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美國多家重污染公司同意出資整治印第安那州河道 --﹥ 美國,印第安那州,蓋瑞市,2004-08-23 (ENS)- 美國8家公司已同意償付總額約5,600萬美元的金額,作為整治大卡羅美特河(Grand Calumet)以及印第安那港運河的部分經費,這是美國史上最大宗的天然資源損害和解案例之一。大卡羅美特河與印第安那港運河,是美國最高度工業化的地區之一,河水遭到有毒重金屬污染,最嚴重的是汞和鉛,人們都被警告不可食用這裡的魚和水禽。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3-03.asp ◆[環境政策]考量美國佛州美洲豹棲地 法官撤銷石灰岩開採許可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8-23 (ENS)- 美國一名聯邦法官近日作出裁決,撤銷聯邦核准的佛羅里達州石灰岩開採,以避免採礦作業衝擊到嚴重瀕危動物美洲豹的生存棲地。環保人士對此結果表示喝采,認為是保育上的一大勝利。佛州的美洲豹目前處於嚴重瀕臨絕種的狀態,一般認為目前在野外存活的成年個體數量只剩下78頭。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3-10.asp ◆[環境政策]報告顯示歐盟環境法律執行不佳 與民眾期望脫節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4-08-23 (ENS)- 根據新出爐的環境法律執法狀況年度報告,在2003年當中,歐盟環境法律執行最不力的國家是法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以及西班牙。這份由歐盟執委會發表的報告提到:歐盟環境法律的執行情形出現「嚴重的疏失」,「與民眾希望享有高度環保的預期脫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3-01.asp ◆[生態保育]亞塞拜然的鐵木成為盜伐目標 --﹥ 記者 Zamin Tairov 報導 亞塞拜然,歐斯特匹亞,2004-08-23 (ENS)- 現年71歲的老雕刻師傅馬梅德夫(Samed Mamedov),50年的光陰都花在雕刻上,他所使用的是一種材質富有彈性、生長在亞塞拜然南方、人稱「鐵木」的木材。這種美麗的樹木極為強韌,且非常稀有,但卻因為其材質堅韌而成了非法盜木者的目標。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3-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聖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聖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3-09.asp 作者:黃怡蓉 (烏來關懷聯盟˙台大自然保育社) 急急忙忙地把paper收進背包,準備趕往荒野保護協會的地下室開會。 「呀?明天要meeting,你不唸書,要去哪啊?」 「嗯…我要去開會,討論一件…如何阻擋開路的事。」(想著如何用最簡短的字句向同學解釋這件事。) 「你要去舉白條抗議喲?有用嗎?小心啊!」 「嗯…不是抗議啦!是要討論如何收集資料,在環境影響評估的程序上提出更多的證據,證明這條路不應該開啦!還有討論其他的策略,看要如何影響有權決定這條路開不開的人,還有……」(同學不停地點頭,但眼神已漸呈呆滯狀,顯然一時無法負荷這麼多的訊息。) 「ㄜ…聽起來很辛苦呢!加油加油!」 我苦笑了一下,能夠理解這種「怎麼會這麼複雜」的感受。去年7月之前,社團成員所做過最「激烈」的行動,可能就是監督學校進行生態池的工程。直到髒鬼泰華走進社辦丟下的一句:「ㄟ!聽說烏來要開1條聯外道路!」從此我們的行動由一連串的問號中開始…… 最單純的世界與最複雜的世界 與社團的例行事務相比,「擋路」這個行動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可以說,在運作的前期,一群人最大的困難其實不是無法把事情完成,而是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或是不應該做什麼? 不知道,那就問吧!就學吧!學生沒錢,但單純而無包袱是我們最大的本錢。開路計劃的進度問鄉公所、問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顧問公司;該用什麼方式介入,問有經驗的運動團體綠色陣線聯盟、問環保立委的熱血助理、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軍師們;烏來住民的反應及需求,就靠泰華、永暉、佳達及斐悅以1星期3次為週期進行深入的交往…… 在課業與議題的夾縫中,行動的藍圖漸漸地在千頭萬緒的消息與建議中清晰地浮現了──我們的思考及行動的主軸,必須由單純的「擋路」行動,扣連到為烏來想像一個更好的未來願景,而保存目前豐富的自然生態,將會是未來發展精緻觀光最豐厚的資本。 但這個主張要怎麼說?說給誰聽?在什麼時候說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在各個參與之環保團體的提點及人脈支援下,我們的思考及於這個開發案中所有涉入單位間的相互關係,及行動策略的影響對象。行動的最後目標是單純的,但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學習複雜的思考,就如一位夥伴所說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最單純的世界與最複雜的世界中周旋。」 「心中有人」的環保行動 但在運作的同時,也認清了一個事實──我們不是烏來的住民,終究要離開而回到生活的正軌。