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06-07 (全文版)

  本日主題:向永續北歐學習 關注產業生態化議題
環境新聞 [永續發展]向永續北歐學習 關注產業生態化議題
[永續發展]環境日求生存 全國各地自救組織串連大遊行
[環境政策]抵禦外來海洋有害生物 澳州搶第一簽下壓艙水排放公約
[全球變遷]阿諾州長簽署行政命令 減少加州全球暖化氣體排放
[生活環境]接受聯合國食物援助 辛巴威態度反覆 
[生態保育]藏人、中國政府爭奪「冬蟲夏草」產地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06-07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6-07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6-02
專  題 [世界環境日]更有尊嚴地生活─營造生態城市
專  欄 [向永續北歐學習]產業共生共榮 向永續北歐取經
[專欄作家-賴偉傑]怎麼愛美國牛肉 就怎麼愛核能
活動訊息 [活動] [講座] [營隊]
本會訊息 恭喜得獎:環境資訊電子報讀者調查 得獎名單揭曉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環境資訊電子報徵求全職編輯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台灣新聞-永續發展]向永續北歐學習 關注產業生態化議題 --﹥

本報訊

  本週一(6日)開始,北歐城市陸續舉辦兩場國際會議,分別6月8日至9日於芬蘭赫爾辛基召開的第11屆國際永續發展研究年會,以及6月12日至15日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國際產業生態學會2005年國際會議。兩場會議的共通點,就是關注於「產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這個主題。

  所謂的產業生態學,指的是集體工業生產的工業聚集區對環境造成之衝擊甚鉅,永續發展概念並無法明確解決環境與工業之間之關係,而導入「生態工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 EIP)」這樣的構想。丹麥卡倫堡(Kalundborg)早在這樣的學說成立前,早已自發形成20多年的「產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典範案例,遂成為國際間思索產業永續經營的取經之地。

  針對生態工業園區與產業共生,國內工業局與環保署都已先後投入規劃執行。目前由環保署主導的環境科技園區推動計畫中,規劃在舊有的高雄臨海工業區建立起數個產業能源與資源的循環鏈結,作為生態工業區的範例。此計畫若是成功,便會推廣至台灣其他工業區,落實產業生態化。負責此計畫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陳明德經理表示,推動這個計畫是希望讓園區廠商了解產業發展與永續化之間的關係與重要性,工研院方面將就技術面與法律面進行輔導,也會將請專家加以協助,但仍舊希望廠商實際運作上能夠配合,才能真正落實產業共生的理想。

  臨海工業區的生態工業區計畫尚在規劃階段,目前正在了解各個廠商的能、資源生產狀況,並且舉辦多場說明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鍾國輝已於6月4日已啟程前往北歐,參加這兩場研討會,之後將轉往卡倫堡,對當地企業、居民與NGO進行深度訪談,展開「向永續北歐學習計畫」。鍾國輝長期於產業生態領域從事研究,堪稱台灣此研究範疇的先行者,他也曾前往丹麥卡倫堡、德國魯爾工業區參觀,學習國外產業永續發展的經驗。自明日起,鍾國輝將為本報讀者提供每日會議重要議事,會場花絮,也會對相關領域專業人士進行訪問,敬請期待。

[台灣新聞-永續發展]環境日求生存 全國各地自救組織串連大遊行 --﹥

報導:苦勞網

「605我要活下去」環保團體大遊行  口口聲聲永續台灣的執政者,真正聽到嗎?在乎嗎?6月5日環境日,台北街頭聚集來自全台各縣市地方的環保自救組織,共同組織將近兩千人的隊伍,從中正紀念堂出發,高舉以「我要活下去」為訴求,展開環境日遊行活動。

  這個活動主要由台灣環保聯盟、生態學會、主婦聯盟和蠻野心族生態協會等環保團體發起。活動前,發起團體以尋找「環境難民」號召全台各地方因不當開發導致環境受害的自救組織,共同於605環境日當天集結於台北街頭,串連彼此,向蠻橫施政的執政者發出怒吼。

  官方將在下星期舉行全國能源會議,「趕在這各週末舉辦大遊行,主要為了民進黨政府『嗆聲』,展現基層人民抗爭力量」擔任遊行總指揮的現任雲林縣環保聯盟理事長張子見不諱言表示。

