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過度捕撈及污染 北極巴倫支海面臨危機 --﹥ 挪威,斯塔萬格,2004-08-24 (ENS)- 在挪威舉行的「北方海洋近海會議」中,發表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過度的捕撈鱈魚和黑線鱈、油輪漏油、輻射污染,以及外來種侵入導致海洋生物圈的改變等因素,正對巴倫支海的生態完整性造成威脅。另外報告中也提到,俄羅斯莫曼斯克(Murmansk)此區域的放射性核廢料儲藏量,居世界之冠。 參與研討會的與會者總結指出,衝擊巴倫支海最急迫的議題是魚類資源過度利用的問題。這地區一直以來的問題包括對漁獲的過度投資、使用生物資源的付費不平等、取得漁獲配額的價格、高稅額、高漁價、俄羅斯經濟改革失敗和市場不振等現象。漁具的低選擇性和替代漁具的缺乏,加強了問題的嚴重性。對俄羅斯漁業領域不適當的法律規範,還有科學的不確定性、不當的評估方法也是這個問題的幫兇。 研究團隊也指出,此區域石油與天然氣工業的擴張,是對生態系統真實且破在眉睫的威脅。其報告預測,按照這裡的石油和天然氣存量估算,至2020年時,石油運輸量將增加到4千萬公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這將增加北海航線(跨越巴倫支海)的壓力,「在不久的未來,發生石油外溢事故的危機預期會再增加。」 報告也指出,當地有必要興建儲存用過核燃料和放射性廢料的設備,另外,輻射的監測、控制、預防與緊急應變系統,以及防護核子恐怖主義的措施,均需要加以強化與升級;此外,放射性物質輸送的安全系統也有必要改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4-04.asp ◆[環境政策]美國懷俄明州國家森林開放石油及天然氣租賃權 保育團體指違法 --﹥ 美國,懷俄明州,傑克森市,2004-08-24 (ENS)- 針對開放懷俄明州布列吉提頓國家森林石油及天然氣礦場租賃的提議,保育人士已提出警告。此一提議若通過,能源公司將有權在國家森林內造路、鑽井,且在無公共投資或環境評估的情況下,將輸油管建造在那些已受「無道路法規」保護的偏僻地區裡。由保育團體所組成的聯盟已正式要求美國森林服務協會撤銷此一租賃計劃。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4-02.asp ◆[生活環境]給美國公立學校的環境檢查清單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8-24 (ENS)- 當美國各地的老師學生們重新回到校園的同時,一個由公共利益團體所組成的聯盟正積極尋求一致的成果,即確認及修正美國各個學校的環境問題。此聯盟也提出警告,美國公立學校的總人數中,包含了5400萬名學童及600萬名教職員,其中約有半數是曝露在有害健康的環境中。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4-10.asp ◆[生活環境]亞塞拜然首都垃圾場 如人間地獄 --﹥ 記者 Idrak Abbasov 報導 亞塞拜然,巴庫,2004-08-24 (ENS)- 冒著煙的垃圾無止盡地堆疊,圍住了一個巨大的窪坑,坑裡滿是火焰和煙霧,這裡的能見度低於5公尺(16英尺)。當一位外來的觀光客來到巴拉克哈濘(Balakhany)垃圾場時,他會覺得像是來到了地獄。巴庫這個擁有300萬人口的大城所丟棄的所有煙盒和塑膠罐,最後都是傾倒在這裡。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4-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24-09.asp 作者:于立平 (公共電視記者) 15年前人們填海造陸,完成彰濱工業區,如今卻有一半的區域成為閒置的荒地。人們不愛,鳥類愛,這片海埔新生地意外地成為水鳥繁衍新生命的棲地,於是保育類的鳥類遇上了閒置的工業區,矛盾與衝突在這片新生之地上演…… 鳥類的繁殖天堂 夏日正午,彰濱工業區內的礫石沙地上,蒸發出陣陣的熱氣,遠遠看過去道路與電線桿彷彿快被融化似的。在這種想躲進冷氣房的天氣裡,東海大學環科所的研究人員卻頂著烈日,徒步進入這片礫石沙地。每年4到8月是東方環頸、小燕鷗、燕等鳥類的繁殖期,研究人員會固定來到彰濱工業區,進行鳥類繁殖的監測與行為研究,10年來從不間斷。 工業區與水鳥的交集始於60年代的經濟起飛。1976年經濟部選定彰化沿海,建造1個台灣最大的基礎工業區──彰濱工業區。1989年開始填海造陸計畫,原本預計為3643公頃,後來因為經濟不景氣,實際上只完成2500公頃的海埔新生地。15年後,真正租售出去的土地卻只有700公頃,不到3分之1,甚至一半以上的土地還是未整理的荒地。這種有礫石地、有沙地、有水塘、有草叢,並且人煙罕至又鄰近潮間帶的地形,在冬季是過境候鳥的度冬區,到了夏季則成為一些地面繁殖性水鳥最愛的天堂。 初步估計,今年有70對以上的小燕鷗、50對以上的燕以及東方環頸在這裡進行孵蛋育雛。在海岸大肆開發之下,目前全台灣僅存彰濱以及台南四草南科一帶,有如此大規模的繁殖族群;以保育類的小燕鷗來說,彰濱工業區還是牠們在台灣最大的繁殖棲地。 人為干擾的危機 跟隨研究人員進入礫石沙地,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因為鳥蛋有著保護色,不仔細看很難分辨出來。走在這片土地上,感覺自己像是闖入了鳥類的禁地,不時可以聽到親鳥警戒的鳴叫,任何風吹草動都在牠們的觀察之中。研究人員憑藉著多年來的經驗,熟練地尋找巢位、標示測量,在干擾最低的狀況之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所有調查紀錄。高溫艷陽,研究人員的汗水沒有止過;不遠的前方,親鳥正蹲在會燙人的礫石地上孵蛋,在炙熱的太陽下全天候為小生命遮陽散熱。