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全世界最稀有的鯨魚在北太平洋現蹤 --﹥ 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2004-10-04 (ENS)- 一群進行全球座頭鯨數量調查的鯨魚研究專家有了新發現,他們在調查行動中發現了其他遠比座頭鯨更為稀有的鯨魚──極度瀕危的露脊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漁業部門上週五(1日)在阿拉斯加宣布,過去兩天來在白令海進行研究期間所發現的露脊鯨數量,幾乎是先前的兩倍。 科學家表示,他們從上週到目前為止紀錄到的東北太平洋露脊鯨數量,至少有25頭──在此之前的紀錄只有13頭而已。海洋暨大氣總署漁業部門的海洋科學家皮特曼(Robert Pitman)表示:「我們在白令海看到的露脊鯨數量,比過去兩年來的總合還要多。」「更重要的是,我們還看到了三對母子檔,這顯示露脊鯨數量不僅比我們認為的還多,而且很可能正在逐漸提升當中。」 北太平洋露脊鯨是公認全世界瀕臨絕種最嚴重的大型鯨魚,1800年代,幾乎被捕鯨人補殺殆盡。而自從國際間從1931年開始採取保護措施後,觀測紀錄顯示,儘管數量稀少,露脊鯨在東北太平洋區域仍有逐漸復原的跡象。 不過,鯨魚科學家表示,由於1960年代外國商業補鯨船的非法補殺,露脊鯨的數量降到嚴重低點,從此之後,便極少有在東北太平洋區域觀測到露脊鯨的紀錄,一度有人認為露脊鯨正走向滅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04.asp ◆[環境政策]澳洲政府資助石油公司數百萬美元 狀告綠色和平 --﹥ 澳洲,雪梨,2004-10-04 (ENS)- 根據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澳洲分會掌握的消息顯示,澳洲霍華德政府提撥數百萬美元給「南太平洋石油」(Southern Pacific Petroleum,SPP),讓這家生產頁岩油的公司,對「綠色和平」提出法律訴訟。這個利用納稅人的錢來控告綠色和平的計劃,係載錄於澳洲「工業、觀光暨資源部」(DITR)內部電子郵件,其後由該環保團體依《資訊自由法》取得。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05.asp ◆[土地及水文]美西聖海倫火山隨時可能爆發 --﹥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2004-10-04 (ENS)- 美國華盛頓州南部的聖海倫火山,目前尚未噴發,也還沒有冒出火山灰,不過地震活動自上週五(1日)開始趨於頻繁。 編按:聖海倫火山已經於10月1日首度噴發濃煙及火山灰,又在昨天冒出大量煙霧,高達數百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02.asp ◆[生活環境]美國多數城市煙霧污染未見改善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0-04 (ENS)- 美國環保署督察局的內部報告中,對於布希政府一再重申國內空氣品質已獲改善的說法,提出質疑。該報告中顯示,過去10年來,美國大多數嚴重污染區域的地表臭氧層,未見減少,部分區域甚至有所增加。而少數情況改善的地區,其原因似乎出於近日的天氣模式,而非源於排放減量。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10.asp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東南亞野生物種過度交易 導致物種瀕臨滅絕 --﹥ 瑞士,格朗德,2004-09-29 - 10月2日在泰國曼谷召開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會議(CITES)中將討論三種由於森林、河流及海洋過度開發蹂躝而瀕臨滅絕的物種──拉敏木、蘇眉(humphead wrasse)和伊河海豚(Irrawaddy dolphin)。 由於木窗和畫框的大量需求,導致珍稀樹種拉敏木遭受過度砍伐的威脅,連帶地也使得婆羅洲紅毛猩猩和老虎賴以棲息的森林大量縮減。 氰化物大量濫用來使大型的珊瑚礁魚類-「蘇眉」,呈現暈迷狀態以利漁民捕捉,由於交易的體型明顯過小,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擔心如果此種漁獵行為再不受到規範,蘇眉很快就會在某些海域裡永遠地消聲匿跡。 儘管伊河海豚的交易早已受到控管,仍然難逃瀕臨絕種的厄運,原因在於伊河海豚常會誤入漁網中受困並在不當的炸魚行為中受傷,抑或遭到捕捉送到動物園中供人欣賞,種種因素都直接地影響到伊河海豚的生存。 東南亞向來是合法和非法動植物交易的中樞地區,每年有數以百億計的交易金額在此間進行,交易的件數亦高達3億5千萬件,WWF以及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組織(TRAFFIC)首次在該地區與東南亞國協的十個會員國合作,希望能使野生物種的不當交易情況得到改善。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劉文彥 編譯,林子倫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09.asp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危險的入侵者─外來火蟻所造成的危害(四) --﹥ 作者:林宗岐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在台灣目前所發現的螞蟻中,有一些種類的螞蟻在外型、族群數量、生態習性與入侵紅火蟻極為相似。要由外部型態特徵認出入侵紅火蟻,沒有顯微鏡的協助大部分的民眾都有困難,而入侵紅火蟻成熟蟻巢別明顯攏起的蟻丘,則是極容易快速認定入侵紅火蟻的方法之一,因為目前台灣約270種螞蟻中沒有會築出攏起地面高於10公分以上蟻丘的種類,因此由小山丘的蟻丘是可為判定是否為入侵紅火蟻的依據之一。但仍要注意,入侵紅火蟻族群在未成熟前的蟻丘並不明顯,容易與其他種螞蟻的蟻巢造成判斷上的錯誤。新形成蟻巢約在4-9個月才會出現可見的蟻丘,除蟻丘外火蟻也會以土壤堆出明顯的覓食蟻道(forage tunnel),這些蟻道可以拓展到蟻巢30公尺以外的區域(Taber, 2000)。入侵紅火蟻的蟻巢除地面上可見如小山丘狀的蟻丘外(成熟蟻巢),地下仍有大面積的蟻巢部分,往往地下的蟻巢面積遠遠多餘地上部分。另外入侵紅火蟻蟻巢內具明顯蜂巢狀結構,是其他螞蟻蟻巢中較少見的,可為一個初步鑑定種類的簡單依據…… ※本文原載於《大自然雜誌》第84期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issue/biotech/2004/bi04100701.htm
