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3.1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台灣立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台灣立報
苦勞網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中華鯨豚協會
台灣綠黨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墾丁後花園 滿州欖仁溪永續旅遊潛力

【相關連結】
墾丁保育有成 猛禽過境數量日增

新紀錄種螢火蟲 現身墾丁國家公園

鄉村社區參與保育:台東鹿野永安社區
生態資源的育樂功能:澎湖綠蠵龜教育營隊
屏東縣滿州鄉,約70%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鄉內里德村是灰面鷲、赤腹鷹等猛禽冬天過境必經之地,有「老鷹的故鄉」之稱。村內欖仁溪,則是以往未被公開的景點;溪流發源於海拔526公尺的萬里得山,全長6公里,匯入港口溪,終年溪水不枯,溪岸景色絕佳,擁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一直是令外界好奇的地區。

台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助理教授范玉玲表示:「欖仁溪沿途生態豐富,不論是蝴蝶、陸蟹、樹蛙,皆容易可見;還有,當地最具特色的產業,一定要提的是『雨來菇』,它不是一般傳統印象種在木頭上的香菇,而是用乾淨的溪水灌溉,從碎石地上長出的菌菇,四季皆有,只要1至2天就可採收。這裡具有非常優勢的生態旅遊條件。」精采內文

 
 
  離島圓夢曲:海生出島?


作者:耿璐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島嶼的脆弱和多樣性,是它迷人的缺點,在被海隔離、陸地資源不足之下,島上的居民和所有生命,常常發展出獨特的生活型態,而這樣的特質幾乎脫離不了島的誕生過程,長於大海的島嶼們,真的是生於大海嗎?什麼是島?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四面環水的陸地區域且面積不大於全球第一大島「格陵蘭」就是島;撇開後備資源豐沛的湖之島、河之島,我們在此好奇的是孤單海之島的誕生。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國光石化工業區開發案還在二階段環評,彰化縣芳苑鄉芳苑、芳中、信義、仁愛等4村3月15日舉辦設廠公投,投票過程有選民質疑公投的可信度,但發起的村長認為,重要的是凝聚共識,了解民意走向。

彰化地區生態景象豐富。農曆春分前後,是「灰面鵟鷹」北返過境八卦山脈的高峰期,調查員潘英德表示,在上午天氣從陰冷轉為暖和的時刻,會出現鷹群集體俯衝與上揚的「鷹柱」雄姿, 緊接著更是有數百隻到上千隻的鷹群,從四方山區湧現、匯流成「鷹河流」,壯觀的生態奇景,可說是千載難逢。

食物是人們每日的能量、營養來源。台灣特有種的台灣藜是原住民少量種植的傳統雜糧,富含多元營養素,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場近年來全力開發成保健食品,要讓它成為雜糧界的「紅寶石」。那麼黑鮪魚該作為食物,還是應該保護?日本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全球會議中,試圖防堵黑鮪魚貿易禁令,但他們的行動遭指控為恐嚇戰術。

保育行動有時比不上消失的速度,聯合國野生動物貿易組織的秘書長16日警告,人類拯救野生老虎35年來的努力,野生老虎卻只剩3200頭,聯合國自認保育失敗。 華盛頓公約秘書長韋斯特克表示: 「2010年是中國的虎年,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今年我們必須扭轉情勢,否則將會是人類永遠的遺憾。」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一切都是水的禍──下太多!留不夠?


作者:munch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來驚人的雨量,造成沿海地區洪泛淹水,山林地區山崩土石流的災害,南部災區邁入漫長的重建工作。但是沒想到,八八水患之後,洪水帶來的土石,造成南部許多水庫嚴重淤積,再加上連續5個多月未曾下雨,供水狀況相當危急,南部地區又將進入水荒的災情。 從水患到水荒,這樣的情形,讓人十分困惑,為何一個大水為患的國家,也能乾旱成災。

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不是沒水,而是留不住水,或是太過依賴水壩建設,面對極端氣候來臨,開始無力應對。 最後,一切歸咎水的禍。然後,繼續犯錯!

