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09-19(全文版)

   本日主題: 出門少開車 省能又環保
環境新聞 [生態保育]逐步建構植群系統資料庫 展現國土保育基礎調查成果
[永續發展]2005世界高峰會起跑 150位領袖聯合國紐約總部聚首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09-19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9-19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9-14
專  題 [無車日]在城市裡,我不開車
活動訊息 [節目預告]
編輯報報 本週推出無車日專題:出門少開車 省能又環保
本會訊息 感謝智邦公司協助發送本期電子報
本會伺服器逐漸修復中 歡迎挹注善款以利軟硬體維護
★響應資源回收,單面可列印回收紙募集中,意者請電洽本會
徵求企劃編輯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逐步建構植群系統資料庫 展現國土保育基礎調查成果 --﹥

本報訊 (蘇柏維 報導)

  農委會林務局於日前(8、9日)舉辦第三屆台灣植群多樣性研討會,該研討會已持續舉辦第三年。主要在於展現自2003年以來執行「國家植群多樣性調查及製圖計劃」至今為止的成果,現場展示了植群系統資料庫架構圖,資料庫內容將於近期正式上線,將成果展現於國人面前。

  台灣有將近60%的面積為森林植群所覆蓋,而此優勢的生態系卻一直未有詳細且統一組織性的調查,其植物組成、結構資料皆未有明確認識。致使目前台灣雖設置有許多保護區,卻難以評估其對於稀少及瀕危植物的保護度。所以,在國家推動永續發展的方向下,由農委會推動此計劃,期望以此進行森林的「戶口調查」,展現森林植群的真貌。

  參與計劃的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邱祈榮教授表示,此計劃有三大目標。除訂定國家植群分類系統,還具有完成精細度較高的現生植群圖,以及建立台灣植群資訊系統的目標。研討會現場更展示了植群系統資料庫架構圖,資料庫的內容在這兩年各方學者的努力下漸進完整,也將於近期正式上線,將成果展現於國人面前。

  土地為國家之本,而森林植被又是保育土地的最佳方案。植群多樣性的計畫是國土保育的基本面,了解台灣全島的植群分佈對於國土保育及監測也有所助益。除將資料庫公開,以便進行研究外,更能藉此觀察同一地區不同植群的質量變化進而監測國土狀況,以達到危害防治的目的。

[永續發展]2005世界高峰會起跑 150位領袖聯合國紐約總部聚首 --﹥

   美國,紐約,2005-09-14(ENS)-經一番最終且密集之協商後,聯合國常會13日總算對聯合國改革問題以及千禧年發展目標之共識等最後文件草案達成協議,也為第59屆年會劃下句點。2005世界領袖高峰會今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揭幕,而此一草案則將續交由與會之150位領袖們進行討論。另外,此次峰會也被喻為史上最多國家及政府首長集聚的一次。

  雖然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誠摯歡迎這項定案草案,做為他工作利器,但是他也譴責對防核擴散和裁軍議題的遺漏。

  安南在13日的記者會上表示:「顯然我們沒有達到希冀的每件事,而且191個國家一同開會的確難以達到共識」。他在安理會通過送到高峰會的草案結果文件後說:「漏掉了重要事項有防核擴散和裁軍問題,真是丟臉。」

  安南引述該項文件草案裡的具建設性條款,像是各項發展、和平建構委員會、新人權議會、恐怖主義問題以及設立民主基金。

  同時,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高峰會所準備的報告總結歸納出,在環境方面設定好目標的投資將會產生實質的經濟回饋,特別是對每天生活費低於1美元的10億多貧窮人口有益。

  投資在對抗土地剝蝕和沙漠化的每一塊錢保守估計都會產生超過3塊美元的經濟利益,這些利潤能協助住在貧瘠土地上數百萬人對抗貧窮。這些錢可以用在像是梯田這種傳統又節約土地的部分。而花在輸送乾淨飲水和公共衛生設備上的每一塊錢,則可能回收14塊美元,達到令人刮目相看的收益。這代表極貧窮人民的收入可以陡增14倍之多。

