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9-10 (全文版)

 
  本日主題: 爭議聲中落幕 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通過行動計畫
環境新聞 [環境政策]爭議聲中落幕 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通過行動計畫
[環境政策]綠色和平組織抗議世界峰會無所建樹
[環境政策]美國國務卿於高峰會發表談話 嘲弄噓聲四起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立法人員應以全球性思考、付諸在地行動
[其他]高峰會舉行歡送晚宴 市民舞台開唱助興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9-10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10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04
理性關懷 [環境的未來-氣候變遷]消失在即──安地斯山脈的氣候變遷速度遠超過冰河時期 (上)
專  欄 [動物開麥拉-動物勉強學堂]聰明鳥還是懶惰鳥? (上)
[南非地球高峰會]NGOs參與國際環境會議的思考與期許
活動訊息 [演講] [課程] [活動]
本會訊息 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環境政策]爭議聲中落幕 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通過行動計畫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4 (ENS)- 聯合國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為期10天的會議於今天閉幕,各國政府與民間企業作出承諾,將致力改善貧窮人民的生活,挽救全球惡化的環境。然而,在更進一步邁向永續發展的路上,青年團體與環保非政府組織對於某些富裕國家及企業的阻撓,表達了他們的失望與憤怒。

[環境政策]綠色和平組織抗議世界峰會無所建樹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4 (ENS)- 由於不滿意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上全球領袖處理環境議題的方式,綠色和平活動份子過去兩週來不斷地在南非及世界各地進行抗議活動。在高峰會正式議程邁入最後一天的今天,綠色和平將矛頭指向南非與奧地利的石油業者。

[環境政策]美國國務卿於高峰會發表談話 嘲弄噓聲四起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4 (ENS)- 美國國務卿鮑爾今天在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上發表演說,試圖說服各國政府及非政府組織領袖:美國政策是對地球最有利的;但在演說過程中不斷地被聽眾的奚落聲打斷。會場不時傳出「布希不要臉」、「可恥」的怒罵聲。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立法人員應以全球性思考、付諸在地行動 --﹥

記者 Amy Shatzkin 報導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4 (ENS)- 來自全球各地的立法人員在此展開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的週邊會議,與會者呼籲:立法人員應制定具體的國家級法案,以實踐「約翰尼斯堡行動計畫」與10年前里約地球高峰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所包含的全球空氣、水質淨化目標。

[其他]高峰會舉行歡送晚宴 市民舞台開唱助興 --﹥

記者 Lucille Davie 報導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9-04 (ENS)- 昨晚在市民戲劇院的曼德拉紀念廳中,演奏者並非出於不友善才背對著觀眾表演,而是因為觀眾就坐在舞台上。以上是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即將結束、各國代表團準備返國前夕,約翰尼斯堡為代表團舉行歡送晚宴上的一景。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9-10 --﹥

  • [其他]台灣非政府組織行動聯盟召開記者會。TANGOs9日展示參與約堡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的成果,並宣布已爭取到2003年綠黨亞太環境論壇會、亞太環境社會學會在台舉行、同時明年5月立委趙永清(台灣珍古德學會會長)將舉辦珍古德國際年會。聯盟團長王俊秀表示,行動聯盟不會就此解散,將參加中台灣永續發展嘉年華、全國反焚化爐聯盟等活動。 (台北 東森新聞)

  • [能源議題]再生能源比率 台灣瞠乎其後。約堡高峰會未通過的「執行計畫」原草案中,工業國應在2010年將再生能源比率提升至較2000年增加2%,以達到全球再生能源占總能源供應量15%的目標。但臺灣目前再生能源只占能源供應量的0.7%,且4年前全國能源會議所提出的目標也只是2020年時將再生能源配比提升到3%。 (台北 民生報)