  生態學會秘書長陳秉亨則認為,觀察台灣環保運動現實,單一地方反開發或污染抗爭的議題,很難期待大眾願意深入檢討環境問題,「結合各方在地人民組織,共同發聲,是必要的。」此外,陳秉亨更挑明說,民進黨政府執政五年,台灣環境受創更深,「民進黨早就被環保團體看破手腳,再也不能假環保之名,騙人民的選票」,由陳秉亨一手編導的「屁屁俠打敗3P黨(藍黨、綠黨、錢黨) 」捍衛環境行動劇,明白表現出環保工作者與學生對民進黨偽善執政的深務痛絕。

  605遊行隊伍中包含了這一、二十個自救組織,包括來自高雄的後勁環保工作室、台南東山鄉反掩埋場自救會、反台塑大煉鋼廠的台西蚵農自救會、反開發大飯店的邵族部落、苗栗龍昇反掩埋場自救會等等;當然,台北人也沒有缺席,例如反北投纜車社區、新店安坑反掩埋場大聯盟;此外更有遠自花蓮、金門離島的社區環境組織,以及來台參與非核論壇的日本反核人士。人們不分東西南北中,紛紛集結台北街頭憤慨地控訴當權者如何蠻橫搞開發,圖利特定集團,糟蹋在地基層人民生存。從平原到山林到海岸,無論農村、漁村或原住民部落,自然土地環境一再淪陷,與其相生共存的人民更遭受生存的威脅。

  趕在能源會議前舉辦大遊行,主辦單位相關籌備均多有不及,加上原先計畫遊行路線與警方產生「認知差異」,隊伍得繞路而行,許多來自農村漁村的老先生老太太也被迫頂著大太陽拖著身子多走了一個多小時。隊伍抵達終點凱達格蘭後不久,警方又開始以申請時間截止為由,開始舉牌警告。總指揮只得要求各組織代表將當地災情報告與訴求縮短成兩分鐘。

[環境政策]抵禦外來海洋有害生物 澳州搶第一簽下壓艙水排放公約 --﹥

  澳洲,坎培拉,2005-06-02 (ENS)- 澳州農漁林業部長楚亞斯(Warren Truss)表示,在澳洲簽訂了國際船隻壓艙水排放協定後,該國海洋環境將有更多的保護,免於受到外來有害生物的侵害。今天澳洲成為第一個簽下《國際控管船舶壓艙水及沉澱物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Ships' Ballast Water and Sediments)的國家,該公約為總部設於倫敦的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所制訂,條文內容則是在2004年2月的IMO外交會議上通過的。

  壓艙水的用途,是船隻在海上裝卸貨物時,會利用壓艙水的補充或排放來穩定船隻。科學家預估,不論任何時刻,都有1萬種不同的生物在壓艙水艙裡,並隨著船隻在世界各個區域之間移動。

  在澳洲,每年大約有6千萬公噸的壓艙水排放到澳洲各港口。許多運鐵礦砂和煤礦的船隻抵達澳洲時,是空著貨倉而滿載著壓艙水,因此,大量的境外水便傾注到澳洲港口。

  楚亞斯表示壓艙水管理是很重要的議題。他說:「船隻在補充壓艙水時,有害的海洋生物像貽貝或海星幼蟲等便順道搭上順風車,然後跟著壓艙水被排放到新的環境中──往往是一個沒有主要天敵的環境。」「舉例來說,北太平洋的海星就是可能透過壓艙水被帶到澳洲。這種大宗有害海洋生物目前對我們的海洋環境和產業造成嚴重的問題。」

  北太平洋海星以吃食野生和養殖貝類、以及多種不同的海洋動物為生。牠會對本土原生種貝類的數量造成極大衝擊,而本土貝類是組成海洋食物鏈的重要分子。

  《國際控管船舶壓艙水及沉澱物公約》規定,無論何時,壓艙水交換作業的地點,應該離最近陸地至少200海浬以外、以及水深至少200公尺深的地點。萬一船隻無法依照上述規定進行壓艙水交換,至少應該要離陸地越遠越好,同時在任何情況下都至少要在離最近陸地的50海浬以外、水深200公尺處進行。

  楚亞斯表示:「澳洲的下一步將是考慮批准該公約,相信其他眾多國家發現這個問題日漸擴大的嚴重性時,也會採取相同的行動。」

[全球變遷]阿諾州長簽署行政命令 減少加州全球暖化氣體排放 --﹥

  美國,加州,舊金山,2005-06-02 (ENS)- 美國加州州長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昨天在舊金山的聯合國世界環境日(United Nations World Environment Day)慶祝活動中,發表了州內未來降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決心。其中他亦簽署了一份標明排放目標的行政命令,並指示該州環保局局長能盡力配合以達到此一目標。