  經濟利益的來源主要有幾個原因,包括降低健康照護的花費,還有因為人們可用較少時間尋找水源以及提升學校出席力因而增加的生產力。

  報告指出,和炸魚、採礦和內陸沙漠化等等破壞環境的活動所帶來的短期利益相比,把錢花在棲息地和生態系統的保育上更是值得。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09-19 --﹥

  • [土地水文]水資源紀念館成立 彰顯二峰圳。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80年前,在來義鄉以自然工法,興建一座無動力的二峰圳,引山區溪水灌溉平地蔗田,在文建會協助下,16日在來義鄉的喜樂發發吾社區成立「水資源紀念館」,大武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曹啟鴻指出,以生態工法搭建的二峰圳,比高山水壩還耐用,直到今天二峰圳在枯水期,每天仍有兩萬噸供水量,豐水期則高達10萬噸,自然工事不但符合生態,也與環境共存,並創造更大的永續發展效益。 (屏東 聯合報)

  • [土地水文]疏濬挖走石頭 東勢居民不滿。東勢石角溪居民認為縣府疏濬工程有必要性,但是大石頭屬於河川生態的一部分,不可以拿走,東勢鎮環保人士指出,過去大甲溪河川巡守人員有警察配合,但是目前河川疏濬缺乏監督,公權力不伸張,即使規定一米以上的大石頭不可以載走,還是有業者趁昏暗時刻,拖板車載走大石頭,居民都敢怒不敢言。 (台中 中國時報)

  • [公害污染]捷運汙泥倒淡水河 罰10萬。台北捷運新莊線工程傾倒廢土到淡水河內,台北市環保局在汙泥傾倒地點上下游採水檢驗,檢驗報告15日出來,上下游水質變化超過50%,已構成汙染行為,將依違反水汙染防治法罰10萬元。 (台北 聯合報)

  • [公害污染]反彰工火力發電廠 20團體連署。台電計畫興建彰工火力發電廠,環保團體認為將帶給地方汙染,包括縣環保聯盟、海岸保育行動聯盟、綠色主張工作室等近20個國內環保團體已經串聯連署反對,鹿港鎮公所也聲援這項行動,反彰工火力發電廠的風潮,正在地方上暗濤洶湧。 (彰化 聯合報)

  • [永續發展]援中港濕地公園 2006年初動工。高雄市楠梓區援中港濕地是全市唯一擁有紅樹林,工務局15日決定將逐年編列1億2000萬元闢建濕地公園,工務局表示,這是繼左營洲仔濕地、美術館人工溼地、本和里滯洪池濕地公園,相繼完工後,正要積極籌建的濕地公園。 (高雄 聯合報)

  • [生活環境]漁業署:石斑若複檢出孔雀石綠 須清池。孔雀石綠是一種工業染料,農委會禁止使用孔雀石綠供動物用藥,且不得在食品中檢出孔雀石綠,不過,漁業署最近在部分養殖場檢出孔雀石綠,目前由當地縣市政府監控不合格養殖場,其養殖物暫時不得上市,並將進行複檢,官員指出,如果複檢確認業者確有違規使用孔雀石綠,將要求重新處理魚塭池水及底泥,其養殖物也不得銷售。 (台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自製疫苗工廠 竹南動土。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發中心的生物製劑先導工廠,17日下午動土,位於竹南科學園區內的這座工廠,將是台灣第一座符合國際最新優良製造規範標準,且以研發為主、生產為輔的生物製劑先導工廠,預計2006年底完工,2007年試行量產與認證。 (苗栗 聯合報)

  • [生活環境]全台168萬人曾受暴 88%是家庭暴力。台灣防暴聯盟15日公布民意調查顯示,7%民眾表示自己或親友曾受到家庭暴力或性暴力,推估全台約有168萬人受暴,其中88.4%遭受家庭暴力,8.4%遭性侵害;70.8%民眾認為,政府在防治家庭暴力或性暴力的措施是不足的。 (台北 民生報)

  • [生活環境]配合國際無車日 13人行道單車17日上路。為響應國際無車日活動,台北市將陸續有13路段人行道可合法騎自行車。台北市交通局表示,即日起將陸續試辦「人與自行車共道」,開放鄰近台北捷運站、學校或河濱腳踏車道的社區周邊及幹道人行道,供腳踏車共乘。 (台北 聯合報)

