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環境議題前瞻系列]國土復育 前瞻:對話機制與資訊透明為當務之急 --﹥ 自七二水災重創台灣山林後,政府終於正視向來棘手的土地開發及保育問題,因而行政院於2004年10月草擬「國土復育條例草案」,計畫發動退耕還林政策,進而引發保育、產業及原住民各方褒貶不一。草案中雖有遷居就業的補助,卻未有整體產業政策轉移目標,民眾亦無所適從。由於此一政策對山地民眾生存權關係重大,衝突將再所難免,預料必須經歷極長時間的溝通與磨合。 此份草案由經建會會同經濟部水利署、觀光局、國家公園管理處及林務局等相關單位,協調後發布。其以退耕還林的精神針對資源脆弱的山坡地、河川、海岸及嚴重地層下陷地區進行復育及開發管制,計畫將分成12到13個管理單位,由營建署國家公園管理處、林務局林管處、觀光局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所合併成的「自然保育署」,隸屬環境資源部下,各分區機構可執行所有相關法令以達「事權統一」。環境資源部成立前的過渡期,此條例的主管機關是農委會,其無法涵蓋的部分由經濟部和內政部負責,經建會則為協調督導的單位。 站在生態保育的角度擬定國土復育條例,立意頗佳,但因事關高山產業的發展,如何有效執行並兼顧產業轉移及居民生計,尚考驗政府的決心與智慧。 產業轉移配套未出 草案執行尚嫌草率 目前的高山農業與道路,的確對山區生態產生不良影響,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便在遏止土地超限利用的問題,讓農業退回500公尺以下的平地。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現存居民的生計權益。 依照草案中規定,將山坡地分為三級保護區域:一定海拔以上之山坡地劃為一級山區保護地帶,應永久保留自然狀態,禁止農耕及任何開發行為;500公尺以上非屬一級保護地帶之山坡地則為二級保護區,則以保育為重,禁止新開發行為,但允許既有的合法業者繼續經營;三級保護區則為低於五百公尺的低海拔山區,任何新開發行為須取得開發許可。 然而台灣地形多山,從光復前至1960年代鼓勵高山農業、大舉伐林的歷史背景,加以人口稠密、不斷拓展,使得山區開發範圍相當全面。現有的高山產業以農耕、林業、觀光旅遊為主,若依照國土復育條例強調的退耕還林,影響層面將相當廣泛。 首先高山農業的確影響生態環境,但並不是直接停擺就能解決,在產業政策上必須與現有土地規劃做全面性檢討,並能提供居民短至長期的轉業、遷移輔導,以及合理的補償制度;而在長期的轉移過程中也須持續執行監控,切勿使政策無法貫徹。草案中雖有遷居就業的補助,卻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解決方式,而未有整體產業政策轉移目標,大方向未定,民眾也將無所適從。 另一項值得觀察的是觀光旅遊業。據草案所擬另外未來山地內僅允許生態旅遊及生態保育工作,然生態旅遊的真正意涵尚未落實在國人的旅遊心態上,旅遊行為的破壞即如對山林的蠶食,復以許多觀光旅遊即依附高山農業而產生,因此對於旅遊開發的定義不明極容易成為鑽漏洞的目標。 在各方面配套措施未擬定前,先談國土復育保育難以說服民眾,貿然實施也只會突顯政策草率,更會引發民眾與政府間不斷衝突,將致使政策美意無法有效執行。 原住民生存權遭挑戰 對話與資訊公開為要務 幾乎所有的原住民,都世居山地、河川、海岸等地,也就是劃設山地保護地區後幾乎所有的原住民都遭受影響,不光只是生計農業停擺及遷居輔導問題,甚至連歷史文化的延續也將成一大隱憂。 在缺乏相關輔導配套的情況下,這些問題迅速浮上檯面,最先出現抗議爭端的就是高山道路。