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鄭百評
不同於時時刻刻變幻風姿的台北都會,屏東以農業社會一貫的緩慢節奏,過著慵懶的生活,明明在同一座島上,屏東就是會讓人感覺時間彷彿慢了一半,然而在看似悠閒的氣氛下,卻有一群熱情的力量不斷在烈日下奔走、活躍,努力想讓這塊土地變得更好。 過去,對有心從事社區運動的人來說,最大的關卡往往在於理想與麵包無法兼顧,近幾年政府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積聚形成一股龐大的力量,吸引不少滿懷理想的知識分子回鄉服務,屏東東港溪協會保育協會(簡稱東港溪協會)幹事曾盈勳,就是其中之一。 在以農立縣的屏東,青壯勞動人口外流嚴重,年輕遊子離鄉求學後,往往便在異地生根,曾盈勳是極少數返鄉服務的年輕人之一,更顯得難能可貴。 曾盈勳大學時期曾擔任客家社社長,他辦過全國大學客家社串連,還在台中的地方電台主持客語節目一年,大學四年幾乎都泡在客家社,跑遍中部以北各客家村。畢業後,曾盈勳為了打發入伍前的時間,參與高屏六堆客家聚落的田野調查,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東港溪協會,也是第一次深入南部客家聚落。這次田調經驗,讓曾盈勳驚覺,比起台灣中北部跑透透的客家村,他對自小長大的屏東竟然認識這麼少,「想多了解屏東一點」的念頭,在他心裡埋下種子。 退伍後,曾盈勳原本有機會進入文建會或中廣工作,他卻放棄在台北發展客家文化的機會,選擇回到屏東加入東港溪協會,東港溪是南台灣相當活躍的環保團體,以社區環境為關懷的出發點,擁有自己的電子報,他們每年舉辦各種營隊,讓屏東學子經由田野調查、社區訪視、文獻整理、口述歷史、親近自然環境……等方式接觸屏東最草根、最生活化的一面,也希望藉此提高對屏東的認同與社區參與。 東港溪協會的業務很多,其中,曾盈勳花了很多時間協助推廣椰子產業的轉型。素有蕉風椰雨之稱的屏東縣,境內有35萬棵可可椰子,佔全省椰子種植面積的41%,然而在年產量高達27萬公噸的椰實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椰汁能為椰農帶來收益,剩下三分之二的椰殼則是讓椰農傷透腦筋的巨大垃圾。 為了對抗入世後進口的低價椰子,並提高椰子的附加價值,椰農把椰子剝殼,減少體積,降低運送成本,又將剝下來的椰殼加工製成各種工藝品,如容器、南胡、鑰匙圈等各類飾品,而椰殼纖維則拿來培成有機肥料,椰仁取出食用,讓整顆椰子都能充份利用。曾盈勳則負責協助椰農向大眾推廣剝殼椰子、椰殼工藝品,並利用椰子產業轉型再生的機會,促進社區參與,發展社區意識。 每天在廣袤遼闊的屏東平原上東奔西跑,在鄉間林道穿梭來去,有人羨慕他年紀輕輕就能過著這般閒雲野鶴的生活。事實上,曾盈勳花了很多心思經營地方關係,腦子裡無時不在想著如何透過活動參與讓每個居民更認同自己的社區。他每天接觸不同的人,努力吸收不同的體驗,也花很多時間跟農民相處,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一年多來,他跟著椰農四處推廣剝殼椰子與椰殼工藝,跟著鄉民一起將椰殼工藝品商品化,看著農民的努力有了收獲,居民也踴躍加入工藝設計、製作的行列,那種成就感真是無可比擬。 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運動者,多半抱著一顆熱情的心前來,但也有不少人在一、兩年後,便會紛紛離去,「兩年是個重要的瓶頸,」曾盈勳說,在社區辦活動,寫企劃書、管理專案,這些在第一年都會覺得很新鮮,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第二年就會開始重覆,如果工作者不能提升自己的格局,很容易陷入被掏空或成長停滯的瓶頸。 然而,愈做,曾盈勳愈發現自己的不足,在東港溪協會的工作邁入第二年,曾盈勳只覺得還有好多要學,最讓他焦急的,就是對行銷策略的掌握。