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3.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破報
台灣立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海洋台灣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台北市野鳥學會
關渡自然公園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水資源日檢視水源保育費 環團:基金應信託化

【相關連結】
環團:水源保育費多用於廟會、旅遊 水利署應加強管理

環團:收了30億 僅2%用在水源保育

為什麼要環境信託?
環境信託:給大地一個永恆的許諾
今年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之主題為「重視安全衛生飲用水」,而台灣已為全球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水資源破壞與枯竭更嚴重。上周五(19日),環團召開記者會要求水源保育費公開透明,更應提供用於水源保護用途的比例。以永續發展觀點來看,此經費代子孫犧牲福祉的補償機制,故在經費支用時不應只考慮當前的需求,而須有部分預留未來使用。

立委田秋堇認為,過去因政策錯誤,鼓勵農業上山,又放任不管,拖垮自然生態與水源;現在對於這些在在水源保護區、環境敏感地進退不得的老農,應以土地信託的方式,由民間或政府購買保留,為台灣爭取多一塊土地。精采內文

 
 
  【水資源日】面對不穩定的水資源(下)


作者: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

水資源可說是人類社會裡最早出現的工程之一,是土木學群裡最早也最重要的領域之一。但歷經幾千年以來,人類還是無法克服看老天爺吃飯這個問題。 在號稱佔有絕大面積的水域的地球上,人類可使用的穩定淡水資源確是異常稀少。利用地表水包括河川水、井水、池塘、湖泊等做為取水源是幾千年來的基本方法。但由於工業革命後,人類生活方式產生重大改變,人類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劇增。但地表水反遭工業廢水、廢棄物及氣候變遷下的微生物相變化等污染威脅。水庫工程在土木工程的進展下,變成一個較穩定的取水源。在上個世界末期,亦早有許多先行研究指出本世界將是個可能因爭取水資源而引起戰爭的時代。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


採訪、撰稿:朱淑娟;攝影、剪輯:葉鎮中

高屏溪發源自中央山脈的玉山,全長171公里,流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是台灣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也是高屏地區的水源命脈。一條年平均降雨量 2500毫米,逕流量80億噸的豐沛大河,卻因為降雨豐枯差異9倍、水土保持不良,加上人為破壞,不是暴雨、就是乾旱。

南部,不是淹水、就是乾旱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南部從1月、2月、3月都是枯水期,4月、5月才有一點春雨,5、6月梅雨季抵達,7、8、9三個月靠颱風和午後雷陣雨,9月、10月又進入枯水期。 「南部雨量平均是很極端的,不像北部比較平滑。」彭啟明說,春天過年時,如果下雨對南部來說就是「好天氣」。但如果冬天沒下雨那就糟了,完全要靠午後、以及夏天的雨,那對南部來說,就是很大的災難。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環保署21日說,大陸沙塵伴隨著冷空氣南下,影響台灣空氣品質,大台北部分地區21日上午達不良等級;環保署監資處長朱雨其說,預測沙塵將隨冷空氣往南移動,隨著冷空氣減弱,沙塵影響會減緩,空氣品質可望在22日逐漸回復到平常型態。

飲用水出狀況!環保署去年抽檢高雄縣台塑仁武廠的地下水及土壤,發現環境中的1、2二氯乙烷、氯乙烯、苯等11種有毒化合物都超出標準,其中最駭人的是:會致癌的1,2二氯乙烷竟然超出管制標準高達30萬倍。中國食品安全也頻頻出狀況,近日被媒體傳出,有商人抽取地下道的「地溝油」,經過濾、加熱、沉澱、分離等程序後,以清亮的「食用油」面貌重返餐桌。 專家估計,每人每食十頓飯,就有一餐吃到「地溝油」,其毒性是砒霜的百倍。

東沙環礁資源豐富,是生態研究者的天堂,但卻引來盜獵者覬覦。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日前執行本月第一波取締行動,總計驅離20艘外籍漁船。海洋資源利用,需要適可而止。環保人士擔心,人類為取得奧米加三,正過度捕撈某些濾食性魚類,尤其以富含奧米加三的藻類為主食的鯡魚, 而鯡魚在海洋食物鏈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讓氣候變遷詮釋權回到公民手上


作者:王舜薇

最近,由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主導拍攝、號稱台灣首部氣候變遷紀錄片《±2℃》問世,企圖引起一般大眾對於暖化議題的關注。媒體名人關心重要的環保議題,當然是好事,影片基調凸顯的感性訴求也是引起關心的重要切入點。然而,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傳達的訊息,卻讓原本就對相關議題稍微瞭解的人感到「先是失望、再來很悶」。 片中不談能源、產業結構等導致氣候變遷的根本性問題,也沒有切中核心的具體建議,僅在片末呼籲觀眾「救救孩子和下一代」、「一人一信寄給總統」,似乎全然將改變寄託在政治人物身上。這不僅嚴重低估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也因為拍攝團隊和出資者的耀眼光環,恐怕壟斷議題的詮釋權,環保團體當然悶。精采內文

 
   
 
水資源日檢視水源保育費 環團:基金應信託化

本報2010年3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今年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之主題為「重視安全衛生飲用水」,在此當下,全球至今仍有10億人口缺乏安全衛生飲用水,26億人口沒有安全衛生飲用水設備。而台灣已為全球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國,近來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各地全年雨量分配不平均,台灣地球憲章聯盟執行長顏美娟認為,未來似88水災之暴雨沖刷將日增,可預見巧取豪奪水資源下,大自然反撲將更厲害與嚴重,水質安全堪虞等,水資源破壞與枯竭將更嚴重。

