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鄭百評
牆上幻燈片一張換過一張,水雉、山羌、台灣黑熊、領角鶚……,都是台灣自然生態的珍貴圖片,是呂理昌過去二十幾年台灣跑透透累積的幻燈片,黑暗中他講課的聲音伴著喀嗤喀嗤的換片聲,台下學員不時傳來讚嘆,這是呂理昌在永和社區大學講授「體驗台灣自然與生態之美」的實況。事實上,他們在教室內上課的時間少,到戶外實地體驗的時間多,每到假日,呂理昌就帶著學生往郊外跑,讓學員親眼見證台灣自然的瑰麗,加上精彩的圖片與生動的講解,難怪他的課總是期期爆滿。 陽明山11載 呂理昌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課長,在陽管處工作11年,對陽明山的歷史遺跡、自然景觀變遷,呂理昌都瞭若指掌,說陽明山就像他家後院,真是再貼切不過。 呂理昌在陽管處的第1個職位是擎天崗主任,他在擎天崗附近找出200多處遺跡,包括魚路古道(金包里大道)、許顏橋、平埔族石屋、草原上的戰略遺跡……等。像傳說是外星人所建的七星山金字塔,就是呂理昌根據凱達格蘭的傳說及原住民的口述找出來的,而擎天崗為什麼有牛?山豬湖的其名由來為何?菁山又為什麼叫菁山?隨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呂理昌都可以說出一串精彩的故事。 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 後來,呂理昌調任解說教育課長與陽明書屋主任,在期間他又做了許多文史研究,台灣兩、三百年來的歷史、人類活動、自然環境全都進到他的腦子裡。調回保育課擔任課長後,呂理昌最想做的事,就是重建人與土地的關係。 談起現代人對土地的疏離,呂理昌感慨良多。他表示,台灣自然資源豐富,在小小的3萬6000平方公里裡,維管束植物、蕨類、蝶類、鳥類……等,種類、密集度都居世界之冠,而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更有高達70%的物種屬於台灣特有種,可見台灣自然資源的多樣與豐富在全球數一數二。他語氣一轉,惋惜地說,如此一座寶島,台灣人卻不知道要好好愛惜。 呂理昌在玉山國家公園服務時,一個月裡大概有20天都待在山上探勘、記錄、觀察,「玉山主峰我爬了至少60幾趟,」長年的野外調查打下他對當地人文、地質、古道、動物物、水文的深刻了解,國家公園的經驗更為他開了天眼,讓他了解到大自然的力量。 割裂的土地情感 他說,以前在森林系所學的,都是以森林對人的經濟價值為出發點,賣不到好價錢的樹就叫雜木,而山裡的動物更不在關心的範圍內,任由人們恣意捕殺。最讓人心痛的是,貫穿台灣的中央山脈,本來是動物的家園,在人類進入後竟然變成大屠場,走一趟秀姑巒山溪谷,清出的獸夾高達2000多個。前陣子有位在美國唸博士班的研究生回台灣做田野調查,在山裡拍到的野生動物,很多都是三缺一的殘障動物,都是獸夾下的倖存者。 呂理昌認為,台灣人之所以能毫不在意地破壞環境,是因為人與土地的關係被硬生生地切斷。他說,文化是祖先的生活體驗,在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尚能尊重在地住民的文化與價值觀,許多日本學者深入原住民的生活後,甚至拋棄日本的生活而選擇留在台灣跟山上原住民住在一起,將一己的生命奉獻給寶島台灣。日本政府還規定小學生要爬七星山、大學生要爬上玉山才能畢業,然而台灣人卻因統治者的更迭而失去了對土地的親近,沒有人關心、鼓勵青少年認同土地的偉大,也難怪人民對土地愈來愈沒有感情。 從土地的歷史記憶建構起 從事保育工作多年,呂理昌認為,保育工作有一半是人文的保育,如果沒有人的認同及參與,保育不可能會成功。他相信,土地的倫理應該從土地的歷史記憶建構起,如果人們對所生活的土地一無所知,自然就無從知道土地的重要。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是土地的過客,應該要為土地做一點事。 為了保育工作,呂理昌可以在山上拍照拍到晚上十一、二點,下了班趕著從青山綠水中投入滯塞車陣中,只為了跟社區大學的學生分享他的感動和著急,別人假日在家中補眠,他卻一早就帶著學生上山下海體驗自然之美。呂理昌追求的理想,就是讓更多人投入本土研究,重視在地價值,就像他讀過的日本學者事蹟一樣,為了台灣這塊土地,呂理昌也把全部的生命,獻給了福爾摩莎。