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1.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破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推薦瀏覽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環盟彰化分會 
21世紀議程協會  
新世代青年團  
地球憲章總部(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環境信託網站  
 
  歐巴馬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 並宣佈美國減量目標

 
【相關連結】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未開幕 前途已經多艱

歐巴馬 第二位關注氣候變遷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環保人士給歐巴馬的待辦清單︰氣候變遷、水資源與野生動植物保護

世界各國將於1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氣候變遷會議,然而各國是否能及時達成更嚴格且範圍更大的對抗氣候變遷協議,仍有待觀察,超級強國美國扮演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角色。

白宮25日宣佈,美國總統歐巴馬將前往哥本哈根,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並公佈2020年減量目標將較2005年排放量減少約17%,未及歐盟提出的目標20%。日本雖然宣布2020年減量目標為25%,並表示哥本哈根會談若無法達成全球氣候協議,則將撤回已宣布的減量目標。能否即時對抗氣候變遷的挑戰,端視美國的態度。

精采內文

 
 
  生態工程:荷蘭的水患治理與兩棲漂浮房屋的創意構想(上)

作者:蔡錫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荷蘭平均年降水量為770毫米,洪澇災害主要來自西部北海的風暴潮,中部與東南部的萊茵河、馬斯河的漲水,在歷史上是一個洪澇和風暴潮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低於平均海平面,此外接近60%的居民密集地居住在這些地勢低窪的地區,自古以來水患始終是荷蘭最棘手的問題,並造成了難以計數的人民與財產的損失。

荷蘭的水患管理歷史

為了防範水患,荷蘭的人們在歷史上不同的時代採取不同的應變方式。在西元1000年左右,村莊以及農舍是建立在一個個稱之為「terps」的人工高地上,日後這些人工高地由綿延的堤壩所連結起來。在12世紀時,發展出「waterschappen」、「hoogheemraadschappen」的地方政府組織,職責在於監控河川水位高低並保護所在地免於水患之苦,而這個特別演化出來的組織單位至今依舊扮演著同樣的功能。隨著地表高度陷落,這些堤壩更進一步整併為一套防洪治水的系統。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鄭立欣


莫拉克重創台灣後,重建工作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台灣水學論壇」希望就新的治水思維與國土規劃想法與NGO、學界和地方政府進行對話。但即使重建工作迫在眉睫,第一線的災民卻無法再等待!失去了家園,目前政府的動作是連中繼屋的議程都還沒有,都還卡在所謂的「安全勘驗」需要時間、「找地重建」、「部落謀求共識」……

台北縣舉辦了「2009台北縣再生能源、永續城市國際論壇」,並為這場排碳約20公噸的會議進行「碳中和」,即以172.5英磅(台幣約9200元)向JP Morgon交易市場購買國際碳權,成為國內政府機關進行碳交易首例。

Made in China是金融風暴的最大兇手?中國歐洲商會表示中國的過度生產與投資,將造成各國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對全球經濟造成長遠的傷害。而理當不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丹,被喻為最窮但最幸福的不丹,是人間香格里拉或殘酷的種族清洗者呢?若外界不再將伊甸園形象或錯誤政治想像加諸於這個小國,或許一切會變得更好。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遊牧綠人間:科威特王子在蒙古保護區蓋城堡
作者:Badamgarav/翻譯:朱小艾(Enkhuush)

博格達汗山以及四周地區都是國家保育風景區。這塊保育區的後山有著世界稀有動物復育地,周圍則是屬於蒙古摔角國手達爾汗英雄A. SUKHBAT所擁有。但直到如今,還未知是誰把這塊已經納入保育地區的土地所有權,轉讓給私人?令人尤其驚訝的是,還沒找到元兇之際,這塊保育地又已成為外國人的財產!

孕育著稀少的藥草植物以及國寶級「海青鳥」的博格達汗山,在蒙古人眼中是無比聖威的所在,如今卻已成為外國人的財產了,而這位財主正是科威特王子。山的入口處以鐵絲網和木頭包圍成城牆,特別保育區內被舖上車道,吉普車上載著年輕蒙古女子呼嘯來去。長期以來就在該地牧羊的人民,被科威特王子的保全,拿著槍脅迫搬走!

精采內文

 
     
  論壇:甘蔗PK面板

回應「科學園區與美國牛肉」一文

作者:王敏玲、蔡嘉陽、張豐年(地球公民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生態學會)

11月24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刊登彰化師大地理系莊姓教授所寫的「科學園區與美國牛肉」一文,描述中科四期二林基地在彰化鄉鎮帶來房地產的希望,也給了彰化人「竹科的美好想像」,但在環評審議與環團抗爭下,科學園區卻彷如美國牛肉,蒙上「毒」的陰影,莊姓教授顯然對於二林科學園區開發案廣受民間質疑及頻遭阻礙相當不以為然,甚至搬出:「面板是不能當飯吃,但生活卻不能沒有面板,要政府與產業界支持種甘蔗的經濟效益會好過科學園區,反對者應該要說的更清楚。」之語,筆者實無法苟同。

