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保共識會議正式開鑼 與會民眾有肯定也有建言 --﹥ 本報訊 10月24日凌晨5點30分,中央氣象局發佈納坦颱風陸上颱風警報。上午9點,來自台中、台東、高雄、嘉義、台北等全國各縣市的13位環保共識會議成員,不畏風雨地參與全國首次環保共識會議的第一場正式會議。與會成員即針對「水污費應否擴充?」及「掩埋稅應否開徵?」兩項議題,與多位政府官員、環保團體、學者專家等各代表不同意見與權益的人士,進行一連串的對談溝通。 參與共識會議的13位成員,年齡層橫跨20歲至71歲,職業別包含學生、工、保全、會計、貿易、協會理事長等多樣領域,對於首場環保共識會議的進行形式、議題設計與邀請人選,成員之間各有不同看法與意見。 其中,來自台北市,身為貿易公司負責人的成員,認為目前環保議題的本質,實際上更需要行政機構跨部會的討論,才能反應現在的行政體系生態。他說明環境問題牽涉的層面之大,非環保署單一機關所能處理與面對,且以為所有的開發與建設工程行為,其實都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環境影響評估應落實於更廣泛的實務層面。 強調自己是以家庭主婦身分參與會議的花蓮縣會計師,表示即使今日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支持環保的觀念,但是每個人贊成的條件與想法則大大不同,而構成異質多元的意見呈現。不過她認為環保共識會議成員的教育程度偏高,可能無法反應教育層次較低的民意;對於首場議題及與談人的設計,則擔心無相關業者的意見呈現,可能無法有多面向的討論理解,並建議會議議題的定義與表達可以更清晰如條文式的方式呈現,將有助議題的溝通效率。 曾經參與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的研究生,則肯定共識會議的形式,認為要形成更永續的政策,由下而上的決策過程是需要的。他也說明青年國是會議從形成籌辦組織、網路進行議題的票選、會議進行的方式等都是由與會的成員一手包辦。相較之下,環保共識會議的議題制定與會議形式則由環保署主導。反之,青年共識會議因無特定探討主題,使討論的範圍廣泛,而環保共識會議則相較能聚焦,針對環境議題進行討論。他以為環保共識會議的討論報告中的但書或配套措施可能將會是呈現共識的重點。(2004-10-28) ◆[生活環境]地震颱風接連不斷 掀起日人對核電廠之疑懼 --﹥ 日本,東京,2004-10-25 (ENS)- 從上週六(23日)傍晚開始,一連串的強烈地震襲擊了日本的主要大島本州島的北岸,造成了至少25人喪生,2100人受傷。直到今天清晨為止,餘震仍然不斷發生,而死亡人數也仍在增加當中。在距離震央10公里的範圍內,就有7座核能反應爐,而民眾團體甚為擔心地震造成的龜裂將會使輻射外洩。 根據日本媒體共同社報導,最近這一連串地震,新潟縣各地都可感覺到,有多處民宅被震垮,多條道路被震出大裂縫,並造成一列子彈列車出軌,為史上頭一遭新幹線出軌事件。另約有30萬戶住宅供電中斷。地震首先發生在東京東南方200公里處,之後陸續發生數百次密集的餘震,其中有數次規模都超過6.0。持續不斷的餘震震壞了供水及污水處理管線,橋樑損毀,樹木被連根拔起。道路也被山崩崩落的土石蓋過,造成多處社區對外交通中斷。 就在這一波地震來襲前,日本才剛遭到25年來死傷最慘重的颱風侵襲──陶卡基颱風才在20日橫掃各大小島嶼,造成至少80人死亡、12人失蹤、以及340多人受傷的災情。日本官員表示,由於颱風挾帶的豪雨造成地層鬆動,才使得這次地震帶來的災害更為嚴重。 面對一系列災害事件,日本反核團體「廣島鈽行動」成員Satomi Oba深感憂心,他一直急欲提醒政府,最令人憂心的核電廠是一做位於濱岡的沸水式反應爐,這座電廠正好位於四塊移動板塊的交界處。他說:「地質學家警告過,這個地區非常有可能在大約30年內發生劇烈的強震。」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5-02.asp ◆[能源議題]公有地上發展太陽能源 布希政府支持 --﹥ 美國,加州,舊金山,2004-10-25 (ENS)- 一項新的聯邦法規本週四於舊金山召開的2004年太陽能源會議上公佈。該法規旨在促進美國於其公有地上發展新的太陽能能源。根據發表此一新政策的國土暨礦業管理部助理部長蕾貝卡華森(Rebecca Watson)指出,美國西南部的太陽能能源是目前世界上少數頂尖的地點之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5-03.asp ◆[全球變遷]俄羅斯國會通過批准京都議定書 --﹥ 俄羅斯,莫斯科,2004-10-25 (ENS)- 俄羅斯下議院-亦名杜馬(Duma);已通過一項法案,將批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中的京都議定書。