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9-08 (全文版)

 
自然人文 [自然人文]達娜伊谷給我的反思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樹林-三俊街榕樹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兩封信
寓教於樂 [開懷篇]烏龜在做什麼
[開懷篇]豬吃什麼
本會訊息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人文]達娜伊谷給我的反思 --﹥

作者:哨兵

  你有多久沒有遠離故鄉?你有多久沒有外出旅行?

  你被困在自己的工作裡有多久了?你被困在例行的家務事裡有多久了?

  連絡朋友、找出地圖、帶著行囊、加滿油,離開清水,

  不到3個小時,到了嘉義,盤旋下山,在約12公里的路途中,

  經過16個360度的大轉彎,到達一個山谷-達娜伊谷,

  這個以十數年的護魚行動成果,經過媒體報導後成為新興的生態旅遊景點;

  這是一個屬於鄒族的原住民聚落,地理環境上是一個沒有出路的溪谷,

  所以收門票及停車費的管理方式極為單純,只要設個門就可以了,

  光這樣大人每人100元的門票及小客車每輛50元的停車費,

  就造就出每年數千萬元的營收,也難怪雖與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有過數次的協商,

  但他們還是堅持「像個桃花源般」的自己經營、管理這個溪谷,

  幾乎所有現場的管理人員都配有一個通訊設備,在炎炎的夏日中,

  管制遊客下水戲水,最近還加上以飼料餵養水中魚的限制,

  雖然一包30元的魚飼料也真的是好賺,但為了不想將這裡的魚養成像金魚一般,

  只會或只想吃魚飼料,而不再想靠自己去尋找或追捕自己的食物,

  所以鄒族的朋友慢慢的也透過這樣的管理方式與來此一遊的遊客溝通;

  在停車場、在往溪谷的途中,鄒族的朋友則設了兩個販賣區,

  賣山豬肉及香腸、當然代表鄒族的或一般的手工藝品在這裡也有賣。

  看到鄒族人為自己、也為台灣,每天二十四小時認真巡守這一塊生態的淨土,

  當然我們也看到山谷的許多地方,為了應付來自全省各地的遊客而慢慢的人工化了,

  但不管如何,山美達娜伊谷的成功,其實很可以做為經營管理高美溼地的一個參考,

  而且無論就人文及自然資源或交通的可及性而言,我深知高美溼地都強過達娜伊谷,

  高美唯一輸達娜伊谷的是人!是觀念!是對未來願景的想像力! (2002-07-21)

[老樹巡禮]樹林-三俊街榕樹 --﹥

編號:北45∥樹種:榕∥高/公尺:10∥直徑:1.5∥年齡:100∥地點:樹林市三俊街199巷  這棵樹冠寬達30公尺的老榕樹,位於樹林鎮三俊街199巷福安宮後方,讓人很難想像這樣的老樹只有100年的樹齡。寬闊的樹冠下,不僅為來來往往的旅人遮風擋雨,也是週遭居民年少的共同回憶,而現在每到假日,更是居民們下棋、乘涼、烤肉的好去處!

  四、五十年以前,老樹周圍都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良田,當時周遭的小朋友大多是替當地何姓地主看牛。看牛的歲月,樹蔭下是休息打盹的好地方,天熱時,樹旁的小溪澗是戲水的好去處,牧童們就不約而同的將牛拴在樹下,盡情的玩耍,直到精疲力盡再牽牛回地主家。每到春天的時候,便有一群群的大捲尾在樹上結巢,調皮搗蛋的牧童,常常爬上樹去作弄大捲尾的幼鳥,總會被脾氣暴躁的大捲尾追著跑!

  近幾年來,老樹因病蟲害纏身,枝葉日漸枯萎,而樹幹也一天一天的腐壞,原本猶如一把大傘為人們遮風擋雨的樹冠,樹葉顯得稀稀落落,希望相關單位能及早找出病因,好讓老樹能早日康復!

  想探訪這棵老樹,若由板橋方向出發,建議經由浮洲橋接上116號縣道(即樹林市之中正路),往龜山鄉方向前行右轉三俊街,左轉199巷過了巷尾排水溝小橋後,再左轉即可抵達。