精采內文

 
 
 
歐巴馬將出席哥本哈根會議 並宣佈美國減量目標

摘譯自2009年11月25日,ENS美國,華盛頓報導;王茹涵編譯;蔡麗伶審校

白宮25日宣佈,美國總統歐巴馬將於12月9日前往哥本哈根,出席本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

這將是歐巴馬首次定出美國減量目標的實質數字。白宮表示,2020年減量目標將較2005年排放量減少約17%,最終目標也將符合美國能源氣候法案。

白宮指出,為了達成歐巴馬2050年減少83%排放的目標,這份仍在國會中討論的氣候法案定訂出於2025年達成較2005年減少30%、並於2030年達成較2005年減少42%排放量的進程。

白宮表示,歐巴馬將與國會合作,儘快通過能源氣候法案。今年6月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參議院將於明年春天審議氣候法案。

白宮表示,提出17%減量目標是「考慮到哥本哈根的整體協議,當中也包含中國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實質減量貢獻」。

八大工業國及其他經濟體已同意,將致力於防止全球增溫至危險程度;也就是維持比工業革命增溫2度,或比現今增溫1.2度的限度。科學研究發現,若要阻止地球升溫至危險程度,溫室氣體的排放高峰須出現在2020年,其後應逐漸減少,並於2050年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5成。

美國最新公布的「17%減量目標」比其他國家提出的目標要來的低。歐盟提出的目標為20%,並表示若其他國家願意提高減量程度,他們可將目標提高為30%。日本宣布2020年減量目標為25%,但上個月日本表示,若哥本哈根會談無法達成全球氣候協議,該國可能撤回已宣布的減量目標。

上周五俄國總統梅德維捷夫於「歐俄高峰會」時提到,俄國可將2020年減量目標由較1990年排放量減少10%-15%,提升至減少 22%~25%。歐巴馬與訪美的印度首相辛哈昨日共同承諾將實施「顯著的減量行動」。上周歐巴馬訪中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立下相同承諾。然而中印兩國皆未提出實際的減量目標數字。

Top

 
 
  生態工程:荷蘭的水患治理與兩棲漂浮房屋的創意構想(上)

作者:蔡錫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

荷蘭平均年降水量為770毫米,洪澇災害主要來自西部北海的風暴潮,中部與東南部的萊茵河、馬斯河的漲水,在歷史上是一個洪澇和風暴潮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低於平均海平面,此外接近60%的居民密集地居住在這些地勢低窪的地區,自古以來水患始終是荷蘭最棘手的問題,並造成了難以計數的人民與財產的損失。

荷蘭的水患管理歷史

為了防範水患,荷蘭的人們在歷史上不同的時代採取不同的應變方式。在西元1000年左右,村莊以及農舍是建立在一個個稱之為「terps」的人工高地上,日後這些人工高地由綿延的堤壩所連結起來。在12世紀時,發展出「waterschappen」、「hoogheemraadschappen」的地方政府組織,職責在於監控河川水位高低並保護所在地免於水患之苦,而這個特別演化出來的組織單位至今依舊扮演著同樣的功能。隨著地表高度陷落,這些堤壩更進一步整併為一套防洪治水的系統。

在13世紀時,風車被用來作汲水幫浦,抽出低窪地區的水,而這些風車之後更被用來抽乾湖泊、創造舉世著名的低窪開拓地。1932年,用來阻隔南海與北海長達32公里的「Afsluitdijk」堤壩正式完工,創造出巨大的Ijsselmeer人工湖,荷蘭政府更以此為基礎,將Ijsselmeer湖進一步整併為Zuiderzeewerken計畫的一環,向海爭地並創造出面積達2,500平方公里的低窪開拓地。

然而1953年的北海風暴徹底讓荷蘭見識到自然的力量:超過20萬公頃的土地被淹沒、1,800多人的死亡、超過5萬戶民宅被摧毀以及超過10億元的經濟損失。於是荷蘭政府正式成立防洪委員會,於1958年推動歷經30餘年的三角洲工程(Delta Project),企圖終結數世紀以來人海的相爭局面。這個計畫以10,000年洪水頻率的規格進行設計,藉由移動式防洪壩以及活動水閘門的設置來減少Zeeland省的水患風險。該計畫始於1958年,迄於1997年「Maeslantkering」的完工。Maeslantkering是一道橫跨Hoek van Holland與Maassluis兩座城鎮的暴風潮屏障,並於2007年11月8日的風暴通過嚴格的測試,這是自1976以來荷蘭整段海岸線首次在北海暴風的吹襲下受到完整保護。