於週五進行的這項表決,使世界各國重新燃起希望;各國希望此一旨在抑制與全球暖化密切相關的溫室氣體的國際協定能自明年初起產生法律效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5-01.asp ◆[其他]美國太空總署證實 地球自轉確會扭曲時空 --﹥ 美國,馬里蘭州,綠帶市,2004-10-25 (ENS)- 一個由太空總署及大學的研究員所組成的國際性研究團隊發現,地球在其自轉的同時,會使其週遭的時間及空間受到扭曲。此一現象首先是於1918年透過應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加以預測得知。雖然地球十分微小,但是此一現象對於宇宙間物體及結構的本質,卻可產生相當大的應用空間。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5-04.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5-09.asp
作者:紫秋千
高雄十大名山 那通往甲仙的月光山隧道,初秋之際台灣欒樹正在進行著一場精采的變裝秀,點綴在整條台21線上,帶來初秋的涼涼詩意,而小鎮市區裡的芋冰城每逢假日即人聲鼎沸,也似乎感受到這幾年正在轉型的旺盛生命力。 南二高的開通,縮短了大旗山地區的城市距離,以前常需1、2小時的車程,如今卻只剩一半即可到達,同時南橫公路附近的郊山,有關單位也正全面進行著登山步道整修的工作。 這其中包括掛名「林務局國家森林步道」的六義山,全長約3公里的步道,採用擬木式的人工階梯,輕鬆又安全,同時登山口還有間土地公廟附屬的大停車場,也解決交通的停車位問題,在種種的便利因素之下,於是假日成為山友休閒的好去處。 輕鬆又安全的階梯 說爬山尚嫌沉重,若依步道的難易度來講,倒不如說是輕鬆健行,也許是因為首次的拜訪,行前資料蒐集還不夠充足,走著走著竟不到一個小時就攻頂了,好像撿到個軟的,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而且山頂上還有個造型很特別的紀念碑,認真的看也看不出個所以然! 六義山,標高784m,屬於阿里山山脈的烏山山系,有著一顆三等三角點,又名吳酒桶山,早期山上鹿多也被稱為鹿鳴山,同時也是高雄縣與台南縣的界山。 風光明媚視野絕佳 在地形的高勢之下,下方的南化水庫全景一覽無遺,前陣子南部多雨,接近滿水位的水庫更顯壯麗,偶爾飄過的陣陣山嵐,襯托著山區飄邈之美,於是我們便在此美景相伴之下,煮起了午餐,這就是登山時最愜意的享受。 時間的充裕,讓我們有空可以享受新建的觀湖平台、賞梅平台、怡情平台等等的人工設施,而六義山區因有著三個登山口,於是途中遇到的山友皆有來自全省各地,人潮絡繹不絕,短暫的交會都對這山區的美景讚譽有加。 其中最值得述說的是,有段刻意栽培的「賞梅步道」,依氣勢絕不輸給其他有名的梅樹觀光區,幾朵梅花早已等不及悄悄綻放,想像若冬天來時,這段棧木走來的詩情畫意。 只是建設多了,生態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此行在動植物的方面就顯的相當稀少,除了蝴蝶數量比較多外,其他的倒不多見。 過多的人工化設施 同時山區裡的涼亭與部分設施,依然工程持續進行中,待過些日子再上來,這裡將會更加的適合全家休閒,當然看到這樣的場景,和許多的山友心理一樣,自問這樣會不會太過人工化了,不過既然都已經成定局了,再加上縣府出發點是要讓登山的過程更加安全,登山運動普及化,也就能釋懷了。 這個夏天連續幾次的豪雨、颱風重創了台灣許多的高山地區,使得眾多山友們沉寂已久,現在時序進入秋天,而這些交通較為便利的郊山,每逢假日人潮漸漸變多,似乎也感受到那憋了很久之後的活躍。 尤其這座位於高雄甲仙鄉的六義山,論視野,整個南化水庫、楠梓仙溪及甲仙市區都可以一眼望盡,論步道的設施與安全性,這可能是我走過最輕鬆的一座郊山了。 【下期預告】走上石門山 望見神仙夢幻之島 作者:颺如思 (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的改變對生物多樣性有多少影響?上週我們談到歐美的居民彷彿生活在森林中一般,自家後院就可以體會生物多樣性的美妙;七股濕地在建築了外堤之後,黑面琵鷺跟著多了起來;而每次大滅絕之後,提供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生物出現在地球的機會。所以環境棲地的改變到底好不好?那就要看這個改變有多大、多久。 棲地流失 台灣位於板塊相接的地帶,是相當年輕的山系,所以山勢陡峭,本身就不易留住土壤;加上位於熱帶季風帶,高溫多雨,使得雨水大量沖刷,水土保持更是不容易。