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薩伊 結合環境、和平與民主 --﹥
挪威,奧斯陸,2004-12-13 (ENS)- 「身為首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洲女性,我是以肯亞和非洲人民,乃至於全人類代表的身分接受這個獎項。」馬薩伊教授10日在挪威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時發表了上述得獎感言。馬薩伊在演講中提出警告,破壞環境的行為應徹底被改變,才能中止人類對其自身維生系統所做出的危害行為。 馬薩伊說,身為人母,她希望自己獲獎的經驗可以激勵年輕一輩,她很推崇「全球各地許許多多保護環境、推動民主、捍衛民權與兩性平等的個人和團體,他們默默奉獻卻常不為人知」,「但他們的所作所為,正是灑下和平的種子。」 她也說到,各地的非洲人都因她的獲獎而振奮,她並提到其他同樣曾獲得和平獎的非洲人士,包括前南非總統曼德拉與副總統戴克拉克、前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圖圖、已故的非洲國家議會主席魯特利、已故的埃及總統沙達特、以及聯合國現任秘書長安南。 馬薩伊說:「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已促使全世界擴展了和平的觀念:如果沒有公平的發展,就沒有和平;如果不是在民主而和平的條件下永續地經營環境,就不會有所謂的發展。改變觀念的時機已經來到了!」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13-04.asp ◆[生活環境]阿拉斯加海域石油外溢事件 州政府展開評估管制行動 --﹥
美國,阿拉斯加,安克拉治,2004-12-13 (ENS)- 上週8日一艘馬來西亞籍貨輪在阿拉斯加海域擱淺後,船身斷裂成兩半,貨船燃油外溢至阿留申群島中的烏納拉斯卡島,阿加斯加州在12日已針對石油外溢所造成的損害進行評估工作。在搜救行動後,6名船員失蹤;貨輪上共裝載了近48萬3千加侖的重燃油和2萬1千加侖的柴油。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13-01.asp ◆[能源議題]美國布希總統提名財政官員接任能源部長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2-13 (ENS)- 美國布希總統10日提名現任財政部副部長博德曼(Samuel Bodman)接管美國能源部。博德曼雖然是受過訓練的化學工程師,但在能源議題方面經驗尚淺。能源產業內部人士雖對此項提名感到相當驚訝,但仍支持布希總統的決定。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13-10.asp ◆[其他]遭戴奧辛毒害 烏克蘭總統候選人毀容 --﹥
烏克蘭,基輔,2004-12-13 (ENS)- 烏克蘭總統候選人及反對黨領袖尤先科(Victor Yushchenko)前往維也納進行全身血液檢查,經奧地利醫師證實為戴奧辛中毒後,於13日返回基輔。尤先科為自己的存活感到慶幸,並在12日自維也納魯道夫之家醫院出院,準備迎接12月26日的第二回決選投票。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13-03.asp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聖誕禮物慈善快遞 美國FedEx採用環保貨車 --﹥ 本報訊/賈德揚編譯 莫聞審校 聖誕假期即將來臨,在這小朋友們滿心期待聖誕禮物的時刻,也是全美各地慈善團體特別忙碌的時刻,為了讓貧苦無依的孩童也能享受佳節氣氛,他們正努力募集禮物,並設法把他們送到這些小朋友手中。 為了響應這些慈善團體,美國FedEx聯邦快遞公司推出特別快遞服務,這個幫助地方性慈善機構的計畫在該公司位於田納西州孟斐斯的全球總部展開,聯邦快遞特別分派了兩台低污染又省油的油電混合動力貨運車,在11月和12月期間,來往美國全境為貧困兒童運送禮品,像是玩具、食物和衣物等貨品,然後讓各地的機構和慈善團體分發出去。 這是聯邦快遞第一次提供環保車來資助慈善活動,聯邦快遞資助的機構包括聯合勸募協會、美國紅十字會等。聯邦快遞的油電混合車減少了96%的微粒排放,每加侖的油可以多走57%的路程,省下1/3以上的油料。目前,聯邦快遞車隊總共有18部這樣的貨車。