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巴西總統為設立大西洋鯨魚禁漁區尋求國際助力 --﹥ 巴西,巴西利亞,2004-06-14 (ENS)- 巴西總統魯拉發布致全球領袖公開信,強調對於鯨類資源的運用,不宜趕盡殺絕。他是第一位為此致信世界各國元首的拉美國家領袖。魯拉在這封信當中,聲請國際社會支持成立南大西洋鯨魚禁漁區,並提倡以「永續而『環境正確』、並兼顧社會公平的方式,適度使用鯨類所提供的資源」。 魯拉總統發布這封公開信的時機,適值國際捕鯨委員會第56屆年會即將召開之時──該會議預定7月19至22日在義大利索倫多舉行。 巴西從1998年起,每年均提案設立自南美洲東岸延伸到非洲西岸的「南大西洋鯨魚禁漁區」。魯拉在信中寫道:「今年,將會是這項巴西與阿根廷聯合提交的提案成功過關的一年。」 巴西從1987年起即開始禁止捕鯨,在該國海域出現的鯨魚數量非常多,種類多達10種,其中包括了以南美洲大西洋岸為繁殖區的座頭鯨、小鬚鯨和南露脊鯨。而其中南露脊鯨(學名Eubalaena australis)現存僅約7000頭,是全世界絕種危機排名第二的鯨類,僅次於北大西洋露脊鯨。 魯拉總統在信中表示,一直以來,巴西與阿根廷以賞鯨活動為賣點的海岸觀光業均十分興盛,但巴西尋求建立鯨魚禁漁區的目的並不單是為了發展賞鯨業;而是為了保護鯨魚資源不被捕鯨國家破壞──因為這些捕鯨國家一直在向國際捕鯨委員會施壓,要求解除現行的全球商業捕鯨禁令。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4-04.asp ◆[生活環境]新款噴霧吸入器無害臭氣層 但低收入氣喘患者無福使用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14 (ENS)- 最近有兩款不會破壞臭氧層的新型噴霧吸入器在美國面世,因此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有意依照蒙特婁公約,撤銷目前廣為使用、但會破壞臭氧層的吸入器的「必需品豁免適用條件」,並就此議廣徵各方意見。儘管這兩款替代性產品安全有效,但是食品藥物管理局預估,由於新品市價較高,每年至少有上百萬個吸入器,無法及於病患手中。 編按:舊款噴霧吸入器係使用氟氯碳化物(CFC)為推進劑,美國自1996年起即依蒙特婁議定書規範,立法禁止商用CFC製造與進口;但用於吸入器的CFC,因先前並無適當替代品,被視為醫療必需品而享有豁免條件,是唯一例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4-03.asp ◆[生活環境]印度村莊所見:綠化草根 --﹥ 記者 Frederick Noronha 報導 印度,果阿,2004-06-14 (ENS)- 印度50萬個村莊裡的生活,可能是一場搜求極有限資源的掙扎;但是在馬哈拉施特拉省(Maharashtra)的海瓦爾市集,情況大不相同。當地官員表示,把綠色觀念植入草根之後,這個距離西印度阿梅德納格鎮(Ahmednagar)17公里、人口1300人的小村落,成為對抗農村貧窮問題的鮮活啟示。這個村子規定不准放牧伐林,並且著手保育水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4-02.asp ◆[土地及水文]聯合國新設機構 期能緩解天災對人類的衝擊 --﹥ 德國,波昂,2004-06-14 (ENS)- 聯合國大學的專家提出警告,現今全球每6人中即有1人,居住在百年規模的洪災可能淹沒的範圍內──換言之,約有10億人口遭受威脅。有鑑於氣候變遷、森林砍伐、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泛區居住人口的成長,預期到2050年,受害人數還要倍增。