(2002-11-07) ◆[全球變遷]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結論出爐 猶存爭議陰影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1-10.asp ◆[環境政策]全球山地高峰會提示了山地保育的希望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1-01.asp ◆[生活環境]美國環保團體提醒加州選民:飲用水暗藏污染危機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1-06.asp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1-09.asp ■[無車日]<你,還在開車嗎?>穩定交通流速 (下) --﹥ 作者:亞倫.聖鄧寧 (Alan Thein Durning,守望北美洲大西北環境生態組織執行長) 讓軌道重回城市
美國及加拿大(程度稍微輕微一些)都寧願將投資及津貼補助,放在汽車和道路上,而非城市與公共運輸系統上。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的投票人會投票通過准許將興建跨州高速公路或州際省際公路的費用,轉嫁在納稅人身上。而且沒有任何地方的提案,可以逆轉這股潮流。 舉例來說,大西雅圖地區的投票人,分別在1958年、1962年、1968年、1970年、1988年和1995年中,就針對是否重建此地區的有軌捷運系統,經過數次投票決議。多數人的投票結果都是肯定的,但是人數卻從未達到議案通過所需的60%。至於擁有不同投票法規的波特蘭市,則終於在1980年代,成功的將軌道重新搬回城市,但是其規模與道路的結構相比,卻難以望其項背。 都市蔓延誰之過? 都市蔓延,究竟是否無法避免?讓我們比較一下英屬哥倫比亞與美國大西北。前者對汽車的迷戀程度,似乎遠低於後者。加拿大從來沒有建造過跨省公路,據統計其每人所分到的都市高速路長度(每一條線道長度都算入),是美國每人的四分之一。英屬哥倫比亞的駕駛人,比起所有其他大西北的駕駛人,付出更高的汽車稅和燃料稅,房貸利息不能抵稅,也付出更多的汽車保險費。它們所用的道路系統,比起邊界以南的道路系統,至少慢差了兩級(two notches)。汽車因此無法開得那麼快,所以城市的發展,向市區蔓延擴張的程度,也沒有那麼嚴重(見表一)。在溫哥華市裡,依賴汽車的汽車族較少,多住戶的房屋較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居民較普遍,每人擁有的汽車數量較少,而且每人駕車的時數也較低。1980年代,溫哥華市為了新增的每千人人口而變更土地用途,將鄉村土地改成都市用途的面積數,低於其他任何加拿大的都市,而且儘管其人口成長是如此的迅速,都市往郊區擴展的速度卻祇有西雅圖的三分之一。 表一 1990年早期北美大西北各大都市的汽車依存虔
5號公路的命運正說明了這個地區內的不同發展。在西雅圖市,這公路從北至南,經過城市的心臟地帶,切出一個兩邊大廈聳立的峽谷,公路上下兩層,16線道將市中心區分為二,並根據道路交通工程師所謂的「高速幾何學」,重新配置整個城市。但在波特蘭市,這條高速公路大大的偏離了市中心,僅僅掃過它的外緣地帶,而且絕不超過八線道。到了溫哥華,連接5號公路的99號公路,在跨過城市交界的時候,從一條匝道控制的快速道路,改為一條普通大小的主要幹線。 都市往四郊蔓延,到底是不是必然?亨利.李屈蒙德(Henry Richmond),奧勒岡州「千友會」 的前任主席,以及位於華盛頓區的國家發展管理領袖計劃的創始人桑德希爾蕊(Saunders Hillyer)寫道:「都市往四郊擴展,絕不是天意,也非美國特質中無法改變的表徵,它不是與汽車的戀愛關係,也非住在郊區的擁屋美夢。它的發展成形絕大程度是因為公共政策。」不是什麼隱形的手或美國人的夢想,而是政府,將這個漫無計劃的都市發展,賜給了大西北人。其實政府應該可以給予他們一些更好的東西。(2002-11-07) 【文章連載】■<你,還在開車嗎?>穩定交通流速
