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0.5.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支持地球日,響應雅虎公益勸募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千里步道 

綠色陣線協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溪流環境協會
關渡自然公園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玉樹震災21天 估計死亡逾1.2萬

西藏玉樹大地震
西藏玉樹大地震;阿旺維巴提供

【相關連結】
玉樹重建 生態保護將成關鍵

玉樹震區農牧業加緊重建

胡景濤探視青海震災 達賴喇嘛僅能遙寄關懷
喇嘛估計9000人死
昨(4)日是西藏玉樹大地震後第21天,上午7:49全世界的圖博人為死者念經祈福。台灣圖博之友會(圖友會)也在這一天召開記者會,來自玉樹阿旺維巴帶來玉樹當地影像,顯示災情慘重,實際的死亡數字遠遠超過中共官方公布的人數。圖友會呼籲中共公佈真相、開放國際救援進入災區,並讓達賴喇嘛進入災區撫慰災民。

5月4日是災後第3個7天,依據圖博人的習俗,每隔7天,就要為死者舉辦法會。至今,中共仍隱瞞事實,不願公開災區現況。阿旺維巴表示展示了4月17日一個寺院數百名僧侶將1400具屍體火葬的場面,災情遠超過中共願意承認的。按照當地人的估算,累積至今,應有1萬2千人死亡。精采內文

 
 
  牽手護雨林 :護生救雨林 人類生存的機會──印尼雨林的保育承諾回顧與展望
當地人稱之為達摩樹,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植物。

作者:陳品潔

 「亞洲有一種出口是北美無法拒絕的-污染的灰塵,氣候都會為之改變。」華爾街日報如是說。情境轉換一下,東南亞有什麼出口是台灣無法拒絕的呢?東南亞國家火燒森林引發的霾害影響範圍遍及全球。位處東亞季風環流下風處的台灣,每年3到5月空氣品質也深受其害。其中,「褐雲」(Asian Brown Haze)現象,影響氣候甚鉅。然而,霾害只是雨林保育議題的冰山一角,隨著印尼雨林如火如荼地消失,護雨林救人類的行動迫在眉睫。

攜手護生 救雨林

當全世界大多人還處在一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境,印尼雨林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背後牽動氣候災難的蝴蝶效應也隨後襲來,「褐雲」現象只是引子。即使印尼森林砍伐的問題受到國際間種種公約約束,但是砍伐速度卻不見減緩。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詹嘉紋

大部分人都會以打破世界紀錄為傲,但若是體內血液中的戴奧辛濃度居世界之冠呢?中石化台南安順廠附 近的居民不幸地獲得這項殊榮,因場區附近由日據時代開始生產鹽酸和燒鹼等有毒物質,留下了巨毒戴奧辛和汞。目前中石化公司的處理方式是將毒土挖起, 但「整治完成」是否表示人民就此能高枕無憂?

而重大工程所費不貲,但建了之後能否發揮功效?太平市頭汴山區中 埔五號橋,前年才斥資5千萬重建,沒想到去年中完工沒多久, 就發現路面龜裂,橋樑下方河床更是嚴重掏空,民眾擔心順向坡「走山」破壞橋樑結構。想問政府單位,到底把人命當成什麼?

 

西部海岸地層下陷情況嚴重,潮間帶萎縮,危害水產養殖業發展,業者控訴政府長期將地面水資源挪為工業使用,迫使他們不得不抽地下水因應。一旦海平面繼續上升, 蚵農賴以維生的潮間帶將加速消失,屆時恐引發更棘手的社會問題。

 

石油能源將在本世紀枯竭,各國無不搜索枯腸,尋找替代能源。國際 原子能源總署指出,有60多國考慮以核能發電對抗暖化, 但興建核電廠後,核廢料及輻射污染問題恐怕又是另一樁必須面對的難題。同樣是核子問題,伊朗在聯合國會議上批評美國未暫停使用核武, 引發其他各國離席抗議。政治上的口水戰可以說的天花亂墜,但必須真的決心削減毀滅性核子武器,積極促進和平,才對全人類有所助益。

【更多今日新聞】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最失敗的教育方式 最爛的現實教材 請大家一起來救48棵樹

作者:曾進益(民進黨土城市黨部主委)

最近林務局要在三峽鎮「滿月圓森林遊樂區」砍伐48棵柳杉,興建自然教育中心,這是多麼諷刺的事。當山友和愛護山林的民眾和林務局反應時,林務局新竹區林管處表示,原本要砍掉188棵,現在只砍48棵,好像「功勞很大」。這就是我們負責保護山林的管理單位講的話。 對於負責保護山林的管理單位而言,188和48棵是數字問題但對於教育的角度而言,要砍48棵樹蓋自然教育中心是多麼多麼諷刺的事。如真蓋好了。請在館內告訴所有參觀的人說:這個館是砍48棵樹換來的。精采內文

 
   
 
  .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潘佳修、詹嘉紋‧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