(2004-12-16)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dec2004/2004-12-13-09.asp ▲[深度報導]世界保育大會見聞(二):藥用物種的永續利用與保育 --﹥ 作者:王茹涵 世界保育論壇(WCF)的第二天,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參與「藥用物種」相關的工作坊。這一整天的工作坊是歸於主題一「生物多樣性與物種滅絕:全球變遷中的危機管理」之下。 近年來藥用物種面臨的威脅有毀滅性的棲地破壞,無節制的濫採交易等等。而藥用物種的消失對人類來說可能會是一大災難。一方面如同一般物種滅絕,藥用物種的消失可能造成生態系的不平衡,食物鏈破碎;而另一方面倘若這些特殊的物種滅絕,對人類醫療健康會帶來直接的衝擊。舉例來說,運用在傳統中藥的物種就多達5千多種,而南亞國家所使用的藥種也多達2千多種。在鄉間,一般窮人無法負擔昂貴的現代醫療資源,他們所賴以維繫的就是這些取自野外的物種,據估計世界80%人口第一線的醫療資源便是仰賴傳統醫藥。近年來這些藥用物種在歐美國家更是受到歡迎,德國就位居藥種進口國家的第三位。因次確保藥用物種的永續使用即是關係全人類的健康福祉。 該工作坊的首位講者是哈佛醫學院「衛生與全球環境中心」主任Eric Chivian。他實際舉了幾個動植物藥用物種,讓大家了解這些物種對人類疾病的貢獻與未來的發展潛力。他的提醒讓我們意識到,倘若我們不努力保育這些瀕危物種,很多疾病如癌症、愛滋的解藥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失了。另外,在棲地保育之餘,投入科學研究,在實驗室中保存並合成這些珍貴的藥用成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一位受聘於IUCN的科學家對藥用物種的滅絕提出了一份簡短卻頗全面的整理,並對於如何進行復育提出幾點具體的方針,其中我認為有幾點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於國際公約中(如CITES)強調藥用物種議題、將衛生議題納入現今熱門的保護區管理討論、減少對人類健康有影響的棲地改變、針對藥商制訂標章法規、控制非法交易等等。 接下來的討論從以上全面性的探討進入比較細緻及專業的分析,並有專家帶來南亞與非洲的例子。一位從印度來的經濟學教授從經濟面分析了藥用植物的保育誘因。他認為,在評估藥用物種的經濟價值時,除了估算物種以原料或產品出售價格以獲得的利潤外,更重要的是要評估從植物中粹取並檢視化學成分而開發新藥的市場潛力,即所謂的生物探勘價值(bioprospecting value)。如果考慮到這一層誘因,便可將保育工作帶往市場導向。而他也進一步提出目前生物探勘過程對傳統在地知識的忽略實為不智,因為實際上在地知識對藥用植物的貢獻極大,極具潛力。 事實上市場導向的保育計畫對保育本身成效到底利弊如何,目前專家們仍有不同見解。有人認為市場導向的計畫不但提供充足誘因,並能嘉惠當地民眾;但也有人認為市場導向的規劃會使得保育目標失焦,甚至造成人們一味的濫採經濟效益高的物種,而造成反效果。在我看來,這些討論都必須要針對不同的時空背景來考量,更重要的是,倘若不能夠確保利益的公平分配,那麼市場導向的保育計畫並不會為在地社區帶來福利,獲利的不過只是已有規模的中盤商、大藥廠以及少數在地的特權份子。這樣運作下來的保育計畫並不會受到當地民眾支持,自然也不是種永續經營了。 接下來的幾場討論環繞在如何帶動社區民眾積極參與藥用植物的保育活動。除了一位來自印度的學者發表其論點外,會場內來自印度,尼泊爾,孟加拉以及奈及利亞的草根工作者紛紛起身發表意見。他們多以自身在地工作的經驗反駁或質疑台上幾位學者或國際大型組織工作者(如來自IUCN或IDRC,國際發展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設於加拿大)。在台上講者提倡要加強社區民眾參與保育計畫時,台下便有人提醒,許多在地民眾由於國家對林地的管制,並無法自由公平的獲取自然資源,連日常生活與醫療資源都無所保障,又哪來的共同參與呢?因此有人建議要進行保育工作前,必須要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如土地權糾紛等。 這場工作坊之後,我又參與了兩場獨立的座談與圓桌討論,內容是有關於制定藥用植物保育計畫的準則。這兩場討論將層級提升至國際面,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由於近年來對傳統藥用醫療資源的需求大增,因此他們在全球藥用物種保育的行動中也需負起更多責任。而藥用植物的保育不但是為了維繫生態系平衡,也是為了全人類的健康,因此世界衛生組織 WHO在此也應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WHO 政府層級的單位,所做的決策比IUCN或任何其他保育組織都更為有力,因此與會人員都贊成,將藥用植物的保育行動更往上推進,藉由WHO之力來達到保育成效。