[專欄作家]兩封信 --﹥

作者:賈福相

  同一天收到了兩封信,像解凍的春風,把我的思想吹得搖來晃去。

  第一封信談到徐志摩。我的朋友把徐捧成了偶像。我的回信有這麼一段:「崇拜是年輕人的專利,是衝動的,常常會蒙敝了正確的理解。在加拿大,我們有三個政黨:社會黨、自由黨和保守黨,一種流行的說法是,如果你二十歲而不是社會黨,是沒有心腸的;如果你四十歲而不是保守黨,是沒有腦子的。徐志摩死在三十四歲的社會主義年齡,他熱情澎湃的一生,有魅力,有動力,是戲劇,像拜倫(死在三十六歲),像雪萊(死在三十歲),像濟慈(死在二十八歲),都不是壽終正寢,他們的人生是不允許被忘記的。可惜徐死得太早,死前,他的思想還沒成體系,又東又西,又羅素,又泰戈爾,愛國愛民,主張農村改造,主張人道主義,主張法國式的個人主義,浪漫、唯美,唯藝術。如果再活三十年,他的思想可能自成一家。他的詩文太偏於燦爛光華,太濃,太強迫式,素質不等。像沒有經過澄清,沒有經過過濾。十八歲的時候,我曾為他的詩文著迷,但是今天再看他寫給龍龍(小曼)的信竟不能終頁。

  離婚張幼儀,緊追十六歲的林徽音,熱戀北平名花陸小曼,婚後,感情上、錢財上又都不堪負荷。在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中國社會上,中國文壇上,這是一顆叛逆的流星,光芒萬丈,焚燒自己而化為火焰……你不應該把他看成一個沒有毛病的人。」

  第二封信,我的另一個朋友這麼寫:「我空閒時,常會看你的書,一遍又一遍,都感受不同,例如:你寫你一個人散步在大雪紛飛,在嚴冬冷風,在原始森林,或是天天早上為自己煮燕麥粥,你認為那時候人生可愛極了,我初讀時認為也很瀟灑,繼而給我的感受,是多寂寞呀!」

  我寫的那一些又是寂寞又是不寂寞。

  昨天我和一位年輕的朋友談話,談到我們這一代的讀書人,生於中國大陸,完成準備教育在臺灣,又到西方來開創事業。兩種文化,兩個系統,懸在空中,飄飄的不著實,兢兢業業,每天都忙著學習,停一下就覺得對不起自己。大半輩子過去了,已倦於學習,落葉要歸根,根在哪裏?我羨慕胡適之那一代,辛棄疾那一代,白樂天那一代,我們這一代實在太寂寞了。我的朋友苦思了很久,嘆了口氣,告訴我說:「每一代都是寂寞的!」

  孤獨也是寂寞的一種,孤獨的時候才可以雲遊物外,才可以想,才可以作白日夢,才可以昇華,才可以對自己或古人談話,找尋一些人生的風景。孤獨是我常常追求的。這種人怎麼能不寂寞?但這種時候我又最不寂寞。

  希望明天不會有信來,要有,也希望不會令我心動的。

[開懷篇]烏龜在做什麼 --﹥

  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在「龜兔賽跑」的故事中,烏龜贏了兔子一事。而跑輸烏龜的兔子回到家後愈想愈不甘心,於是決定再與烏龜重新比賽一次,結果,爽快的烏龜一下子就答應了。 

  到了比賽那天,同樣的路線,兔子依舊跑到那棵樹下睡覺,但是不同的是這次他帶了鬧鐘,算好時間之後,兔子便又開始在樹蔭下好好的睡了一覺。 

  當設定的鬧鐘響了,兔子馬上爬了起來往終點衝,當他正想享受超越烏龜的樂趣時,結果抵達終點時卻沒有看到烏龜的蹤影,於是他就在終點等啊等的,等到了天黑,烏龜卻一直遲遲未出現。於是,他兔子決定回頭找烏龜……

  兔子走啊走的,終於找到了烏龜,嘿嘿嘿!你知道烏龜正在做什麼嗎?

  「在做什麼?」 

  「原來烏龜正在聽我講笑話啦……」

[開懷篇]豬吃什麼  --﹥

  有一個養豬人餵豬吃剩飯剩菜。一天環保局的人來了問他,「你都給豬吃些什麼樣的食物?」此時,養豬人回答說:「吃剩飯菜ㄚ。」 

  結果養豬人被開了一張罰單,理由是「虐待動物」。

  於是,養豬人只好改餵豬吃山珍海味……

  第二天又來了一個人,同時又問養豬人說:「你都給豬吃些什麼樣的食物?」有了上次的經驗之後,養豬人這次心想,我這樣做應該是對了,於是便回答:「給豬吃山珍海味。」

  結果,養豬人又被開了一張「浪費食物」的罰單,理由是,非洲正在鬧飢荒,居然給豬吃這麼好。

  第三天又來了另一個人,而且又是問一樣的問題,「你都給豬吃些什麼樣的食物?」基於之前兩次的經驗後,養豬人十分無奈地回答,「我每天給牠500元,牠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