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燃煤與燃油發電廠位居北美污染源之首 --﹥ 加拿大,蒙特婁,2004-06-03 (ENS)- 由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三個國家合作成立的「環境合作委員會」(CEC)在昨天發表聲明指出,燃煤與燃油發電廠是北美首要工業空氣污染源。根據這個組織針對工業設施的化學物染物所做的年度調查,在2001年間,這些發電廠所釋放的工業空氣排放量,幾乎佔了所有加拿大與美國工業空氣排放量的一半。 北美洲的前50大空氣污染來源中,有46個是燃煤或燃油發電廠。在2001年,這些電廠合計生產了北美有毒空氣總釋放量75萬5202噸的45%。CEC的報告指出,鹽酸與硫酸是在電廠燃燒煤炭與油時最常釋放出的化學物質。這些電廠的汞空氣排放量也佔了所有汞空氣排放量的64%,而石油燃燒是這些汞排放的主要來源。 這項調查發現,從1998年至2001年,工業空氣污染物總計減少了18%,但是燃煤與燃油發電廠的減低率只佔了同期間其他工業的一半。而從這類廠房所排放的化學物質中,有將近2/3是包含煙囪廢氣等氣體排放物。 「我們排放到空氣中的化學物質量,還是比其他所有方法所釋放的總額還多,」CEC執行長甘乃迪(William Kennedy)說。「我們已顯示降低污染是有可能的,但是要獲取更乾淨的空氣,則需要工業、政府與大眾在較清潔的燃料、節約與更多的再生性能源上共同努力。」 CEC的總部設在蒙特婁,於1994年由加拿大、墨西哥與美國成立,作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互補組織,也是一個以區域性環境議題為主要關切的機制。這份稱為《Taking Stock 2001》的報告,是該組織對加拿大與美國工業設施化學污染排放所進行的第18屆年度報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3-10.asp ◆[環境政策]歐盟執委會持續推動將環境思維納入決策當中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4-06-03 (ENS)- 歐盟執委會昨天公佈的一項檢視「卡迪夫進程」(Cardiff process)的評估報告,報告中指出,將環境思維納入歐盟政策形成的工作,目前已有一些進度已經達成,但尚未完成的部分也還有很多。所謂的「卡迪夫進程」,是由歐盟各國領袖於1998年發動,目標即是為了將環境考量納入歐盟的決策當中。 這份報告指出,溫室氣體上升幅度最高的領域在交通運輸:這一部分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量過高,在1990至2001年期間上升了20%。此外,減少魚類撈捕的措施仍有待進一步落實。而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協商、區域與雙邊貿易協定納入環境考量方面,歐盟仍有必要採去更多行動來推動此一工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3-02.asp ◆[環境政策]美國環保團體提訴訟 要求法院禁止再輸出9艘廢棄軍艦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03 (ENS)- 為了阻止美國聯邦海事署(MARAD)進一步再將9艘自「國家防衛後備艦隊」除役的廢棄軍艦輸出到英國進行拆解,美國兩個環保團體──巴塞爾行動網以及山巒協會,已聯合提出法律訴訟。這兩個團體聲稱,聯邦海事署先前已輸出4艘除役軍艦、並打算再輸出9艘的做法,已經違反了環境法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3-04.asp ◆[能源議題]美國喬治亞州的核子風險恐將擴大 --﹥ 美國,喬治亞州,薩瓦納,2004-06-03 (ENS)- 在美國的喬治亞州,27%的供電來源為核能發電,其州境內有4座核子反應爐,另外還有7座反應爐的位置,與該州邊界的距離不到15英里(約24.14公里)。3個環保團體與一名喬治亞州參議員昨天表示,一些地方電力公司想增建核能廠的計畫,將使該地喬治亞州與周邊地區面臨的更高的風險──包括恐怖攻擊、核子事故、以及水污染的風險。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3-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ChouPY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ChouPY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3-09.asp 環境監測是運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技術手段,對環境中的污染物及其有關的組成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和系統的綜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環境質、量的變化規律。