000噸左右,除了積極的尋求外縣市的垃圾進口和廣納事業廢棄物進廠外,當然也不會積極地推動垃圾減量和有機物回收堆肥化處理。先前所積極推動的第三垃圾掩埋場開發案,事實上與其「零掩埋」的口號自相矛盾。 當然,我們知道其「零掩埋」指的是,沒有生垃圾進到掩埋場,而第三垃圾掩埋場所掩埋的是灰渣和飛灰;那麼誠如以上所言,這個第三垃圾掩埋場是要掩埋有害廢棄物灰渣和飛飛,而非一般垃圾。然而,目前該掩埋場均以一般垃圾掩埋場的規範來進行相關的審查,顯然是官方知法犯法。 我們不是一昧的反對官方的處理方式,但是到目前為止,官方所進行的方式都是以「永續經營」的「商業化」模式;從多數的老百姓口袋擠出錢來,付給配合興建焚化爐和相關設施的少數資本家及外國財團。如果這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策略之一的話,那麼普羅大眾所期待的「晴朗」的福爾摩莎,也就遙遙無期了! 【看守台灣協會】http://www.taiwanwatch.org.tw 作者:賴芬蘭 (綠黨中執委) 反核運動的回顧
在台灣有關核能的發展,受美日的影響甚大。但是到了1980年代,則因為國際環保及反核的意識抬頭,而影響到台灣的知識份子,起而反核。台灣共建了3座核能電廠,6座機組,於是反核運動集中力量在反對興建第4座核能電廠。 在台灣的反核運動,是與民主運動、及本土化運動同時展開,互相支援,壯大彼此。後來民主化及本土化運動所產生的民進黨,把反核列入其黨綱,所以在台灣反對黨是反核四的。隨著民進黨的壯大,反核運動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所以當執政的國民黨在1990再次決定興建核四,-該案在1980年被提出,因民間的反核聲浪太大而停止─不過為什麼會停止後,在1990年又強力要續建,有人說是因為美國的壓力,不過原因始終不透明。 立院內反反覆覆,反核功敗垂成 從90年後,核四的預算案子就在立法院一直受到杯葛,甚至在1996年也曾通過廢止核能的決議案,但是由於在立法院內國民黨的立委佔多數,最後核四案又覆議了。但是核四覆議成功,也招標成功,民間還是在努力。 所以當總統大選時,民間是全力支持民進黨,陳水扁當選,民間反核者可說是欣喜若狂,因為他在選舉期間作下廢核四的承諾。 新政府上台後,於6月到9月實施了核四再評估,最後行政院在2000年10月27日宣佈了停建核四,反核團體享受了一次短戰的勝利。但是因為在野黨的強力杯葛,藉著憲政問題、股市、經濟問題,使得新政府招架不住,而在2001年2月14日宣佈續建核四。 作者:李永展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生態足跡分析決不是暗示著生活在容受力內是我們渴望的目標,它只是試著顯示出我們是多麼危險地接近自然的極限。只有人類的總負荷持續保持在地球容受力「之下」,生態的恢復力與社會的幸福才有可能被保障。若生活在生態的邊緣,我們必須與生態系的適應力、強健力、和再生力妥協,也因此可能威脅到其它物種、整個生態系,最後則是人類本身。 以生態足跡分析來研究琳瑯滿目的人類活動,讓我們得以比較各項活動對生態的衝擊,且相較於傳統「一次(one-shot)」的環境評估方式,足跡分析對環境衝擊分析更能有累積性的效果。每一項經濟活動都對生態有所需求,而生態足跡則顯示出這些需求如何呈現在食物、纖維、不可再生資源、廢棄物吸收、都巿發展,甚至是維護生物多樣性、為生態空間競爭(人類企業的擴展總是得「挪用」其他物種的資源與棲息地)等各方面。 地球有一種神奇的生產力與極大的容受力來供養人類和人類的經濟,更不用說其他物種了。然而在日漸龐大的全球性巿場中,許多財貨與服務的生產卻是同時以消耗自然資本(包括例如魚存量的重要自我生產(self-producing)形成)及永續的流通為基礎。要讓這個危急的事實讓大眾所意識,生態足跡概念是一項非常有效工具,但不幸的是,價格或產品標籤都無法顯示我們所消費的物品到底代表的是自然的孳息,或是其老本。 以生產力土地面積為衡量單位,使得生態足跡分析與物理的基本法則一致,尤其是量體均衡定律(the laws of mass balance)與熱力學定律這兩方面。特別是當現代世界必須與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公理一起解釋時,任何複雜的、自律的系統(如經濟體)為了維持自身的成長,必須不斷從它「宿主(host)」的系統輸入能源與物質。 