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3.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1218環境手札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濕地保護聯盟
 
 
全球種子庫滿周年 收藏2億農作物種子
【相關連結】
恢復糧食作物的多樣性 急需更多心力投注
三峽瀕危植物物種有了資源庫
環保團體在北縣設立水生植物基因庫

位於挪威的「斯瓦爾巴德島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成立滿周年,有大約4噸重的數百種農作物種子近日紛運至島上;並有來自各國專門研究全球暖化領域與糧食生產的專家聚集在朗伊爾城,共同討論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可能引起的重大威脅。

出席報告的華盛頓大學研究者巴提斯帝(David Battisti)表示:「農作物多樣性對糧食供給的重要性絕非遙遠不切實際,而是立即且真實的問題。」該種子庫位於挪威北部,主要為預防未來全球大災難來臨、作物絕種時,可如諾亞方舟留有作物種子以供備分之用。成立一年以來,已收集了超過40萬不同品種、總數2億顆左右的種子精采內文

 
 
  生物多樣性:臺灣外來植物現況的研究(三)移民帶來外來種

作者:吳姍樺(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臺灣的偶發及歸化物種在19世紀開始迅速累加,而日本的引進紀錄早在大約200年前開始,近年來則只有少數偶發及歸化紀錄。

這項差異也許是因為臺灣植物研究發展史較慢起步,以及特殊的移民遷入史。雖然臺灣擁有長期的移民歷史及數百年來與鄰國的交易行為,直到19世紀末期以前,並沒有進行有關標本的蒐集及自然資源的調查。偶發及歸化物種從1900年到二次世界大戰前才有持續的蒐集紀錄,而在1940到1960年間之物種累加出現中斷,這與戰後復原及臺灣政權轉移有關,這段期間從中國大陸遷入的移民潮約有150萬人,是歷史上最近期且最大量的移民潮,偶發及歸化物種在這波移民潮後的10年間開始增加…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高美鈴


史前生物新研究:一項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揭示,遠在3.8億年前就有魚類以體內受精生殖,原來,地球上的性生活比我們想像的更早就開始了!

未來氣候新研究:全球暖化可能在下個世紀造成夏季季風延後5至15天開始,而導致南亞大多數地區的降雨量嚴重減少

全球生態新研究:澳洲鳥會最近發表一份進行了5年的調查報告,發現多數澳洲鳥類特有種受到棲地流失、乾旱和入侵種的影響,數量正在減少

但相較澳州鳥會執行長所言:「鳥類是國家生活品質的指標。」因而決定更致力於其國內鳥類研究及保育;那我國人民的生活品質又在哪裡呢?面對北彰化有廣達4百多公頃農地被列為重金屬污染高風險管控區,彰化縣環保局與農業處表示將輔導農民轉種生質能源與花卉,讓污染農地更生再利用,並稱農地污染是陳年問題,今日所為乃是敢勇於面對。

與其引進高污染工業,再來治污療傷擦屁股,對岸廣東省另有一招殺手鐧:對重點污染源企業予以評估並公告結果,其中尚未完成整改者,此後銀行將以此份評估結果做為綠色信貸的依據。跟銀行合作,限制污染生產的效果似乎棋高一著。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先吃撐再減肥?低碳靠核能?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

全國能源會議南區分區會議連續二天在高雄舉行,地球公民協會在報到時展開靜坐,並在隨後召開記者會,反對台電在高雄小港擴建大林燃煤電廠,同時抨擊政府說一套做一套,歷次能源會議的減量目標,從來沒有達成。

在這次會議中,擁核的產官學界幾乎傾巢而出,把能源會議變成了「非核家園翻案大會」,至於主辦2月27日下午會議的國科會,是否已存有擁核的既定立場,令人高度懷疑。面對發言人數眾多的台電人員,我們不得不在昨天提出程序問題,要求主席在發言紀錄上,必須登錄發言者的單位,否則,這份會議紀錄,將傳達出民間各界「絕對多數人擁核」的假象。

然而,這不只是擁核派進行的絕地大反攻,行政院長劉兆玄已裁示,應將核能做為無碳能源選項,並儘速推動核四完工商轉。因此,能源會議極有可能是國民黨政府推翻非核家園的一個白手套。詳細內容