在此嚴峻的環境與氣候條件下,台灣更須謹慎使用水資源。上周五(19日),環團召開記者會要求水源保育費公開透明,更應提供用於水源保護用途的比例。

環保團體主張,水源保育費之使用更應以保育為重,不應用於與保育無關之項目,特別是工程。此外,以永續發展觀點來看,水源保育費實為後代子孫犧牲福祉的補償機制,故在經費支用時不應只考慮當前的需求,而須有部分預留未來使用。

環團建議將水源保育費信託化,設計公開透明的經費支用與監督機制;並重組水源保育費工作小組,各地水源保育區成立「水源保育費管理委員會」,由水利單位、地方政府、社區代表、公正民間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組成,負責審查、監督水源保育費之使用,全部公開透明。

環團重申2006年國家永續發展會議中的倡議,即日用水量超過5萬噸之用水大戶應以自籌水源為原則,若需由現有水源調撥者應向用戶徵收較高費率之水源保育費;若為新開發水源,建議以BOT模式由業者承擔開發及營運費用,以取得一定年限之水權,方能扭轉高耗水產業對水資源予取予求的現況,為子孫留下珍貴的水資源。

田秋堇:買回高山農地進行土地信託
立委田秋堇在接受訪問時提及,屏東縣長曹啟鴻告知,八八水災在太武氣象偵測站測得單日雨量是3000公釐,這是破世界的紀錄,但政府不敢公佈。南部水庫的蓄水功能,因八八水災淤泥,已達不到原設計功能50%。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水資源保護更形重要。

她認為,過去因為錯誤的政策,鼓勵農業上山,又放任不管,拖垮自然生態與水源;種出來的蔬菜水果,運出來給人民吃,結果是吃掉台灣老本。現在,對於這些在在水源保護區、環境敏感地進退不得的老農,田秋堇認為應以土地信託的方式,由民間或政府購買保留,為台灣爭取多一塊土地。

田秋堇進一步解釋,英國已有成千上萬公頃的土地以信託的方式保留,促進環境永續。英國有些私人將珍貴的土地財產捐出,委由民間團體信託。國外是由民間團體,台灣民眾如果不放心,就由政府做。將那些家裏沒有人願意繼承、不耕做就沒有收入的老農地買回,收歸國有;老農有了養老金,國家多一塊土地生養休息。

她也建議大企業出錢作土地信託。她呼籲大企業,「與其每年舉辦對全民心理衛生不健康的歲末聯歡,不如把錢拿來買土地信託」。土地信託,留住健康永續的土地,「這對後代子孫、個人、企業,都是公共大業。」

企業出面買地的優點是人民不會抬高價錢,私人買有行情。有些地方,路一斷在斷,地價多少已知。田秋堇也說,不忍心聽聞每到風災,在平地的家人擔心山上老人家的安全,為趕回家中,在途中遭逢事故。

「至少政府可以做這些事情,買下這些土地收歸國在國家保護之下,林地永遠受保護。」田秋堇也說,她的父親從她小時候就教育她要關心弱勢,而沒有選票的,最弱勢。因此,沒有選票的土地與水源,正是她關心、致力捍衛權利的對象。

Top

  【水資源日】面對不穩定的水資源(下)

作者: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

日本滋賀縣近江八幡市水道堀再生(復甦之水百選之一)。照片提供: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節流方面最好的方式還是和廢棄物零排放一樣,在各個層次儘量讓水資源產生最大的使用效益,亦即多層次的水利用,上水、中水、下水都可在適當處理後到最適當的地方。若以目前農業用水約佔70%、生活用水約20% 、工業用水約10%來看,農業用水量雖大,但其實有難以估算地高的維繫生態系運作之非市場價值。但可能在農業用水的節約和有效使用上,還是一個該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在考慮水資源問題上,補貼稻米休耕是一個可行方式,只是可惜若有部分農民欲抽取地下水繼續耕作,這可能就不是值得鼓勵的作法了。工業廢水的再生利用在大型工業區也積極推動中,鄉鎮地區的中小型工廠廢水再生利用應該是未來之重點。各級單位與民眾的水資源再生利用在近20年內也有很大發展,生活節水設備已日漸普級,但仍需靠更多行動和努力。

另外最令人詬病的是自來水配水系統的漏水率,至今仍超過20%(2004年,23.78%)。這也是和健保一樣,讓民眾覺得對新設大型設施的動機不夠充份。只是這或許和下水道興建一樣,需要許多地方單位全力配合才能解決的問題,也牽涉預算等其他政治考量。不過20%漏水率雖然不佳,但其實不是最糟,世界主要都市配水系統漏水率約在10~30%之間,工程技術水準和政府施政決心及預算支援是重要推手。

參考新聞報導()與亞洲開發銀行資料(Water in Asian Cities - Utilities Performance and Civil Society Views,p.23 Figure 15 and Figure 16),各都市漏水率:東京,6.4%(2001), 3.3%(2007);大阪市,6.8%(2001);上海市,16%(2001);倫敦市,26.5%(2000);莫思科市與馬德里市,10% (2004);香港與首爾,25%(2001);可倫坡,43%(2001);德里,53% (2001);馬尼拉62% (2001)。

日本京都府日吉水庫邊坡綠化植生。照片提供:翁御棋(日本岡山大學大學院環境學研究科助理教授)東京從1960年代開始花了40年的工程才達到理想的境界,也希望台灣能急起追上。若以行政院規定每年須編列40億元的預算來看,就希望這些相關的技術與執行能更有進展才是。

