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0.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來杯公平貿易咖啡
步道遠足趣
編輯室小啟


週日副刊邀稿中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大地之音:小小、卻在心中閃爍不停的星星
929主唱吳志寧

 

作者:bome & 阿樹

面對詭譎多變的世界,誰不惶恐,誰不迷惑,
得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那些最原初的美好與感動。
這些小小的聲音,其實一直都在你心裡!

升上大四的那年暑假,拎著青春的最終入場卷,我們翻山越嶺地趕赴一場以年少熱血為名的海洋盛宴。然而毫無意識此處因核四廠興建而流失的困境,坐在那可能是為此活動特地填出的沙灘上,卻一派天真地慶幸自己抓住夏天的尾巴…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被譴責的Abit Dua」傳奇
「Abit dua」丘陵。圖片來源:郭偉彬

 

作者:郭偉彬(環球技術學院印尼僑生)

在印尼有個偏僻但充滿傳說的村莊,叫做「Sipenggeng」,距今100多年的歷史。

「Sipenggeng」是「打雷」的意思,這個地名來自於村民間的傳說。在Sipenggeng附近有一條河,在河邊他們曾經看到很多白色的石頭,當太陽落下天黑時,這些白色的石頭會閃閃發光,很像打雷,便以Sipenggeng做為村名…精采內文

 
  自然書訊:精彩的紙上動物星球頻道
《背著蝌蚪跳的青蛙》一書封面
引介:張明薰

我們像琵琶魚一樣用誘餌獵捕食物,像小辮鴴與黑脊鷗一樣震動土壤引出蚯蚓,像刺蝟一樣在箭尖上塗抹毒液,像螞蟻一樣培植農作物與畜牧,像章魚一樣融入週遭,必要的時候還得像陽隧足一樣斷腕求生,像投彈甲蟲一樣製造化學爆破,像駱馬一樣吐口水宣洩不滿,像園亭鳥一樣盡心佈置讓另一半滿意的新居、並收集美麗的裝飾品取悅對方,像吉普賽蛾一樣散發引誘異性的氣息,像蠍子或角蟾一樣把還不會走路的子女背在身上……

如果不談生理機制與動機問題,許多動物的行為讓人類不得不承認自己並不比其他生物高明,我們會的人家也會…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鄭風.蘀兮〉
譯者:賈福相

蘀兮蘀兮,風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黃葉

黃葉,黃葉—
秋風起,紛紛飄落,
親愛的兄弟們,一起來唱歌,
我領頭,你們跟著。

Autumn Leaves

Autumn leaves, autumn leaves –
They will fall when the wind blows.
My dear brothers, let us sing.
I'll set the tune for you to follow.

精采內文

 
 
  大地之音:小小、卻在心中閃爍不停的星星
作者:bome & 阿樹

面對詭譎多變的世界,誰不惶恐,誰不迷惑,
得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那些最原初的美好與感動。
這些小小的聲音,其實一直都在你心裡!

《也許像星星》專輯封面升上大四的那年暑假,拎著青春的最終入場卷,我們翻山越嶺地趕赴一場以年少熱血為名的海洋盛宴。然而毫無意識此處因核四廠興建而流失的困境,坐在那可能是為此活動特地填出的沙灘上,卻一派天真地慶幸自己抓住夏天的尾巴。

然後,在入夜的福隆,聽見仍是兩個大男生樂團「929」,以反戰為名,令人記憶深刻的歌聲。

也許是虛榮地想證明自己對於社會公平正義仍保有應該的關心、想讓自己離所謂的知識青年有那麼點接近,總是有意無意的關心著929的消息。每一次被現實的嚴酷所打敗,愛心與體貼失落時,只要聽著他們的歌聲,就覺得自己離所生活的世界並不遙遠、自己並沒有那麼冷漠、那麼的漠不關心。

這一次和新專輯同名的歌曲「也許像星星」,靈感來自《少年小樹之歌》,書中印地安男孩「小樹」的純真心靈是那麼的清澈。這首歌就像指引小樹回家的星星一般,也讓我重新學習反詰自己、更有知覺的觀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是的,我們小小的關心,也許就像星星,一點一點悄悄地為黝黑的森林亮起一片繽紛燈彩,倏霍地穿越森林、闖進強盜窩中「不來梅樂隊」登場。像個笨蛋般,總是不由自主地與旋律一起喵喵、汪汪、咕咕起來,幻想著將我們生存世界中的不圓滿與缺憾通通趕跑。

929主唱吳志寧主唱志寧總溫柔的唱著、透過簡簡單單的字句說著,也許是專輯中「貢寮,你好嗎?」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也許是小小的焦慮,困惑著該如何面對青春的瞬變、長大後現實的醜陋的種種生命重大課題。曲調時而輕鬆無憂、時而歡樂喧騰、有時卻喃喃細語地耽溺在憂傷的氛圍裡,我也在這張專輯中嘗試找到疑問的出口。