(上) (下) 作者:鄭益明 (看守台灣協會執行長) 民間要求「廢棄物政策環境影響評估」 10月28日100多個民間團體聯合舉行記者會,強力要求立法院刪除或凍結92年環保署與垃圾焚化有關的預算,並要求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立即進行官方與民間版的「廢棄物政策環境影響評估」,透過全民參與的模式,普查到現在為止「垃圾焚化政策」執行的成效及利弊,尤其是設置的區位、容量、以及焚化後產生的二次公害(目前有些縣市把焚化後的底灰和飛灰由各鄉鎮帶回,自行任意處置,而環保署不聞不問;而所謂的灰渣掩埋場的管制亦形同虛設。),以及其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目前由於環保署偏愛焚化處理,到91年度已編列支出了435億9,476萬5,000元,排擠了其他替代方案的推動,譬如推動廚餘處理僅編列了1億元的經費。)待「廢棄物政策環境影響評估」完成後,經社會各界討論議決定案後,交由環保署依結論制定政策確實執行。 環保署立即由工程處處長陳聯平回應,指出這是開玩笑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現有的19座焚化爐已達到九成的焚化量,已經接近飽和,不能再增加量了,如果不再興建新的焚化爐,垃圾問題及壓力還是非常的大。 環保署到底是燒什麼東西? 我們舉雙手贊成環保署決定從2010年開始,所有的生垃圾都不可以直接掩埋。但是,這並不表示這個理由就是繼續興建垃圾焚化爐的尚方寶劍。目前完工運轉的19座花費納稅人血汗錢興建的垃圾焚化爐,環保署所說的已達到九成的焚化量,實際上環保署並未說明到底是燒什麼東西? 按照環保署的統計資料,僅有61.8%的垃圾送進焚化爐處理,剩下的完全是以事業廢棄物來填補,以掩飾環保署決策的錯誤,以及作為繼續耗費民脂民膏興建焚化爐的藉口。環保署在規劃興建36座焚化爐時,所依據的垃圾成長預估是每年成長5%,到2000年時每日垃圾量達33,767公噸,而該年實際的垃圾產生量只不過21,532公噸,且自1998年開始成遞減的趨勢。 如果再配合政策的修正,大力推動源頭減量、分類回收、及有機物質堆肥化處理等零垃圾政策,把要花費在興建焚化爐的預算,從輸送到外國人和財團的口袋,轉而分配給地方民眾和社區,鼓勵合乎生態循環的垃圾管理替代方案,相信比焚化爐所產生的效益更大,而有不會產生二次公害,杜絕環保署「永續經營焚化政策」而計劃花費150億元處理焚化後產生的底灰和飛灰,這美其名為綠色產業,而可能還會衍生出其他後續污染處理,繼續消耗民眾的血汗納稅錢。 環保署掩飾垃圾量不足,而開放一般事業廢棄物進入焚化爐 再者,環保署為掩飾已運轉焚化爐的垃圾量不足之窘境,而開放一般事業廢棄物進入垃圾焚化爐處理,約佔目前焚化爐處理量的38.2%;造成夾帶有害事業廢棄物進入垃圾焚化爐的缺口,雖然環保署強調加強稽查有害事業廢棄物偷渡,總是未見有查獲的實績,但是北投民眾四次的突擊檢查,都查獲夾帶有害事業廢棄物或資源回收物進焚化爐的違法事證。 我國垃圾焚化的實務上,送燃垃圾以爐體設計為混燒式而未做前處理,更把不適燃燒的塑膠(日本把塑膠歸類為不可燃,禁止送進焚化爐焚化。)當做助燃物,再加上成分複雜的事業廢棄物,甚至是有害事業廢棄物,通通丟入垃圾焚化爐焚化,可想而知所造成的污染當然比只燒垃圾時更嚴重。當初環保署在制定焚化政策時,為了力求表現,並未做詳細的規劃,造成區域分配的不均,或爐體設計的不當,以致有些地方焚化爐沒垃圾燒,或是焚化量無法達到設計的容量,造成國家投資的損失。此時,環保署不思檢討焚化政策的成效與利弊,而以其不當決策所造成的錯誤作為非繼續興建焚化爐不可的藉口。 環保署在推動焚化政策時,並未善盡監督和管制的職責 陳聯平指出,環保團體為了反對而反對他沒有意見,他們提出零垃圾政策,環保署也希望能超這個方向發展,但是短時間內是不可能達到了,但是垃圾問題還是要處理。 我們確實反對環保署20年來不當的焚化至上的「既定政策」,而不是環保署「為建焚化爐而睜眼說瞎話」。環保署在推動焚化政策時,並未善盡監督和管制的職責;首先在做環境影響評估時,未能確實審查焚化爐產生的底灰和飛灰處置的設施和容量,任由地方政府任意處置,甚至有些縣市把底灰和飛灰按比例由各鄉鎮帶回自行處理,對環境造成嚴重的衝擊。 環保署不僅未盡該盡的職責,有時更是大開方便之門,自我解除武裝;「一般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第十五條第四款的規定『焚化灰渣之飛灰應分開貯存收集,不得與底灰混合。』然而環保署盡然在1999年5月修改「一般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於第二十條第二款加入『飛灰及底灰混合,用於具二層不透水層且加強污染防治措施之掩埋場,做為覆土材料,屬再利用行為。』