節流方面,需要大家共識與政府持續推動改善漏水率相關工程;農業用水需支援足以保障國內的糧食自給率之農業生產,但也需顧及使用效率;民生和工業用水則需以輔導甚至政策誘因產生循環利用的各種可能性。開源方面,以台灣現狀來看,適合興建水庫場址鮮少,下游受污染河川水不宜使用,地下水又長期超抽的狀態下,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是水資源系統間的適當聯合運用,當然這也是一個實際操作上優缺點都有的方法。在類似計畫興建前,通過詳細確實的社會·生態·環境影響評估是先決條件。此外,適當地水資源系統適當地獨立或串聯運用,除了儲水的功能外也兼具防洪的重要任務,包括其環境風險等相關的成本效益也應納入考量。

南部地區水資源不穩定的狀態下,引高屏溪上游尚未遭受污染的水源至容量較大的曾文水庫是一個想法,也有相關的優缺點 。或許在引水工程上,儘管其環境影響評估已經通過,許多民眾仍在不少項目存有疑問,不過近日某些立委以豐水期不需越域引水為由反對系統的聯合串聯,但他們所提及的曾文水庫夏季豐水期不需額外引水的情境僅是最理想的狀況,在上述的引水工程報告中第12頁有各月份的引水量規劃,應不僅是那些立委說的狀況,也該考慮遇到旱災的危險情形。在南台灣水資源不穩定的狀況下,流域間或地表水與地下水間類似的系統調節,或許還是有其努力的可能性(滿足安全狀況下)。不過面對台灣脆弱的地質特性,地震憂慮,加上近年暴雨頻率增加,如何動態地調整應變計畫,包括加強水庫淤積的處理,也應是水利單位進行中也需更有效果的部份。

水利署訂出了幾點對水資源規劃未來的展望
(一)加強教育宣導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
(二)持續檢討釐訂北、中、南、東區域性及流域性水源開發運用策略。
(三)推動分區及跨區聯絡供水工程計畫。
(四)配合生態保育加強地表地下水源涵養補注及聯合運用。
(五)持續推動各項水資源工程並積極開發規劃新水源。
(六)加強集水區經營管理,涵養保護水資源

或許實行的技術細節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大致上都是台灣很需要做的工作。另外有一點上述未提到的是建立完整全面的水資源監測資訊網,提供更多更精準的氣象、河川水文、地質與地下水等監測資料,未來的水資源規劃技術上才能更準確實際。希望未來能在最少政治不當干預下和最大的環境生態考量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台灣的水資源問題會有更好的發展。(全文完)

Top

  我們的島:大河高屏溪‧養不起高屏人? 

採訪、撰稿:朱淑娟;攝影、剪輯:葉鎮中
 

3 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祈求足夠、衛生、安全的水,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台灣年降雨量3千多毫米,是世界平均值的2.6倍。雨量豐沛的台灣,卻時常面臨缺水危機。為什麼水會不夠用?是環境破壞留不住水?還是我們過度浪費入不敷出?想要擁有足夠、衛生、安全的水,必須回頭檢討我們與水相處的態度。

高屏溪發源自中央山脈的玉山,全長171公里,流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是台灣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也是高屏地區的水源命脈。一條年平均降雨量 2500毫米,逕流量80億噸的豐沛大河,卻因為降雨豐枯差異9倍、水土保持不良,加上人為破壞,不是暴雨、就是乾旱...

南部,不是淹水、就是乾旱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表示,南部從1月、2月、3月都是枯水期,4月、5月才有一點春雨,5、6月梅雨季抵達,7、8、9三個月靠颱風和午後雷陣雨,9月、10月又進入枯水期。

「南部雨量平均是很極端的,不像北部比較平滑。」彭啟明說,春天過年時,如果下雨對南部來說就是「好天氣」。但如果冬天沒下雨那就糟了,完全要靠午後、以及夏天的雨,那對南部來說,就是很大的災難。 

去年莫拉克颱風,南部地區飽受水災之苦,但暴雨留不住,快速奔流回大海。不到半年,南台灣進入枯水期,農曆過年期間的冬雨並未滋潤南台灣。如果接下來的春雨、梅雨不足,恐怕又將出現缺水危機。

彭啟明認為,南部現在完全只靠夏天的午後雷陣雨或颱風的雨,但是颱風不見得會去南部,不過颱風只要侵襲台灣,西南氣流就會直接撞擊南部。莫拉克之後,山脈大尺度崩塌,過去看到綠綠的山,現在不是了,南部只要下個大雨,50、100毫米,恐怕就有土石流。過去一般認為十年一大旱,他的看法是,未來可能兩、三年就會面臨乾旱危機,「不是水太多淹水,就是馬上面臨乾旱。」

彭啟明表示,全球暖化後冷暖氣流交界,有愈來愈往北的趨勢,以前鋒面會到南部,現在到苗栗火燄山就停下來,未來中南部都會是好天氣,「以前沒有這麼極端,全球暖化如果造成氣候變遷,南部的改變是最大的。」

