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多瑙河三角洲闢建運河 燕鷗成受害者 --﹥ 烏克蘭,基輔,2004-08-02 (ENS)- 向來以鳥類數量繁多著稱的多瑙河三角洲,在入海口的沙洲上發生數千隻燕鷗幼雛死於蛋殼裡的現象。這是烏克蘭政府闢建穿越三角洲通往黑海的船運水道後,首次出現的野生動物死亡事件。這條運河所穿越的地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指定的生物圈保留區,也是蘭姆薩溼地公約所指定的國際重要溼地。 多瑙河生物圈保留區與另外三個組織的代表上月「帶著沉痛的心情」紀錄下了這些燕鷗群體死亡的事件。在7月底時,他們發現該處所有的鳥蛋都破了,而且沒有任何成鳥留在現場。身為觀察團體之一的「社會生態聯盟」(Socio-Ecological Union)表示,「這起群落消失的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在『畢思托河口灣』作業的疏浚船與機具對鳥群造成極大的干擾。他們表示:「疏浚作業產生的噪音,遠在5到7公里外就聽得到。」 儘管有關畢思托運河開鑿計畫的官司仍未了結,烏克蘭在地組織與國際政府間組織也相繼警告這項工程違反多項國際協議、破壞此一生態脆弱地區,惟開鑿工程目前仍持續進行當中。而伐木計畫也即將開始進行,為運河兩岸的工程施工做準備。 環保團體警告,如果運河持續施工,保留區的破壞持續下去,到了10月之時,多瑙河生物圈保留區的資格可能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除名。「那就會是最後致命的一擊,到時候烏克蘭政府和業者就可任意廢除保留區的設置,並將此區的用途轉為商業導向。」社會生態聯盟如此表示。 多瑙河三角洲有大約280種鳥類在此棲息,另外還擁有全世界70%的白鵜鶘、以及50%的矮鸕鶿。環保團體擔心畢思托運河的開鑿將會導致三角洲原本的水流轉向,進而影響到黑海在地漁民所賴以謀生的繁殖區域。 編按:相關新聞參見「烏克蘭建運河 穿越受保護的多瑙河溼地」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2-02.asp ◆[生活環境]許可取得問題加上山崩頻仍 喬治亞巨型輸油管道鋪設工程喊停 --﹥ 記者 Rezo Saqevarishvili 報導 喬治亞,阿哈爾齊赫,2004-08-02 (ENS)- 一個多月來,喬治亞共和國的波卓米和阿卡茲克地區,通往山區村落的道路旁堆放著直徑逾一公尺的大型油管。由於當地山崩頻傳,這些油管未來卻將構成「巴庫─第比利斯─澤依罕」(BTC)輸油管道當中的一段,因此招來週邊山村居民的抗議。而英國石油公司(BP)幾經嘗試,始終無法通過環保驗證以取得必要的許可文件,卻執意要在生態環境敏感的波卓米地區興建油管,因而遭到喬治亞政府下令停工。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2-01.asp ◆[環境政策]世貿談判見進展 環保人士憂心自然資源遭剝削 --﹥ 瑞士,日內瓦,2004-08-02 (ENS)- 美國貿易代表佐立克表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談判於週六(31日)獲致進展,會中達成的協議將導向更開放的農產品、財貨、及服務市場。不過環保人士提出警告,依據此一協議訂定的進程,主張一切自然資源的自由化交易,可能危及全球的人與環境。他們擔心更趨自由化的自然資源交易法規,可能會加速消耗早已日趨枯竭的礦藏、森林資源及漁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2-05.asp ◆[能源議題]美國供電系統仍有失靈之虞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8-02 (ENS)- 