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陳世一 ◎蓬萊米的原鄉 拐到右邊一條往頂湖的安靜小路上,立即脫離了車輛的干擾,兩旁農家的苗木田整齊有致,小油坑的蒸氣彷若昔日田野間的炊煙,自右前方遠處嬝嬝升起,好像重新走回過往台灣鄉間的感覺,喚起了遙遠而美好的往日情懷。 到了路底時,附近都變成了海芋田。 「你不是說這裡以前種蕃薯嗎?怎麼現在變成海芋了?」女兒大惑不解。 「原本竹子湖是旱田,當然只能種一些蕃薯、雜糧等,後來,水圳開通後,台灣的主要農產品:水稻,就上場了,清朝時,從大陸引進台灣的稻米品種非常多,大部份都是種俗稱『尖仔』,即屬於在來米那種性質的稻米。」 「我們不是都吃蓬萊米嗎?怎麼變成在來米了。」女兒插嘴。 「我還沒講完,甲午戰爭後,清朝戰敗而割讓台灣,日本統治者進駐台灣後,發現台灣產的稻米不合他們的口味,於是,委託台北廳農會引進日本的米種在台北縣市等地試種,結果有的地方成功,有的地方卻失敗,後來,可能因為竹子湖這裡海拔高約600多公尺,氣溫和日本相近,且因地勢封閉而冬暖夏涼,不僅可隔絕外來品種的雜交,也可防止病蟲害的入侵,加上火山岩石風化成土壤後富含的有機礦物質等因素,因而在1923年時,日本政府選定竹子湖為引進的中村種稻米原種田,將竹子湖生產出的原種稻米以強制的方式推廣分配到台灣各地去給農民種植。」 「我們好像沒有吃過什麼中村種的稻米吧!我們吃的蓬萊米是從哪裡來的呢?」女兒問。 「其實,當時推廣種植的中村種稻米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蓬萊米。在1926年時,竹子湖的種米參加當時大日本米穀會第九次大會,得到稻米改良競賽的第一名,當時的台灣總督伊澤多喜夫就將這米命名為『蓬萊米』,竹子湖自然也成了蓬萊米的原鄉了。」 走著走著,又繞到了環竹子湖的道路上。 女兒說:「這裡四面都是山,當時,要把米送出去也很辛苦吧?」 「是啊!他們先要把米挑到草山去,再用牛車載到北投火車站,再用火車及汽車配送到北部各地的農家。後來,在1925年時,這裡的農民自己開了一條竹子湖到草山的牛車路,才稍稍減輕人力搬運的負荷。1927年,台北州廳出錢,本地農民出力,把牛車路築成了汽車路,竹子湖的原種蓬萊米也經由更方便的交通運輸傳向了台灣中南部各地,而成為最多農民種植的優勢品種了。」 「台灣的農家被強迫種植蓬萊米之後,對他們的生計到底是好還是壞呢?」女兒問。 「在日本時代,由於日本人吃米很挑剔,只喜歡吃蓬萊米這類的米,因此,當台灣試種蓬萊米成功之後,由於蓬萊米可以銷到日本內地去,因此,改變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的主軸,即是農民不一定要種甘蔗,如果甘蔗的收購價格不好時,即可改種蓬萊米,不致於因種在來米而沒有收購者,而淪為只能種甘蔗而被低價收購的命運。」 「為什麼種甘蔗會被低價收購呢?」女兒問。 「當時,台灣流行一句俗諺:『天下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即說明了當時甘蔗收購價格常會低落,甚至,收購的日本會社會在磅秤上動手腳,使秤出來的斤兩短少,當時在彰化二林曾傳出『三個保正八十斤』的笑話,就是三個保正一起跳上會社收購甘蔗的磅秤,結果才秤出八十斤的重量,我們普通一個大人就不止八十斤重了,何況還三個人一起秤,由此可以想見當時對農民的壓榨了。」 「既然這樣,大家就種蓬萊米就好了,何必種甘蔗呢?」女兒說。 「當時還有一句話:『米糖相剋』。往往米價好時糖價即跌,糖價好時米價則差,依照市場法則,供應量少則價格高,量多則價貶,因此,蓬萊米的推廣也使得台灣的農民有多一個選擇的機會,況且,蔗田和稻田很容易轉作,所以,蓬萊米也是改善農民生計的一種重要作物呢!」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黑琵死亡潮再現 保育團體呼籲成立救援體系 --﹥
本報訊
