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6.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地球日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地球公民協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苦勞網
南方電子報
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珊瑚礁浩劫  海底生物多樣性面臨危機
【相關連結】
東北角海域珊瑚天堂 覆蓋率大減
瑚礁保育 澎湖小學生揚「聲」國際
全球海洋大會 聚焦珊瑚大三角保育行動
墾丁珊瑚礁劣化 污水是元凶

5月印尼舉行的海岸與海洋資源會議,預計保育史上最大的海洋生態保護區,「珊瑚大三角計畫」(Coral Triangle Initiative)。漁業過度捕撈、海岸開發、海水酸化以及汙染,嚴重影響珊瑚礁的生存。而作為海底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所面臨的危機,連帶也影響海底生物多樣性。

今年台灣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主辦珊瑚礁總體檢,號召潛水志工一同關心珊瑚礁,並經由這些經驗,滾動更多人加入海洋保育行列。

精采內文

 
  世界遺產巡禮:入埃及記 禮讚大神廟(三)

作者:許煥章

阿布辛貝神廟位於亞斯文南方280公里的納瑟湖畔,是亞斯文地區最大最壯觀的紀念建築,包含拉姆西斯二世神廟與妮弗塔莉皇后神廟。原先是建在尼羅河畔島嶼上一處岩窟中,由於將被興建高壩所形成的納瑟湖淹沒,埃及政府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協助宣傳,展開世界性的救援行動,才成功地把阿布辛貝神廟遷移到較原地高出60公尺的地方重建。

不可思議的搶救神廟行動

整座神廟的遷移工程是有史以來耗資最龐大的行動,不可思議的是,重建後的神廟幾乎與原來絲毫不差。由世界各國所提供的經濟與技術援助所組成的團隊,選擇納瑟湖畔比原先高出60公尺的島嶼,將它剷平,並整理成原先島嶼的形狀。再以區段切塊的方式,將神廟切割成一千多塊可以搬運的石塊,移至新的地點,重新加以組合。為了承擔重建神廟的重量,又以混凝土在神廟後構築一個高125公尺的大圓頂,支撐將近10萬噸的神廟。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彰化10日破獲一宗偽劣農藥製造工廠,幹員指出這種高濃度的農藥噴灑於農作物後,極可能造成農藥殘留等問題,嚴重危害到消費者健康。

國家公園守護者――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永發,期待充份發揮國家公園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觀光遊憩等功能。一年一度陽明山蝴蝶季活動即將登場,林永發熱情地邀請民眾趁著周休二日上山賞蝶。

國際新流感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11日宣布了這是21世紀的第一個全球流感大流行疫情。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陳馮富珍表示,安全的H1N1新型流感疫苗在9月前尚難取得。病毒一旦變種,將使疫情更難以控制。

中國新聞方面,環境保護部針對個別地區和企業嚴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環境保護准入條件進行項目建設的行為,決定從即日起在完成科學論証和各項整改措施前,暫停建設項目。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化身一隻魚 談工程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生活在陸地上,以人類的習性來說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了,而對於魚類來說,生活在河流中,也是極一般的事;天生有著能在水中生活的齊備裝備,除了少部份水陸雙棲的魚類之外,大部分的魚類都必須仰賴水世界而居。若能化身一隻魚,也許也會希望地球上的陸地能拓為海洋,藍色的海洋能淹沒柏油路面和樓房,改鋪上水草和珊瑚礁。

在人類不斷地改變水岸自然風貌,當地水中的生物生活環境必定會受到影響,就如同魚類改造陸地,讓大水淹沒你我的家園,諳水性的可再覓得新居,反之則只有被淹沒在水中。消失了的物種,到底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2008年歐陸發生大量蜜蜂不明消失的現象,引發了人們對於蜜蜂在生態系中角色的關注。包括今日為人類所利用的1,330種作物中,有超過1,000種以上需要靠蜜蜂來授粉,也包括替未來生物醫學、農業及平衡生態界等保留獨特的基因,每一種生物都具有如此重要價值,若少了一種,都會對整個生態系造成不能預測的影響。