大學唸交通工程管理的他,雖然學過基礎管理學,卻沒有行銷概念與實務經驗,這對身負推廣重任的他來說,著實是個不小的擔子。曾盈勳急切地想吸收更多行銷的理論與技巧,好應用在椰子產業的推展上。未來,他希望自己能通曉產業上下游每個環節,成為台灣椰子產業的權威,「拿到麥克風,能一口氣講上兩個小時,那我就『出師』了。」曾盈勳笑著說。 曾盈勳認為,從事社區總體營造,熱誠比什麼都重要,社區總體營造的經費來源多半是靠執行政府專案維持,閒的時候每天都可以準時上下班,忙起來時卻得轉得比陀螺還快,加班到半夜也稀鬆平常。目前社區總體營造已經吸納了一定的能量,可以養活組織裡的工作者,讓他們可以全力理想衝刺,不必擔心後顧之憂,「讓屏東的明天比今天更好」,是他們全心全意努力的目標,更好的生活環境、居民更自主參與社區活動,就是他們最好的報酬。(2002-11-21) ◆[環境政策]華盛頓公約會議通過瀕危物種貿易管制措施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5-11.asp ◆[生態保育]裡海石油輸出路線動工 恐將衝擊高加索地區水土生態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5-01.asp ◆[環境政策]美國環保署與環保團體和解 將改善臭氧層污染物管制成效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5-06.asp ◆[全球變遷]對抗氣候變遷 美國數個州政府已先行採取行動 --﹥ 記者 J.R. Pegg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5-10.asp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15-09.asp 作者:亞倫.聖鄧寧 (Alan Thein Durning,守望北美洲大西北環境生態組織執行長)
汽車的外部成本,遠超過一般認知 身為維多利亞交通政策協會會長和經濟學家的陶德,花費許多時間思索如何拉近這個差距。「西北區的汽車駕駛所付出的每哩價格是0.37美元,但是真正的成本是1.05美元」(見表二)。根據陶德的估計,汽車駕駛還得付出非現金代價,這包括時間及意外風險的承擔等。大概另值每哩0.34美元。「所以汽車駕駛只承擔了整個開車成本的2/3。」剩餘的1/3,他們事實上轉嫁到其他人身上,包括不開車的人、窮人和納稅人。以經濟學的名詞來講,這種轉嫁到別人身上的成本,叫做「外部成本」。0.34美元的外部成本,聽起來並不多,甚至連買一張公車票也都不夠。但是再想一想,大西北地區的交通車輛一年行駛的哩程數,恐怕在1000億英哩左右呢! 表二 1990年代早期美國境內每哩路的預估駕車成本9(駕駛人將開車的1/3成本,轉嫁到他人身上)
那麼在這每哩0.34美元裡,帳要如何清算?陶德就在收費站升起,放走一部排氣管劈哩啪啦作響的賓士車之時,將成本列舉出來。他標上最大的成本,每種0.05美元或稍多一些,包括空氣污染、都市蔓延、交通阻塞、他人承受的意外風險,以及停車補助。較小部分的成本,則每種相當於0.05美元,包括廢物的營造、水源和噪音的污染、道路和停車設施所喪失的土地價值,以及一連串與汽車有關,卻未能從燃料稅及汽車稅中完全取得補償的政府支出,例如道路的修築和維護、油田和補給線的軍事保護、交通警察,以及車禍時的緊急救護服務。 為了算出這些數字,陶德綜合了上千名學者的研究發現,而且還將他的分析結果,讓許多的經濟學家、交通專家過目查證過。舉例來說,為了估計駕駛汽車封水域造成的負面影響,他一再翻閱科學文獻中,有關水域系統受到汽車工業、與汽車相關的基礎建設,以及車隊的傷害。他研究各種事件的衝擊影響,包括油輪槽和輸油管的油外溢、汽車曲軸箱裡液體的外漏,使用過的機油倒入暴雨排水管、防滑路鹽和除草劑對河川溪流的干擾,地下燃料儲存槽的漏油,空氣污染物的沈入水域,以及停車場裡夾雜著大量有毒金屬及碳氫化合物的逕流。他同時也檢視了鋪設道路對水文循環的影響:鋪設馬路會集中暴雨水量,減低路面的入滲性、降低地下水的的補充,因此增加河水氾濫或乾涸的機會。