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保護區外的稀有生物掙扎求生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4-07 (ENS)- 哥倫比亞安地斯山脈的黃耳鸚鵡(yellow-eared parrot)、印度洋科摩洛群島的科摩洛黑狐蝠(Comoro black flying fox),兩者除了都是飛行動物外,牠們還有更大的共同點──都是完全不受到保護的極度瀕危物種。而根據一份今天發表的全面性全球分析報告所示,與牠們處境相同的極度瀕危生物還有數百種之多。 這份研究報告是由「國際保育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生物多樣性應用科學中心」(CABS)所主導的,共有來自15個研究機構的21名科學家參與撰寫及審查,現已發表在本期的《自然》期刊當中。 科學家們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以及國際鳥盟所彙整的資料為基礎,將10萬個以上的保護區地圖與來自四大生物群的11633種生物分布區域加以比對。藉此方式,科學家得以標示出完全未受任何保護的生物分布區域,並分析出哪些地方是最需要優先補強的保護缺口(gap)。到目前為止,這類未受保護的生物已有數百種被標示出來,大部分都是分布在擁有許多獨特物種、卻僅低度劃設保護區的熱帶國家。 但光是標示出保護缺口的存在,並不足以保護這些生物。「國際保育組織」表示,極度瀕臨絕種的動植物在保護區外是無法生存的,這種情形幾乎沒有例外。 研究者表示,要避免未來數十年內大規模生物滅絕的發生,有必要大幅調整保育計畫。規劃者應該將他們的注意力從每個個別的生物群落(biome)保育,轉移到這些未受保護卻仍存活的動物們所分布的特定區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7-01.asp ◆[生態保育]美國力圖控制慢性消耗症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4-07 (ENS)- 美國專家週二(6日)向參議院的專門小組表示,目前對於慢性消耗症唯一可知的是:此一致命的疾病正在蔓延。現在已經在美國8個州以及加拿大的2個省發現野生和馴養的鹿隻或麋鹿感染了大腦消耗症,但是研究者仍然不瞭解它是如何蔓延的,或是它最後會對人類健康造成什麼傷害。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7-10.asp ◆[能源議題]美國運送核廢料至育加山的火車將駛越拉斯維加斯 --﹥ 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2004-04-07 (ENS)- 美國能源部在星期一(5日)宣佈,位於內華達州育加山的國家儲存場若通過執照申請,未來能源部將大量利用火車來運送7萬公噸的用過核燃料和高階核廢料至該廠。一位美國核廢料運輸專家指出,將會有好幾百運次的核廢料藉由鐵路運輸穿越拉斯維加斯市中心。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7-02.asp ◆[生活環境]洞見:我們的汽車 我們的選擇 我們的十字路口 --﹥ 作者:Dinna Louise C. Dayao 菲律賓,馬尼拉,2004-04-07 (ENS)- 近來,馬尼拉市會是一座廢城或是一個天堂,完全看你如何去看它。在市民瘋狂的逃離這個大都市之後,它似乎會是一片死寂。在汽車的喇叭聲,煞車聲,和引擎聲的嘈雜之後,接下來的寂靜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反過來說,馬尼拉市對於決定留下來的居民而言將會是一個天堂。 編按:本文作者為菲律賓民間團體「螢火蟲工作隊」(Firefly Brigade)的宣導幹部,該組織為一倡導騎自行車以改善空氣品質、謀求都市永續發展的公民行動團體。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7-insday.asp