據草案當中所定:現有產業道路一旦毀損,除原住民部落道路、達30戶之聚落唯一聯外道路、農地重劃區內之道路或行政院核准之林道修復,各級政府不得辦理復建或補助修復。部分山區遭自然災害崩塌損毀的道路如新竹尖石、五峰等部落便發生此問題,在居民尚未從災害狀態中回復時,因道路不修補即刻斷送其運輸及生存權利,加以並無相關輔償措施,無異使居民受二度傷害。 原住民大部分以農耕維生,產業轉移輔導是必然的。草案中將復育區內核定的生態旅遊產業與接駁車之經營,「應優先輔導原住民辦理或優先雇用原住民」,但若原住民無意願,則視情況可開放非原住民經營。此舉看似保障原住民生計,卻大大轉移並限定了原住民的生存發展方式──即從自主的農業轉為第三級的服務業。產業大幅變異也就代表其文化傳承將發生斷層;而商業行為更挑戰原住民與自然共存的天性。另外的問題則在供需之間無法達成平衡,若旅遊不盛則工作機會少,工作機會多則代表旅遊旺盛,又恐開發過度;所以應該建議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的生態旅遊,再輔以總量管制。 遷居是政府表現的另種誠意。草案中明定一級山區保護地帶內之居民居民若願遷居平地者,地方主管機關應協助安排其遷居、安置、就業、就學及就養。若有意願整體遷建,地方主管機關應考量就業、就學及就養等因素,若屬原住民聚落,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應於適宜之公有地劃設原住民保留地,並會同地方主管機關規劃建設原住民部落。但個人遷居與部落遷建畢竟大小有別,且部落數量不在少數,遷與不遷都是難解的問題;遷移部落多,等於打散了原住民的悠久地域傳統;遷移部落少,則無法徹底解決高山農業及道路問題。 國土復育政策利益良善,然因與原住民生存權關係重大,衝突是可預期的;當務之急,應建立周延而多元的對話機制,以及決策相關資訊應公開、透明化,以良性的溝通爭取山區民眾與立法部門對良善政策的支持。 【參考資料】 【檔案下載】(檔案為自我解壓縮檔,請於下載後執行) ◆[生態保育]歐盟保護計劃名單 納入北歐5000處自然林地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5-01-17 (ENS)- 歐洲北部上千個自然林地,在17日正式列為歐洲自然地區保護計劃網絡的一部分,擴大了歐盟保護瀕危生物及棲地網絡計劃的範圍。歐盟執委會所通過的「自然2000」名單中涵蓋了芬蘭與瑞典的重要自然地區,挪威因尚未成為歐盟正式會員國,因此未被列入名單之中。 歐盟環境執委迪馬斯(Stavros Dimas)表示:「『自然2000』計畫是歐盟完成2010年以前阻止生物多樣性持續下滑目標的核心計畫,在納入北歐地區的保護區之後,這項計畫可說是接近完成了。」 這份保護區的名單包括大多數的瀕危動植物種類以及各式棲地,如山貓、環斑海豹(ringed seal)、樹皮甲蟲(flat bark beetle)、(the field sagewort)、field sagewort、布袋蘭(fairy slipper)、毛茛屬植物Western Lapland buttercup等多種分別棲息在森林或多岩地帶及洞穴地區、泥炭沼澤帶及泥沼地、淡水水域以及海岸高位隆起棲地和海岸沙丘。 「自然2000」網絡是按歐盟1992年制定的《棲地指令》而設立,以保護歐洲最重要的自然野地及物種,名列「自然2000」中的地區將會得到更完善的保護。 歐盟會員國必須實施必要的措施以確保保育工作的進行與避免持續惡化。雖然並非區域內的所有經濟活動均被排除在外,但會員國必須確保此類活動將以合乎保育棲地及野生物種的大前提來進行。 關於這份名單的更多資訊,如條文、附件、概略的地理位置圖等,可見於以下網址:http://europa.eu.int/comm/environment/nature/home.htm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7-01.asp ◆[生態保育]雪弗龍公司將負起修復美國亞瑟港海岸溼地之責 --﹥