[生活環境]接受聯合國食物援助 辛巴威態度反覆 --﹥

  辛巴威,哈拉雷,2005-06-02 (ENS)- 多數辛巴威的人民都面臨到旱災、飢荒及疾病的威脅,為此,一位聯合國高級官員在昨日就與該國總統穆加比(Robert Mugabe)會面,共同商討減輕該國食物短缺的問題。聯合國官員在會議後表示,辛巴威在去年回絕外來幫助後,將再一次接受國際的食物援助。

[生態保育]藏人、中國政府爭奪「冬蟲夏草」產地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5-06-02 (ENS)- 幾個世紀以來,藏人都會在早春收集「冬蟲夏草」(Cordyceps sinensis)這種特有的醫療用菌類,來治療支氣管炎、癌症到性功能障礙等各種不同症狀的疾病。而根據藏語區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的報導,數千名居住於青康藏高原上的藏人,如今卻在傳統收集這種菌類的地區,受到了中國方面的武力威脅;原因出在這個過去屬於西藏的產地,如今已變成中國轄地。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06-07 --﹥

  • [永續發展]環境難民吶喊:我要活下去。605「我要活下去--為環境而走」大遊行,由台灣環保聯盟、主婦聯盟、台灣生態學會、綠黨、荒野保護協會及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多個環保團體發起,共有上千人參與。有別於過去的「反核大遊行」,這也是國內環保界首次嘗試「多元主題」的抗爭方式,連抗議樂生療養院的院民都來為院內老樹請命、流浪狗也在動物家盟人員的帶領下,上街頭來爭取動物權。 (台北 民生報)

  • [永續發展]二氧化碳愈排愈多 永續發展 台灣退步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選在5日世界環境日,公布2004年的「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由於國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愈來愈大,高耗能產業所占比率不減反增,小客車的持有率更不斷拉高,使台灣環境永續不起來,比2004年還退步一些。 (台灣 民生報)

  • [環境經濟]北宜高雪山隧道 如臨大敵。位於義大利和法國間、長約13公里的傅芮賈斯隧道4日傍晚重演白朗峰隧道大火慘劇,造成2人喪生。長度和傅芮賈斯隧道相仿的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已預定年底通車,交通管理單位及消防單位都如臨大敵,預期未來雪山隧道不但會成為全國管制最嚴格的路段,每年投入的執法及管理維護成本,更高達1億6000萬以上。 (台灣 民生報)

  • [能源議題]每年30億 推動再生能源。台灣90%以上能源仰賴進口,其中又以化石能源為主,在京都議定書實施後,勢必要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經濟部能源局局長葉惠青表示,經濟部決定每年籌編新台幣30億元預算,推動再生能源,並鎖定風力、太陽能及生質柴油作為未來發展重點。 (台灣 民生報)

  • [環境政策]垃圾丟溪流 小心荷包大失血。隨手把垃圾丟到溪流中,一些民眾習以為常,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但現在可能要換來環保單位10萬元罰鍰的代價!因為行政院環保署把這種行為列為嚴重汙染案件之一,訂定10萬元起跳的裁罰基準。 (新竹 聯合報)

  • [環境政策]登山餵獼猴 縣府擬嚴辦。除了高雄市壽山外,高雄縣內3處主要登山區也是獼猴為患,高雄縣政府在1年半前曾訂自治條例,對餵食獼猴者罰款3000元,但一直沒有執行。高雄縣長楊秋興5日說,縣內還沒有接到獼猴感染病毒報告,但提醒登山客不要餵食獼猴,可能再訂法嚴禁餵食獼猴。 (高雄 聯合報)

  • [環境哲學]垃圾減量誓師 2006年底60%。5日是世界環境日,台北市環保局在228和平紀念公園露天音樂台舉辦「2005環境日∼打造健康台北城」環保園遊會,邀環保社團共襄盛舉,推動示範垃圾減量,目標希望2006年底,挑戰台北市垃圾減量60%新紀錄。 (台北 聯合報)

  • [環境哲學]親水公園 水質監測全都達標準。冬山河親水公園是水質監測地點之一,環保局長鄒燦陽表示,為了加強宣導民眾水資源環保觀念,邀請縣內利澤國小、學進國小、馬賽國小、文化國中、深溝國小、宜蘭大學、蘭陽技術學院、大興社區和白雲社區等18個由學校老師、學生和社區居民,組成水質監測小隊,經由簡單的藥劑,檢測溪河,讓大家愛護水資源。 (宜蘭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6-07 --﹥