草生栽培護土地
天氣與地形,固然是造成暴雨或乾旱的源頭,但人為的破壞,卻加速災難的形成。事實上,高屏溪也面臨許多威脅,上游高山產業過度開發;中游產業道路密集;下游畜牧及生活汙水嚴重。都是造成南部地區水患、乾旱的主要原因。
3月,金黃色的芒果花開遍枋山山谷,小小的果實一顆顆冒出頭,等待5、6月豐收的季節。芒果雖然好吃,卻可能是破壞水土的殺手。因為多數農民用除草劑管理果園,導致果園表土裸露,一有暴雨,土石崩落。去年八八水災造成許多芒果園崩塌,至今沒有復原。

噴了除草劑,果園附著土地的能力相對變差,枋山多數果農用除草劑管理果園,去年八八水災時芒果園崩塌一大片。枋山綠農郭金龍,走在崩塌的芒果樹坡地上:「你會說差一點有差很多嗎?如果不是這些草擋住,表土會愈刮愈深,愈來愈大,造成嚴重崩塌。」

陳美和、郭金龍是高中同學,先後在屏東環盟理事長洪輝祥遊說下,成為「綠色農民」。他們經營的6公頃芒果園,不用除草劑、化肥,雖然農作時間比過去增加了四倍,但他們的芒果園,在八八水災時安然度過豪雨沖刷。加入綠色農民,完全不能用化學肥、除草劑,陳美和剛開始也很不習慣。「很累啊!但也沒辦法,加入了,為了這片土地,再辛苦也要做。」

小農大量大
5年前,為了憂心除草劑對土地的破壞,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辭去高中教職,成立「綠農的家」,他認為與其不斷跟官方計較水土保持,計較半天也留不住土地,還不如自己來,從小農保護土地做起。
洪輝祥說,台灣最大的土地在農民手上,農民不用化肥或除草劑剝削樹種,可以協助復原土地,「只要把小農照顧好,他們照顧好土地,循環是良性的。」

不過小農的生產成本變高,通路又不足,必須幫小農把產品行銷出去。社會用公平價格支持小農,小農讓土地變得有生命力,民眾得到安全無毒的蔬菜水果,「這是一個三贏的策略。」

八八風災,3天降下了2500毫米,但大水保不住,最後全部流到河川,而且水到之處,洪水泛濫。洪輝祥說,如果有完整的植被,森林中就擁有廣大的集水區,推廣草生栽培,就是要發揮綠色海棉效應。「土地的管理對台灣要如何渡過氣候變遷災害,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從陳美和的芒果園一直延伸過去,就是廣大的海洋,夕陽染得大海一片火紅。陳美和說,每次都會先走到果園最高處欣賞這片美景,然後邊走邊摘芒果下山,他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的景色。

產業道路成為切割山林的殺手
從185縣道轉進沿山公路,進入三地門鄉的青山社區,原本暢通的林道,自八八水災崩塌後,完全看不出道路原有的模樣。原本埋設在林道旁的輸水管路曝露出來,崩塌地層層堆疊,大小石塊林木枝葉糾纏。台灣產業道路綿密,大雨一來卻變成切割山林的殺手。

春天到了,山谷中處處現鳥蹤,但崩塌的山谷,卻無法輝映山鳥的美。這裡本來是一條產業道路,大水來時形成集水效應,集水後大量雨水透過產業道路輸送,山壁本來已十分脆弱,大水沖刷24小時不斷切割,道路分崩離析。

有人的地方就有產業道路,有林的地方就有林道,有電的地方就有維修道路。台灣產業道路過度綿密,對大地而言是非常大的傷害。

高山產業過開發,破壞水土
車子繼續開進沙溪林道,處處可見崩塌地,山頭裸露,觸目驚心。砍樹是另一個國土的大敵,山區樹被砍後,剩下樹頭,過幾年根系死了。根,本來可以鑽入地面,緊緊抓住地盤,土地少了根系保護,沙溪林道上方的森林一片光禿。山林如能抗議,恐怕也要說,「山林裸露是國家的恥辱。」

山坡地被移除種植鳳梨,翻土耕種,也造成土石鬆動。八八風災後到處都在疏浚,林道上砂石車一部接著一部,從鳳梨園旁呼嘯而過。大雨一來,土石就沖到山腳下,進入河床、水庫,成為淤砂的主要來源。

海拔 600公尺的一片林子種滿土芒果,因為用了除草劑,一整片土芒果園周邊,植物全都枯死。光禿禿的裸露地死氣沉沉,看不到昆蟲或螞蟻,三月初春還有涼意,但站在林中卻感覺悶熱。

洪輝祥撥開枯草,「通常撥開樹叢會有各種昆蟲,蟋蟀、蚱蜢等,通通都有,可是現在完全沒有生態,沒有生命力。」他說,在生態系統中,昆蟲扮演分解者,分解後釋放出營養源,土地可哺育更多生命力。

但是這片棲地完全沒有生態,不能再自然製造營養,只好更仰賴化肥,化肥只有氮磷鉀,遇到豪雨,氮磷鉀被沖入河川,變成環境荷爾蒙惡性循環。氮磷鉀進入河川,變成小魚小蝦的來源,然後透過食物鏈,過量的荷爾蒙進入人體,人是在整個破壞過程,最後一個受害者。

洪輝祥說,用除草劑唯一的好處,是讓農民方便管理,可是保不住水,地表完全枯死,生態系統完全瓦解。台灣一年使用農藥800億,三分之一是除草劑。高山產業管理第一個原則是,要讓木土保持做好,要禁絕除草劑,因為大雨來時吸納不住,還帶走大量土石,成為土石流的來源。

洪輝祥表示,高山產業應該要被規範,規範不是禁止種芒果,而是要管理得宜,他要求林務局要負起保護山林的責任,禁止使用除草劑。

水庫淤積,清淤可以解決問題?
上游水土保持不良,導致八八水災後大面積崩落,造成河床、水庫淤積。包括烏山頭、南化、曾文水庫,淤積20%到30%,高屏溪河床也因嚴重淤積,供水能力減少三分之一。水利署只保證高雄地區穩定供水到三月底,四月起將視情況限水。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莫拉克一次就給曾文水庫帶來9000萬立方的土石,上游還有一大堆沒有下來的,庫容減少了六分之一左右,壽命減少,可以想見曾文水庫能用多久?