【文章連載】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開始重視休閒娛樂,政府也積極鼓勵大家出外走走,這時人們才驚覺到,「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已經換成了「門前小河不見了,後面有土石流」,環境、棲地的破壞因此得到正視。 消長 在談復育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環境棲地的自然變化。 在一片空無一物的土地上,日曬充足,水份逸失快速,適合少數耐曬耐旱的植物生存,我們稱為先驅植物,這時也只有少數幾種吃草的小型先驅動物出現在這裡,整體而言,生物多樣性很低。這些先驅物種(Pioneer Species)通常長得不高大,可以減少對水份、養份的需求;生命周期短,可隨時應付突來的遽變。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製造養份,土地累積足夠的養份後灌木開始出現,土地也變得濕潤,因為灌木的根能涵養較多的水份。接著喬木也出現了,這一片土地有了樹蔭的遮蔽,也變得更為濕潤,連空氣中都充滿濕氣。各種蕨類、真菌、多樣的植物及大大小小的動物,霸占各個生態區位,生物多樣性突然增加,森林發展進入極盛(Climax)時期。先驅物種因為曬不到太陽,土壤又太濕,慢慢退出這塊土地,必須等到下一次干擾作用(Interference)的發生。 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稱為消長(Succession,或稱演替)。 健康的生態系藉由消長,而擁有自我修復(Self-repairing)的能力,但是當干擾作用的損害(Damage)程度超過自我修復的能力時,往往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資源消耗殆盡,使得土壤呈現不穩定狀態,影響植物存活。如此惡性循環,會使得生態系更不可能自我修復。 保育觀念的轉變 「保育(Conservation)」指的是「保存(Preservation)、保護(Protection)並復育(Restoration)」,但以前的學者相信,在沒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當森林到了極盛時期,生物多樣性會達到巔峰,消長不再發生,干擾只會使生物多樣性降低。所以早期的保育觀念著重在「保存、保護」,大部份是將稀有物種的族群四周劃設保護區,並禁止人類活動。這樣圈地保護的形式,很容易使保育行動侷限於單一物種。也容易讓人誤解,保護區以外的地區就可以開發。 現在的觀念則是相信,環境隨時都在變動,在自然棲地呈現的是不平衡的群落,絕不會是靜止不動的狀態,干擾隨時出現,自然隨時都在消長,圈地保護只是消極的保育。繼因人類的對自然環境的開發,遠遠超過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於是有人強調積極復育的想法,以人為的方式幫助自然恢復原來的棲地型式,縮短消長所需的時間。 但是為求速效的棲地復育,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生態破壞。比方說大量繁殖生命力強的物種,再釋放到非原生棲地,結果造成本土外來種的問題,如東部河川的魚類復育。或是培育瀕危物種野放回原棲地,但未對原棲地的開發進行限制,結果只是浪費時間、金錢、人力,如中部山區的螢火蟲復育。 學者們終於認知到:未整體的考慮環境功能、相關物理、化學與生物等特性,僅注重稀有物種的群落,但未對其棲地的功能進行復育的計劃,不屬於完善的復育計劃,所以對於復育地的自然資源要有詳盡的調查,包括古老文獻的蒐集與整理,期望能了解復育地最原始的物理(濕度、溫度)、化學(營養組成)與生物(植被、生態區位)等狀況,再來進行物種保存與棲地復育的工作。 