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妮爾紐曼、喬瑟夫戴格尼斯 麥克和伙伴在1985年創立了「活動資產」,初期的業務是以信用卡為主,而不是現今的電話服務。他們的經營模式是鼓勵人們花錢,並藉此來拯救地球。但是當初三人總覺得這種方式頗為諷刺,且於心不安。麥克說:「現在我們對這一點完全沒意見,如果你非花錢不可,為什麼不讓錢發揮更大的功效?」 1968年的時候,「活動資產」把3萬2千美元捐給16個不同的非政府團體。到了2001年,捐出去的錢已經達到600萬美元——其中100萬是顧客付電話費時存起來的(多繳的零頭就直接存入捐款基金)。麥克解釋說:「這些零錢累積的速度非常快。」 類似的企業越來越多,這些企業把消費商品改頭換面,成為改善社會與環境的力量。現在的消費者每個月都要繳一大堆的費用:電話費、手機費、上網費、PDA通信費等數不清的項目。而現在有種新的方式,可以讓這些繳出去的錢幫助到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 ※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出版之「享受有機生活」一書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culture/2004/cu04080101.htm 作者/攝影:a-chi 高山旅遊風氣日盛,大量遊客的排遺問題對於高山自然環境造成很大的衝擊壓力。在缺水、缺電,同時不易到達的偏遠山區,如何設置一處環保衛生同時兼顧使用舒適的高山廁所,一直是國家公園管理部門努力的方向。照片中原木結構的廁所,在視覺景觀方面或許與自然環境相當協調,然而令人不悅的臭味,卻是伴隨著山屋長相左右,揮之不去的惱人夢魘。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nature/2004/na04080102.htm 作者:水獺 螳螂 一臉不可一世的三角頭,擒著一副大鐮刀,任何小蟲子看了怕是要腳兒發軟的殺手級人物呢!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牠凶狠外表下柔情的一面。還好法布爾老師曾偷偷告訴我: 『雄螳螂為了完成傳種接代的使命, 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下回再要和情人為了點芝麻小事鬧彆扭時,可得趕緊找隻公螳螂告解吧!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nature/2004/na04080101.htm ▲[專欄作家]走在黑溪岸上•採莓採到《詩經》的割草歌(上) --﹥ 作者:賈福相 我們後院之外是條黑溪。彎彎曲曲的小道,順著溪水,一路行來,總會遇到十幾種櫻桃和野莓。但最好吃的還是莎莓(Saskatoon Berries),有一種特別的野味。 莎莓是加拿大草原印地安原住民的主食之一。他們生活數千年,男人打獵,女人採莓。獵手和採莓女在郊外唱歌,講故事,結婚生子。中國古代的紅男綠女同樣喜歡野外踏青,許多優美的篇章都記錄在《詩經》的採草歌中,這些歌謠簡單、樸素而真情流露。9篇採草歌中所採的有苓、葛、蘩、薇、蘋、荇菜、卷耳、芣苜、藻、唐、麥、艾、莫、桑、藚、苦、葑、菲、蕭等19種,這些植物,生在山頭或水邊,大部分用來做食物,有的可以做藥、家具和祭品。 走在黑溪岸上,我彷彿走到了中國北方的郊野,彷彿聽到3千年前的採草之歌……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viewer/chia/2004/ch04080101.htm 有家旅行社,碰巧帶了兩家同業公司的員工眷屬去旅遊。一家叫台灣人壽,另一家叫紐約人壽。 領隊叫團員上車,對著數百人大喊:「台灣人壽的請坐紅色的遊覽車,紐約人壽的請坐藍色的遊覽車!」 盡責的領隊還不忘一一詢問。後來問到一位歐巴桑:「是紐約人壽還是台灣人壽?」 歐巴桑想了一下…… 又一下…… 再一下…… 說:「我還是覺得印度人比較瘦!」 值日生:小編 小編的年紀,勉強搆得上台灣未開發年代的末尾,初有記憶時,山上阿媽還在三合院外的獨立「便所」,挑糞肥種現今流行的「有機蔬菜」。那種熟悉感,或許是小編對「廁所」容忍度超乎常人的原因。 幾次難忘經驗,都發生在旅途中。一次在天山牧民的包旁,沒有星光和月亮的晚上,摸黑踏著爛泥在一片羊膻味中找尋「人的味道」,當然,當蹲下時,你也絕對會努力按下去揣想腳下是爛泥或其他東東的念頭。一次在呼和浩特,同樣進入沒有燈的獨立小房,正詫異腳底異常柔軟,低頭,眼睛聚焦,才赫然發現滿地是壯碩昂揚的肥蛆。朋友早已嚇得奪門而出,而小編頭皮發麻之際,倒是對大於台灣10倍之有的「奇蛆」忍不住多研究幾眼。 野外的經驗,不見得比不上「和成牌」享受。在草原上的夜晚,跟牧民喝酒唱歌,酒酣耳熱之際,到他們自挖的一大塊垃圾坑旁,屏著挖上的泥土 (這樣天大地大,還多餘的擔心著他人的窺探,想來這又是都市人的毛病)。在廣漠穹蒼下,吹拂著涼風,坐擁「滿天星級」的享受。與其說解急,不如說體會「天人合一」的難得經驗。過後,旁邊的鏟子一使,來去無痕。 阿媽年代挑糞肥,牧民們就地掩埋,讓自然生態循環維持在平衡狀態。而今人們大量聚落,同樣方式不再適用。吃喝拉撒,你覺說來粗鄙?此實乃所有生物生命之維續,不為者,唯神仙矣。然而當拉撒變得如此簡易,家家戶戶都有一處神奇之器,包容你所有的排放,且以各式芳香劑抹去任何一絲可能顯露其本質的痕跡;都會的雅潔人士,甚至不能容忍如廁時地心引力作用的聲音……人們,似乎輕易忘了自己也是「生物」之一。 「高山美景的氣味」,當然又是一群生物,過量聚集的後果。日後纜車一通,想必情況有增無減。大不了,複製都會中經驗,以各科技消除了生物排遺味道,讓人們盡情體驗,「山中潔淨,我是神仙」的超凡快感。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