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草山工作假期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11-27 (全文版)

 
奇文快遞 [自然書寫]秋日的墾丁,是枯樹與夕陽所構成的蕭瑟
視聽嚮宴 [攝影賞析]褐頭鷦鶯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生態旅遊
寓教於樂 [開懷篇]公雞為什麼過馬路?
本會訊息 年度重大環境新聞票選開跑,投票就有機會中獎!
留言版新開張 歡迎讀者多加利用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自然書寫]秋日的墾丁,是枯樹與夕陽所構成的蕭瑟 --﹥

作者:紫秋千

秋日的墾丁什麼樣的意境
能形容出秋日的夕陽
那天受鋒面影響
是飄點細雨的

這樣的天氣
把四季如春的南島熱情給澆熄
在船帆石旁
我們等待著夕陽日落

而天空是染了個粉紅
是一種暗紅色的詭異雲彩

黃昏的公路上
車子已漸漸減少
而原本熱鬧的沙灘上
也沒剩多少遊客在嬉戲

這樣的寧靜
更顯秋日蕭瑟

或許一個攝影者的心情與內涵
會直接影響到一張作品
想要表達出來的意境

風吹枯葉飄落
秋日的墾丁
是一種蕭瑟的美
是只屬於秋天的感覺

[攝影賞析]褐頭鷦鶯 --﹥

攝影:邱盧素蘭
文字:邱銘源

青青陵上柏,
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
忽如遠行客。

欲走還留的褐頭鷦鶯…

[專欄作家]生態旅遊 --﹥

作者:賈福相

  過去幾年,「生態旅遊」已成了一種世界風尚,一種賺錢的商業,加拿大許多旅館的櫃台上有一疊疊的生態旅遊廣告,海上旅遊保證可以看到鯨:森林旅遊保證可以看到麋鹿;山地旅遊保證可以看到熊。如果只為了看這些動物,去一次動物園和海洋館就夠了,何必長途跋涉,勞命傷財?

  生態成了時髦的招牌,海灣、森林和高山不是生態,鯨、麋鹿和熊也不是。

  一大群人,吵吵鬧鬧,本著「寡人到此一遊」的心情,學不到生態,卻把風景區弄慘了。一塊小土地,10萬人每人一腳,草死了,昆蟲不見了,鳥飛了,更可能有人在樹上簽個名。

  人的天性喜歡到荒野走走、看看,50年前我還在大學讀書,「遠足」或「野餐」已經很流行,我們那一群大學生,每到一處,殺傷一處,我們抽煙、喝啤酒,只是為了裝洋,煙頭和酒瓶一丟,罐頭和紙袋一丟,拍拍屁股走了,那時人少,人窮,荒野也大些,環境受傷並不厲害,何況自然有自癒的大能力。

  後來我到美國專修生物,才知道過去對環境侵害的罪惡。15年前生態觀念在西方已經普遍,卻遲遲未到台灣,記得一次我去溪頭參觀,喜歡那裡的清淨和一大片綠洋洋的竹林,午餐後走到一處吊橋邊,正碰上一群小學生從橋的彼端走來,一邊唱歌,一邊嚼口香糖,老師小心的跟在後面,一個孩子順手把一疊口香糖紙丟進山谷,飄飄落下去像一隻受傷的蝴蝶,我把小學生攔住,預備講一點生態,老師卻緊跟著走來,把孩子拉開,瞪了我一眼,眼神像刺刀。同一個夏天我陪舅舅在台中市公園湖內划船,有一對中年夫婦帶了他們7、8歲的兒子也在划船,小兒子順手一丟把可口可樂瓶子拋入湖心,我看了很難過,向舅舅發牢騷,他說:「缺一斑,成不了花花世界。」

  孩子無辜,老師和父母無知,80歲的舅父對生命已爐火純青,接受了「花花世界」的必然。

  15年後的今天,人更多,更有錢,更嚮往著旅遊,現在旅行團,像一陣狂風,成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主要收入,遊客心情和教育各異,有人用心的學習自然和歷史文化,有人卻覺得樹就是樹,湖就是湖,看1棵和看10棵,看1個和看100個沒有不同,人買紀念品,大包小包的帶回家去。

  在人潮洶湧中,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生態旅遊」。要做就必須用心的做,要有完整的計劃,只為了賺錢,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不會有什麼前途。生態旅遊節目的實行,解說員或指導員最重要,這些人一定要經過選拔,經過訓練,對「生態」有相當的了解,如此就得付出高薪。40年前我曾在華盛頓大學星期五港海洋所作過導遊,海洋所每逢週三和週六下午對外開放,我的任務是帶一批遊客到海濱、到實驗室,解釋海洋,解釋生物,解釋生態,4小時下來,口乾舌燥,非常辛苦。