由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就可以看出台灣在復育觀念上,已經漸趨全面性。1995年以前,櫻花鉤吻鮭的復育主要是捕捉種魚取卵,進行人工培育後再放流,放流區域為大甲溪的各主要支流,包括司界蘭溪、高山溪、七家灣溪、有勝溪、南胡溪與合歡溪等曾經有鮭魚分佈的地區。1995年開始逐漸收回集水區附近的農地,並進行棲地造林,以增加溪流隱蔽性,降低溪水溫度(櫻花鉤吻鮭生存的水溫不能超過16℃)。1998年以高山溪三、四號攔砂壩為實驗對象,進行不同的拆除工程,讓已經水泥化的溪流回復自然狀況,同時在易崩坍的河岸,研議生態工法的可行性,以免一場大雨過後,又有鮭魚受困於河岸淺灘處。 傳統文化的復育 近來的復育計劃,不只考慮自然因子,更擴大涵蓋了社會經濟背景與文化要素,畢竟人類不是環境的旁觀者,而是自然環境的一份子。環境棲地常因人類的活動行為而受到影響,社會經濟的問題、行政管理的權責,乃至人類對土地的使用方式,都會影響生態復育的成效。同時保留人類傳統文化,亦是環境棲地復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許多學者指出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之間,有著複雜而密切的關係,現在有很多國家都與原住民合作經營國家公園,因為原住民人口稀少、生活方式簡單,且大都仰賴當地自然資源維生,因此與周遭環境多能保持較和諧的關係,大致上保存了完整的生態體系與維持生物多樣性。此外,由於他們長期與大自然互動,對於當地的生態環境有著豐富的知識與管理經驗。 在澳洲,政府在律法上極尊重原住民的權利。1979年時,澳洲政府歸還卡卡度地區原住民的傳統土地,但附帶條件是必須將此土地租給澳洲政府成立卡卡度國家公園,並由原住民和澳洲自然保育局共同管理。此外,澳洲政府又在1985年10月26日,正式將烏魯魯國家公園的土地權狀遞交給烏魯魯原住民。如卡卡度的模式,擁有烏魯魯地區土地的原住民與政府簽訂了99年的租約,來延續國家公園的政策與管理,差別在將原來的管理權則,改由以原住民與國家代表共同組成(原住民佔多數)的共同管理委員會來承繼。 借重原住民對大自然的認識,也使得環境對人們的傷害減到最低,並維持生物多樣性。位在澳洲中北部乾旱地區的卡卡度與烏魯魯國家公園,都藉由原住民耆老的經驗,進行適度且小規模的放火焚林,以免枯枝落葉過度累積,引起一發不可收拾的森林火災。同時這樣的焚林也可以維持環境的動態變化,使先驅物種得以留存下來。美國、加拿大、日本、南非,也都會為了保育先驅性的稀有物種,進行小規模伐林或是控制性的焚林。一味的限制或是過度的開發,都不是正確的方式。 全面性的研究 近年學者提出一個概念,就是「護傘種」(Umbrella Species)的概念。當你維護了保育目標物種的環境棲地,連帶的可以保護這個範圍內的所有大大小小已知或未知的物種。 環境棲地的保育有非常多的方法,重點在尊重生命,尊重傳統文化,每一種方法都不是絕對,但是卻是值得我們去好好研究。若能互相搭配,對於保育工作能更有效率。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作者:陳顯茂 (嶺南村村民)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已經圓滿落幕,但是,懸宕在所有嶺南村民「心中的痛」卻依然存在。「全國最低投票率」並沒有得到行政機關的關注,反而選前在有心人士的設計下,現在純樸的鄉下人即將遭到檢調單位的傳訊。我們心中存著更多的疑惑:我們的政府是否還有「公理」和「正義」?抑或「錢」、「勢」就是「公義」? 純樸的嶺南村民,在投訴無門、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單純的在本屆立法委員選舉時,忍痛的放棄本身的投票權,難道就是罪大惡極?需要政府動用大批刑警採用強勢警力戒護投開票所?面對在離投開票所70公尺外的兩位村民私人糾紛,也要動用四、五名身手矯健的刑警,採用擒拿壓制的功夫,甚至將其銬上手銬?而且兇狠的說出:「我等你很久了」的話語,並把他抓到投開票所前,再冠上「妨礙選舉」的罪名,馬上以現行犯移送白河警分局。如此明快果決的辦案手法,的確令人敬佩!但是,我們百思不解的是:為何前些日子的張錫銘案,卻是在「警」目睽睽及記者攝影機的鏡頭前,禮貌的目送他離開。原來,我們的警力,只會用來欺負善良的老百姓! 整個事件中,我們感謝各大報的記者們跋山涉水的來到偏遠的嶺南村做採訪,持平的將整個事件傳播全省。