作者:紫秋千 清晨的舊好茶部落,下起了一場綿綿細雨,我走出石板屋外的涼亭裡,聽著雨聲開始勾勒起這篇故事裡的氛圍…… 我常在山下夜晚孤獨寫作的時候,想念起山上那群朋友的豪爽,想念著邱爸的黑管,那種可以讓人情緒迅速的陷入回憶裡,彷彿深沉悠遠的樂音一直飄蕩在寂靜的山谷裡。 就像是時光回到那天的夜晚,昏黃的燭光搖曳著,桌上擺著幾粒花生米,還有一碗不太容易讓人醉倒的高梁酒,仲夏夜裡晚風徐徐吹來,不管是初見或是熟識,沒有太多的陌生芥蒂,大夥圍聚談唱著,豪爽的笑聲是原住民的熱情,述說著是這幾百年來的故事。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crawler/2004/cr04100701.htm ▲[生物多樣性-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現況]台灣蝶會與中華鳥會──推廣特定物種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知識 --﹥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這段耳熟能詳的歌詞,大多數人只覺得它是兒歌,小孩子唱唱就好了。但總有些敏感的人們,察覺到兒時長滿紅花的山坡,如今被別墅住宅區佔據;從前夏日午後跟三五好友一起摸魚抓蝦的小溪,現在舖上了水泥變成排水溝,水裡除了污水垃圾,再也看不到其他的東西。當這群敏感的人,找到具有同樣興趣的夥伴,就激發出近年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活躍的許多保育團體。 保育團體的組成類型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針對某些偏好物種組成的同好會,感受到深愛的生物遭逢生存危機,希望子孫也能看到它們,轉而推動保育事務,這類的團體有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簡稱「台灣蝶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簡稱「中華鳥會」)、台灣猛禽研究會等;另一種則會員們從一開始就具有相同的保育理想,不是針對某一類的特定生物,這類的團體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等。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biodiv/2004/bi04100701.htm
時 間:10月8日-12月31日 動物也可以透過各種藝術來呈現,立體紙雕就是一種活潑的方式,大家屆時會看到各種臺灣本土動物的創意紙雕。 ●[課程]整合性生物資源調查人力培訓-野外訓練:第一階段研習會 --﹥ 時 間:10月8日(五) 本課程將提供學員多種的田野調查技術與方法、資料收集、整合與分析訓練,參與整合規劃及決策過程,收集資料與分析,培訓生物資源調查及監測之人才,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厚植基礎。 ●[課程]話我清水--清水地區農村文化種籽人員研習 --﹥ 時 間:10月9-10日(六-日) 透過山海清水走透透,認識鄉土文史農業生態,進而培養愛鄉愛土意識;接觸各種課程,增進學習成長,達成初步解說認識…… 詳情請參閱 http://gomo.tacocity.com.tw/ 時 間:10月14日(四) 自然觀察,不只是在記錄一朵花、一隻鳥、一隻蛙的名字,藉由了解每一個生命個別不同的特性,而結交許多生活在自然中的好朋友;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觀察家,透過引導與學習,重新拾回與自然的連結,產生疼惜和保護的心,加入保護台灣自然生態的行列……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seminar/2004/ty/1014_1030_ob08/index.htm 播出日期:10月7日(四) 晚上10:00-11:00首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老農不死,但逐步凋零……土地不老,也漸漸荒蕪…… 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我們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在浩瀚的天地之間,在人世的悲喜之間,他們…成就了自身的圓滿。 75歲種稻的阿伯說: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昨天(10/06)三則國際環境新聞 :[抗議生技食品 綠色和平示威者把自己綁在印度拜耳廠前]、[溫哥華和西雅圖的空氣污染危害健康和環境]和[核子擴散議題 美國總統候選人展開激辯],因作業疏漏,將日期誤植為2004-10-10,實為2004-10-01。謹此更正,造成不便,深感抱歉!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