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環境政策]爭議聲中落幕 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通過行動計畫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4-10.asp ◆[環境政策]綠色和平組織抗議世界峰會無所建樹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4-07.asp ◆[環境政策]美國國務卿於高峰會發表談話 嘲弄噓聲四起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4-01.asp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立法人員應以全球性思考、付諸在地行動 --﹥ 記者 Amy Shatzkin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4-03.asp ◆[其他]高峰會舉行歡送晚宴 市民舞台開唱助興 --﹥ 記者 Lucille Davie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4-05.asp
環境資訊協會 波特曼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王茹涵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2/2002-09-04-09.asp ■[環境的未來-氣候變遷]消失在即──安地斯山脈的氣候變遷速度遠超過冰河時期 (上) --﹥ 作者:羅斯‧偉納 2002年4月22日 這裡是厄瓜多的火山、海拔16,500英呎的陡峭斜坡上,法國冰河學家伯納德‧法蘭古優雅地在冰塊和尖銳的碎石間移動,突然在一塊漆了藍色字母的卵石前面停了下來。 「我七年前第一次到這裡時,這裡是冰川的終點。」法蘭古說著,似乎對冰冷的毛毛雨完全沒感覺,然後他又指著一個足球場以外的上坡處,那裡有一堵藍色的冰牆標明厄瓜多安提拉納冰川現今的終點位置。 思想家伯納德‧法蘭古(照片提供:伯納德‧普亞,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南美洲的所有冰川都面臨與安提拉納相同的命運:依據法蘭古的估算,15年後,這塊大陸上的所有小型冰川(約佔冰川總數的80%)都會消失。他應當清楚,身為法國官方研發學院的研究主任,研究熱帶冰川已有15年之久,使他成為該領域最具權威的專家之一。 「趨勢實在太明顯了,數據會說話,無人能與之爭辯。」法蘭古說。 數據真的十分驚人:1996到1998年間,安提拉納冰川倒退了100碼,面積縮減了8%。小冰川融化得更快,波利維亞的查卡塔亞冰川光是在1990年代中期,面積就縮減近半,體積則減少了三分之二。 冰川消失對於南美城市絕對不是好消息,因為他們終年都需依賴冰川提供水源和發電。例如厄瓜多的首都基多,其水源有一半來自安提拉納冰川。因為擔心水源的供應,基多市府已加入贊助法蘭古的安提拉納冰川監測計劃。「對我來說,冰川研究是氣候變遷的議題;對於厄瓜多政府來說,卻是經濟衝擊的問題。」法蘭古說。 1994年(上圖)和2000年(下圖)的安提拉納冰川。(照片提供:伯納德‧法蘭古,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厄瓜多政府有充分的擔心理由:基多另一半的水源來自「禿高原」,這是一種鋪滿厚厚植被的高海拔生態系統,如果冰川消失了,它也極可能會跟著消失。「我們知道,冰川是促成亞馬遜流域流動濕氣、形成降雨的原因,」基多市水利局局長艾德加‧艾亞貝卡說,「禿高原可以像海綿般吸收大量雨水,然後慢慢釋放水分。我們要研究的是,冰川融化是否會使禿高原變成沙漠。」 後退! 我想實際了解南美洲冰川所發生的問題,所以跟著法蘭古及他的厄瓜多同事波利維‧凱塞瑞,一同前往安提拉納進行監測。此行任務包括在冰川盡頭、和19,000英呎高的山頂進行測量。法蘭古的小組每隔一週去冰川調查,從基多出發車程約一小時半,甚為方便。最後一段是輪溝深陷的崎嶇山路,迤邐在開闊不毛的禿高原上,只有一群群山羊,和安提拉納白色晶瑩的火山錐擋在前頭。雄偉山勢的另一邊,地勢陡降到亞馬遜盆地,源自這一帶的水流進入巴西後再流入海洋。 安提拉納冰川(照片提供:伯納德‧法蘭古,厄瓜多國家氣象水文學院) 法蘭古在波利維亞和祕魯亦主持類似的研究小組,並希望能在印度成立另一個新專案;沿途我便問他,為什麼專攻熱帶地區氣候變遷這個主題,當大部分他的同行都將注意力放在北極或南極時。 「熱帶地區可能是除了極區以外,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地方,」他指向就在附近的太平洋,那是著名的海洋暖化循環 - 聖嬰現象發生之處。