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斷電事件發生將近一年之後,「全美各州公益研究研究團體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Groups,PIRGs)在上週五(30日)發布一分報告,聲言聯邦政府及電力工業未能致力於解決造成2003年814大停電的主要原因,以致發電系統仍有失靈之虞,可能危及負載能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2-10.asp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02-09.asp 作者:李佳達 (烏來關懷聯盟˙台大自然保育社) 競爭,成為生存法則 如何進入當地交朋友是一回事,如何取得信任是另一回事,尤其在烏來這個高度漢化、資本化及高知名度的地方,當其他部落可以重新凝聚彼此的向心力、從零做起時,烏來人還在忙著尋找概念上的認同感。這並非強調一定要以血緣作為絕對標準,而是當利益分配與資本主義遊戲規則深入紮根之後,烏來的人脈網絡已不可能形成一種共同的部落想像與認同;競爭與計算,形成當地業者的共同生存法則。 據一位婆婆說,大概10幾年前,她的媳婦第一個在烏來街引進竹筒飯;一見她賣得好,忽然整條街都開始賣竹筒飯。現在走在烏來街上,會看到每家店的產品都大同小異──他們知道利之所趨,卻不知作出產品差異和品牌特色。當地原住民渴望進入資本主義體系,卻只見到營利的表象,而無法觸碰到管理經營的核心法則。這代表了兩邊的失去──當試圖尋找競爭力而開始遺忘自己的文化深根,則永遠無法Make Difference,也喪失了真正不同於財團進駐之本土文化內涵,以及可能給予遊客的特殊遊憩感受。 相信,變得如此困難 既知道當地居民在乎的是分配與所得,若要提供他們產業面的發展諮詢,就必須用利害關係來打動他們;但這就如刀的雙面刃,當你的餅畫得越大,他們對你的期待和依賴也越深。烏來人因為學者專家及政府部門常藉研究與專案之名進入干涉,而對外來協助有著複雜的感受,因為每每結案就代表關係的結束,離開的是收穫滿滿的研究成果與論文份量,留下的卻是錯愕但仍必須繼續生活的原住民。相信,變成一件如此困難的事情。 在終於得到一份若有似無的信任之後,更要時時提醒自己,既以關懷為名,就不能將關懷當成宣傳的工具,必須是一份對朋友的責任。 當地原住民由於一再對外援失望,又無法突破資本主義規則的禁錮,大多選擇依附鄉公所的資源分配。權力,永遠是危險的,掌權者和資源之間也永遠有切不斷理不清的人情關係,身居分配末端的原住民為了一份「擴大就業方案」的薪資,必須接受低水平的導遊人力價格、必須交出自己家傳或壓箱寶的遊玩路線來替鄉公所做宣傳、必須接受鄉公所「資源」專家的頤指氣使(還必須心懷感謝?)…… 中央政府以為,只要把錢給了地方政府,就是做好了原住民政策,給得越多,做得越好。各種進入烏來的團體則認為,他們是在幫當地人蒐集資料,那些關於烏來自然物種或人文歷史的資料,都可以成為將來留存的資產,但從未告訴當地人到底應該如何使用。內部殖民與「自以為是」的關懷,是傲慢、漠視及錯愕。 尊重,從「自覺」產生 一位常跑烏來,在當地建立非常良好之信任關係的保育社學長告訴我:「有的時候,我們不企圖去改變他們什麼,只是陪著他們經歷這一切,有空就帶他們或他們的小孩去玩,從交談和體驗的過程中,讓他們知道烏來美麗而不為人知的生態資產,也讓他們體會我們都市小孩對原住民文化的嚮往。等到有一天,他們主動向你要求觀看青蛙的幻燈片、希望你教他們辨識昆蟲,或者自己找耆老問當地的傳說和你分享,那你就成功了。」 信任必須從生活開始,不能建築在利害關係上。在文化產業中,手段和目的之間必須存在一種特殊的關懷。原住民的歌舞和祭典,不能視為單純的商品,不能和百老匯歌舞劇相提並論。遊客若受到原住民歌舞祭典感動,是因為表演者藉著動作和歌聲,向他傳遞一種生命的關懷,讓他由衷感受到這個文化正在對他溝通,使他體認到這個文化的價值,進而產生尊重。這樣的自覺,必須從原住民本身生成,以尊重和肯定自己為出發,否則外人說得再多也只是隔空畫餅,吃不到也感受不到。 承諾,是可預知的沉重 環評期末報告結束之後,一切動作都好像暫停下來,我們大學生回到本行準備「粗重」的期末考。在回顧與展望的會議中,「忙了超過半年,誰還真的有力再顧下去呢?」,你我面面相覷。承諾,是一件可預知的沉重,尤其當一向以鐵人著稱的頭頭都已經要棄械閉關的時候。 提出最永續經營的方式,必須將對環境的關懷傳達給當地人。