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歐洲兒童死因 1/3在於環境因素 --﹥ 匈牙利,布達佩斯,2004-06-21 (ENS)- 世界衛生組織(WHO)一項就環境對歐洲地區兒童健康的整體影響所進行的第一份評估報告,認為每三名死亡的歐洲兒童當中,就有一人死於環境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在19歲以下的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族群,每年有10萬人死於室內室外的空氣污染、不安全的水源、鉛毒以及物理傷害;此外,這些因素所折損的的健康餘命(healthy life),總計達600萬歲。 評估報告並且顯示,多達1萬3千名0到4歲幼兒,死於室外空污的微粒物質;因為家中使用固態燃料而致死者,也有1萬人。在同樣的年齡層中,遭受鉛中毒斲喪的健康餘命,總計超過15萬歲。而0到14歲的孩童,有1萬3千人因為水質及衛生設施不良而喪命。 學齡前到青少年階段的孩童,正值器官系統快速發展,因此遠比成年人更難抵禦諸多環境因素;他們的生活嬉戲,「更貼近地面」,世衛歐洲地區主任丹松博士如此形容。孩童對環境的控制不比成年人,因此對毒性物質的抵抗力要弱得多。 世衛歐洲地區辦公室於上週三至週五(16-18日)在布達佩斯召開「第四屆環境及衛生部長級會議」;一項排定於該會議期間通過的行動計劃,即是採用這項研究的發現做為基本根據。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1-03.asp ◆[生活環境]瓜國阿提蘭湖區咖啡農人改走有機路線 --﹥ 記者 David Dudenhoefer 報導 瓜地馬拉,阿提蘭湖,2004-06-21 (ENS)- 阿提蘭湖(Lake Atitlan)水色青碧,橫臥火山群中,是瓜地馬拉知名的旅遊景點;沿湖而居的咖啡農人,卻得掙扎求生。咖啡市價低迷,致使哥倫比亞至喀麥隆的許多農家陷入生計危機。但是有數百名阿提蘭湖週邊地區的農民,在嘗試著掙脫困境之際,也改善了他們與周邊備受威脅的自然資源之間的關係。 庫圖吉是這群咖啡農的一份子,他是卡喀其凱爾族的馬雅人,他在阿提蘭火山的坡地上,闢了兩座咖啡園。最近他開始生產有機咖啡,因此停用殺蟲劑,利用樹葉和堆肥肥沃地力,並且著手防止土壤流失。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1-01.asp ◆[能源議題]美國洛杉磯港迎接第一艘電動貨輪 --﹥ 美國,加州,洛杉磯,2004-06-21 (ENS)- 全球第一艘使用替代性海運動力科技、以電力取代柴油的貨輪,今天在市長哈恩主持的儀式中,於洛杉磯港正式通電。未來所有停泊在新建的「中國海運」(China Shipping)碼頭的船隻,都可以關閉本身用以發電的柴油引擎,連結碼頭供電系統。 這座全球首見的電氣化貨櫃碼頭,將能造福聖佩卓鄰近地區,罹患如氣喘或支氣管炎等吸呼系統疾病比例偏高的居民;當地致癌的最高風險因素,即在於靠港船隻與往來貨車造成的空氣污染。設置在中國貨運碼頭的供電系統,預期將可以使得每艘充電的貨輪,減少排放3噸以上的氮氧化物(NOx),以及350磅的柴油微粒物質(DPM)。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1-04.asp ◆[環境政策]美國未能就水荒危機預擬對策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21 (ENS)- 「美國地理調查」(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資助的國家科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新近報告指出,對於國內水資源日益短缺的現象,美國政府沒有預擬完善的因應措施,現今應當著手投入研究管理。目前水資源研究的事權分屬20個聯邦機構,其間缺乏整合連繫。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1-05.asp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1-09.asp 作者:黃泰華 (烏來關懷聯盟•台大自然保育社) 我一直擔心如果我們以反對開發的立場,跟西羅岸路及環山路一帶的商家朋友聊天,會比較尷尬,因為相較於後山部落,這條聯外道路跟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較接近。結果這些地方的朋友們,提出了地方該串聯的社區組織與軟硬體配套等烏來較渙散而需要改善的一環,反而不覺得繁榮會伴隨著聯外道路而來。 