環保署主任秘書陳永仁在其大作『環境荷爾蒙管制』第144頁指出「美國最高法院在1994年判決,焚化灰渣應適用於RCRA Subtitle C, 也就是以有害廢棄物之認定。」足以證明環保署高層並非不知焚化灰渣為何物。 按照「有害事業廢棄物應與一般事業廢棄物分開貯存。」(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第八條),及有害事業廢棄物「應設置專門貯存場所」(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第十四條第一款)來看,既然飛灰屬於有害事業廢棄物,而底灰也應列入,就不得送進垃圾掩埋場處置。日本在2000年時對其國內300多座灰渣掩埋場作過詳細的調查,發現很多灰渣掩埋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重金屬和戴奧辛嚴重的污染。那麼我國的環保署長期來是在保護我們的環境?亦或是我國環境污染的幫兇?(2002-10-29) ●[演講]2002珍古德博士訪台系列演講 (花蓮女中) --﹥ 時 間:11月11日(一) 上午9:00-11:00 珍古德博士將與花蓮的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分享保育經驗以及根與芽計畫點滴,歡迎您的參與!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oodall.org.tw/news/index-20021024.html 時 間:11月9日(六) 下午03:30-晚上9:00 『學習來自生活,教室也可以在戶外』,「夜探南海學園」探索活動在這樣的概念下產生,希望藉由親師生共同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活認知與學習能力,親師生攜手共享成長喜悅,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精神。 南海學園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文化及歷史資產豐富,周遭的環境極為突出,您想不想知道他們和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夜晚的南海學園又潛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生活週遭有許多寶藏,等待我們去探索與挖掘。社區就是最好的生活教室,歡迎您和我們一起來「夜探南海學園」,透過實際探索的體驗與分享,發現原來寶藏就在身邊! 詳情請參閱 http://www.humanware.org.tw ●[徵求]河堤心花漾系列活動-河堤生活相片故事比賽 --﹥ 時 間:10月29日-11月10日 綠美化的彩色堤防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754
播出時間:11月09日(六) 上午8:00-8:30 首播 為了落實環境教育,許多學校紛紛設置校園生態池。例如北市河堤國小的水生植物池,池水可回收再利用。雙蓮國小的「雨撲滿」生態池,還收集學校洗手台和廚房洗菜水,進行淨化作用。而瑞芳的瑞柑國小,更期許發展成全國第一座校園生態村。這些生態池,不但提供動植物做為棲地,更能讓老師進行生態教學,可說是濃縮的自然。 除了這幾所小學的生態池外,位於台南縣的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也嘗試以人工溼地,來取代校園裏的汙水處理廠。 學校生態池的建造,是環境教育的最佳範例,透過今天的節目,期待大家也能夠體會藉由生態池的打造,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觀察自然,親近自然,進而學習尊重自然。 ★[本會訊息]感謝參與網路釣魚活動及道歉啟事 --﹥ 因統計程式的瑕疵,導致問卷無法真實呈現您的寶貴意見,因此將重新進行調查,得獎名單將延至11月14日(四)公布,造成不便之處,懇請見諒。期待您持續的支持與建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