「大家會想清淤,但清淤速度非常緩慢,一部卡車能清淤量35立方,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運完?」如果曾文水庫要把9000萬立方土石都挖起來,要50年,「請問有辦法做到嗎?不可能,水庫一旦淤積就沒救了。」

南化水庫完工至今已經16年,淤積32.9%,而且南化水庫是離槽水庫,水不是來自集水區,是從楠仔仙溪越域引水過來的。理論上離槽水庫淤積會比較少,壽命比較長,但現在可預見的壽命卻只有16年的3分之1。

「有了這兩個前車之鑑,高雄地區如果再搞一個水庫只能用50年,你能接受嗎?」

淤砂解決不了,重提吉洋人工湖
淤砂問題解決不了,供水問題又迫在眉稍,水利署只能再想辦法開發新水源。其中民國90年通過環評,但因爭議太大而暫緩的「吉洋人工湖」被列入重點開發項目。

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葉純松表示,吉洋人工湖以地表水的利用為主,蓄存豐水期的水量,枯水期時運用。過去畫設ABCDE五個湖區,目前正修改計畫,更名為「吉洋人工湖一期計畫」,縮小面積先做CD湖。用地310公頃,水域面積260公頃,總工程費約217億。預計每天供水14萬噸。

不過水利署對吉洋人工湖的整體規畫,還是每天供水34萬噸,預計第一期完工後,會再附近區域再找地興建其他三個湖區。民間質疑,縮小面積是為了切割爭議,先造成動工的事實,接下來再順勢擴大面積。

人工湖位於荖濃溪、旗山溪匯流處,這裡是地下水豐沛的地區。民間質疑,這裡的地下水位高,人工湖不必引水,地下水就快把湖裝滿,等於是把300公頃的地下含水層曝露出來。

人工湖形同抽地下水?
李根政表示,有些地方地下水位離地表只有1.4公尺,但人工湖要往下挖深12米,意味著把700公頃地下含水層通通曝露出來,「哪有那麼笨的事情啊!」豐沛的地下水挖出來蒸發,沒道理的事,設計本身就有問題。

另外,人工湖預計在豐水期從荖濃溪取水,枯水期不取水,因為荖濃溪枯水期沒有水。但豐水期時吉洋人工湖水位隨當地地下水位上漲,儲水空間不會到12米。

等到豐水期末端湖已乾枯見底,這時還要取水34萬噸,而無法從荖濃溪取水,意味每天在抽地下水。李根政質疑這套運作機制有問題,形同抽地下水,「真的要這麼做,根本沒必要挖湖,只要抽地下水就好。」

人工湖投入用200億,只能取水14萬噸?

另外,投入217億建人工湖,每天卻只能取14萬噸水,投資效益之低,也引發民間質疑政府亂花民眾納稅錢。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表示,水利署應該去做的是治本的問題,而不是花人民的納稅錢好幾百億,這次要花500億在特別預算,政府難得一年在森林裡投入5億,10億。

他建議,如果把這200多億用於上游集水區,把森林、邊坡、水土保持做好,形成一個天然水庫,就不用再蓋水庫或人工湖。

人工湖可能波及附近農民用水
吉洋人工湖用地全數是台糖農地,一望無際的農田種著稻米、毛豆、玉米,綠油油的新葉在陽光下充滿活力。當地農民說,良田過了幾世代還是良田,但做人工湖後過不了多久就會淤積,作用不大。

吉洋里里長曾月飛說,人工湖附近的吉洋里、吉和里、吉東里、廣福里、土庫村,大部分農民種田、養殖,都靠抽取地下水,如果吉洋人工湖把地下水抽走,附近農民無法生存,可能連生活用水都受到影響。

曾月飛小時候家中都用附近野溪的水,放學後至少要挑20多趟才能把家中水桶裝滿。後來溪水愈來愈少,民國45年父親打了第一口井,陸續又打了第二口、第三口井。他擔心,未來吉洋人工湖抽走地下水,當地民眾要再花錢打新井。

而且地下水位愈來愈少,井也愈打愈深,曾月飛父子兩代20年來已打了三口井,從四米、六米、打到十米。「政府完全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說要做就做了。」

而且最令當地居民氣憤的是,水利署重提吉洋人工湖計畫,都未知會當地民眾。曾月飛說,「我就覺得莫明奇妙,身為一個里長,竟然要做了都沒給我們通知一聲,自己看媒體看到的。」

曾月飛表示,過去每次開會都有通知居民,但每次都不歡而散,從來沒有聽說居民同意做人工湖,結果水利署對外都說已經與地方仕紳協調好了,「這是亂說一場,不論地方總幹事,都認為這是絕對不能做的事情。」

曾月飛走在人工湖預定地的田邊說,這個地方是一片綠油油的農地,只要好好開發,種起來都滿漂亮的,不論是毛豆、西瓜、哈密瓜,農產品都滿好的。「為什麼一個好好的農地要挖12米?」

