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akyo 網寮,對馬來西亞檳城居民來說,1960、1970年代開始最盛旺的漁村,就在此地。但是隨著時代巨輪的滾動,漁村已不在,日落東大道公路的開發,把靠海為生的網寮與海隔開了,隔壁還起了發電廠,但是今日依然可以看到漁民最後在海邊建立起來的木橋石墊還掙扎生存,好讓魚船有個靠岸的地方! 也許,社會永遠不會注意這一個小地方,但是每天我經過日落東大道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必要看一眼。 網寮,這個名字還會存在多久? (2005-09-04) 引介:波特曼 8月21日,趕上了紀錄片《三叉坑》在台北的最後一場放映。 三叉坑位於台中東勢鎮北方一處寧靜的山谷,屬於大安溪上游的泰雅北勢群的一個部落,這塊土地曾經見證山羌奔躍與原漢衝突,而在1999年9月21日劃破夜色的地動天驚後,鄉公所的專家給部落下的審判是,遷村。遷徙本來就泰雅爾的宿命,三叉坑部落本來也是從Mihu(雙崎)遷移過來,他們的祖先又是從大霸尖山過來。只是在這支紀錄片中,泰雅爾眼中透露對家園的渴望,卻是這般強烈,才讓我恍然大悟,遷徙,不是為了尋找更美好的家園嗎!放映會後,一位觀眾與我們分享她嘉義民雄老家的震後經驗,對她來說,她的家族記憶,與東勢山上的原住民部落是親近的。我則是住在鄰近的豐原,卻從來未曾親近過這個部落,只在每次騎車經過三叉坑組合屋,總會在公路高處望向興建中的建地,看著磚房在迴盪山谷的工程噪音中拔地而起。地震後六年,他們的房子才蓋起來……幾年後再想起來,我一定仍仍會忿忿不平。 以下是《三叉坑》導演陳亮丰的文章,這些文章,以及《三叉坑》的放映消息,都收錄在網誌「三叉坑記事本」中。 (2005-09-04) 故事的起點:當家園被判定「不可原地重建」 作者:陳亮丰 三叉坑部落,位於東勢鎮的山上,本來是一個小部落,原始基地0.85公頃,40多戶人家。4年前921大地震造成基地滑動,部落台地兩側主要擋土牆遭到破壞,並且由於建物老舊,部落幾乎全毀。震後,和平鄉公所依據成大防災中心探勘結果,認為三叉坑是一個危險部落,已不適合居住。而在與部落溝通不完全的狀況下,宣佈禁止原地重建,之後委託規劃單位(怡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規劃設計,推動「三叉坑部落重建計畫」。 該案最大的設計在於原部落基地不再讓居民居住,留作公共設施(如教堂、活動中心、綠地、停車場等),在部落東側價購將近2公頃的平坦土地,預計徵收之後編訂變更為建地,再行分割分配給45戶遷住戶,此為「以地易地」的精神。該案於89年四月經行政院原民會審議通過之後,由行政院核定在案,總經費為8445萬元。然該案中,除了委託規劃單位設計三種形式的標準住宅設計圖,並無實質的蓋屋配套計畫。 鄉公所建設課與規劃單位的熱情,在於希望透過重建的機會,將過去幾乎沒有什麼公共設施的三叉坑,重建為一個新山村,擁有新的教會與活動中心、較安全的擋土牆與基地,整齊的道路,新的排水與簡易用水設施等等。這期間,由於原地禁止重建,部落被遷往幾公里外的組合屋社區集中安置,等待重建。對於某些居民來說,心情上被迫等待,無限煎熬;但多數居民則因為未來可以分配到建地,並且公所允諾會有蓋屋貸款的協助,這是利多,而處於配合態度。不管同意規劃案與否,形勢比人強,對規劃案有疑慮,主張原地重建的微弱聲音,淹沒在無盡的等待中,忍氣吞聲。深夜裡,想要回老家自力重建的心情,種種記憶與感情,只有獨自含淚忍下,一切已是無法挽回。 多年來鄉公所排除萬難,努力將願景達成,三叉坑擁有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公共設施,地震過後的第四年,公共工程完工,擋土牆、整齊劃一的道路、排水、綠美化、路燈等等公設終於完成,環境影響評估通過。在這片荒涼的空地上,沒有房子,如今,真正的家屋重建問題,開始浮上台面…(2003年12月) 試映筆記:位置 作者:陳亮丰 拍這部片的6年裡,每隔一段時間,我會和攝影師爬到部落對面的山頭上,就這樣凝視著三叉坑。也許是天亮之前,也許是日暮時分,每次上來拍,三叉坑的樣貌都有所改變,我們這樣安靜的看,想著部落最近發生的事,等待著光線的移動。 後來我慢慢發現,原來我在部落裡有幾個熟悉的「位置」,這些位置成為我認識三叉坑的幾個切面。