 
 
 
全球種子庫滿周年 收藏2億農作物種子

摘譯自2009年2月26日ENS挪威,朗伊爾城報導;楊佳珊編譯;莫聞審校

共21箱包含7000多個特殊種子的將送往36個非洲國家,這箱將送往尼日利亞(Nigeria);圖片來源:尼日利亞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位於挪威的「斯瓦爾巴德島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近日成立滿周年,為數大約4噸重的數百種農作物種子於2月26日紛紛運至島上。該種子庫位於挪威北部,主要是預防未來農作物可能絕種或受損時,還有備份種子儲藏起來,另外就是有如諾亞方舟一般在全球大災難來臨時至少來留有農作物的種子。

運至島內的種子來分別來自於加拿大、愛爾蘭、瑞士及美國的農作物收集中心,以及敘利亞、墨西哥和哥倫比亞聯合成立的國際農業研究中心。

種子庫坐落的地點鄰近挪威斯瓦爾巴德島的朗伊爾城(Longyearbyen),而在成立這一年當中已收集了超過40萬不同品種的種子,為數約有2億顆左右。

「看到如此多國家積極迅速地提供各國的農作物到種子庫儲存,讓我非常引以為傲。」挪威農業部長布萊克(Lars Peder Brekk)表示,「這樣的現象顯示現今社會存在著一種足以超越政治的力量,在這多元化社會中為了目標激起一股強大的團結力量。」

「我們世界如今面臨了空前的考驗,每塊土地上的生存品質都受到威脅。而我所說的大考驗也就是氣候變遷。」布萊克說道,「當科學家持續關注著氣候變遷、天氣型態轉變、溫度升高及冰帽融化等潛在問題時,位於斯瓦爾巴德島的我們則是相當關切未來幾十年農作物多樣性的運作,好幫助農作物將能適應這些變遷。」

在巴利米納市場的兩種愛爾蘭馬鈴薯;攝影: Gangchinabz與挪威政府和北歐基因資源中心(Nordic Genetic Resource Center)共同營運種子庫的「全球農作物多樣性信託組織」執行長峰樂博士(Cary Fowler)表示,「種子庫於2008年成立,是為了確保未來某天可能因為自然或人為因素讓農作物遭受威脅時,人類所有現存的各種穀物將能安全地保存下來。」

為了紀念種子庫滿周年,專門研究全球暖化領域與糧食生產的專家聚集在朗伊爾城,一起討論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可能引起的重大威脅,並衡量農作物多樣性的問題以避免危機發生。

《冰凍山丘中的冷凍種子:供應給日益暖化的世界》研討會的主講者中有幾位是一篇刊載於一月份《科學人》雜誌的研究報告作者,他們在報告中警示,平均溫度在這世紀末以前極有可能隨著各地區季節的更替,飆升到比過去100年內的最高紀錄還要高。

任教於華盛頓大學並且身為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巴提斯帝(David Battisti)說道,「這就表示農作物多樣性對於糧食供給的重要性,絕非遙遠又不切實際,而是立即又真實的問題,而這也是促成種子庫成立的原因。」

Top

 
 
  生物多樣性:臺灣外來植物現況的研究(三)移民帶來外來種

作者:吳姍樺(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銀合歡由荷蘭、西班牙人引進臺灣;圖片來源:陳超仁比較日本與美國加州偶發及歸化物種之指數及算數累加,過去數十年來物種近乎線性的累加趨勢,提供了臺灣的偶發及歸化物種增加趨勢很好的佐證。而與日本主要的不同在於:臺灣的偶發及歸化物種在19世紀開始迅速累加,而日本的引進紀錄早在大約200年前開始,近年來則只有少數偶發及歸化紀錄。

外來移民帶來新物種

這項差異也許是因為臺灣植物研究發展史較慢起步,以及特殊的移民遷入史。雖然臺灣擁有長期的移民歷史及數百年來與鄰國的交易行為,直到19世紀末期以前,並沒有進行有關標本的蒐集及自然資源的調查。偶發及歸化物種從1900年到二次世界大戰前才有持續的蒐集紀錄,而在1940到1960年間之物種累加出現中斷,這與戰後復原及臺灣政權轉移有關,這段期間從中國大陸遷入的移民潮約有150萬人,是歷史上最近期且最大量的移民潮,偶發及歸化物種在這波移民潮後的10年間開始增加。