此外,修築道路、隧道,裝設地下電線管路,都會干擾天然河川與海岸線的形成(例如沈積物的自然移動、魚類的通道、溫度的升降率以及營養循環等。) 仔細的分析了現存對各種損害的成本估計之後,陶德將汽車對河川水域影響的成本,估計為每輛汽車每英哩0.13美元。這個數字或許會太低或是太高,陶德承認。「但是不論如何,都比零更接近事實;然而我們現有駕駛人所付出的價錢就是零。」 出處:【你,還在開車嗎?】,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林聖崇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會長、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十多年前,本人就建議一定要在焚化爐廠區內同時興建飛灰固化廠,然而環保署這麼多年來對此的看法為何?實際的狀況又是如何?更匪夷所思的是,竟然在不安全的廠區裏優先興建游泳池、健身房、旋轉餐廳...,而不願意規劃興建飛灰固化廠! 而提供回饋金的制度,無疑是在告訴民眾、教導民眾,付出金錢就有權利污染環境;用金錢堵住抗爭的嘴巴,環保署是始作俑者。 此外,環保署竟公然不守法,從不想實施廢棄物處理政策的政策環境影響評估;使用上千億的納稅錢在每個縣市蓋焚化爐,相對之下,若將同樣的錢用在獎勵資源回收、垃圾減量,是否能夠達到同樣的效果,也沒有做評估。再者,這項政策有沒有評估過財政的排擠效應呢? 無論焚化爐是BOO或BOT,和興建操作的廠商所簽訂垃圾處理的簽約量,其合理性在哪裏?以及如何排除官商勾結,都應該提出說明。而焚化爐營運初期,垃圾實際處理費用,也沒有充分反映,有欺騙誤導民眾之嫌,政府這麼做難道是對的嗎? 政府官員談執行公權力,試問,若沒有公信力,那來的公權力!垃圾焚化爐環境影響評估的公信力在哪裏?多年來全台灣所有的垃圾焚化爐,那一座焚化爐的環境影響評估曾經提到垃圾的來源包括事業廢棄物?這麼多年來政府便宜行事,直接同意事業廢棄物進到焚化爐,根本是違法的行為!非常諷刺的,在環境基本法三讀通過的同時,環保署長竟然不以環境保護為優先。特別強調支持經濟發展,幫廠商擦屁股、蓋廁所,而從未考慮是否有能力鑑定管制不當的廢棄物進入焚化爐。 如果焚化爐是必要之惡,台灣目前的狀況可以說是規劃不當、操作不良、管理不善、特權介入、黑金掛勾、人民完全沒有信心!! 環保署長郝龍斌在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記者會新聞稿中充滿著:如果沒有焚化爐,就有垃圾危機!這點確實不難理解,因為郝署長也是堅持沒有核能電廠,就有缺電危機! 身為環保團體,強烈要求環保署長立刻下台! ●[讀者投書]綠動生命 生命律動-寫在「綠動生命 生態繪畫三人展」前 --﹥ 作者:許綺文、賴吉仁 1950年,日本研究人員對一群住在名為「幸島」的孤島上的獼猴群做了一項實驗觀察:研究人員用蕃薯餵食獼猴,起初獼猴用手將蕃薯上的泥土拍落後進食,三年後的一天,一隻母猴首先將蕃薯用溪水清洗後食用,漸漸地其他獼猴也模仿學會了清洗的動作,雖然有少部份成年公猴固守原本習性,但絕大多數島上獼猴最後都學習養成了新的行為;更加令研究人員驚異的是,不久之後,在與幸島相隔一段距離的高崎山和其他島嶼上毫無關係的猴群也陸續開始了同樣的行為,美國生命科學先驅萊爾‧華特遜將這種現象稱為「百隻猿猴現象」! 華特遜認為,只要會洗蕃薯的獼猴達到一個臨界數量—一百隻時,這樣的行為便會自然地傳播感染到其他區域的猴群。 面對這樣一個難以解釋的現象,英國科學家薛爾得雷克在8O年代初提出了薛爾得雷克假說:「具體磁場所產生的具體共鳴」,他認為具體磁場的形成與共鳴,不僅限於發生在生物行為與型態上,即使連分子、原子甚或意識知覺等,也會有類似的情形。也就是一股力量增強到某種程度時會形成一種波(律)動,而這波動便會不受時空限制地流傳開。這一假說的提出雖然在當時引發了科學界極大的爭論,但在許多專家學者的實驗求證下確認了此一假說的正確性。 