根據水利署統計,南部地區曾文水庫、南化水庫、甲仙攔河堰等水利設施,在八八水患後,總淤積量超過一億一千萬立方公尺,南部最大的曾文水庫就減少六分之一的蓄水量。蓄水量減少,成為旱災最大的原因,在用水需求不斷上升之際,水庫卻在砂河裡翻滾無水。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支持地球日,加入綠行動!


發起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歡迎一起投入2010地球日宣傳與行動,讓更多人知道今年是地球日40周年!

你可以這麼做: 一、串連行動: 複製以下串聯貼紙,貼在在個人部落格、學校、社團、企業、團體等網站,一起宣傳,我們要用「百萬綠行動」來展現個人與團體對地球日的支持,更要透過網路串聯,連結台灣守護地球的每一份力量,傳播綠色環保資訊,讓更多人知道,是綠世代宣言之一,快來加入地球日40周年的網路綠行動串聯吧!精采內文
 
  .
 
墾丁後花園 滿州欖仁溪永續旅遊潛力

本報2010年3月17日屏東訊,潘佳修報導

P1040267_resize屏東縣滿州鄉,約70%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鄉內里德村是灰面鷲、赤腹鷹等猛禽冬天過境必經之地,有「老鷹的故鄉」之稱。村內欖仁溪,則是以往未被公開的景點;溪流發源於海拔526公尺的萬里得山,全長6公里,匯入港口溪,終年溪水不枯,溪岸景色絕佳,擁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一直是令外界好奇的地區。

護溪有成  欖仁溪展現生態旅遊潛力

當地過去的獵鷹、電魚風氣盛行,對生態資源衝擊極大,尤其年輕居民外流、農業發展受限,經濟狀況不穩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07年起,辦理滿州社區解說員訓練,至今已有十多位解說員得到認證。

2009年,「欖仁溪護溪巡守隊」成立,部分成員由以往的獵人轉型擔任。同時,台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助理教授范玉玲也於當地調查生態資源、規劃滿州生態旅遊路線。墾管處期望藉由這樣的生態旅遊規劃、解說員制度,能夠改變老一輩以鷹為食導致的盜獵、濫捕風氣,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扶振地方產業,增加當地經濟收益。

P1040211_resize各方的努力有了初步成果,在上周末(14、15日)墾管處主辦的「滿州探索之旅」活動中,遊客、恆春半島居民、休閒旅遊業者隨著解說員的腳步,認識這片墾丁後花園的自然人文生態之美。

在墾丁經營民宿的陳芬表示,她來參加這個活動,主要就是想看看這個平常不容易進入的區域,希望可以為來墾丁的遊客豐富行程;只是這裡地處較遠,交通恐怕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負責規劃、籌備這次系列活動的多聯策略行銷公司鍾欣穎表示,這樣的活動,可培養民宿業者基礎的生態知識,頗具意義。此外,這次參與活動的民眾也有來自社頂的解說員,讓社頂與滿州的解說員交流、交換解說經驗是目的之一。

雨來菇、蝴蝶、陸蟹、樹蛙  欖仁溪隨處可見

雨來菇范玉玲表示:「欖仁溪沿途生態豐富,不論是蝴蝶、陸蟹、樹蛙,皆容易可見;還有,當地最具特色的產業,一定要提的是『雨來菇』,它不是一般傳統印象種在木頭上的香菇,而是用乾淨的溪水灌溉,從碎石地上長出的菌菇,四季皆有,只要1至2天就可採收。所以,這裡具有非常優勢的生態旅遊條件。」

以往因為滿州鄉被規劃為國家公園,當地與墾管處難免有對立的情形,藉由這樣的社區生態旅遊規劃,拉近了兩邊的距離。3月「滿州鄉生態旅遊觀光促進會」剛成立,擔任其理事長、本身也是解說員的曾宏泰表示,藉由旅遊活動帶入人潮,可以增加當地風味餐業者、民宿的收益,可謂相得益彰。