臺灣的偶發及歸化物種約有60科,45%的物種隸屬三大科:豆科,菊科及禾本科,而這三科亦為世界上許多地區外來植物主要的「貢獻者」。除了這三大科之外,主要偶發及歸化植物的科組成及重要性在不同的地區會有些不同,在一些亞洲國家如臺灣及韓國,茄科、旋花科、大戟科及莧科是除了這三科之外的最大外來植物「貢獻者」;但在一些歐洲國家,上面的這幾科在當地的影響就比較小。這可能也和不同的氣候及生物地理親緣有關,茄科、旋花科及莧科都被認為是熱帶或溫帶氣候科,因此其中許多種類可能無法適應如北歐及中歐的氣候環境。

茄科和旋花科適應最好

毛地黃由日人引進栽種,而後逸出成為入侵種;圖片來源:潘富俊根據偶發及歸化物種在全球各科的物種總數之比例顯示,臺灣地區的莧科、旋花科、茄科、柳葉菜科、馬鞭草科及蓼科的偶發及歸化物種數,與全球呈現相同的比例。然而,這些科的特有種總數及原生種總數並不與偶發及歸化物種總數顯示任何相關性。這些科的大小在全世界的物種總數並不超過2600種,一個科在全球擁有的物種總數,並不能全然代表該科在一地區偶發及歸化物種數所佔該科物種總數的比例。比較這些較小到中等的科之後發現,豆科、菊科及禾本科的出現並沒有較這些科來得成功。莧科、旋花科及茄科大多為熱帶或溫帶氣候之植物科,所以能夠適應臺灣大部分的地區。然而,茄科及旋花科的表現顯示這兩個科在臺灣地區的族群建立特別成功,未來須密切注意。柳葉菜科、馬鞭草科及蓼科為溫帶科,這些科能在此地成功建立族群,也許是歸因於其中之一、兩個屬較適應臺灣的環境。

大多偶發及歸化物種所隸屬之屬也同樣是世界上最大的屬,如旋花屬、茄屬、野百合屬、雀稗屬、月見草屬、大戟屬及酸膜屬在全世界皆有數百種以上的物種,中等大小的屬如莧屬的物種數也有約60種。而旋花屬及茄屬這兩個明顯成功適應臺灣地區的屬,其偶發及歸化物種之比例為何比全球該科(旋花科及茄科)物種總數比例高上許多,其原因有待調查。

新歸化屬競爭少

在歸化的各屬中,有很高比例(33% ~ 100%)的屬少於5個外來偶發或歸化物種,這樣的結果似乎也支持達爾文的假說:在外來的植物中,新歸化的屬會比新歸化的種獲益來得大。新歸化屬的物種在野外環境的競爭會比較少,因為它們不需要與原生屬屬內的其他植物競爭。達爾文的假說同樣支持Rejmánek在美國加州的研究,但是這個理論對於部分島嶼地區卻不適用。

大部分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呈現的生活型態與習性,與其所屬的科特徵或是屬特徵相符。舉例來說,歸化數量最多的豆科、菊科以及禾本科主要就是由一年生種子植物、地上植物、地表植物以及半地中植物所構成。大量的多年生外來歸化植物(地上植物、地表植物以及半地中植物),也可能意味著它們未來對臺灣環境可能產生嚴重的衝擊。

有許多外來偶發與歸化植物被引進的原因不明,這可能是由於紀錄不完全或是因意外引進所導致。部分國家的研究也指出,大部分的外來偶發與歸化物種都是經由意外的引進所導致,如部分造成入侵的物種的種子與作物種子混合在一起,再經由人為非刻意的傳播。旅客在國際間的來往、完善的大眾交通運輸都可能助長了外來植物對臺灣的入侵。不幸的是,由於資訊不足,使民眾對於作物種子被外來雜草種子污染缺乏警覺,而且臺灣對於入侵植物在生態與農業上的研究也相當缺乏。

