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鄭百評
推門走進仁愛動物醫院,院長朱建光正在進行他的「開門三件事」:清理排泄物、餵食、診療住院病號。窗外雖然是好天氣,小診所裡卻正下著小雨,東一個水桶、西一個臉盆,滴滴答答地伴著狗兒們此起彼落的狂吠,朱建光毫不在意地說:「樓上施工漏水,」空氣裡瀰漫著野獸的味道,在這裡,他是萬獸之王。 世代行醫 朱家世代行醫,朱建光的曾祖父、祖父精通中醫草藥,父親是藥劑師,在醫藥不發達的新竹山區,許多原住民常拿著獵得的山產到他家交換藥品,有些「活口」就成了小朱健光的寵物,果子狸、貓頭鷹、台灣獼猴…這些台灣現在已經很難在野外看到的生物,都曾在他的豢養名單上,朱建光養過的動物,算都算不清。 這樣的成長背景,以獸醫為職志自是理所當然。朱建光唸獸醫系時,正是台灣狗市最興旺的黃金歲月,那時獸醫院隨便做每個月都能達成百萬營業額,獸醫師「削」到黑道也上門分杯羹,直到現在許多人都還認為獸醫師是賺錢的工作。當他畢業離開學校,這一行已經走下坡,現在一間獸醫院一個月收入約只有10年前的十分之一。 收入不比從前,但辛苦更甚以往。朱建光攤開兩手,上面布滿了大大小小、長短不一的疤痕,都是受驚的動物咬傷留下的印記。他解釋,動物會攻擊人是因為牠沒有安全感,被攻擊時只要不還擊、不激怒牠,過一陣子自然就會安靜下來。有一回,一隻兇狠的貓一口咬穿了他的食指,獠牙穿過皮肉,痛得他連心都揪起來,他也只能一動不動地靜待貓咪自動鬆口,一天到晚被動物攻擊,打破傷風疫苗成了例行公事,每半年就要補一針,可比洗牙還準時。 千奇百怪的病患 雖然貴為院長,其實也只有他一位醫師,種種雜務都得親自動手。獸醫師的夜晚總是比白天美麗,醫院白天再冷清,晚上可是門庭若市,求診的飼主絡繹不絕,然而,真正的重頭戲在打烊之後才上演-開刀,幫動物開刀需要較長時間,也不能被打斷,所以朱建光都得等十點下班後才開始動刀,一床刀開完常常已經半夜兩三點,雖然每天工作都超過14個小時,可是,嘿!看著開過刀的動物在自己照顧下重新站起來,那可是多少錢也買不到的成就感。 從小與動物一起長大的朱建光,醫過的物種可說包山包海,碰到的狀況更是千奇百怪,生病、受傷是家常便飯,接生、開刀也屢見不鮮,還有誤食百合的貓、吞下有毒的水仙球莖的狗…。 回想在桃園鄉下實習時,除了經濟動物如牛、羊、馬,朱建光甚至還曾為一隻小老虎看過病,那種機會可不是常常有、人人有。自己開業後,除了貓、狗等一般人最常飼養的「同伴動物」,還有許多想要與眾不同的飼主,會送來一些罕見動物,他的診所裡現在還寄宿了一隻南洋來的嬌客-綠鬣蜥,這可是會長成兩公尺長的大傢伙!像這些稀有動物,常因飼主不了解動物習性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朱建光曾治療過因照顧不善而皮膚潰爛的蛇,也曾幫一隻餓得吃下12顆石頭的巴西角蛙開刀,那情況可有點像「小紅帽」故事裡的大野狼,只不過獵人是放石頭進野狼肚子,朱建光是把石頭取出來。 生命裡永遠的主角 雖然獸醫訓練接受的是西醫教育,但許多怪病卻得靠中醫來救。有一次,一隻小狗突然莫名其妙就後腿僵直無法行動,在投以西藥治療數周後仍不見起色後,朱建光便採用針灸、中藥、SPA和復健架等多管其下的方式治療,三個月後,這隻狗狗竟然恢復了行動能力,讓朱建光不得不佩服老祖宗智慧的神奇,目前國內已有不少醫師會用中醫療法治療西藥無法解決的動物疾病。 在朱建光看來,沒有什麼人特別適合走這一行,卻有幾種人無論如何當不成獸醫,包括:有潔癖、過敏、怕動物、怕被咬的人。除此之外,想成為獸醫師,一定要畢業自獸醫系,經過國家考試合格才能開業或行醫,考試科目包括獸醫實驗診斷學、獸醫病理學、獸醫藥理學、獸醫傳染病學、獸醫普通病學等科目。即使沒通過國家考試,仍可以到鄉鎮公所、農會、各縣市家畜防治所、大型醫院的實驗室、動物園等單位工作,算是出路很廣。 除了行醫,朱建光也利用閒暇時間發行寵物情事電子報及架設醫院專屬網站。最近他還出了第二本書:《狗狗的減肥食譜》,書裡的美食圖片連人看了也會食指大動,「現在過胖的動物太多啦,」對朱建光來說,愛動物已經是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為動物設計專用食譜只是小事一椿,因為這輩子,動物是他生命裡永遠的主角。 ◆[環境政策]華盛頓公約大會通過保護小鬚鯨與布氏鯨的提案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8-04.asp ◆[全球變遷]印尼森林大火加速全球暖化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8-06.asp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8-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8-19.asp ▲[深度報導]《部落地圖》從在地出發!-巴拿馬Kuna Yala自治區的經驗 (下) --﹥ 作者:台邦.撒沙勒
十個原則 基本上,Kuna Yala自治區把握住幾個原則:
『共管』與『自治』 台灣自從陳水扁總統宣布與原住民建立新伙伴關係開始,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即著手規劃原住民自治的相關事務,不僅委託學術單位草擬原住民自治法草案,更安排許多座談會邀請學者建言。然而原民會雖然有心,卻忽略了台灣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多元性與社會制度顯著差異的事實,倘若原住民自治法一體適用在所有原住民族身上,不僅無法保存原始多樣的族群特性,反而導致歷經千年演化下來的文化多樣性消失殆盡。可以說,當前原民會推動的自治運動嚴重違背了自治運動『由下而上』、『在地出發』的精神。 因此,我們認為,政府在推動原住民自治的過程中應該和原住民合作,鼓勵他們調查傳統領域內的神木、聖地和遺址,幫助他們製作部落地圖來重建以往的土地倫理和生態管制機制。最重要的是,政府應該賦予原住民管理自然資源的權限,透過對原住民社區的賦權(empowerment )作為,強化在地組織以達活化部落的目標。 從Kuna Yala自治區的實踐經驗中,我們發現森林管理、自然保育、生態旅遊以及社區發展息息相關,而『共管』與『自治』則是森林管理與社區復振能否成功的關鍵。事實顯示,共管與自治程度越高的部落,在森林管理、生態旅遊、文化保存上往往有極好的表現。因此,我們相信,從在地出發,由地方主導的自治運動,才是未來原住民自治能否成功的關鍵。(2002-11-14) 【文章連載】▲從在地出發!-巴拿馬Kuna Yala自治區的經驗 (上) (下) 作者:亞倫.聖鄧寧 (Alan Thein Durning,守望北美洲大西北環境生態組織執行長) 營造快樂生活的小鎮
這個問題的答案,正逐漸的在大波特蘭都會區的市界邊緣逐漸浮現:填滿郊區,住商混合,把一個個郊區連接起來。如此便能形成一個新的社區。不需要像西區那樣大廈林立,反而有點像是舊式的小鎮,或是一個車站附近的老式社區。在大西北區,這種可供步行,矮樓四佈的社區概念,有好多不同的說法,包括「城市村」、「混合用途的中密度人口區」、「捷運沿線開發」,以及「徒步區」等。 打造城市藍圖,不受汽車操控 僅管波特蘭的市中心區可供典範,但其郊區也還是都市蔓延發展的典型:分隔成數平方哩,有著區隔分明的低密度人口的市郊區。而整個大波特蘭市,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可望有近百萬的新人口。而下一個典範就在華盛頓郡,這是一塊臨近西市郊邊緣的農業區,種植冬麥、漿果、水果、堅果及製酒的葡萄等。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築路商想要倒下水泥,建築一條名為「環西快速大道」的公路。一群大力反對此計畫的抗爭民眾組成一個「覺醒交通抉擇權」(STOP-Sensible Transportation Options for People)的組織,便針對這個計劃開始大肆撻伐。一些其他團體也陸續加入,包括「州土地使用計劃促進會」(The state's veteran land use planning advocate)和奧勒岡州的「千人會」(Thousand Friends)等。這些團體決定讓華盛頓郡成為一個試驗典範,吸引全美各地的專家精英,一同來創造一個不受制於汽車的另類郡。 