墾管處遊憩服務課課長林文敏表示,他們強調生態解說的品質,「滿州探索之旅」活動限制在20人以下,以10位遊客便搭配1位解說員。在解說員的帶領下,遊客走入溪谷,踏過清涼的溪流,隨處可見蜻蜓,伴隨五色鳥的鳴叫、還有令人驚艷的「黃裳鳳蝶」、「青斑蝶」在一旁飛舞,豐富的植物如「劍葉書帶蕨」、「台灣油點草」等。走在溪邊不僅景色優美,因為護溪成功,溪流中已可見不少魚群,還可觀察水蠆等水中生物及兩棲類動物。

P1040240_resize原本開著小客車、賣著清涼愛玉、青草茶的親切阿姨,突然搖身一變成為國寶級的月琴老師:黃卻銀女士,聽她娓娓唱出動人的恆春迎賓民謠,更豐富了旅程的聽覺享受。黃卻銀說,她所賣的青草茶,是用這裡的優質溪水煮出來的,才會這麼美味,但是近來她有些擔心水質會改變。欖仁溪的開放觀光旅遊,不禁令人憂心,遊客會帶來水源的污染、環境的破壞。

針對觀光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范玉玲說:「未來還會繼續推動『無痕山林』的活動」。

滿州鄉欖仁溪上游是保護區,進入需要申請,有興趣的民眾可聯繫墾管處保育課。想來一趟欖仁溪溯溪之旅又兼具知性導覽的民眾,也可在上班時間聯絡「滿州服務站」,電話是08-8801680,洽詢范先生。

Top

  離島圓夢曲:海生出島?

作者:耿璐 (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島嶼的脆弱和多樣性,是它迷人的缺點,在被海隔離、陸地資源不足之下,島上的居民和所有生命,常常發展出獨特的生活型態,而這樣的特質幾乎脫離不了島的誕生過程,長於大海的島嶼們,真的是生於大海嗎?

首先,什麼是島?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四面環水的陸地區域且面積不大於全球第一大島「格陵蘭」,就是島;撇開後備資源豐沛的湖之島、河之島,我們在此好奇的是孤單海之島的誕生。

島嶼:澎湖

奪取之島──大陸島
追根究柢再加上一些想像力,現在有些由海管轄的島嶼,就像是海神從陸地那邊奪來的!這些島嶼原為大陸棚的一部分,由於地殼不安分的動作,讓海有機可乘,透過不同的佔領策略,海終究包圍、孤立了島。

策略一,最輕易的一招:海水上升。因為冰雪消融,海平面相對上升,海水入侵,淹沒大陸邊緣的低漥區域,雖然丘陵、群山仍挺立於海上,卻也無法再與大陸相連相伴,成為海島。像是台灣的金門和馬祖,便是海神這一招的戰利品。

策略二,大刀一揮切斷大陸角。禁不起地底的張力壓迫,陸地被迫拉出了裂縫,深處的物質一湧而出,切出的裂縫也越來越大,直到此處形成新海洋,被切離的大陸角也就成為大海霸佔的新島嶼。格陵蘭島就是海神如此從歐洲大陸手中強硬奪來的。

策略三,密謀煽動大陸棚板塊。雖然身藏在海水之下,這些陸塊卻仍在大陸邊緣內、屬於那重要的陸地根基,地底的不安分讓海逮到機會,陸塊緩慢漂動,在海底互相碰撞、擠壓,向上抬升形成陸地外海的凸出島嶼,雖然已被海神劃分為屬海的島嶼,卻仍在海水下與陸地老冤家手牽手,像是台灣本島與身旁牽著的亞洲大陸。

爆動之島──火山島
身為島嶼,沒有一座島的出生可以比火山島來的更驚天動地,彷彿像海神的怒氣,海底岩漿沸騰急著尋找出口,海底火山大力一噴,噴出的滾燙熔岩卻註定碰到天性冰冷的海水,岩漿冷卻後形成的座座島嶼,成為海底動盪的鐵證。

隨著怒氣的多寡,火山島也有了不同面貌,怒氣低的時候沸騰熔岩慢慢溢流,彷彿布丁上的焦糖,而這樣的島嶼也像布丁一樣平緩,緩慢冷卻的岩漿成為澎湖群島的那種典型黑色柱狀玄武岩。怒氣高昂時,海底火山則猛烈噴發,讓綠島和蘭嶼這樣的火山島有了高峻的面貌,島上的陡峭高山就像是神斧劈出來一樣多變。