觀賞植物較易形成入侵種

過去的研究指出:刻意引進的物種主要是用於觀賞與牧草,只有一小部分是因醫藥用途而引入的;而臺灣的研究結果也是相似的。有趣的是,為觀賞用途引入的植物,比當作飼料用途的植物看起來更具有入侵性,在不同野外調查中發現:觀賞植物都佔有相似的比率,而飼料用途的植物則多是偶發的,這兩類用途的植物都容易受到人類助長散播。

醫藥用途的植物也廣泛的引入許多地方,且有部分成為入侵種,但只佔入侵種中的一小部分。這可能因為醫藥用途的物種會產生次級代謝物而耗費能量,並減緩生長速率,或是因為它們不曾像飼料與景觀植物一般被廣泛的引入,因此通常具有較低的繁殖壓力。

黑板樹在國民政府來台後大量栽種;圖片來源:潘富俊大部分偶發和歸化物種來自熱帶和溫帶區域,這支持了物種對相似家鄉氣候的環境適應較好的假說。臺灣具有多樣性的棲地,從海岸到高山,從熱帶到溫帶,而這也許能夠包含來自許多不同氣候地區的物種。但這無法解釋為何臺灣具有眾多來自美洲的物種,且在此繁衍了數十年以上的時間,但在近百年來並沒有歷史事件的線索可尋;相反地,在17、18世紀有許多來自荷蘭、西班牙往中國的船隻,很可能同時將物種引入了臺灣,因此在引入的物種中應有大部分來自歐洲和亞洲區域。這可能源於貿易船隊在向東方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將非洲、熱帶美洲和南亞的物種帶往臺灣。

臺灣入侵種並未較多

根據Randall(2002)的研究,在臺灣的偶發和歸化植物中有308種(91%)可被畫分為雜草。但根據我們的研究,在臺灣只有小部分(16%)偶發和歸化植物被歸類為「雜草」,這代表偶發和歸化植物不是臺灣主要雜草植物相的來源。不過,因為臺灣的偶發和外來物種分別有28%和27%在中國和日本被視為雜草,因此在臺灣偶發、歸化、入侵但並非雜草的物種,若在中國、日本被視作雜草,則可能具有潛在對臺灣環境、經濟的負面影響,未來應特別關注這些物種的狀況。

主要的指數顯示臺灣受外來物種影響程度只達低度或中度,這些指數包含偶發和歸化物種佔全部物種數目的比例(%)、每單位面積內偶發和歸化的物種數目。同時,大多數的偶發和歸化植物(83%)在臺灣都不被視為雜草。這些結果顯示:像臺灣這樣的島嶼,易遭受嚴重植物入侵或包含較多偶發和歸化物種的假說不成立。

臺灣像夏威夷,包含了許多氣候區域與地形,從高山到海岸,從溫帶到熱帶氣候,但遭受植物入侵的程度卻較夏威夷輕微許多。如單以偶發與歸化的物種數目和地區內的全部物種數目比例來看,就可以發現,臺灣阻止外來物種建立的能力較強。此外,臺灣每單位面積內所含有的物種數也較接近各大陸塊的數值,再度支持臺灣抵抗植物入侵的能力較其他島嶼地區來得好,可能原因之一是接近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但為了更完整的了解臺灣植物入侵的過程和模式,或需要在東南亞地區做更多生物地理和生態的研究。(本篇完)

※ 本文轉載自由林務局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之《外來種防治教育專刊:植物篇》一書。

Top

 
 
 
史前魚類新發現:地球上的性生活更早就有了!

本報2009年3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楊璧如編譯,莫聞審校

盾皮魚類之一Austrophyllolepis的假想圖。作者:J. Long/Handout 科學家發現,地球上的性生活比以往所想的還要早就開始了!一項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揭示,遠在3.8億年前就有魚類以體內受精生殖,體內受精的生殖方式普遍在泥盆紀時生活在熱帶珊瑚礁的遠古魚類發生。

這項發現,對於包含人類在內所有「有頷脊椎動物」生殖史的研究,有重大的啟發。

根據路透社報導,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考古生物學家強納森(Zerina Johanson)的研究團隊在多種盾皮魚(placoderm)體內發現胚胎,他們推斷交配行為在此魚類普遍可見。