  • [生活環境]中二高垃圾空降 海K農民。中二高竹南鎮港墘里約500公尺長的高架路段未設護籬,駕駛人丟棄的瓶罐、垃圾,不僅汙染橋下農田,甚至傳出掉落物砸人的情事,農民氣得哇哇叫;里長要求高速公路局儘速設置防護網,不要讓農民被逼得戴安全帽下田工作。 (苗栗 聯合報)

  • [生活環境]鳳山鳳翔休閒公園 變回垃圾山。鳳山市鳳翔休閒公園從原本的垃圾山變身為主題休閒公園,但啟用不到1年,因為經費不足,中央補助沒有著落,招商困難,再加上人煙稀少,市公所管理不易,使得公廁、路燈等設施被破壞,環境也變得髒亂不堪,成為治安死角。 (高雄 聯合報)

  • [生活環境]全台7萬人 一起掃地球。7萬名志工,17日上午攜手清掃台灣。「清潔地球」活動,我國參加已5年,今年(2005)達最高峰,全台共有7萬人報名,上午10時一到,志工們分別在1600個地點同步展開清掃,共清出18000袋以上的垃圾,也給了國人一個最清爽的中秋節。 (台北 中時晚報)

  • [生活環境]台北縣市簽署京都議定書宣言。為配合國際無車日,台北縣市自行車隊4000多人17日一早在華江橋縣市交界處大會師,帶頭的代理縣長林錫耀與台北市長馬英九並共同簽署「京都議定書宣言」,由活動代言人蕭亞軒及環保署副署長林達雄、自行車國家教練李福祥等人見證。 (台北 中時晚報)

  • [生活環境]反家暴 紫絲帶電影節揭幕。為透過具體影像呈現,呼籲更多民眾關切家暴議題,台北縣家暴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催生了「紫絲帶電影節」,代理縣長林錫耀表示,台北縣第一屆紫絲帶電影節精選了10部相關家庭暴力、性侵害、兒童虐待題材的國內外電影,活動將為期2個月。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廢棄眷村 垃圾天堂。台中市70多處眷村,已遷走近20處,但人去屋空,留下滿地垃圾,南屯區春社里台貿五村、馬祖二村、干城六村,現在還有40多戶,但居民有如生活在廢墟,垃圾髒亂,雜草叢生,還有遊民入侵,強力膠等毒品,環保局表示,將出面協助軍方清理,但清走垃圾後,軍方如不豎起圍籬,則開罰單處分。 (台中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9-19   --﹥

  • [生活環境]第15屆國際植物營養大會在京召開。這次國際植物營養大會是為慶祝中國農業大學百年華誕舉辦的,也是首次舉辦國際植物營養大會,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位專家教授出席會議並提交論文。本次大會圍繞主題設立了9個專題,邀請了9位國際知名專家做大會特邀報告,重點就植物營養分子生物學和離子組學,植物營養與食品質量和人體健康,鹽鹼環境污染與生物修復,肥料與養分管理等進行交流。 (北京 人民日報)

  • [生活環境]颱風季節無颱風 廣東生態亮紅燈。廣東繼2004年出現「零颱風」後,2005年至今只有1個強熱帶風暴(即尚未達到颱風級別的「珊瑚」)在廣東西部的雷州半島挨上了邊。專家認為,廣東颱風季節無颱風現象2005年仍然延續,將造成生態環境的退化。 (廣東 新華社)

  • [生活環境]中國上半年草原火災次數處歷史低位。2005年1至6月,全國共發生草原火災454起,受害草原面積3.3萬公頃,未造成人員傷亡和牲畜損失。草原火災次數和受害面積均處歷史低位水平。 (北京 人民日報)

  • [生活環境]首鋼搬遷不是污染「外遷」 搬遷地河北要細致環評。環保總局有關負責部門15日與北京市各相關部門就首鋼搬遷進行了討論,環保部門在做好首鋼環境影響評價的同時,還將對搬遷地河北進行細致地環境影響評價,評價將細致到當地空氣、水可能出現的細微變化。 (北京 北京青年報)