火山島:澎湖

除了在大海中噴發的『大洋火山島』,陸地與大海征戰的前線也有火山發怒的遺跡,這樣的火山島與陸地有著牽連,卻又與真正的『大陸島』出身截然不同,成為海神向大陸奪取島嶼的過渡類型。

生命之島──珊瑚島
拋開奪取和暴動,珊瑚島是海神用時間、用生命堆積出來的心血結晶。溫暖海水中,有著獨特的珊瑚礁生態系,看似岩石的珊瑚礁,卻是一代ㄧ代的珊瑚蟲層層相疊的骨骼殘骸,當珊瑚蟲這種腔腸動物做出超越時空的延續,當牠們生命所堆疊出來的骨骼殘骸越過了高傲的海平面,珊瑚礁超脫海洋成為海中生命之島,而那薄薄一層露出海面的珊瑚島,努力克服風浪抓緊任何路過的泥沙、植物,漸漸的,泥沙積累成植物深耕的土壤,漸漸的,豐厚的土壤和植被成為其它昆蟲、鳥類、各類新住民的命脈,珊瑚島成為滿載生命的海上島嶼。

台灣何其有幸,能擁有這樣的生命之島,小琉球和東沙群島,就是海中生命堆疊出來的珍貴珊瑚島。

珊瑚島:小琉球

不論島嶼是如何誕生,因為大海的隔離包圍,島上生命都自成一格的演化成獨特的樣貌;然而,不同的出生仍然多少影響著島的未來命運。從陸地奪取而來的大陸島,分離時仍帶著陸地的紀念品,各式植物、動物、乃至地質,仍可追溯至其陸地本源,甚至之後入住的人類,也和附近的大陸居民有著文化、生活等各層面的牽絆。至於完全由海而生的火山島、珊瑚島,則承襲大海的孤傲,除了生物更加獨特,島上的子民在放眼不見其他土地的之下,似乎也更加剽悍和強韌。

仔細看看你腳下踩著的這座島,看清它的出生和過去,只有了解本質,才能在這些島嶼上建築踏實的夢想。

Top

 
芳苑4村公投 國光石化設廠過關
摘錄自2010年3月16日自由時報彰化報導

國光石化工業區開發案還在二階段環評,彰化縣芳苑鄉芳苑、芳中、信義、仁愛等4村3月15日舉辦設廠公投,投票率約2成,同意票以389票高於不同意票的181票,並有10票廢票,投票過程有選民質疑公投的可信度,但發起的村長認為,重要的是凝聚共識,了解民意走向。 有地方人士認為,國光石化設廠在芳苑鄉範圍涵蓋6個村,這次卻只有4個村辦公投,無法代表全面的民意。 對於芳苑鄉4村自辦公投的效力,彰縣選委會表示,依據法令規範,地方公投的提案人應向縣府提出申請,提案審議通過再進行連署,只有依法辦公投,才符合規範。

Top

 
 
彰出現「鷹柱」與「鷹河流」生態奇景

摘錄自2010年3月16日中廣新聞彰化報導

農曆春分前後,是「灰面鵟鷹」北返過境八卦山脈的高峰期,因氣候適宜,彰化野鳥學會3月16日在山區紀錄到5.700多隻過境的鷹群,創下10年來單日最大量。彰化野鳥學會調查員潘英德表示,在上午天氣從陰冷轉為暖和的時刻,更拍攝到鷹群集體俯衝與上揚的「鷹柱」雄姿,緊接著更是有數百隻到上千隻的鷹群,從四方山區湧現、匯流成「鷹河流」,壯觀的生態奇景,可說是千載難逢,令人驚喜連連。 鎮守在山區觀察鳥況的調查人員表示,只要氣候事宜,從即日起到3月底前,應該還有機會欣賞到灰面鵟鷹所形成「鷹柱」與「鷹河流」的生態奇觀。

Top

 
 