由於生殖的化石證據十分稀少,專家在剛開始時甚至遺漏了其中一個標本,以為裡面的小胚胎是未消化的食物。

盾皮魚是類似鯊魚的史前魚類,目前已經滅絕。一般科學界認為牠是最古老的有頷脊椎動物。牠有骨質的外甲覆蓋頭部,並形成如剪刀般的下顎。體型最大的盾皮魚如大白鯊一般大。

現今的許多魚類仍是以體外受精的方式生殖。在此以前,科學界也認為這些早期的魚類應該是行體外受精,就是精子和卵子在水裡結合,而非體內。

另外一項證據是成魚在腹部有特化的腹鰭,科學家相信,如現今的鯊魚般,雄魚在交配時會以腹鰭抓住雌魚。

※ 參考資料:路透社報導美聯社報導

Top

 
 
 
全球暖化恐造成南亞降雨大減

摘錄自2009年3月1日法新社芝加哥報導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可能在下個世紀造成夏季季風延後5至15天開始,而導致南亞大多數地區的降雨量嚴重減少。

研究指出,全球溫度上升,可能造成夏季季風的環流向東移,導致印度洋、緬甸和孟加拉的降雨量增加,但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降雨量減少。

全球暖化也可能造成雨季之間的間隔拉得更長,也會造成印度西部地區、斯里蘭卡和緬甸的一些沿岸地區平均降雨量大幅增加,提高發生致命洪水的風險。

研究報告撰寫人迪芬巴夫(Noah Diffenbaugh)警告,這可能會對農業、人類健康和該地區的經濟體產生重大影響。

Top

 
 
 
澳洲特有鳥類正在流失

摘譯自2009年2月26日ENS澳洲,坎培拉報導;薛郁欣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東部濕地的紅頸反嘴鷸(Red-necked Avocet)25年來數量下降80%;攝影:Dean Ingwersen ;圖片來源:Birds Australia澳洲鳥會最近發表一份進行5年的調查報告,發現多數澳洲鳥類特有種受到棲地流失、乾旱、和入侵種的影響,數量正在減少。

環境部長葛瑞(Peter Garrett)2月26日在國會山莊發表該報告時表示:「《2008年澳洲鳥類狀況》清楚地陳述了我們野生動物發生了什麼狀況。」「知識是做好保育的基礎,報告中的知識非常重要,當我們試圖在做好保育、保留、還有任何可能的地方去改進。」

澳洲鳥類中心總理哈蜜頓博士(Graeme Hamilton)說:「雖然這份報告是針對鳥類,但內容卻能對自然與社會提供更廣泛的應用。鳥類是國家生活品質的指標。生物多樣性的流失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他反應了其他物種的流失,例如哺乳類、爬蟲類、植物。」

哈蜜頓說,澳洲鳥類中心是國內歷史最悠久、且最受尊崇的國家鳥類保育機構,他們希望與各州、 英聯邦成員國政府一起反轉鳥類生物多樣性的流失。

這是第六階段對澳洲鳥類的報告,並呈現最新的鳥類族群健康綜合狀況,以及提出面臨的永續性問題。這項 2008 年的報告專注在鳥類族群數量的變化,則是來自 50 個已進展 40 年的長期監督計畫結果。

這個報告呈現出鳥類族群變化趨勢不一致。與 2003 年報告相比,如今更多物種還在持續減少。當初很常見的鳥類現在再也不常見了,像澳洲原本十分常見的黑背鍾鵲(Gymnorhina tibicen),今數量銳減。 尤其在莫瑞達令盆地(Murray-Darling basin)上, 受到乾旱以及水經營措施不足而乾涸,水鳥族群數量亦銳減。 (相關資料點此參考。)

彩火尾雀(painted finch)可能因氣候變化而遷移;攝影:Dean Ingwersen ;圖片來源:Birds Australia「沿岸的候鳥與留鳥數量也在近幾年來顯著的下降,只有居住在草叢的鳥類比較好一點。」哈蜜頓說。「那些以採集林地底層或地面上的昆蟲維生的鳥類,如:知更鳥、犀鳥、扇尾鶲、旋木雀等林鳥, 由於棲地清潔與其他修整工作的進行,在澳洲東南部的數量都減少了。」