  • [生活環境]環保總局:193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為零。環保總局日前公佈的「中國城市環境保護」報告指出,中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薄弱,在全國500城市中,有193個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為零,有155個城市的危險廢物集中處理率為零,160個城市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零。 (中國 新華網)

  • [生活環境]廣州遭遇最強降雨 發黑色暴雨警告。6月4日夜間至5日早晨,廣州市受強雷暴襲擊,電閃雷鳴、暴雨傾盆長達6小時。荔灣區荔教酒店自動氣象站錄得全市過程最大降水量214毫米,是廣州市區近年來最強的一次強降水。專家稱,這次強雷暴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降雨量大、雷電強烈的特點,是近年罕見的。 (廣東 資訊時報)

  • [生活環境]16省市洪澇 204死。中國最近先後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洪澇災害,因災死亡204人、失蹤79人、受災人口達1706萬人,又以湖南、重慶等省市災情最嚴重。 (中國 聯合報)

  • [土地水文]北京公佈年度環境公報:水環境未根本改善。5日是世界環境日,環保局發佈了2004年度北京環境品質公報顯示,北京的環境保護投資逐年遞增,2004年達到了141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 3%。北京空氣中3項污染物濃度有所下降,但是地表水質沒有明顯改善,噪聲達到了國家標準。 (北京 北京青年報)

  • [環境哲學]中國12省市共同呼籲「還長江生命之網」。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濕地公約秘書處和國家林業局等共同發起的「還長江生命之網」主題宣傳推廣活動,6月5日在長江流域的12個省市同時展開。這一在世界環境日舉辦的最大規模的民間活動,吸引了各地近百萬群眾參與。 (江西 新華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6-02 --﹥

  • [土地水文]加州拉古納湖濱嚴重土石滑動 百萬房屋遭毀

  • [土地水文]夏威夷展開地下水監控計劃

  • [環境政策]核管會解禁 允許環保人士取得機密核能資料

  • [環境政策]環保署駁回加州、紐約州、康乃狄克州不使用重組汽油要求

  • [環境政策]石綿案判決 受害者獲償340萬美金

  • [環境政策]環署補助聖塔克魯茲7萬5千元 建構生質柴油轉換設備

  • [生活環境]美、澳科學家於美屬薩摩亞島鍊發現新海底火山

[世界環境日]更有尊嚴地生活─營造生態城市  --﹥

作者:洪伃青

  過去二、三十年來,愈來愈多相關領域的專業者將眼光投注在城市生態上。從早期的環保人士、環境工程師,以及從生態動力系統的角度觀照的生態學者。

  所謂的生態動力系統包括信息的循環與物質的循環1。前者如侯鳥飛越了非常遠的距離,也順路把一個地方的種子帶至另一地,這個種子代表的一個遺傳基因,種子所包覆與候鳥所傳遞的就是遺傳信息2 ,這個過程就是生態動力系統。

不同生態動力範疇彼此互動

  在微觀定義中,都市範圍裡的物質都屬於都市生態的循環體系,譬如雨水滲入土壤成為地下水或地表水,將土壤中的礦物質帶入河川與海洋;而土壤裡面的微生物又促使昆蟲、植物及動物系統整個循環,這都屬於都市生態的範疇。

  於是,若要問「都市生態」到底是什麼,簡單說就是─都市生態是都市範圍裡所有不同生態動力範疇的互動結果。

  這當中的生態系統牽涉到了許多專業領域,有氣象學、生物學、氣象學之下的水文學、生物學之下的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甚至於毒物學或環境毒物學。空間的規劃設計也成為關係中的一環。舉例來說,如果期望一條主要道路成為真正有效的綠色生態廊道,就不能只是慣常的景觀植物,更重要的是必須要能支撐都市的生態角色。因此安全島或綠廊、綠帶,應是能由下而上包含地被、灌木與喬木系統,營造更多元而有層次的生態環境。