聯合國大學在發出這項警訊的同時,該校新近設在德國波昂的「環境與人類安全學院」,也將於週二(15日)開始運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4-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4-09.asp 作者:黃泰華 (烏來關懷聯盟•台大自然保育社) 早已習慣從台大旋入新烏路至烏來,短短30分鐘的路程,讓這些曾經歷過的故事,變得與生活不可分割,初始那種出門旅遊的心情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潛藏在蒼翠山岳間或自然體驗的新發現、或與在地友人更深一層的互識、或永無止盡的大小議題;時而獵奇驚喜、時而平靜窩心、時而劍拔弩張…… 從烏來三峽聯外道路開發案環評標於去年(2003年)7月份由光宇顧問公司得標後,我們比平日例行性的上山更加把勁,花了相當多的精神去拜訪當地居民,以了解當地朋友對這即將展開的大型山區道路工程看法如何。我們和當地朋友聊起了家鄉的山林野溪、環境的變遷……由於地方上的政治勢力盤根錯節,在不確知環境議題是否背後牽涉到龐大利益的情形下,為保護我們久居當地的朋友,在以下文中將不提及身分姓名。 一位熱心的Yaki 在跟當地居民聊起這條預定道路時,我心中的成見一直覺得居民們一定都贊成開發,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心裡,「道路建設」與「經濟繁榮」是劃上等號的。加上開馬路對居民生活的影響並不像蓋垃圾場般令人側目,所以當我們跟居民表達反對開發此條路線的立場時,似乎有點難以啟齒。然而,經過長時間與許多當地朋友聊起此事後,才發現是我們多慮了,許多在地朋友都有他們特別的看法。 去年耶誕節,我們發出的聯外道路議題新聞稿登上聯合報地方版頭版。那幾天接到許多民眾支持的關心電話,其中有好幾通來自當地居民。其中一通來自一位當地的Yaki(婆婆),熱心的婆婆說在她年輕的時候,現在新烏路的對岸是沿著新店溪的舊台車道,數十年來從後山部落(福山、信賢)山區砍出來的木材,就是順著這台車道運出烏來,到新店渡船頭那裡轉為河運……婆婆建議我們不妨提出復舊此條充滿回憶的古台車道,成為另一種觀光道路。 其實,我們在烏來當地也聽到許多朋友提起這條舊台車道。現在這條路一直到新店屈尺、龜山對岸都是荒廢的單線柏油馬路,再往烏來則是古道原貌的加九寮步道,都有寬闊的路基,可以考慮在現有道路上規劃輕軌台車復舊、滑雪椅輸送帶等對原地貌改變較少的設施,配合新店捷運站及碧潭渡船頭,讓遊客們能沿著山林野溪轉乘各種交通工具進入烏來。 在地人的心聲 「有經費的話,就做對大家有幫助的事,把烏來的大眾接駁做精緻一點,或把新店到烏來的舊台車道再利用,對全鄉才有幫助,比起開一條莫名其妙的路翻山越嶺到三峽去來得好太多了。」一位住烏來後山、相當了解家鄉狀況的當地朋友表示。 「如果規劃的路線是舊台車道,烏來的榮景有可能創造以往日子般的高峰。」另一位當地民宿老闆娘說道。 對於發展願景的想像,在很多當地朋友的腦海裡早有最適合當地的軟硬體,只是當我提起這條將耗資數億甚至逾十數億的公共工程時,對在地發展頗有想像的居民們大多仍蒙在鼓裡,不清楚哪裡要開路,也想不通幹嘛要大費周章開破壞性這麼大又沒實質用途的山路。 「如果又開一條路使烏來變得四通八達,我會覺得失去安全感。我們小時候家鄉是相當美麗的,部落裡沒有許多硬梆梆的駁坎擋土牆。」烏來一位正在進行泰雅傳統紡織的媽媽放下手邊的工作,侃侃而談她的感覺。 在一次用餐中,認識一位豪氣萬丈的烏來泰雅獵人老闆。開始時,他也是一如許多居民,聊起當地的環境就相當無奈。我試著問他是否知道有關開路的事,結果他激昂地說:「你們想怎麼搞就怎麼搞,都不來問我們土生土長的人意見如何!祖先留給我的地長了幾十年的杉木,你們路線亂穿把我好好的土地切成那麼多塊!免談喔!三峽跟我們這邊各有各的發展,你們幹嘛開這路來破壞兩邊的特色?」 在獵人先生弄清楚我不是來要他賣地之後,馬上愉快的聊開了,還說我們的生態觀察都是小兒科,要帶我去他那邊看看,大開眼界……(待續) ■[世界反荒漠化與乾旱日]大地之母逐漸乾枯 全球來反荒漠化 --﹥ 環境資訊協會編輯部企劃 今天6月17日是「世界反荒漠化與乾旱日」!所謂荒漠化是指土地因為氣候變化或人類過度開發、不當農耕放牧、過度開發地下水、濫伐植物等,而使土地逐漸變得乾旱,造成土壤層土質惡化,有機物質消失。土壤是地球上萬物滋生的關鍵,沒有土壤層,就不可能生長草木、生產穀物,動物不能生存,人類也無法維生。