多虧了大量的原始林,阻擋雨水直接沖刷地表,並留住水份,抓住土壤,才能維持各地平原,如嘉南平原、蘭陽平原的豐沃。 但是漢人開墾之後,森林面積開始減少;日據時代,台灣森林更是日人眼中的寶藏。國民政府來台後,大肆建設,台灣的森林遭遇空前浩劫。一級良木支撐著大官巨賈的豪宅,他們眼中不值錢的樹木則砍除做為私人宅院,這個現象以大屯山區最為明顯。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就在這種漠視下逐漸消失。 在大量砍伐的同時,挖土填方也使得地理環境改變。許多動物失去了棲息的樹木和土地,我們的國土也因樹林的消失,漸漸的流入海洋,尤其10年來,土石流的頻率愈來愈高。回想幼年時期,從不知土石流為何物,近年不只年年有,而且每年好幾次。在中部或東部的國小,常常會遇到「有經驗」的小朋友,這是怎樣的童年啊! 棲地破碎化 大面積的濫墾濫伐,不只水土保持失調,國土流失,人民身家財產也受到威脅,因此很容易受到注目。小面積的開墾對人們影響不大,往往不受重視,但這卻是造成棲地破碎化的主因。棲地破碎化產生了邊緣效應,習慣棲息於森林隱蔽處的動植物,棲地縮小後,競爭變得激烈,數量自然減少。有些物種,如植物、小型鼠類,無法跨越開闊地,每一個族群就好像被隔在海洋中的孤島一般,遺傳基因無法互相交流,更容易一小塊一小塊的滅絕。 至於道路的開闢,那就更複雜了。除了邊緣效應外,來往的車輛,容易撞擊過路的動物,在山區小徑或鄉間小路,常會看到被撞死的鳥或輾斃的蛇,夜晚行駛於中橫,曾看到過路的白面鼯鼠呆立在馬路中間,所幸車速不快,否則又多了一條輪下冤魂。 人定勝天? 棲地改變造成了生態的改變,生物多樣性也跟著改變。早期我們一直強調人定勝天,中橫公路上還矗立著這四個大字,然而,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承受山崩落石的痛苦。許多大建設不斷稱許如何貫徹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文水庫的建設,鏟平了一整座小山,現在每年得編列大筆預算,去除淤沙。我們真的能「人定勝天」嗎?還是時候未到? 自然界的大滅絕,是指生物多樣性在短時間內降至最低,但是沒多久地球又充滿了飛禽走獸。然而這裡的「短時間」、「沒多久」指的是1000萬年、2000萬年(參考本專欄「生物多樣性與第六次大滅絕」一文)。所以生態改變了,不一定就是不好,而是這樣的改變經歷了多少時間?如何形成的?這些大滅絕從來都不是某種生物單獨造成的,只能說是上帝的作為。我們也是一種生物,我們卻在不到2000年的時間造成近千種生物的滅絕,許多生物甚至是已經被人們滅絕了,人們才發現它們曾經存在。人們做的事無疑的比上帝殘忍,問題是我們可以這麼做嗎?或該問,我們有權力這麼做嗎? 當你為了要更大的庭院而開墾時,是否該思考你有沒有權力剝奪別人的棲地?當你想踩死一隻蜈蚣時,是否該想想,你有沒有權力,剝奪別人的生命?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活動]復興公園─磺溪穿流金秋間 --﹥
時 間:11月6日(六) 上午8:40 復興公園位於北投中和街與珠海路的交界處,園內林木繁茂,是北投民眾很重要的休憩場所。一條由青碎石鋪成的步道,兩旁有黑板樹濃重的綠蔭,磺溪靜靜穿流於此,淙淙水聲,令人心曠神怡。在參天林蔭之下,快來跟著我們一探復興公園的幽雅景緻吧! 詳情請參閱 http://myweb.hinet.net/home2/hermeshinet/4/8908~/beryl-6.doc ●[活動]Made in Taiwan 手工紙藝術工作坊 --﹥ 時 間:11月11日(四) 來自美國紐約的藝術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在巡迴世界各國推廣紙藝術創作後,在北台灣的關渡自然公園又得到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在冬候鳥飛抵關渡自然公園之際,艾婕音要帶領您一同在關渡自然公園採集植物、自製紙漿、製作手工紙,並且加入更多自然素材,完成創意無限的台灣地圖!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d-park.org.tw ●[活動]新桃花源記-武陵賞鮭記 --﹥ 時 間:11月27-28日(六-日)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pnp.gov.tw/hot_news.asp?ID=211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