  • [生活環境]李遠哲說亞洲不應該像美國一樣過度消耗資源。中研院院長李遠哲8日於新加坡的演講談到,高度開發國家對資源過度使用,將來地球資源不足時,自然資源將成為各大強國的競爭對象。他呼籲,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不應該像美國一樣成為過度開發的國家。 (新加坡 中央社)

  • [生活環境]環署籲清除積水防範病媒蚊孳生。辛樂克颱風過後,環保署呼籲民眾儘速清除所有積水地區與容器,因為大雨會加速蟲卵孵化,只要一周的時間,病媒蚊密度就會快速上升,目前正是消滅病媒蚊的黃金時間。 (台北 聯合報)

  • [生活環境]反「砂」手 竹山數百人遊街。長期來飽受砂石車危害的竹山鎮投149線沿線居民9日早上發動大規模抗議行動,民眾沿途高喊砂石車不得行駛市區,並由業者簽下切結書後才結束。 (南投 中時晚報)

  • [生態保育]屏東恆春查獲1200多枝鳥仔踏 非法捕捉伯勞。 (台北 TVBS)

  • [生態保育]擅闖保護區無罰則 澎湖保育漏洞。民眾及公家機關人員以淨灘名義闖入燕鷗保護區與自然保留區,還在島上燒垃圾撿鳥蛋。縣府表示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未規範闖入保護區的罰則,而人力有限難抓現行犯定罪。 (澎湖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10 --﹥

  • [生活環境]污染嚴重 專家:警惕浙江近海海域生態惡化。海洋研究專家指出,受過度捕撈、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引入以及各類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浙江近岸海域的生態系統面臨嚴重失衡。浙江省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是無機氮、磷酸鹽、油類、有機碳和重金屬,是中國海水中氮、磷含量最高的海域之一,呈高度富營養化狀態。而污染源主要來自陸域。 (杭州 新華網)

  • [生活環境]哈爾濱加強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哈爾濱市環保局不久前進行農田土壤重金屬含量監測時發現,全市大面積農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致使部分地方糧食、蔬菜中重金屬含量超出限值。重金屬污染來自於含重金屬元素的農肥、及廢棄電池等。 (哈爾濱 中國環境報)

  • [環境政策]節水器具行業標準10月1日實施。建設部近日批准《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業標准》為行業標准,並將於今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實施此標準是為了保護、合理利用水資源。 (北京 新華社)

  • [生態保育]灤河上遊自然保護區在圍場建立。華北地區最大、河北省目前惟一大型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灤河上游自然保護區,將於近日正式建立。此保護區位於圍場滿族族蒙古族自治縣的孟灤國有林場內。 (河北 中國環境報)

  • [生態保育]廣東南昆山首屆生態旅游文化節開幕。“龍門縣南昆山首屆生態旅遊文化節”,6日在被譽為“北回歸線綠洲”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南昆山風景區舉行。 (龍門 人民網)

  • [生態保育]廣西山口紅樹林入國際名錄。日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舉行“獻給地球的禮物”慶祝大會,宣布總面積196萬公頃的14塊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廣西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位居其一。 (南寧 新華社)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9-04 --﹥

  • [生活環境]西尼羅病毒恐怕已藉由輸血感染

  • [能源議題]檢討MOX核燃料的環境衝擊 核管會將召開研討會

  • [全球變遷]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上 各國對布希氣候政策回應冷淡

  • [全球變遷]科學家完成大規模氣候模擬系統

  • [全球變遷]南極大氣資料顯示氣候預測模式有瑕疵

  • [生態保育]加州植物可能自瀕危名單除名

  • [生態保育]追蹤太平洋生物動向 將裝置4,000個電子發報器

  • [其他]林務局研究站遭生態恐怖份子縱火

[環境的未來-氣候變遷]消失在即──安地斯山脈的氣候變遷速度遠超過冰河時期 (上) --﹥

作者:羅斯‧偉納

2002年4月22日

  這裡是厄瓜多的火山、海拔16,500英呎的陡峭斜坡上,法國冰河學家伯納德‧法蘭古優雅地在冰塊和尖銳的碎石間移動,突然在一塊漆了藍色字母的卵石前面停了下來。

  「我七年前第一次到這裡時,這裡是冰川的終點。」法蘭古說著,似乎對冰冷的毛毛雨完全沒感覺,然後他又指著一個足球場以外的上坡處,那裡有一堵藍色的冰牆標明厄瓜多安提拉納冰川現今的終點位置。