他們的計劃稱為「路摧客」(LUTRAQ),取每五個英文字的開頭組成的:(土地使用Land Use),TR(交通Transportation)和AQ(空氣品質Air Quality)。打著LUTRAQ的旗幟,專家們所建構出的華盛頓郡明日藍圖是一個好幾百平方哩的社區,頗類似老式電車社區。他們鉅細靡遺的修改原來奧勒岡州政府都市計劃專家所使用的交通模型。這些廣泛應用的電腦模擬模型,若是用在傳統的都市郊區土地使用計劃上,對於汽車交通模式的估計會相當的準確。因為它假設沒有任何人會徒步到目的地,這個假設相當接近實際的狀況。 專家們使用修改過的模型,來比較LUTRAQ版本及環西快速大道,加上傳統的市郊土地利用版本。電腦模擬出來的結果,顯示LUTRAQ可以降低總汽車駕駛哩程、一車一人的駕駛哩程、交通事故、交通擁塞、擁有多部汽車的家庭數,以及每人平均耗油量。同時會有比原來多一倍的孩童走路或騎單車去學校。 大家一起來造鎮 在1990年代初期,古絲發起一個名為「格里斯安共同展望」的計劃,集合社區所有居民的努力,一起來規劃未來的格里斯安市。他們的結論是密集的社區發展,並以開放空地圍繞,尤其是在環繞格里斯安市的火山熔岩丘上。所以古絲將拯救空地的課稅計劃讓市民投票表決,並將投票通過的1000萬美元拿來買斷熔岩丘上幾百英畝的私人產業。至於在市中心,她大力推動縮小房屋建地的平均面積:「人們已經不再想要擁有龐大的院子!」她堅持說道。古絲也不遺餘力地推廣設計優良的密集人口、混合功能社區。「現在若是不做這件事,將來會除了柏油路面,我們別無所有。」她這樣解釋道。 另外在中心區,商家也染上這股熱勁,大力推廣各種便利行人的設施。所以現在的市區,既有長板凳綠樹、寬闊的人行道,亦有降低交通流速的「減速墊」。密集的人口結合開放的空地,功效出奇的好。格里斯安市因此欣欣向榮,而且在過去十年中,居民在格里斯安市工作而非往返通勤的比率足足增加了一半。城中區的商店主人,甚至來到市鎮會議中,要求更高的密集度,以及減少停車位。對於未來,古絲除了希望增添更多同樣的設施之外,還要加上一點:「我要把住家放到辦公室園區裡。」 出處:【你,還在開車嗎?】,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曾思龍 (公共電視記者) 每年冬侯鳥黑面琵鷺到台南七股曾文溪口度冬。 數年前,台南縣政府打算在黑面琵鷺的棲息地興建工業區,如果工業區的計畫成真,將會影響到這群稀有鳥類的生存。一段經濟發展與保育的對抗遂在七股展開!「要顧鳥,還是要顧人?」似乎變成一個兩難的問題,當時的情勢,在在顯示人類生計的重要性遠高於一群鳥過客的生存! 由於國際保育人士的介入,黑面琵鷺變成政府保育的重點,希望藉此改善國家形象,再加上反對工業區的七股人蘇煥智當選台南縣長,黑面琵鷺的命運因此大逆轉,不僅成為台南沿海的重要景點,在11/1日台灣政府甚至為她們成立特別保護區。 當我們去追尋這段歷史的時候,朋友告訴我們一定要去採訪可樂,因為黑面琵鷺會受到重視,肇始於可樂於1987年首先確認黑面琵鷺族群在曾文溪口出現的事實! 不過,可樂一向低調,也不居功,我們不一定能採訪到他。 幸好,可樂看過我們的節目,只要不耽誤他的工作,他欣然配合。和可樂通電話的第一時間內,我就決定一定要訪問到他,因為電話彼端傳來的是草根和誠懇的感覺,而這正是我最樂於紀錄的人物! 七股,其實是一處獲得大量資源挹注的明星保育區,想當然爾有許多學者、專家、保育團體在此角力,但是可樂和他所屬的黑面琵鷺保育協會,卻不願介入利益的分配糾葛中,只希望以自己會員的力量,紮實做好黑面琵鷺基礎調查和促進在地人投入棲地保育的工作。 這麼多年過去,可樂仍義務的紀錄黑面琵鷺的基本資料,因為我們對牠們的認識太少,唯有累積詳細的資料,才足以建構進一步的研究,如果連基礎資料都闕如,要拿什麼去說服別人來保育呢? 到底可樂在做什麼樣的調查呢?他的調查包括黑面琵鷺數量、飲食習慣、作息時間...「都是些很基本的動作啦!」「但是為何要持續做下去呢?」「因為多量的數據,才有助於得到更精確的分析!」「何不找年輕人來做?」「沒有錢請人,而且太辛苦!」 辛苦!真的很辛苦!黑面琵鷺習慣晚上到附近魚塭覓食,可樂必須穿著沼澤衣涉入水中,靜待黑面琵鷺出現。然後就著微弱的月光,透過望遠鏡數數量和觀察。可樂沒講冬夜泡水有多冷!單人守望有多孤寂!我們卻親眼目睹沼澤衣被牡蠣割破,海水溼透他下半身的模樣。