眼前的都市綠地背離了生態

  也因此,傳統公園的開發方式並不符合都市生態。良好的都市生態必須使公園連結到生態廊道,使其足跡沿著廊道貫串起來,讓人類活動與自然的、生態的各種元素能有更親近的互動與共存。於是乎每一塊綠地的操作方式,都必須以生態的觀點來思考。通常有植栽、有土壤,降雨可以入滲的綠地,卻往往施作得比馬路還高。都市水文管理的防洪概念裡,若是水能愈快排入水溝、導入海洋,就愈能避免回堵淹水。其實公園是很好的雨水入滲點,然而綠地高位的設計卻背離水往低處流的道理。

  都會公園也常因居民的活動需求而承載極大的壓力。一般民眾打太極拳、跳土風舞或行走時,不希望步行在泥濘的草地上,因此就必須有非常多的鋪面產生。然而鋪面鋪面太多,公園就變成人造廣場。舉例來說,台北市的永康公園是與市民意識結合的有趣案例,使得公園的使用更具效益,卻不一定對生態有益。當地居民為小朋友鋪設了大比率面積的遊戲軟墊與廣場,因而排擠了自然棲地。在寸土寸金的都會裡,其實更為重要的是教育市民環境與生態觀念,將這些觀念帶進社區行動之中。環境生態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都市公園中有許多無意義的施作方式應該排除,比如圍牆的建造會危害昆蟲的往來與地下水微量離子的滲透。

都會綠洲已不是生態的倖存地

  公園和小學,其實是都會區裡的重要綠洲,因此其中的水文管理、物種棲地與其生態路徑的保育,或更進一步的都市健康元素思維3 ,都應得到重視。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系主任黃志弘教授表示校園內常見的花台是最反生態的教育示範,它不但切割了物種與水的交換,也顛倒了水的流程,還侵犯了自然空間裡擁有的自然內在和邏輯或紋理。例如說溼地、水池與水塘應在低地,但是,噴水池往往施作在學校正門口最高處。這代表綠化與環境美化,僅被視作視覺景觀導向的建設手法。

  大安森林公園中的人工水池也是失敗的例子。一來它並非週邊社區排水路徑過程裡的滯洪池,二來在雨天、雨季時,也不能自然吸納水分。一個真正的生態水池系統,它的水池水位跟雨季會互相影響,若是整個城市與綠地的排水系統能夠作更有機、更符合生態的施作,更多樣的可能物種即可能於此存活。

朝生態城市的理想前進

  台北距離生態城市的理想,仍非常遙遠。一方面是因為地小人稠的緣故;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台灣人在主觀的環境密度壓力之下,顯然還不能找到好的因應之道。有兩個比較直接的改善方式,第一是保存更多的自然棲地。都會區裡的自然棲地可能是綠帶、安全島、路邊的行道樹或公園的角隅,因此都市中每項建設開始之前,都應思考如何達成自然生態動力系統的保育。

  第二是改善自然景觀的狀況。畢竟都會必須維持人類生活與商業活動的機能,因此應在滿足城市機能的空間上予以顧及自然景觀。譬如,行人在城市戶外所倚賴的行動空間:人行道和廣場,卻在都市計劃或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裡被壓縮殆盡。若是建築退縮一段空間,甚至擁有一排植栽,都市景觀便會更不一樣,行人也重新獲取活動空間,並感受不與車輛爭道的行動尊嚴。

  綠建築專章加入建設技術的規則裡,標示著一個劃時代、關鍵性的轉變。但未來所要討論的應是綠建築專章裡的指標,是否真正代表生態的指標,或是我們關注的人文指標多過於生態指標,重視視覺景觀多過物種保存,只在乎綠覆率的計算,卻忘了重新營造生態系統才更為重要。目前以台灣現有的綠建築規範而言,絕對不是終點,而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生態城市有賴社區、公部門、專業者三方攜手

  生態城市的塑造,如果在社區裡能達成某個共識的話,顯然有很大的助益,但是在過程中,仍舊不能忽略公部門和專業者扮演的角色。如果有些社區要達成生態巷道來作為生態廊道或足跡的完成,其實要作的不僅是開開里民大會而已。社區對生態環境意識的形成,很可能需要耗費三、五年,乃至二十年時間,與之相輔的都市計劃、都市設計準則、土地使用分析管制規則等相關法規和法定計劃,更缺一不可。其中的規劃技術、法定計劃的訂定,立法技術等,尚得仰賴專業與學界,透過最終與社區民眾的合作、協商的方式完成規劃,使推展進行得較為快速與順暢。