儘管已經達到非常高的防洪工程水準,但是1993年和1995年萊茵河和馬斯河再次暴發大範圍洪水,對荷蘭的防洪策略與河流治理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1995年的洪水使居住於萊茵河沿岸低窪地帶的近257萬戶家庭不得不再度疏散。至此,荷蘭政府和相關機構開始重新思考已沿用了幾十年的河流堤防建設和加固計畫的科學性。自2000年開始,荷蘭政府採取新思維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透過還地於海來達到與水共生、共存的目標。藉由保留萊茵河三角洲部份低窪地帶以及湖泊作為滯洪池,吸納暴風肆虐所帶來的海水倒灌,並將平均10年淹一大次的區域轉開闢為農業使用專門種植耐鹽分的植物。荷蘭正在逐漸摸索出順應自然的治水方式。

巧思與創意的提案:鹿特丹雙年特展

荷蘭政府在治水管理逐漸採行工程與飛工程手段並進,在使用非工程手段順應自然災害態勢的同時,仍舊藉著必要的工程手段保全人民生命與財產的安全無虞。而長期以來的水患問題,也促使荷蘭在地的建築專業人員想出不同因應之道。

2005年鹿特丹建築雙年展策劃人葛茲(Adriaan Geuze)規劃該年特展之主題為洪流(the flood),呈現出荷蘭在地建築師面對荷蘭特有地理環境、生活空間以及水文條件所展現出來的思考面向。整體來說,這場展覽呈現出五個不同的面相來探討生活與水的關係:

一、三個海灣(Three Bays)

從歷史的回顧角度檢視從十六世紀開始,東京、阿姆斯特丹、威尼斯三個城市展現出及其相似的城市發展經驗:由海灣生活展開殖民的歷史。以這三個城市昨為研究對象,分析四個世紀以來其居民生活與建築依偱河水或海洋所產生的結構變化及發展。

二、漲潮(Flow)

反轉傳統視海洋與河水為阻礙人類生活居住元兇的觀點,重新賦予「水」這個概念更多自由的發展,解放了建築與景觀設計所呈現的滯礙感,今日的建築設計與城市規劃應該不是以阻擋的方式與水對抗,應該是從另一個角度利用水的特性構築融合的空間。

三、水都(The water City)

水都這個概念延續2004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水上之都」特展的計畫,探討水域都市的歷史發展背景與逐漸發展出來的一套水都計畫方案,由歷史回顧到未來願景完整羅列人類與自然的對抗與融合進程史。

這個單元以模型呈現出水域都市的過去與現在,觀眾由這些模型中以鳥瞰的方式來觀看城市的建築與發展,不論鄰近海洋或與河流,每個城市都有一套獨特的設計哲學,將住民生活與自然景觀以各自的姿態書寫城市發展史。展覽中將荷蘭的城市與全球其他城市做一對照,同時由這些模型中觀眾也可以感受每個城市面對海洋或河流所提供的思考。

四、我們的海(Mare Nostrum)

標題為拉丁文,原為地中海的意思,此乃源於西元40~44年,地中海域成為羅馬帝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羅馬世界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故羅馬人稱之為「我們的海」。策展人以此標題將歷史的轉折點拉到當前的文化、政治、經濟全球化現象,我們的生活也因科技的方便而縮短了距離,人類對於休閒生活的重視以及對「水」的特殊感情。

五、開墾地(Polders)

焦點集中在荷蘭這個與海爭地的國家體地與城市規劃,建築如何與水相容共敘的故事。十五個荷蘭的開墾經驗,參與其中計畫的包含各領域的專業人士,這是一個荷蘭的土地開發史。(下週待續)

參考資料:

1. Netherlands, Wikipedia
2. Flood Control in the Netherlands, Wikipedia
3. Delta Works, Wikipedia
4. Zuiderzee Works, Wikipedia
5. 愛默生愛說話-第二屆鹿特丹建築雙年展
6. 西雅圖凹凸鏡:日本人的災害對策-可飄可浮的足球屋
7. Waterstudio NL, Anike Stam提供的相關參考資料(Design: Waterstudio.NL
Photograph: Pieter Kers)

※本文轉載自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Top

 
 
 
水學論壇 創造治水與國土規劃的想像

2009年11月27日屏東訊,記者曾彥蓉報導

「台灣水學論壇」結合NGO、學界與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經由對話、提出台灣治水的新思惟與國土規劃空間人文想像莫拉克颱風釀成八八水災,造成南部多處橋墩斷裂、村莊淹沒或被迫遷村、山河變色,「台灣水學論壇」結合NGO、學界與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經由對話、提出台灣治水的新思惟與國土規劃空間人文想像,第三場會議昨(25)日於屏東召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開幕時表示,希望可以聆聽地方和原住民的聲音,並且提供和政府的對話平台。

遷不遷村及繁瑣的行政流程 影響重建進度

屏東縣為本次風災中受創最重的縣市之一,縣政府機要秘書黃麗霞公布目前縣府重建工作的進度,以及補助的金額數據,並於會中表示,目前重建工作最大的挑戰是林邊溪的整治。根據水利署兩週前公布位於林邊溪上游的太武測站的雨量統計數據,8月8日前後的雨量高峰竟達3700公釐,對林邊溪的衝擊非常大,目前林邊溪上游的來義山區仍有土石堆積,威脅村莊的安全,而來義是否要遷村,仍無定論,這也是影響河川整治工作進度的原因之一。黃麗霞也不諱言指出,繁瑣的行政流程導致工程發包和採購流程的時間延宕,少則4-5個月,多則拖達10個月,嚴重影響重建進度。

原住民遷村? 政府民間落差大

莫拉克風災中,魯凱族群聚居的霧台鄉嚴重受損,交通要道台24線也柔腸寸斷。為了居民安全,政府緊急進行災後重建和遷村工作,但原住民對於遷村意願如何?

