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2004-10-28 (全文版)

  本日主題: 地震颱風接連不斷 掀起日人對核電廠之疑懼
環境新聞

[環境政策]環保共識會議正式開鑼 與會民眾有肯定也有建言
[生活環境]地震颱風接連不斷 掀起日人對核電廠之疑懼
[能源議題]公有地上發展太陽能源 布希政府支持
[全球變遷]俄羅斯國會通過批准京都議定書
[其他]美國太空總署證實 地球自轉確會扭曲時空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8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8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5

專  欄 [走山的人]走上六義山 盡覽南化水庫風光
[生物多樣性]環境棲地的改變(下)
活動訊息 [活動]
本會訊息 ★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xing@e-info.org.tw

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保共識會議正式開鑼 與會民眾有肯定也有建言 --﹥

本報訊

環保共識會議成員與多位政府官員、環保團體、學者專家等,進行一連串的對談溝通。  10月24日凌晨5點30分,中央氣象局發佈納坦颱風陸上颱風警報。上午9點,來自台中、台東、高雄、嘉義、台北等全國各縣市的13位環保共識會議成員,不畏風雨地參與全國首次環保共識會議的第一場正式會議。與會成員即針對「水污費應否擴充?」及「掩埋稅應否開徵?」兩項議題,與多位政府官員、環保團體、學者專家等各代表不同意見與權益的人士,進行一連串的對談溝通。

  參與共識會議的13位成員,年齡層橫跨20歲至71歲,職業別包含學生、工、保全、會計、貿易、協會理事長等多樣領域,對於首場環保共識會議的進行形式、議題設計與邀請人選,成員之間各有不同看法與意見。

  其中,來自台北市,身為貿易公司負責人的成員,認為目前環保議題的本質,實際上更需要行政機構跨部會的討論,才能反應現在的行政體系生態。他說明環境問題牽涉的層面之大,非環保署單一機關所能處理與面對,且以為所有的開發與建設工程行為,其實都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環境影響評估應落實於更廣泛的實務層面。

  強調自己是以家庭主婦身分參與會議的花蓮縣會計師,表示即使今日社會中的所有人都支持環保的觀念,但是每個人贊成的條件與想法則大大不同,而構成異質多元的意見呈現。不過她認為環保共識會議成員的教育程度偏高,可能無法反應教育層次較低的民意;對於首場議題及與談人的設計,則擔心無相關業者的意見呈現,可能無法有多面向的討論理解,並建議會議議題的定義與表達可以更清晰如條文式的方式呈現,將有助議題的溝通效率。

  曾經參與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的研究生,則肯定共識會議的形式,認為要形成更永續的政策,由下而上的決策過程是需要的。他也說明青年國是會議從形成籌辦組織、網路進行議題的票選、會議進行的方式等都是由與會的成員一手包辦。相較之下,環保共識會議的議題制定與會議形式則由環保署主導。反之,青年共識會議因無特定探討主題,使討論的範圍廣泛,而環保共識會議則相較能聚焦,針對環境議題進行討論。他以為環保共識會議的討論報告中的但書或配套措施可能將會是呈現共識的重點。(2004-10-28)

[生活環境]地震颱風接連不斷 掀起日人對核電廠之疑懼 --﹥

  日本,東京,2004-10-25 (ENS)- 從上週六(23日)傍晚開始,一連串的強烈地震襲擊了日本的主要大島本州島的北岸,造成了至少25人喪生,2100人受傷。直到今天清晨為止,餘震仍然不斷發生,而死亡人數也仍在增加當中。在距離震央10公里的範圍內,就有7座核能反應爐,而民眾團體甚為擔心地震造成的龜裂將會使輻射外洩。

  根據日本媒體共同社報導,最近這一連串地震,新潟縣各地都可感覺到,有多處民宅被震垮,多條道路被震出大裂縫,並造成一列子彈列車出軌,為史上頭一遭新幹線出軌事件。另約有30萬戶住宅供電中斷。地震首先發生在東京東南方200公里處,之後陸續發生數百次密集的餘震,其中有數次規模都超過6.0。持續不斷的餘震震壞了供水及污水處理管線,橋樑損毀,樹木被連根拔起。道路也被山崩崩落的土石蓋過,造成多處社區對外交通中斷。