  • [生態保育]新疆建公路 特地架橋為濕地「讓路」。隨著民間團體發起多次保護環境行動,中國有關部門的環保意識終於有所上升。月底即將通車連接新疆和碩至庫爾勒的314四號國道高速公路,特別興建2座特大橋樑,為公路沿途的濕地「讓路」。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綠色製造:中國企業艱難轉型應對歐盟環保指令。以低成本、低價格而在國外市場「所向披靡」的中國機電出口企業正在經歷巨大的陣痛,將要實施的兩項歐盟環保指令使這些企業必須尋找新技術、新材料,提高環保標准,並增加回收的成本。 (廣東 新華社)

  • [公害污染]上海黃浦江油輪貨輪相撞 燃油污染江面。上海黃浦江上17日發生油輪和貨輪相撞的意外,50噸燃油洩漏,在江上形成長100公尺、寬200公尺的油污。港務單位緊急疏散船舶,以防引發火災。 (中國 中廣新聞網)

  • [土地水文]黃河委:黃河源區生態環境建設面臨5大威脅。中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消息稱,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黃河源區生態環境建設正面臨著5大威脅:水土流失面廣量大、重點地區生態環境失衡、土地沙化面積呈加劇之勢、草原退化嚴重、水源涵養功能下降。 (河南 中新網)

  • [土地水文]河流乾涸、冰川退縮 長江源頭買水喝。地處長江源頭第一縣的曲麻萊縣,過去水資源十分豐富,但是近年來卻出現了河流乾涸、地下水位下降、冰川退縮等現象。 (青海 華南新聞)

  • [土地水文]長江泥沙公報顯示:「長治」工程使長江泥沙減少。長江水文局16日發布的「長江泥沙公報」顯示,1999年至2003年實施的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第5期治理效益十分顯著。5年內,在雲、貴、川、甘、陝、鄂、渝、豫8省(市)的116縣,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1萬平方公里,將這些地區的林草覆蓋率提高了23%,年減少土壤侵蝕量0.6億噸。 (湖北 新華社)

  • [土地水文]甘肅建恐龍地質公園展示大量古生物足印化石。中國甘肅省永靖縣文化局官員指出,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日前完工,計劃於2005年10月初開園,屆時遊客將可看到中國境內第一次發現的翼龍和鳥腳類足印化石群。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哲學]引種稀有植物 謹防「綠色陷阱」。以投資種植食用仙人掌為名,涉嫌詐騙1900多萬元,一連串利用引種稀有植物欺騙農民和投資者的案件,近期被山東萊陽市、文登市警方破獲。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就此提醒廣大農民和投資者,引種稀有植物要慎重,謹防掉入「綠色陷阱」。 (山東 人民日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09-14 --﹥

  • [全球變遷]歐菲利亞颶風威脅南卡與北卡州

  • [環境經濟]卡崔娜颶風肆虐 野生動物保護區損失達九千多萬美元

  • [環境政策]法官頒布世界爺(Giant Sequoi)國家紀念區砍伐禁令

  • [生活環境]長青樹繫綠緞帶 企叮波伊西加斯凱德公司信守避伐

  • [生活環境]優勝美地赫奇赫奇峽谷祭十億美元修繕計劃

  • [生活環境]公共投入 再造洛杉磯港生機

  • [環境政策]燥熱新澤西 禁止室外燃火

[無 車日]在城市裡,我不開車 --﹥

作者:吳斐竣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中心策劃

緣起

  「在城市裡,我不開車!」(In town, without my car)這個口號緣起於 1998年9月22日 ,法國土地規劃及環境部門發起了這樣一個全國性的運動,全法國共有35個城鎮響應這個號召,都市居民強力的支持這項運動。而歐盟國家也將汽車使用、城市運輸這些議題安排在優先順位上。2001年起,歐洲執行委員會環境部(DG Environment)決定提供「無車日」運動(Car Free Dayt)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協助,順勢將這個活動擴大成「歐洲易行週 」( European Mobility Week )。

