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原本將作為砍伐用途 智利原始森林成為保育贈禮 --﹥ 智利,蓬塔阿雷納斯,2004-09-15 (ENS)- 西半球最南端的原始森林,幾年前預定要進行砍伐,但現已贈予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作為保育用途。高盛(Goldman Sachs)和高盛慈善基金上週五(10日)宣布,將相當於美國羅德島州大小的68萬多英畝地轉為保育之用。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5-01.asp ◆[生態保育]科羅拉多大沙丘 美國新誕生的國家公園 --﹥ 美國,科羅拉多州,莫斯卡,2004-09-15 (ENS)- 科羅拉多大沙丘成為美國最新成立的國家公園。內政部長諾頓週一(13日)在該地舉行的揭幕儀式上指出,大沙丘國家保護區為美國第58座的國家公園,並稱其為「活的沙漏」。這座新成立的國家公園位於科羅拉多州聖路易士河谷的南方,靠近基督聖血山(Sangre de Cristo Mountains)。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5-10.asp ◆[全球變遷]英相布萊爾力促採取行動遏止全球暖化 --﹥ 英國,倫敦,2004-09-15 (ENS)- 英國首相布萊爾在14日晚間表示,「必須要採取立即的行動來遏止地球暖化的問題,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境挑戰」。布萊爾稱它為一項挑戰,因為「它的影響深遠,且具有無法逆轉的破壞力,將會徹底地改變人類的生存」。其在威爾斯王子企業與環境計畫的10週年紀念會上向群眾表示,「現在該是行動的時候了」。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5-02.asp ◆[生活環境]路易斯安那州、佛羅里達州急訊:颶風伊凡將在24小時內來襲 --﹥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2004-09-15 (ENS)- 國家颶風中心的氣象預報員提出警告,伊凡颶風的颶風眼目前所在位置在密西西比河口的南南東方向約180英里處,暴風雨可能在24小時內重創美國沿海。有100萬以上的人民則被勸告要撤離沿海海灣地區,範圍包括紐奧良在內。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5-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康惠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15-09.asp 發起者:非戰家園行動聯盟 「非戰家園全民公投」是反對政府6000億軍購案的一項公投行動,它提出了兩項公投提案,希望透過這項公投運動,讓全體公民來共同思考與決定,採取什麼方式來保護台灣的民主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反對6000億軍購案的理由
第一項提案 主文 反對政府以出售國土、舉債、釋股方式進行軍事採購。 提案目的
第二項提案 主文 贊成政府在對等協商,不改變兩岸分治現狀,有利兩岸人民福祉的前提下,積極促成兩岸在近期內簽訂50年和平協定。 提案目的
如果您支持這項非戰家園全民公投運動,請協助完成以下3件事:
可在身分證上不塗押到文字部分自行註明「只限公投提案用」(網站http://uuu.to/619亦可下載),填妥資料,寄至100臺北市師大路177號2樓「非戰家園行動聯盟」收,9月30日截止。