精采內文

 
 
  「揚聲國際,社區接力」 為珊瑚礁盡心力
本報2009年6月12日台北訊,呂苡榕報導

昨(11)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共同舉辦2009珊瑚礁總體驗活動記者會。 記者會上代表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總部頒獎給去年以中文翻唱「國際珊瑚礁年之歌」而獲得第三名的澎湖中興國小,現場由張玳伶老師代表領獎,並預告今年珊瑚礁總體檢開跑。特地從澎湖趕來的張玳伶說,「偶然機會下參加了這個活動,希望由小朋友做為中介,讓更多人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中興國小合唱團在2008年6月珊瑚礁總體檢時,唱出對去年初受到寒害重創的澎湖珊瑚礁能夠恢復的期待。童稚清脆嘹亮的和聲喚醒人們要尊重珊瑚礁生存的權利,更期待只有健康的珊瑚礁才有健康的海洋,只有健康的海洋才有健康人們!

這是台灣第一次以海洋保育音樂活動獲得國際比賽的殊榮。這個由全球156個國家地區參與的2008珊瑚礁生存權連署活動,同時號召全世界關心珊瑚礁未來的大小朋友,以自己國家的語言唱出對珊瑚礁的關懷。英文版的「國際珊瑚礁年之歌」在台灣志工胡家璇與胡家怡姐妹的巧手改寫成下,透過中興國小合唱團的天籟之聲,在強烈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與印度及荷屬安地列斯等三個國家併列第三名,並獲得400美元的獎學金,2009珊瑚礁總體檢主辦單位將代表國際珊瑚礁總體檢總部在這次記者會頒獎,並鼓勵澎湖的孩子,持續關懷海洋環境。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顧問陳昭倫說,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提出「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的口號,希望喚起民眾對海洋的關心。而今年台灣的珊瑚礁總體檢首度由民間團體舉辦,希望重回東北角這個台灣海洋文化發源地,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海洋資源的珍貴性。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珊瑚礁身上的共生藻對於固碳有極大的作用,但大多數人沒有海洋方面的相關教育,因此過度開發造成海洋資源耗竭。

陳昭倫表示,目前台灣海岸遇到幾項問題,包括漁業過度捕撈、海岸開發、汙染,以及氣候變遷,珊瑚礁體檢便是希望透過志工參與,來持續關心海洋議題。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說,往年都是由政府主導,一般民眾沒有機會碰觸這類議題,今年首度由民間團體辦理,招募潛水志工,希望透過認些人的經驗推廣滾動更多人加入,並培養在地志工,達到社區發聲的效果。

2009珊瑚礁總體檢的活動將由大東北角重新出發,希望透過志工的參與,結合基隆、野柳、龍洞、鼻頭角等海域的實際探訪、親身體會這個區域的美麗與哀愁、同時透過這樣的教育過程、找出未來保育台灣珊瑚礁的決心。相關活動連結,可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網站

Top

 
 
  入埃及記:禮讚大神廟(三)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阿布辛貝至菲萊的努比亞遺跡

作者:許煥章

嘆為觀止的湖畔奇跡:阿布辛貝神廟群(Great Temple of Abu Simbel)
GPS:N22°20.228' E031°37.995'

阿布辛貝神廟位於亞斯文南方280公里的納瑟湖畔,是亞斯文地區最大最壯觀的紀念建築,包含拉姆西斯二世神廟與妮弗塔莉皇后神廟。原先是建在尼羅河畔島嶼上一處岩窟中,由於將被興建高壩所形成的納瑟湖淹沒,埃及政府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協助宣傳,展開世界性的救援行動,才成功地把阿布辛貝神廟遷移到較原地高出60公尺的地方重建。