大仁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系主任台邦‧撒沙勒接受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的委託,針對485名霧台鄉居民進行遷村意願調查,研究發現,受訪鄉民不願意遷村者居多,有232人,佔47.84%,也希望山上房子和土地的所有權保持不變。政府如果進行原住民保留地造林工作,希望可以獲得獎勵金和就業機會。

台邦‧撒沙勒表示,目前縣府委託社福團體協助居民進行遷村工作,似乎沒有重視原住民真正的需求,對於山林的復育及未來的就業規劃也沒有提出相關的規劃,讓原住民生活陷入恐慌中。台邦提出「山林學院」構想,希望可以在這次的重建工作中進行試辦,除了復育山林的生物多樣性,也可以培訓部落人才。

林邊養殖漁業的未來?

八八社區再造聯盟執行長周克任莫拉克颱風創造近250年頻率洪峰,造成林邊溪多處提防潰堤、河道中的漂流墓、土石泥漿湧入房屋和養殖池中。當年因超抽地下,造成地層下陷的林邊養殖區,受創特別嚴重,估計受損魚池面積約1000公頃,漁業損失達17億5千多萬元。養殖漁業的未來該如何走下去?

八八社區再造聯盟執行長周克任表示,養殖是造成林邊地層下陷的原罪,但如果一直將解決焦點放在「地層下陷」這個主題上,養殖業的復育規模會縮小,甚至會消失。周克任說,林邊溪流域目前屬於台糖農場3000多公頃土地,可逐一劃為洪氾與地下水保育區,透過區段徵收設置為各種滯洪兼補注地下水的水利設施,例如人工湖、平地森林間的人工溝渠或補注井等,將可大幅減少地層下陷區的溢堤淹水,也相對降低潰堤的風險。

周克任也直指,政府簽訂MOU,銀行業並非如中央政府所宣告和規劃的提供養殖業者貸款額度,而且如和中國大陸簽訂ECFA後,養殖品的進口,對台灣養殖業的衝擊,負面大於正面。養殖區中最具全球技術競爭力的並非養殖,而是繁殖種苗或是幼魚養殖,這些技術的保護與存續,也關係著台灣養殖業的核心命脈。周執行長因此建議政府應朝此方向給予輔導,復育與環境共存的養殖漁業,並且將核心技術留在台灣,提升產業競爭力。

未來預防整治工程的全球思考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溫仲良長久一來,治水規劃都秉持著「準確」精神與「不可預測性」原則,估算風險、計算降雨量及降雨強度等,但面對不確定性質的「氣候變遷」,以及被各種政治權力所交雜穿透的「土地管理」,這些原則都已經失效。而近幾年台灣的洪流開始出現大量漂流木,與橋樑(橋墩)形成通水河道的不確定因素,使的橋樑設計與洪水變化增加不可測的因素。美濃農村田野學會溫仲良表示,「氣候的不確定性」是政治遁詞,水患治理本身不僅是水利工程的問題,而是國土規劃與發展的問題。他提出水利界必須重新思考「人定勝天」,以及「遇山修路、遇河架橋」兩句話,也建議政府必須在「有限實測資料」下,進行「不確定未來的空間規範與土地管理」。

面對溫仲良的直擊,身為水利工程界的一員台大水工所研究員簡振和也不諱言,這是「工程界的傲慢」,也是水利工程技術的挑戰。以往水利界的思考模式是,橋斷了,蓋更堅固的橋,提防壞了,蓋更堅固的提防,但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這些設施嗎?簡振和表示,水患治理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我們應該給河流更多的緩衝空間。並指出,基礎資料的蒐集和累積,可提升洪水預報的準確性,未來應加強公民參與,讓水利界也能多聽聽大家的聲音。

國土規劃的重要及專業人才的投入

儘管莫拉克已遠颺,在氣旋與對流的作用下早就煙消雲散;但是莫拉克所留下的災害景象深深烙印在台灣人民心中,後續繁重的重建工作也馬不停蹄地在進行中。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指出,水患治理牽涉到整個國土規劃,必須有規劃專業的團體投入,透過不斷地溝通、跨部門的合作,也呼籲中央訂定政策支持,並且提出產業未來的走向。黃麗霞也期盼更多專業團體和人才的加入,才能讓重建工作持續下去。

Top

 
 
  沒有中繼屋,連議程都沒有

苦勞網2009年11月25日訊,特約記者孫窮理報導

我們的家在小林村
我們的家在新開村
我們的家在勤和村
我們的家在民族村

一個個「家」的名字被喊出來,卻讓人聽來心碎。

族人們手勾著手向前踏著碎步,和警方發生了推擠,優勢的警力,加上行政院厚重的鐵門,沒有人指望真的能衝了進去,見到院長。

吳敦義出來!