  特有種台灣藜 營養超豐富

摘錄自2010年3月16日自由時報台東報導

台灣特有種的台灣藜是原住民少量種植的傳統雜糧,富含多元營養素,農委會台東區農業改場近年來全力開發成保健食品,要讓它成為雜糧界的「紅寶石」。

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陳振義說,台灣藜原稱紅藜,全台只有花東屏部落種植,因為它的高營養價值,近兩年來在農委會支持下成立研究團隊,由屏科大及高雄大學投入學術研究,台東農改場則進行栽培試驗及推廣。

他說,台灣藜營養素驚人,蛋白質含量高達14%,為稻米的2倍;膳食纖維高達14%,為地瓜的6倍;鈣質特別豐富,為稻米的42倍;並富含抗氧化酵素,以及細胞所需之抗氧化物質,具有降低血脂、抑菌、抗癌等作用。

Top

 
 
  防堵黑鮪魚貿易禁令 日本遊說遭批恐嚇

摘錄自2010年3月16日法新社

日本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全球會議中,試圖防堵黑鮪魚貿易禁令,但他們的行動遭指控為恐嚇戰術。

175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組織(又稱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正在杜哈集會,全力推動通過禁止地中海和東部大西洋區域黑鮪魚的貿易。這項會議將持續到3月25日。

摩納哥的克萊夫文(Patrick Van Klaveren)帶頭指控表示:「這項禁令仍有許多變數,有很多手段正在運作。」他說:「日本的遊說方式很難對付。日本代表團經常有3或4人在大會中穿梭,安排會議。」「他們鎖定開發中國家,恐嚇他們的(自己的鮪魚)漁獲可能遭遇的情況,像是遲早會輪到你們之類。」摩納哥提議將大西洋黑鮪魚納入CITES附錄一號,獲得美國和歐盟支持。這項禁令不影響在太平洋地區捕撈黑鮪魚。

Top

 
 
  野生老虎只剩3200頭 聯合國自認保育失敗
摘錄自2010年3月16日法新社報導

聯合國野生動物貿易組織的秘書長16日警告,人類拯救野生老虎35年來的努力,成果「一敗塗地」,老虎離絕種之路又更接近。 華盛頓公約(CITES)秘書長韋斯特克(WillemWijnstekers)表示:「如果我們把老虎的數量當成績效指標,那我們必須承認是一敗塗地,而且仍在持續。」

他說:「2010年是中國的虎年,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今年我們必須扭轉情勢,否則將會是人類永遠的遺憾。」近150國代表齊聚卡達首都杜哈(Doha),針對逾40項限制或禁止買賣瀕臨絕種動植物的提案進行表決。

Top

 
 
  論壇:一切都是水的禍──下太多!留不夠? 

作者:munch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來驚人的雨量,造成沿海地區洪泛淹水,山林地區山崩土石流的災害,南部災區邁入漫長的重建工作。但是沒想到,八八水患之後,洪水帶來的土石,造成南部許多水庫嚴重淤積,再加上連續5個多月未曾下雨,供水狀況相當危急,南部地區又將進入水荒的災情。

從水患到水荒,這樣的情形,讓人十分困惑,為何一個大水為患的國家,也能乾旱成災。

water017

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不是沒水,而是留不住水,或是太過依賴水壩建設,面對極端氣候來臨,開始無力應對。

最後,一切歸咎水的禍。然後,繼續犯錯!

公視13頻道,在3月15日晚間10點,將會播出「南部水荒--與水共舞」,討論南部水荒的發生,水庫建設的謬誤,以及氣候變遷下的水資源政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轉告收看。

根據水利署統計,南部地區曾文水庫、南化水庫、甲仙攔河堰等水利設施,在八八水患後,總淤積量超過一億一千萬立方公尺,南部最大的曾文水庫就減少六分之一的蓄水量。蓄水量減少,成為旱災最大的原因,在用水需求不斷上升之際,水庫卻在砂河裡翻滾無水。

在南部地區,水資源的供應,大約70%供給農業用水,20%是民生用水,10%屬工業用水。面臨水荒的發生,政府在「確保民生用水、提供工業用水、調節農業用水」的優先順序下,南部地區的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總計一萬七千多公傾的農地,第一期稻作全面休耕。因為缺乏灌溉水源,農地的休耕,引發農業經濟停頓,農村文化斷絕,甚至台灣糧食安全的問題。