不可思議的搶救神廟行動

整座神廟的遷移工程是有史以來耗資最龐大的行動,不可思議的是,重建後的神廟幾乎與原來絲毫不差。由世界各國所提供的經濟與技術援助所組成的團隊,選擇納瑟湖畔比原先高出60公尺的島嶼,將它剷平,並整理成原先島嶼的形狀。再以區段切塊的方式,將神廟切割成一千多塊可以搬運的石塊,移至新的地點,重新加以組合。為了承擔重建神廟的重量,又以混凝土在神廟後構築一個高125公尺的大圓頂,支撐將近10萬噸的神廟。

這個偉大的工程,如同奇蹟般地將人力與科技發揮到極致,還原三千多年前的宏偉建築,也吸引每一位來到埃及旅人的目光。今天,絡繹不絕的旅客,或搭飛機,或乘船航經納瑟湖,或開車穿越沙漠,朝聖般地前來欣賞拉姆西斯二世曠世鉅作的殿堂。

沉沙內再現的偉大王者神殿:拉姆西斯二世神廟(Temple of Ramses II)
GPS:N22°20.228' E031°37.995'

拉姆西斯二世神殿曾經長時間埋藏於沉沙中,西元1813年被一個瑞士人發現其頂端部分,後來到了西元1817年,一位義大利旅行家終於從砂岩上找到了大門的入口,接著考古學家、旅人聞名而來,所有人無不驚艷於這白色阿布辛貝神殿的美麗動人,認為她是一座世上無可取代的獨特建築!

拉姆西斯二世大神殿入口;圖片來源:許煥章 

神廟內中央大廳的八尊拉姆西斯二世雕像,整座大廳四壁與天花板以象形文字與浮雕裝飾;圖片來源:許煥章

西元前1275年,拉姆西斯二世在尼羅河西岸懸崖峭壁上,也就是現在的納瑟湖處,開鑿自己的大神殿,神殿正面以模仿塔門樣式鑿開崖面建成,雕有四座20公尺高的年輕拉姆西斯二世坐像,中央有個小入口直通神殿內部。進入神殿後是中央大廳,兩側各有四座模仿奧西利斯神姿態的拉姆西斯二世雕像,高約10公尺,站立在方形石柱前。整座大廳四壁裝飾著象形文字與浮雕,尤其大廳北面牆面,就是著名的「偉大戰役圖」(Great Battle Scene),生動地描述拉姆西斯二世與西台人的敘利亞之戰場面,是尼羅河谷地所發現最特殊的精細浮雕之一。浮雕的人物總數在1100人以上,包含埃及部隊行軍、肉搏戰、戰車軍團等畫面,甚至還生動的描繪戰俘逃亡的情景。

中央大廳後的前廳,雕刻著美麗的妮弗塔莉皇后。再往前就是深入山中55公尺的聖殿,裡面有四尊神祇的坐姿雕像,分別是太陽神瑞.哈拉克提(Ra-Harakhte)、孟斐斯的普塔神(Ptah)、底比斯的阿蒙瑞神及被神格化的拉姆西斯二世。每年的冬至和夏至這兩天,太陽光會從小入口直射進到聖殿,照耀在神像上,設計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現在神廟雖然經過遷移,仍舊保有這神奇的設計,只是精密度無法達到原來水準,由此可見古埃及高超的天文與建築成就。

古埃及國王寶座上的明珠:菲萊神廟(Temple of Philae)
GPS:N24°01.451' E032°53.049'

在遼闊而清澈的納瑟湖中,有一座非常美麗的神廟佇立在阿奇卡島(Agilka Island)上,它就是托勒密王朝時期所建,祭祀伊西斯神的菲萊神廟。神廟原本座落於亞斯文南方8公里的菲萊島(Philae Island)上,自從西元1902年開始修築亞斯文水壩,菲萊島便開始下沉於日益高漲的河水。到了西元1392年,水壩第三次加高,菲萊神廟大部分已沉入水底,使得後來的人只好搭著玻璃船去看水中的神殿,遊客甚至在柱廊間游泳。