「隨著聖嬰現象的頻率和強度增加,這些冰川也產生立即影響。」 雖然安地斯山脈的冰川從小冰期結束(約1870年左右)以來就一直後退,但其融化速度隨著1990年代發生聖嬰暖化現象而急遽上升(90年代剛好也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十年)。安提拉納冰川消退的速度,在這十年加快了七到八倍。(「小冰期」是學術用法)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gristmagazine.com/maindish/wehner042202.asp ▲[動物開麥拉-動物勉強學堂]聰明鳥還是懶惰鳥? (上) --﹥ 作者:張東君
窩的主人是伯勞,儘管我沒有替牠上腳環作標識,但牠應該是每年都出現的那隻候鳥沒錯。也不看看自己一年中只有半年住在這裡,資歷比不上整年都住這裡的棕耳鵯,可牠還把院子視為自己的領土,每年只要一現身,就會先和棕耳鵯吵個架、劃清界線,再和平共存個半年。 牠已經造訪這裡三、四年了,但是用塑膠繩來築巢還是第一次呢。雖說塑膠繩容易到手,不過我家院中多的是雜草枯枝,不會缺乏材料呀!這不禁讓我想起從前在學會中聽到的,有關燕子的研究報告。 在日本,依季節的不同,電視新聞上會自南到北,依序出現櫻花前線、花粉前線、梅雨前線、蘆葦前線等各種特報,讓觀眾可以按照這些前線預測賞櫻、戴口罩、開除濕機、搓圓子等的日期,度過各種有好有壞的「旬」。 其中算不得「前線」,卻也有特報出現的,就是燕子特報。媒體把燕子視為使者,以第一隻燕子現身的日期,當成春天的開始。 這個特報還是有後續性的,從出現到築巢、生蛋、小鳥孵出、親鳥育幼,直到飛離日本為止,會持續上大半年。不知道是不是日本太過平靜,沒有其他新聞可報?不過像這麼方便,只要打開電視就可「收集」數據,不必自己辛苦地跑遍日本做調查的動物,當然不會被放過。 不論是學者或業餘的賞鳥人,研究燕子的人還真不少呢。從鳴叫、配對,直到築巢為止,都有人依地區做研究比較,其中有一個人是以東京都內二十三區為實驗地,研究燕子巢的形狀。 出處:【動物勉強學堂】,皇冠出版社 http://www.crown.com.tw/ ▲[南非地球高峰會]NGOs參與國際環境會議的思考與期許 --﹥ 作者:杜文苓 (台灣環境行動網)
在台灣這樣對民間、社會組織發展相當不友善的制度環境中,國內民間社團藉由國際重大event而產生的集結,型塑各種問題意識的討論與展開各種不同運動間(環境、勞工、原住民、婦女等)、區域間(南、北、東)、以及部門間(公私部門)的對話,就永續發展推動的努力邁開第一步。縱使過程中面臨到種種非預期的衝突,困難,如何在這過程中積累學習經驗,轉換為日後正面的行動力量,無寧應是組織對於日後永續發展實踐與督促的重要挑戰。 針對台灣特色 進行國際交流 對於長久自外於國際環境事務的台灣,這樣的積極主動代表台灣社會力的活躍與反省,但過程中對國際參與認識的陌生、國際運動策略的缺乏,卻充分反應出長期以來台灣社會無法獲得平等國際參與的困境。在這樣的現實結構下,台灣民間社團在這樣一場國際盛會上能做些什麼?學習些什麼?而這樣的參與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又可能在那裏?台灣社會又如何能在參與過程中提升對外視野,進而界定自我在世界體系中的角色,從而釐清出國家長遠發展的目標方向,找出具體可行的行動策略。這些問題,將不斷在一波波的國際互動中被提問,而在國際現實中相互衝撞。 台灣看待國際環境的參與,無寧須扣緊島嶼發展面貌,針對自己特色進行國際交流與學習。在資本主義急劇擴張,國際政治疆界在逐漸模糊中重組之際,環境思考提供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世界。而台灣作為一島國,擁有島嶼特殊多樣的生態體系,也有島嶼國家面臨因應世界發展體系的困境與限制,其所呈現的面貌為台灣在全球經濟分工下的發展特殊位置,影響所及是如產業全球化的流動配置,廢棄物越境移轉,與其所衍生的環境勞工權益的監督保障等問題。 在這樣認識下,高科技產業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廢棄物處理模式、產業發展整體策略與資源配置問題,與其在民主社會中相關的制度建立,都值得發展國際策略結盟,深化國際互動,累積論述與行動實力。而島國資源的侷限性,迫使我們必須回應國際經濟體制的機會與約束,促使我們必須發展社區草根經營與全球化的對話,與對現行制度的反省批判,而這些經驗都是國際發展永續願景的重要資產。 經營社區 全球對話 這樣的認識,有助於民間環保團體發展國際運動策略,並能在國際交流中累積未來運動能量。在國際交換與自我定位的脈絡中思考,我們可以瞭解許多歐美團體工作的重點是,督促其政府對國際環境公約的責任與承諾,對跨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監督與批判;許多開發中國家團體則扣緊貧窮、援外基金的使用、南北不均質疑,與地方文化特色保存的抗爭論述。