人類的歷史似乎也在這具體磁場共鳴的波動下,分別在世界各角落同步演化進展;時至今日,在物質科技文明疾速發展的帶動下,人類歷史已邁入21世紀的新紀元,而原本與大地脈動契合的生命律動,卻也在科技大旗的揮動下,不得不隨著各種人造電磁波舞動,漸漸地,人們忘卻了原本深藏在體內DNA中原始和諧的自然韻律... 我們的環境會被我們的思想及情感所改變。在日常生活中,訊息經常會以各種形式顯現... 現代科技已經可以證明我們的思想及情感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的身體狀況,甚至也可以改變周遭的世界。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並且具有振動頻率—一種共振磁場,這正是創造宇宙萬物的能量源頭... 同樣是發生在獼猴身上的事實,實驗如下: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籠子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若是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這五隻猴子馬上會被淋濕。 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馬上水噴出來。每隻猴子都淋濕了,每隻猴子都去嘗試了,發現都是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因為有水會噴出來! 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一隻猴子換掉,換一隻新猴子(稱為A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A猴子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舊猴子海K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新猴子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這新猴子去拿香蕉。這新猴子嘗試了幾次,被打得滿頭包,還是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 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換掉,換另外一隻新猴子(稱為B猴子好了)關到籠子裡,這隻B猴子看到香蕉,當然也是馬上要去拿,結果也是被其他四隻猴子K了一頓。那隻A猴子打得特別用力,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得很慘,只好作罷...後來慢慢地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人扁。 然而,因為逆境也會讓生命自己找到出口: 有一天某個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裡,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裡痛苦地哀嚎著。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牠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 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剷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瞭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悽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剷進井裡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 牠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剷進的泥土堆上面!