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主要內容包括:空氣品質監測、水質監測、土壤環境監測、固體廢棄物監測、環境生物監測、環境放射性監測和環境噪音監測等等。其任務是對環境樣本中污染物的組成進行分析和測試,並研究在一定歷程和一定空間內環境質、量的性質、組成和結構。環境監測的目的在於瞭解環境的變化,並對污染源加以監控,以提供進行環境預警或環境影響評估工作所需的資訊。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eccpda/2004/ec04060801.htm 作者:陳慧慈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 由5月30日的新聞報導中得知,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面對許多環保人士和登山愛好者欲赴行政院抗議政府興建高山纜車一事,再度展現其多年來在廟堂已經養成的權力傲慢,批評反對的人是「思想幼稚,知識貧瘠」。我實在無法想像這是出自一位自稱來自學術界和執政黨炙手可熱的人物之口。唉!以推動民主自豪的「新」政府真的應該要為有這樣的官員汗顏。 張副主委既然你有幸食人民提供的俸祿,就應該以謙虛的態度面對頭家的質疑,而不是用潑婦罵街的方式處理國家的公共政策。想到你說未來國內高山纜車的發展方向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我還真擔心傲慢的你要如何與一群「思想幼稚,知識貧瘠」的人討論呢?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ply/2004/re04060801.htm 作者:電小二 建高山纜車,不就是教別人挖自家門前的河床砂石或者砍伐後院山上的林木拿去賣錢,然後懷著「堅定的消費信仰」排隊買票搭纜車這麼一回事嗎?不曉得需要唸過哪些高深的論文才能具備這般「思想成熟、知識豐富」的信仰?消費這回事,少有人不愛,但可以愛到讓自己或別人願意毀家壞林這般堅定,就不是一句「思想幼稚、知識貧瘠」可以解釋得過去,也許得先唸個心裡學的博士學位,才能稍微釐清吧! 想認識台灣之美應該先從住家附近淺山開始瞭解,如果自己身處的環境都沒有能力欣賞,貿然登高,換來的只會是高山症,並不會增加閣下的審美能力。莫非政府官員間接承認台灣平地資源已被諸位的祖宗八代敗光,毫無欣賞價值,非得向高山進軍?近日報載嚴長壽高分貝批評政府的觀光政策不具大格局,顯然經建會為重振觀光業已經黔驢技窮、狗急跳牆,一派專挖自家牆角外賣的敗家相。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ply/2004/re04060802.htm ●[研討會]綠建築人文向度學術研討會 --﹥ 時 間:6月19日(六) 上午8:30-下午5:00 本研討會從人文向度出發,研討內容含括綠環境的永續發展、綠建築與後現代思潮、環境政策與實踐、環境退化與再生、開放空間的生態規劃等,在此誠摯邀請各界關心環境之人士參與討論與研習。 詳情請參閱 http://mail.nhu.edu.tw/~envart ●[活動]523郊山系列活動-桶後越嶺 --﹥ 時 間:6月19日(六) 桶後位於烏來,越嶺路連接台北縣烏來鄉和宜蘭縣礁溪鄉,走在先人足跡上,更有一番思古幽情。 詳情請參閱 http://523.org.tw ●[課程]兩棲爬行動物生態攝影專題班 --﹥ 時 間:7月8-29日(週四) 晚上7:00-9:00 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多樣的環境孕育了相當豐富的生物資源,而在兩棲爬行動物相上亦是如此,其中不乏許多僅見於台灣的特有種及特有亞種,想對牠們的生活方式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嗎?該如何透過鏡頭捕捉牠們最生動真實的一面?歡迎已有攝影基礎的朋友與我們一起來探索奇妙的「台灣兩爬動物世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 今天是「國際海洋日」。海洋覆蓋了絕大部分的地球表面積,足足有71%之多,海洋對於地球氣候、動植物生態,以及人類的生存資源與生活方式,有著巨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對海洋的認識,卻遠遠不及對陸地的了解。因此,聯合國於1994年第49屆大會宣布1998年為「國際海洋年」,並明定此後每年的6月8日為國際海洋日,提醒世人正視海洋的重要性。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跟海洋的關係應當相當密切,但是一直以來,大多數的台灣人對海卻是陌生,甚至是恐懼的。大海對我們而言,或許只是可以強取豪奪的寶庫,以及可以湮滅污穢的巨大垃圾場。對海的不了解與不親近,使得台灣四周一無際的大海,並沒有我們帶來遼闊的心胸,反倒成了窄化我們視野的侷限。 因此,在海洋日這天,我們邀請你多多親近海洋,感受一下大海的廣闊、洋流的溫度、海面風浪的力量,以及海面下繽紛的生命,才不愧為海洋台灣的子民。而本報也將在之後推出一系列與海洋相關的文章,與各位讀者分享海洋的奧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