環境資訊協會 文忠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文忠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pr2004/2004-04-07-09.asp 作者:東埔布農文化促進會 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位在玉山國家公園境內,這兒有聞名遐邇的溫泉,肉質鮮美的鱒魚。諷刺的是,人們眼中的名產美食,正一刀刀切割著大地的血脈──沙里仙溪。 為了養鱒 腰斬溪流 沙里仙溪源流只有一戶人家──「沙里仙養鱒場」。20年來,養鱒場將沙里仙溪源流以下的部份腰斬,以人工設施截走全部的溪水去養鱒魚。當地布農族人不斷向各單位陳情,但養鱒場規模仍然越來越大,自備的兩輛巨型怪手在河床上築壩攔水,恣意改變河道;颱風或山洪一來,大量土石往下沖刷,造成中下游的土石流。 今年開春正月初八(1月29日),布農族人照例到沙里仙溪祖居地巡視護溪護漁,這一次的巡視因為春節而間隔了14天。短短的14天,沙里仙溪源流的自然環境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挖土機、推土機、預拌水泥車,正忙碌的在沙里仙溪源流旁的自然森林中開山闢路! 沙里仙溪源流旁的自然森林,原本有一條步道通往新中橫公路,但因新中橫公路開闢時引起土石崩塌,為了復育自然環境,村民大會早在1994年就決議封閉步道。現在,成群的開路機器正沿著封閉的步道推進,在自然森林中闢出一條寬約4公尺並鋪設鋼筋水泥路面的道路;在已完成的約2公里新路上,每隔一段距離就闢建會車道。顯然,這條新建道路是要給大型車輛進出使用的。 為了觀光 開山闢路 東埔布農文化促進會多年來積極推展文化教育、社區營造、生態復育等計畫性工作,好不容易今年初向林務局申請9萬元的經費,展開第一階段的沙里仙溪生態復育工作,不料九二一重建會卻砸下了2千5百萬的經費,不與相關權責單位作過任何「環境評估」,更遑論與這塊土地的主人--東埔一鄰布農族作過任何溝通與說明,硬要開通這條經過布農祖居地「伊部諾爾」及傳統領域的水泥路,以讓「遊客倍增計劃」迅速從大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延伸至沙里仙林區至東埔溫泉區。 布農族人不解的是,行政院推出的「水與綠計劃」,不是三申五令「嚴禁在山區新建或拓寬道路」嗎?太魯閣國家公園曾以鋼筋水泥建大哥大基地台,破壞了自然景觀,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因而罷官下台。現在,沙里仙溪源流開山闢路的地點正是在「玉山國家公園」之內,新建鋼筋水泥道路不只破壞自然景觀,更是破壞自然森林、水土保持的殺手!屆時大量的吉普車隊、大量的鱒魚饕客、大量的溫泉泡湯客,將如何踐踏這塊土地? 當「9萬元生態復育」遇上「2千5百萬元觀光客倍增計畫」時,「生態復育」被認為是「一小撮人」的舉止,被公部門以「公益大於私益」的原則加以否決。為了提高觀光業的經濟產值,依循過去的思維--「粗糙之水泥型建設」,不但破壞自然環境,布農族歷史人文史跡、多樣性生態樣貌也將逐漸消失殆盡。 我們真誠且強烈的呼籲:玉山國家公園、台大實驗林、林務局應檢核過去與原住民的關係與行政操作態度,除了應積極溝通尋求認同之外,更要發揮生態保護最後一道堅強防線!
編輯:愛蜜莉.貝克,麥可.李察森 關於環境倫理學,,可以有一個三分法的劃分方式。在三角形的一角,是人本主義的倫哩,保有原本人種中心主義的關注焦點。第二與第三個角,屬於自然主義的倫理。第二個角,是動物的福利或權利,將符合人道精神的道德實踐延伸成倫理上的考量,把較高等的動物也納入關懷的對象。第三個角則是「土地倫理」,主張保存生物社群的完整、穩定及美麗。 動物的生存權利 古典功利主義哲學家傑若米.邊沁(Jeremy Bentham),曾提出一個有名的問題:「問題不在於,牠們會不會推理?也不是牠們會不會說話?而是,牠們能受苦嗎?」也許人們是為了合法的需求才利用動物,但是做法必須合乎人道,對飼養的家畜也應該好好照顧。讓馬匹挨餓的牧場主人會被法院起訴。陷在溝渠裡的母牛應該要搭救,即使是發生在安息日當天。「義人顧惜他牲畜的命。」(箴言第12章第10節)。 許多具有人道關懷的道德主義者,對於人類慣常使用動物的方式感到不安。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和湯姆.瑞根(Tom Regan)一直是特別勇於發表意見的兩位。把獵捕動物當做一項休閒娛樂正確嗎?