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苗栗首度發現繁殖熱點 紫斑蝶遷移之謎露曙光 --﹥ 本報訊 6月初,苗栗一處海邊防風林中,發現大量的斯氏紫斑蝶金光閃閃的「黃金」蛹,以及羽化未成功的屍身,蝴蝶保育人士推斷此地為紫斑蝶春季繁殖熱點以及遷移的始點,這是台灣第一個被證實的紫斑蝶春蝶繁殖熱點,有助於瞭解紫斑蝶的大規模遷徙之謎。 自今年5月中旬,蝴蝶保育學會即陸續接獲民眾通報發現紫斑蝶大遷移蝶道,出現範圍極廣,從彰化、台中、苗栗,一直到至新竹等地都有。這個不尋常的現象,直到6月1日中興大學昆蟲系畢業生葉昌偉,帶領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究員到苗栗一處海邊防風林中才揭開謎團。防風林內的林木掛滿斯氏紫斑蝶「黃金」蛹,近1公里步道兩側路旁估計有近1萬顆的蛹,斯氏紫斑蝶幼蟲唯一寄主植物羊角藤覆蓋率超過50%,羽化失敗的斯氏紫斑蝶遍布木麻黃森林草叢間,由此推斷為這裡是斯氏紫斑蝶的繁殖熱點。 蝴蝶保育學會紫斑蝶追蹤計畫主持人詹家龍表示,世界上的蝴蝶谷分生態型、蝶道型及越冬型三種,此處防風林是國內第一個被證實的紫斑蝶春季繁殖熱點,可稱為「生態型蝴蝶谷」。紫斑蝶每年至少會出現三次大規模遷移,第一次是南部越冬個體在清明節前後的「4月北返」;5月中至6月初各地新羽化第一代紫斑蝶則進行「二次遷移」;每年10月國慶日前後則是「南遷渡冬」。此時「二次遷移」的紫斑蝶,應該就是來自苗栗海邊防風林裡剛羽化完成的斯氏紫斑蝶。 這個珍貴的生態現象,希望未來能解開這些斯氏紫斑蝶和越冬型蝴蝶谷紫蝶幽谷之間的關連性。紫蝶幽谷內其它成員如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小紫斑蝶及三種青斑蝶的繁殖熱點目前仍一無所知,也都需要各界保育團體、學術機構的研究解謎,與社會大眾的關注。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與苗栗縣生態學會呼籲大眾,如發現紫斑蝶繁殖棲地、有標記的紫斑蝶及大規模遷移蝶道,請致電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研調組02-28814006或 E-mail:butrfly@seed.net.tw。(2004-06-18) ◆[能源議題]核能爭議恐對保加利亞加入歐盟案產生威脅 --﹥ 記者 Albena Shkodrova 報導 保加利亞,索菲亞,2004-06-15 (ENS)- 針對多瑙河旁的科茲洛杜伊(Kozloduy)核電廠的老舊反應爐是否應除役,在保加利亞國內已引起一場政治角力,害怕此一爭議可能導致保加利亞加入歐盟案延緩或暫停的聲浪也逐漸擴大。在過去一年裡,保加利亞社會主義黨和極具勢力的核能工程遊說團體一起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放棄與歐盟達成的4座反應爐除役協議。 儘管擁核陣營認為關閉反應爐協定是在被強迫的情況下制定的,少數分析家則質疑推翻此協議的企圖將會損害索菲亞當局的入盟協商。 2004年2月的一份民調顯示,46%的受訪者認為保留反應爐比加入歐盟重要,只有30%持相反立場。 同時,保加利亞社會主義黨、普瓦諾總統(Georgi Purvanov,前社會主義黨黨魁)、「捍衛科茲洛杜伊核電廠公民委員會」、以及核能遊說團體,則持續進行宣傳活動,反對保加利亞當局和布魯塞爾(歐盟執委會)的協議。 由前蘇聯所設計的科茲洛杜伊核電廠共有6座反應爐。關於這些反應爐前途的爭論已持續了十幾年之久,1992年之時,七大工業國家(G7)宣稱其中的4座反應爐因結構上的缺陷而「無法以合理預算做升級」,建議予以關閉。此項立場之後獲得歐盟採納。 起初保加利亞對此持反對態度,直到1999年,因為必須和布魯塞爾當局就入盟議題進行協商,態度才開始轉變。前兩任政府同意關閉四座反應爐,分別於2002和2006各兩座。但是這個決定一直不受歡迎。根據阿爾發民調公司的研究,科茲洛杜伊核電廠在情感上被認為是國家主權象徵,其意義甚過於實際的經濟資產。