  所謂的新都市,只是在現今這個時間點,人類到達了這塊宿地或農業區如此而已,在這之前的千百年還有它的足跡、水文條件、地形條件,有其植栽、景觀、生態、物種,可能是千百萬年來切割的結果。舊有土地擁有自然紋理,它也是記憶的延伸,如果人類採取大力介入的方式,其實容易消耗人力物力。該學習的是如何依附、融合在環境裡,在各種物種間更謙卑地生存,這種生活方式與價值才能讓人類綿延。如此人文記憶得以伸展,而非競逐資本主義下拉斯維加式的華麗、浮誇式的量體。而在這樣的期待下,人類舊有專業性的傲慢,老式觀念中如人定勝天的概念,都該藉由專業媒介或平台被大力地針砭,唯有積累新世代的環境倫理,才能確保無可取代的生活品質與愉悅。

[向永續北歐學習]產業共生共榮 向永續北歐取經 --﹥

作者:波特曼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你知道什麼是「產業共生」嗎?是否聽過「生態工業區」這個名詞?

  現在請你嘗試把一個工業區想像成生態圈中的食物鏈:一座火力電廠的廢熱被社區用來加熱溫室、漁塭與家庭熱水,產生的飛灰則供水泥公司添加進水泥,發電過程中產生的蒸氣被製藥廠當作動力,而製藥廠產生的廢渣污泥,最後成為社區農民的肥料。這種企業與社區間交換或交易製程副產品的行為,緩慢演化成一個物質與能源交換網絡、或是工業副產品的交換網路,就形成了產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若是一個工業區中的企業能夠形成產業共生的脈絡,便可稱為生態工業區(eco-industrial park,EIP)。

  上述的「食物鏈」的例子來自於北歐的丹麥小鎮卡倫堡(Kalundborg),當地的產業共生已發展20餘年,現在只要談到產業共生與生態工業區,就會提起卡倫堡經驗。

  地球這端小小的台灣島上,塞滿了新舊工業區,以及充斥家庭工廠的城市,不論是高科技產業園區或是傳統產業聚集加工區,都是創造今日台灣經濟榮景的一環。然而,產業與環境的關係卻一直是尚待解決的課題。我現在用來打字的電腦,裡頭的零件,可能是台北縣中、永和的小型電子工廠製造、也可能來自新竹科學園區,這些小零件為台灣賺進大筆白花花的銀子,卻也同時生產出更多污染性極高的廢棄物,而這些事業廢棄物多數未妥善處理,半數以上不知去向。生產電腦零件需要大量的水電,也使得高科技產業如餵不飽的猛獸,迫使政府增建水庫與電廠,而衍生出更多環境爭議。

  卡倫堡會是台灣的麥加聖地嗎?

  上週六(4日),揮別澳熱的酷暑,明新科技大學講師、環境資訊協會顧問鍾國輝,啟程前往北歐,參加兩場生態工業園區的研討會,之後將轉往卡倫堡,對當地企業、居民與NGO進行深度談,展開「向永續北歐學習計畫」。

  目前在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攻讀博士班的鍾國輝,長期於產業生態領域從事研究,堪稱台灣此研究範疇的先行者。他積極參與國內產、官、學界推展生態工業園區相關議題的規劃與討論,參與執行過建立工業區永續經營機制的專案,對台灣的工業區問題有深入體會;他也曾多次前往丹麥卡倫堡、德國魯爾工業區參觀,學習國外產業永續發展的經驗。

  此趟北歐之行,鍾國輝將為台灣環境資訊電子報的讀者提供每日會議重要議事,會場花絮,也會對與會的相關領域專業人士進行訪問,更重要的是,他將重回卡倫堡訪視生態工業區的現況,帶回深度的訪談與心得。作者的新發現與啟發,也將透過電子報分享給讀者。此一系列關於產業共生與生態工業區的報導與文章,即日起將刊登於[向永續北歐學習]專欄。讀者若想多了解這個議題,請前往鍾國輝的個人網站,當中累積豐富的國內外剪報資料,作者文章。當然也有卡倫堡小鎮的照片,帶你先飛去北歐體驗空氣中不見工業氣味的自然清新。

【相關文章】
經濟開發與環境並存的解藥浮現? 生態工業園區EIP概念的提出

【參考資料】
鍾國輝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產業生態學的網站

[專欄作家-賴偉傑]怎麼愛美國牛肉 就怎麼愛核能 --﹥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最近台電工會的反反核文宣,廣為傳遞「核能復甦」的消息,包括日本繼續新建機組、很多國家核能呼聲再起等等,尤其以「綠色和平組織的共同創辦人Patrick Moore,在美國眾議院作證核能是好的能源選擇」的新聞視為重大突破,說帖萬信齊發。我能體諒那種想一吐悶氣的心情,也不否認這新聞的真實性,但我想善意的請包括台電的朋友,一起來思考以下的問題。