思想家伯納德‧法蘭古(照片提供:伯納德‧普亞,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思想家伯納德‧法蘭古(照片提供:伯納德‧普亞,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南美洲的所有冰川都面臨與安提拉納相同的命運:依據法蘭古的估算,15年後,這塊大陸上的所有小型冰川(約佔冰川總數的80%)都會消失。他應當清楚,身為法國官方研發學院的研究主任,研究熱帶冰川已有15年之久,使他成為該領域最具權威的專家之一。

  「趨勢實在太明顯了,數據會說話,無人能與之爭辯。」法蘭古說。

  數據真的十分驚人:1996到1998年間,安提拉納冰川倒退了100碼,面積縮減了8%。小冰川融化得更快,波利維亞的查卡塔亞冰川光是在1990年代中期,面積就縮減近半,體積則減少了三分之二。

  冰川消失對於南美城市絕對不是好消息,因為他們終年都需依賴冰川提供水源和發電。例如厄瓜多的首都基多,其水源有一半來自安提拉納冰川。因為擔心水源的供應,基多市府已加入贊助法蘭古的安提拉納冰川監測計劃。「對我來說,冰川研究是氣候變遷的議題;對於厄瓜多政府來說,卻是經濟衝擊的問題。」法蘭古說。

1994年(上圖)和2000年(下圖)的安提拉納冰川。(照片提供:伯納德‧法蘭古,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1994年(上圖)和2000年(下圖)的安提拉納冰川。(照片提供:伯納德‧法蘭古,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厄瓜多政府有充分的擔心理由:基多另一半的水源來自「禿高原」,這是一種鋪滿厚厚植被的高海拔生態系統,如果冰川消失了,它也極可能會跟著消失。「我們知道,冰川是促成亞馬遜流域流動濕氣、形成降雨的原因,」基多市水利局局長艾德加‧艾亞貝卡說,「禿高原可以像海綿般吸收大量雨水,然後慢慢釋放水分。我們要研究的是,冰川融化是否會使禿高原變成沙漠。」

後退!

  我想實際了解南美洲冰川所發生的問題,所以跟著法蘭古及他的厄瓜多同事波利維‧凱塞瑞,一同前往安提拉納進行監測。此行任務包括在冰川盡頭、和19,000英呎高的山頂進行測量。法蘭古的小組每隔一週去冰川調查,從基多出發車程約一小時半,甚為方便。最後一段是輪溝深陷的崎嶇山路,迤邐在開闊不毛的禿高原上,只有一群群山羊,和安提拉納白色晶瑩的火山錐擋在前頭。雄偉山勢的另一邊,地勢陡降到亞馬遜盆地,源自這一帶的水流進入巴西後再流入海洋。

安提拉納冰川(照片提供:伯納德‧法蘭古,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安提拉納冰川(照片提供:伯納德‧法蘭古,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法蘭古在波利維亞和祕魯亦主持類似的研究小組,並希望能在印度成立另一個新專案;沿途我便問他,為什麼專攻熱帶地區氣候變遷這個主題,當大部分他的同行都將注意力放在北極或南極時。

  「熱帶地區可能是除了極區以外,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地方,」他指向就在附近的太平洋,那是著名的海洋暖化循環 - 聖嬰現象發生之處。「隨著聖嬰現象的頻率和強度增加,這些冰川也產生立即影響。」

