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保團體質疑「廚餘回收再利用」預算偏低 地方恐難以落實執行 --﹥ 本報訊 環保署推動「廚餘回收再利用」工作,卻出現預算編列不足,造成地方政府難以落實執行,甚至在台北縣土城市發生清潔人員將廚餘隨便倒到山坡地的狀況。環保團體也發現,環保署的新3年行動計畫中,有關佔垃圾總量約30%的廚餘處理僅編列不到3%;據台南市環保聯盟調查,以及地方環保機關的執行經驗,顯示地方在執行此項工作上面臨諸多困難,包括缺乏人力、經費以及後端製作處理的問題,值得中央單位正視。 立法院週一(28日)召開「要求政府增加『廚餘回收再利用』預算編列公聽會」,由永續會立委邱創進、台灣環保聯盟會長陳椒華主持,邀請環保署、經建會、農委會、各縣市環保局官員、學者專家、環保團體等,共同針對政府執行廚餘回收再利用等綠色產業之政策與經費編列做檢討,尤其目前正值行政院核定2005年度各部會經費之際,與會者普遍認為廚餘回收再利用之編列經費偏低,為達綠色產業永續台灣目標,中央部會需做整合協調及政策修定的工作。 據環保聯盟調查,在環保署2004年度通過之約72億預算(環保署重大施政計畫預算)、以及約50億預算的新三年行動計畫中,有關廚餘回收再利用編列經費只見一筆3,450萬元經費與一筆2億5,000萬預算,佔122億預算2.3%。但其中與焚化垃圾相關處理經費則有多筆,包括16.1億的「台灣地區垃圾處理後續計畫」、3.2億的「焚化廠新形象計畫」、16.7億的「台灣地區垃圾處理後續計畫」、焚化廠興建工程的19.8億、及10.5億的「鼓勵焚化爐興建營運推動計畫」等,約為66.3億,佔122億預算之54.3%。 又環保署2004年度的綠色產業資源回收再利用計畫裡,其中僅編6億餘元的預算,包括資源垃圾分選場9,900萬,焚化灰渣再利用及分選廠持續計畫2億1,000萬,廚餘回收費用2億4,500萬,巨大垃圾廢物再利用7,550萬元。有關佔垃圾總量約30%的廚餘處理僅編列不到3億。環保團體質疑這少許的經費,根本不足以讓各縣市落實執行。 與會的環保署官員表示,目前垃圾處理政策已經改變過去以焚化為主的模式,改朝源頭減量、資源再利用的方向進行,在總經費調配的部分,焚化的預算逐漸在下降,廚餘回收也有設定執行的目標。農委會方面表示廚餘回收可以減輕垃圾處理的壓力,農委會有設置禽畜糞堆肥處理廠的經驗,願意做配合、協助的工作,但是農委會不是在處理廚餘堆肥的單位。 邱創進表示,環保署及農委會應該要做很好的配合,廚餘回收不論是養豬或是做堆肥,牽涉到的技術、觀念以及後續的研究等,都需要更有效去做,因此農委會是很重要的單位,應該可以由配合協助的消極態度轉向更積極性的規劃與行動。 台大副教授楊肇岳表示,我們的官員都太保守,廚餘每天將近4,500噸的量,為何訂定的處理目標只達3成?過去我們的祖先可以做的很好,廚餘九成、十成可以回收,為什麼現在反而處理不好?廚餘妥善處置可以解決戴奧辛減量、溫室效應的問題,我們應善用傳統的經驗。台東大學教師會劉炯錫教授表示,台東焚化爐造成台東很嚴重的環境問題,以一噸上千元的成本焚燒垃圾非常不符經濟效益,台東市經過居民共同的努力回收資源,已將垃圾量由150噸降低至80噸,回收率達50%,但是中央還是要送我們焚化爐,沒有一套合理的獎懲標準,中央既然說要源頭減量,應該要從預算就能看得出來,不能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主婦聯盟董事長陳曼麗表示,以過去主婦聯盟的推動經驗,廚餘回收後端處理是需要積極建置的,一般垃圾可資源回收的部分佔40%,廚餘佔30%,兩項加起來將近75%可以回收,因此中央應該做整體規劃,5年5,000億或是6,108億的軍購費用若是能挪一些過來,就可以做的很好。陳椒華表示,中央在資源回收方面的經費極低,卻寧願編列好幾十億座飛灰處理,這樣的預算編列非常有問題,陳水扁總統曾經在選前承諾2008年資源回收要達到50%,以目前的預算規劃,恐怕很難達到目標。 花蓮環保工作促進會張淑貞表示,環保署一方面聲稱垃圾處理方向將以資源回收再利用為主、焚化為輔,一方面卻有編列很多經費在焚化爐新形象塑造等方面,是不是在玩兩面手法?能不能幫基層解決處理困難? 