引起黑面琵鷺死亡的因素已確定為肉毒桿菌所引起,但肉毒桿菌的來源卻仍是未知數,這使得後續防治的工作益發困難。目前國際對黑面琵鷺的研究報告並不多,而台灣雖於今年十一月正式由台南縣政府公告設立黑面琵鷺保護區,但是對於保護區的環境監測系統也尚未建立,以致於無法確實掌握生態環境的變化,而使得黑琵究竟為何而死成為懸案。 保育團體呼籲值此黑琵大量死亡,而各界束手無策、議論紛紛的情形下,應由中央政府出面結合學術界與民間團體的經驗與人力,共同建立一有效的黑琵救援體系,以面對這一波波的黑琵死亡潮。 ◆[環境政策]歐盟通過動物飼料環境風險評估規範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7-04.asp ◆[環境政策]美國律師團體為中國環境法治狀況帶來轉變契機 --﹥ 記者 J.R. Pegg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7-10.asp ◆[環境政策]美國上訴法院保護濕地的判決獲最高法院支持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7-06.asp ◆[生態保育]非洲珍貴的生物多樣性環境遭外來植物入侵 --﹥ 記者 Singy Hanyona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7-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17-09.asp 作者:賴青松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心中有如此的一個期望,期望有一天能夠當個農人,擁有一座真正屬於自己的農場。 童年的廢棄花園 其實真要探究起來,沿著自己成長的心河溯流而上,童年時期老家巷子裡的那座廢棄花園,或許是一切故事的源起。那時我們還住在新竹市,竹塹城開發的時間雖早,但是並未如台北或高雄那般,有當道政權或現代資本力量入主,而轉眼間演化成為高樓華廈群集的大都會。從樸實無華的東門城,到人聲雜沓的城隍廟口,新竹的空氣總是瀰漫著一股淡淡的老城風情。走在街上隨便轉個彎,便是另一番讓人驚艷的新洞天。有時是紅磚古樓暗飄香,有時又是庭院深深引人迷,我的童年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 不過我們住的地方,事實上距離老市區有些遠,算是市區與郊區的交界。巷子裡大多是低矮的住宅,有兩層樓的透天厝,也有黑瓦紅磚的平房。老家後面還有一大片未開發的草生地,一叢叢的芒草隨著四季花開花落,煞是好看。草地一隅堆置著至少有一人高的水泥管,那兒便是我們躲迷藏的最佳地點。但是自己最喜歡的地方,還是老家隔壁的一座廢棄花園,長大後回想起來,才發覺那應該是座人家棄置的庭院。 房子的痕跡已不復見,只剩下一株株高聳的闊葉樹,幾乎將整個天空遮蔽起來。對於當時年幼的我們來說,那是個永遠令人著迷的神秘天地。其中我們最喜歡的是一棵構樹,也就是人家俗稱的鹿仔樹,她之所以能在滿園青翠中脫穎而出,獨享孩子們的青睞,除了樹型彎曲恰到好處適合攀爬之外,她那滿樹紅咚咚的果子,更是吸引金龜子的絕美佳餚。每到果實成熟時節,整顆樹便成為金龜子們的大餐廳,大大、小小、藍綠、金棕色的金龜子爬滿了每顆果實,只要爬上樹梢,這些美麗的小可愛便能手到擒來。再加上樹下的蚯蚓、飛舞的蝴蝶,還有正中央那塊被我們踩平的小空地,是每天放學後打彈珠的不二選擇,整座園子幾乎就是自己童年回憶的縮影。 我的志願 或許是這種與生命為伍的美好經驗,小小的心目中,開始有個對未來的憧憬。雖然這個志願從來也不敢寫在作文本上-我長大以後,希望能開個動物園,裡面有獅子、有老虎,當然更少不了大象。我之所以會有這種聯想,或許是因為新竹市有座當時全台屈指可屬的動物園,而六福村野生動物園也在我小學畢業前夕盛大開幕。後來隨著年齡增長,發現把動物關在籠子裡是件不太道德的事情,所以就改變了想法,希望擁有一整座山頭,裡頭可以放養各種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讓牠們有繼續繁衍的空間。 後來年紀更大了些,發現這樣的希望有些不切實際,實現的機率可說微乎其微。上了大學之後,我選擇了環境工程系,希望從整個大環境著手還給所有可愛的生命一個愉快的生活空間。