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嘎嘎 在我還沒接觸昆蟲之前早就有人告訴我,路旁枝葉上的泡沫不是別人吐的口水而是泡沫蟲,大家都這樣叫它是泡沫蟲,但對那一坨坨泡沫還是沒什麼好印象,感覺它是不雅、有毒、骯髒的… 年少時曾經用樹枝去碰觸它,想知道泡沫裡的蟲蟲長什麼樣?但有點怕,怕蟲蟲突然從泡沫裡飛出來,旁邊的人見了都說好嘔心!但總撈不到什麼,泡沫裡什麼也沒有,這種感覺好像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直到懂得昆蟲生態之後總算迷題解開,反而有豁然開朗的愉悅,讓我對這些泡沫蟲起了敬佩之心,覺得牠們是有智慧的,看到路邊有「蟲」吐「口水」不覺得髒或不雅,而是大地的朝氣,到處充滿生命的痕跡。 泡沫蟲躲在巢裡不怕天敵攻擊,在巢裡就能吸取植物的莖液,不愁三餐,舒適又保暖。泡沫蟲就是沫蟬,同翅目沫蟬科,常見的沫蟬有紅紋沫蟬和小紅斑沫蟬,但沫蟬的種類很多,有些都不到 5mm大小,顏色都很樸素,保護色良好所以不容易發現。一年前我在南部的霧台山上拍照,遇到一隻蟲(圖二),沒有翅膀,胸背白色腹部橙紅色,是一隻怪蟲但很美!網路的朋友告訴我那是沫蟬的若蟲,但牠怎麼不築沫巢呢?也不知道這是哪一種沫蟬的若蟲體型那麼大?同年11月我在土城山區的步道上試著將一團大泡沫吹去上半部,露出跟霧台一樣的蟲蟲,過不久這隻被掀開沫巢的蟲蟲又從腹部「發功」,沒多久就築起一團泡沫了!(圖三)今年6月我在雙連遊樂區異外發現沫蟬的巢裡躲著一隻成蟲,透過光線照射我確定牠就是紅紋沫蟬,原來是一隻剛羽化的成蟲。據書上說沫蟬多數會在沫巢裡羽化,但有少部分會離巢羽化。
紅紋沫蟬成蟲頭胸部黑色,胸背隆起突出,翅膀有紅色的斑紋,常棲身於蕁麻科的植物,在月桃的嫩莖上也很容易找到牠們,喜歡群聚生活吸食植物的莖液,遇到騷擾會快速的彈跳飛離。 作者:Luna 鶩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就這樣,在電腦上放大倍率清查島上眾多燕鷗的結果,好像沒啥特別發現,然而,許多事情就如同生命般奇妙,就在我們行將放棄的時候,一張亂槍打鳥拍攝燕鷗在海面飛行覓食的照片中,燕鷗嘴前端的一抹黑讓我們迸出驚奇的叫喊聲。是的,就是那一抹黑!以及那較灰白的羽色、較小的體型,讓他有別於數量眾多的鳳頭燕鷗,而是我們尋覓良久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今年有五位外國鳥人專門到馬祖,並包漁船出海搜尋的結果,僅發現約10至12隻的個體呢! 很難相信,我們真的catch到他們的身影,猶記得當我們結束賞鷗行程時,還一度因為漁船在小島旁停留的時間太短,讓我們無法仔細搜尋而錯過與黑嘴端鳳頭燕鷗相見的機會而懊惱不已,甚至萌生包船出海的念頭,但由於另有其他行程安排,再加上臨時要找包船的資訊也不容易,便打消此念頭。殊不知,我們已透過鏡頭與他們巧遇了呢! 昨天剛看完「蝴蝶」這部溫馨的法國電影,片中的爺爺是一位蝴蝶收藏者,為了履行一個承諾,想盡方法要蒐集到「依莎貝爾蝶」,而開啟與一位小女孩的奇幻旅程。「依莎貝爾蝶」其實是一種蛾類,每年僅出現約10天,每隻成蟲個體的生命只有3天3夜,活動時間也僅集中在夜幕降臨的黃昏時分到上半夜這段時間,因此,要採集到這種蛾類的機率極低。這段旅程雖然沒有成功採集到「依莎貝爾蝶」,但途中的景緻與這對祖孫間逗趣並富含深意的對話、互動,每每令人莞爾、並漾起會心的微笑。返回居所後不久,一位友人之前寄給爺爺的不知名蝴蝶幼蟲快破蛹而出,爺爺引領著愛勒莎觀察這一場生之饗宴,在蝴蝶破蛹而出的剎那,二人不驚低呼,這不就是「依莎貝爾蝶」嗎?他們尋覓許久,卻不知這瑰寶早已在家裡等著他們。這不也如同生命的軌跡嗎?每天我們在與各種機遇碰撞間度過,心理或許企盼著某種機緣降臨、或許汲汲營營企圖摘取那生長在崖壁上清冷的雪蓮、或許為期望撲空的失落感緊緊攫住而感到窒息。