進行運動的人是點火的人,在放火讓自己的觀點影響到別人之前,一定要非常注意火會燒到哪裡?是人們的心裡,讓他們對自己未來的生活有更多的能量及想法,還是讓這把火傷了他們自己?我們期待著,將這樣的思考放在心中,環保團體的身份將不再只是「不顧經濟、只顧生物的悲情反對人士」,而是在「心中有人」的思考下的行動者。 影響這條聯外道路能否開發的關鍵,在於環境影響評估的審查結果,所以聯盟成員的運作目標一直是朝著「收集環境資料,實際考量這條路的利弊」而努力,希望能在既定的程序上提供環評委員更多更真實、更仔細的資料;另一方面聯盟成員亦運用連署、發新聞稿、接受專訪、拜訪中央和縣府相關層級表達關心等方式,讓更多人知道這件事,希望在公開輿論的壓力下,環評審查不會成為黑箱作業而為開發單位背書,就像之前無數的案例一樣。 5月初爆發鄉公所在環評前擅自開挖步道的事實,成為這個議題的另一個轉機。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法律面的協助下,預定道路的起點很可能會因為開發單位違反水土保持法,而被處以「2年內不受理水土保持計劃書」的處分!目前的努力,在於運用相關法律條文,使這個案子在進入環評前就能被終結。對未來,我們是樂觀的。 憑什麼堅持下去? 也許是因為在都市長大,常常對這個世界有一種不真實感,因此好像沒有一個令人心安的準則讓人遵行。就算認為保育這件事是對的、是應該去做的,但只要涉及改變現有事物的狀態,就不是一個受歡迎的行為。 而這1年多來的參與、學習,讓我覺得有機會去聽別人的想法、有能力為自己也為他人付出,是幸運的,生活也因為窺見世界的真實運作而更有趣。也許,眼神曾因目睹人性自利的手段而黯淡,但有更多堅持理想、充滿傻勁的人在心中放出光芒。在這漂浮的世界,真實的存在感因「行動」而產生。 這門社會課程,讓我們正視自己的力量,在投注心力的同時,也學著謙虛地看待這世界。-本系列完- ▲[生物多樣性]被遺落的一環:土壤生態系中的生物多樣性 --﹥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每個地區多樣的生物配合當地環境,會組合成一個系統,我們稱之為生態系。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生態系,而不同的生態系孕育了不同的生物,也提供了不同的生態系服務(Ecological service)。每個生態系的功能各不相同,如:雨林生態系中鋪天蓋地的參天巨木,提供了一個龐大的氣體交換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肺」;濕地生態系中大量的紅樹林、有機質與分解者,能夠留住養份,去除並分解有害物質,所以稱之為「地球之腎」。 我們若喪失一個生態系,不僅會失去很多的生物,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更會失去許多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所以生物多樣性有一個重要的層次,就是生態系多樣性。然而對於生態系多樣性中的土壤生態系,我們的了解卻不多(僅管它是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 經濟利益龐大 漸受各國重視 近幾年來有關土壤生態系的研究逐漸被重視,除了原有在污染防治、水土保持上的土壤學研究外,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富含了生物醫學、農業等經濟價值。由於這牽涉到相當龐大的經濟利益,所以各國都開始投入大量經費,資助生物學家研究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土壤生物多樣性(Soil biodiversity)的研究開始在生物科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雖然如此,我們對土壤生物多樣性的了解仍然不多,因為土壤中的生物,大多都是我們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生物,研究並不容易。目前估計我們只認識地球上約1%-5%的微生物,而科學家認為剩下95%以上的微生物,很大一部份存在於土壤中,並預測土壤中有150萬種真菌、30萬種細菌、40萬種線蟲,以及約4萬種原生動物,比地球上其他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要高很多(地球上已經命名的所有生物,含鳥類、昆蟲、其他動物、植物、真菌、細菌……,約為150萬種),最主要是因為土壤的複雜度非常高。 土壤構成了許多細微孔隙,由2毫米(1公尺/1000)到0.2微米(1公尺/百萬)。這些孔隙是許多微生物的避難處與居所,如果再加上溫度與濕度的變化,使得一小撮泥土中可能躲著成千上萬我們看不到的微生物,這就不難想像生物多樣性有多高了。這些微生物的代謝能力非常強,所以可以利用土壤中各式各樣的物質作為能量的來源。 土壤生態系提供許多的生態系服務,這些服務大部份來自於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微生物與微生物間所組成的食物網的性質,如:1、植物生長所需的養份,存在於土壤中,由微生物分解產生;2、土壤吸收重金屬、殺蟲劑等,緩衝它們的危害,並由微生物轉換為其他物質;3、地球上氣圈(Atmosphere)及水圈(Hydrosphere)之間,水與氣體的交換媒介,需要微生物的輔助;4、由於生物多樣性高,所以土壤為生物與遺傳物質的棲息存在地;5、微生物轉化了各種天然或人工化學物質,可以保護地表水及地下水。 未知高於已知 研究空間無限延伸 土壤生物多樣性中,真菌及細菌是最主要的分解者,它們可以分解動植物殘骸,並進行生物化學轉換,提供植物生長的養份循環。