  「在城市裡,我不開車!」的議題 , 提昇大眾與政策制訂者,注意過度使用車輛為城市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空氣污染、噪音、塞車問題等等。同時也藉此機會,再次肯定行人、自行車的用路權,增加行人徒步區,及加強都會地區的大眾運輸系統,來改善都市的交通。當然,這也是個喚起民眾環境保護意識的好時機。

主題

  今日的生活,完全不使用汽車已經不可能的。無車日的理想,是保留一部份的活動區域給行人、自行車、低污染的交通工具及大眾運輸工具,讓歐洲的居民重新思考並體驗交通工具所帶來另外的涵意,並非只是單純的限制汽車通行。就大都會而言,這也是一個檢視新制度或新發展的好機會。例如:使用低污染交通工具的接駁系統、大眾運輸的新路線、共乘制度、自行車專用道路與停車區域的管理等。這些討論可以區分為七個主題:

  (一) 大眾運輸 (Public Transport):各種不同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如何讓人們舒適的利用這些交通工具,例如候車亭的改善。

  (二) 自行車(Cycling):建設更安全的自行車專用道,或介紹特殊造型的新型自行車。

  (三) 生活化街道 / 綠色道路 (Living Streets / Greenways):調查與試驗如何改善街道, 讓街道成為所有人都能夠享用的無障礙空間。進行綠化,讓林蔭道路成為舒適而輕鬆的徒步空間等。

  (四)小汽車使用責任:評估車輛的管制、停放規劃、清潔宣導,宣導有效節約能源的駕駛方法等。

  (五)旅運管理:旅運管理計畫、自用車合用/共乘、彈性上下班時間、居家就業等。

  (六)休閒與購物:提供商店、餐廳、休閒設施的資訊或地圖,推廣使用鄰近的休閒設施,或推出認識自己城市的導覽活動等。

  (七)旅運健康:探討空氣品質及噪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走路和騎自行車的好處、,以及施行健康檢查的必要等。

  2005 年歐洲易行週主題是:聰明通勤(Clever Commuting),推廣一種新的通勤方式。在尖峰時刻,通勤明顯地造成交通阻塞,除了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對於經濟也是一種損失。另一方面研究經驗顯示,不論是藉由自行車、步行或大眾運輸工具來減少通勤者駕車的里程數,都不需要大量的投資。

  企業雇主與商務人士,不論他們的規模大小,都能對改善通勤造成的交通問題貢獻一己之力。這對於雇主、員工以及更大範圍的社區,都能提供不同的好處。對於可持續性通勤的投資,不僅有益於社會整體,同時對於雇主與員工本身也有實際的好處,包括:

  健康與安全:聰明通勤有助於促進員工的健康。藉由減少使用汽車,改由騎自行車或步行,不僅能增加員工的身體活動,同時也減少對周遭空氣的污染。

  保護環境:選擇替代性能源的汽車,能幫助雇主達成他們環境管理的目標。

  提升無障礙性:聰明通勤要求對員工、運輸者、訪客實現提升無障礙性的承諾。這將有助於提高公司對員工的吸引力,並且給予公司客戶更多的方便。

  減低成本:聰明通勤將可以減少政府投入於道路與停車場興建與維持的經費,同時也減少對於環境的破壞。

  公共印象: 藉由提倡聰明通勤,企業雇主可以表現他們對於社會關切議題的承諾,並且表達商業倫理的重要性。

參與國家與城市

  跨國運動的成功,不僅需要各國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與企業、學校的參與,同樣十分重要。從參與的城市數量來看,「無車日」與「歐洲易遊週」基本上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從參與的國家來看,「無車日」活動則是非常歐洲中心的。

  在2002∼2004年的週期內,有39個國家至少曾經舉辦過這項活動。舊歐盟15國佔了36%,而2004年新入會的10個國家也都有參與,佔26%。未加入歐盟的國家,不論是發展程度高的瑞士、愛爾蘭,或是較低度發展的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共有9個國家參與,佔23%。接受鄰近強權之規範的學習效果,表現得十分明顯。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洲國家對這項活動的反應則是非常冷清。參與城市最多的國家是巴西,另外加拿大、阿根廷、哥倫比亞也有少數城市參加。這些國家廣義來說,同屬歐洲文化圈。而作為汽車大國的美國,令人遺憾的,並沒有參與這項活動。這或許是地理條件的差異過大所致。