從水底升起的女神聖殿

菲萊神廟;圖片來源:許煥章

西元196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號召國際伸出援手,設法築堤並將水抽乾,然後把4萬5千多塊石頭拆解,和一百多根石柱全部移到一公里以外的阿奇卡島上重建。這項國際古蹟救援行動一共耗資3千萬美金,才使得菲萊神廟得以重見天日,再度成為觀光客心中難忘的美麗景點。

菲萊神廟建於西元前第四世紀的托勒密王朝,有「古埃及國王寶座上的明珠」之稱,是當時崇拜伊西斯女神的中心,旁邊還有許多小神殿、神龕,整座神廟建得十分典雅細緻。各地的朝聖者慕名前來求醫治病者甚多,甚至,在埃及北方改信基督教後,前來朝聖的信徒依然絡繹不絕。

愛與音樂女神的人間殿堂 登上位於島上西南方的碼頭,首先遇見的建築是第三十王朝的奈克塔內博一世柱廊(Pavillion of Nectanebo I);雕有哈托爾女神頭像的14根列柱以矩形排列,完成於西元前四世紀,是菲萊神廟建築群中最古老的遺跡。再往前行,就是寬廣開闊的通道,右方的柱廊明顯地並未完工,左方柱廊的32根列柱和其後方的短牆則有完整的浮雕裝飾,而每一根柱頭的樣式居然造形各異,十分特別。

伊西斯神殿在菲萊神廟建築群的中間,走過柱廊庭院就到達第一塔門,厚實的雙塔塔門高18公尺,寬45.5公尺;進入庭院旁邊就是伊西斯神生下赫魯斯的誕生室,周圍則是法老們祭拜赫魯斯神的地方。第二塔門高22公尺,寬32公尺,步上幾個階梯就進入多柱聽,10根圓柱以古埃及傳統裝飾打造;西元六世紀,這裡曾被改為科普特教會,並且留下十字架雕刻的痕跡。 多柱廳後方的前廳西邊有一個至聖所,是伊西斯神哭弔丈夫奧西利斯的地方,壁上還有浮雕和文字的描述。它的旁邊就是著名哈德連拱門(Arch of Hadrian),一座裝飾風格與埃及傳統迥異的堡壘式建築。前廳後方有12間小房間,是祭祀伊西斯神的聖殿所在。

在伊西斯神殿右側,瀕臨河邊的是另一座耀眼建築,是羅馬皇帝圖拉真所建的列柱庭臺,獻給伊西斯、奧西利斯與赫魯斯神。整座菲萊神廟,融合了古埃及、希臘、羅馬等風格建成,經過湖水洗禮後,更顯現出它典雅精緻的外觀,只是最初發現時,充滿亮麗的藍、紅、黃、綠等彩繪已經不復存在。

※ 本文為世界遺產協會「人類文明講座」講稿整理

Top

 
 
  偽劣農藥毒10倍 「太有效」銷10年

摘錄自2009年6月11日中國時報報導

彰化縣調查站10日在埔鹽鄉破獲一處偽劣農藥製造工廠,負責人陳宗華涉嫌就以單一原料,調製出近十種自創品牌的殺蟲劑、除草劑,透過全省各地農藥行銷售。調查官指出,陳嫌生產的農藥濃度高出合格農藥近10倍,可能是「太有效」,才能銷售十餘年。 幹員指出,陳嫌在該處所製造偽劣農藥的時間長達十餘年,且早期只是人工攪拌,到了現在已經是機器攪拌,顯然生意是越做越大。調查站副主任王大明就說,陳嫌製造的農藥濃度是一般合法農藥的十倍,或許就是因為太有效 ,才會深獲農民喜愛。 這種高濃度的農藥噴灑於農作物後,極可能造成農藥殘留等問題,嚴重危害到消費者健康。 為進一步了解這批偽劣農藥毒性、成分、及「利谷粉」原料的來源,調查站也請來農委會毒物專家採樣,全案依農藥法罪嫌移送彰化地檢署偵辦。