  去年我去溫哥華「綠色俱樂部」講「生態旅遊」,在送給會員的摘要中,我曾寫:「生態旅遊」的目的一是欣賞;二是學習;三是對生命的啟示。學習的方法是不恥下問;問就是學習,就是研究的開始。我又寫「在海灘上拾一枚貝殼,間浪,浪回頭就走;在森林找到一株野花,問樹,樹搖搖頭;在山崖上讓東風把頭髮吹亂,閒雲,雲匆匆跑開。」後來我把講稿寫了篇散文「坐看雲起時」,談到要了解自然,不僅僅靠知識,還要靠「悟」。

  遊客們到風景區,要有一種「朝聖」的心情。許多宗教信徒走萬里路,有時一步一叩頭,有時集一生財富,只為了看一看聖地,摸一摸聖土,為了使生命有所昇華。

  我們中國人去廟堂拜拜,去墳地祭祖,也是一種朝聖,我們肅穆的與神或死者講話,要他們用餐,飲茶,要他們保佑我們平安,這時遠離了科學和迷信,只是一種奉獻。祖宗墳前更瞭解到生命的匆匆。有生就有死,生死之間只是時間的長短,一隻蚜蟲只活1天,人可以活120歲,在加州的山上一種松樹,4600百年後還站在那裡。

  「生態旅遊」的準備,最好能出版些介紹當地生態的小冊子,用簡單的語言,用可讀性的語言,用暗喻的筆法來為,要廉價出售,要指出人只是生態的一小環,但人的破壞力太大,我們的責任是看顧這個地球。

  對學生講生態時,我常常引用一個實例說明生物之間的複雜性,二次大戰後馬來西亞有些村落,90%的居民患著癮疾,病源是由蚊子傳染的一種原生動物,聯合國衛生署當時噴射了大量DDT把蚊子撲滅,幢疾大減,不久,居民們開始發現他們的革製屋頂一處處傾倒,被一種蛾的幼蟲吃掉了,原因是這種蛾的天敵,黃蜂,也被DDT殺死,沒有天敵,蛾數增加,幼蟲跟著增多,同時DDT又使蟑螂中毒,但不致死,壁虎專吃蟑螂,也中了毒,村中的貓吃壁虎和蟑螂,貓的抵抗力不好,一隻隻死了,沒有貓,鼠群大增,老鼠給村民帶來了新病,可能包括鼠疫。衛生署瞭解情形後便發起「天貓運動」,用降落傘向村內投下大量的貓,貓吃老鼠,村民就免去一場大難。

  遊客最有興趣的是直接參觀生態實驗和實驗結果,所以國家公園和生態保護區主辦生態旅遊時,都可以在室外設計生態研究實驗,研究題目,因地而異,專業人員都可建議。

  學習生態是一輩子的事,不是藉一兩次旅遊就可瞭解,也不一定參加成群結隊的旅行團,能認識一些生物和自然環境便好,愛護生物和環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關心,一種愛,一種文化。

  約翰.謬爾說:「單獨一個人,在寂靜中,可以直接走到荒野的心臟;旅館、行李和無聊的話都是塵土。」

[開懷篇]公雞為什麼過馬路? --﹥

  黑人領袖一﹕我期盼有那麼一天的來臨,所有的公雞能自由的過馬路,而沒有人盤問他們過馬路的動機。

  亞理斯多德﹕公雞有過馬路的本性。

  女性主義者﹕為什麼只管問公雞過馬路的事,難道母雞就不是雞?為什麼沒有人問,「為什麼母雞過馬路?」

  馬克思﹕這是歷史辯證的必然後果。

  中共﹕我們視這種舉動為一種負挑逗性的行為,我們警告,目前中共的軍事配備有能力隨時發動一場進攻,鎮壓這種顛覆性的活動。

  經驗主義者﹕你親眼看見牠過馬路了嗎?如果你親眼看見了,為什麼還要懷疑呢?

  黑人領袖二﹕馬路象徵黑人,公雞象徵高傲的白人,每一天都有公雞殘踏著馬路,霸道的越過去,我們要馬上阻止這種不正義的行為。

  瑪基亞維利﹕不管公雞過馬路的動機是什麼,重要的是牠達到了目的,目的能夠顯示手段的正確。

  愛因斯坦﹕公雞真的過馬路嗎?你們是否考慮到,也許是牠腳下的馬路在移動?

  比爾.蓋茲﹕公雞98過馬路的姿勢還不錯吧!但請大家注意,我們即將推出公雞2000,牠不但會過馬路,還會生蛋,這將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價格只是稍為增加一點點。

  新莊警察局﹕再給我們十分鐘,我們的員警很快就會找出原因來。

  多瑪斯﹕公雞過馬路是果,此果必有其目的因,…此目的因必是另一目的因之果,但我們不能無限的追究下去,因此必然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因,祂就是上帝。

  繆爾﹕這公雞過馬路,如果能夠給最大多數雞帶來最大的益處,那是合乎倫理的。

 

  公雞﹕…我只是看見對面草叢中有幾條蟲…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2.願意負責每日電子報活動訊息區塊的編輯工作,作業時間彈性
  2.基本的電腦操作(會上網、文書處理、郵件軟體操作)
  3.勇於主動聯繫並求證消息來源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寄至 pon@e-info.org.tw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