但是另一種因為水荒產生的危機,卻是在台灣農村不斷蔓延。

如果以為政府停止灌溉,全面休耕之後,南部農地就是一片灰色大地,但是實際上的景況,並不是全部如此。

在台灣南部,因為圳道的設計,以及長期面臨乾旱危機,農民早有一套因應之道,除了盼望春雨的看天田,許多農民自行設立深水井,抽取地下水灌溉農田。政府停灌農地,提供休耕補助,這些依賴地下水灌溉耕作的農民,心中卻有不同的計算模式,除了自己有水源,不受限政府的休耕政策,也深知休耕後的米價,不會太差。

對於農民,心中最氣憤就是遇上缺水,總是保護工業,犧牲農業。他們憤怒的說,當初建造水庫,農民都有出錢,為何現在變成工業優先?

農業與工業用水的衝突,隨著缺水的嚴重,以及工業區不斷開發,提高工業用水需求,總是被犧牲的農民,開始轉向抽取地下水灌溉,作為自救方式。十多年來,鑿井數量大增,其中非法私設的問題,形成另一個水資源的危機。

應用地下水,其實也是水資源開發的一種方式,但是失去區域管制與補填計畫,就可能造成地層下陷、水源污染,以及資源耗損等問題,讓沿海土地超抽地下水的沈陷問題,也可能發生在平原農地,一旦洪流再來,沈陷的平原,都可能成為洪流氾濫的地區。

水荒的發生,民生、工業、農業的危機,成為社會關注的角力戰。但是因水荒引發的生態危機,卻像無聲的悲劇,靜默的在大地蔓延。

在台南官田的水雉復育區裡,水雉不在棲地,卻在冰箱裡。從冰箱裡拿出的塑膠袋,裡面放著一具具水雉的屍體,牠們成為水荒的生態受害者。因為農地缺水灌溉,許多農民放棄較費金錢與水源的插秧農法,改以稻種直接撥灑田地的直播農法,為了防止疫病,稻種在播種之前先浸泡藥水,一旦灑入田間,鳥類誤食,即遭毒害。

台南市博愛動物醫院裡,一隻受傷水雉,緊急由官田水雉保護區緊急送來,在緊急救治之後,研判有中毒現象。在水雉保育園區研究人員的家中,另外2隻中毒受傷水雉,進行復建觀察,無辜的樣貌,成為水荒危機,危及生態的見證。俗名菱角鳥的水雉,在台灣屬於瀕臨滅絕的鳥種,台南官田一帶經過復育,數量維持 300隻左右,但是這次因水荒發生的中毒事件,一下傷亡80多隻,對水雉族群,形成重大傷害。

但是更讓人擔心的事,官田水雉保護區裡的保育濕地,完全依賴水圳補充水源,在水圳停止供水後,園區面臨乾旱危機,一塊塊乾掉的濕地,保護區將完全失去棲地功能。水荒的發生,讓大地一片乾渴,許多仰賴農田水圳,補充水源的濕地、埤塘,生存其中的蛙類、鳥類、及昆蟲,都在水荒之時,成為生態浩劫下,無聲又為人忽視的受難者。

在早期,台灣濕盟的謝宜臻就提出呼籲,要求農田水利會在休耕期間,應該保持圳道內的最低水量,作為補填濕地,維護水圳生態的生命水源概念。但是這樣的觀念,沒被農田水利會接受,水利署也愛莫能助,於是一到休耕,水圳枯乾見底,對於生物就是大災。

水荒的危機,有著用水量加大的問題,也牽涉到水權分配的正義,解決問題的方式,除了節約用水,調度用水,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水從何處來?