美國,德州,亞瑟港,2005-01-17 (ENS)- 雪弗龍公司先前設於美國德州亞瑟港的精鍊廠,在其長達一世紀之久的運轉期間內,所排放的石化製品和重金屬物質已對當地的溼地和水質造成嚴重污染,而3家雪弗龍公司近日同意,將對此地區進行清理和修復的工作。由雪弗龍、美國司法部、德州檢察長和其他州政府、聯邦政府所達成的協定,已在13日提交給聯邦地方法院。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7-03.asp ◆[土地及水文]各國政府同意建立全球海嘯警報系統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1-17 (ENS)- 美國國家氣象局發言人坦承,美國在太平洋設置的6個海嘯偵探浮標,其中3個在幾個月前就已損壞,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海嘯時,這些浮標因而無法產生任何預警作用。美國國家氣象局發言人羅門那表示,放置在太平洋各處的6個浮標原是作為偵測海嘯之用,但放置在阿拉斯加附近的2個浮標早已在14個月前就已損壞。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7-04.asp ◆[其他]土星最大衛星「泰坦」地貌真實呈現 --﹥
德國,達姆斯達特,2005-01-17 (ENS)- 歐洲太空局「惠更斯」探測器,在落入「泰坦」衛星的大氣後,於14日順利著陸,泰坦衛星是土星最大的衛星。這次的成功著陸,讓太空總署卡西尼號太空船長達7年的太陽系之旅達到高峰。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7-02.asp ◆[國際新聞-生活環境]日本電腦商推動電腦外殼綠化 --﹥ 周姮宏編譯/莫聞審校 日本富士通公司、富士通實驗室和日本一家合成纖維的製造公司Toray Industries宣佈將合力發展植物性纖維所製造的電腦塑膠殼,而這種新的電腦塑膠殼,也將首見於2005年春季展示的FMV-BIBLO NB80K型筆記型電腦上。而這三家公司也有意將這項技術應用在日常生活用品上,以減少塑膠用品回收的浪費,以及燃燒塑膠製品所產生的空氣污染。降低環境污染已是全球性的趨勢,各種法規逐漸成形,而日本配合全球性的環境法規標準,在降低空氣污染、環境污染、廢料處理、毒氣污染和臭氧層的努力,值得世界其他國家借鏡。
【參考資料】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5/2005-01-17-09.asp ■[環境關懷事件]政府資訊公開法催生行動 請持續關切國民黨團作為 --﹥ 發起者:政府資訊公開法催生聯盟 致各位關心政府資訊公開法立法進度的朋友: 目前「政府資訊公開法」已排入本屆立法委員最後院會討論法案第66案,而「朝野協商結論」已完成民進黨黨團、親民黨黨團、台聯黨黨團及無黨聯盟所 有必要的「簽署」。唯一尚未簽署的關鍵是:國民黨書記長黃德福。到目前看來,黃德福信守諾言,並未阻擋黃昭順委員簽署,也沒有阻擋排入院會議程,或許他還是有心要讓法案通過。 不過,最壞的打算還是要準備星期五最後一天的院會,到立法院「點名 陳情」! 這是關鍵時刻,籲請關心的團體持續以下作為: 一、寫Email、打電話或是發傳真給黃德福 ,請他簽署、支持通過「政府資訊公開 法」。 電話:(02)2358-6711 (秘書:胡小姐);傳真:(02)2358-6715;email:ly10960a@ly.gov.tw ,或三者同時進行亦可。 二、請打電話給國民黨黨團負責處理「政府資訊公開法」的專員邱小姐,關切、詢問國民黨黨團的態度。