  再回到歐洲。英國、法國、德國這三個指標性的國家,參與城市數目是下降的。荷蘭、盧森堡大致維持一致,而奧地利、義大利、捷克的參與城市數目則有增加。雖然「無車日」活動受到歐盟官員的支持,但「無車日」與「歐洲易遊週」活動的參與城市數目能否繼續成長,則還有待觀察。

  參與歐洲易遊週 參與在城市我不開車 支持歐洲易遊週 支持在城市我不開車
2002 303 1422 104 312
2003 265 931 407 438
2004 376 1146 465 238

  附帶一提,台灣出現在參與名單中,似乎有些突兀。台灣從2002年開始參與無車日活動,這一年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和花蓮市5個城市同步萬人共騎上大街。2005年則有台北縣市與台中市舉辦活動。而活動方式不外乎當天封閉一小段馬路幾個小時,由政府首長率領民眾騎自行車。「無車日」似乎變成了「腳踏車嘉年華會」;連臨時增加行人徒步區都不敢嘗試。然而從前文的討論可以得知,「無車日」在歐洲牽涉的議題廣泛,可舉行各種多樣的活動。台灣的各城市卻是選擇了最容易的方式,短短幾小時的活動,並沒有辦法提供民眾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想像。如果減少汽車使用是不可避免的,那麼「腳踏車嘉年華會」式的「無車日」,不過是「柿子挑軟的吃」罷了!

城市生活的新想像

  無車日活動在2005年似乎出現了下挫的現象。法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部宣布,將以「另類出行週」取代「無車日」活動。原因是這兩年「無車日」活動的開展遭遇了一些問題。由於市中心不能通行,許多汽車駕駛人並沒有真的不開車,而是被迫繞道而行,反而造成城市周邊的交通大亂,「無車日」反倒成為某些地區的「塞車日」。「另類出行週」則是要求人們在這一週內盡量選擇無污染或低污染的交通工具。

  「無車日」活動的式微,在2004年就可看出徵兆。這一年巴黎市區內實施「無車日」活動的區域,比起2003年來的縮小。此外,德國的柏林與義大利的羅馬,也在2004年退出了這項活動。

  反對「無車日」的人會說:「只有一天有甚麼意義?」贊成的人卻認為:「只有一天也好!」雙方其實承受著同樣的痛苦。的確,城市交通與整體生活環境的改善,需要更多長遠、制度性的調整。完全的「無車日」是個烏托邦,但「無車日」可貴之處在於提供我們對於城市生活的另一種想像。不只是為了環境保護,也為了找回有豐富多樣活動,並且能夠安全、健康行走在其間的城市生活。(2005-09-19)

資料來源:

台北市與台北縣、高雄市機動車輛比較

無車日官方網站

  台北市 台北縣 高雄市
歐洲易遊週官方網站 總 人 口 2,616,793 3,725,057 1,512,280
  汽 車 數 722,211 886,169 421,015
  機 車 數 1,024,236 2,008,491 1,112,702
  每千人汽車數 276 238 278
  每千人機車數 391 539 736
  資料來源:臺北市交通資料快報第202期July 2005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上山下山難 --﹥

播出日期:9月21日(三) 上午10:00-11:00重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上山下山難

  當國土復育成為環境生態的救急藥方,一個立意良善的政策,卻在偏遠山區面臨巨大的阻力,在新法未立、舊法懈怠下,山林生態的民宿違建與農地濫墾更加惡化,居山的民眾在天災年年來襲,面對上山家園殘破、道路難行,下山遷村無望、生活不易的情形下,徬徨的不知未來……

【看守台灣】全民公敵

  從921發生前到現在,不記得經過幾個災變,跟隨居民、學者和政府官員到現場會勘,但無論天災或人禍造成的國土變遷環境更替,總有人無法觸及的角落,這些人煙罕至的地方是否潛在著危機?大面積的狀況又如何,總是個謎。因緣際會接觸到中大太空遙測中心,我們發現了另一個看地球的方式,轉個角度,改變了我們看台灣的習慣,如果站的更高更遠,我們看見的台灣又會呈現什麼樣貌?