但這項報告也凸顯出部份受威脅的物種數量已經增加,例如白腹穴鳥、黑鳳頭鸚鵡、以及超級鸚鵡等,在食物攝取上都有改善。「振奮人心的是那些受到積極地復育計畫管理的物種正在大量增加。」葛瑞繼續說。

然而,澳洲聯邦法庭 2008 年 5 月曾限制伐木,因為伐木會驅使塔思馬尼亞楔尾鵰與虎皮鸚鵡瀕臨滅絕;但隨後又在聽證會上表示伐木可以進行。

長期抵抗塔思馬尼亞的林地地面伐木工程的澳洲綠黨領袖,也是現任參議員布朗(Bob Brown) ,在法庭與議會上同意澳洲鳥類中心的說法,認為在瀕危鳥類居住的老熟林中進行伐木作業是 『 國恥 』。

從英國劍橋國際鳥盟科學部長史塔特菲爾(Alison Stattersfield)說澳洲鳥類中心做了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報告,他們分析鳥類族群變化趨勢的最新消息。他們的發現正與國際鳥盟在去年發表的世界鳥類報告不謀而合。

「世界上現在正針對鳥類族群與棲地變動,所進行長期的監測研究中,都發現越來越多證據指出更多族群減少,而只有少數族群增加。我們觀察的努力需要更龐大的準備以阻止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史塔特菲爾說。

欲瀏覽《2008年澳洲鳥類現況報告》,請點選連結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9/2009-02-26-02.asp

Top

 
 
 
彰化重金屬污染農地可望輔導轉生質能源

摘錄自2009年3月2日中廣新聞報導

北彰化有廣達4百多公頃農地,被列為重金屬污染高風險管控區,其中有3百多公頃已經整治完成﹔彰化縣府環保局與農業處早已訂定「污染農地使用自治條例」,輔導農民造林、轉種生質能源與花卉等方向來努力,讓污染農地更生再利用。

在台灣工商產業高度發展早期,受環保意識與法令沒嚴謹管制影響,導致電鍍、五金與表面處理業林立的北彰化地區,有廣達4百多公頃農地,長期遭鉻鎳銅鋅等重金屬污染,經過長達6年來整治,依然被環保署列為高風險管控區,彰化環保局長陳雪莉表示,農地污染是陳年問題,感勇於面對就是希望以積極作為來杜絕污染源。

陳雪莉局長強調,環保署所公告污染區域,都是縣府環保局長期以來協助監控所發現彙整的資料,目前正朝向從上游取締與輔導改善工廠污染源、整治3百多公頃污染農地以及輔導農地更生再利用來努力,是全台整治污染農地最有成效的縣份。

Top

 
 
 
廣東16家企業環保擬掛「紅牌」貸款將受限

摘錄自2009年3月2日新華網廣州報導

廣東省環保局日前對重點污染源企業的評價結果進行公示,28家企業擬被掛上紅牌,其中16家對存在問題尚未完成整改。廣東省銀監局有關人士表示,環保部門的意見將作為綠色信貸的指導依據,轉給各家銀行指導執行。

據瞭解,包括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在內的另外16家擬掛「紅牌」企業,如果沒有及時摘牌或完成整改,未來企業貸款將受到相關限制。廣東省銀監局有關人士說,2007年以來,銀監部門和環保部門資訊共用,銀監部門可根據環保部門出具的意見,制訂銀行優化信貸結構調整的視窗指導意見。環保部門的意見以公文形式發到銀監局後,銀監局一般會採取兩種處理形式:一是將公文轉發到各家銀行,對銀行信貸進行視窗指導;二是把相關資訊掛在內部的金融網,各家銀行可以即時看到相關資訊,指導執行。

Top

 
 
論壇:先吃撐再減肥?低碳靠核能?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

全國能源會議南區分區會議連續二天在高雄舉行,地球公民協會在報到時展開靜坐,並在隨後召開記者會,反對台電在高雄小港擴建大林燃煤電廠,同時抨擊政府說一套做一套,歷次能源會議的減量目標,從來沒有達成。為了進一步在會議上表述意見,同時聽取與會其他人士的發言,我們全程參與了這項會議,並表達本會立場。此外就此此南區會議,我們有以下看法。

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協會。何俊彥攝

首先,我們要對這次的分區會議的主題安排,明顯規避了以下課題,表達遺憾:

  1. 馬英九總統競選期間所提出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在2016年到2020年間,讓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8年的排放量,並在2025年回到2000年的排放水準。」已放入2008年行政院會6月5日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中,然而這次會議的引言、報告人完全不提政府各部門的減排目標、策略、計畫與期程,與會者如何討論,提供建言?