原住民團體則在傳統智慧保護與土地倫理關係實踐上,在生物多樣性場域中進行國際遊說。 國際環境會議-尤其如此次里約後十年的地球高峰會,不管是場內正式聯合國會議,或場外各種平行會議、論壇,甚至有組織的抗議活動,都提供一個平台,使各種越界交換變成可能。在眾多機會中,要發展國際聯結,須不斷扣住台灣本身主體性與世界分工體系位置的認知,我們才能不斷進行實質的國際交換,也才有可能從認知自我進而瞭解世界,在國際聯結中引進資源與支持。 而台灣在國際政治的特殊性,尤其在各方外交管道受制於中國強烈封鎖下,在參與策略的思考上應包括對台灣無法獲得平等參與機會的反省與突破困境的策略思索,這些不只是官方的責任,更是民間團體在環境正義實踐上對於平等參與權爭取的普世原則。 回到台灣民間環保團體的場域,如何在這錯綜複雜的國際角力中找到提升自我實力的位置,進行策略結盟,深化後續國際合作的可能,台灣環境行動網從過去國際參與經驗中有幾個觀察點可以提供參考: 一、著重對國際趨勢的觀察: 藉由各種會議的參與,瞭解各項關於永續發展的新論述與相關爭議。尤其此次大會主體是對永續發展實踐行動的檢驗、各種相關的制度設計、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從地方、國家、區域以至於全球等不同尺度的角度思考。另一方面,因應全球化趨勢,對國際經貿組織如世界銀行、WTO等在環境議題上的省視批判,都值得我們重視並深化台灣環境運動的內涵。 二、瞭解國際環境政治的運作: 能瞭解國際環境政治的運作,我們才能在參與中找到更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這些瞭解不只是來自正式大會的參與,也包括許多對檯面下各種遊說工作安排的觀察、各種現場組織工作小組的參與、組織間統合與串連,而許多議程的形成,共識的基礎,都是在這樣的網絡中操作累積。 三、提供在地經驗的分享: 如前所述,台灣在世界經濟或民主體系中,具有一些關鍵角色,而其相對社會力的釋放、運動模式,都是值得與其他社會分享的重要經驗。而成功的在地經驗,是運動過程中的積累與反省,環保團體可以透過在各項會議中的積極參與,如事先瞭解報名相關的forum,爭取報告機會,或在各種會議討論時積極爭取發言機會,或藉由文宣,清楚傳達運動訴求,爭取國際進步團體支持。這些面對面的接觸、交流、溝通,往往是將來創造彼此合作空間的第一步。 在這樣一個各項環境與永續發展議題聚集的大型盛會中,我們可以蜻蜓點水式的到處與會,也可以深入參與某些組織或工作坊的運作,根據各組織之前對外聯結狀況,或議題運作成熟度而有不同的參與模式。想說明的是,國際盛會的參與不在一次的出擊,這之前包括種種國際串連詢問、重要議題與人物的認識,也包括會議中間認真而積極的態度,更包括會後合作機會的創造,讓各種環節緊密相扣,國際參與才會有正面的循環回饋,進而增加運動的資源能量。 然而,鑒於台灣長期國際環境不良所造成各種參與機會的扭曲,筆者更期盼此次參與是經驗累積的開端,參與者用其對土地生命關懷的熱情與在地經營的知識,結交來自世界各地有相同關懷的人,這或許不是出團目的,但來自生命本質的熱情,卻是最具行動能量。 國際視野的提升不一定來自大大小小正式會議的參與,而是參與過程中對不同文化生命經驗的認識;而同樣的,國際環境網絡的建立,不單只在對外資源的取得以及累積實力考量,而是在交流溝通過程中,激盪思考辯證甚至創造幸福社會的發展方向-如何在形形色色國際場合中,不斷對參與初衷的提問,無寧是台灣民間首次組團參與的重要課題。 (2002-08-20) 時 間:9月13日(五) 下午1:30-3:30 基隆河流經台北縣、基隆市、台北市,並於關渡附近匯入淡水河,其整治對於流經的縣市有很大的影響,對於基隆河的整治,政府與民眾應有認識是什麼? 忽視淹水的風險,將使我們增加的投資與損失的可能又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時 間:9月13日-10月18日(每週六) 透過一波波結合空間定位的生態、藝文活動,廣泛吸引更多民眾認識景美溪流域的資源特色及社區營造成果,正面肯定民眾對社區營造之參與,並透過研討課程集結民眾、學者、專家、社區組織對後續社區營造方向之共識。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554 時 間:9月14日(六) 上午9:00-12:00 告別夏蟬之旅、告別各種夏天蝶種和各據山頭的蛺蝶行為、各種蜜源植物、各種蝴蝶和幼蟲、各種蝴蝶食草植物、山鳥大軍、各種有毒植物、赤腹松鼠和松鼠巢、各種爬蟲類、黃口攀蜥、斯文豪氏攀蜥和各種草蜥及石龍子、秋季野花、野菜野果。 詳情請參閱 http://home.pchome.com.tw/enjoy/tsai195595/activities/act0991.htm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