驚人的雨量,落在台灣土地,台灣不是一個有如沙漠氣候的無雨無水國度,但是荒謬的是,自然給再多的水,台灣卻還能面臨水荒。台灣的水資源問題,不是無水,而是留不住水。水患過後的曾文水庫,國軍進入大埔地區河床清理淤砂,希望快點濬深河道,解決水荒危機。問題是這種淤積量,幾百年也清不完,官兵所為,宣示意義高於實質成果。

水資源的取得,以建設水庫儲蓄水源為主,但是幾十年的暴雨氣候,為水庫增加的不是水源,而是減少蓄水量的淤砂,興建更多的水庫,一樣面臨淤積的問題,引入更多跨域引水,也是蓄不住水量。就以南化水庫為例,興建才十六年,淤積量已經接近三分之二,水庫形同無用,下一場大暴雨,水壩就要洩洪,水根本留不住。

更驚人的事實,在暴雨量加大,挾帶的漂流木與土石,一旦堵塞水壩洩洪出口,無法宣洩水壓的水庫,無異一顆巨大的洪水炸彈,威脅著平原上的城鎮與居民。水利署南區水資局局長葉純松表示,清淤是件長期的工作,一旦上游再度崩塌,土石入河,根本清也清不完,現在清淤的重點,在於避免土石堵塞疏洪口,造成水壩危害。

這樣的話語,讓人心驚,倒底面對洪荒,水壩的安全性有多高,八八水災期間,就傳出曾文水庫因為排洪口,在暴雨中遭到土石樹木堵塞,面臨大水溢壩崩潰的危機,一旦啟動緊急疏散,下游幾十萬人就要惡夜逃難。

台灣山區易崩塌的地形,因為豪雨造成水庫淤積,宣告長期依賴水壩蓄水功能,受到嚴苛挑戰。

水庫變成砂庫,留不住水,一旦排砂治理,更有水質濁度提高的問題。管理水資源的水利署,必須正視水庫功能喪失的事實,思考多元水資源的開發方案。這樣多元取水的方案,水利署人人背得上口,但是行動牛步化,一旦水荒來臨,想到的還是最拿手的建水庫。

長期以來,台灣水資源全都依賴河流地面水供應,再建設水庫蓄水應用。但是這樣的方式,面臨水庫不斷淤塞,年年耗費數億鉅資疏浚,如同拿錢丟入無底洞,依舊無法解決水荒危機,應該開始找尋不同的取水的方式。

當南部地區依賴水庫供水的渠道,面臨無水可用的窘境,在林邊溪上的二峰圳,卻是潺潺清水不斷流過,八十餘年未曾匱乏中斷,吟唱曼妙的水圳之歌。

這條由日本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建於1912年的水圳,取水方式是透過橫越林邊溪的地下集水廊道,讓藏於砂礫中的地下水,流進取水廊道再流入圳道。二峰圳的取水思維,改變地面取水的觀念,而以地下取水方式,將整個河床地層當成水庫,取用藏在礫石之間的水源,更重要是藏於地底的二峰圳集水廊道,有別於攔河堰與水壩,表現一種將河道還給河水的自然思維。

多年來,深入研究二峰圳的丁澈士教授,認為台灣許多地方是沖積扇平原,地底蘊藏大量水源,形同一個巨大水庫,取用地下水,成為一個開創水資源的方式。但是取用地下水,一旦失去管制,將會有過度使用,以及水質污染的問題。所以開發地下水資源,必須有整體流域的管理概念,保持河流的潔淨,以及讓河道循著地形蜿蜒,減緩河水入海時間,留下水源,並且在河流沿岸,河床高灘地,廣設埤塘、濕地,平日蓄水作為補充地下水的源頭,並在洪氾期發揮滯洪的功能。
在八八水患之後,大家談土石驚懼,甚至水利單位視土石為大禍,但是丁澈士卻發現豐厚的土石裡,帶來更多的蓄水量,二峰圳的水量大增。如果改變地面取水的概念,學習二峰圳的作法,在河床底取水,就不必建造那麼多的阻擋河道的水壩、攔水堰,讓河水順流,土石補充平原、海岸,對於沿海地層下陷,也有補填的效力。

地下水不是不可用,其實民間早已鑿井利用,現在的問題是,一旦開發成為主要水資源,許多相關的配套都必須思考,那不是水利署建集水廊道的單一工程,而是跨部會思考台灣作為一個水岸城市、親水鄉村,應該如何順應自然的依水而生。在南部水荒問題中,工業用水不斷增加,為人詬病,但是農業用水所佔巨大比例,也必須思考改善之道。