  2. 全世界各國的減排基準年都訂在1990年,為什麼台灣都不打算與國際接軌?今年底即將於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會議,各締約國將簽訂新的議定書,屆時台灣在減排議題上將無法再逃避責任,那麼台灣的碳排放究竟要算在誰頭上?台灣究竟要不要爭取獨立國格,還是藉此議題併入中國,淪為中國的附庸?

  3. 推動中或已推過的重大開發案如中龍鋼鐵、台塑大煉鋼廠、六輕五期、國光石化;以及燃煤電廠如林口、大林廠、彰工火電、深澳電廠等,都極可能在 2016前運轉,屆時台灣的碳排放將再增8,000多萬噸,比2008年增加了30%,政府是不是打算先默許(或支持)碳排放高成長(吃撐),到2020 年以前再降到2008年的水準(減肥)?

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協會。何俊彥攝

上述問題如果政府不先說清楚、講明白,全國能源會議將只是打迷糊仗,淪為擁核派大軍進駐會場,以人海戰術發言、狀似全民取得共識後,一舉「復仇」的戰場。

在這次會議中,擁核的產官學界幾乎傾巢而出,把能源會議變成了「非核家園翻案大會」,至於主辦2月27日下午會議的國科會,是否已存有擁核的既定立場,令人高度懷疑。面對發言人數眾多的台電人員,我們不得不在昨天提出程序問題,要求主席在發言紀錄上,必須登錄發言者的單位,否則,這份會議紀錄,將傳達出民間各界「絕對多數人擁核」的假象。

然而,這不只是擁核派進行的絕地大反攻,行政院長劉兆玄已裁示,應將核能做為無碳能源選項,並儘速推動核四完工商轉。因此,能源會議極有可能是國民黨政府推翻非核家園的一個白手套。

從各種數據顯示,當今的台灣並不缺電,無論是急於擴張燃煤電廠,或鼓吹大力發展核電,都是錯誤、浪費的投資。根據能源局公布的統計資料,2008年的電廠備用容量已達25.6%,2009年更將高達28.9%%,這意味著有過多的電廠都是閒置的,遠遠超過法定16%的備用容量,加上現今全球經濟不景氣,電力的需求勢必再降低,實在沒有理由再蓋電廠。

再者,在節約能源上,我們還有極大的努力空間,舉例來說:2008年經濟部和台電實施「電費折扣獎勵節能措施」,才實施半年,就節省了25.9億度,相當於台南縣一年的電燈總用電量,比深澳電廠一年的總發電量還高。如果我們進一步推動節能政策,讓家戶、社區、學校、工商業界都能共同努力,我們不僅不需要蓋新電廠,還可以減少高污染的燃煤電廠,同時讓既有的核電廠準時除役。

我們的主張是,新建電廠應經過一連串的嚴謹評估,視為補足電力缺口最後選項。這些評估應包括:節能、尖峰負載的管理、既有電廠的效率提昇、產業結構的調整、電價合理性、再生能源等努力是否已達極限?

我們無法同意,以擴增燃煤電廠、核電來支撐台灣擴張高耗能產業,以及人們過度消費、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再者,以台灣有限的國土、環境承載量,更不可能無限的擴張電廠。誠如長期反核的綠色和平組織所言:「浪費金錢追求核電,只會帶來一場惡夢,只會延緩真正解決氣候變化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與其花費數千億去興建大型電廠,不如將這些錢轉移至潔淨能源的研發,補助偏遠地區、離島、社區發展自給自足型的再生能源系統,同時用來宣導或實質鼓勵節約能源。

※ 延伸行動連結:終止燃煤電廠擴張計畫!救救我們的天空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陳誼芩、易俊宏•網編:高美鈴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