第一個位置就在山谷裡,那年冬天三叉坑人都走了,我們卻相反的留了下來,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銀明家的鐵皮屋待著。對我這個來自嘉南平原的平地人來說,當我來到此地,部落已經毀了,原本對於三叉坑舊部落是不可能產生依戀與感情的,但山谷裡的日子,跟著銀明和建治種菜、打工、吃飯洗碗、安靜的聆聽著泰雅語漢語交雜的家人對話,卻意外的補足了我對三叉坑的感情。 第二個位置是組合屋會議室的一角,拍攝久了,族人習慣把那個角落留給我們擺攝影機;在那位置上參與了數不清的會議,我有過太多憤怒、無奈與激動的情緒。這些真實感受驅使我作了一些事,使我不由自主立場混亂的捲進了遷村的劇情。在衝突結束的那一天,銀明、建治在會議室裡,作了最後的決定。我們都很激動卻說不出話,看不清楚到底輸給了什麼?氣自己又氣命運,其實是輸給了強勢的環境、不公平的命運及這價值錯亂到我們也不知是對是錯的年代,只好關上機器,悶悶呆呆的喝酒。 第三個位置,感覺上我花了好久好久才爬到這裡,終於比較清楚的看到部落了。如果輸了,至少我們還有攝影機,如果部落的人被現實生活吞沒,來不及發出聲音,那麼,既然你們留給了我們參與的位置,我們就好好整理我們所見,把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還給你們。我在這可以看到部落的山頭某處,用笨拙的筆觸,刻下了這個故事。 (2005-09-04) 作者:孟琬瑜 倦鳥歸巢 夕陽漸斜,正午前後躲起來休息的鳥群,又開始在樹梢上活動。林間的色澤從金黃染色漸深。短暫的橘紅之後,林子就越來越暗了。收拾好工具、吃完點心、拿出頭燈預備著,走下山徑。在溪邊取完水,夜色已經很濃,我們卻很有默契的都不開燈。林間像是漾著一層灰濛的薄霧,呼應著我們倦鳥歸巢的心情。天色全暗之前,回到台灣杉大樹指引的香菇寮小徑。 一面炊煮晚餐,一面開始了晚上的功課。聖傑已採集了一堆植物標本讓我們練習辨認它們的特徵。吃完晚餐,除了辨認植物之外,順手串蘭花牌和編號牌以為明日調查之用。春季的星星出來了,俊哲、書德、啟明在外頭數流星,討論著頭頂上方耀眼的獅子座。 清晨來訪的精靈 清晨醒來,菇寮外小翼鶇、冠羽畫眉、深山鶯、褐色叢樹鶯…的叫聲,隨著陽光高昇而被炒熱,悶不住的宗以已經跑出去賞鳥,書德則到處採摘植物標本練習。白尾鴝的叫聲響起,如同吹奏金屬管笛﹁咪︱哆雷咪﹂;難得一見的黃山雀就在菇寮附近的樹梢上活動,只消在門口站上幾分鐘,很難不為戴著黑冠白流蘇的牠們著迷;藍天襯托下,停在枯枝高處的紅山椒,以亮麗耀眼的橙紅色與尊貴氣質吸引我們的目光;其他聽見聲音沒看見身影的,不知該從何計算起。 告別前巡禮 操作熟練以後,樣區調查的速度就加快了許多。只是三天的時間太短,好像才適應山上的生活,就要收拾著準備下山。調查結束前,我和阿德循著小徑走進森林間漫步,做最後巡禮。外頭的日頭很烈,在檜木林底下卻遮蔽良好,行走時清風送爽,感到一股透心的沁涼。我們穿過小森林,橫過大崩壁,來到大檜木林裡。沒有遊客、登山者,也沒有調查者的上呼下喊在林間迭宕,踩過紅榨楓的落花上頭,穿過藤蔓與林下小灌木。前年釘掛的編號牌,有的已經掉落到皆近樹根處。森林裡生機蓬勃,卻又闃靜無聲。 快回到部落前,宗以認出天空中飛掠的幾隻林雕。原來已經走遠的同伴們,紛紛折回望夫崖邊駐足觀看。想不通的是,這樣一片美麗的森林,為什麼三天來聽不見一聲山羌叫?感覺很不對;部落裡的狗,還有剛被獸夾夾斷腳的。這裡的狩獵風氣是否太盛行呢? 霧降鎮西堡 下山的傍晚,坐在鎮西堡教會的山坡邊緣往下望去,我們很快地指認出阿道和他家人的小屋。薄霧漸漸籠罩樣區森林,也漫向近處的部落,暮色層層沉降轉濃。鬱密的青山,點綴著一叢叢四月份盛開白頭的殼斗科植物,而鎮西堡部落的屋子與墾地,也只是輕輕地點綴著墨綠色的森林罷了,不顯得過分突兀。 車來到上宇老鞍部,天已經全黑了。向著頭前溪上游的這邊瀰漫著濃濁濁的水霧,那厚重的乳白色,蠶繭般緊緊包圍著車身,車燈已經無力穿透,可見度不到兩公尺。行車在左彎右拐的山路上,感覺驚險萬分。大概下到那羅以後我們才穿霧而出。 攪動綠色海洋 下山之後,清晨一覺醒來的瞬間,那些在山上認得呱呱叫的植物;那些圓的、長的、倒卵形,波浪、鋸齒,厚的、薄的,格狀、黑點…的葉子,那些縱裂紋、橫裂紋、皮孔、塊狀剝落、環節、軟質…的樹皮,全都混雜在一塊;綠色的海洋,摻揉著棕灰色的油彩,調和在一塊。 