一聲呼喊是一個前進的號令,一張張黝黑的臉龐上淌著斗大的汗滴,緊緊勾住的一雙雙手,青筋爆起。

背後的狼煙,像數千年來一樣裊裊上升,示警。

部落的婦女們圍住火堆,也在高聲呼喊著;點狼煙要用濕的樹枝,火大了,煙就不多,光禿禿的台北街頭,幾顆路樹也沒多少枝葉,大家撕開裝礦泉水的紙箱,上面灑些水充作燃料,地上白白的一層,是剛剛警察忽然衝進來,用滅火器亂噴留下的乾粉。

更早,撒烏瓦知部落的張進財牧師來了,這個大漢溪河岸部落被拆的那一天,他也像這樣站在這裡,控訴著,不過今天,他面對的不是自己的邦乍族人,而是 來自南台灣的排灣、布農、魯凱,還有鄒族的同胞們;打開一本桃園縣政府出版的刊物,前任桃園縣長、現在的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穿著一身原住民的服裝。

拆了人家房子的,升官;張進財說,「沒有關係,拆了我們的房子,我們自己蓋,我們自己建立自己的家庭,我們願意,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堅定的眼神,射出銳利的光芒,撒烏瓦知被拆的那一天,他還沒有這樣的眼神。

一樣有著堅定眼神的是阿布娪,布農族部落裡的鄒族人,這是少數,而身為一個女性的領導人,在這個父系社會的布農村落裡,扛著比作為少數更重的擔子, 早上剛到的時候,她說,聽說今天行政院重建委員會裡,會通過「成立中繼屋推動小組」的決議,「這樣我們就可以開始著手蓋房子了」。

但是,錯了,不是這樣的,在那裏面,沒有中繼屋,連這個議程都沒有。
給政府拆了的房子,蓋起來,政府還要來拆;眼前族人的房子不是給政府拆的,是給大水淹了的、給土石埋了的,「每年那麼多地方失火,政府也沒有幫忙蓋呀!」在裏面的吳敦義這麼說。

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陳振川出來了,「政府沒有說過不蓋中繼屋啊,這個程序本來就在哪裡」,這個程序,讓災區空轉三個月,讓族人還住在軍營這個壓力鍋 裡,沒有未來;在裏面的吳敦義堅持,這個壓力鍋,就是「中繼安置」,住不下去的,就離開故鄉,住永久屋,不然就散開來,自己租屋,再不然,回去,不管山上 有多危險,不管明年夏天,大水來了,還有沒有路。

安全勘驗需要時間、找地重建需要時間、部落謀求共識需要時間,時間?「沒有那麼好的事!」在裏面的吳敦義這麼說。

一百多天了,100多位災民凌晨2點出發,算算,這是災後災區最大的一次北上動員了,換來的是陳振川隨意的簽名,一切都沒有改變,中午時分,行政院前,日頭赤炎炎;族人們魚貫排隊上車,回去,回到那個「中繼安置」的軍營、榮家裡去。

什麼是你們說的永久?

※ 本文轉載自苦勞網

Top

 
 
  國內首例 北縣9200元買碳權

摘錄自2009年11月26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北縣府昨天邀國際專家舉辦「2009台北縣再生能源、永續城市國際論壇」,今天繼續進行國際綠色能源發展研討會。縣府為這場排碳約20公噸的會議進行「碳中和」,花172.5英磅(台幣約9200元)向JP Morgon交易市場購買國際碳權,成為國內政府機關進行碳交易首例。

目前北縣再生能源年發電量約6.9億度,占全縣用電3%,未來將透過設置風力發電機組及太陽能、沼氣發電,配合法規及示範計畫,希望達到2016年再生能源使用率5%及2026年15%的目標。

周錫瑋強調,節能減碳須跨城市合作,北縣已加入「地方環境行動國際委員會(ICLEI)」,預計明年召開國際城市低碳會議,邀各國大城市結盟簽約。

Top

 
 
  中國盲目生產低價品 拖累全球經濟

摘錄自2009年11月27日自由時報報導

中國歐洲商會週四表示,中國的過度生產與投資將造成各國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壞帳風險增加,對全球經濟造成長遠的傷害。

儘管全球因金融危機產品需求低落,中國仍盲目生產鋼鐵、鋁、水泥、塑膠、化學等低價產品。4兆人民幣(5800億美元)的巨額投資與1.3兆美元的寬鬆貸款,使生產過剩問題更加惡化。

中國政府9月通過降低鋼鐵、水泥、玻璃等產量的措施,不過並沒有任何成效。

經濟學家與各國商會相繼提出警告,認為北京政府振興措施將造成嚴重後果。中國政府大舉興建機場、道路等公共設施,以帶動鋼鐵廠等建築相關產業成長。

歐洲商會提出30項解決生產過剩的建議,包括允許低估的人民幣逐步升值,減少政府對製造業的補助、提高國內需求等。

報告指出,中國企業將因生產過剩自食惡果。低價產品的低利潤使企業無力從事研發創新,加上低成本策略造成員工薪資不振,更是無利於消費支出。中國因此無法成為創新與永續成長的經濟體。

Top

 
 
  不丹:香格里拉或種族清洗?