  第一、全球暖化問題,本來就很嚴重的環境議題,諷刺的是,很多關於「溫室效應氣體」的學術研究,有大筆的研究贊助資金是來自核能工業,這種微妙的關係,不言可喻。而這些所生產的大量學術研究報告,核能業者選擇了一些比較有利的報告,籌辦很多研討會,再以「學術」之名發表,再讓媒體加以報導或引用,就成了核能復甦的「感覺」。

  第二、去年中國時報曾刊登一個駐德記者的新聞,寫到「德國廢核政策面臨強大挑戰,反彈聲四起」,結果跟德國朋友的聯繫之後,他告知德國大報都沒此類新聞,同時他提醒我,就是那位台灣記者所住的地區,就是德國保守派大本營,也是企業界較多的地方,本來看法就比較偏資本家立場,只是年輕記者天天被這些聲音包圍,誤以為或誇大成全國反彈,即將修正廢核政策。

  第三、前幾天剛問一位學界朋友,他的老師是美國著名的能源學者,協助很多國家制訂能源政策,趁他老師之最近來台時,特別請教關於「核能復甦」的說法,但他老師說「這是核能工業的造勢手法,至少我知道歐洲國家完全沒有再發展核能電廠的新計畫」。

  第四、既然說日本有興建新的機組,但現正興建中與核四同型的岡電廠,其耐震設計原先600g,在今年初卻增強為1000g,而台灣核四卻只有400g,為何這點絕口不提。

  提出這些點,當然不是完全否定核能產業翻身的任何可能,只是想提醒,核能工業的確卯足了勁營造氣氛,手法如何,請參考這陣子「台灣每個人都很想吃美國牛肉」「美國牛肉品質比較好」的假象,是如何被政媒商聯手細膩操作出來,就能瞭解各中三味。

  Patrick Moore雖是綠色和平組織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但1986年就離開,另創Greenspirit生態策略顧問公司,他有不少令人爭議的立場,包括支持基因改造食物以及伐木業,不但為其辯解,且一再接受業者的資金贊助並公開推廣,甚至成為說客,所以把他支持核能拿來做文章,可能太誇大了他的影響。況且美國布希總統大筆的政治獻金來自核能(也是武器)企業大廠,也能把國防部次長調去當「世界銀行」總裁,走回頭路去「強迫貸款」給第三世界國家做大型水壩、電力建設,這是國際社會的悲哀,台電工會的朋友應該慎思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嗎?

  就算核能是種選項,台灣這個地狹人稠,處處是斷層的小島,也不是核能技術國,為何不走出一個新的道路?我很支持勞工自主運動,也反對公用事業民營化和不當的縱容民營大電廠的訴求,但台電工會的朋友們可曾瞭解,核能工業從搖籃到墳墓,從鈾礦開採到核廢料,每一環節都是犧牲弱勢,環境種族歧視。

  全球核能產業的傾銷,從來就不單純,以前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請再想想,是什麼樣的機制提供源源不斷的訊息,讓一個電力公司的員工如此殷切迎接核能春天的來臨?

[活動]景文觀光翩翩蝴蝶生態研習營 --﹥

  時 間:6月11日(六)
  主 辦:景文技術學院觀光系
  協 辦:牛伯伯蝴蝶園、桂山發電廠、麥當勞股份有限公司
  報 名:6月8日截止 報名費299元
  對 象:6-12歲的國小學童和家長
  聯 絡:陳秀玲 02-82122526 傳 真:02-28122529

  這次的研習活動將搭配社區生態體驗活動與解說導覽的方式,帶領參與的民眾體驗大新店地區特殊的文史與蝴蝶等生態景觀,並參觀「牛伯伯蝴蝶園」、桂山發電場等地。

詳情請參閱 http://e-info.org.tw/activity/ad/2005/butterfly/index.htm

[活動]龍崗步道賞蝶半日遊 --﹥

  時 間:6月25日(六) 07:30-12:00
  地 點:基隆市龍崗步道
  主 題:觀鳥賞蝶、自然體驗之旅
  主 辦: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費 用:200元
  聯 絡:洪素年 02-28814006
      E-mail: butrfly@seed.net.tw