解決醫療運送,有其他更好的辦法 一位當地的朋友,特別打電話給我說希望能幫點忙,他語帶疲憊的說:「好在有你們來關心烏來的環境,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有這個開發案。我本來覺得環保團體只會反對開發,但看過你們對交通的看法,我前後讀了5遍報紙才覺得你們說的真的沒錯,因為我每天都要送病人下山,最近的是新店耕莘醫院,只有10幾公里,幾條到新店的替代道路都很好用。新烏路的交通是可以改善的,它只會塞在與北新路交叉的紅綠燈那裡,以後北宜高開通後,那裡的狀況會更好。聯外道路開通以後才麻煩,烏來到三峽恩主公醫院快50公里,病人從這條路送到那裡早沒命了,而且遊客從那邊來,會把假日的烏來弄得更亂更塞,現在就已經沒地方停車了……」 官方說開路是要解決醫療運送的問題,但聽了這位在地的醫療前線人員的想法,就可以曉得加強當地的醫療緊急應變體系才是最重要的,如此病人就不用一直往山下送。附帶一提,官方變相苛扣翡翠水庫補助鄉民健保的回饋金納入鄉庫,對烏來居民的醫療健康也是一大損失,不過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政府執法不公,苦了市井小民 烏來前山是溫泉觀光區,由於溫泉業的發達,在這5、6年內吸引大量的財團進駐,短時間內激增了超過50家的溫泉旅館開張,以及更多的觀光商店、攤位。在烏來所有的溫泉旅館與商店之中,由當地居民自力更生小規模經營者屈指可數,長久以來面對著大環境的夾殺。 烏來觀光區由於位在台北水源限建區,幾乎所有的營利事業都沒有合法的建照,但我們卻觀察到大不相同的執法標準:
烏來忠治部落上方的半山腰,飄著嵐氣的寧靜山間傳來敲敲打打的聲音,一位熱情的泰雅老先生正在遮雨棚裡煮著好菜,準備宴請正在幫他拆房子的工人們,這些工人都是從東部家鄉來到新店山區工作打拼的硬漢。
我環顧四方環境,老先生的有機山蘇種在他自己的保留地的林木之下,茂密的森林保持得很好(我還在樹上抓到珍貴的瘤胸竹節虫)。他在數十棵大樹的樹幹上架起黑布,為山蘇製造陰暗的環境,旁邊的工寮則蓋在一小片空地上。原住民保留地的周邊都保持著相當好的綠帶,這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對於地貌與植被的改變並不大。 依我這些年來的觀察,在烏來廣大的前後山,更大的破壞在行水區周遭比比皆是,姑且不論前山眾所皆知的大型財團違建商圈,連遠在台北水源南勢溪最上游的福山後山野溪,都有外界人士運用當地人頭買了上百公頃河岸帶原住民保留地,鐵門深鎖,數台大型怪手、砂石車在其內大肆非法闢建產業道路,砍伐原始林,興建大型私人別墅、賽馬場、中國庭園小橋流水等供高官政要渡假享受。由於有舊世代政治後台撐腰,水源主管單位打死也不會真的告發。烏來當地居民總是忍氣吞聲,長年來在極不平等的執法標準下犧牲。
【文章連載】 作者:江慧儀 (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從5月30日的「愛山林˙反纜車」運動以來,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不斷在各大報重複以所謂的「聯合國高山議程」(Mountain Agenda)來為高山纜車政策辯護。但是不知道張副主委是用功不夠呢?還是故意以模糊的資訊欺騙大眾?經筆者翻閱高山議程相關資料發現,事實與張副主委所言有所出入。 追溯「高山議程」一詞的由來,剛開始是一群對於高山議題有興趣的人士,以「高山議程」為名組成一個類似智庫的非正式團體,目前為止他們仍以瑞士的柏恩大學為聯絡所在地。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之前,他們準備了一份報告,突顯高山環境與高山住民所面臨的多元問題,希望高山議題能成為里約地球高峰會關心的重點之一。在他們的努力之下,聯合國在里約地球高峰會所訂定的21世紀議程(Agenda 21)第13章當中,將全球高山生態系列在「脆弱生態系的管理」範疇來討論。之後,「高山議程」也常被用來作為21世紀議程第13章的俗名。某些國家也會用「高山議程」一詞作為該國推動高山事務計畫的名稱。 斷章取義,報喜不報憂 然而無論俗名為高山議程的21世紀議程第13章或2002年國際高山年的宣言中,筆者都沒有發現張副主委所稱「明白宣示纜車為最環保的運輸工具」等相關字眼。張副主委作為辯護的說詞只出現在名為「高山議程」的這個NGO自行出版的高山系列報告中。而且截至2002年為止,「高山議程」所出版的高山系列文獻,共有高山永續發展、高山的能源與運輸、高山的森林以及高山的觀光、高山的水資源等主題,內文總共有數百頁,其中僅有2頁主要提及纜車,而其中當然不會像張副主委一樣只提到纜車的優點。 除了纜車與鐵道、車道相較的「相對」優點之外,該文中也明確提到纜車帶來的挑戰與問題,包括:「纜車有可能將平常不易到達的地區開放出來,因此纜車可能為脆弱的高山地區帶來威脅,尤其是在纜車的興建與大眾觀光或礦產開採有關的情況下。」