殊不知,那曖曖內含光的璞玉瑰寶,早在身側散發幽微的光芒,一直在等待著你我稍微停下急促的步伐,低下頭留意、開啟那道細微訊息,激發這光芒恣意綻放並幻化為暖黃的光霧,包裹旅者疲憊的身、心、靈。 蛻變 此行除了賞鷗之外,那依傍著海灣、散發古樸與懷舊氛圍的閩東式傳統聚落,亦是吸引我留連駐足的所在。此種建築主要以灰白色與褐灰色的長方體石材堆砌而成,較為灰暗的色調有別於地中海式白牆藍頂的耀眼色澤,也因此讓馬祖的閩東式建築聚落更增添幾分神秘氣息;聽說石材堆疊的方式還會依照主人家的社經地位而有所區別呢!這些聚落在歷經年代的洗鍊後,有些已然傾圮,然而,由半倒的屋舍一隅捕捉其與那澄藍的天空或爽朗的白雲佩搭組合成的景象,倒也流露幾分遺世獨立的況味。有些建築物則在觀光局按原貌重新整修後,再現歷史空間的風華;這些空間,或成為在地社區居民聚會共同探尋先民生活歷程與聚落演變軌跡的所在、或構築為展示當地文物的場域、或委託民間經營為特色民宿與風味餐坊。亦使原本閒置的空間,注入生命的活力,活化在地聚落的面容。 座落在北竿的芹壁村當推特色民宿的代表,傳統的建築外觀,在外牆上還保留「反攻大陸」等標語的戰地特色,內部陳設的則是北歐IKEA的現代簡約風家飾,營造出閒適慵懶的氣息,你我也不自覺的放慢步調,任海風恣意撫觸雙頰、灌通心扉。(待續) 作者:賈福相
匆匆營營的忙碌中偷得浮生半日間,一個人靜靜地讀書,是閒讀書。隨手撿起一本與工作無關,與職業無關的書,沒有計畫,沒有系統地讀,是讀閒書。 過去3年,我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書,作了一些研究。任何文章與書籍,凡與教學研究有關的就是職業書,無關的就是閒書。 我的職業書比較有規則地陳列在辦公室和實驗室的書架上。我的閒書則在睡房,在書室,在廁所,在會客室的茶几土,東一堆,西一堆;一部分是中文,一部分是英文:有些是朋友送的,有些是自己買的;有幾本已經跟隨我很久了,有些已讓了幾遍,有些尚末開始讀;還有些書上圈圈點點,寫滿了字,晝滿了線。 閒書,天南地北,有武俠小說、四書五經、史記、古詩詞、近代詩、散文、小說、宗教、哲學、歷史、地方記、花樹、亭園、食譜等等,總有五六百本吧。 最近幾個月,閒書讀了不少,讀出了些閒事來,也讀出了些閒情來。 三墳五典 陳之藩的最近一本書《時空之海》,是遠東圖書公司1996年發行的。在第一篇的《進步與保守》中有一段引用魯迅的話:「當今之急:一曰生存,二曰溫飽,三曰發展。苟有阻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河圖洛書等等,一律踏倒它。」陳先生很不以為然,他說:「什麼是古是今?難道古今往來的一切都包括到你打倒之列了?什麼是人是鬼?魯迅先生連鬼世界也在打倒之中了?什麼是三墳五典?三墳失傳了多少年?連淵博的袁子才地不知是什麼,魯迅能告訴我什麼是三墳五典嗎?」 陳先生沒有講明魯迅的文章的出處和年代。我倒覺得魯迅的這一段有聲有色,氣勢磅礡。我也不知道甚麼是三墳五典,我還以為三墳是天地人三才,五典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呢。但知道與否並不能夠減弱這幾句話的力量。魯迅只是說不管古今經典多麼重要,只要是阻止求生存求溫飽或求進步的就踏倒,並不是全部踏倒。至於魯迅知不知道甚麼叫三墳五典,恐怕我們永遠也不得而知了。 今天剛好讀了南懷瑾的《易經繫傳別講》上冊,是1991年4月老古文化出版事業公司出版。其中有一段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原來「三墳」是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五典」就是五經,「八索」是八卦,「九丘」是河圖洛書的九疇。