我們著手規劃把聯外道路預定路線設計為進階生態旅遊的挑戰級路線,讓嚮往原始風貌的人可以進去過過癮,當個泰山玩玩當地千百年堅韌的樹藤,讚嘆裡面比別處大兩倍的姑婆芋和各式各樣的蕨類。如此,我們的關懷可以帶入產值,當地人也成為我們最堅實的聯盟。到這裡一切也才清楚,環境運動者畢竟只是守衛著「感動」的過客;真正的主人或永續發展的經營者,是當地的居民,我們該做的是建立溝通和交流的平台。是時候了,讓我們放下保育團體的浪漫,走入一般民眾之間,和當地原住民搭起網絡,從關懷人進而關懷土地,而牽起這份關懷的,是一份自我卻共同的感動。 拔刀爾山最美的時候,不是陽光普照視野遼闊的當口,而是過了午後,山嵐逐漸捲起籠罩整個山頭,偶爾露出一點迷濛的深綠,水滴了下來,不一會兒就開始下起滂沱大雨,銀白色的潑墨山水在這幾分鐘之內變化萬千,不變的是我拿著傘呆呆望著的讚嘆。看不見真正的山頭沒關係,因為現在的景致就該是這樣的享受。 環境運動的本身,其實就如同被感動一般,個人而自我。原來我們關懷土地的方式,只需要試著傳達:一起來玩吧!這樣你就會發現,保育才是最好的開發。 【文章連載】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生態保育觀念的建立,較之國外晚了10年以上。比起國際上對「生物多樣」重要性的了解,台灣還真是非常地晚熟。初期台灣的保育工作只針對單一物種,如關渡的水筆仔、七家灣溪的櫻花鉤吻鮭等等,《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下簡稱野動法)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 罰則過輕 成效不彰原因之一 野動法於1989年明令公布,1994年修正。第1條即開宗明義說明此法是「為保育野生動物,維護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之平衡」。另外,第8、9、10、11、13條對保護野生動物的棲地,有較完整的規定與罰則。其中第14條首次提到外來種的問題。這些條文主要是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對於自然文化景觀的定義及制度,給予更明確的規定。 文化資產保存法(以下簡稱文資法)於1982年頒布,是台灣最早有關生態保育的法令。第3條第5款即提到「自然文化景觀:指人類為保存歷史文化及保育自然之需要,而指定具有保存價值之自然區域、動物、植物及礦物」。依據此法設立了數個自然保留區與生態保育區。此外,文資法及文資法施行細則,尚規定了簡單的罰則,可惜處罰輕微,無法達到嚇阻的效果。再加上主管機關為經濟部(第6條),對於保育的推動並沒有真正的助益。 上面兩法令中皆列有保育類動植物名錄,文資法參考IUCN紅皮書,列出珍貴稀有動物18種、植物12種,一律「禁止捕獵、網釣、採摘、砍伐或其他方式予以破壞,並應維護其生態環境」(文資法第53條)。野動法將文資法中的動物名錄,另加上鳥類1種、爬蟲類4種及昆蟲1種,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一般稱一級保育類)。之後再列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二級保育類)共102種,以及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三級保育類)共34種,並於第16條中明令:「保育類野生動物,除本法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保育類野生動物產製品,除本法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不得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加工。」 保育與居民生活難平衡 可惜文資法及野動法都侷限於特定的種類,無法真正涵蓋生物多樣性,甚至棲地保護常因為經濟因素和一般社會觀念,而無法確實執行。1972年制定的《國家公園法》,似乎可以彌補棲地保護不足的問題,國家公園法第1條便提到:「為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特制定本法」。