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09.1.28

廣宣特區

消費券捐助社運團體

三重社區大學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編輯室小啟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生命力新聞
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牛願望】新年願望 期待從A到A+

作者:許心欣

代表協會出席綠色消費卷記者會,常務理事許心欣扮成玉米,呼籲大家食用在地疏食。回首2008是我參與協會多年來跟大家互動最多的一年,從地球日、節能減碳講座到代表協會參與NGO環境會議及溫減法案,讓我開始踏入暖化議題的領域,而每月例行性的出版委員會會議,使我對協會及環境資訊中心的運作有進一步的認識,也協會工作同仁有比較多的接觸,不再是個只來開會的理事。  

這一年我接觸最多的是環境資訊中心,深覺環境資訊中心是TEIA內部最大的改變,目前整個團隊的氣氛變得很活潑、很有活力,而且在去年完成了許多很累人但頗為成功的活動,包括環境新聞編採營以及回顧與前瞻等,從企畫到執行,再再呈現出創意與質感。尤其大家在道緣的壓迫下,不,應該說是高標準的要求與領導下,還能苦中作樂,把工作玩得很開心,真的是很難得。相信大家在這些過程中,應該也逐漸培養出革命情感,希望在牛年大家可以繼續發揮絕佳的團隊默契,展現超優的協調能力,持續為協會開創更多源源不絕的點子,完成更多不可能的任務。

精采內文

 
 
  【牛專題】科學•暖化篇

作者:廖靜蕙

提到全球暖化,多年來人類將焦點集中在工業密集國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直到近十年來,才將焦點轉移到畜牧業。而體積龐大、集約飼養的牛,更首當其衝。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6年的報告,畜牧養殖業排出的溫室氣體,超過了小轎車和越野型休旅車的排放量。紐西蘭原為《京都議定書》的模範生,卻因畜牧業而跌一跤,為此,紐西蘭甚至課「放屁税」!哇,聽起來似乎很不人道,說起來,似乎都是牛的錯。不,這都是因為人類太依賴牛隻了,例如美國飼養的牛隻,遠遠大於國民所需,這引發了一些道德與人道關懷,因為很多貧困的國家甚至吃不到這些家畜所吃的作物呢!不過沒關係,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專家投入研究之後,發現改變牧草品種以及打一種預防針,將可改善甲烷排放的數量;除此之外,少吃肉、減產牛隻,會是個明智的辦法!牛糞既然無法避免,能拿它做什麼呢?越來越多聰明的農人拿它來發電,額外賺了一筆錢喔!

畜牧過程中,一些會反芻的動物,如牛、羊、鹿等,牠們呼氣、放屁或打嗝,都會排放出大量的甲烷。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對由人類引起的溫室具有第二大影響力的氣體。畜養每頭牛一年所排放的甲烷等溫室氣體相當於一輛汽車跑7萬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若以全球計算,10.5億頭牛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更是驚人。精采內文

 
 
  【牛專題】人文•地形篇

作者:廖靜蕙

台灣有些地名跟地形有很大的關聯。台灣地形諸多崎嶇,除了有高大的山脈之外,即使在平坦的地方也會有些小起伏,這樣的微地形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更影響到了地名的形成。例如地名中的「崙」代表山丘、「湖」指較為低窪的地方、「埔」是一片平坦的地方、「港」是靠海或傍河的地方。再加上在台灣居住的人們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等等,他們對於同樣的地形各有不同的習慣稱呼,也因此豐富了地名的面貌。例如,「崙」和「墩」是閩南人的用詞,所以這類的地名通常都出現在閩南聚落。

此外,有些地形因酷似動物獨特的形狀而得名,例如:墾丁國家公園內的貓鼻頭像隻蹲伏的貓而得名;宜蘭外海的龜山島貌似海龜而得名;鯉魚潭為花蓮地區最大的一個內陸湖泊,因其隨侍在側的山岳狀似鯉魚而得名;台北縣鶯歌則因此地山上有一塊突出的岩石,其形狀類似鷹哥。位在新竹縣寶山鄉的虎頭山,高起的部分形狀像虎頭而得名。那麼和牛有關的地形有哪些呢?讓我們好好研究一翻吧!精采內文

 
 
 
【牛小說】匿名的伙伴:牛墟筆記(五) 一九七八、八、六北港

作者:丘延亮

(五)

「打架囉,打架囉,那邊有人打架哦!」

湊著牛墟而來的各式攤販,各就各位,都已在熟悉的竿頭,扯起了布遮陽,吆喝的吆喝,等生意的等生意,對打架這回事,全都無動於衷,一無興趣的樣子。

最靠溪邊的攤子,和緊靠著溪岸一字排開的十幾輛大卡車之間,二十幾公尺寬的軟地上,牛隻眨著宿命的眼神,怯怯地在等候。

兩個剛才合作無間的掮客,這會兒,劍拔弩張,捲袖揮拳,躍身跺地,場面煞是火爆。

「幹你娘,這條牛母有四百斤身肉,我隨便你怎麼樣。」

「你娘XX四百斤啦,四百斤我不要賠死,乾肉隨便宰宰,沒有四百五十,我頭給你。」

「你的頭呀!頂多三斤多,不然這樣子啦,算四百二,便宜你了。」

「你這個不像人的,騙神經的,做生意又不是欺負人,來啦,幹你XX。」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
    春節特刊主編:黃苑蓉•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