廚餘有效回收再利用將可大量減少垃圾焚化污染,不過在各地方政府得不到中央足夠經費編列補助下,地方政府雖有心可能也難以全面執行廚餘回收再利用推動,根據台南市環保聯盟彙整鄉鎮清潔隊執行廚餘回收的意見,以及與會環保局發表的執行經驗,顯示地方在執行上有很大的困難,包括缺乏人力、經費以及後端製作處理的問題,土城市自然景觀保護協會則率領民眾至會場抗議,他們對於土城市因廚餘缺乏去化處理管道無法負荷每天八、九噸的回收量而到處亂倒的現象深感痛心。 最後,邱創進委員將會議做成三項結論:1.環保署應針對現行處理資源回收的情形再提出報告;2.環保署與農委會近期應安排協商會議,3.環保署於三週內、經建會於1週內,再針對現行預算編列重新做調整。(2004-06-29)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保團體要政府經得起壓力 拒絕不永續的蘇花高 --﹥ 本報訊 今天(29日)上午,行政院經建會原訂召開「因應國道五號(蘇花高)衝擊規劃小組會議」會議,會中將對蘇花高續建或是必須通過二階環評一事做出決定。由於花蓮縣議會動員民眾北上抗議,影響會議進行,保育團體為表達平衡意見,特別動員至經建會靜坐,並向主持會議的政務委員林盛豐獻花,加油打氣,要求主持林盛豐要挺的住,不要讓政府官員被財團牽著鼻子走,表達只要政府做對的事,保育團體必定全力支持之意。 數十位環保團體代表到場後,才知會議取消,但依然照原計畫進行。與會團體一字排開,步行至經建會門口要獻花給主委,期間還遭遇到警方不當攔阻。然而,陳情代表仍然堅持要獻花給主委,最後,在趙永清委員助理的協調下,經建會代表出面接見,並接受獻花。環保聯盟陳椒華當面表示,政府在蘇花高一案,一定要遵守6月立法院剛通過之「擴大公共建設投資條例」做政策環評及補做二階環評,這是有為政府守法及嚴謹評估政策估政策的表率。而對於花蓮縣議會號召群眾到會場外抗議,環保團體表示遺憾。 隨後環保團體並發表「吃緊弄破碗 重大工程需要細審」聲明。環保團體表示,蘇花高是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之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劃下被積極堆動的,然而全島骨幹計劃目標在投資大眾運輸,提供整合的大眾交通服務,花蓮卻被鎖定在「環島高速公路網發展計畫」下,此政策明顯與前述目標背道而馳,也缺乏前瞻的思考角度,不符合台灣永續發展的目標。 環保團體指出,「蘇花高環境影響說明書」當處是在急就章的過程下通過,評估項目簡略而不確實,完全以工程的觀點出發,評估重點著重於工程費、維護營運費、公路容量、行駛時間、速差頻率、路經敏感地區(內容所提影響長度不及1公里)、房屋拆遷長度、交通衝擊長度、工期等,並缺乏替代方案評估,刻意忽略龐大的外部成本,放大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對生態資源調查並不確實。例如蘇花高沿線經過國家公園、景觀保護區、行水區、原住民保留地、森林區、山坡地保育區、都市計畫保護區等眾多依照各法律應該加以特別保護之地區,但是國工局卻在環評過程中以「屆時將逐一申請許可或變更」即一語帶過。環保團體質疑,這無異強迫各相關單位同意施工,以免擔負「阻擾工程進行罪名」,則國家公園法等各該法律規定豈非形同具文。 環保團體將再提出蘇花高環評的十項重大缺失,希望中央政府能夠在更確實完整的評估後,再行動工。(2004-06-29) ◆[環境政策]美國試圖徇WTO途徑鬆綁歐盟化學品法規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24 (ENS)- 美國布希當局已向世貿組織(WTO)正式提出評論意見(comment),批評歐盟的工業用化學品管制規定《化學物質管制措施》(REACH,即針對化學物質進行登記、評估及授權之管制措施)。此項新制對大西洋兩岸貿易的衝擊是美國所關切的重點之一,因為這將會影響到大部分美國對歐盟的出口;在2003年,美國對歐盟的年出口總值達1500億美元以上。 美方另一關切的重點是:REACH對中小型企業的衝擊。