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陳世一 ◎竹子湖探源 「據說在乾隆初年時,大陸來台移民泉州安溪人高、曹二姓人氏來這裡打山豬,發現竹子湖的土壤肥沃,就舉族遷來此地開墾。」 「這裡有野豬啊?我們趕快去找?」女兒聽到野豬,立即眼晴一亮。 「乾隆初年離現在兩百多年了,所有的野豬也早被貪吃的漢人抓光了。竹子湖原本是森林還是包籜矢竹林,並不清楚,有可能史前人類在此打獵時還是森林,後來,可能因火燒、砍伐或焚墾等人為干擾而使森林消失,包籜矢竹隨即入侵佔領此地。」 「這裡為什麼叫竹子湖呢?是不是曾經有許多竹子?」女兒問。 「根據安倍明義著的『台灣地名研究』上說,竹子湖的名稱由來是水田的周圍有茂盛的竹林,其狀彷彿湖泊,因為是有竹子的凹地,所以才叫竹子湖。我覺得如果整個山谷如果都是箭竹林,風吹過竹林時,竹葉搖曳生波的樣子,當更像名副其實的竹子湖。」 「我還以為以前真有個湖呢?沒想到竟是一些竹子。」女兒好像有點失望。 「是有個湖啊!不過,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曾經,在幾十萬年前附近大屯火山和七星火山爆發,流出的熔岩流和噴出的碎屑岩流,就像兩個火山在牽手合力圍住一個山谷,當這山谷中的流水去路被堵塞時,就形成了一個地質學上稱呼的『火山堰塞湖』,不過,後來滿溢的湖水逐漸將下方切割出一個缺口,水流乾了,湖中堆積的砂質凝灰岩層風化成土壤後,長出森林或箭竹林,又被先民砍掉或燒掉,開墾成田野,不久後,就變成今天竹子湖的這副模樣了。」 「那些梯田如果都裝滿了水,遠望波光粼粼的樣子也很像湖啊!」女兒想像著。 「以前種水稻的時候就是這樣啊!」 「那現在種什麼呢?」女兒問。 「我們過去看看。」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全球變遷]加拿大將批准京都議定書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0-02.asp ◆[全球變遷]多數歐盟國家未達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0-03.asp ◆[生態保育]美國科學家發現:除害伐可能不利於森林生態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0-06.asp ◆[生活環境]美國家禽體內檢測出含有抗抗生素細菌 --﹥ 記者 J.R. Pegg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0-10.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0-09.asp 作者:賴青松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向思考 挾西方產業革命的洶洶之勢,近乎整個地球的人類,都被這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合理主義思考所吞沒,這股洪流碰上最後也是最強的對手-就是生育世間萬物的大自然。從西方實證主義的觀點出發,一株植物生了病、長了蟲,最簡單而直接的方式,就是發明一種武器或一種藥,把病菌跟害蟲殺死,這樣問題就解決了!抱持這種想法的人,他們不問植物為什麼會生病,他們只想著如何把病打敗。這種想法在十八世紀的英國人身上極為明顯,在他們的眼中,固守著村落共有的生產農地,每年撒下二三十種甚至更多的種籽,勞動終年的結果,卻只不過勉強換來一口飯吃的印度人,是多麼地愚蠢! 古老的智慧 但也並非所有的英國人都如此蠻橫無知,1889年,為了推廣印度農業上農藥的使用,John Augustus博士受印度部部長之邀,前往印度當地進行調查,幾年後他提出如下的報告-「我無法贊同印度農業是原始而落後的。事實上,在印度的許多農業地帶,當地農民所採行的耕作方式已近乎或等於完美。至於那些目前農產成績欠佳的地區,主要的原因也不在於耕作方式,而是他們沒有餘力建造更好的農業設施。說得更明白些,與其對印度的農業提出建議,倒不如對英國的農業提出建言來得容易。在任何普通的印度農村裡,人們都懂得如何有效地處理雜草、汲取地下水,更不用提關於土壤與地力的知識,或是撒種與收割的時間,至於輪作、混作與休耕的深奧知識,更是讓人自嘆弗如!勤勉的耕作、忍耐與肥沃的土地資源正確地結合,我從未見過比這些更神奇的農業。」 說到這裡,聰明的您或許已經發現,在許多人觀念中等於「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有機農業」,其實根本不是什麼新鮮的玩意兒。在人類還不懂得發明這些工具之前,幾千年來,全世界各地的農民們,早已懂得如何培育出最適合本地氣候風土的種籽,同時也知道如何運用身邊所有可用的資源,從一根稻草到一堆牛糞,都能夠化為再生產的原料。 在那個時代裡,農村根本沒有「垃圾」這個名詞,這也是塑膠袋出現之前台灣農村的寫照。那個時代的農人們安住在大地上,他們是最瞭解腳下這塊土地的子民,在日本新潟縣的安塚町,村旁高聳的菱之岳是農民占卜當年農作成果的聖山。每年四月山上的殘雪漸融,開始出現一頭奔馬的形狀時,就是村民們插秧的好時節,所以人們總說「奔馬出,秧下土」。如果雪崩後的積雪底部寬廣,那這年肯定是個好年冬,如果雪崩坍處的土壤顯得特別黑,那這年的風跟雨水都會特別豐富。 被現代的農業魔術所迷惑 這些世世代代累積下來的本土智慧與在地經驗,絕非任何外來的專家所能取代。