在台南學甲地區,農民開始收割小麥,適合冬季種植的小麥,並沒有太大的需水量。小麥的生長期,大約在十月到隔年三月之間,剛好是台灣缺水的時刻,以改變農作物種的方式,節省水資源的消耗,並且也不必休耕,中斷農村的經機與文化。

目前,台灣種植的小麥,全部都是契作,提供金門作為麥種,移地種植收成後,作為製酒原料。目前關心台灣農業發展的施明煌先生,已經嚐試將小麥推廣成為常態作物,建立台灣小麥的品質。

其實,台南學甲、鹽水一帶,因為土質關係,以及取水不易,早就發展出不重水源的雜糧作物,從玉米到紅豆等作物,其實價格不比稻米差。在台灣面臨極端氣候之下,農委會也該研究新的氣候形勢,規劃新的作物種類以及種植季節,而不是當成農業社會局,一旦乾旱,就只發放休耕補助,然後一切不顧。

水資源的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心的課題,在高雄縣舉辦的一場國際水岸城市會議中,各國代表提出寶貴經驗,國內學者于嘉順也以比利時為例,讓大家思考洪水,究竟是朋友還是敵人。

傳統的河道治理觀念,以修築高堤,快速排洪為核心,但是面對難以預測的雨量,一樣有洪水肆虐的歐洲國家,開始思考還地於水的觀念。他們計算出洪水一氾濫的地區,將土地退讓出來,甚至與農民協議,讓農地劃為滯洪區域,損失由政府補助,更重要是在還地於河的策略上,其實也利用土地,降低洪水災害,同時也留下一部份洪水,轉化成為水資源。

城市離不開水,在極端氣候來臨之時,人類不該是恐懼逃避,或癡望的想以工程馴服洪水,而是該仔細研究,細膩思考,找出一條自然的治水之道,將洪水轉為珍貴的水資源。

台灣不是一個無水國家,從水患到水荒,曝露的是水資源管理利用的缺失,以及水庫政策的潰敗,讓一個天降大雨之國,竟然也會無水可用!!

從取水、蓄水到用水,許多傳統思維必須轉變,減少工業開發,調整季節作物,城市節水設計,甚至廣設污水再利用的循環系統,順應自然進行調配,才不會變成「大水逃難、無水渴求」的荒謬國度。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行動參與:支持地球日,加入綠行動!
發起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歡迎一起投入2010地球日宣傳與行動,讓更多人知道今年是地球日40周年!
你可以這麼做:

一、串連行動:
複製以下串聯貼紙,貼在在個人部落格、學校、社團、企業、團體等網站,一起宣傳,我們要用「百萬綠行動」來展現個人與團體對地球日的支持,更要透過網路串聯,連結台灣守護地球的每一份力量,傳播綠色環保資訊,讓更多人知道,是綠世代宣言之一,快來加入地球日40周年的網路綠行動串聯吧!

2010地球日

原始碼:
<p><a title="2010地球日" href="/banner/52454" target="_blank"><img alt="2010地球日" src="http://e-info.org.tw/files/earthday_banner_0.gif" width="160" height="90" /></a></p>

二、捐款支持台灣地球日,限量有機棉紀念T恤送給你!
GO GREEN支持地球日信用卡捐款授權書取得方式:
1.電洽(02)2302-1122#217索取傳真版。
2.e-maill至earthday@e-info.org.tw 索取檔案。

三、尋找1990-2000台灣地球日老照片:
我們希望值此地球日40周年與地球日引進台灣20年的時刻,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與網友人力搜索的強大力量,尋找1990-2000年間的地球日珍貴老照片,歡迎將當年的照片掃描成數位檔案,e-mail到earthday@e-info.org.tw,註明照片拍攝的年份,20-30字圖說,以及照片提供者,歡迎提供進一步的詳細資訊。
我們將集結這些台灣的地球日歷史照片,在網站上開闢一個照片專區,讓大家回顧地球日在台灣的歷史發展。提供照片經採用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將致贈綠色小禮物一份。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