關於這項公投運動的相關理念與訊息,請至反軍購網站http://uuu.to/619參閱。 作者:黃漢耀 把車停好,上鎖。 走在這棟三級古蹟的廂房青石板,才發現自己像緊張奔跑許久的野獸,被雨水淋溼的肌肉,全都硬繃著,而且呼吸是不規則的急促。 剛才從桃園、中壢到新屋的省道上,正逢上班、上學交通尖峰,吃力載重大聲怒吼的公車、骯髒且噴出黑煙的貨車、快速從身邊偷襲而過的小轎車、笨重而遲鈍的修路推土機、怪手車隊、還有大群急躁機車。 沒有紅磚人行道暫隔的自行車,只能驚慌無助吸著廢氣與二氧化碳,以冷血動物的綣縮,慢慢爬行。 良田過度開墾,污染身心與環境 現在,人已安然坐在桃園縣新屋鄉范姜古庴的藤椅裡。 這裡很安靜,沒有人,空空蕩蕩的,只有200多年的香爐、陶缸相伴。雨水聚滴在簷下的聲音清晰可聞,從三合院望出去,平靜的稻田煙雨濛濛。休息在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古蹟裡,已經暫時忘記剛才吵鬧車陣中的奮命搏鬥。新屋地名的由來,據說跟范姜古厝有歷史淵源。清朝以前,這裡因土地貧瘠,來開墾的人只寥寥幾戶。 乾隆年間,廣東惠州的先民范姜氏,率族人艱辛墾拓,化荒地為良田,墾者漸聚漸多,於是族人集資起造祖先祠堂,鄉民因祖祠規模宏大,稱為「新起厝」,隨後流傳成為「新屋」地名。 典故中,不禁聯想起「福爾摩莎」今昔的變化之大,也緬懷先民在美麗之島的篳路藍縷;都市、擁擠、工業、噪音、污染、緊張,強烈對比稻田、恬靜、鳥鳴、純樸、自然。究竟是我們今人過度開發?還是先民的開墾已先種下惡果? 幽靜古厝好休息 疲倦的眼皮與身體,不知在什麼時候進入特別香甜的睡鄉。醒來之際,聽到瓦斯爐大火嘶嘶燒開水的回音。古厝裡多了一個老人,正緩緩抹桌椅,朝供桌祖先牌位上香。「今天下雨,有沒有感覺比較冷?」 我報以微笑。 「睡嘛,再繼續睡,等一下燒開水給你喝。」古厝管理員持香走向門口,仰天拜了拜,把三柱香插進爐子。 我沒有再睡,只是專注望著他優雅的上香動作。 「你也是騎車來的?下雨天怎麼還想騎車?」 我看到院子裡又多了一輛自行車。「一大早出門,我們那裡根本沒有雨。」我說。 「你從哪裡來的?」 「台北。三重。台北縣的三重。」 老人眼睜得很大,有點疑惑說﹕「這裡平時很少人來,你從那麼遠,怎麼想騎車來呢?」 騎車也可以很悲壯 其實是想騎去新竹的,因為省道車多,而且太吵鬧,少了一份騎車的悠遊自在,所以決定先繞來這裡休息一下,然後到觀音鄉,沿海邊的西濱公路,從竹北或南寮進入新竹市,然後再隨緣決定要去哪。這一條路線車少,也有田野風光可欣賞,算是不錯的選擇。 「還去新竹?要好遠喔,怎麼不開車?」 騎自行車可能到新竹的動機,並不是只想去吃貢丸,而是類似一種「成年禮」的儀式。因為台北縣市大部分的地方都曾騎過,即使坪林的北勢溪、東北角的福隆、鹽寮,或從淡水河轉大漢溪堤外騎至三峽,再從樹林、新莊繞回疏洪道……純然只是想,出了台北縣,獨自一人最遠可到哪裡?要花多久的時間?這當中微微有一種捨離熟悉與茫茫不知未來的悲壯。 大家都開車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本來騎腳踏車只是日常生活的代步,只限於自家附近購物、上郵局或載小孩。有一次到北京旅遊,自己一個人住,為了方便買東西、訪友,花30元人民幣買了一輛上海廠的破舊老車騎。一天突然想到,何必搭計程車到各景點參觀,跟一般觀光客一樣,騎腳踏車不是更貼近大眾,而且更能仔細觀察北京生活嗎?於是決定從動物園一帶,沿中關村大街,一直騎去圓明園遊覽。就這樣傻傻邊走邊玩騎了近兩小時,又進到清華大學轉一圈,到圓明園可能還剩 一個多小時路程,再加上天色已晚,路上多卡車,路燈稀落,只好暫時折返。騎車這麼久與遠是頭一遭,屁股坐得疼痛,腳也踩得酸軟。 可是,在滿身辛苦中我才意識到,在廣大的北京城裡,卻有更多人從更遠的地方,每天騎來騎去上下班、上下學。 這麼簡單的一個事實,讓我的觀念幡然一變--腳踏車也是可以騎很遠的交通工具。因為自行車是北京一般大眾的交通工具,也是大部分人不得不的選擇。如果這些人全改成開車、或騎機車,那麼整個場面一定比台北更紊亂、空氣更污濁。好像曾在哪本書上讀到達賴喇嘛的問題:「如果全世界每個人都有一輛車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七個環保小兵妙物 同時腦海裡也閃過書上的另一句話,好像是:「中國大陸若是想要讓每位市民開車,享有與今天美國人一樣多的道路設施,就必須讓出百分之四十的耕地用來舖路……」這個嚴重的環保課題,說不定幾年內真的會在中國大陸發生。