只剩下林間滲透的點點斑光,滴漏在葉長花的小花朵上頭; 只剩下沁涼山泉上,漂浮著的阿里山榆果實、與乘風飄送的款冬種子; 只剩下四月份嬌美的西施杜鵑,在林下送香; 只剩下紅榨楓鋪地的綠色小花、與北五味子帶著的甜味的落花; 漂浮著、一同攪和。 啊,徜徉綠之海! (全文完)(2005-09-04) 作者:企鵝 如果有一個機會,可以從小叮噹的口袋裡選擇三種道具,那你會選擇那三樣? 我很早就己經想好了答案,時光機、任意門與翻譯米糕,這三樣是我最想要的道具。時光機可以讓我回到過去,白堊紀也好、侏儸紀也好,那麼便可以輕鬆地知道鳥的起源究竟是不是恐龍,而現在的挖掘出來的化石們,牠們在當初的時代又是過著怎樣子的生活;任意門可以讓我隨時去到任何我想要的地方,那麼南、北極對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只消打開門就好;而翻譯米糕,可以讓我真正地了解動物們正在說什麼,無論是家裡的小黃也好,或者是山裡鳥兒們的對叫聲,甚至海裡鯨魚們的歌聲,那都不再是難解的謎題了。 只是這都只是如果,就如果期待那天可以撿到神燈一樣的渺茫。回到現實來說,自然也有另一種「動物語言學」的研究在進行。 當鳥類的鳴唱聲被化成了波段,黑白深淺代表的是能量的高低,而頻率的多寡代表了尖銳與低沉,音節們混合組成了歌曲,此時牠的鳴唱躍然於紙上,被機器與軟體轉化成另外一種語言。或許藉由這樣子的分析,就像程式語言的背後其實是零與壹的組合一般,這是另外的一種剖析,對於鳥類而言。 藉由某些方式的努力,他們嘗試創造出現代的「所羅門王的指環」,期待能達到小叮噹翻譯米糕的效果。當考古學家嘗試地去了解與破解那些存在於古文明中的文字與圖案時,動物研究學者同樣地也在了解那彷彿是外星人般的語言,看似平凡無奇,卻內含深意。 或許那天,我們真的能夠了解在冷氣機上築巢的麻雀說著,「這台怪東西真吵,而且還熱烘烘的。」,樹梢的珠頸班鳩叫著「親愛的,你在那裡?」,天上盤旋的大冠鷲則是呼嘯著,「這是我的地盤,其它人不准過來!」。(2005-09-04) 深夜,蒙面搶匪在街上搶劫到一個衣冠楚楚的男子,用槍指著那個人說:「把你的錢給我…!」 那人勃然大怒,回答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做,我是國會議員!」 搶匪:「哦!那麼,把我的錢還給我。」 值日生:莫聞 人終究是要出去走走的。像康德那樣,一生從未走出自己的小鎮,卻能憑思考、做學問,構思出一大套洞悉萬物之哲學體系的人物,畢竟是奇葩,多數人不能及。 沒有走,沒有透過親自造訪建立切身的聯繫,是不會有情感的;出門走走,我們的世界觀必不會只是一張張冷靜的線條與符號、一頁頁從螢幕冷光中透出的網頁訊息。這裡的走,是慢慢的走,不是物理上的慢,而是心理上一種細嚼慢嚥的觀察;未必悠閒雅適,但必是全神貫注,停、看、聽、交談、交流,而後關懷。 出走是必須的。用心體會也是必須的。適當的導遊更是必須的。 而環境副刊就像是我們大地之旅地圖的指引。於是,我們有了akyo看馬來西亞檳城的網寮、陳亮丰的三叉坑、孟琬瑜在鎮西堡的綠之海…。如果要像企鵝有機會選擇從漫畫世界掉下來的禮物,我但願有一班龍貓公車,不必豪華客艙,不必總統座椅,只要能帶我出門走走,就足矣。 感謝智邦生活館於本協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之際,不吝提供發報平台,及時協助環境資訊電子報發送,讓電子報能順利寄達各位讀者信箱,協會特表謝忱! 身為非營利組織,在此也向您推薦智邦生活館推出的虛擬主機服務,其價錢合理、品質穩定,並有專業管理。更重要的是,智邦生活館長期為公益團體提供網路平台,從事公益募款與資訊發送,是值得信賴的公司。有興趣的讀者請洽智邦生活網。 本會於7月20日發現伺服器遭受駭客入侵,影響所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亦受影響,無法正常作業;另40多個置放於該伺服器之民間團體網站,均遭波及停擺。幸經本會同仁與資訊志工的投入,目前情況正逐漸復原當中,謹向這段期間蒙受不便的各界夥伴與讀者群致歉。 目前本會已更換部分伺服器硬體配備,不過仍需持續的經費挹注以利後續的軟硬體設備維護。善心人士請洽yang2035@e-info.org.tw或電02-23021122楊小姐。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