但,我們要告訴中國時報周曉婷小姐:我們嶺南村民彼此不是血親就是姻親,當意見有分歧時,只會有理性的溝通,不會用威脅或恐嚇。嶺南村民「不是不敢」去投票而是「不願」去投票。鄉下人最重視的是「情」,面對某些立委曾為村民爭取各項的補助,雖然反對掩埋場的設立,有些人還是忍住心中淌血的痛,也要以選票還人家的情。只要明白其中原因,妳就知道去投票的村民為何都失去了笑容。 嶺南村人因為沒有「錢」也沒有「勢」,所以得不到地方首長及民代的關愛。一句「業者合法申請」和「已經通過環評」就能扼殺嶺南村全村人的生機!又如台南縣環保局涂坤山技正在某次討論會場中,針對我們的提問回答:「誰叫你們要把土地賣給人家!」好像告訴我們嶺南村人應該認命,窮人家沒有生存的權利!儘管我們已經是世居兩、三百年的「老」住民,也不能當家作主,只能任人塗炭! 面對有預設立場的公權力和擁有龐大資金可到處捐獻的私「錢」力,嶺南村民有的只是要求基本人權的「骨氣」和求生的「意志力」。我們亟需重視環境保護及熱愛台灣這塊土地的正義人士的支持和鼓勵,愛鄉、護土並沒有錯,嶺南村民爭的不是一時,而是萬世。畢竟,處在現今地球村的年代,一處污染,將全民受害! 我們也要呼籲行政當局,事業廢棄物掩埋只會為台灣製造延續千萬年的禍害!像桃園的「毒龍潭」一樣,只因為商人的營私謀利就必須浪費更多納稅人的血汗錢去整治,卻永遠也無法根除毒害。行政長官,您們既有「權」又有「勢」,理應為事業廢棄物尋找更佳的出路!請饒饒我們!放棄這種摀著眼睛就以為看不見的古老、落後的技術吧!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活動]「冬訪紫蝶幽谷」賞蝶自然體驗之旅 --﹥ 時 間:1月14-16日 (五-日) 冷冽的東北季風與寒流一波波來襲之前,許多紫斑蝶似乎早已聞到寒冷的氣息而悄悄地由北往南聚集在南台灣的山谷中,等候寒冬退去再活躍翩然舞於枝頭花間。 由於聚集山谷中的紫斑蝶極易受到干擾、傷害,再加上茂林鄉已成立保護區,因此,此行我們拜訪茂林鄉紫斑蝶保護區,主題為了解當地魯凱族原住民如何與紫蝶共存?如何進行紫蝶幽谷的保護?也實際觀察何以茂林的山谷會成為紫蝶聚集的幽谷之一?當然這裡的生態特色與自然景觀資源更是我們要學習的……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295 時 間:12月25-26日(六-日) 距離風櫃斗不遠的地方牛稠坑,梅園面積廣大,由山腳至山頂梅樹綿延,地形平緩,穿梭於梅林之中,是一種視覺的享受,陣陣的清香撲鼻而來更是嗅覺的一大享受,在一個環境優美、人為干擾較少的地方,我們可以自由揮撒,將這裡的美充分的表現出來,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加入我們的行列。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activity/931225.htm 時 間:12月22日(三) 上午8:00-下午4:30 台灣受地理位置、雨量氣候、地形變化及地質發展史等條件的影響,得天獨厚的成為蕨類的天堂,並有「蕨類王國」之美稱。近年,農委會林務局及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致力推動「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已在高雄縣三民鄉民生村青山社區及北縣坪林鄉金瓜寮社區舉辦「蕨島•FORMOSA」蕨類社區研習。為將經驗分享給更多的社區,舉辦本次觀摩活動,並經驗交流,共同打造美麗蕨島。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naturet2/club/fernact.htm ●[課程]永續能源與環保生活研習工作坊【蘆洲社大】 --﹥ 時 間:12月20日(一) 晚上7:00-9:30 「永續能源與環保生活研習工作坊」活動。內容以永續能源與東北角生態環境為主軸,介紹永續再生能源和環境保護、能源節約及能源效率、能源選擇等意義及知識,讓大眾了解節約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益的重要性與如何實踐進行。 詳情請參閱 http://www.gff.org.tw/new/20041220.htm 本會徵求行政工作人員一名,有經驗,並願接受培訓者佳,工作內容包含:
意者請備妥個人簡歷,寄至: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