結果才發覺,所謂的環境工程學系,前頭少了幾個字,全名應該改為「人類生活環境工程學系」。其終極追求的目的只在於提供人類舒適的生活,而且主要是室內生活的部分。除了挖挖下水道、蓋蓋焚化爐,我們懂得實在不多,於是我放棄了考研究所的機會,我想這並不是我要的。 或許是個性使然自己始終不願放棄,希望能找到一種工作或是生活的方式能夠終日與生命萬物為伍。去深山密林幹巡山員嗎?自忖還不至於自棄人世到這種地步;去動物園當管理員嗎?又沒把握能跟那些珍禽異獸相處。偶然間發現有機農業及自然農法的存在,進一步了解之後,發現這種回歸自然的農業方式不僅能減低人類飲食生活的危機,更能夠與自然生態接軌,重新還給生界萬物一方安全、自由的天地。 自然農法 重新親近土地 於是乎,自此以後我便積極蒐集各種相關的資訊,發現它不僅是現代石化農業的一股反思,同時也是全球環保運動的一環。如果能夠在人類賴以維生的農業基礎上,為各種生命留下繁衍再生的機會,人們或許還有可能去阻止全球生態系崩潰的命運。就微觀的角度而言,個人也有機會重新親近土壤得到與土地共同呼吸的機會。 如果大家的記憶不壞,或許還記得宮崎駿那部膾炙人口的卡通-龍貓。裡頭那兩個可愛的小女孩為了到醫院探望母親,曾經在一位好心的歐巴桑的菜園裡摘了玉米、小黃瓜跟其他各種蔬菜,還當場卡滋卡滋地啃了起來。只見最小的女孩一臉滿足的模樣,同時脫口說道:「阿婆的菜園好像一座珠寶山喔!」。 對了!我要的就是這樣的一座菜園。有蝴蝶、有小鳥、有甘甜的菜蔬、有滿園的綠意,還有孩子們恣意的歡笑聲。這不是座珠寶山是什麼?這個對台北人來說,近乎遙不可及的夢想,一直到半年前舉家遷到羅東來後才現出了一線曙光。如今在每天的翻譯工作之餘,我都會撥出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到自己的小菜園裡看看。這處田地原本是屬於岳父家中的祖產,由於遷居台北已久,這方水田早已荒廢多年,近兩年才委由鄰近親戚代耕。 至今菜園的工作已經開始兩、三個月,一切都比想像中來得困難。但是偶爾抬頭望見田埂上挖土玩耍的小女兒,自己又不禁覺得滿心安慰,縱使憑一己之力沒辦法創造出龍貓世界中的神秘珠寶山,但是能夠讓孩子赤腳踩在這塊土地上,讓來去天空的大卷尾跟鷺鷥們,還有水中的魚兒跟蛤蜊們成為她童年最好的玩伴,我想這一切已經值得了。 (原文發表於2002-08-02 半田山下的日子) ●[講座]洪雅書店講座-洪雅書房快樂頌-辛苦走過三年的創業歷程 --﹥ 時 間:12月25日(三) 晚上7:30 一個窮小子如何展開理想,到底經營書店怎能過活啊?一個外地人又如何轉化為在地人?這是間書店是個性的書店,也是一間理想與飛夢的房間,能否成為社運的重要平台或社運的資料中心呢? ●[課程]第十八梯次MOA自然農法、執行基準研習課程 --﹥ 日 期:12月24-26日 下載報名表及活動簡章 http://ae-organic.ilantech.edu.tw/09-active/data/20021224-26moa.doc
播出日期:12月16日(一) 晚上10:00-11:00 首播 【我們的島】核苦!何苦! 不論你擁核!還是反核!不論你住在蘭嶼!還是住在金山!我們都必須面對核廢料處理的議題!我們都曾經享受核能帶來的電力,我們也必須解決核廢料帶來的痛苦! 【人與自然】黑手與蜘蛛 一雙在汽車修護廠磨了30年的黑手,洗盡油污後變成細微小宇宙的紀錄者。李文貴,一位完全自學有成的生態攝影工作者,用謙虛執著的心,流連在少有人關心的蜘蛛世界。正式學歷只有國中畢業的他,如今不但是知名的生態攝影者,也是許多暢銷書籍的作者,他用鏡頭詮釋大自然,用心眼體察真善美!僅管時光推移,20多年來阿貴與蜘蛛的約會卻從未間斷,今年,汽車修護工,出版了一本令生物學者都奉為寶典的蜘蛛圖鑑!終於這些在風中、在林中擺蕩的八腳小怪,落腳在阿貴的書中。 【看守台灣】黑琵之死 每年黑面琵鷺會來到曾文溪口渡冬,它是國際級的保育類動物,全球數量不到1000隻,今年就有700多隻來到七股。然而,在入冬以來最強的寒流侵襲台灣時,卻發生黑面琵鷺集體暴斃的事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