其電話為:(02) 2358-5654。 作者:賴偉傑 2004年末,印度洋的9.0強震與大海嘯的浩劫,很清楚的告訴世人,大家原先的擔心的都是真的,只是沒想到更慘。然而在不斷上升的死亡人以及一幕幕怵目驚心的殘破景象,我們有最原始的同悲,卻也該更深層的觀察與反思。 在環印度洋國家,發展最有利基的的三種經濟規模,一種是觀光業,一種是遠洋漁業,再一種是天然資源的開採,未達此產業營利標準的,就維持基本的傳統農漁業或小規模經濟,或幸運不幸保有原始的島嶼及部落文化。然而當強震海嘯來臨,固然是不可抗拒的天災,但是在救災與援助的順序上,就看得出國際的現實,例如諸多度假勝地,不少已經是跨國飯店集團的經營,加上許多是歐美日觀光客,因此救濟最快最多,目標是最短時間內觀光業的重整與復甦;而大量的自然資源,例如印尼亞齊省的天然氣,因為多是與中央政府簽約的外商特許開採,當地居民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生活在貧窮線下的比例甚高,因此即使災情慘重,但媒體對死亡人數的不段增加的報導多過於實際救災;遠洋漁業更是只有人、船「保險賠償」問題,貨源不缺。至於其他類型地方,就幾乎回復為人類與大自然搏鬥最基本的殘酷命運。 當然這世紀級的浩劫後舉世哀悼,讓我們看到人類起碼的悲天憫人,但「永續發展」要先解決的就是貧富問題與生存問題,多少白紙黑字的研究和警告,而這些陸續幻化為事實。當歐美日等全球經濟論壇國家關心的各種環境問題、進而衍生出環境產業與市場的競奪前,第三世界國家一直要求先解決的「貧窮」問題,常常在國際會議中被視為重要的論點,然而這次南亞浩劫,我們才真正看到嚴重程度:包括教育水準不足下對災害預警常識,以及死亡、飲用水、流行性疫情擴散危機、醫療資源不足,這些平時本來就是貧窮國家的常態現象,但並不存在西方媒體世界裡,而在瞬間數十萬人的浩劫,才真正密集的顯影出來。因此就像當年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中台灣,要解決的不只是地震的災難,還包括原本就存在的台灣貧富差距惡化、城鄉失衡、產業空洞、農業危機與環境嚴重超載;同樣的,南亞浩劫,更是看到國際社會的真實:窮國只有越開放加入全球市場經濟的一環,才得以優先納入全球的救援體系。 回顧2004,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北美超大颶風一再侵襲,日本破紀錄颱風、台灣百年頻率水患今年就好幾次、全球重大地震次數多過平均,再加上年中耶誕假期的這個世紀大地震大海嘯。很多人講,全球最大的恐怖份子,其實就是老天,然而人類對環境資源的濫用,才是真正的幫兇。但諷刺的是,全球化下,訊息網絡越快速,國際連動更頻繁,環境議題再次顯現了它會繼軍事、經濟、人權之外,成為最重要的議題,原因無他,因為環境風險大規模影響了區域實力的消長。但這一年,台灣在政治紛擾之下,環境問題再度淪為點綴,國內水災過後國土保育依舊紙上談兵,年底的南亞地震亦汲汲於救災的外交效益,魄力與格局之不足,令人憂心。 邁入2005,無所謂更好或更壞,因為環境問題,或說是防災避險問題,或說是永續發展問題,甚至就是國際社會現實的元素,無所不在,我們也無以逃避。 ●[讀者投書]原住民生命不值錢? 南投83公路仁愛鄉親愛村與曲冰間的道路仍未妥善修復 --﹥ 作者:姜樂義 (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 請行政院院長、有關單位主管、公共工程委員會郭副主委等關心原鄉的長官看看:曲冰部落與松林部落間的道路,從七二水災曾中斷一個星期,但迄今有幾個路段未妥善修復的現況,道路泥濘濕滑相當危險,請您們下鄉到部落去實際體驗看看;還是說原住民的生命不值得被關心?!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