另外還有一段話﹕「自行車騎士的燃料是碳水化合物……繁忙的現代人很諷刺,開車去健身房猛踩腳踏車,消耗脂肪……」 回家後在書房裡尋出這本小小的英文書,約翰•雷恩(John C. Ryan)寫的《七個環保綠點子》(Seven Wonders)。所謂的「七大驚奇」,原本指的是人類歷史上金字塔、萬里長城的7大景觀。但作者卻轉大為小,借喻環保的7個小兵妙物(編註:分別是自行車、保險套、吊扇、曬衣繩、泰式河粉、圖書館、瓢蟲)。他以輕鬆口吻,囑咐大家善用7大廉美寶貝,為永續經營的環境貢獻一力,避免不經意、無效率的資源使用,而自行車名列其中首位。 約翰•雷恩是「守望北美洲大西北環境生態組識」的研究室主任,9年多來一直以自行車代步,他那句令我感動的話,原意是這樣子的: 「一位自行車騎士的呼吸,不會為世界製造酸雨,或是以一氧化碳或微粒殺人於無形,也不會改變全球氣候。自行車騎士吸收碳水化合物做燃料,不需要化石燃料及進口石油……」 「自行車不會造成交通阻塞,也不需要為了舖設大量道路,犧牲農地與國庫收入,以及可供居住的美好環境……可以減低各種疾病的威脅,也省掉人們天天駕車去健身房,目的只為了在健身器上猛踩腳踏車。」 用自行車為大地省能源 這句話所以令我感動,是之前一名朋友打電話說,剛買一台跑步機,原來的健身腳踏車沒壞,要的話去搬。我答應了,等回國再去載。可是,有了親身長途騎車的體驗,意識到新突破,又聽到約翰•雷恩頗具說服力的動人之語,想到自己不是就有腳踏車嗎?同樣是運動,要嘛就騎「真」的,何必玩「假」的。在家裡空檔猛踩,倒不如騎到淡水紅樹林、東區華納威秀、木柵動物園,或去華江橋賞鳥--這種騎法不是更豐收、有趣嗎?從此,我少搭公車、捷運、計程車,腳踏車是形影不離的良伴。作者在《七個環保綠點子》上提到:「每一個人每天食物消耗量相當於一隻海豚,大約在2500到3000卡之間。但是,如果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能源,平均每一個北美人每天消耗18萬卡,這是普通人需求量的6倍,幾乎與一隻抹香鯨的胃口相當。我們的消耗量遠遠超過體型中等的哺乳動物需求量。」 從騎自行車的體驗當中,我真的相信,人的需求是可以很簡單的。清晨四點多由家裡出發,下午三點左右抵達新竹火車站,途中買件小飛俠雨衣、一包口香糖,吃了碗米粉貢丸。近百公里的旅程,所花的100元還有找。我不僅省了自己的荷包,也為台灣、地球省下一份能源。因為「支付一部汽車走上1哩,比自行車走1哩的費用,高達20倍。」 套句廣告台詞,這叫「騎越多,省越多」。 資料提供: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自然與倫理]一生的探索與堅持──李奧波《沙郡年記》寫作過程介紹(二) --﹥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從這份目錄看來,第一眼會讓人以為李奧波對於哲學性、生態性的論文與自然史的敘述兩者之間不想作太多協調。但若再仔細分析,我們發現並非如此,因為,他並沒有把在這之前所寫的3篇非敘述性的生態論文放進來,即:《保育美學》、《保育倫理》以及《美國文化中的野生動物》。 這15篇文章並沒有很清楚的組織架構,內容有他個人的經驗,並涵蓋以前他所寫哲學性論文中的生態議題。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他雖然已經在小木屋住過10年之久,但是,選出的文章中只有2篇與小木屋經驗有關,即《龐大的財產》與《雪地上的松樹》,其中《雁群歸來》文內,原來並沒有包含小木屋的經驗,與1948年最後定稿的版本不同。因此,可見在1944年的選集中,生態講述的論文仍是佔最主要的部分(只有《小野花》為最明顯的例外,是一篇淡雅優美的描述,只隱含些許生態討論),他是透過所描述的事件與經驗來寫作,目的是為了要讓一般人可以理解。 四、知識旅程中的伙伴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他與一位好友也是以前的學生賀克保(Hans Albert Hochbaum)之間密切的通信聯繫與合作。