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5-01.asp ◆[環境政策]美國最高法院駁回荒野保護訴訟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15 (ENS)- 美國保育團體針對越野車導致公有土地遭受破壞,而對內政部提出保護公有土地不當之控訴,最高法院已予以駁回。此一於週一(14日)宣判的一致裁決,使得聯邦上訴法院做出的決定失去效力,而對於環保人士來說也是一個打擊,他們認為,為了避免於越野車濫造成的破壞,國會制定了保護公有地的法案,但卻被美國土地管理局漠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5-10.asp ◆[生態保育]歐美冰淇淋消費總金額 可以買到海洋保育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15 (ENS)- 一份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與皇家鳥類保護協會所做的研究發現,美國人和歐洲人每年花在買冰淇淋上的總金額,只要撥出不到半數就可以建立一套全球海洋公園網絡,此套網絡對於復育海洋生態及維持漁業發展有其重要性。建立海洋公園最多花費140億美元,而每年美國人和歐洲人就消費了310億美元的冰淇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5-03.asp ◆[其他]伊朗核武計劃 質疑猶存 --﹥ 奧地利,維也納,2004-06-15 (ENS)- 聯合國核子監督機構負責人在昨天表示,伊朗若想要國際社會對它產生信心,則需要「更積極及完全坦誠地」公開其核武活動的全部範圍,且應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就採取行動。總署署長埃爾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指出,最主要的疑問乃在於「伊朗的鈾濃縮計劃是否已經全部公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5-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林沛臻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林沛臻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15-09.asp 作者:葉鎮中 (公共電視記者) 12年前,1992年的夏天,江柏煒還是台大的研究生;他為了一項研究計畫,隨著老師第一次踏上金門。當時的金門仍處於戰地政務時期,繁瑣的申請手續及嚴肅的軍事氛圍,為這個遠離台灣的戰地前線增添幾許神秘面紗。行旅到此,震懾他的卻是金門的建築。 10多年來不斷的研究,讓他如同朝了建築的聖、登了文化的殿堂,也在一鄉一村的田野調查中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他的學術養份來自金門,使他在情感認同上,已將金門視為故鄉。10多年往返海峽上的歲月讓他決定「寧為泥足深陷的在地人,不做遙不可及的單戀客」。2001年,他放下台北的一切來到金門,開始他回饋金門的生涯! 衣錦還鄉的象徵 金門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建築,數量之密集、歷史之悠久,在台澎金馬首屈一指,即使在中國大陸的整個閩南地區也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除了分布在各個聚落的傳統民居,還有從20世紀初開始興起的洋樓建築。 江柏煒表示:「金門洋樓是一種結合傳統閩式建築及南洋殖民樣式的中西合璧建築,由當時在南洋地區經商致富的華僑返鄉所興建。自從19世紀中期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許多為了生計的金門人,便輾轉透過廈門前往南洋發展。當時為了出洋打工而擠上小船的華人被稱做『豬仔』,若航海途中染上疾病,命運往往是被扔下海;在異鄉做苦力的生涯,更是不易擺脫鴉片與賭博。