  雖然安地斯山脈的冰川從小冰期結束(約1870年左右)以來就一直後退,但其融化速度隨著1990年代發生聖嬰暖化現象而急遽上升(90年代剛好也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十年)。安提拉納冰川消退的速度,在這十年加快了七到八倍。(「小冰期」是學術用法)

[動物開麥拉-動物勉強學堂]聰明鳥還是懶惰鳥? (上) --﹥

作者:張東君

動物勉強學堂/作者:張東君,皇冠出版社。  前幾天在院子裡穿梭,找尋有無山椒或是梅子可『收成』時,在樹枝間發現了一團怪東西。雖然怎麼看都是個鳥窩,但是材料除了樹枝以外,還有幾截不同顏色的塑膠繩,這就令我十分好奇,想要看看這隻會『回收垃圾、廢物利用』的動物究竟是誰。

  窩的主人是伯勞,儘管我沒有替牠上腳環作標識,但牠應該是每年都出現的那隻候鳥沒錯。也不看看自己一年中只有半年住在這裡,資歷比不上整年都住這裡的棕耳鵯,可牠還把院子視為自己的領土,每年只要一現身,就會先和棕耳鵯吵個架、劃清界線,再和平共存個半年。

  牠已經造訪這裡三、四年了,但是用塑膠繩來築巢還是第一次呢。雖說塑膠繩容易到手,不過我家院中多的是雜草枯枝,不會缺乏材料呀!這不禁讓我想起從前在學會中聽到的,有關燕子的研究報告。

  在日本,依季節的不同,電視新聞上會自南到北,依序出現櫻花前線、花粉前線、梅雨前線、蘆葦前線等各種特報,讓觀眾可以按照這些前線預測賞櫻、戴口罩、開除濕機、搓圓子等的日期,度過各種有好有壞的「旬」。

  其中算不得「前線」,卻也有特報出現的,就是燕子特報。媒體把燕子視為使者,以第一隻燕子現身的日期,當成春天的開始。

  這個特報還是有後續性的,從出現到築巢、生蛋、小鳥孵出、親鳥育幼,直到飛離日本為止,會持續上大半年。不知道是不是日本太過平靜,沒有其他新聞可報?不過像這麼方便,只要打開電視就可「收集」數據,不必自己辛苦地跑遍日本做調查的動物,當然不會被放過。

  不論是學者或業餘的賞鳥人,研究燕子的人還真不少呢。從鳴叫、配對,直到築巢為止,都有人依地區做研究比較,其中有一個人是以東京都內二十三區為實驗地,研究燕子巢的形狀。

[南非地球高峰會]NGOs參與國際環境會議的思考與期許 --﹥

作者:杜文苓 (台灣環境行動網)

JOHANNESBURG SUMMIT 2002  地球高峰會即將在月底舉行,一向對於國際環境事務陌生的台灣,在一些民間環保團體首次自發的討論集結下,進一步組團成立Taiwan Action NGOs 前進南非。在這過程中種種對於國內環境現狀的反省、政府施政的批判、以及NGO的角色定位等,都有許多精采的討論。

  在台灣這樣對民間、社會組織發展相當不友善的制度環境中,國內民間社團藉由國際重大event而產生的集結,型塑各種問題意識的討論與展開各種不同運動間(環境、勞工、原住民、婦女等)、區域間(南、北、東)、以及部門間(公私部門)的對話,就永續發展推動的努力邁開第一步。縱使過程中面臨到種種非預期的衝突,困難,如何在這過程中積累學習經驗,轉換為日後正面的行動力量,無寧應是組織對於日後永續發展實踐與督促的重要挑戰。