而食用如牛和雞等家畜家禽的肉,也不能視之為理所當然,因為人類吃素就可以攝取到非常足夠的營養(至少在現代的社會)。使用動物進行醫學實驗的正當性仍有待討論;但是用動物來測試化妝品則完全不合理。 「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都歸於一處,都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所羅門(傳道書第3章第19-21節) 生態系的道德意義 「土地倫理」由一位森林生態學者李奧波(Aldo Leopold)所倡導,他也是環境倫理學的先驅之一。「當一件事物能保存生物社群的完整、穩定及美麗時,那就是對的。如果一件事物傾向於與這些背道而馳,那就是錯誤的。」「土地是一個社群,這是生態學的基本概念;但我們要愛護和尊敬土地,則是倫理學的延伸。」李奧波所提出的倫理內涵,不只是人類社群中彼此認定的義務而已。提倡動物權利的道德主義者想要擴展道德的範圍,但只到動物就停止了;李奧波主張生態體系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 野生動物逐漸地適應環境,最後各自在生態體系中佔據適當的位置,牠們只有待在原來生活的地方才能活出自己的本性。我們應該就野生動物本身的價值來尊重牠們,而這種倫理必須把動物生活的整個生態都納入考量。從整體論倫理(holistic ethic)的觀點來說,蘊涵所有生命體的生態體系這個層次,是道德考量真正的重點;在某些方面,它甚至比其中任何一個生命體都來得重要,因為生態體系的運作過程一直都在製造、維繫以及整合其內數以萬計的生命體。生態體系本身就和它所包含的生命體一樣奇妙。 在關心動物福利與關心生物社群的生態發展這兩種自然主義倫理之間,通常不存在任何衝突,但並非一直都是這樣。動物道德人士可能會禁止打獵,或建議拯救受傷的野生動物;鼓吹土地倫理的人則可能贊成以宰殺來控制動物的數量,以順應大自然的發展。土地倫理的倡導者就曾為了保護加州外海桑克雷蒙提島(San Clemente Isle)上瀕臨絕種的植物品種,並保存當地的生物社群,而決定撲殺好幾萬隻的野生山羊。 本文譯自:愛蜜莉.貝克及麥可.李察森編輯,《倫理學的應用》(Ethics Applied),第二版,第11章倫理學與環境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紐約:賽門與舒斯特出版公司,1999年),頁407-437。 ●[講座]台灣環境倫理巡禮系列講座 --﹥ 時 間:4月14日(三) 上午8:00-9:00 詳情請參閱 http://e-info.org.tw/activity/ethics/index4.htm ●[講座]OURS 都市論壇系列 --﹥ 時 間:4月16日(五) 晚上7:00 九二一地震中,台灣各級學校受災嚴重。在重建過程中,許多建築師投入新校園的設計。他們所採用的建築語彙,打破了制式的校園空間語彙,而呈現結合自然元素與地方特色的活潑、多元的設計,此一建築取向被稱為「新校園運動」。本月論壇請到曾投入校園重建的建築師以及教改工作者,一起重訪「新校園運動」、思考建築設計如何與教改理念相結合,共同生產更平等、友善的學習環境。 詳情請參閱 http://www.ours.org.tw/
播出日期:4月12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我們的島】出租吉貝 澎湖的離島吉貝島,有一座聞名於世的的金黃沙灘,觀光局決定以50年的租期,引進企業發展觀光,引起環保團體的擔憂。為了這座沙灘,政府與環保團體激烈爭辯,但是彷彿遺忘了這座小島上的居民,他們數百年來生活在這裡,面臨巨大的變遷,卻發不出在地的聲音。 一座美麗的沙灘,一群離島的居民,在彼此相依數百年之後,時代的浪濤,將把他們推向何方? 【看守台灣】大波池悲喜曲 由地下湧泉形成的大波池,是花東縱谷最大的淡水沼澤,景致秀麗自然,在60年代成為台東八景之一,當時池上鄉有70多戶人家在此捕魚蝦養鴨維生。好景不長,民國75年前後,大波池陸化剩下的面積還不到2甲,台東縣政府於是擬訂了大波池風景區分區發展計畫,打算振興大波池觀光遊憩的名號,在大波池全面增建設施、砌石填土、人工島堵住了湧泉,於是大波池完完全全走了樣。然而鄉民的參與以及縣政府的支持,將大坡池從厭厭一息中挽救回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