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09.1.31

廣宣特區

消費券捐助社運團體

20081218環境手札
三重社區大學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編輯室小啟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自然步道協會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生命力新聞
關渡自然公園
綠色和平(香港)
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牛專題】人文•立石鐵臣篇

編者:黃苑蓉

黃牛食草 (原刊《民俗台灣》12號封面,1942年6月)立石鐵臣,1905年出生於台灣台北。他是日治時期《民俗台灣》雜誌的靈魂人物之一,也是「台陽美術協會」中唯一的日本籍創辦人。從出生後到日本戰敗,他在台灣居住長達17年之久,並以生命中最寶貴的歲月,一刀一刀刻鑿出1940年代的台灣風土,流瀉著一股強烈的對台灣的摯愛。1980年4月9日去世於日本東京。 

而在立石鐵臣對《民俗台灣》的奉獻中,又以「台灣民俗圖繪」的推出﹝含內頁及封面﹞為其最大貢獻──「民俗圖繪」自創刊後即成為《民俗台灣》最叫座的專欄,也成為這本專業雜誌的版面特色;甚至在數十年後,當我們重新翻閱泛黃的雜誌時,仍能從立石鐵臣的刀痕中感受到不被時間所磨滅的光澤。這些圖繪,從打綿被、亭仔腳、路邊攤、香燭店,到花園建築、草木器物,乃至於原住民的生活樣貌,無不漾盪出日治下台灣人的素樸風貌,也無不顯印了台灣文化的可貴形象。

1986年向陽特別將立石鐵臣的版畫收集加註,在《自立晚報》副刊以專欄型態連載推出,其後並出版專書《台灣民俗圖繪》,頗受歡迎。2000年4月9日,向陽特地將這些版畫以《台灣民俗圖繪》為名,設置專屬網站「台灣民俗圖繪」,讓1940年代台灣鄉土民俗版畫重現21世紀網路世界。

本文節錄四篇以牛為主題的作品,帶您回味老台灣的生活風景。

過去台灣農村運載貨物,多半使用黃牛,牠是迄今仍令農民懷念的動物。

立石鐵臣繪出的黃牛,表現了黃牛吃苦耐勞的堅毅,藉著外形的刻繪,黃牛的形象厚實穩重。

只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黃牛竟然蒙上不白的「欺騙」之冤?等待運載的甘蔗車、蔗農以及遺落在地的甘蔗,,襯托黃牛的負重能耐,好逸惡勞的人哪夠資格被稱為「黃牛」?精采內文

 
 
  【牛副刊】歷史牛影•桃園復興鄉•1974

編者:黃苑蓉

泰雅的祖先從發源地往北的遷移過程中,分別在現今的新竹縣尖石鄉、桃園縣復興鄉一帶,形成了Mariqwan、Knazi、Gogan、Msbtunux等部落群,每一個部落群的領域,都是一個溪流的流域,而這些溪流匯集之後,形成大科崁溪(亦即大漢溪),然後在台北盆地和新店溪會合,形成淡水河本流。

1960年代,台灣政府在Mariqwan、Knazi、Gogan、Msbtunux四個部落群的下游興建了石門水庫。水庫蓋在大漢溪中游,上游共有64條支流,最上游的塔克金溪發源於品田山與大霸尖山,整個集水區面積廣達763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台北市的大小。水庫淹沒區內首當其衝的Msbtunux群Kara社部落,遭遇了數度輾轉遷村逐漸失散凋零的命運。而淹沒區之外的這四個部落群所居住的空間,則從此變成是石門水庫的集水區。精采內文

 
 
  【牛專題】科學•牛的世界地圖

作者:陳品潔

牛,人類的好僕役,牛肉、乳製品也是餐桌上常見的狠角色。為了滿足人類肉與乳製品的需求,人類會依需求而育種,像是產肉率高的安格斯牛、產乳率高的荷蘭牛都是為了滿足人類食物上的需求。目前常見牛種多是為了經濟價值而雜交育種,並大量飼養,至於牛種的起源,一般人可能了解的機會並不多。根據地理隔離演化的差異,大致以地理界線區分為歐洲牛、亞洲牛、非洲牛三種。 趁著肖牛的2009年,從動物分類學的角度來看看牛的地理起源與分佈,看看世界各地的牛,聽聽牠們的故事。

首先來到歐洲。全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家牛多源於歐洲牛,也被稱為家牛,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用途很多,不但可做肉食之用、乳用、皮革的也常為人類勞役之用,在中國是有名的役用牛,在日本則發展為有名的「和牛」。目前許多家牛種類,是原牛與其他牛種交配的後代。