依據國家公園法設置的國家公園,除可保育生態進行學術研究,並可提供民眾休憩與環境教育。相對於文資法的自然保留區,或野動法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其經費與人力資源皆較為充足。 然而在國家公園法制定的年代,生態保育的觀念尚未建立,國家公園法的重點都放在提供民眾休閒功能。因此,國家公園各項建設的適當性、當地居民生計等問題,並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造成國家公園內部的生態資源遭受破壞,使得國家公園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反而無法取得一般民眾信賴。像墾丁國家公園自1984年成立至今,就因為生態保育與當地居民生活需求難以平衡,而面臨質疑,甚至出現墾丁將從國家公園除名的網路謠言;馬告與蘭嶼國家公園設立功敗垂成,更證明了國家公園的成效不彰。 強化保育力量 需要各部會協調配合 至於國內其他與生態保育相關的法令如森林法、漁業法等,亦是以經濟為出發點,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總是會受到牽制。且這些法令規章的主管單位各不相同,如文資法為經濟部、野動法為農委會、國家公園管理處則為內政部營建署轄下,這些部會若無法互相協調配合,容易造成多頭馬車各行其道,削弱保育的力量。 不過,目前政府在宣導生物多樣性方面倒是有相當的成效,如林務局、林試所、屏東海生館、特保中心、科博館、各國家公園等等,都出版了相當多的折頁、書籍,同時網站也製作得精美、親和力高,若能再加強生物多樣性及棲地保護的觀念宣導,那我們的保育成績將更為提升。 【相關法令】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講座]地之「形」-台灣的特殊地形景觀 --﹥ 時 間:8月7日(六) 上午10:00-12:0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mns.edu.tw/cindex-3-1.php?MUID=147 ●[活動]「重新發現台灣獼猴」特展 --﹥ 時 間:6-8月 台灣生物種類相當豐富多樣,但靈長類動物除了人類以外,卻僅有一種原生的野生猴類──台灣獼猴,世界其他地區均無分布。最新研究指出台灣獼猴存在本島至少已有30萬年,並非先前認為的只有4-7萬年。牠們的祖先因緣際會棲居本地,之後陸塊分離,牠們與亞洲大陸的族群斷了聯繫,才得以保有較為古老的基因與特徵。此次特展以相關的歷史記錄與研究課題,來介紹這有著謎樣身世的國寶級動物,相信必能引發民眾對於台灣獼猴甚至整個台灣自然生態產生莫大興趣。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mns.edu.tw/New/Exhibits/93/monkey/ ●[活動]彭佳嶼賞鳥觀景一日遊 --﹥ 時 間:9月5日(日) 彭佳嶼,俗稱「大嶼」,位於基隆東北海上,為台灣之最北點,形貌似梯型,為火山地形島嶼。遠渡重洋的候鳥們,不少以此為中途的休憩站,9月初是最佳的觀賞時節。本次行程將走訪北方三島──登陸彭佳嶼、繞行花瓶嶼及棉花嶼,海上將可見白腹鰹鳥、鷗科鳥類沿著島嶼飛翔或停棲,偶爾還可瞥見鯨豚的泳姿。 詳情請參閱 http://www.wbst.org.tw/event/view.asp?serialno=0403030008&className=%BD%E0%B3%BE%A4%40%A4%E9%B9C ●[活動]天母水管路古道輕鬆行 --﹥ 時 間:9月5日(日) 上午9:00-12:00 這是一條水聲潺潺的山間步道,沿途有許多精采的人文與自然故事。人文故事包括天母地名的由來、古道的用途、沿途黑色大水管的典故。自然故事則是動植物和「水」的密切關係,沿途可見許多逐水而居的蕨類、姑婆芋等指標性植物,清楚說明此處森林何以成為水源地的原因。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