荒地的生機,令人動容。 東海大學研究人員劉威廷,研究東方環頸多年,他發現東方環頸對繁殖棲地的忠實度極高,成鳥不只第2年會回到原來的地方繁殖,甚至連選擇築巢的位置都很接近,這也意味著一旦棲地遭到破壞,其繁衍也將受到嚴重的威脅。而在彰濱工業區,研究人員也發現鳥類高孵化率、低繁殖率的現象;根據推測,人為干擾是主要的因素。由於這一片廣大的礫石沙地是吉普車難得的練車好地點,再加上假日來海邊欣賞風景的遊客也不少,車輛來來往往很多,而這一片棲息地的四周又被道路包圍,所以不少的親鳥與雛鳥為了過馬路到海邊覓食而慘死車輪下。 珍貴的生態價值 今年6月,1場全國吉普車拉力賽,更將鳥類棲息地與工業用地的矛盾與衝突拉上檯面。吉普車競賽的地點剛好就是保育類小燕鷗、燕繁殖的棲息地,保育人士試圖以野生動物保育法阻止競賽進行,而吉普車協會人士也拿出向彰化縣政府、工業區申請場地的正式公文。最後雖然以更改部份競賽路線、將傷害降低的方式妥協收場,但實際上仍造成繁殖地的破壞,究竟有多少雛鳥、鳥蛋受到侵擾傷害,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最讓人不解的是,經濟部工業局委託東海大學進行工業區內鳥類監測計畫已有10年,東海大學每年都會送上鳥類繁殖的報告,為什麼工業局還會核准這樣的活動在繁殖季舉行?而下一次是否還會有別的活動呢?或者一旦工業區決定開發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片土地最大的癥結點,在於最後將何去何從? 等待工業發展的契機或許不是唯一的出路,既然工業區的土地可以租售作為產業用途,為什麼不能透過民間或企業認養的機制,創造另一種生態價值呢?工業區是人們設定的用途,水鳥繁殖棲地則是大自然賦予的價值。15年前這裡也曾是一片自然的海岸,如今潮間帶變成海埔地,海埔地又變成了荒地,時代的背景造就了這個美麗的錯誤,那麼現在我們可不可以讓美麗延續,讓錯誤停止呢? ●[研討會]邁向美麗的自然海岸—漁港與海岸保護方法地區與總場論壇 --﹥
時 間:8月30日、9月3日 多年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包括專家、學者、民間團體以及在地的社區居民,不斷大聲疾呼海岸不要再繼續被消波塊攻陷,搶救之聲不絕與耳,甚至有地方的社區營造是以「吊走」消波塊為努力目標,而政府也有積極的回應。本論壇邀請各相關利害團體、學者專家、地方政府、區漁會代表、在地民眾,就海岸現況、消波塊等海岸水泥工法的數量與功過、海事工程影響、生態環境變遷等問題,進行分區座談(論壇),以充分討論、理性對話、經驗分享,謀求未來合作的共識。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caa.org.tw/ ●[課程]與自然有約-2004三重社大秋季班課程 --﹥
時 間:2004年9月-2005年1月 本課程由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資深講師群,引導學員親近人文與自然,深入了解鄉土野趣,體驗自然之美,蟲魚鳥獸花草樹木都可以是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課程]「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培訓 --﹥
時 間:2004年9月-2005年6月 1998年荒野保護協會從美國先進世界組織(Modern World Design)引進「綠色生活地圖」,綠色生活地圖不僅是地圖而已,也是生活中人文、生態、環保、歷史的交集。2001年「台北市綠色生活地圖計畫」開始執行,透過荒野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向機關、學校、團體、民眾進行推廣,逐步完成台北市近200個里之綠色生活地圖繪製,並同步將此經驗向台灣其他城鎮推廣。你是否有興趣成為「荒野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的一員?請不要猶豫,趕快加入我們的行列!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
播出日期:8月30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新生之地 15年前人們填海造陸,完成彰濱工業區,如今卻有一半的區域成為閒置的荒地。人們不愛,鳥類愛,這片海埔新生地意外地成為水鳥繁衍新生命的棲地,於是保育類的鳥類遇上了閒置的工業區,矛盾與衝突在這片新生之地上演…… 【人與自然】危地橋樑 敏督利颱風、艾利颱風接踵而來,對地震後的中部地區來說,山崩、土石流、淹水等災情彷彿成了家常便飯。橋斷路毀,造成當地居民的對外交通中斷,緊急救援也受到影響。新中橫每遇颱風都傳出橋樑沖毀、交通中斷的災情,這次敏督利颱風又加上中橫東卯橋沖毀,以及台中太平市一江橋溪水越堤而過造成重大災情。面對地震後地質改變,中部山區成為土石流的危險區域,在這些地方的橋樑建設應該有怎樣的思考? ★[本會訊息]喬遷之喜 TEIA要搬家了! --﹥ 感謝您對環境資訊中心與環境資訊電子報的支持,使得本會發行的環境資訊系列電子報訂戶已突破70,000人次。為提供舊雨新知更優質的服務,本會定於2004年8月28日搬遷至台北市萬華區,希望藉由軟硬體設備的提昇,將環境資訊的腳步拓展更深、更遠,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期待您一起參與和支持。屆時服務與通訊地址變更如下:
*搬遷期間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敬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