  就在這一波地震來襲前,日本才剛遭到25年來死傷最慘重的颱風侵襲──陶卡基颱風才在20日橫掃各大小島嶼,造成至少80人死亡、12人失蹤、以及340多人受傷的災情。日本官員表示,由於颱風挾帶的豪雨造成地層鬆動,才使得這次地震帶來的災害更為嚴重。

  面對一系列災害事件,日本反核團體「廣島鈽行動」成員Satomi Oba深感憂心,他一直急欲提醒政府,最令人憂心的核電廠是一做位於濱岡的沸水式反應爐,這座電廠正好位於四塊移動板塊的交界處。他說:「地質學家警告過,這個地區非常有可能在大約30年內發生劇烈的強震。」

[能源議題]公有地上發展太陽能源 布希政府支持 --﹥

  美國,加州,舊金山,2004-10-25 (ENS)- 一項新的聯邦法規本週四於舊金山召開的2004年太陽能源會議上公佈。該法規旨在促進美國於其公有地上發展新的太陽能能源。根據發表此一新政策的國土暨礦業管理部助理部長蕾貝卡華森(Rebecca Watson)指出,美國西南部的太陽能能源是目前世界上少數頂尖的地點之一。

[全球變遷]俄羅斯國會通過批准京都議定書 --﹥

  俄羅斯,莫斯科,2004-10-25 (ENS)- 俄羅斯下議院-亦名杜馬(Duma);已通過一項法案,將批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中的京都議定書。於週五進行的這項表決,使世界各國重新燃起希望;各國希望此一旨在抑制與全球暖化密切相關的溫室氣體的國際協定能自明年初起產生法律效力。

[其他]美國太空總署證實 地球自轉確會扭曲時空 --﹥

  美國,馬里蘭州,綠帶市,2004-10-25 (ENS)- 一個由太空總署及大學的研究員所組成的國際性研究團隊發現,地球在其自轉的同時,會使其週遭的時間及空間受到扭曲。此一現象首先是於1918年透過應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加以預測得知。雖然地球十分微小,但是此一現象對於宇宙間物體及結構的本質,卻可產生相當大的應用空間。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8 --﹥

  • [環境政策]建立環境指紋 廢棄物任意棄置無所遁形。環保署為有效阻止不肖業者非法棄置大量有害事業廢棄物,規劃自93至95年,投入約7千萬元經費,逐步建立國內主要事業別有害事業廢棄物指紋成分資料檔,並發展為環境污染物指紋檢索系統,以便日後能協助各環保單位稽查鑑定非法廢棄物來源。 (台北 環保署)

  • [環境政策]離島工業區水價擬漲 台塑跳腳。經濟部水利署決定在集集攔河堰上游建沈澱池,依使用者付費原則,要離島工業區最大用戶台塑石化負擔,台塑為此新增成本跳腳,要求經濟部須將工業用水價格控制在每噸4元以內,工業局決定在近期邀相關單位協商。 (台北 自由時報)

  • [環境政策]竹科宜基地調整開發期程。宜蘭縣政府計畫室26日指出,最近召開的「新竹科學園區擴充宜蘭基地遴選委員會議」,原決選建議第1期開發員山內城基地,因基地內的深溝淨水場雖未公告劃入水質水源保護區,但考量水資源永續利用及民眾飲用水安全,基地似應重新檢討開發範圍及開發方式。經檢討後,城南、紅柴林及中興3處列為第1期用地。 (宜蘭 中華日報)

  • [生活環境]後巷埋設水管 衛工處成箭靶。台北市衛工處持續推動污水管接管及後巷美化工程,雖獲民眾回響,但推動過程中也為了取得私地使用權、拆除後巷違建或因其他管線單位無法及時配合等問題,吃足苦頭。 (台北 聯合報)

  • [生活環境]整治鳳山溪 再查封廢水暗管。高雄縣長楊秋興26日率隊前往鳥松鄉皮革廠林立的美山路執行暗管查封作業。環保局表示,為展現徹底整治鳳山溪的決心,去年查封暗管14支,今年以來已查封10支,2年來共有6家皮革廠遭勒令停工處分。 (高雄 聯合報)