全球之聲2009年11月26日Sonam Ongmo報導,譯者:Leonard;校對:Soup

幾年前,不丹第四代國王自願卸任,轉型實施民主,當時引發媒體一陣關於不丹的熱潮,除了少數例外,幾乎所有文章均可歸為兩類,其一將不丹描述為最後的香格里拉,另一則指控不丹正進行種族清洗

《國家地理頻道》播出名為一部記錄片,將不丹這個佛教小國描述為世界最後的香格里拉,讚揚該國的山脈、冰河壁、高山、霧林,並認為「不丹是現代伊甸園,其中各種化身都尊重生命,就像土地一樣源遠流長」。

不丹地貌,照片來自Flickr用戶Jmhullot,依據創用CC授權使用
不丹地貌,照片來自Flickr用戶Jmhullot,依據創用CC授權使用

Swaminathan S. Anklesaria AiyarReal clear World網站中表示:

不丹有許多成就,才能獲得香格里拉的美名,全國植被覆蓋面積高達72%,也承諾這個比例永遠不低於60%。

 

Nanda Gautam則在Ex Ponto反問

人權侵害的新趨勢正在生成!不丹強調發展「國民幸福總值」,讓許多國家的代表團訪問後都感覺「獲益良多」;相較於此,不丹也實施種族清洗這種暴力行為,讓世界強國不知該如何是好,Tel Nath Rizal所受的苦難反映出國家如何危害整個少數族群的權利,少數族群人口現已急速下滑。

這些作者多數並非不丹人,但對於這個面積與瑞士相等的60萬人小國,為何他們卻有如此極端的看法?

讚揚不丹的人士多數來自西方世界,資本主義讓他們的物質生活富庶,但精神層面卻很貧乏,這些人向外尋找本國內欠缺的事物,通常他們因此來到類似不丹的國度,對他們而言既神秘、和平,又富有異國風情,故這些人只看得到心中期盼的景象,而忽略其他面貌。

這種現象在痛恨不丹者身上亦然,他們對不丹的地緣政治狀態幾乎一無所知,亦不明白難民問題的歷史與複雜淵源,更不在乎少數族群的目標,他們只是需要一個目標。

在不丹的支持者心中,尋覓香格里拉的精神並非一夜即成,而是源於James Hilton於1933年的小說《失落的地平線》中,便依據Joseph Rock記錄自己旅行至西藏邊界時的內容,描繪出一幅香格里拉的景象;正因為這本小說,讓這些民眾拒絕相信不丹與一般國家無異,都有一般人類所在的問題。

雖然不丹長期平靜安穩,可是這個國家絕非烏托邦,不丹國內相當貧困,也有各種社會疑難雜症存在,其中最大污點即為如何處理難民。

八零年代的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數千名非法移民生活在不丹南部邊境,多數是來自尼泊爾及印度的尼泊爾裔人民,他們來到不丹尋找經濟機會,也運用邊界管理不嚴而開墾大批農地,免費醫療與教育資料亦是一大誘因;就在同一時期,有些尼泊爾裔不丹人先前獲政府補助,前往哈佛及劍橋等海外大學深造,也陸續返回不丹並踏入政壇。

尼泊爾的不丹難民,照片來自Sudeshna Sakar、ISN Security Watch
尼泊爾的不丹難民,照片來自Sudeshna Sakar、ISN Security Watch

因為不丹政府要求所有非法開墾者離開國內,讓難民問題浮上檯面,尼泊爾裔領袖強烈反對這項決定,他們很同情這些墾民,故動員反抗不丹政府,主張採行民主制度並推翻王室,這種局勢對他們的政治企圖相當有利,他們以暴力抗爭刺激南部民眾的不滿情緒,將兩名不丹人斬首後,把屍體放在政府機關裡;這種狀況在不丹前所未見,政府於是下令鎮壓,並逮捕許多抗爭領袖,部分人士則逃往尼泊爾。

雙方事後交相指責彼此,尼泊爾裔領袖宣稱,國內所有會說尼泊爾語的民眾都被迫得離境,「澳洲南部不丹人族群」部落格指出:

自1988年起,國內人權情況不斷惡化,不丹政府持續採行歧視政策,企圖迫使南部尼泊爾裔民眾離開,這些人民多數為印度教徒。

政府將尼泊爾裔民眾視為次等公民,他們受到迫害、歧視,亦無法獲得教育及醫等多數基本權利,文化權利亦遭到剝奪,被迫接納執政菁英的文化傳統、衣著及語 言。政府於八零年代末期實施溯及既往的公民資格法案,開始掠奪南部尼泊爾裔民眾的權利及生存空間,數萬人遭強迫離開,最後淪落至聯合國在尼泊爾成立的難民 營。[…]