照此看來,土地或生態系面積比起計算能源流動的方式,更是一種適合計算人類經濟體的單位,因為它能同時反映出人類經濟體可獲得的能源與物質的質與量。限制人類生命的關鍵因素並不是照在地球上太陽能的量,而是取決於自然界如何運用它,例如一叢植物孤零零地生長在撒哈拉沙漠1公頃的土地上,它的生態與經濟價值都遠不如熱帶雨林上1公頃的森林,但他們卻接收到等量的太陽照射。 最後一點強調的是「土地」這個因素的重要性已經超越熱力學的定律,土地面積不只代表了地球這顆星球的限制,也可被視為讓無數重要維生功能發揮功效(從氣體交換到養份循環等)的代理者,因此這個生物物理世界的狀態,也最能藉由評估發揮這些功效的自我生產自然資本之存量而得知。 記住,這些存量本身代表著被累積在生態圈的生物化學能源;更重要的是「土地」支持著我們生命網絡的能量來源─光合作用,這個特別的過程使得地球與火星、金星這類死寂的星球不同。光合作用支持著所有重要的食物鏈,並維護生態系的完整性,它奇蹟般地將地球上本來荒涼的表面轉換為自產、自律、豐富且多樣的生態圈。 我們對生物物理限制與人類運用自然的認知,競相引起一些在社會上和經濟上都相當貼切的問題。舉例來說,它強迫那些過度消費者去面對存在於他們的富有與其他地區的貧困者之間所隱藏的關係與交換條件。如果這些生物物理的限制是真實狀況,那麼重分配的機制不該如計畫對抗愈來愈多的物質不公平之經濟效率或與擴展般顯著而重要嗎? 在認知到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危害全球維生的情況下變成和北美洲或歐洲人一樣富有後,我們應該在富有者身上加諸更多的責任,並給窮人更大的發展權,為他們作科技轉移,並給予其他公平待遇。生態足跡分析也許因此更強化了國際間對於如何分享全球共有地、如何將全球的生產力之容量更公平地分配,以及如何小心運用這些資源等的各項協定。 藉由簡單但明確的語彙,生態足跡概念讓我們得以直覺了解到永續性的生態底線,它激發了一些公共辯論、建立共識,並且提供行動的架構。生態足跡也讓永續性所面臨的挑戰更加透明─決策者可以有一套實質的準則來制訂政策、計畫、或依據它們生態衝擊程度作技術上的處理。 最後,生態足跡也強調全球性的狀況會牽動地方行動,它證明了過度消費所造成的生態與社會衝擊,將遠遠超過於我們在居住地所能察覺的;這就引介了永續性的道德層面,而藉由顯示人口成長與物質消費對地球衰敗的「貢獻」來強調相關政策的需求。 ●[營隊]2002海洋種籽教師研習營-國中小學教師親近海洋研習方案 --﹥ 時 間:9月8日(日) 為推動生態關懷,本會今年度藉由各營隊活動將國中小生、大專青年、本會義工、老師列為不同年齡層的營隊訴求對象,希望藉實際探訪太平洋的經驗及生動的課程達到生態關懷理念,並秉持本會向來訴求藉由國中小學教師力量,將保護海洋生物及尊重海洋生物生存權的意識,普及至各中小學。 詳情請參閱 http://www.kuroshio.org.tw/html/2002teacher.htm 時 間:7月1日-9月30日 這個時候,正是山上台灣百合盛開的季節。 準備了一陣子,上星期五、六分兩次將作品寄到玉山國家公園梅山管理站展覽;這一次準備了行走各地拍的照片、海報和果莢,還有相關的資料。歡迎大家暑假期間經過南橫時蒞臨指教,也請大家將這訊息傳出去給您的親朋好友。 展覽會場放置一些相關的資料和故事,可以讓大家在休息時候同時也可以靜下心停佇於文字之間;旁邊的留言簿可以留下一些心得與感想來和大家分享與交流。 ※每月第二週星期二公休。 ●[徵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招募250位定期定額捐款人 --﹥ 時 間:5月28日至12月31日 二年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日發行的環境資訊電子報為國內最活躍且最具規模的全球環境資訊媒體,環境資訊中心(e-info.org.tw)累積了超過二萬筆的環境資訊與圖文照片。為了在過去所累積的成果上再繼續發展營運,期待您能成為本會的捐助人,讓協會繼續維護網站系統以及供品質更好的電子報服務,並有餘力進行更進一步的環境資訊服務與環境教育工作,並朝向成為專為生態發聲的專業網路環境媒體而努力。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56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