  • [生態保育]金管處展開慈湖除網行動 維護候鳥棲息環境。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維護渡冬候鳥棲息環境,26日會同金門國家公園警察隊,在古寧頭慈湖執行漁網清除行動,希望使生態和觀光資源永續發展。 (金門 中央社)

  • [生態保育]大雪山生態社區 重現溪河美景。台中縣和平鄉西北角的出雲山林相優美,當地的大雪山社區發展協會發起「關燈」運動,重現螢火蟲飛舞的景觀,這裡還設有全台首座螢火蟲體驗步道,當地的橫流溪也因為居民自發性的封溪,讓魚兒在水中自在悠游,要選「生態社區」,大雪山社區當之無愧。 (台中 民生報)

  • [其他]攤販違建 封殺內灣公共藝術。新竹縣內灣風景區停車場邊,多年前設立的1座公共藝術「泉迎新灣」不鏽鋼雕塑,已被淹沒在攤販堆與臨時建物間,美觀不再,令內灣美景打折;橫山鄉長古榮耀說,由於建置地點屬私有地,若地主不配合,鄉公所也無法可管,只好另外覓地移置。 (新竹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8 --﹥

  • [生態保育]江西婺源發現2塊古生態保護禁示石碑。日前,江西省婺源縣文物工作者在思口鎮樟村發現2塊以封山、禁漁為內容的古生態保護禁示石碑。這2塊石碑分別為《合村山場禁示》碑和《養生禁示》碑,均為清朝乾隆年間所立。分別告誡村民保護村中的山林樹木,造福子孫後代,及禁止村民在村前的漳溪河中捕魚,違者受處罰。 (江西 新華網)

  • [環境政策]中國能源發展優先發展水電。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27日表示,由於中國的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率不到25%,優先發展水電是中國能源發展的重要方針。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家電回收處理新條例即將上報 費用不解決操作難。新的回收處理管理條例10月底將上報國務院批准。這條例的出台表示著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將真正有法可依,消費者對此普遍持歡迎態度,但各大家電製造企業在均不願發表過多評論。同時還有業內人士指出,回收費用不解決難以操作。 (北京 時報訊)

  • [環境政策]解振華:中國將更大範圍加強環保國際交流合作。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近日表示,中國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事業一直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謀求與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的積極合作。中國參加了所有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加入了30多項國際環境公約,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嚴格履行簽署的公約。積極開展雙邊和區域環境合作,與30多個國家簽訂了環境合作協定。他說,中國政府特別重視在可持續發展領域聽取國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汲取國外的經驗和教訓。 (北京 人民網)

  • [生活環境]加強生態建設保障北京供水。河北省赤城縣境內的黑河、白河和紅河是北京市的重要水源地,水源補給占北京密云水庫的47%。近年來保護水資源加強生態建設,實施禁牧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先後撤銷了70多個可能造成水資源污染的經濟項目。目前流域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35%,林草覆蓋率達到65%,為密云水庫的供水提供了有效保障。 (北京 新華網)

  • [生活環境]北京加緊應對冬季「採暖期」煤煙污染威脅。截至27日,北京市區空氣質量2級和好於2級天數為187天,距離227天的全年目標還差40天。11月進入了採暖期,採暖燃煤將大幅增加,不僅可吸入顆粒物處於較高濃度水平,二氧化硫也經常超標,保持空氣清新的難度可想而知,任務異常艱鉅。 (北京 新華網)

  • [土地及水文]長江源頭冰川每年退縮57公尺。中國西藏地勘局調查發現,冰川退縮速度加快,長江源頭冰川年均退縮57公尺,對長江、黃河、怒江等主要河流的水資源影響很大。 (台北 中央社)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5 --﹥

  • [環境政策]避開國會阻撓 聯邦將拍賣西部荒地供油礦業探勘

  • [環境政策]資助海洋保育計畫 聯邦機構提供758萬美元贊助

  • [環境政策]布希政府制定特別法規 beluga魚子醬將可繼續進口

  • [生態保育]阿迪朗達克公園提出年度報告 稱頌地方貢獻貶抑國家作為

  • [生活環境]廢棄紡織廠將予摧毀 首先將進行石棉屑之清運工作

  • [生活環境]缺乏辨認環境對健康所造成影響之能力 醫護人員需再教育

  • [生活環境]紐澤西州兩座超級基金場址 清理工作有所進展

  • [能源議題]首批200輛壓縮天然氣(CNG)巴士 於洛杉磯市啟用

[走山的人]走上六義山 盡覽南化水庫風光  --﹥

作者:紫秋千
攝影:紫秋千、阿佑

遙望下方的南化水庫

高雄十大名山

甲仙化石館旁往六義山的叉路  那通往甲仙的月光山隧道,初秋之際台灣欒樹正在進行著一場精采的變裝秀,點綴在整條台21線上,帶來初秋的涼涼詩意,而小鎮市區裡的芋冰城每逢假日即人聲鼎沸,也似乎感受到這幾年正在轉型的旺盛生命力。

