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2003年生態月曆義賣活動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12-15 (全文版)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當馬路都起飛之後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鶯歌-中正路榕樹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除夕.爐火.鬼故事 (下)
寓教於樂 [開懷篇]水母
本會訊息 下載 環境基本法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
「動物園家族電子報」開放訂閱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線上刷卡捐款

[自然書寫]當馬路都起飛之後 --﹥

作者:哨兵

  大甲溪的河水滔滔,那是在日本時代出版的圖片中看到的。大舅說起小時後山居今日的東山里時的物質匱乏情形,練就了一身游泳的好本事,因為他常常要在大雨過後的溪水暴漲時趕到大甲溪畔,找個好位置,下水撿拾大甲溪上的漂流木,先拖回岸上,再拖上山,帶回家當柴燒。

  因為大甲溪水常因雨暴漲而衝進溪旁的民宅或農田,所以我們築堤阻止河水,後來又因為上游築了許多個水壩,導致溪床上的大甲溪水長年缺水,堤岸邊地勢較高的溪床就變成農民眼中種植西瓜的好地方;現在這個溪床地變成馬路起飛的場所,一條叫做國四號的道路沿著大甲溪逆流而上神岡、豐原、后里、石岡等所謂的內山,一條叫做中二高的道路則從大甲溪的對岸山頭飛越過大甲溪,降落在海風山頭後,穿山越谷的縱貫清水的海風、揚厝及吳厝山區後,再飛過清水與沙鹿的疆界-那條清水唯一被列入土石流黑名單的橋頭寮溪。

  現在只要你站在客庄坑口宮廟前的溪床地上,抬頭仰望那飛翔於天空中的馬路,那天空是美的,工程是壯觀的,道路的弧度是優美的,柱子所構成的序列是有其空間韻律感的,馬路是藉著逐漸高升的柱子而起飛至空中的、而在空中盤旋的,每一根支撐起馬路飛翔、盤旋的高架(也是高價)柱子都是值得讚賞的!

  如果你錯過了觀察、紀錄馬路起飛的過程,沒關係,目前位於建國國小北側的特一號道路(路名為三民路),將從中華路起飛,穿越鹿寮大排,跨過縱貫鐵路,經清水國小的南邊再從龍門社區的南邊飛上山,在這混亂且有點危險的工地外圍,你可以看到或紀錄到什麼呢?

  我看到怪手將我的老家拆了,將我的出生地推平了,挖出了好幾個大洞。那洞大到會自己垮掉,所以必須以工程的連續壁(一種以鋼板相互連接的牆壁)支撐著那洞的垂直壁面,隨後即在洞內擺滿了少見、粗大且密密麻麻的鋼筋,再灌進去大量的水泥。而從地上挖出來的泥土堆了有兩層樓高,就堆在鰲峰路民權橋北邊的鹿寮大排旁,那裡原是一座羊舍及一片小樹林,現在是一根根又粗、又大、又壯的水泥柱慢慢的浮出地平線上。不久的將來,又將出現一條會飛的馬路!

  面對這樣的地景改變,我總是嘗試著思考一些問題,但,要想些什麼問題呢?當馬路離開原有的土地,離地而起飛時,我們除了開車上路之外,還能想到些什麼問題呢?

  當我們所開的車子沿著會飛的馬路而攀升,我們遠離了土地,除此之外,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原作發表於哨兵札記2002-10-21)

[老樹巡禮]鶯歌-中正路榕樹 --﹥

作者:蔡英君
攝影:蔡英君

編號:北129∥樹種:榕∥高/公尺:13∥直徑:1.2∥年齡:150∥地點:鶯歌鎮中正一路65巷36號前  鶯歌南鶯里有一棵榕樹,樹齡約150年,是當地活動聚會的中心,雖然附近的房子紛紛改建成樓房,但老樹並沒有因此讓位,幸運的逃過被連根拔起的命運。老樹的庇蔭滋長了社區民眾感情交流,也因此與人類建立了共存共榮的緊密關係。

  據當地的民眾說,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婆婆常常在樹下乘涼,在看盡世間繁華的老樹的陪伴下,安靜恬適的享受著午後徐徐吹來的涼風,再加上附近老人會館的拆遷,這顆枝葉茂密的老樹老樹更是順理成章的成為老人們休息聚會的場所,聊天、納涼、下棋、聚餐、辦尾牙的好地方。南鶯里的里長順應當地居民的需求,發起捐款,為老樹蓋鐵舍,而里民們更是樂心的捐贈桌椅,老榕樹下雖未建廟祭拜,但與里民的淳厚情感卻是難分難捨的。

  原始的台灣,林木資源豐富,老樹原本遍及平地及山區,但隨著人口增加及社區的興建,現存在平地老樹所面臨的的威脅可說是越來越大,南鶯里的老樹雖然與里民有著深厚和諧的關係,但美中不足的是,老樹正後方建築,遮擋了樹冠的伸展空間,讓原本巨大的樹冠,看似一張變了形的傘蓋,讓人擔心老樹是否真能安享天年。

[專欄作家]除夕.爐火.鬼故事 (下) --﹥

作者:賈福相

  在這種時候朦朦朧朧的、似醒非醒的,我不知道我是5歲還是35歲?我是父親?還是父親膝上的孩子?我的女兒們可不懂這些,也沒有興趣聽我的童年往事,她們要聽的是鬼故事,越可拍越好,怕了就有藉口不去她們房間睡覺,就有藉口堅持我抱她們到床上去,也堅持我坐在她們床邊,不要讓那個無頭的騎馬人來嚇她們,也不要讓那個專吃小孩子的巨人來打攪她們,我有時就久久地坐在那裏,有時就在暗暗的燈光下準備明天的講稿,而有時也把頭伏在女兒們的床上睡著了,醒來後腰酸背痛。

  來加拿大以後,也是北國,也是平原,冬天的風雪更大,仍然是燃起爐火,熄去所有的燈光,躺在地毯上與女兒們講鬼的故事。直到有一天她們已不再習慣地坐在我腿上,爬在我背上,而那些鬼故事也重複了太多次,不再吸引人!

  加拿大我家的爐火,不是英國的煤氣爐,不是山東的火盆,而是燒柴的大壁爐。最好的木柴是乾了兩年的樺樹,耐久而火細。柳樹和楊樹木料太軟不經燒,松樹、拍樹和杉樹有大多的松脂,燒起來劈劈啪啪的似鞭炮,有時爐簾不穩,火星跑出來,會把地毯燒一個洞。

  近年來,孩子們已離家,但每當家人團聚時,每當好友們造訪時,如果也是大風雪之夜,我仍然燃起壁爐,把燈熄了,溫一瓶燒酒,舉杯敘舊。看窗外雪地上的樹影搖搖晃晃地像鬼的長衫飄飄而過。這種時候,我就又跌入了那些可愛的鬼故事的回憶。

  三種火爐,三段人生,俗得不可再俗的鬼故事,緊緊地連在一起,跑在大風雪裏,跑在除夕的深夜裡,竟然是那樣的溫暖。

【文章連載】除夕.爐火.鬼故事 (上) (下)

[開懷篇]水母 --﹥

  兩隻優雅漂在海中的水母,一個不小心,相撞在一起。

  水母甲:「唉喲!搞甚麼嘛!你游泳不長眼睛的啊!」

  水母乙:「ㄟ!甚麼是眼睛啊?」 

  水母甲:「我也不知道,上次和別人撞到的時候,他是這樣罵我的。」 

  水母乙:「喔!是這樣喔!」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