荒漠化已經成為人類面對的環境問題中的三大挑戰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40%以上的土地荒漠化,面積遠高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的總和,並以每年5萬至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之中。土地荒漠化每年造成全球約42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東非有幾十萬人因乾旱而離鄉背井,東北亞廣大地區也飽受沙塵暴侵擾。面對日益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問題,聯合國於是在1994年12月的第49屆大會中決定,訂每年的6月17日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向世人宣告土地荒漠化的嚴重性,以及反荒漠化的緊迫性。 在台灣,荒漠化問題一直沒有被重視。台灣固然因為地理環境特色,不容易警覺到大面積土地荒漠化的問題,但是森林濫伐、土石流、地下水超抽等導致土地荒漠化的現象是存在的,而且我們鄰近的中國大陸荒漠化嚴重,乾旱的土地形成的沙塵暴,同樣也會令我們受害,因此台灣同樣不能自外於世界反荒漠化的行列。 荒漠化現況雖然令人驚心,但它其實是可以防治的,而環境也可以在復育後恢復原狀。最重要的是停止導致荒漠化的活動,如減少土地負荷量,改善耕種方法,減少水土流失,並且透過恢復原來植被,種植既可擋風沙也能抓流沙的防風林,提高空氣和土壤濕度等方法,來逐漸改善荒漠化的情形。
【相關網站】 時 間:6月26-27日(六-日) 桃米坑,在921地震之後,由台灣特有生物中心協助,利用原有耕種的農地、荷花池的濕地環境,創造出幾個散布村內各地的生態觀察地點,成為當地生態旅遊示範村。或許是地點優越加上人為刻意保護,使得此處成為賞蛙者的天堂,例如莫式樹蛙、腹斑蛙、貢德氏蛙、拉都希氏赤蛙、面天樹蛙、金線蛙、白頜樹蛙、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等,在這裡都觀察得到。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活動]大手牽小手-2004大霸尖山生態親子營 --﹥ 時 間:7月29日-8月1日、8月12日-15日 大霸尖山是台灣非常特殊的地形與精神指標,透過媒體的宣傳,現在已經成為許多人親近台灣山林的開始,也因為人數的增加,帶給山林極大的負擔,因此我們希望透過生態登山觀念的推廣,讓更多人在親近山的同時,也能對環境帶來最少的衝擊,而透過對當地生態的瞭解與認識,更加珍惜大自然的洗禮。歡迎大人帶著小朋友一起來,讓生態保育的觀念深入下一代的小小心靈裡。 詳情請參閱 http://523.org.tw/ ●[營隊]「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領隊教師培訓營 --﹥ 時 間:8月5-13日共9場次 為鼓勵民眾關心環境水質,進而保護水體環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於93年度擴大參與「世界水質監測日活動」,於9月18日至10月18日進行水質檢測。為使水質監測活動進行順利並顧及人員安全,活動以小組方式報名,每小組需舉派一位領隊,領隊務必參與「領隊教師培訓營」,以瞭解水質檢測方法、資料彙整與上傳網站的方式,以及現場檢測作業安全注意事項。本活動共分3階段辦理,包括活動前領隊教師培訓營、活動日採樣、活動後數據檢核與資料上傳等,歡迎有興趣之高中、國中、國小師生及環保團體、一般民眾踴躍組隊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ee.org.tw/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65 本刊6月14日環境新聞【美國加州專門研究小組得出高率鹽酸危險減緩的推論】,文中提及「高率鹽酸」與「高氯鹽酸」部分,係誤譯與錯別字,正確應為「高氯酸鹽」(或稱「過氯酸鹽」)。特此更正。 感謝讀者李秉璋來函指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