929也許像星星,惡作劇似地對世界擠眉弄眼;也許像星星,輕輕地擁抱著深受傷害的貢寮;也許像星星,在無法計算的光年外靜靜凝視著這世界,卻深深盼望著。

※ 929部落格「929樂團的花花世界

Top

 
 
  自然人文:「被譴責的Abit Dua」傳奇
作者:郭偉彬(環球技術學院印尼僑生)

「Abit dua」丘陵。圖片來源:郭偉彬

在印尼有個偏僻但充滿傳說的村莊,叫做「Sipenggeng」,距今100多年的歷史。

「Sipenggeng」是「打雷」的思,這個地名來自於村民間的傳說。在Sipenggeng附近有一條河,在河邊他們曾經看到很多白色的石頭,當太陽落下天黑時,這些白色的石頭會閃閃發光,很像打雷,便以Sipenggeng做為村名。

Sipenggeng大約70戶,原始居民多是馬達族人。村民以種橡膠為生,同時也有相當寬敞的咖啡庭院。這個村莊雖然地點偏僻,但村民的教育水平可說是到達一定的水準,年輕一輩的村民大多數是有學位的大學生。

Sipenggeng的自然和森林生態狀況維持得相當好。曾有位村民在森林裡安裝捕豬的陷阱,當他檢查陷阱時,突然有一隻老虎衝出來,這位村民迅速且驚慌地爬上一棵樹,後來在樹上打了一通電話給他的朋友求救。從這個例子看來,可以推測森林裡的生物多樣性相當的豐富。

 

這個村子還有一個引人入勝之處,叫做「被譴責的Abit Dua」傳奇。「Abit dua」是一座丘陵,而丘陵二座三角形突出的稜線如同有二個角長在丘陵頂部。這個故事訴說著一對兄妹近親結婚的故事,由於近親結婚在馬達族的文化裡是被禁止的,因此這兩位兄妹遭到上天譴責,變成一塊石頭。按照村民的說法,當初這塊石頭是十分微小,但隨著時間流逝,石頭愈來愈大,而且它的形狀和這一對夫妻相貌相似。從其中一個角度看過去,可以看到像是一位婦女抱著嬰兒的形狀。

Sipenggeng的村民非常少提這個故事,對他們而言,這並不是好的事,且對馬達族的文化來說,這是一種恥辱。至於Abit Dua的存在有多久,並沒有一個確定數據的說法。但在Sipenggeng建立前,Abit Dua丘陵就已存在,推算起來起碼有100年的歷史。只是遺憾的許多馬達族傳說故事還來不及記錄,就已消失亡軼了。

Top

 
 
  自然書訊:精彩的紙上動物星球頻道
引介:張明薰

我們像琵琶魚一樣用誘餌獵捕食物,像小辮鴴與黑脊鷗一樣震動土壤引出蚯蚓,像刺蝟一樣在箭尖上塗抹毒液,像螞蟻一樣培植農作物與畜牧,像章魚一樣融入週遭,必要的時候還得像陽隧足一樣斷腕求生,像投彈甲蟲一樣製造化學爆破,像駱馬一樣吐口水宣洩不滿,像園亭鳥一樣盡心佈置讓另一半滿意的新居、並收集美麗的裝飾品取悅對方,像吉普賽蛾一樣散發引誘異性的氣息,像蠍子或角蟾一樣把還不會走路的子女背在身上……如果不談生理機制與動機問題,許多動物的行為讓人類不得不承認自己並不比其他生物高明,我們會的人家也會。

面對多采多姿的動物,我們會的卻遠遠比不上我們不會的。我們不會像拖鞋帽貝一樣在交配過程中變性,不會像母螳螂一樣吃掉自己的配偶,不會像蒲螨一樣在出生前就死亡,不會像非洲食蛋蛇一樣把蛋囫圇吞下還吐出蛋殼來,不會像兔子一樣從自己的糞便攝取幫助消化的微生物,不會像角蜥一樣受到威脅就眼睛噴血。

作者在《背著蝌蚪跳的青蛙》前言中明白揭示自己的寫作目的:「頌揚動物的多樣性。」她的確以非常具體而龐雜的方式達到了目的,整本書列舉了超過150種不同的動物行為,從沒大腦的海星與水母到複雜的鳥類和哺乳動物,詳細描述了牠們求偶、育幼、攝食、自衛和溝通的各種策略,洋洋大觀,在三百多頁的篇幅當中負載高密度的資訊。當然這樣的篇幅無法囊括所有已知的物種,但是其中的資訊對任何一位動物行為學的外行人來說,都能滿足相當程度的好奇。