就這樣,驢子將大家剷倒在牠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另一則有關雁的族群行為研究: 當雁鼓動雙翼時,對尾隨的同伴都具有「鼓舞」的作用,雁群一字排開成V字型時,比孤雁單飛增加了71%的飛行距離。不論何時,當一隻雁脫離隊伍,牠馬上會感受到一股動力阻止牠離開,藉著前一隻伙伴的「支撐力」牠很快便能回到隊伍。當帶頭的雁疲倦了,牠會退回隊伍,由另一隻取代牠的位置。隊伍中後面的雁,會以叫聲鼓勵前面的伙伴繼續前進。當有雁隻生病或受傷時,其它兩隻會由隊伍飛下協助及保護牠,這兩隻雁便一直陪到牠康復或死亡為止,然後牠們自己組成隊伍再開始飛行,或者去追趕上原來的雁群。 從動物身上反而可以驗證許多和諧共處,互助合作的事實,美國大學生物系所有一門研究大自然中動植物面對生命的本能反應,研究人員試圖藉由觀察動植物行為來解釋大自然野生動物生命演替的過程,及生命自己找出口的方式。更進一步希望借用自然萬物的智慧替人類找到迎應新世紀資源不足的替代方法。 生態藝術創作一直秉持著在人群中替無言的大地萬物發聲,自我期許成為百隻猿猴之一,藉作品傳遞感染自宇宙大地之律(波)動;以往多數生態藝術創作者盡心盡力地到深山偏遠處記錄原始山林中的花鳥蟲獸,現在他們卻有更寬闊的思維,都市叢林中的流浪狗流浪貓,水泥圍牆上的紅花綠葉,違規傾倒的垃圾廢土堆中發現的鳥都一一成為他們代言的對象。從高山下到平地,從陸地走向水岸,這次三位本土生態畫家的繪畫層面涵蓋得更遠闊了。 當成串的木麻黃果實在初訪金門的春風吹拂下搖曳起伏,賴吉仁靜悄悄地蹲坐於掩蔽帳中,觀察記錄栗喉蜂虎群聚繁殖與覓食的各種生命舞姿,聆聽鵲鴝與戴勝在幽靜的金門古洋樓斷垣殘壁間訴說著老屋的滄桑,笑看金門酒廠排水口邊赤頸鴨與小水鴨滿腹酒糟後步履的蹣跚... 隨著逐漸遠退的潮水拍岸聲,河口灘地上漸漸探出數不清的小身影,珍珠般珠圓玉潤的和尚蟹有如千軍萬馬成群地在沙灘上行進覓食,小漁港碼頭邊露出的灘地上,錯落著紅藍綠白相間的漁船與水筆仔紅通通的枝幹,一朵掉落的淡黃白色水筆仔花旁,幾隻北方呼喚招潮蟹總是按著一定的節奏揮舞著大螯,一旁彈塗魚邊吃力地爬行邊豎起高高的背鰭威嚇身旁的同類競爭者... 頂著七、八月盛夏烈日,魚藏(鄭義郎)將這一幕一景忠實地紀錄在相機裡、腦海中與畫筆下... 多年來扛著笨重攝影器材,足跡遍及高山深谷、荒野溼地,徐偉斌一直試圖在作品中營造出置身於自然界中所感受到的波動氛圍,有別於以往常以單一物種為主題構圖, 嘗試運用更多樣的媒材與寫意手法作更大角度的揮灑與詮釋... 2002年,從南非地球永續發展高峰會到馬告國家公園,人類似乎還未真正體悟「生命為一」的整體概念,不同族群、國家、地區仍舊無法揚棄自我為中心的本位主義意識形態,無視於近一、二百年來地球在人類肆無忌憚地強取豪奪下已是遍體鱗傷,在世界上少數人正享受著現代科技文明成果而沾沾自喜的同時,卻坐視全球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同胞因缺水缺糧而死,當然更難以奢望人類懂得尊重萬物眾生皆有之「生存自然主權」... 「富裕如島,貧窮如海,如此人類社會豈可能永續?」南非總統姆貝基在地球永續發展高峰會開幕式中沉重地提醒世人;「一群人圍坐在一鍋豐盛的食物旁,卻飢餓的痛苦不堪,只見大家氣急敗壞地邊爭吵邊揮舞著手中的長筷長瓢,但好不容易搶到的食物,卻因為餐具太長就是無法送進自己的口中,桌邊一張立牌,仔細一看上面寫著:『地獄』; 另一群人也是圍坐在一鍋同樣豐盛的食物旁,手中的餐具也是一樣的長,但所有的人都因為飽足而平和喜悅,令人訝異的是相同的情景卻有如此孑然不同的結果,原因無他,在這桌標示『天堂』的餐桌上,人們雖然因為餐具過長無法自行進食,但卻懂得彼此相互幫忙照顧餵食,所有的人皆因此而飽足;天堂與地獄其實只在一念之間!」