美方認為,這項措施「對全體中小企業特別不利,因為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並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資本來達成REACH所要求的作業條件。」 歐盟執委會在2001年首度提出REACH草案之時,即面臨了來自歐美化學業界與美國當局的反對,其後歐盟在2003提出較寬鬆的版本,此次美方對WTO提出的評論意見,即是針對此最新版本。美方認為,歐盟執委會在最新版的化學品管制規定中僅僅做了「有限度的改進」;而儘管各界已提出「許多不錯的調整意見」,在這新版本中卻看不到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可確保對環境與人體健康提供「強固的保障」。 美國在這份評論文件中表示:他們注意到一些歐盟國家政府面對REACH的措施,「在可行性、經濟衝擊的不確定性方面,也有著類似的考量」。 不過,環保團體與部分科學家則認為,歐委會2001年提出的較嚴格版本和2003年版比起來,更能保障人體健康與環境。今年5月4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針對REACH所舉行的研討會上,多名醫學專家即抨擊,現行版本是為了滿足大西洋兩岸化學業者而特意鬆綁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4-03.asp ◆[生活環境]匈牙利私家車輛耗掉大筆公帑 --﹥ 記者 Alexandru R. Savulescu 報導 匈牙利,聖安德烈,2004-06-24 (ENS)- 歐洲環境與衛生官員本週在匈牙利展開會議,為吸引官員關注運輸議題,一場永續運輸研討會也同步展開。匈牙利環保團體「清淨空氣行動團」在該會議中表示,每一輛開在匈牙利的私家車,其所消耗的政府支出,是其對國庫進帳的7倍;而不只匈牙利如此,在其他中、東歐國家,也有對私人運輸工具補貼的情形。 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有1/3的運輸是透過私家車輛,但這類交通卻佔了該市空氣污染總量的90%,使用了98%的土地,且與97%的意外事故有關。另外佔3/2的大眾運輸,則只佔了10%空氣污染,使用2%的土地,且只有3%的意外事故與大眾運輸有關。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4-01.asp ◆[生態保育]美國譴責日本與冰島的捕鯨活動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24 (ENS)- 冰島與日本仍執意持續進行捕鯨活動,美國政府週二(22日)發表聲明予以譴責。這兩個國家辯稱捕鯨活動是應科學研究所需,但美國官員則表示這是毫無根據的開脫之辭,且捕鯨活動會損害國際鯨魚保育行動的功效。商業部長伊凡斯說:「冰島與日本所從採取的研究性捕鯨方式是致命的,這對鯨魚管理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將力促兩國採取非致命性的研究方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4-10.asp ◆[全球變遷]極地海冰溶化將威脅北極海盆生態 --﹥ 美國,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2004-06-24 (ENS)- 一支國際性極地研究科學團隊目前已整裝待發,對北極海的海洋生物進行歷史性的普查行動,研究範圍包括地球上最古老的海域:一片浩瀚平靜的海域。這個地方四周被陡峭的海洋山脊包圍著,上方覆蓋著海冰,形成一個數千年來不被打擾的海洋深潭。 研究員表示,海洋表面溫度上升、海層組成的變化、以及海冰減少等因素,將影響到海藻、浮游生物等海洋生物,並進一步影響到碳素在海床堆積的時間與可利用性;由於碳是維生的必要元素,因此這些變化將會再影響到其他高階生命、例如魚類、海洋哺乳動物與海鳥等,導致「整個體系的功能與生物複雜度」受到衝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4-02.asp ◆[生活環境]加拿大安大略省古森林的伐木將重新開始 --﹥ 加拿大,安大略省,泰馬格米,2004-06-23 (ENS)- 加拿大環保人士呼籲對「泰馬格米森林管理計畫」進行環境評估的要求被拒。