針對台灣特色 進行國際交流

  對於長久自外於國際環境事務的台灣,這樣的積極主動代表台灣社會力的活躍與反省,但過程中對國際參與認識的陌生、國際運動策略的缺乏,卻充分反應出長期以來台灣社會無法獲得平等國際參與的困境。在這樣的現實結構下,台灣民間社團在這樣一場國際盛會上能做些什麼?學習些什麼?而這樣的參與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又可能在那裏?台灣社會又如何能在參與過程中提升對外視野,進而界定自我在世界體系中的角色,從而釐清出國家長遠發展的目標方向,找出具體可行的行動策略。這些問題,將不斷在一波波的國際互動中被提問,而在國際現實中相互衝撞。

  台灣看待國際環境的參與,無寧須扣緊島嶼發展面貌,針對自己特色進行國際交流與學習。在資本主義急劇擴張,國際政治疆界在逐漸模糊中重組之際,環境思考提供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世界。而台灣作為一島國,擁有島嶼特殊多樣的生態體系,也有島嶼國家面臨因應世界發展體系的困境與限制,其所呈現的面貌為台灣在全球經濟分工下的發展特殊位置,影響所及是如產業全球化的流動配置,廢棄物越境移轉,與其所衍生的環境勞工權益的監督保障等問題。

  在這樣認識下,高科技產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廢棄物處理模式、產業發展整體策略與資源配置問題,與其在民主社會中相關的制度建立,都值得發展國際策略結盟,深化國際互動,累積論述與行動實力。而島國資源的侷限性,迫使我們必須回應國際經濟體制的機會與約束,促使我們必須發展社區草根經營與全球化的對話,與對現行制度的反省批判,而這些經驗都是國際發展永續願景的重要資產。

經營社區 全球對話

  這樣的認識,有助於民間環保團體發展國際運動策略,並能在國際交流中累積未來運動能量。在國際交換與自我定位的脈絡中思考,我們可以瞭解許多歐美團體工作的重點是,督促其政府對國際環境公約的責任與承諾,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與批判;許多開發中國家團體則扣緊貧窮、援外基金的使用、南北不均質疑,與地方文化特色保存的抗爭論述。原住民團體則在傳統智慧保護與土地倫理關係實踐上,在生物多樣性場域中進行國際遊說。

  國際環境會議-尤其如此次里約後十年的地球高峰會,不管是場內正式聯合國會議,或場外各種平行會議、論壇,甚至有組織的抗議活動,都提供一個平台,使各種越界交換變成可能。在眾多機會中,要發展國際聯結,須不斷扣住台灣本身主體性與世界分工體系位置的認知,我們才能不斷進行實質的國際交換,也才有可能從認知自我進而瞭解世界,在國際聯結中引進資源與支持。

  而台灣在國際政治的特殊性,尤其在各方外交管道受制於中國強烈封鎖下,在參與策略的思考上應包括對台灣無法獲得平等參與機會的反省與突破困境的策略思索,這些不只是官方的責任,更是民間團體在環境正義實踐上對於平等參與權爭取的普世原則。

  回到台灣民間環保團體的場域,如何在這錯綜複雜的國際角力中找到提升自我實力的位置,進行策略結盟,深化後續國際合作的可能,台灣環境行動網從過去國際參與經驗中有幾個觀察點可以提供參考:

一、著重對國際趨勢的觀察:

  藉由各種會議的參與,瞭解各項關於永續發展的新論述與相關爭議。尤其此次大會主體是對永續發展實踐行動的檢驗、各種相關的制度設計、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從地方、國家、區域以至於全球等不同尺度的角度思考。另一方面,因應全球化趨勢,對國際經貿組織如世界銀行、WTO等在環境議題上的省視批判,都值得我們重視並深化台灣環境運動的內涵。

二、瞭解國際環境政治的運作:

  能瞭解國際環境政治的運作,我們才能在參與中找到更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這些瞭解不只是來自正式大會的參與,也包括許多對檯面下各種遊說工作安排的觀察、各種現場組織工作小組的參與、組織間統合與串連,而許多議程的形成,共識的基礎,都是在這樣的網絡中操作累積。

三、提供在地經驗的分享:

