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逐步建構植群系統資料庫 展現國土保育基礎調查成果 --﹥ 本報訊 (蘇柏維 報導) 農委會林務局於日前(8、9日)舉辦第三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該研討會已持續舉辦第三年。主要在於展現自2003年以來執行「國家植群多樣性調查及製圖計劃」至今為止的成果,現場展示了植群系統資料庫架構圖,資料庫內容將於近期正式上線,將成果展現於國人面前。 台灣有將近60%的面積為森林植群所覆蓋,而此優勢的生態系卻一直未有詳細且統一組織性的調查,其植物組成、結構資料皆未有明確認識。致使目前台灣雖設置有許多保護區,卻難以評估其對於稀少及瀕危植物的保護度。所以,在國家推動永續發展的方向下,由農委會推動此計劃,期望以此進行森林的「戶口調查」,展現森林植群的真貌。 參與計劃的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教授表示,此計劃有三大目標。除訂定國家植群分類系統,還具有完成精細度較高的現生植群圖,以及建立台灣植群資訊系統的目標。研討會現場更展示了植群系統資料庫架構圖,資料庫的內容在這兩年各方學者的努力下漸進完整,也將於近期正式上線,將成果展現於國人面前。 土地為國家之本,而森林植被又是保育土地的最佳方案。植群多樣性的計畫是國土保育的基本面,了解台灣全島的植群分佈對於國土保育及監測也有所助益。除將資料庫公開,以便進行研究外,更能藉此觀察同一地區不同植群的質量變化進而監測國土狀況,以達到危害防治的目的。 ◆[永續發展]2005世界高峰會起跑 150位領袖聯合國紐約總部聚首 --﹥ 美國,紐約,2005-09-14(ENS)-經一番最終且密集之協商後,聯合國常會13日總算對聯合國改革問題以及千禧年發展目標之共識等最後文件草案達成協議,也為第59屆年會劃下句點。2005世界領袖高峰會今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揭幕,而此一草案則將續交由與會之150位領袖們進行討論。另外,此次峰會也被喻為史上最多國家及政府首長集聚的一次。 雖然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誠摯歡迎這項定案草案,做為他工作利器,但是他也譴責對防核擴散和裁軍議題的遺漏。 安南在1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顯然我們沒有達到希冀的每件事,而且191個國家一同開會的確難以達到共識」。他在安理會通過送到高峰會的草案結果文件後說:「漏掉了重要事項有防核擴散和裁軍問題,真是丟臉。」 安南引述該項文件草案裡的具建設性條款,像是各項發展、和平建構委員會、新人權議會、恐怖主義問題以及設立民主基金。 同時,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高峰會所準備的報告總結歸納出,在環境方面設定好目標的投資將會產生實質的經濟回饋,特別是對每天生活費低於1美元的10億多貧窮人口有益。 投資在對抗土地剝蝕和沙漠化的每一塊錢保守估計都會產生超過3塊美元的經濟利益,這些利潤能協助住在貧瘠土地上數百萬人對抗貧窮。這些錢可以用在像是梯田這種傳統又節約土地的部分。而花在輸送乾淨飲水和公共衛生設備上的每一塊錢,則可能回收14塊美元,達到令人刮目相看的收益。這代表極貧窮人民的收入可以陡增14倍之多。 經濟利益的來源主要有幾個原因,包括降低健康照護的花費,還有因為人們可用較少時間尋找水源以及提升學校出席力因而增加的生產力。 報告指出,和炸魚、採礦和內陸沙漠化等等破壞環境的活動所帶來的短期利益相比,把錢花在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的保育上更是值得。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5/2005-09-14-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劉小書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范景硯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sep2005/2005-09-14-09.asp 作者:吳斐竣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緣起 「在城市裡,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這個口號緣起於 1998年9月22日 ,法國土地規劃及環境部門發起了這樣一個全國性的運動,全法國共有35個城鎮響應這個號召,都市居民強力的支持這項運動。而歐盟國家也將汽車使用、城市運輸這些議題安排在優先順位上。2001年起,歐洲執行委員會環境部(DG Environment)決定提供「無車日」運動(Car Free Dayt)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協助,順勢將這個活動擴大成「歐洲易行週 」( European Mobility Week )。 「在城市裡,我不開車!」的議題 , 提昇大眾與政策制訂者,注意過度使用車輛為城市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空氣污染、噪音、塞車問題等等。同時也藉此機會,再次肯定行人、自行車的用路權,增加行人徒步區,及加強都會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來改善都市的交通。