良田變人工湖,我就不同意
旗山鎮廣福里的古家,已有90多年歷史,春天來了,屋筵上不時有小鳥停留,三合院前曬著玉米。81歲的古德福在這裡出生,見證廣福里從荒地變良田。古家後方的南隆農場佔地2000多甲,原本沒人來這裡耕種,日據時代做了水圳、電力、產業道路,開始有外地人來這裡種植開墾。

吉洋人工湖,計畫以獅子頭圳的灌溉用水和竹子門發電廠的尾水,做為供水來源。但這兩項水源正好是南隆農場的用水來源之一。水源供應給吉洋人工湖,等於是犧牲了農業用水,3000公頃的農田,恐怕將無水可灌溉。

古德福說,吉洋人工湖等於是全世界最大的井,甚至還設有10口25米深的深水井,每天抽,抽取的量這麼多,會影響到南隆農場用水。「以後私人設的井將抽不出水來,我們靠什麼生活啊?」

另外,古家三合院沒有牆壁,看出去就是人工湖預定的A區,再過去是綿延的中寮山,高山上夕陽餘輝閃耀大地,古德福很少到外地,因為門前就是美景。人工湖要蓋三公尺高的土堤,如果蓋好,古家前方這片美景全給遮蓋住。

古德福走向農田,夕陽西下,無限美景。他說,「我家視線很好,環境很優美,但土堤一蓋起來,我們就看不到什麼叫優美。」

「我住這裡七十多年,很了解那一塊地的土地有多好,多肥沃,很好的土地很好的良田,要挖來做人工湖,太可惜了。」曾月飛說,「我們要多思考以後的子子孫孫要吃什麼?留一個很好的農地給子子孫孫,我是希望這樣。」

不蓋吉洋人工湖會缺水?
水利署統計,高雄地區每日用水155萬噸,到2020年預估缺水45萬噸。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葉純松說,高屏地區水資源最大的困境,來自於降雨豐枯比例懸殊,只依賴高屏攔河堰、鳳山水庫,沒有大型水庫或人工湖蓄水,因此吉洋人工湖工程勢在必行,否則高屏地區可能隨時都會面臨缺水危機。

但環保團體認為,蓋水庫或人工湖無法解決高屏地區的缺水問題。而且水庫風險高,民國89年高屏溪被倒廢溶劑事件,就讓高屏人無安全水可用。此外高雄地區日曬多,水庫蒸發量大。地理環境也不適合蓋水庫。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質疑,第一個要先探討到底蓋水庫有沒有用,能不能應付極端氣候以及台灣脆弱的地理條件?

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認為,目前談士文水庫、美濃水庫、曾文越域引水、高屏大湖都不適宜。水庫興建花費高,不經濟、風險又高,「都不要談生態環保問題,經濟學就已經不符合了。」

環保團體:多元取水分散風險
環保團體建議,應該分散風險,開發地下水或伏流水,取代部分地表水。魯台營表示,屏東就是一個很大的峽灣,透過崩塌填平後,幾千公尺深的峽灣地下是大的地下水庫,如果適當使用,水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魯台營說,中油公司在高屏溪畔的抽水站,從河旁邊把滲透過來的地下水抽上來,每天可抽20到25萬噸水。另外一種取伏流水的方法是設輻射井,從河床邊打管到河床下,抽取3到10公尺下滲的水。位於曹公圳旁的輻射井,每天可抽10萬噸水,每座工程費用只要6億元。

不過葉純松也同意,如果能夠確實掌握安全出水量,不影響地下水抽取,或地下水位降低,而且在經濟上又可行的話,地下水也是選項。日前環保團體與水利署署長楊偉甫座談時,楊承諾在今年六月前設三口輻射井,以試驗其功能。

不管理地下水、如何安全使用地下水?

不過,高屏地區要用地下水取代地表水,恐怕言之過早,因為目前高屏地區地下水相當普及,政府長期放任不管,導致超抽地下水,導致嚴重地層下陷。如果要讓地下水成為救命水,首先就要管理地下水;同時精算抽出量、補注量,才能避免濫用地下水而危及國土。

管理不良,還是真的缺水?
不論地表水還是地下水,只要取用河川一滴水就會對環境造成衝擊。因此在開源之前,應先回頭檢討節流。包括做好水土保持,減少自來水漏水率、合理水價、提高廢水回收比率、不發展高耗水及汙染產業等等。此外,從自來水公司輸送到家戶的漏水率非常高,將近 30%,如能把漏水率降到合理範圍(先進國家合理範圍約在10%以下),省下來的水也很可觀。活用水節省的空間也很大,水利署統計,目前人均用水量是 274公升,如果降低到每人每天250公升,光是嘉義、台南、高屏地區就可省近40萬噸。

此外,中洲汙水處理廠,現在每天收集高雄民生廢水約六、七十萬噸,三級處理完後就放流,民間一直主張應該提升中洲汙水處理等級,就可以提供臨海工業區工業用水。這方案也絕對比吉洋人工湖的200億少很多。水利署預估到民國120年,用水缺口將到45萬噸,如果減少漏水率、企業及民間節水,省下來的量,恐怕是45萬噸的好幾倍,還有什麼必要建水庫、人工湖?