眼見不可能回國,大批不丹難民接受澳洲、加拿大、丹麥、荷蘭、紐西蘭、挪威與美國的提議,前往這些國家定居。

不丹政府宣稱雖然有些人被迫離開,許多人則是在領袖威脅下自願離去,不丹首任民選總理廷力(Jigme Y. Thinley)在Bhutannica網站寫道

南部情況並沒那麼簡單,原因與背景很複雜與困難,造成我們眼前所上演的誇張景象,究竟誰是加害人、誰是被害人,也沒有這麼容易理解,必須更深入瞭解其中因素才能回答。[…]

對南部民眾而言,每天都是場惡夢,但媒體聽不見他們的聲音,他們的人權也未獲重視,可是外界卻將政府說明內容形容為政治宣傳與謊言,就連事實也當做是編造的故事。

不丹民眾覺得自己受到背叛,不丹社會原本歡迎、信任與接納這些人,這種對南部同胞的態度絲毫不帶任何仇恨。

異議人士與尼泊爾支持者很容易以人權訴諸國際社會,但他們實則企圖藉由國際社會同情奪取政治權力。

難民前往尼泊爾之後,情況益形複雜,聯合國難民署為不丹難民設立營區,提供免費糧食及津貼,結果幾年內,難民人數便從1991年的五千人增至十萬人,這些福利吸引許多非不丹人前來,因為尼泊爾當地民眾半數每日花費低於一美元。

種族清洗是種非常嚴重的控訴,人們若對不丹有此看法,應該親自前來不丹,就能瞭解尚有無數尼泊爾裔人口在此生活及居住,也能瞭解早在難民危機爆發之前,第四任國王便提供現金補助,鼓勵族群通婚與融合,許多尼泊爾裔官員甚至在政府高層任職。

故不丹究竟是香格里拉或是個實施種族清洗的國家?其實兩者皆非,若外界不再將伊甸園形象或錯誤政治想像加諸於這個小國,或許一切會變得更好。

※ 本文轉載自全球之聲網站

Top

 
  遊牧綠人間:科威特王子在蒙古保護區蓋城堡

作者:Badamgarav/翻譯:朱小艾(Enkhuush)

博格達汗山以及四周地區都是國家保育風景區。這塊保育區的後山有著世界稀有動物復育地,周圍則是屬於蒙古摔角國手達爾汗英雄A. SUKHBAT所擁有。但直到如今,還未知是誰把這塊已經納入保育地區的土地所有權,轉讓給私人?令人尤其驚訝的是,還沒找到元兇之際,這塊保育地又已成為外國人的財產!

孕育著稀少的藥草植物以及國寶級「海青鳥」的博格達汗山,在蒙古人眼中是無比聖威的所在,如今卻已成為外國人的財產了,而這位財主正是科威特王子。山的入口處以鐵絲網和木頭包圍成城牆,特別保育區內被舖上車道,吉普車上載著年輕蒙古女子呼嘯來去。長期以來就在該地牧羊的人民,被科威特王子的保全,拿著槍脅迫搬走!

據說科威特王子從去年開始在「他的家園」捕捉圈養很多海青鳥。最近數量越來越少的海青鳥,被大家以高價賣給阿拉伯富人,國庫因此每年可有6兆左右資金進帳;但儘管如此,捕捉仍需要得到環境保育部部長的特許才可以。然而現在這位外來者,卻任意捕捉海青鳥,並圈養在自己的家園,完全無視於蒙古法律的存在。蒙古到底有沒有嚴格的法律?有監督法律執行的單位存在嗎?若有的話,是不是該開始工作了?

不僅如此,王子手下的保全仗著威權,任意使用武器,在保育地隨意獵捕旱獺。按照當地居民表示,這些人將當地稀少的植物品種連根拔起,極有可能整株出口至國外。像這樣外來者到蒙古來恣意揮霍、浪費珍貴的生態資源,而我們政府官員又做了什麼呢?

雖然地理距離甚遠,但是身為海島的台灣與身為世上最大內陸國的蒙古之間有著雖遠實近的密切關係,體現在歷史上、文化上、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上。除此之外,兩地更在牽一髮動全身的環境連帶上休戚與共。每年侵襲台灣的沙塵暴正來自於荒漠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的蒙古,而蒙古當地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礦產資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畜牧戶數因中國內需提高而大量增加等等原因,則是造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由於蒙古國內資訊基礎建設程度、國民教育水準與經濟能力偏低,對於環境議題的重視程度輕易地被追求經濟的渴望蓋過。蒙古國已是民主政體,朝向市場經濟發展,然而除了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等組織定期針對蒙古進行環境狀況評估以外,更重要也更缺乏的是當地公民對國內環境議題發揮持續監督的力量,並對於環境與經濟政策進行檢視與遊說,或要求當地或外資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同時,隨著不斷增加的經貿往來及資源輸出,蒙古與中國以及整個世界的經濟互動愈趨頻繁,迫切的環境課題卻受限於語言的限制而無法為世人重視。有一群台灣朋友及在台的蒙人認為,對於促成重要的蒙古環境議題全國化、亞洲化、乃至於全球化這份任務,台灣處於施力之核心位置,因此組成了「遊牧綠」台蒙環境資訊平台,希望透過蒙古環境資訊平台之建制,以及蒙古公民新聞記者之培訓,有效提高蒙古環境議題於世界的能見度,並鼓勵蒙古青年、公民團體、行動者,共同利用Web 2.0之網路精神與技術,向全世界發聲。