而容許在安大略北方的原始森林進行全面森林砍伐的行動,則在這個充滿爭議的計畫下重新開始。原本在安大略省環境部(MOE)同意重新考量下,該省環保團體「地球根基」的要求以在4個月前成功阻止了泰馬格米森林的伐木活動。 對此,地球根基森林保護運動人士勞倫茲(Victor Lorentz)表示:「我們一直在推動切實履行『泰馬格米土地利用計畫』,該計畫包含了整合性的資源管理計畫、以及詳細的休閒與偏遠地區規劃…,MOE拒絕了我們的提議,就等於拒絕了這些價值。」地球根基誓言將持續對安大略政府施壓,迫使其遵守自身的土地利用方針。 編按:泰馬格米是加拿大東部少數僅存的古森林,當地的反伐木活動早在1980年代末期即以開始,但目前當地人士對森林的利用方式分為壁壘分明的兩派,一方認為森林是觀光業的基石,應予保留,另一方則認為伐木才是拯救失業率的良方。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3-02.asp ◆[其他]環保運動悲歌 泰國環保運動領袖作證後遇刺身亡 --﹥ 泰國,曼谷,2004-06-23 - 泰國反燃煤發電環保運動的領袖Charoen Wat-aksorn於22日被兩名騎乘機車的持槍歹徒槍殺身亡。Charoen在議會上為他家鄉一件公有地開發私人度假村、涉及官商勾結的案件作證後,於首府搭乘巴士離開,在下車之時遭到刺殺。 Charoen是應上議會副委員會之邀前往曼谷,為揭發曼谷商人投標買下Prachuap Khiri Khan海岸邊的紅樹林沼澤區以作為私人度假村的弊案作證。他是泰國反燃煤發電環保運動的重要人物,他花了7年的時間才成功的迫使當局放棄在Prachuap Khiri Khan(他的家鄉)興建兩座龐大的燃煤發電廠建造計畫,還來不及慶祝就離開了人世。反對運動的艱辛甚至讓他沒有時間和交往十年的未婚妻辦理結婚,他的友人正為他籌畫婚禮,只是他再也無法親自出席了。 他的妻子、200多位友人以及支持者,已將Charoen的遺體迎到曼谷的法務部,要求全國著名的刑事鑑識專家Pornthip Rojanasunan為這件謀殺案作調查。他們也呼籲泰國法務部轄下的調查局出面接手調查,以避免具有利益衝突的「地方有力人士」影響偵查。泰國自2001年起,已經有15位社會運動領袖遭到殺害,但大部分的兇手卻依然逍遙法外。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郭啟彬 編譯,莫聞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24-09.asp ▲[環境小百科]環境法規:將企業導向環境友善、永續經營的方向 --﹥ 百科博士 環境法在法學分類上,屬於行政法的一部份,焦點集中在公害防治與環境生態資源維護兩方面,包括了污染管制、取締、政府規劃及保育等範疇。然而,在憲法、國際法(國際條約)的層級上,對環境權的保障和環境問題的重視,也成為重要的項目之一。許多國家亦制定以「環境憲法」為名的環境基本法,顯示對環境保護和環境權精神的重視,對於政府施政、民間發展與環境問題之間的平衡取捨,提出規劃方向,作為其他法規或政策的基礎。 現階段環境法規的主軸,仍著重於管制理論,包含禁止、許可、報備、稽查取締等管制手段。如污染防治法規禁止高污染性物質的排放、一般性污染物質的排放需申請許可、運放毒性物質必須向相關機構報備等。 百科教室 近年來,環境法規的主要發展方向,以經濟誘因手段、民眾參與、公民訴訟等機制的納入,成為新的主流。由於取締等管制手段,需要公權力介入,也就是大量的行政資源投入,卻不見得有良好的成效,因此以獎勵投資污染防治設備、推動綠色標章、對高污染性產品課徵額外的環境稅捐(綠色稅制)等經濟手段,將企業導向環境友善、永續經營的方向,成為環境管理的主要思維。 