當然,這也是個喚起民眾環境保護意識的好時機。 主題 今日的生活,完全不使用汽車已經不可能的。無車日的理想,是保留一部份的活動區域給行人、自行車、低污染的交通工具及大眾運輸工具,讓歐洲的居民重新思考並體驗交通工具所帶來另外的涵意,並非只是單純的限制汽車通行。就大都會而言,這也是一個檢視新制度或新發展的好機會。例如:使用低污染交通工具的接駁系統、大眾運輸的新路線、共乘制度、自行車專用道路與停車區域的管理等。這些討論可以區分為七個主題: (一) 大眾運輸 (Public Transport):各種不同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讓人們舒適的利用這些交通工具,例如候車亭的改善。 (二) 自行車(Cycling):建設更安全的自行車專用道,或介紹特殊造型的新型自行車。 (三) 生活化街道 / 綠色道路 (Living Streets / Greenways):調查與試驗如何改善街道, 讓街道成為所有人都能夠享用的無障礙空間。進行綠化,讓林蔭道路成為舒適而輕鬆的徒步空間等。 (四)小汽車使用責任:評估車輛的管制、停放規劃、清潔宣導,宣導有效節約能源的駕駛方法等。 (五)旅運管理:旅運管理計畫、自用車合用/共乘、彈性上下班時間、居家就業等。 (六)休閒與購物:提供商店、餐廳、休閒設施的資訊或地圖,推廣使用鄰近的休閒設施,或推出認識自己城市的導覽活動等。 (七)旅運健康:探討空氣品質及噪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走路和騎自行車的好處、,以及施行健康檢查的必要等。 2005 年歐洲易行週主題是:聰明通勤(Clever Commuting),推廣一種新的通勤方式。在尖峰時刻,通勤明顯地造成交通阻塞,除了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對於經濟也是一種損失。另一方面研究經驗顯示,不論是藉由自行車、步行或大眾運輸工具來減少通勤者駕車的里程數,都不需要大量的投資。 企業雇主與商務人士,不論他們的規模大小,都能對改善通勤造成的交通問題貢獻一己之力。這對於雇主、員工以及更大範圍的社區,都能提供不同的好處。對於可持續性通勤的投資,不僅有益於社會整體,同時對於雇主與員工本身也有實際的好處,包括: 健康與安全:聰明通勤有助於促進員工的健康。藉由減少使用汽車,改由騎自行車或步行,不僅能增加員工的身體活動,同時也減少對周遭空氣的污染。 保護環境:選擇替代性能源的汽車,能幫助雇主達成他們環境管理的目標。 提升無障礙性:聰明通勤要求對員工、運輸者、訪客實現提升無障礙性的承諾。這將有助於提高公司對員工的吸引力,並且給予公司客戶更多的方便。 減低成本:聰明通勤將可以減少政府投入於道路與停車場興建與維持的經費,同時也減少對於環境的破壞。 公共印象: 藉由提倡聰明通勤,企業雇主可以表現他們對於社會關切議題的承諾,並且表達商業倫理的重要性。 參與國家與城市 跨國運動的成功,不僅需要各國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與企業、學校的參與,同樣十分重要。從參與的城市數量來看,「無車日」與「歐洲易遊週」基本上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從參與的國家來看,「無車日」活動則是非常歐洲中心的。 在2002∼2004年的週期內,有39個國家至少曾經舉辦過這項活動。舊歐盟15國佔了36%,而2004年新入會的10個國家也都有參與,佔26%。未加入歐盟的國家,不論是發展程度高的瑞士、愛爾蘭,或是較低度發展的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共有9個國家參與,佔23%。接受鄰近強權之規範的學習效果,表現得十分明顯。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洲國家對這項活動的反應則是非常冷清。參與城市最多的國家是巴西,另外加拿大、阿根廷、哥倫比亞也有少數城市參加。這些國家廣義來說,同屬歐洲文化圈。而作為汽車大國的美國,令人遺憾的,並沒有參與這項活動。這或許是地理條件的差異過大所致。 再回到歐洲。英國、法國、德國這三個指標性的國家,參與城市數目是下降的。荷蘭、盧森堡大致維持一致,而奧地利、義大利、捷克的參與城市數目則有增加。雖然「無車日」活動受到歐盟官員的支持,但「無車日」與「歐洲易遊週」活動的參與城市數目能否繼續成長,則還有待觀察。
附帶一提,台灣出現在參與名單中,似乎有些突兀。台灣從2002年開始參與無車日活動,這一年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和花蓮市5個城市同步萬人共騎上大街。2005年則有台北縣市與台中市舉辦活動。而活動方式不外乎當天封閉一小段馬路幾個小時,由政府首長率領民眾騎自行車。「無車日」似乎變成了「腳踏車嘉年華會」;連臨時增加行人徒步區都不敢嘗試。然而從前文的討論可以得知,「無車日」在歐洲牽涉的議題廣泛,可舉行各種多樣的活動。台灣的各城市卻是選擇了最容易的方式,短短幾小時的活動,並沒有辦法提供民眾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想像。如果減少汽車使用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腳踏車嘉年華會」式的「無車日」,不過是「柿子挑軟的吃」罷了! 城市生活的新想像 無車日活動在2005年似乎出現了下挫的現象。法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宣布,將以「另類出行週」取代「無車日」活動。原因是這兩年「無車日」活動的開展遭遇了一些問題。由於市中心不能通行,許多汽車駕駛人並沒有真的不開車,而是被迫繞道而行,反而造成城市周邊的交通大亂,「無車日」反倒成為某些地區的「塞車日」。「另類出行週」則是要求人們在這一週內盡量選擇無污染或低污染的交通工具。 「無車日」活動的式微,在2004年就可看出徵兆。這一年巴黎市區內實施「無車日」活動的區域,比起2003年來的縮小。此外,德國的柏林與義大利的羅馬,也在2004年退出了這項活動。 反對「無車日」的人會說:「只有一天有甚麼意義?」贊成的人卻認為:「只有一天也好!」雙方其實承受著同樣的痛苦。的確,城市交通與整體生活環境的改善,需要更多長遠、制度性的調整。完全的「無車日」是個烏托邦,但「無車日」可貴之處在於提供我們對於城市生活的另一種想像。不只是為了環境保護,也為了找回有豐富多樣活動,並且能夠安全、健康行走在其間的城市生活。(2005-09-19)