Top

 
 
積極打造人與自然融合的國家公園「建築師」林永發
本報2009年6月12日台北訊,顧美芬報導

「我進入國家公園已經有23年,1998年起分別在雪霸、太魯閣、陽明山等國家公園擔任處長。台灣7個國家公園就佔了3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永發每次自我介紹時,總是讓周遭的人流露出極度羨慕的眼光。 其實如果包括1987年起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第一任的工務課長、1995年起在金門國家公園擔任副處長,林永發已經歷經了4個國家公園的重要管理職務,經驗之豐富,台灣少有。

雖然處於國家公園經營管理者的位階,林永發在山林中與野生動物不期而遇時,反而更懂得謙卑。「畢竟牠們原本就生長在這個環境中,是我們不好意思侵犯牠們的棲息地,所以工作時,穿著的衣服顏色、相關動作,盡量低調,以不干擾牠們為主。」 去年9月,林永發甫調任陽明山國家公園處長,9個月下來,已經感受到陽明山跟其他高山型的國家公園很不一樣,特別是與大台北都會區存在著相互依存的緊密關係,畢竟都會區充斥著水泥建築構造物,陽明山就像台北市的「肺」一樣,每年吸引了1200萬人次的旅遊人潮湧入陽明山踏青。

「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人』很重要。」林永發說,受限於法令規範,國家公園境內的居民,眼看著人潮帶來商機,卻不能充份自由發展,造成居民與國家公園管理處經常處於關係緊張的狀態。居民為求生存發展,甚至不惜轉為私下進行。結果可能因為錯誤、粗糙的做法,即使短期內獲益,長期來看,卻可能對環境造成致命性的破壞。

為了讓在地居民融入成為國家公園生命共同體的一部份,林永發積極引進當地居民擔任導覽解說員、保育巡查員,讓居民從自身建立生態保育的觀念,落實於生活中;而且當地居民對國家公園這片土地,也存在著無可取代的地位,因為居民可能世世代代都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這裡的一草一木,多年前是什麼樣子,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對他們而言再熟悉不過,結合生態環境的導覽解說訓練,更能完整呈現人文與自然融合的氛圍。

更進一步,以竹子湖地區為例,林永發也考慮如何在不違背相關法令下,協助居民適度發展。讓在地居民和國家公園從敵對關係,轉變成合作夥伴的關係。 其實這個概念就像早期,林永發在太魯閣國家公園擔任工務課長時,常常要在遊客聚集較多的地區,勘查地理環境,規畫動線,加強安全設施。如果任由遊客亂闖,不但可能發生危險,對環境也可能造成破壞,珍貴的天然資源也許因此而消失怠盡。

林永發認為,與其被動等著問題發生,不如主動協助居民,特別是在廢棄物、污水處理的建設上,應該做好完善的規畫和配套措施,同時又能兼顧自然景觀的維護。讓國家公園生態環境與在地居民都能夠雙贏。林永發強調,自己也是建築師,其所做的任何決定,都必須以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的永續經營為優先考量。 為了充份發揮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觀光遊憩等功能,陽明山幾乎一年到頭都有不同的生態主題活動,忙碌的工作,常常讓林永發犧牲了與家人相聚的時間;面對一年一度陽明山蝴蝶季主場活動於6月13日、14日登場前夕,林永發還是不忘以大家長身份,熱情地邀請民眾趁著周休二日上山賞蝶,陽管處特別在陽明山中山樓備有免費專車接駁,活動現場還有17個以蝴蝶生態為主題的闖關遊戲等你來挑戰哦。

 Top

 
 
  世衛宣布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 21世紀首起

摘錄自2009年6月11日路透社報導

瑞典衛生部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11日宣布了21世紀的第一個全球流感大流行疫情。 衛生部指出,世衛組織已將H1N1新型流感疫情警戒程度,調升至最高的第六級。 這是1968年以來的第一個流感大流行疫情。