[編輯報報]本週推出無車日專題:出門少開車 省能又環保 --﹥

編輯室

  全球38個主要國家共同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已於2005年2月生效。雖然台灣由於特殊的國際處境,短期內沒有適用的壓力。但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際上高居全球第22名。為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同時爭取國際支持,政府預定2006年開始對二氧化碳進行減量排放的管制。

  每日奔馳於道路的各式汽機車,是工業廢氣以外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二氧化碳以及一氧化碳、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等有害氣體,隨時侵害著我們的身體。限制汽車使用,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議題,被談論了許久卻不見實際的突破。另一方面,油價逐漸上漲,甚至有人預估即將達到每桶100美金的歷史天價。這也讓我們更迫切的尋求替代「汽油+汽車」的交通方案。

  自2002年台灣首次引進「無車日」活動以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年皆發表專文,提醒世人汽車對我們生活環境的傷害。今年配合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及油價的飆漲,我們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減少汽車使用與如何更乾淨省能的開車。在介紹「無車日」與「歐洲易遊週」活動近幾年的消長趨勢之後,分別從直接與間接政策兩方面,進行各種減少汽車使用可能性的探討。

  因應石油危機而展開的各式新能源研究,同樣具有改善空氣品質的功效。使用生質柴油是目前引擎技術上最可行的。它具有燃燒時更完全且不含硫的特性,可大幅降低引擎的廢氣排放品質。無廢氣但更高技術層次的氫燃料電池系統,也開始應用於公車上並在歐洲城市中實地測試,很快就能享受這項科技為環境帶來的好處。

  另一個減少汽車廢氣的方法是降低使用汽車的機會。倫敦首創的汽車塞車費,對於空氣品質、交通擁塞都有顯著改善,值得國內參考。捷運路網越完善,人們也就越不需要自行開車。香港與東京都是捷運高度發達的城市,透過對這兩個異鄉的觀察,體驗只需要雙腳的都會生活。  

感謝智邦公司協助發送本期電子報  --﹥

  感謝智邦生活館於本協會伺服器遭駭客入侵破壞之際,不吝提供發報平台,及時協助環境資訊電子報發送,讓電子報能順利寄達各位讀者信箱,協會特表謝忱!

  身為非營利組織,在此也向您推薦智邦生活館推出的虛擬主機服務,其價錢合理、品質穩定,並有專業管理。更重要的是,智邦生活館長期為公益團體提供網路平台,從事公益募款與資訊發送,是值得信賴的公司。有興趣的讀者請洽智邦生活網

本會伺服器逐漸修復中 歡迎挹注善款以利軟硬體維護  --﹥

    本會於7月20日發現伺服器遭受駭客入侵,影響所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亦受影響,無法正常作業;另40多個置放於該伺服器之民間團體網站,均遭波及停擺。幸經本會同仁與資訊志工的投入,目前情況正逐漸復原當中,謹向這段期間蒙受不便的各界夥伴與讀者群致歉。

  目前本會已更換部分伺服器硬體配備,不過仍需持續的經費挹注以利後續的軟硬體設備維護。善心人士請洽yang2035@e-info.org.tw或電02-23021122楊小姐

徵求【企劃編輯】:  --﹥

需求條件如下:

    1.喜歡自然,關心環境、生態相關議題
    2.願意負責環境專案及支援電子報相關採訪或編輯工作
    3.大專畢,專案企劃及執行相關經驗一年以上
    4.積極、樂觀、有想法、男女不拘

    有意接受挑戰、熱愛學習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提供履歷、照片、自傳,寄至yang2035@e-info.org.tw 楊小姐或郵寄至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電話:02-2302-1122  傳真:02-2302-0101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需求條件如下: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2.願意負責每日電子報活動訊息區塊的編輯工作,作業時間彈性
  2.基本的電腦操作(會上網、文書處理、郵件軟體操作)
  3.勇於主動聯繫並求證消息來源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寄至 pon@e-info.org.tw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徵求志工  --﹥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