這樣單調的工作,他一週至少要夜調兩次,就這樣持續了10年,終於累積可觀的資料! 「別人是一個月來兩次,我們在地人有地利之便,自然要勤勞些。」別人?我猜,是指那些容易拿到資源,可以叫研究生做調查,或者出國抄案例回國招搖撞騙的學者專家吧!「台灣有台灣特殊的狀況,不是拿國外成功的案子,就可以全盤移植到這裡來!」我們看到保護區美輪美奐的原木賞鳥亭,只蓋一邊完全忽視七股海風強勁的事實。「另外一邊沒有遮蔽,叫遊客如何承受得住海風刺骨!」欸!這是台大城鄉所的傑作! 在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其他成員的眼中,可樂是一個傳奇人物!「有人說他認識鳥的功力,在台灣名列前茅!」我們親眼見識到可樂示範如何在夜間,從振翅的聲音辨別鳥的種類!「有人說可樂從不搶功。」可樂的太太為此有些抱怨,為鳥會做了許多,卻沒人知道!「有人說可樂是個好老師。」可樂的親切和幽默,我們的確如沐春風! 如果說可樂的作為有何為人詬病之處,感受最深的應該是他的家人吧!可樂的正職是醫檢師,在台南市開了一家檢驗所,因為有太太的支持,在所內照顧,他才能下午和晚上溜出去做調查。 早幾年,可樂是一個典型的鳥人狂!甚至小女兒兩歲了,還不認識爸爸,這個狀況讓他警覺到必須兼顧家庭和興趣,才慢慢收斂些,多放些心力在家庭和檢驗所!「可是有時我還是蠻懷念那段到台灣各角落追尋鳥蹤的日子欸!」 因為喜歡鳥,可樂爭取鳥的棲地,也積極維護當地漁民的權利。「若沒有養殖漁民,鳥就沒有足夠的食物。」能夠決定黑面琵鷺的生存權利,不是政府、不是保育人士,也不是觀光客,而是當地居民!唯有居民生存得下去,唯有居民真心喜歡鳥,唯有生態旅遊帶動當地產業,黑面琵鷺和其他鳥類甚至七股的自然生態才有永續的可能! 可樂(本名-郭忠誠)如此相信著!(2002-11-14) 時 間:11月16日(六) 早上10:00-下午5:00 為了讓台北在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都市裡,真正讓所有居民都能享受生活品質。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與綠黨,盼藉著生態城市博覽會的舉辦,整合力量,為不合理的都市建設提供一個可以改善的藍圖。 編按:基於推動環境資訊及教育的立場,協會將參與此次活動,於「生態城市區9號攤位」(由光復南路入口進入會場,右轉往舞台方向)擺設攤位,向大眾介紹協會及電子報外,現場填妥優惠券,即可以優惠價購得義賣品—生態月曆及生態紙藝。歡迎攜朋帶眷共襄盛舉,一起關心我們的環境。 詳情請參閱 http://tw.club.yahoo.com/clubs/Animalwomen ●[研討會]「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國際研討會 --﹥ 時 間:第一場台北 11月26日(二) 「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目的在提供機會與界面,為長期為髒亂擠醜所苦的台灣城鄉風貌,創造城鄉環境改善的契機與空間,並且為21世紀全球化的城市發展挑戰,提供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機會。 這項政策仍有許多地方值得檢討與改進,特邀請國外專家學者與會,共同討論與互相交流,藉此以研提現階段執行機制改進建議之替選方案,並進行可行性評估,提供現階段政策的檢討與改進。 詳情請參閱 http://e-info.org.tw/activity/2002/ac02112601.htm
播出時間:11月18日(一) 晚間 10:00-11:00 首播 【我們的島】鳥人共和國 有一群人他們不愛看牢籠裡的鳥,寧願帶著望遠鏡,追逐野鳥的蹤跡,這是有關於愛鳥人為鳥爭取棲地的故事。
溼地保育的觀念尚未成熟,珍貴溼地-宜蘭雙連埤的存留與否至今仍是未知數。 【看守台灣】焚化之島 由115個團體連署,招開「拒絕讓錯誤的焚化爐政策繼續毒害下一代」的記者會,要求立法院刪除環保署明年度37億元的焚化爐預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