Top

 
 
  新型流感大流行 9月前疫苗尚難供應

摘錄自2009年6月12日路透社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陳馮富珍12日表示,各方面主管當局必須要通力合作,讓安全的H1N1新型流感疫苗加速完成註冊程序,但這種疫苗在9月前尚難取得。

陳馮富珍在日內瓦的記者會表示,新型流感病毒似乎並未變種。病毒一旦變種,將使疫情更難以控制。

世衛組織將流感大流行警戒層級提升到最高的第六級,表示已爆發流感大流行之後,她表示:「病毒相當穩定。」

Top

 
 
  環境保護部決定暫停審批金沙江中遊水電開發等項目

摘錄自2009年6月11日環保部網站報導

6月11日,環境保護部新聞發言人陶德田向媒體通報,環境保護部針對個別地區和企業嚴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和環境保護准入條件進行項目建設的行為,決定從即日起在完成科學論証和各項整改措施前,暫停審批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項目、華能集團和華電集團(除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項目外)建設項目,暫停審批山東省鋼鐵行業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據了解,暫停審批三大項目的理由是: 雲南華電魯地拉水電有限公司、華能龍開口水電有限公司未經環評審批,擅自在金沙江中游建設華電魯地拉水電站和華能龍開口水電站,並已開始截流。華能伊敏煤電聯營三期工程不顧當地水資源匱乏的現實,擅自將環評批復的直接空冷方式變更為水冷方式。山東省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熱軋板帶配套技改項目、濰坊鋼鐵集團有限公司500萬噸鋼建設項目,違反國家產業政策和鋼鐵發展規劃,未經環評審批擅自開工建設並投產。這些企業和地區嚴重違反了國家環境管理有關法規。

Top

 
  「化身一隻魚」 談工程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生活在陸地上,以人類的習性來說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了,而對於魚類來說,生活在河流中,也是極一般的事;天生有著能在水中生活的齊備裝備,除了少部份水陸雙棲的魚類之外,大部分的魚類都必須仰賴水世界而居。若能化身一隻魚,也許也會希望地球上的陸地能拓為海洋,藍色的海洋能淹沒柏油路面和樓房,改鋪上水草和珊瑚礁。

在人類不斷地改變水岸自然風貌,當地水中的生物生活環境必定會受到影響,就如同魚類改造陸地,讓大水淹沒你我的家園,諳水性的可再覓得新居,反之則只有被淹沒在水中。消失了的物種,到底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2008年歐陸發生大量蜜蜂不明消失的現象,引發了人們對於蜜蜂在生態系中角色的關注。包括今日為人類所利用的1,330種作物中,有超過1,000種以上需要靠蜜蜂來授粉,也包括替未來生物醫學、農業及平衡生態界等保留獨特的基因,每一種生物都具有如此重要價值,若少了一種,都會對整個生態系造成不能預測的影響。

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帶來豐富的生態物種;據估計全台魚類總數應在2,450種以上,佔了全球魚種數恰好十分之一,其中,在國內特有的淡水魚類共有三十多種,雖為全球之冠,族群數量卻漸漸式微,推測主因是棲地的破壞。 又稱台灣白魚的台灣副細鯽(Pararasbora moltrechti)是特有中數量更少的, 在2001年間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簡稱特生中心)研究員李德旺選定40個台灣白魚的棲息地採樣進行調查時,發現僅有新社鄉食水嵙溪可見台灣白魚的芳蹤,推估全國僅剩一千多尾,數量比國寶櫻花鉤吻鮭還少不說,目前台灣白魚仍持續在與環境對抗。

台灣白魚為何而走?

