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無車日 讓世界的呼吸更順暢 --﹥ 英國,倫敦,2004-09-22 (ENS)- 歐洲各地的駕駛人今天紛紛把他們的車子留在家裡,轉而搭乘地鐵、自行車、或步行去上班。邁入第9年的歐洲「無車日」,證明其廣受大眾的歡迎,並在今年擴及到歐洲以外的地區。許多在日本、阿根廷、台灣、和加拿大的城市住民都將他們的車子留在家中,改用其他的交通方式。 在英格蘭,許多地方政府支持無車日的活動,他們封閉道路,開放給街頭活動使用。倫敦的歐洲議會綠黨議員蘭伯特(Jean Lambert)表示:「很高興看到在城市各地有慶祝無車日的活動,不過,只有一天的無車日是不夠的。」 今年,大眾運輸、騎自行車、以及生活街/綠色步道等等,成了全歐洲普遍的議題。此外,兒童道路安全也是另一項關注的焦點;每年有2,163名17歲以下的年輕人死於交通事故,大部分的意外是發生在上下學途中。 在地方上,每個參與活動的地方政府都舉辦了屬於自己的「不開車到鎮上」活動,並儘可能號召更多市民與其他地方上的人士參與,包括購物族、公司行號、團體以及學校。這些活動的目標,主要是想帶動更廣泛的議題討論──人們改變交通相關行為的必要性,特別是私人車輛的使用。 「地球之友」協會對無車日活動表示歡迎,他們表示,減少市區的交通流量確實有好處,可讓步行者、自行車族和通勤族感受到更平靜、更安全的社區環境。不過他們也表示,要降低交通流量、減少污染和噪音,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22-01.asp ◆[環境政策]應運用政治力改造美國的海洋政策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9-22 (ENS)- 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主席昨日向參議院商業委員會表示,布希政府和美國國會必須一起合力打造其政治意志以扭轉美國的海洋政策。已退休的海軍上將瓦特金(James Watkins)表示,委員會的工作「與現在所需要做的相比是明顯不足的」,並警告時間已經不多了。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22-10.asp ◆[生態保育]洞見:野生馬的真實情況—扭曲的正義 --﹥ 作者 Craig Downer 美國,內華達州,明登,2004-09-22 (ENS)- 要談及生活在廣闊原野的野生馬,就必須要提到北美的公有土地,其是野馬真正的原產地之一,在生態上具有互補作用且物種豐富,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其具有相當程度的合法性。但是政府和西部的農場經營者卻出賣了這個受法律保護,野生馬和野生驢可自由漫步其上的公有地。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22-insdow.asp ◆[其他]美洲原住民對全體人類的贈禮 慶祝博物館正式啟用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9-22 (ENS)- 數以千計的美國印地安人,來自於遍及全美的515個原住民族群,昨日參與了在國家大草坪(National Mall)進行的印第安部族遊行,以慶祝史密森學會興建的美國「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正式啟用。這是美國第一座專為美洲原住民設立的國立博物館,也是第一座從原住印第安人的角度來安排所有展覽的博物館。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22-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康惠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22-09.asp ■[環境關懷事件]請不要把台灣最珍貴的世界自然遺產 (月世界地形),變成南區廢棄物處理中心 --﹥ 作者:郭美芳 (成大博士候選人) 近年來臺灣各類開發工程大規模地改變地貌,許多珍貴地景因人為疏忽或不重視而毀於一旦,所損失之價值實難計量(李光中,1994:1-7)。經濟部計畫在台南龍崎炸藥工廠廠區內興建南區廢棄物處理中心,而廠區內之地形景觀,同屬於台南至高雄地區,古亭坑層的青灰岩泥質惡地形,與田寮、左鎮的草山及燕巢等已納入月世界風景區的地形景觀屬同類型。經過本團隊調查,龍崎炸藥工廠廠區地景之豐富不輸燕巢、田寮之地,然而,廠區由於長期對外封閉,其地形景觀特色不為外人所知,我們有必要將其重要性予以記錄,設法保育,並做進一步的評估。 臺灣島的地質/地形景觀乃千百萬年自然界作用所造成,較之生活在地球上的動植物更具歷史意義,對於學術研究、教育宣導、育樂遊憩等方面均有重大價值,同為自然資源保育之重要課題(李光中)。目前,英國自然署在推動的「地球襲產(earth heritage)保育」策略,即是要維護經營與管理(managing and safeguarding)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的地質/地形景觀。該署除了完成地質、地形景點(SSSI)網路,並且對於「將『關鍵性自然資產』(Critical Natural Capital)與『固定性自然資產』(Constant Natural Assets)運用在地球襲產景點永續經營管理上的情形」進行評估,同時,更密切與國際伙伴合作,共享永續經營管理的「最優範例」(best practice),並一同推廣地球襲產保育。