尤其作者也非常努力的收集人類文化中和主題相關的部分,當作小小的趣味點綴。不過,基於嚴謹的科學態度,她不會過度詮釋人類行為中和動物相似的部分,僅僅是一種對照,提供一個觀點,讓我們人類把自己放回演化的環節,看清楚自己的生物性。以一本寫給非專業者的科學著作來說,同時具有多元化的知識和趣味性,足以激發人們對動物行為的驚嘆與進一步了解的興趣,基本上已經算是成功的作品了。

但是這樣一本「啟發初學者興趣」的書,卻讓人不得不產生另一個疑慮。書中提到的許多動物,我們很容易就能在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等知性電視節目中看到,例如角蜥的眼睛噴血絕技、螳螂吃掉交配中的公螳螂的畫面都已被播放數次。在這麼一個電子媒體發達的時代,這本書中的文章在讀者腦中所召喚的都是在電視上看過的畫面,許多書上提到的新知,遲早有一天也會被拍成紀錄片公諸於世。何況以現在資訊發達的程度,從研究報告到製作成完整的電視節目之間的週期是很短的。一個對動物有興趣的初學者,只要打開電視就能欣賞精采的生態紀錄片,畫質精美,剪接一流,音效無可挑剔,千奇百怪的動物行為歷歷在目,甚至也包括和人類行為的巧妙對應,有縱深剖析也有橫向聯想。那麼,誰還會選擇透過閱讀去了解這個領域呢?

這就牽涉到另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哪些訊息是電子媒體無法傳遞的?什麼樣的科學寫作是無法被精緻的生態紀錄片取代的?

歷史上開始產生「科普」這個觀念,和共產革命有關。在1917年俄國共產黨上台後,認為科學知識不該停留在學院的高牆內,而是應該屬於社會大眾,所以推行了所謂的「以人民為對象的科學(science for the people)」,其中包含兩種層面的意義:科學應該為人民服務,同時科學知識應該被人民所理解。這個觀念後來也影響美國的知識界。科學寫作來自左派的知識傳統,重視科學與社會的關聯。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寫作研究所的網站介紹,反映了這個知識傳統的內涵,其中對科學寫作的定義摘要如下:「科學寫作是針對一般讀者,關於科學或科技的寫作,處理宏觀的概念以及重要的議題……科學寫作不是實驗室報告、專業論文、操作手冊、同行間的評論等……科學寫作者永遠不會忘記:科學工作發生在人文與歷史的場域中,並提供給讀者這個必要的脈絡。」

所以科學寫作的關鍵往往不是科學知識本身,而是知識與人的關係。一本好的科普著作不但要以高超的文學技巧把科學或科技的故事娓娓道來,還需要提供一種視野或觀點。這個部分可以算是一本優秀科普讀物的指標,從這個比較嚴苛的角度再檢視《背著蝌蚪跳的青蛙》,難免就略嫌單薄了。這本書呈現了像電視一般精采的內容,可是,如果只是像電視一樣,就會被電視輕易取代。

對讀者來說,書本裡一定還有些什麼是生動有趣的電子媒體無法取代的。一個喜歡吸收新知的讀者,必然會期望從書本上獲得電子媒體無法完整呈現的某些東西。就科普讀物來說,讓讀者願意翻開書本、取代電視機繽紛畫面的又是什麼呢?是為了看作者如何以具有藝術感的文字把科學知識變得美妙?還是了解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讀者真正想要的,正是書本之所以不被淘汰的原因、也才是一本書不可被取代的理由吧。 

 

 《背著蝌蚪跳的青蛙》一書封面  
《背著蝌蚪跳的青蛙

  • 作者:瑪蒂•克朗伯(Marty Crump))
  • 出版社:商周出版社
  • 2007年6月11日  

Top

 
 
 

專欄作家:《詩經》白話新譯:〈鄭風.蘀兮〉

譯者:賈福相

蘀兮蘀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蘀兮蘀兮,風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黃葉

黃葉,黃葉—
秋風起,紛紛飄落,
親愛的兄弟們,一起來唱歌,
我領頭,你們跟著。

黃葉,黃葉—
秋風起,紛紛飄落,
親愛的兄弟們,一起來唱歌,
你們領頭,我來接著。

Autumn Leaves

Autumn leaves, autumn leaves –
They will fall when the wind blows.
My dear brothers, let us sing.
I'll set the tune for you to follow.

Autumn leaves, autumn leaves –
They will fly when the wind blows.
My dear brothers, let us sing.
You'll set the tune for me to follow.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易俊宏•副刊特約編輯:顧美芬、黃德宗•網編:黃德宗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