民眾參與及公民訴訟等機制,具體落實環境權精神之「人民有權利知道、決定自身所在環境的狀況」,透過在環境決策中參與的權利,以及環境權遭侵害時之防範、救濟的機制,讓環境問題不僅是政府行政的專業考量,並進一步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的共同權利和責任。 我國的環境法規,主要經歷了1970年代的公害污染防治相關法規及國家公園法、1980年代環保署成立及保育相關法規、1990年代環境影響評估法及公害糾紛處理法,一直到2002年12月11日公告的環境基本法等重要法規的制定,可以看出不同年代的發展脈絡。由於政府組織對於環境相關事務的權責切割,目前環境法規分別散見於「內政營建」、「林業」、「環保」等類別及主管機關之下,尚未全部納入環境基本法的架構,未來的整合將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高英勛 彙編,李秉璋 審校) ●[座談會]設置綠色產品專櫃與推廣綠色消費座談會 --﹥ 時 間:6月30日(三) 下午2:30-4:00 綠色消費一直是環保團體共同推動環保生活的共同目標,也有許多團體已推動多年,可惜環保署補助辦理已10年的「環保標章計畫」卻未見落實在基層社區與一般生活消費品中。近來在政府經費的大力支持下已有不少社福團體經營庇護工場或庇護商店,若能結合環保團體與社福團體推廣對環境友善的環保產品共同購買,而生產或行銷綠色產品的廠商提供優惠或捐助NPO,應可以創造三贏的「生態城市」。歡迎有興趣參與之NPO團體一起來研討與動動腦,請先來電告知以利研討資料的準備。 ●[講座]「自然初體驗」系列講座-夏天的野花故事 --﹥ 時 間:7月4日(日) 上午9:00-11:00 現代都市生活很容易讓我們忘了人類與自然的連結,你是否注意過,隨著四季流轉,大自然變換著千姿多彩的美麗景致。「自然初體驗」系列講座配合四季歲時變化,搭配當令主題,邀請具豐富自然經驗的知名講師,帶領民眾踏上親近自然之路,分享親近自然的方法、管道與注意事項,讓親近自然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並更進一步地認識自然、愛護自然。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 時 間:7月23、24日 本活動內容包括草編DIY教學、杏花林農場生態步道導覽解說、體驗木柵地區有機蔬菜園、綠竹筍園之田園採收樂、茶推廣研發中心導覽解說、木柵山區生態解說、造園導覽。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www.liukung.org.tw/activitie.htm ●[課程]綠色供應鏈與行銷精修班 --﹥ 時 間:7月27日-8月31日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是:從企業本身與供應商共同合作透過產品或製造流程的改善,以提昇供應商與客戶端的環境績效。綠色供應鏈管理之所以引起全世界廣大迴響的主要原因,在於消費者與投資者越來越在乎各大公司是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不論企業身處在產業鏈當中的哪一環,都無法自外於這股綠色浪潮以及隨之而來有關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議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asia-learning.com/advtek/event/232133667/ ●[課程]綠色設計暨管理實戰班 --﹥ 時 間:10月4-28日 在全球環保意識高漲的趨勢下,解決環境衝擊之觀念,亦由過去之「管末技術處理」轉換成「源頭設計改善」之層面,使消費市場產生對綠色產品之要求。本課程的目標即在為企業培訓在綠色產品領域的人才,提供受訓者有系統的學習從環境保護的趨勢/法規到重要綠色議題的全面性知識。 詳情請參閱 http://www.asia-learning.com/advtek/event/232224859/?friendlyprint=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