  南二高的開通,縮短了大旗山地區的城市距離,以前常需1、2小時的車程,如今卻只剩一半即可到達,同時南橫公路附近的郊山,有關單位也正全面進行著登山步道整修的工作。

安全的棧木步道 步道途中一景

  這其中包括掛名「林務局國家森林步道」的六義山,全長約3公里的步道,採用擬木式的人工階梯,輕鬆又安全,同時登山口還有間土地公廟附屬的大停車場,也解決交通的停車位問題,在種種的便利因素之下,於是假日成為山友休閒的好去處。

輕鬆又安全的階梯

六義山的制高三角點  說爬山尚嫌沉重,若依步道的難易度來講,倒不如說是輕鬆健行,也許是因為首次的拜訪,行前資料蒐集還不夠充足,走著走著竟不到一個小時就攻頂了,好像撿到個軟的,有點出乎我們的意料,而且山頂上還有個造型很特別的紀念碑,認真的看也看不出個所以然!

  六義山,標高784m,屬於阿里山山脈的烏山山系,有著一顆三等三角點,又名吳酒桶山,早期山上鹿多也被稱為鹿鳴山,同時也是高雄縣與台南縣的界山。

風光明媚視野絕佳

遙望甲仙市區及楠梓仙溪  在地形的高勢之下,下方的南化水庫全景一覽無遺,前陣子南部多雨,接近滿水位的水庫更顯壯麗,偶爾飄過的陣陣山嵐,襯托著山區飄邈之美,於是我們便在此美景相伴之下,煮起了午餐,這就是登山時最愜意的享受。

  時間的充裕,讓我們有空可以享受新建的觀湖平台、賞梅平台、怡情平台等等的人工設施,而六義山區因有著三個登山口,於是途中遇到的山友皆有來自全省各地,人潮絡繹不絕,短暫的交會都對這山區的美景讚譽有加。

  其中最值得述說的是,有段刻意栽培的「賞梅步道」,依氣勢絕不輸給其他有名的梅樹觀光區,幾朵梅花早已等不及悄悄綻放,想像若冬天來時,這段棧木走來的詩情畫意。

賞梅公園一景 步道叉路的指示牌

  只是建設多了,生態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此行在動植物的方面就顯的相當稀少,除了蝴蝶數量比較多外,其他的倒不多見。

過多的人工化設施

施工中的涼亭興建狀態  同時山區裡的涼亭與部分設施,依然工程持續進行中,待過些日子再上來,這裡將會更加的適合全家休閒,當然看到這樣的場景,和許多的山友心理一樣,自問這樣會不會太過人工化了,不過既然都已經成定局了,再加上縣府出發點是要讓登山的過程更加安全,登山運動普及化,也就能釋懷了。

  這個夏天連續幾次的豪雨、颱風重創了台灣許多的高山地區,使得眾多山友們沉寂已久,現在時序進入秋天,而這些交通較為便利的郊山,每逢假日人潮漸漸變多,似乎也感受到那憋了很久之後的活躍。

登山口處的土地公廟  尤其這座位於高雄甲仙鄉的六義山,論視野,整個南化水庫、楠梓仙溪及甲仙市區都可以一眼望盡,論步道的設施與安全性,這可能是我走過最輕鬆的一座郊山了。

[生物多樣性]環境棲地的改變(下) --﹥

作者:颺如思 (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的改變對生物多樣性有多少影響?上週我們談到歐美的居民彷彿生活在森林中一般,自家後院就可以體會生物多樣性的美妙;七股濕地在建築了外堤之後,黑面琵鷺跟著多了起來;而每次大滅絕之後,提供了許許多多不同的生物出現在地球的機會。所以環境棲地的改變到底好不好?那就要看這個改變有多大、多久。