(黃服賜編譯,《英國地球襲產保育的新策略──攜手邁向地球襲產保育下一個千年》《地景保育通訊》第6期:1-7) 惡地形,包含火炎山地形、月世界青灰岩(泥岩)地形和泥火山地形(李炳欣,1995:26-30),在龍崎炸藥工廠廠區內可見的惡地形屬於青灰岩的泥岩地形。而該區一直在工廠的腹地之內,未受到如其他地區,因開墾為農田、種植植栽及其他人為等因素而破壞。環繞著廠區周圍,綿延不斷的惡地形,形成完整的視覺景觀,更成為廠區內道路軸線之視覺端景。這些地形/地質景觀我們可以將之與田寮、燕巢等地之景觀比對,來斷定其價值,並決定後續該對待與處理的手段。 除了這些與外界相類似的景觀之外,龍崎尚有一最為重要且最能解說這整個地質歷史的景觀,同時於其他月世界地區的景觀中未能見到的地形景觀,即是位於廠區最尾端的泥岩脊上的成列礫石,該成列的礫石與其鄰近之泥岩山脊的走向呈平行,同時泥岩脊上成列的大礫石左右兩側呈現被沖刷得相當平整的切面,其上端卻仍然維持石塊原有大小不一的不規則狀,下端也非常規則的埋在泥岩層中,整體景觀清楚而明確的呈現了受到沖刷的方向所造成的山脊走勢,而形成壯觀的龍脊狀的景觀,見證了地層變動與經過沖刷的地質活動。另外,有數處的泥岩層中夾雜著彼此呈平行層次清晰之礫石層。 月世界的地質年代約有500萬年,約在200萬年前月世界地區原為丘陵地形,二仁溪河谷寬闊,河床上有2-10公尺的礫石層。後來地層變動,陸地上升,河床亦上升約100公尺。河床的原床緩慢堆積現象,突然因這種陸升或海降作用而轉趨活躍,開始地形上的「回春作用」。二仁溪急速下切作用,表面礫石層被沖刷入海,露出下層的泥岩層。而其厚達4000公尺的泥岩層,代表了台南、高雄地區在古代是深達數千公尺的深海,歷經滄海桑田,終於上升成為陸地,再經海進、海退、河川沉積和沖蝕、風化,終於造就這片崢嶸突兀的惡地景觀。(李炳欣,1995:26-30) 而龍崎的惡地形不僅僅是泥岩層,其突出在泥岩層脊頂之成列、且兩側被河流切割平整的切面之大礫石,所形成之「龍脊」地形,及與之相平行的青灰岩山脊走勢,即可看出河流沖刷的方向。以及在泥岩層中成規則性、層次清晰、相互平行的礫石層景觀,是上升過程中推擠而成的。這些存在泥岩層中或上的礫石特殊景觀,證明了月世界惡地形,從500萬年前的表層礫石經沖刷後,變動成如今之惡地景觀,正是月世界目前所見之地形、地質形成之歷史脈絡與痕跡的證據,見證了月世界的地質生命。所以,該景觀是具有極為重要的自然景觀意義與價值的,應該先予以保留評估後角色定位,再予以保存。 小結 綜合上述,龍崎的地形景觀具有如下特性:
全球地景保育工作最先進者為英國,該國自然署(English Nature)下設置有地球科學部門( Earth Science Division)專司地景保育工作。我國地景保育工作相關之中央部會有農委會、內政部(營建署)及交通部(觀光局),各依不同法源主管特殊地質/地形景觀保護工作,其執行雖已具初步成果,惟因近年來各類開發工程大規模地改變地貌,許多珍貴地景因人為疏忽或不重視而毀於一旦,所損失之價值實難計量。(李光中,1994:1-7)故今日龍崎廠區內之「龍脊」特殊地景所具有的價值是數千萬年方能形成的地質生命,應予以保存,並進一步委請專家學者評估,以為其資產角色定位。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其施行細則中,規定具有特殊地形、地質意義之地區為自然文化景觀之一部分,得依法劃設為「自然保留區」加以保護。因此廠區類之特殊地景評定具保留價值者,宜劃設為自然保育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2條規定:「生態保育區與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及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以使龍崎的特殊地景,能依法受到嚴格的保護。 摘錄自《文建會委託龍崎工廠調查研究》 ▲[自然與倫理]一生的探索與堅持──李奧波《沙郡年記》寫作過程介紹(三) --﹥ 作者:陳慈美 (生態關懷者協會) 親愛的李奧波教授: 我們在這兒討論過您寄來的文章了。雖然大家都很喜歡您所寫的東西,但以它目前的形式,我們認為並不適合出版。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文章的主題太過分散了,而且,我們也認為每篇文章不但在觀點上彼此不一致,風格也都不一樣。有些只有一、兩頁的短文也很不適合放進書裡頭,還有,您所寄來的幾篇文章,只夠編出一本很小的冊子,不過,我們相信這些文章應該只是全書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們不知道您是否考慮寫一本純屬自然觀察的書,把您目前文稿裡所包含的生態觀念的比重減少一些?要把這些生態觀念成功地灌輸給業餘人士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然而,在書裡頭每一篇不斷重覆必須保持生態平衡的觀念,最後必定導致單調無趣。假若您在書裡多放進像《大產業》或《綠色潟湖》文中所敘述的野生生物觀察,並以故事性的筆法寫出,然後,另外用一章專門來解釋生態觀念,這樣是否比較理想? 我們認為這樣的一本書,應該以您個人的經驗為基礎,而且,可能的話,應該把範圍限制在某一個單獨的地區。但在目前的文集中,我們卻可以看到中西部與西南部各地截然不同的環境,這兩個地區的狀況,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我們認為,這類書籍一定要有一個統合性的主題或原則才行,因此,我們相信,若您能夠只把重點放在一個單獨的地區,各篇文章的內容會比較容易連貫在一起。 