在地球這個大餐桌上,我們是要像「地獄桌」般自私搶食還是要如「天堂桌」般與其他生命體共同互助分享,將會決定我們未來生存的空間是天堂還是地獄,一切全看你我的選擇!! ●[活動]綠動生命-徐偉斌 賴吉仁 鄭義郎 生態繪畫三人展 --﹥ 日 期:11月23日-12月10日 生態藝術創作一直秉持著在人群中替無言的大地萬物發聲,藉作品傳遞感染自宇宙大地之律(波)動;以往多數生態藝術創作者盡心盡力地到深山偏遠處記錄原始山林中的花鳥蟲獸,現在徐偉斌、賴吉仁、鄭義郎卻有更寬闊的思維,都市叢林中的流浪狗流浪貓,水泥圍牆上的紅花綠葉,違規傾倒的垃圾廢土堆中發現的鳥都一一成為他們代言的對象。從高山下到平地,從陸地走向水岸,這次三位本土生態畫家的繪畫層面涵蓋得更遠闊了。 時 間:2002年12月-2003年4月 由農委會林務局與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聯合主辦的台灣森林生態影像展,是為表彰生態攝影者為台灣珍貴的自然景觀、動、植物資源留下真善美的記錄,並呈現對台灣自然生態保育所作的成績與努力。透過系列活動、出版品與影像觀摩展傳送出去,間接展示我生態保育之成果。培育更多的自然愛好者投入生態攝影的行列。激發全民參與生態保育、關心綠色台灣。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activity/forest_image/focus4_01.htm ●[遊行]核四公投,千里苦行 (高雄) --﹥ 時 間:11月24日(日) 上午8:30-中午12:00 核四公投促進會公開宣佈,核四公投運動決定於2002年9月21日,往後每週六、日,為期一年,50星期的千里苦行的行動。期待透過再一次的千里苦行,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人民做主的基本權利。同時,我們要求政府早日舉辦核四公投,最遲於2004年總統選舉時同步舉辦。 詳情請參閱 http://green.csie.ntu.edu.tw/humeco/1Act/2002Nov23.html#20021124 ●[研討會]2002打造海洋新故鄉研討會 --﹥ 時 間:11月23日-24日 目前多數漁村因缺乏整體規劃與實質建設,社區風貌日益窳陋,生活環境品質不良,但「打造海洋新故鄉」實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所以我們希望透過這場研討會能有系統的將彼此的經驗交流傳承,並找尋建構海洋新故鄉的脈絡。研討會中邀請有關海岸環境、生態社區、漁業經濟、漁村文化與漁村社區經驗卓著的社區或團體參與討論、提供經驗,互相培力,建立打造海洋新故鄉的平台與夥伴關係。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ff.org.tw/news/index.htm
播出時間:11月23日(六) 上午8:00-8:30 首播 環境教育,一直是九年一貫教育的重點,目前在台灣已推行十餘年。近二年來,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更積極推廣自然中心,提供數百種有關自然、人文與環境的課程,讓學生及一般民眾來學習。 台灣目前比較符合自然中心條件的是關渡自然公園、二格山自然中心,以及觀樹基金會在苗栗勝興成立的環境學習中心。關渡自然公園是一個以濕地、候鳥為特色的自然公園,相當適合民眾從事生態的研究。二格山自然中心的主人方正泰,大膽摒棄當時流行的土雞城或景觀餐廳,轉而成立自然中心,提供民眾戶外學習的機會。 本週節目將到關渡自然公園、二格山自然中心走一趟,讓您了解原來學習大自然的知識,不再只是閱讀書本裡枯燥的字句,而是走出戶外,親身嘗試體驗自然的知性之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