文中也提到在全球許多民族的文化當中,高山被視為精神與靈性能量的泉源,因此在大量的遊客進入高山之後,這些高山聖地面臨嚴重的垃圾、排泄物處理、噪音、能源消耗等問題,許多原本在深山中修行的僧人因而被迫棄守聖地而避走他鄉。 因此,張景森說「聯合國在高山議程中『明白宣示』纜車是山區中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似乎是對「高山議程」有誤解,更是對台灣民眾報喜不報憂。其實,纜車只是在與車道和鐵道比較之下「相對環保」。同時,根據「高山議程」出版的「高山、能源與運輸」報告,全世界大部分的纜車是興建在觀光區,而非台灣所選定的國家公園內之生態敏感區,因此其所造成的衝擊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慎思明辨,誰是真正的獲益者? 此外,「高山議程」系列文獻撰寫的出發點與背景究竟適不適用台灣的生態、政經與文化現狀、能不能被奉為興建高山纜車最重要的背景資料與指導原則?這一點值得討論與思考。「高山議程」這一群人的初衷,主要是為了避免脆弱敏感的高山生態系像低地生態系一樣遭受嚴重肆虐與開發,因而提出應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讓低度發展國家諸如尼泊爾、不丹等之居住在高山的住民,其生計基本需求問題(如運送農作物、牛羊)獲得適當的改善。台灣雖是多高山的國家,但經歷社會歷史變遷,目前真正仍居住在高山的原住民寥寥可數,而目前所規劃的纜車路線並沒有經過高山部落,所以也不會帶動高山部落的經濟發展。現在台灣興建纜車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誰?是為了服務張景森口中的老弱婦孺等弱勢團體,還是滿足政客的虛榮心與財團的利益?誰才是真正的獲益者? 最後,身為肢體障礙者的家屬,筆者相信他們會有一覽台灣高山之美的慾望,但也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忍受多少不便,政府到底給予這些弱勢族群多少照顧。政府若真要照顧弱勢的朋友,應該好好思考如何讓他們的365天都感受到政府的用心;一次的高山纜車之旅,對他們的生活能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利用弱勢的族群來當做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真讓人感到不堪,也讓為我的家人感到不平。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活動]親子創意自然素材DIY --﹥ 時 間:每周日下午2:30-4:00 結合季節性自然及濕地生態特色為主題,帶領親子一起認識自然生態的奧妙及美麗,並利用自然界隨手可得的素材,設定各種不同的生態創作題材,或黏、或貼、或彩繪出一件件具創意又實用的作品。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d-park.org.tw/edu_front/show_detail.php?cno=&sno=40&show_h=10 時 間:7月2-4日(五-日) 夏天,是台灣高山生命力最旺盛的時節,許多高山植物利用這短短的2、3個月時間,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而此時也是我們認識高山植物的最佳時機。從雪白的台灣野百合到金黃色的玉山金絲桃、亮紫的阿里山龍膽等,燦爛的花朵將高山點綴得美不勝收。誠摯地邀請您來參與這場高山盛會。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時 間:7月1日(四) 獅頭山風景區內包含原住民部落與客家聚落,百年來隨著墾隘,先民走出許多古道。藤坪步道入口在獅山旅遊服務中心旁,整條步道自然生態豐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許多糾纏盤繞的藤類,多達60餘種,其中最粗大且最具代表性的有鴨腱藤及血藤,而數量最多的是原住民以往用來毒魚的魚藤,其他還有黃藤、柚葉藤等,是絕佳的戶外教室。我們還要參觀為推廣竹藝而不遺餘力的峨眉生態藝術學苑,在此進行竹藝DIY或到峨眉街上體會客家風情。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 時 間:7月10-12日(六-一) 馬祖列島由26個大小不等的島嶼所組成,島上岐嶇多山的地形阻卻了許多不必要的開發,也為當地的生物提供相當良好而多樣的庇護,且馬祖列島在生物相上與鄰近的福建省有較近的關係,故有不少台灣難得一見的動植物。交通上的不便使馬祖成為台灣少數質佳的淨土,成為一絕佳的生態旅遊地點。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