播出日期:9月21日(三) 上午10:00-11:00重播 【封面故事】上山下山難 當國土復育成為環境生態的救急藥方,一個立意良善的政策,卻在偏遠山區面臨巨大的阻力,在新法未立、舊法懈怠下,山林生態的民宿違建與農地濫墾更加惡化,居山的民眾在天災年年來襲,面對上山家園殘破、道路難行,下山遷村無望、生活不易的情形下,徬徨的不知未來…… 【看守台灣】全民公敵 從921發生前到現在,不記得經過幾個災變,跟隨居民、學者和政府官員到現場會勘,但無論天災或人禍造成的國土變遷環境更替,總有人無法觸及的角落,這些人煙罕至的地方是否潛在著危機?大面積的狀況又如何,總是個謎。因緣際會接觸到中大太空遙測中心,我們發現了另一個看地球的方式,轉個角度,改變了我們看台灣的習慣,如果站的更高更遠,我們看見的台灣又會呈現什麼樣貌? ◆[編輯報報]本週推出無車日專題:出門少開車 省能又環保 --﹥ 編輯室 全球38個主要國家共同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已於2005年2月生效。雖然台灣由於特殊的國際處境,短期內沒有適用的壓力。但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際上高居全球第22名。為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同時爭取國際支持,政府預定2006年開始對二氧化碳進行減量排放的管制。 每日奔馳於道路的各式汽機車,是工業廢氣以外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等有害氣體,隨時侵害著我們的身體。限制汽車使用,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議題,被談論了許久卻不見實際的突破。另一方面,油價逐漸上漲,甚至有人預估即將達到每桶100美金的歷史天價。這也讓我們更迫切的尋求替代「汽油+汽車」的交通方案。 自2002年台灣首次引進「無車日」活動以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皆發表專文,提醒世人汽車對我們生活環境的傷害。今年配合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及油價的飆漲,我們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減少汽車使用與如何更乾淨省能的開車。在介紹「無車日」與「歐洲易遊週」活動近幾年的消長趨勢之後,分別從直接與間接政策兩方面,進行各種減少汽車使用可能性的探討。 因應石油危機而展開的各式新能源研究,同樣具有改善空氣品質的功效。使用生質柴油是目前引擎技術上最可行的。它具有燃燒時更完全且不含硫的特性,可大幅降低引擎的廢氣排放品質。無廢氣但更高技術層次的氫燃料電池系統,也開始應用於公車上並在歐洲城市中實地測試,很快就能享受這項科技為環境帶來的好處。 另一個減少汽車廢氣的方法是降低使用汽車的機會。倫敦首創的汽車塞車費,對於空氣品質、交通擁塞都有顯著改善,值得國內參考。捷運路網越完善,人們也就越不需要自行開車。香港與東京都是捷運高度發達的城市,透過對這兩個異鄉的觀察,體驗只需要雙腳的都會生活。 感謝智邦生活館於本協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之際,不吝提供發報平台,及時協助環境資訊電子報發送,讓電子報能順利寄達各位讀者信箱,協會特表謝忱! 身為非營利組織,在此也向您推薦智邦生活館推出的虛擬主機服務,其價錢合理、品質穩定,並有專業管理。更重要的是,智邦生活館長期為公益團體提供網路平台,從事公益募款與資訊發送,是值得信賴的公司。有興趣的讀者請洽智邦生活網。 本會於7月20日發現伺服器遭受駭客入侵,影響所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亦受影響,無法正常作業;另40多個置放於該伺服器之民間團體網站,均遭波及停擺。幸經本會同仁與資訊志工的投入,目前情況正逐漸復原當中,謹向這段期間蒙受不便的各界夥伴與讀者群致歉。 目前本會已更換部分伺服器硬體配備,不過仍需持續的經費挹注以利後續的軟硬體設備維護。善心人士請洽yang2035@e-info.org.tw或電02-23021122楊小姐。 需求條件如下: 1.喜歡自然,關心環境、生態相關議題 有意接受挑戰、熱愛學習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提供履歷、照片、自傳,寄至yang2035@e-info.org.tw
楊小姐或郵寄至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電話:02-2302-1122 傳真:02-2302-0101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