只不過令人汗顏的是,當少數西方的專家開始發現現代農業的弊端,轉而求取亞洲古老國度殘留的農耕智慧時,她們的子民卻被現代的農業魔術所迷惑。認為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甚至於基因改造技術的農業才是真正的農業。 當然這些「先進的」技術,確實能造成短期內顯著的效果(例如單一土地面積上,某種特定作物的增產,但是對於相對犧牲的其他作物產量,以及因此被破壞的動植物生態卻一概不提)。但是接下來的種種悲劇,如土壤衰疲、病蟲害轉劇與永續經營的經驗流失等等,都讓人們失去靠自己的雙手與土地活下去的能力。 現在的農夫要耕作一片土地,他得先存錢買輛耕耘機,然後買農藥、汽油,還有不斷推陳出新的種籽(這些商業種籽只能栽培一代,可說是人工化、沒有生命力的種籽),而且他種出來的少數幾樣農作物,必須在市場上秤斤論兩,好賺取下一季的耕種成本,萬一這年的市場價格欠佳,他的生活可能比19世紀的印度農民更糟,至少他們還有些雜糧能餵飽自己! 一方乾淨的土壤,一顆有生命力的種籽 回顧過去的歷史,我們知道有機農耕的起源恐怕跟人類的起源一樣早。但是直到二十世紀之後,才逐漸為世人所注目。因為我們污染了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自私地扮演起上帝的角色,殺掉我們不想要的害蟲跟病菌,淘汰絕大多數祖先留下的糧食品種,留下少數人覺得應該留下的作物。結果換來的是土地、作物跟人都病了!唯一讓人安慰的是,在60年代美國的Carson女士寫下了《寂靜的春天》,70年代日本的有吉佐和子女士也完成《複合污染》一書。這兩本擲地有聲的反污染好書,終於引起人們對環境與生態污染的重視,其中當然也包括農業造成的污染與破壞,這同時也是「有機農業」出現的嚆矢。 所以有不有機?重點絕不在於有沒有農藥或化學肥料,重要的是人類是否遺忘了如何與大自然好好地相處下去。隨著人類技術的不斷進步,或許不久之後,會有更多跨國企業宣稱他們發明了對人類無害的「安全農藥」,或是製造更多基因操作而成的天下無敵新品種。直到有一天,我們才回首發現,其實自己真正需要的,只不過是一方乾淨的土壤,還有一顆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種籽。 【文章連載】▲若問什麼是「有機」? (上) (下) ●[講座]洪雅書店講座-居家綠化DIY --﹥ 時 間:12月18日(三) 晚上7:30 這幾年人類家學家開始關心城市生態學層次的問題,人類居住的住家環境如何重視綠美化的工作、公共空間(如公園、行道樹)又該如何扮演城市生態系的重要崗位,而居家又該如何來扮演一點功能呢?至少讓居家的環境,空氣好一點、看起來舒服一點,美學一些啦!(幻燈片欣賞!有參考書籍) ●[活動]「優遊屏東」網站-正式與您見面! --﹥ 網 址: http://www.myulife.com.tw/ 今年,是極為複雜與動盪的一年。台灣加入WTO,國外農產品侵蝕本土農業市場,台灣農民過的極為艱辛。但是,屏東的農民卻絲毫沒有氣餒,更集結起來,試圖透過種種努力,將屏東各種優質的農產品銷售出去。於是,我們成立了「屏東縣優生活農業發展協會」,集結屏東在地的優秀農民,展開各種銷售工作。我們與高雄市的中鋼工會、中華電信工會合作,共同推動「共同購買/產地直銷」,更著手架設網站,要讓更多人可以品嚐到屏東的在地特色。 台灣農業真的沒救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最起碼,在屏東有一群農民正努力不懈,透過各式各樣的努力,試圖將在地最優質的農產品給銷售出去,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農人最為樸實、樂天的一面。 「優遊屏東」便是這群農民努力下的初步成果,雖然不盡完美,但是我們仍將繼續堅持下去,期待在不斷地修正之後,給您最好的服務與產品! 這是第一個由基層農民所自行經營的網站,期待您的光臨與支持!
播出日期:12月16日(一) 晚上10:00-11:00 首播 【我們的島】小蟲戰略 前一陣子在美國進口蘋果裡檢疫出蘋果蠹蟲的事件,在台灣引起一陣不小的旋風,一旦台灣的高經濟作物蘋果梨子桃子等,也遭到蘋果蠹蟲寄生,果農將損失慘重。 隨著國際間頻繁的農產品流通,植物病蟲也跟著四處散播。如今只有台灣、日本、韓國等少數幾個國家是非蘋果蠹蟲的疫區。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在國際列管的重要疫蟲黑名單裡,長年讓台灣果農損失嚴重的東方果實蠅,也是各國避之唯恐不及的頭號大敵。在台灣,幾乎每一種你知道的水果,都是東方果實蠅特別獎的得主,種類多達八十幾種。 【人與自然】飲食男女免洗人生 免洗餐具已經成為我們飲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曾有人認為塑膠袋、保麗龍在盛裝食物的過程中,若是溫度過高,可能會釋出有害物質,累積人體中,會導致昏睡、肝癌等病症,但也有人覺得這是過度誇大渲染的說法,真相究竟如何?今天的看守單元,為您深入探討。 【看守台灣】樹木之死(下):松材線蟲萎凋病 民國30年代到50年代,台灣中部民宅汰舊新建量大增,建築相關用材的杉木是最熱門的造林樹種,一直到民國四零年代,杉木造林進入鼎盛時期。直到現在,當新興的系統鷹架取代了,傳統的木材搭建鷹架時,這一批為了製造板模而種植的杉木,價格一路大跌,直到現在乏人問津,而中部杉木大量枯死,更讓林農血本無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