  基隆海洋大學的後山有一條「龍崗步道」,是台灣北部生態多樣性數一數二的蝴蝶棲地之一。根據蝶會歷年來在當地的調查資料顯示,夏天正是蝴蝶種類及數量最豐盛的季節,不論是色彩美麗的「烏鴉鳳蝶」,還是悠哉飛翔的「大白斑蝶」,在這裡都時常可見。為何蝶兒們獨衷此一小小山丘呢?是環境和動植物的互動?是因為海洋、港口、綠地、山勢?是出航、入港或是遷移的踏腳石?還是蝴蝶們也需要相會交流的市集!?讓我們『趕集去』,看看這塊寶地最近有哪些訪客,也可乘機尋一尋除了「串珠環蝶」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偷渡客到來…。

[講座]「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系列論壇 --﹥

  時 間:6月1日-29日每週三晚上7:00-9:00
  地 點:紫藤廬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 題:生態旅遊與觀光旅遊、社區福利支持系統、打造健康城市建立健康國家
  主 辦: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聯 絡:吳昭儀 02-23930629轉211
      E-mail: cesroc@seed.net.tw

  台灣社會已經發生重大質變,許多社會議題不斷推陳出新。儘管政府推動社區營造政策已經邁入第2個10年,但是許多社會大眾仍然不知道社區營造的精神與意涵。希望藉由「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系列論壇的舉辦,重新探索適合台灣人民居住的新生活方式,認識台灣社區之美,深化論述民間對台灣發展的隱憂和期許,激發基層草根力量的再興起,以利社區營造運動在台灣的永續發展,共創台灣社會翻轉的契機。

[營隊]2005蝴蝶夏令營 --﹥

  時 間:第一梯次(兒童營):7月11─13日(一─三)
      第二梯次(兒童營):7月13─15日(三─五)
      第三梯次(親子營):7月15─17日(五─日)
  地 點:台北縣石門鄉阿里磅生態農場
  主 題:野地蝶蹤、自然探索、夜間生態觀察、星空探秘、環保手工書製作
  主 辦: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費 用:4200元
  聯 絡:洪素年 02-28814006
      E-mail: butrfly@seed.net.tw

  蝶影繽紛,蝶姿翩翩,追蝶的童年烙印著永不褪色的歡樂,今夏就讓最專業的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為您的孩子打造一個知性的追蝶童年,我們有最專業的解說員陪伴孩子拜訪蝴蝶的家鄉,探究蝴蝶的奇蹟。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

A)台灣、中國新聞掃描志工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的新聞(閱讀相關報導能夠有相當感觸者)
  2.基本的電腦操作(會上網、文書處理、郵件軟體操作)
  3.願意接受職前訓練(居住大台北地區者親至辦公室,其他地區人士以網路教學;訓練內容含新聞收集、編輯與送入資料庫流程,約3小時)
  4.每週志願服務的時間為1次,花費1小時(時間可協調),願意長時間配合(最少3個月)

B)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2.願意負責每日電子報活動訊息區塊的編輯工作,作業時間彈性
  2.基本的電腦操作(會上網、文書處理、郵件軟體操作)
  3.勇於主動聯繫並求證消息來源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寄至 pon@e-info.org.tw

環境資訊電子報徵求全職編輯 --﹥

  工作地點:萬華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聯絡方式:請逕寄簡歷至: service@e-info.org.tw

二度就業之婦女或退休人士可

需會使用網路與電腦文書軟體,或願意接受訓練,肯學習,能自學者佳!

工作內容為:
  1.企劃:專欄、專題、特別報導
  2.執編:下標、排版、標注、查證、邀稿…
  3.採訪、撰稿:追蹤重大議題、事件、專文
  4.執行專案
  5.讀者回應及其他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需要三大部分編輯人力投入:

(A)外來種在地資料彙編志工:能從外來種資料庫中擷取當地相關資訊並整理成對讀者有用資訊。
(B)英翻中志工:翻譯國際外來種資料訊息與文章,每篇約兩千字
(C)中翻英志工:翻譯台灣在地外來種資料訊息,登錄外來種資料庫網站,篇幅不定,但不會太長。
(D)採訪編輯志工:對外來種相關知識有興趣之編輯志工,能編輯或撰寫相關訊息者。
(E)其他配合:如,對外來種資料庫資訊蒐集及建置有興趣者;或是能出外採訪進行活動或主題專訪等..。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dalier@e-info.org.tw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