另外,我們認為您並沒有很成功地在文章裡呈現出大自然的平衡這個觀念,因而極有可能會引起讀者的混淆。因為,有時候您好像希望能夠作出更明智的規劃,但您又指出文明的干預會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同時,您也的確不歡迎時下流行的保育人士或政府機關保育人員的作風。我想,一般的讀者一定會對您的提議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我們建議您把這些基本觀念集中在同一篇處理,或許會清楚些。 我們必須讓您知道,我們對您所寫的東西感到印象深刻,包括文章裡所反映出來非常清新脫俗的觀察以及純熟的寫作能力。我們相信,所有喜愛大自然的讀者會欣賞這樣的作品,因此,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與您合作,順利地完成這本書的出版計劃。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聽到您對上述意見所作的回應,我們也會保留這些文章,直到您告訴我們要如何處理它們。 柯林頓辛普森 敬上 七、最後的堅持 3天之後,7月27日,李奧波在回信中表示,他所想要寫的是一本適用於整個美洲大陸的保育作品,並不是要為一個特定的地點而寫。8月24日,在參考兩位不具名的專業作家的建議之後,出版社再寫一封信給他,表示他們可以接受文稿內容不必限於某個特定地點,但是,在上一封信裡其他各項建議則仍然維持不變。 賀克保在這時候也鼓勵他把整本書的內容環繞在小木屋的生活經驗,李奧波向賀克保表示,小木屋生活經驗的散文,與他所寫的其他文章,確是兩類完全不同的作品,但他表示願意嘗試照賀克保以及出版社的建議再寫稿。 1946年1月31日,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在給李奧波的拒絕信中說:「你的論文有太多關於你自己的介紹了,以致於你個人的經驗成為貫穿全書的主軸。」同時期,亞飛諾普出版社仍繼續不斷詢問進度,在朋友的建議下,他把幾篇哲學性的論文寄給出版社,再次被辛普森拒絕。 李奧波在回信中表示:「我完全同意你信中的建議,但是,我實在很難找到你所要求哲學性論文與描述性散文之間的連貫與一致性。」問題的癥結可能就出在他們的觀點完全不一樣,例如:李奧波認為《小野花》與《土地倫理》可以放在同一篇,出版社則無法接受。 從1947年9月5日李奧波以《大產業》為書名再寄給出版社的文稿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在1946—47年之間所做的努力。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沙郡年記》,是後來又經過一些小地方的修改,書名與次序的變動之後才呈現給讀者的,以後我們再以另一篇專文來介紹。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李奧波已經做出最大的努力,才使得這本書終於能夠以接近他最後整理出來的方式出版,新的中譯本把原著的序文刪除,又沒有交待原作者的寫作動機和目的,在原著出版50週年的1999年歲末,筆者以此文作為對這個缺失的補充,希望能夠讓讀者更了解李奧波的堅持與其不朽的貢獻。(本文連載結束) 參考:<The Making of A Sand County Almanac> by Dennis Ribbens以及 <Building “The Land Ethic”> by Curt Meine 等兩篇論文
【文章連載】 時 間:10月3日(日) 上午9:00-11:0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project/2004/tp/0104_1205_gspeech/index.htm 時 間:10月16日(六) 晚上7:30-9:0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project/2004/il/0118_1218_feelsow/index.htm ●[課程]自然書寫的閱讀與創作研習班(第3期) --﹥ 時 間:10月16日 上午9:00—下午5:00 為推廣自然書寫(舊稱自然寫作)的閱讀風氣並提昇寫作能力,本會邀請理事吳明益老師(東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開辦「自然書寫的閱讀與創作研習班」,敬請把握機會參加,一起投入自然書寫的行列! 播出日期:9月27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鹿林一號 登山,一般人為了親近山林征服百岳,但這些人上山,卻是為了透過「他」一窺浩瀚星野,他的名字不只出現在台灣地圖南投、嘉義兩個縣市交界處,也記錄在國際天文研究的版圖上,「他」就是鹿林一號。 【看守台灣】觀星守護者 一早交接班,張光祥就仔細交代阿偉和阿全,今天帶上山的物品。這裡是往鹿林山天文台車子所能行進的最後地點,接下來的蜿蜒山路全得靠他們的雙腳和背膀。 上天文台的路僅此一條,從海拔2200公尺背負重擔往上,還得再爬600公尺對我們這些平地人來說,可是不小的體力考驗。 【看守台灣】島嶼逃難記 一場風災豪雨造成山崩土石流,讓新竹五峰山區如同人間煉獄,居民開始撤離,短短一個月時間從下山到返鄉,四處流離的嚐盡人情冷暖,他們如同一群難民,以卑微的姿態寫下悲傷的島嶼逃難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