水資源管理鬆散
李根政質疑,水利署水資源管理不夠精確,「水資源管理太過鬆散、不精確,代表什麼,代表沒什麼缺水危機啊?」他說,台灣從水利署,到自來水公司,到用戶,到企業,大家都鬆散得很,都沒什麼缺水,所以都隨便用。
例如水利署指出,工業用水一年會增加20萬噸,但計算基礎是什麼?事實上都是取決於用水計畫書,水利署審查核可後的量就是水權量。也就是說,核可量只是當初申請水權的初估值,每家工廠實際生產後一定會出現差異,有時用不到那麼多,或增加用水。但水利署長久以來卻還是以核發量,當作水權量計算。正確的做法,應該建立查核機制,以免因為水資源計算不精確,而做了不當的開發。

落實企業、民生合理水價
另外,水資源管理需要政策,李根政認為,關鍵政策在水價。台灣水價實在便宜得太過分,很多人不知家中水價一度多少,因為便宜到沒感覺。一度水只有10元,比一瓶600cc的水還便宜,民眾消費礦泉水卻習以為常。

李根政表示,企業用水更便宜,政府提供給台塑用水一度不到四元,當然不用節水,因為水佔生產成長成本低,甚至是政府補貼給它的。台塑公司數年前爆出六輕超用水被開罰,日前提出六輕五期時,環評委員要求台塑做海水淡化、汙水回收再利用,全都被台塑拒絕。

如果可以買到便宜的水,為何企業還要用較高成本做海水淡化、汙水回收再利用?政府在要求民間節水時,更應要求企業節水,而且企業水價應該與民生用水水價相同,才符合水價的公平正義。

畢竟缺水問題通常來自於管理不善,而不是水資源稀少。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大台北空氣不良 沙塵漸南移

摘錄自2010年3月21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環保署21日說,大陸沙塵伴隨著冷空氣南下,清晨起逐漸影響台灣空氣品質,大台北部分地區上午已達不良等級,預測沙塵將隨冷空氣往南移動,提醒民眾不宜在戶外從事劇烈活動。 環保署監資處長朱雨其說,預測沙塵將隨冷空氣往南移動,中午後將影響中南部地區,局部地區空氣品質可能達不良等級,因此,提醒全台民眾,不宜從事戶外劇烈活動,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朱雨其表示,隨著冷空氣減弱,沙塵影響會減緩,空氣品質可望在22日逐漸回復到平常型態。

Top

 
 
台塑仁武廠 地下水毒物超標30萬倍

摘錄自2010年3月21日自由時報報導

環保署去年抽檢高雄縣台塑仁武廠的地下水及土壤,發現環境中的1,2二氯乙烷、氯乙烯、苯等11種有毒化合物都超出標準,其中最駭人的是:會致癌的1,2二氯乙烷竟然超出管制標準高達30萬倍。 高雄縣政府日前已依法公告台塑仁武廠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高縣環保局長王茂松說,已引進地下水抽取設備,限制廠址週界範圍內地下水禁止飲用或使用,並要求廠方儘快提出土壤及地下水整治計畫。環保署也要求廠方管制廢水不得外流,如不改善,將勒令停工。 李根政表示,這一帶工廠很多,地下管線複雜,環保署僅檢驗出一部份,可能更多污染查不到,一旦雨季來臨,地下水上升,仁武鄉周邊環境全都可能陷入污染危機。 環保署土污基管會執秘蔡鴻德表示,已召集高雄縣府、工業局、農委會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先依法再抽樣檢測,再決定是否應升級為「整治場址」;台塑要負起責任進行整治,若無改善,環保署可依據「土污法」令其停工。

Top

 
 
  地溝油流入餐桌 毒性超砒霜

摘錄自2010年3月21日大紀元報導

中國近日又被媒體傳出,有商人抽取地下道的「地溝油」,經過濾、加熱、沉澱、分離等程序後,以清亮的「食用油」面貌重返餐桌。專家估計,每年約三百萬噸這樣的「地溝油」流入市場,按比例算,每人每食十頓飯,就有一餐吃到「地溝油」,其毒性是砒霜的百倍。

「地溝油」就是廢棄食用油脂的俗稱,從下水道回收,成分多為洗滌清潔後遺留的生物油。專家研究,這些「地溝油」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許多毒性物質,尤其當中的「黃曲黴素」,更含有強烈的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百倍。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油標稱純正花生油,實際上是摻著廉價地溝油、大荳油、棕櫚油的,這種劣質花生油有霉味、氧化味等刺鼻味。

 據透露,造假工廠主要做兩種甚至兩種以上不同版本的花生油,不造假的批次用來應付工商、質監、衛生等主管部門的檢查,造假的批次才是真正用來銷售的。 國家花生油標準是通過色澤、氣味和滋味、酸值、水份及揮發物、透明度、不溶性雜質、280℃加熱試驗、過氧化值、溶劑殘留等九大指標來判別質量等級的。只有各項質量指標、特徵指標和衛生指標都符合國家標準的花生油,才是合格的花生油。  

Top

 
 
  東沙環礁盜獵 驅離20艘外船
摘錄自2010年3月21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東沙環礁資源豐富,引來盜獵者覬覦,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20日表示,日前執行本月第一波取締行動,總計驅離20艘外籍漁船,查獲鐘螺、大法螺、蜘蛛螺、海參等盜獵品,全部投入海裡,另查扣毒魚用氰酸鉀溶液將送回台灣處理。

海管處指出,東沙環礁是我國海域唯一發育完整的環礁,漁業資源豐富,雖然被畫為禁止漁撈、採集區,但鄰海國家漁民仍有所覬覦,侵入捕撈海洋生物,我國在2007年1月17日起公告畫設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目的就是要保護這片珍貴的海洋資源。 海管處表示,東沙海域遼闊,這次與海巡署等單位共同聯合執行驅離行動,除了宣示主權,也等於向國際說明我國保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域生態資源決心。