歐洲牛隻介紹

1758年,史上科學上首次記載美洲野牛屬的歐洲野牛,學名Bison bonasus 由卡爾·林奈命名。想像高1.8至2公尺,體重將近一噸的成年歐洲野牛漫步是怎麼樣的情景。歐洲野牛居住在森林裡,天敵只有狼和熊,但隨著森林面積的縮小,最後一頭歐洲雌牛,1627年死于波蘭的賈科塔羅叢林。1920年代,2名德國動物園管理者─漢斯和盧斯.海克兄弟從歐洲野牛的後裔—歐洲牛中繁殖並復育出歐洲野牛,稱為「再生歐洲野牛」,又叫「海克牛」或「海克野牛」,他們認為只要某物種的基因仍存在現有某物種中,就不能稱滅絕。但是,它們所復育出來的,只具有部分野生歐洲野牛的生理特性。目前在歐洲許多地方禁獵區的歐洲野牛是1951年時野放的。雖然現在歐洲還是有許多國家的動物園,可以看到牠們。不過動物園裡3000多隻的歐洲野牛,是僅以6對野牛復育的後代,受基因庫的限制,這些牛群健康程度並不是很樂觀。1996年歐洲野牛成為瀕危絕種物種。

美洲野牛介紹

在亞洲,古早的西藏就馴化野生氂牛,提供空氣稀薄的青康藏高原居民肉、乳之所需。牠們刻苦耐勞,也是高原上的牧民、商人和登山者馱運重物的好幫手。不過,用來馱運重物的氂牛實際上是氂牛和家牛的混種。野生氂牛和馴化的氂牛體型很容易區別,野生氂牛的高可達兩公尺,馴化的氂牛只有一半的高度。氂牛身上的長毛過膝,可抵禦高山氣候的嚴寒,牠們的皮革也是高山住民重要的禦寒物,小牛的絨毛比羊毛還珍貴。目前野氂牛已經很少見,是瀕危動物。 精采內文

 
 
  【牛賀年】志工說TEIA

作者:錢怡君

2008年,我參加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舉辦的「生物多樣性資訊推廣暨環境新聞編採志工培訓營」。會參加這個研習營是因為朋友的邀約,在這之前我不曉得有這個活動。聽到朋友的介紹,覺得好像很有意義,於是上網多了解研習的內容。看完網路上課程介紹之後,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我本身就對生活環境與週遭生物滿有興趣的,加上希望可以提升自己寫作的能力,因此很希望可以從這個研習營學習到我所欠缺的東西!

第一次參加研習營、第一次了解成為記者所需要的元素、第一次認真思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第一次製作報導等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全新的體驗!

在研習營,我學習到許多與我們切身相關的知識。像是製作生態池原來也是有很多學問的,不能單單做出一個池子、放入水、植物,提供動物居住就好了,還要考慮到與其它周圍環境的聯接,以及所選放的植物是否適合這個環境。像以前經過公園總是覺得「哇!好多綠葉樹木,很漂亮」壓根沒想過這是否為入侵種,入侵種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大,在瞭解越多資訊之後,心裡越是憂心,人類常常在無知的情況下,無意的破壞了生態環境。真的很感謝有一群默默為環境付出許多時間和體力的人,我也因此學習到如此珍貴的知識。精采內文

 
 
  【牛小說】匿名的伙伴:牛墟筆記(八) 一九七八、八、六北港

作者:丘延亮

(八)

事實上,對牛販子而言,賣牛去宰賺的,根本就不能和經手買賣耕牛相比。
「一隻本來值三萬多元的壯牛,賣肉頂多兩萬四五,賣去駕駛牛車、拖犁的話,「做息人」只要看得中意,多出個幾千也牽了去。」

一隻牛,來到這裡,會被怎麼樣,基本上,既由不得牛主,也由不得牛販。深一層來講,恐怕也由不得隨便那一個買主。實際上,決定牛底命運的,是一隻超乎於他們全體之上的,巨大而不可見的手,這隻強力的手,許就是經濟學家們習稱的「經濟法則」吧!

李先生繼續著:「我看哪,這些耕牛,政府要是不禁止,會給宰光的……很快會宰光了……」他沉吟了一下,:「養一隻牛,天天要割草,弄吃的給牠,要有人照顧,現在人工貴,做田都真省工,稻子割了放火燒燒,再找鐵牛打打,播下種子去就行了……人工不夠,養牛算不和,好比說一年兩冬,六月冬過了,十月才再犁田,請鐵牛幾天也解決了,誰還肯養牛?所以哦,大小隻牛都嘛宰掉掉。」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
    春節特刊主編:黃苑蓉•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