南懷瑾也提到了袁子才的故事,原來袁氏在自己的大門上貼了副對聯: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袁氏是否弄清楚甚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也只算是個疑案。他許是在吹大氣,但也狂得可愛,風景和學間不一定貼在自己的大門上麼。比較起來,我還是喜歡陶潛的「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受吾廬。」 美哉姜嫄 我最常讀的閒書是《詩經》,讀不懂還是讀,而且故意不看註解,特別是《國風》部分,這些民歌大多發生在河南山東一帶。快二千年了,有些遺風在山東我的家鄉仍可以見到聽到,所以讀起來特別親切。讀詩不同於讀散文和小說,字的排列,句的組合是一種藝術體態,透露出風景和感情,只要想像和感覺就夠了,不一定要懂,尤其是興(隱喻),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十個人讀可能會有十種不同的感覺,與原來作歌的人也許完全不一樣。就像抽象畫,不是要懂,是要感覺,有時連作者自己也不懂。我有一個朋友,他是一個爵士樂隊的領隊兼鋼琴手,他告訴我爵士樂隊演出不是因為懂,而是應時應景而出,表現一種多變的情緒,從而喚起聽者不同的響應。詩也是如此。 讀《大雅》,使我留戀忘返的是《生民》篇,美哉姜嫄! 這是賦體,是一首平鋪直敘的史詩。說的是周朝的老祖宗后稷,是個私生子,他的母親是沒有結過婚的大姑娘姜嫄,他的父親是神。有一天姜嫄到郊外散步,一不小心走進了神的大腳印裡,突然就心動了,心一動就懷了孕。這一段比天使們告訴處女瑪利亞,說上帝要賜給她一個兒子耶穌更來得浪漫,更有人情味。 姜嫄在家裡懷著大肚子10個月,其中的酸甜苦辣是可以想像的。但她終於生下了后稷,一個健康的娃娃,一個農業天才。姜嫄說不定受到了家族的壓迫,要把孩子送給別人,先去偏僻的巷子,再去森林,再去湖上,碰到了雞犬,碰到了鳥獸,碰到了伐木的工人,她怎麼能捨得把自己的骨肉丟棄!最後決心把孩子撫養成人。一個沒有出嫁的姑娘,撫養一個嬰兒到少年,到成年,多麼漫長的歲月啊!但是一個農業科學家終於長成了。后稷開發了實驗農場,育秧,施肥,土壤保護,人工灌溉,防病,收成;也開發了畜牧業;又開始農業教育,建立了中國最早的農業學校,學生都是農夫,不收學費,也沒有教科書,在田裡一邊學,一邊教,一邊實驗,技術日漸發達,導致了國富民安的太平盛世。 后稷又教他的學生們烹飪之術,作了飯菜,祭祀上天,感謝上天。這種可愛的迷信,比美國的感恩節早了兩千多年。 這篇《生民》可以寫成小說,拍成電影,或拍成電視劇。一連串的故事可以大書特書;姜嫄的男朋友是誰?她為甚麼自己受盡苦難而不大罵那個負心的男人?不要求膽養費?是如何忍受家庭和社會的壓力而生了個兒子的?家庭和社會原諒她嗎?她是如何把孩子養大的?後來有沒有出嫁?后稷有沒有向母親要爸爸? 動心因為愛,懷孕因為愛。愛是苦難,愛是忍受。(待續)
本會於7月20日發現伺服器遭受駭客入侵,影響所及,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及電子報,亦受影響,無法正常作業;另40多個置放於該伺服器之民間團體網站,均遭波及停擺。幸經本會同仁與資訊志工的投入,目前情況正逐漸復原當中,謹向這段期間蒙受不便的各界夥伴與讀者群致歉。 目前本會已更換部分伺服器硬體配備,不過仍需持續的經費挹注以利後續的軟硬體設備維護。善心人士請洽yang2035@e-info.org.tw或電02-23021122楊小姐。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工作內容為: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