李奧波在信中提到:「這本書是我們兩人共同進行的冒險。」「我從你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們在知識上的伙伴關係,成為我航行於人生旅程中的小船一個重要的錨,沒有它,我將會迷航。」賀克保不但為他畫插畫,並且還與李奧波一起為這本書的內容提供建言與討論。例如,李奧波曾經在一封信中提到他非常在乎文學的效果,賀克保回信鼓勵他不必太為文學效果操心,他說:「因為,你有辦法把最枯燥乏味的材料變成輕快宜人的旋律,我深信,論文的品質在於你所寫的內容,而不是你使用的技巧。」 不過,除了肯定之外,他也提出非常積極的建議。他認為整個文集的主題不夠清楚,而且,文章裡所使用的字眼也太過於菁英式,嘲諷性太強烈了,因此,他建議李奧波寫得再簡單些、樂觀些。至於在自然事實的描述與價值判斷的探討之間如何作出正確組合的問題,他建議:「你應該把整個系列的文章當成一種自畫像(self-portrait),所描繪的不只是一個個體而已,而是一個典範(a standard),不過,這一個典範是透過他自己生命中的經歷學習到功課,也在別人的身上學習到許多教訓。」 1944年2月,在答覆李奧波於1月底寫的一封信裡所提及「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做過錯事」時,賀克保鼓勵李奧波以自己的改變作為具體的例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向別人說教,他說:「你所想傳遞的課題—-自然保育,是很重要而且必須傳遞的,但是,你如果把自己放在別人之上,就不容易傳遞出去。」後來,他再寫一封信建議李奧波把關於狼的經驗寫出來,「你自己也與別人一樣,因為跟隨某一種錯誤的思想模式而犯錯。如果能夠向讀者敘述出你對環境的態度的轉變,這個親身經歷的教訓會比任何大道理更加有力。」於是,在同年4月初,李奧波除了把已經寫出小木屋系列的幾篇文章寄給他之外,還附上《像山一樣思考》的草稿。賀克保則回信告訴李奧波,這篇懺悔的文章,非常完美地填補了整個文集的目錄。 五、書名的選擇 關於書名,李奧波原來想用Marshland Elegy—And Other Essays(沼澤輓歌文集),後來又改成Thinking Like A Mountain—And Other Essays(像山一樣思考文集)。上一篇是以優雅的文筆描述沼澤黎明的開始,而以政府對沼澤的破壞以及可預見的可怕景象作為結束。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李奧波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批評政策的錯誤,指責官方不當的開發措施。第二篇的態度完全不同,文章裡,他生動而深刻地記錄了自己因為錯誤的生態觀念所做的錯事,表達出個人謙卑的反省,並對自己所作的破壞發出深沉的懺悔。文章的最後是以梭羅一句充滿希望的名言作為結語:「在野性裡蘊藏著世界的救贖(保存)」(In wildness is the salvation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李奧波把梭羅原來使用的保存改為救贖。 雖然賀克保極為喜愛這篇懺悔的文章,但是,這一篇卻使得亞飛諾普出版社的編輯深受困擾,而於7月24日拒絕了他6月份提出的文稿。因為,在這篇短短的文章裡,不但包含了對狼群活動的描述,也涵蓋了個人經驗的反省、態度的轉變以及生態觀點的評論等各種不同領域的內容,並不是他們想要的東西。至於另一家出版社,則不答覆就拒絕了。 六、與社會互動的結晶 由於出版社在7月24日的回函,對於往後3年半裡頭李奧波繼續在文集的內容觀念及結構上所作的改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我們把這封回函全部譯出,讓大家更能夠知道這本書之所以成為「生態保育的聖經」,其實是一位先知型的保育工作者的堅持,以及長期與他周遭社會互動之後的結晶。或許,這正是台灣社會可以對照參考的一個關鍵,我們堅持的理念與互動的機制在那裡?(待續)