未來二個月,我們將與「遊牧綠」合作,精選出蒙古公民新聞記者寫作家鄉的紀實,看看蒙古,想想自己;看看異地,想想全球一隅的環境困境和人權正義。

※ 本文與遊牧綠台蒙環境平台合作刊登

Top

  論壇:甘蔗PK面板

回應「科學園區與美國牛肉」一文

作者:王敏玲、蔡嘉陽、張豐年(地球公民協會、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生態學會)

彰化二林的蔗田與水路(李根政攝)。11月24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刊登彰化師大地理系莊姓教授所寫的「科學園區與美國牛肉」一文,描述中科四期二林基地在彰化鄉鎮帶來房地產的希望,也給了彰化人「竹科的美好想像」,但在環評審議與環團抗爭下,科學園區卻彷如美國牛肉,蒙上「毒」的陰影,莊姓教授顯然對於二林科學園區開發案廣受民間質疑及頻遭阻礙相當不以為然,甚至搬出:「面板是不能當飯吃,但生活卻不能沒有面板,要政府與產業界支持種甘蔗的經濟效益會好過科學園區,反對者應該要說的更清楚。」之語,筆者實無法苟同。 

眾所周知,早期台灣因廣植甘蔗、製糖外銷而賺取大量外匯,以甘蔗為本的糖業不僅為無數的貧困農村、基層民眾提供溫飽、改善家庭經濟的機會(黃金年代,台糖甘蔗契作之農戶最多近十五萬戶),糖業貢獻鉅額稅捐,帶動寶島的經濟發展,也奠定了爾後台灣發展工業的基石。 

普天宮的媽祖娘娘啊!請眷顧這片海域,眷顧泳姿如此艱難的媽祖魚!(黃裕文攝)反觀面板業,固然是全球不景氣下閃亮的「高」科技產業之一,此園區也號稱可帶來3萬個就業機會,但實際上除了最基層的作業員外,這些機會大多落在擁有高學歷的年輕新貴手中,對於當前台灣不降反升的中高齡人口(45歲至65歲)嚴重失業問題,顯然無解,尤有甚者,此園區之設立更將衝擊地方上既有之農、漁、牧產業,威脅更多家庭的經濟,莫怪彰化民眾多次北上為捍衛生存權,激烈抗爭。而面板業在坐享政府對「高」科技業的優渥補貼之外,所賺取的利益在各種優惠金牌的護持下,多數歸極少數資本家所有,當我們還算不出此園區對台灣長遠的經濟發展有多少助益時,在促進社會公平上顯然大幅失分。甘蔗與面板PK第一回合,勝者已呼之欲出。 

再者,蔗田儘管休耕、荒廢,仍有其生態、滯洪、蓄水、避災、休閒及土地本身的內在價值等多重意義,豈能以「發展遲緩」、「從未生產過一粒米」宣判死刑?殊不知竹科經驗已告訴人民,隱藏在面板業光鮮的廠房背後,流出的是匯集上百種有毒化學物質的不明濃湯,一點一滴,無聲無息地滲透到土壤、地下水、農田、河流、海洋,然後透過食物鏈反噬人類自己。甘蔗與面板,PK到最後,何者永續(不損及未來世代的利益),勝負已分。 

彰化海岸絕美的豐富生態,足以代代留傳,豈是面板業的近利可以比擬?(蔡嘉陽攝)在PK之外,莊姓教授對二林科學園區的繁榮願景似乎只看到若干年的產值、利益,卻忽略了大肚溪河川生態(興建大度攔河堰每日要狠狠地抽走八十萬噸的水資源)、沿海養殖產業(即將步入香山綠牡蠣後塵?)、彰化寶貴的土地資源、海岸美好的環境生態,都將為了這個園區而犧牲、埋葬,學者的眼界難道不能放遠些? 

在法律層面,環境基本法第三條明訂,若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危害之虞者,應以環境保護為優先,有關環評或都計之立法亦同樣是在於防止開發單位之暴衝橫行,在一面倒的開發情勢中彌足珍貴,不應負面視之,至於《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雖賦予徵收私有土地的依據,但是否能據以違抗上述位階較高之法令?莊姓教授既言,政策實踐過程中必須多方考量與兼顧,那麼回頭探詢反對開發者之心聲才是正途。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網編:詹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