  以台灣而言,所有的環境破壞集中在短短50年間,而且人口密度遠遠高於歐美各國,生物多樣性一旦破壞,恢復相當不易。歐美雖也曾經歷過大破壞,但是他們的人口從來沒有像台灣這麼密集過,所以他們有足夠的時間、空間來換取自然的恢復,但歐美各國依然苦於物種消失的快速。由此看來,台灣面臨的問題,顯然更為困難複雜。

棲地流失

  台灣位於板塊相接的地帶,是相當年輕的山系,所以山勢陡峭,本身就不易留住土壤;加上位於熱帶季風帶,高溫多雨,使得雨水大量沖刷,水土保持更是不容易。多虧了大量的原始林,阻擋雨水直接沖刷地表,並留住水份,抓住土壤,才能維持各地平原,如嘉南平原、蘭陽平原的豐沃。

  但是漢人開墾之後,森林面積開始減少;日據時代,台灣森林更是日人眼中的寶藏。國民政府來台後,大肆建設,台灣的森林遭遇空前浩劫。一級良木支撐著大官巨賈的豪宅,他們眼中不值錢的樹木則砍除做為私人宅院,這個現象以大屯山區最為明顯。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就在這種漠視下逐漸消失。

  在大量砍伐的同時,挖土填方也使得地理環境改變。許多動物失去了棲息的樹木和土地,我們的國土也因樹林的消失,漸漸的流入海洋,尤其10年來,土石流的頻率愈來愈高。回想幼年時期,從不知土石流為何物,近年不只年年有,而且每年好幾次。在中部或東部的國小,常常會遇到「有經驗」的小朋友,這是怎樣的童年啊!

棲地破碎化

  大面積的濫墾濫伐,不只水土保持失調,國土流失,人民身家財產也受到威脅,因此很容易受到注目。小面積的開墾對人們影響不大,往往不受重視,但這卻是造成棲地破碎化的主因。棲地破碎化產生了邊緣效應,習慣棲息於森林隱蔽處的動植物,棲地縮小後,競爭變得激烈,數量自然減少。有些物種,如植物、小型鼠類,無法跨越開闊地,每一個族群就好像被隔在海洋中的孤島一般,遺傳基因無法互相交流,更容易一小塊一小塊的滅絕。

城市與道路的開闢,造成了森林棲地的破碎化。(攝影:颺如思)

  至於道路的開闢,那就更複雜了。除了邊緣效應外,來往的車輛,容易撞擊過路的動物,在山區小徑或鄉間小路,常會看到被撞死的鳥或輾斃的蛇,夜晚行駛於中橫,曾看到過路的白面鼯鼠呆立在馬路中間,所幸車速不快,否則又多了一條輪下冤魂。

人定勝天?

  棲地改變造成了生態的改變,生物多樣性也跟著改變。早期我們一直強調人定勝天,中橫公路上還矗立著這四個大字,然而,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承受山崩落石的痛苦。許多大建設不斷稱許如何貫徹愚公移山的精神,曾文水庫的建設,鏟平了一整座小山,現在每年得編列大筆預算,去除淤沙。我們真的能「人定勝天」嗎?還是時候未到?

  自然界的大滅絕,是指生物多樣性在短時間內降至最低,但是沒多久地球又充滿了飛禽走獸。然而這裡的「短時間」、「沒多久」指的是1000萬年、2000萬年(參考本專欄「生物多樣性與第六次大滅絕」一文)。所以生態改變了,不一定就是不好,而是這樣的改變經歷了多少時間?如何形成的?這些大滅絕從來都不是某種生物單獨造成的,只能說是上帝的作為。我們也是一種生物,我們卻在不到2000年的時間造成近千種生物的滅絕,許多生物甚至是已經被人們滅絕了,人們才發現它們曾經存在。人們做的事無疑的比上帝殘忍,問題是我們可以這麼做嗎?或該問,我們有權力這麼做嗎?

  當你為了要更大的庭院而開墾時,是否該思考你有沒有權力剝奪別人的棲地?當你想踩死一隻蜈蚣時,是否該想想,你有沒有權力,剝奪別人的生命?