【文章連載】 ●[課程]芝山岩步道生物多樣性解說員培訓 --﹥ 時 間:10月3日-11月25日,上午9:00—12:00 芝山岩位於台北市士林區,是一座擁有豐富人文歷史、地質與自然資源的小山丘,更是介紹生物多樣性極佳的場所。為推廣生物多樣性民眾教育,農委會林務局與自然步道協會特別規劃「芝山岩步道生物多樣性解說員培訓課程」,招訓以社區當地人為主要對象的生物多樣性解說員。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 ●[講座]「綠色能源」暨「環保綠生活」全國巡迴宣講 --﹥ 時 間:10月8-10日 本計畫培訓內容結合「永續校園」與「生態社區」實地參訪、綠色能源介紹、社區組織推動工作坊與省能DIY操作示範之課程,讓學員掌握相關知識與理念。 詳情請參閱 http://home.kimo.com.tw/ind7749/2497.htm ●[研討會]巴塞爾公約與廢棄物管理研討會--巴塞爾公約手機、電腦工作小組運作說明會 --﹥ 時 間:10月6日 (三) 為使各界瞭解巴塞爾公約最新趨勢發展與廢棄物管理政策規劃,特舉辦「巴塞爾公約與廢棄物管理研討會」,針對巴塞爾公約最新現況以及我國因應巴塞爾公約所增訂研擬之廢棄物管理政策及相關法規等內容,進行資訊交流與傳遞,協助與會代表瞭解全球趨勢與政策發展,確保政策可有效實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ier.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4
播出日期:9月20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再造美好家園 921地震後,和興村曾面臨遷村的議題,現在它卻是重建區的模範生。從事醫生工作的張至沅,在921地震後返鄉協助重建工作,也為和興村帶來新氣象,他一手推動的有機文化村,是帶動和興村發展的關鍵角色。張至沅說「和興村的生活環境不好,加上921地震,如果沒有找出一條路,人會一直搬走,地方就發展不起來。如果把這裡的環境弄好,讓遊客願意進來看,可以將這裡單元的農業生產,變成多元的產業,農民可以經營民宿、餐飲、賣有機蔬菜……」 【看守台灣】變色的山河 今年接踵而至的颱風,讓土地上的人民歷經了一次又一次的創傷。72水災,大甲溪旁的谷關、松鶴災情慘重。民國90年的桃芝颱風,南投陳有蘭溪沿線許多聚落發生嚴重的土石流災情,水里鄉上安村的三部坑溪,更造成10多人死亡,土石流奔騰而過,屋毀人亡,但是居民卻仍原地重建,遇到颱風警報,居民都是先跑再說。當921地震的威力還在餘波盪漾,當美麗的原鄉一夕間山河變色,秀麗的山水變成摧毀家園的惡水,人與土地之間該如何找出相處之道? 【看守台灣】再見•草嶺潭 921大地震在雲林形成了一個堰塞湖泊─草嶺潭。但在今年的敏督利颱風大雨過後,原本面積有兩個日月潭大小的草嶺潭一夕之間消失,變成沙洲一片。草嶺潭的變化見證了滄海桑田的地質作用,而這已經是草嶺潭第5度出現、第5度消失。 9月22日是國際無車日,本報從今天開始,一連三天,推出無車日專題,將帶領大家看看汽車之外的交通選擇--騎腳踏車、步行……等,除了不污染環境之外,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新思維,期盼藉由無車日引發健康清新的新生活態度。 ★[本會訊息]徵求「外來種寵物網路交易」觀察志工 --﹥ 本會徵求網路交易觀察志工,協助內容為針對固定管道進行每月2次的定時調查。有興趣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填寫後寄至 ing@e-info.org.tw(主旨:外來種寵物網路交易觀察志工),謝謝您的參與和支持!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 i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