經由微生物的作用,加上土壤的孔隙,可以涵養多種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等,可以調節大氣中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的濃度。 從微生物多樣性尚未開發的部份,我們可以找到新的基因和物種,而且很明顯地具有生物科技及藥學上的價值,因為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大量利用微生物製造抗生素、抗過敏藥、抗癌藥物、殺蟲劑、維他命以及一些酵素等。我們也可以利用土壤微生物來監測環境的改變,以及污染物對環境的衝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生物量(Biomass)、歧異度,如:共生菌的有無、種類及健康情形,常用來當作土壤品質的指標;加上有機質與土壤微生物量的比值,或土壤有機質的分解速率,可以更精確地評估環境改變。 對於我們生長的土地,我們未知的部份遠遠高於我們所知的。從經濟學的觀點,這是一個很有研究發展的空間;從生態的觀點,這是一個非常需要保育的領域。若政府能大力支持土壤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發展,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發現某種對人類非常重要的物質,因此而產生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也不一定。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讀者投書]台南市最早栽植的黃花風鈴木遭「剃頭」! --﹥ 作者:晁瑞光 (台南社大) 最近經過林森路地下道時,發現右手邊好像少了些東西,本來一片綠油油的行道樹少了一大半,原來是某建設公司將其樣品屋前的路樹都剃了頭,茂密的樹蔭就此消失! 這個區域是台南市最早栽植黃花風鈴木的地方,每年2月底、3月初開花時,人們總會被一整片閃亮金黃所吸引,不少結婚新人、攝影人士都來這邊拍照,還有許多人來此賞花、散步。因為是如此地美麗動人,因而帶動台南市許多地方也栽植了黃花風鈴木。 但是只因為建商要賣房子,就這樣隨隨便便將樹枝修剪掉,使市民們欣賞綠意及都市美景的權益受損,實在不可諒解!台南市不是有行道樹修剪自制條例嗎?市政府應當開鍘重罰並提出公共服務條件。台灣已經邁入21世紀了,不應該再發生這樣的事。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活動]賞蝠季-黑夜俠客的祕密園地 --﹥
時 間:8月17-31日 傳說中,晝伏夜出的蝙蝠是鍾馗斬妖除魔最佳的「報馬仔」,而現代的我們更體驗到蝙蝠在醫學上、生態環境上的偉大貢獻。歡迎幼稚園、托兒所、安親班、補習班等機關團體報名,20人以上安排專人導覽解說,還有實體觀察及有趣的闖關遊戲。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ats.org.tw/kids/batkid200408.html ●[活動]盛夏星空昆蟲夜-烘爐地探險 --﹥
時 間:8月28日(六) 下午6:00 夏夜,除了家中冷氣的噪音,您可曾探訪近郊步道裡的精靈晚會?自然步道協會的資深解說員,陪您共同觀察昆蟲夜生活,體驗仲夏夜大自然精心安排的精采活動,千萬不要錯過!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 ●[課程]處處有「蕨」問-「生物多樣性」研習課程 --﹥
時 間:9月22日-11月24日 每週三下午1:30-4:30 台灣地小但因環境優越,擁有近800種蕨類,是蕨類極為多樣的地區。目前「生物多樣性」是熱門的議題,本次研習課程將以蕨類的多樣性為主題,結合理論及自然遊戲,操作以蕨類為主角的生物多樣性活動,並鼓勵學員自編教材,體驗生物多樣性在9年一貫課程中之應用。本研習課程非常適合老師應用在教學上,更是喜歡大自然的朋友最佳的成長課程。您千萬別錯過!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 ●[講座]路邊的小精靈-兩棲爬蟲類 --﹥
時 間:9月22日(三) 晚上7:30 台灣有100多種兩棲爬蟲動物,從海拔0公尺到3000多公尺都有牠們的分布,棲息環境從水域到陸域,包括青蛙、蛇、龜及蜥蜴,這些動物有的以素食為主,有的是雜食,更有完全以肉食為主的種類。為了生存,牠們選擇各種棲息環境,演化出各種型態。在我們登山接近自然的時候,常會遺漏這群大自然中的朋友,其實只要留心身邊,不難發現牠們的蹤跡! 詳情請參閱 http://523.org.tw/ 還記得引起熱烈迴響【走山的人】嗎?那個在協會電子報裡,受到廣大讀者們所期待與詢問的專欄。 那位我們所熟悉的朋友--紫秋千,一個創作甚勤,題材取向多元化的筆耕者,在沉寂了許久之後,這次他將帶來更多的能量與創作。 在結束了娃娃兵征旅筆記的連載後,緊接著下週星期四,山岳文學專欄,我們將再次於93年9月2日開啟【走山的人】,第三季的文章精采連載。 炎炎夏日裡,讓我們跟隨著他的腳步,透過他那關懷人文生態的鏡頭,筆風感性與細膩的文字底下,來趟心靈裡的森林之旅。 ★[本會訊息]喬遷之喜 TEIA要搬家了! --﹥ 感謝您對環境資訊中心與環境資訊電子報的支持,使得本會發行的環境資訊系列電子報訂戶已突破70,000人次。為提供舊雨新知更優質的服務,本會定於2004年8月28日搬遷至台北市萬華區,希望藉由軟硬體設備的提昇,將環境資訊的腳步拓展更深、更遠,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期待您一起參與和支持。屆時服務與通訊地址變更如下:
*搬遷期間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敬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