Top

 
 
  鯡魚油搶手 過度捕撈恐絕種
摘錄自2010年3月19日中國時報報導

攝取「奧米加三」(Omega-3)脂肪酸有益人體健康,18日公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某些魚類及核果油內所含這種「好脂肪」,能降低罹患腸癌的風險。不過奧米加三好處多多,卻可能因而造成某些富含這種脂肪酸的魚類遭到過度捕撈,進而破壞海洋的食物鏈,危及生態體系的健全。

環保人士擔心,人類為取得奧米加三,正過度捕撈某些濾食性魚類,尤其以富含奧米加三的藻類為主食的鯡魚,而鯡魚在海洋食物鏈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鯡魚群有助防範藻類過度繁盛導致海中氧氣耗竭,從而淨化了北美洲大西洋和墨西哥灣地區的海水。

北美最大魚油製造商Omega Protein,過去捕撈了美國漁場90%鯡魚。如今美國大西洋岸15州已有13個禁止該公司在其水域捕捉鯡魚。該公司堅稱,鯡魚並未減少到瀕臨絕種地步。由於氧氣耗竭的「死亡海域」正在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沿海地區形成和蔓延,大西洋岸各州已明令限制工業用途的鯡魚撈捕。

Top

 
  論壇:讓氣候變遷詮釋權回到公民手上

作者:王舜薇

媒體人陳文茜(左)籌備製作「±2℃紀錄片-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

一項論述的提出和發展,往往牽涉到背後的權力結構。在台灣,談環保不是新鮮事,重點是誰談?怎麼談?談完之後(或是在過程之中)要如何實踐與改變?

最近,由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主導拍攝、號稱台灣首部氣候變遷紀錄片《±2℃》問世,企圖引起一般大眾對於暖化議題的關注。媒體名人關心重要的環保議題,當然是好事,影片基調凸顯的感性訴求也是引起關心的重要切入點。然而,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和傳達的訊息,卻讓原本就對相關議題稍微瞭解的人感到「先是失望、再來很悶」。

片中不談能源、產業結構等導致氣候變遷的根本性問題,也沒有切中核心的具體建議,僅在片末呼籲觀眾「救救孩子和下一代」、「一人一信寄給總統」,似乎全然將改變寄託在政治人物身上。這不僅嚴重低估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也因為拍攝團隊和出資者的耀眼光環,恐怕壟斷議題的詮釋權,環保團體當然悶。

不可否認的,紀錄片當然會有其特定觀點,我們就以另一部陳文茜曾經在她的節目中介紹過的英國紀錄片《愚蠢年代》(The Age of Stupid)為例,看一部訴求喚起實際行動的紀錄片如何處理「觀點」,及背後整個支援系統的操作方式。

「愚蠢年代」設定以西元2055年地球因暖化而生機毀滅為假想背景,回溯西元2015年前,那些人類可以企圖挽回暖化衝擊、卻錯失良機的關鍵時刻。影片同樣諭示人類若不採取行動,就會一步步面臨毀滅的危機,也同時清楚指出,跨國企業在第三世界國家的開發暴行,和政府官僚危機處理的無能,將導致災難階級化。然而相關的批判在《±2℃》裡卻似乎被隱藏在低沉的配樂背後,變成一幅缺乏問題意識的憂傷風景畫。

再來看看製作過程吧!這也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陳文茜力邀7位企業界龍頭集資千萬台幣拍攝《±2℃》,再加上她本身擁有的媒體資源,強力於各主要電視台放送。反觀《愚蠢年代》,花費5年拍攝,總共45萬英鎊製作資金,全部是眾志成城、由228位民眾和團體捐款募集而來,遍及英國、美國、歐洲各地。至今,整個捐款計畫還在持續進行當中,不斷籌措資金進行一連串的具有創意的行動,包括拍攝一集20分鐘的《愚蠢秀》(Stupid Show),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期間播放,提醒各國領袖注意氣候危機。

更酷的是,《愚蠢年代》製作團隊還在官網上發起「群眾集資」(crowd funding)活動,希望大眾變成股東,購買、分擔電影發行及映演所需的資金,未來若票房告捷,投資者就可以分紅,真是另類的綠色投資啊!

當然,製作團隊也計算出拍攝這部影片,以及宣傳巡演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數據顯示,自2004年開拍到2009年全球舉辦首映會,大約產生 15萬公斤的二氧化碳。「這樣值得嗎?」製作團隊用幽默的口吻自問自答:「這得視多少人能夠看到這部片,而其中又有多少人採取實際行動,才能評定這樣的碳排量,是否對抗暖化有幫助!」

其他扣合減碳觀念的措施諸如:美國首映會使用了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供應放映需要的電力;首映會來賓需為在地人,以免搭乘長途飛機等。從拍攝、發行、募款,這部紀錄片製作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不僅是告訴觀眾氣候變遷的現象,還創造出公共性,使人反思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改變,不管是個人層次或集體層次的參與,讓紀錄片成為一個論述形成的動態過程。有活力的文化行動(Cultural Activism)就應當如此啊!

改變,不能只是「以愛為名」的召喚,還更需要積極的觀念衝擊,或許《±2℃》的推出是一個契機,能夠引發更多對話和辯論,形成更切合台灣的環境論述。

本文引用自: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