根據特生中心的調查,實際情形是:食水嵙溪下游的樣點目前已見不到台灣白魚的蹤影,中游的樣點台灣白魚也寥寥無幾,唯一僅存族群量較大的「番社嶺橋段」也越來越少。對水變化敏感的台灣白魚,一旦水文改變就會嚴重影響牠的生存和繁衍。追究台灣白魚族群減少之因,台中縣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總幹事黃昭琮表示,台灣白魚通常都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支流緩流段及水潭淺水區域、性喜藏身溪岸草叢中,因而只能在天然環境中存活,除颱風帶來的土石流災害及河川污染外,近年來整治工程不斷的食水嵙溪,工程規劃及施工過程中未考慮到台灣白魚,破壞其僅存棲息地應是族群減少的主因之一。 食水嵙溪為大甲溪中游南岸支流,從下游大甲溪出河口至上游新社雙翠山攔水壩,全長8.5公里,為石岡鄉及新社鄉一帶農田及鄉內主要排水幹線。這幾年來,歷經桃芝、納莉颱風侵襲,食水嵙溪堤防嚴重受損,河床高度改變,暴雨後中下游河段常遭變遷,河道兩岸氾濫成災,因此政府規劃一連串的護岸整治工程,並打造親水公園期待增加觀光效益。因此,原本台灣白魚最佳的棲地,除了水泥堤防,還放置了許多消波塊。 針對護岸工程,台中縣新社鄉白冷圳社區總體營造促進會理事長徐炳乾說,當台灣白魚遇到大水,會游入兩旁的水草避難,水退了,又重新回到棲地。但如今水草變成消波塊,台灣白魚根本無處可躲。 2008年7月18日的一場風災,大水沖毀了食水嵙溪兩岸的堤防,堅固的工程似乎也抵擋不了氣候變遷的暴雨。到底,要如何才能兼顧安全及生態呢?

西雅圖 打造鮭魚故鄉

每年八月,西雅圖國王縣綠河(Green river)的水岸十分熱鬧,因為國王鮭魚正成群結隊地從外海游向河口,短暫適應淡水環境後,便不再覓食開始準備穿越魚梯及各種阻礙,逆流而上,回到河川上游的出生地產卵。西雅圖人珍惜鮭魚,認為鮭魚是上天賜給的寶藏,而從生態系的角度來看,也確實如此。

國王縣綠河下游是西雅圖重要的工業區,同時也是鮭魚洄游產卵的地方、洪水時常造訪此處,包括波音公司等大工廠都在這裡,整個區域估計為居民帶來一千兩百億台幣左右的收入,可以想見,堤防的保護對這個地區有多重要。只是同樣是治洪工程,西雅圖卻採用了不同的作法。

因為僵硬的水泥堤防讓鮭魚無法生存,國王縣政府決定加寬河道,讓堤防往後退25英呎,以納得更多洪水,讓河流自由擺動。此外,也利用漂流木及礫石營造健康河川應有的深潭、淺灘。在西雅圖,工程師與生態學家攜手合作,試圖恢復河川本來的面貌,讓鮭魚嬉遊,同時維護經濟及安全。西雅圖人也發現,讓一些空間給河流後,所付出的成本比作工程更經濟。

都市開發較國內早的歐美地區,如今對於過去蠶食鯨吞的水岸開發有著不同的想法,除了深入發掘水岸的景觀價值外,他們瞭解到水岸的生態價值更不能小覷!在水與土的交界,涵養著比其他生態系更高的生物多樣性,也有許多天然的滯洪空間,當不當人為力量加入,只怕最後兩者兼失。

現在,民間團體利用異地保存的方式保護棲地不斷改變的台灣白魚,希望能為地球瀕危物種找一個生存空間,只怕未來當生物圈中哪一個物種消失了,會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何等的影響。只不過,異地保種下的魚苗未來回到原生地後能否成功存活,將是更大的考驗。或許台灣的自然與社會狀況和西雅圖不同,其「還地於河」、兼顧生態與安全考量的治水思維,是值得國內參考的。典範正在轉移,或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學習,從魚的角度,看待河川治理這件事!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易俊宏、呂苡榕•網編:陳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