 生物多樣性小百科

島嶼生物地理學

樹林因為農田的開墾,只剩下樹叢,生活在樹叢中的螞蟻、蝸牛,很難在各樹叢間遷徙,好像大海中一座座的島嶼。攝影:颺如思  「島嶼生物地理學」是1967年由E.O.Wilson和R. MacArthur發展出來的。他們認為島嶼內物種的數目,會因物種滅絕的速度和出現的速度而影響。在一個全新的島嶼,物種會不斷從最近的大陸遷徙過來;到島嶼呈現飽和狀態時,每加入一個新物種就會造成一次生態變動,有些先驅種(先到的種類)逐漸被後到者取代,這種先驅者滅絕,後到者取代的模式,會漸趨緩和,最後形成穩定的動態平衡。

島嶼生物學的兩個重點是:

1.距離大陸愈近,島嶼上的生物就愈多,因為遷入的物種會比滅絕的物種多。

2.島嶼愈大,島上生物愈多,因為可供生物棲息的地方多。

  島嶼生態地理可以用來比較兩個大小不同,但與大陸相同距離的島嶼;或是大小相同,但距離不同的島嶼。經由比較可以推測島嶼的形成年齡、遭受破壞的程度等。

   島嶼生態地理學不只是應用在真正的島嶼,在陸地上的大小湖泊,甚至不同海拔的山峰都可以套用來計算生物多樣性。

Island Biogeography

Two eminent ecologists, the late Robert MacArthur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E. 0. Wilson of Harvard, developed a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to explain such uneven distributions in 1967. They proposed that the number of species on any island reflects a balance between the rate at which new species colonize it and the rate at which populations of established species become extinct. If a new volcanic island were to rise out of the ocean off the coast of a mainland inhabited by 100 species of birds, some birds would begin to immigrate across the gap and establish populations on the empty, but habitable, island. The rate at which these immigrant species could become established, however, would inevitably decline, for each species that successfully invaded the island would diminish by one the pool of possible future invaders (the same 100 species continue to live on the mainland, but those which have already become residents of the island can no longer be classed as potential invaders).

The two main predictions of Island Biogeography are:
1. Islands close to a source area should have a higher number of species than islands further from the source area for islands of equivalent areas.
2. Larger islands should have more species than smaller islands for islands located at similar distances from the source area.

Island biogeography applies not only to islands, but can also be adapted to any series of discontinuous habitats such as forest fragments. Of course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has been expanded and refined since its earliest theoretical beginnings as outlined above.

[活動]復興公園─磺溪穿流金秋間 --﹥

  時 間:11月6日(六) 上午8:40
  集 合:捷運淡水線新北投站出口
  主 辦:台北市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02-23661011

  復興公園位於北投中和街與珠海路的交界處,園內林木繁茂,是北投民眾很重要的休憩場所。一條由青碎石鋪成的步道,兩旁有黑板樹濃重的綠蔭,磺溪靜靜穿流於此,淙淙水聲,令人心曠神怡。在參天林蔭之下,快來跟著我們一探復興公園的幽雅景緻吧!

[活動]Made in Taiwan 手工紙藝術工作坊 --﹥

  時 間:11月11日(四)
  地 點:台北市關渡自然公園 
      (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路55號)
  主 辦:關渡自然公園
  聯 絡:教育推廣部 02-28587417
      E-mail: service@wbst.org.tw

  來自美國紐約的藝術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在巡迴世界各國推廣紙藝術創作後,在北台灣的關渡自然公園又得到了更多的創作靈感!在冬候鳥飛抵關渡自然公園之際,艾婕音要帶領您一同在關渡自然公園採集植物、自製紙漿、製作手工紙,並且加入更多自然素材,完成創意無限的台灣地圖!

[活動]新桃花源記-武陵賞鮭記 --﹥

  時 間:11月27-28日(六-日)
  地 點:雪霸國家公園
  主 辦: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中華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
  聯 絡:02-25253821 中華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

  在雪霸國家公園的武陵遊憩區內,有一世界知名的台灣特有生物--「櫻花鉤吻鮭」,是冰河時期孑遺生物,原是洄游性質魚類,因為板塊運動和河川變遷,使得洄游的櫻花鉤吻鮭被阻隔在大甲溪高山溪流中.成為陸封性的鮭魚,悠游在武陵這個世外桃源……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