  如前所述,台灣在世界經濟或民主體系中,具有一些關鍵角色,而其相對社會力的釋放、運動模式,都是值得與其他社會分享的重要經驗。而成功的在地經驗,是運動過程中的積累與反省,環保團體可以透過在各項會議中的積極參與,如事先瞭解報名相關的forum,爭取報告機會,或在各種會議討論時積極爭取發言機會,或藉由文宣,清楚傳達運動訴求,爭取國際進步團體支持。這些面對面的接觸、交流、溝通,往往是將來創造彼此合作空間的第一步。

  在這樣一個各項環境與永續發展議題聚集的大型盛會中,我們可以蜻蜓點水式的到處與會,也可以深入參與某些組織或工作坊的運作,根據各組織之前對外聯結狀況,或議題運作成熟度而有不同的參與模式。想說明的是,國際盛會的參與不在一次的出擊,這之前包括種種國際串連詢問、重要議題與人物的認識,也包括會議中間認真而積極的態度,更包括會後合作機會的創造,讓各種環節緊密相扣,國際參與才會有正面的循環回饋,進而增加運動的資源能量。

  然而,鑒於台灣長期國際環境不良所造成各種參與機會的扭曲,筆者更期盼此次參與是經驗累積的開端,參與者用其對土地生命關懷的熱情與在地經營的知識,結交來自世界各地有相同關懷的人,這或許不是出團目的,但來自生命本質的熱情,卻是最具行動能量。

  國際視野的提升不一定來自大大小小正式會議的參與,而是參與過程中對不同文化生命經驗的認識;而同樣的,國際環境網絡的建立,不單只在對外資源的取得以及累積實力考量,而是在交流溝通過程中,激盪思考辯證甚至創造幸福社會的發展方向-如何在形形色色國際場合中,不斷對參與初衷的提問,無寧是台灣民間首次組團參與的重要課題。 (2002-08-20)

[演講]基隆河的水患與防洪 --﹥

  時 間:9月13日(五) 下午1:30-3:30
  地 點:主婦聯盟會議室 (台北市汀州路3段160巷4號5樓之1)
  講 師:李方中博士 (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
  費 用:會友、社員免費,一般民眾單場100元
  主 辦: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聯絡人:楊小姐 電話: 02-23686211轉14

   基隆河流經台北縣、基隆市、台北市,並於關渡附近匯入淡水河,其整治對於流經的縣市有很大的影響,對於基隆河的整治,政府與民眾應有認識是什麼?

  忽視淹水的風險,將使我們增加的投資與損失的可能又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課程]發現景美溪系列課程 --﹥

  時 間:9月13日-10月18日(每週六) 
  地 點: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台北市木柵路3段102巷12號)
  報 名:至9月13日止
  主 辦: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聯絡人:張尤娟 電話: 02-22342238轉17 
      E-mail: tcumail@ms39.hinet.net 

  透過一波波結合空間定位的生態、藝文活動,廣泛吸引更多民眾認識景美溪流域的資源特色及社區營造成果,正面肯定民眾對社區營造之參與,並透過研討課程集結民眾、學者、專家、社區組織對後續社區營造方向之共識。

[活動]仙跡岩之旅 --﹥

  時 間:9月14日(六) 上午9:00-12:00
  地 點:仙跡岩
  費 用:每人酌收講義和解說費150元
  主 辦:大地義工隊、大地生態工作室 02-29332218
      E-mail: a_tsai0619@pchome.com.tw

  告別夏蟬之旅、告別各種夏天蝶種和各據山頭的蛺蝶行為、各種蜜源植物、各種蝴蝶和幼蟲、各種蝴蝶食草植物、山鳥大軍、各種有毒植物、赤腹松鼠和松鼠巢、各種爬蟲類、黃口攀蜥、斯文豪氏攀蜥和各種草蜥及石龍子、秋季野花、野菜野果。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