在眾多華人中能夠出人頭地的是少之又少,而少數能夠熬出頭、事業有成的人,回到家鄉便蓋起充滿南洋風味的洋樓建築,以示光宗耀祖。」這些風格獨特、雕工細緻的洋樓,就在80年前的金門陸續建了起來。 根據江柏煒等學者的調查,金門至少有超過130棟的洋樓,而傳統閩式建築局部加入南洋風格造型的民居則有上千棟,分布在金門各個聚落。 歷史建築再現風華 整個金門最大的一棟洋樓,是位在成功村的陳景蘭洋樓,由陳景蘭先生在1921年返鄉時所興建。但隨之爆發的太平洋戰爭,讓遠在新加坡經商的陳景蘭再也沒有回過家鄉。之後這棟三開間的大洋樓充任過軍事指揮所、學校、國軍醫院及國軍官兵休假中心。當年的蔣介石、宋美齡到後來的鄧麗君造訪金門時,都是住在這裡。 隨著1992年的撤軍,陳景蘭洋樓也一層層的塌了。在金門島上,這群有著一段段動人故事的歷史建築,因為軍事管制幾乎是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但解除戰地政務之後,整個金門歷史地景卻有了很大變化。不當的地方建設讓傳統聚落失去了風貌,對現代化的盲目追求更讓不少人認為傳統建築一無價值。江柏煒感慨的說:「歷史保存,尚不是地方發展的共識;文化資產的再生,仍是未竟之功!」 然而江柏煒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帶領著工作團隊繼續進行金門歷史建築清查計畫,透過建築本體的測繪和地籍資料的彙整,以及與耆老們針對歷史沿革的訪談,整個金門歷史建築檔案已經初步建立起來。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幾棟年久失修、乏人管理的洋樓古厝修復後加以利用,成為展示館及民宿。 文建會與金門縣立文化中心,正著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要將金門豐富的歷史建築列入「世界遺產」,期待讓世人了解,金門絕非僅是走過戰火歲月後,被人們逐漸遺忘的邊陲小島,或只是戍守著台灣的戰地前線,而是滿布人文歷史及經典建築的文化殿堂。 ●[活動]德國再生能源城鎮─薰瑙(Schonau)的故事 --﹥ 時 間:6月18日(五) 晚上7:00-9:00 這場講座將介紹,因前蘇聯核災事件,改變德國薰瑙城鎮成為全球知名再生能源城鎮的故事。講師許逢麟留學德國,參與德國很多社會運動,他的口才與論述傑出,這是一場值得你我聆聽的講座。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amboo.hc.edu.tw/pipermail/twcu/2004-June/004398.html 時 間:7月5日-8月14日(共24梯次) 此活動結合童玩與知性自然生態活動,讓孩子們認識雙連埤水生植物之美,傾聽大自然天籟之聲,在蛙鳴鳥叫蟲聲中渡過不一樣的夏天,身心靈自然健康。 詳情請參閱 http://www.ysln.com.tw/play.htm ●[營隊]「找尋下鄉新魅力」故鄉田調營 --﹥ 時 間:7月23日-25日、7月26日-8月1日 耆老的記憶,是故鄉原有的特色魅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漸漸失去痕跡。讓我們頭頂屏東烈日,帶著熱情下鄉去,體驗農漁村生活,調查過往歷史記憶,記錄點點滴滴。 詳情請參閱 http://www.actkr.org.tw/countryside.html
播出日期:6月21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海島上的殿堂 12年前,1992年的夏天,江柏煒還是台大的研究生;他為了一項研究計畫,隨著老師第一次踏上金門。當時的金門仍處於戰地政務時期,繁瑣的申請手續及嚴肅的軍事氛圍,為這個遠離台灣的戰地前線增添幾許神秘面紗。行旅到此,震懾他的卻是金門的建築。 【人與自然】東引之光 2004年7月,東引燈塔即將歡度百年之慶,這座屹立在懸崖之上的白色燈塔,百年來為海上南北航行的船隻指引方向,但是在歡慶百年的時刻,燈塔有了新的任務,它不僅依舊是海上的明燈,更成為東引著名的地標,為這座讓人遺忘的島嶼,照耀一個美好的未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