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5.2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99年度「看見生態與工程的交會點」- 新世代的永續未來 講座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南方電子報 

破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苦勞網
推薦瀏覽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黃金蝙蝠生態館 

高雄鳥會
溪流環境協會
台灣綠黨
千里步道
 
  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 成功或失敗?


COP10的活動LOGO

【相關連結】
永不落幕的生命慶典:全球行動大串連

物種消失未減緩 2010全球保育任務失敗!

環球360:生物多樣性產業
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如果你從來只關心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後果,那麼你就忽略了人類的永續生存,還有另一個迫切的危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密集的住宅開發、海岸工業區林立污染、填溼地造陸、砍雨林畜牧......人類的開發活動,正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衰退的主要原因。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才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堪稱為生物多樣性公約最重要的出版品,這份報告也對世界各國提出了嚴重警告,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大量喪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使整個地球生態系面臨了數個危急的「臨界點」(註),繼而造成生態服務功能銳減,使得生態系統進入瀕危狀況,且再也難以復原。如此的結果不免令人遺憾,但又令人不解,2010年目標幾乎是受到全球各國首腦一致的承諾,究竟失敗的原因出於何處?精采內文

 
遊牧綠人間:發展對自然危害低的科技新機會

作者:Bazu;翻譯:朱小艾;校對:鄭國威

資訊科技的發展一定會伴隨著對大自然的破壞。不過並非沒有辦法降低危害的程度。我居住於烏蘭巴托市快5年了。過去的5年裡發現空氣污染問題實在不易解決。

在這個時刻,我跟大家分享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是關於汽車之發展以及汽車對於自然環境帶來的危害。最近100年科技發展迅速,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汽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全球有多種品牌的車子,有許多汽車公司。動物與人類可以肉食素食來區分,汽車也可依照「飲食」的不同來分類。對汽車來說,最基本的食物是石油。但汽車的活力來源石油,對我們而言卻成為毒物。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潘佳修

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主題嘉年華於台北植物園熱鬧登場。展出內容包括:85個保護區系統、「台灣天然植群圖」等。在5月22-23及29-30日二個周末期間,也有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並播放影片,以輕鬆有趣話題讓民眾瞭解生物多樣性的意涵,適合社會大眾共同參與。

正當202兵工廠綠地這塊「肺葉」引發關注,市府辦理喜樹排水系統五號排放渠道整建工程,卻有紅樹林將遭砍除的爭議,環保生態團體、市議員蔡旺詮等人為紅樹林請命。

肺結核是古老的疾病,但是在去年全球有超過900萬人感染了肺結核,200萬人因此死亡,英國醫學期刊表示,這場與肺結核對抗之役已經失敗。肺結核不僅是醫療問題,人口密集及骯髒的地方擴散,與貧窮密切相關。語言是人類的溝通方式,但是世界上卻有許多語言無聲的消失中。聯合國最近列出199種世界「處境危急」語言,其中「極度瀕臨危急」的語言約有18種,會說的都不到十個人。台灣也有幾種瀕臨滅絕語言,「巴宰語」是其中一種。

不斷增加的旅遊人潮,對「聖母峰」造成嚴重衝擊。2010年4月下旬一支由20位登山專家組成的尼泊爾探險隊,出發前往聖母峰為的是清除超過海拔8000公尺的世界最高垃圾堆。探險隊估計帶走2000公斤的垃圾。

【更多今日新聞】
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中國新聞

 
論壇:環境教育 如何解決氣候困境?
作者:陳楊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主任)

「我們所面臨的氣候與環境困境,是前所未有複雜的問題,我們有無辦法去解決?」由英國遠道而來的知名教育學者赫斯班(Chris Husbands)教授,對著台下近200名來自台灣各地學校的校長,發出這樣的疑問。

這場合是4月29日 在嘉義市舉辦的2010教育高峰論壇,此論壇是由微軟公司(Microsoft Inc.),每年所召開的教育高峰論壇,主要目的是邀請世界上頂尖教育專家,與台灣各中小學校長商討當前教育議題。本年度教育高峰論壇的主題是「環境教育」,會中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教育專家如英國的赫斯班博士、法國的索傑(Philippe Saugier)先生、巴西查維斯(Eduardo Chaves)博士與負責微軟公司教育政策的尼爾森(Larry Nelson)先生等四位專家,與會分享其在世界各地推動環境教育的思維與心得。精采內文

 
 
 
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 成功或失敗?

作者:林穆琳

如果你從來只關心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後果,那麼你就忽略了人類的永續生存,還有另一個迫切的危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密集的住宅開發、海岸工業區林立污染、填溼地造陸、砍雨林畜牧......人類的開發活動,正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衰退的主要原因。在過去的2億年中,平均大約每100年才有90種脊椎動物滅絕,平均每27年有一個高等植物滅絕。正因為人類幹擾,使得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速度提高了100倍到 1000倍。無怪乎著名美國學者、有「生物多樣性之父」稱號的威爾森(E.O. Wilson)就曾不只一次提到,人類的所作所為,正在「啟動」地球第六次大滅絕的機制。

國際間為了在第六次大滅絕前急踩煞車,早在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的地球高峰會上,各國便共同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繼而在2002年時召集各國領袖,承諾以2010年為目標,讓生物多樣性滅絕速度「大幅度減緩」。今年正是「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 Biodiversity Target)設定的達成年,究竟成效如何?

聯合國:任務失敗!

不幸的是,這個曾獲各國首腦承諾要完成的生物多樣性目標,但自2009年起,卻陸續有一百多個公約締約國傳回壞消息,表示其國內生物多樣性消失的速度未能獲得有效減緩。今年4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團隊也在《科學》期刊發表報告指出,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率不僅沒有顯著減少,其所面臨的壓力反而繼續增加。聯合國祕書處因此在5月10日於肯亞奈羅比(Nairobi)召開的一項國際會議上發表一份重要的報告:第三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正式宣告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失敗!

聯合國所發表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主要蒐集了110個締約國所提交的訊息,再加上科學團隊的研究結果。報告中使用1970年以來統計數據,再針對31項生物多樣性指標來做比對。研究發現多數的生物多樣性狀態指標,例如物種數量趨勢、面臨滅絕的危險、棲息地範圍和群落組成等方面,顯示衰退趨勢,且衰退率並未減緩。另一方面,一些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標,如資源消耗、外來入侵物種、氮污染、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則呈現增加的趨勢。

報告中指出,雖然國際間在增加陸地和沿海水域保護區數目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有44%的陸地生態區域和82%的海洋生態區域沒有達到預期的保護目標。且儘管有些地區有效阻止了熱帶森林和紅樹林的喪失速度,但全球大多數的自然環境都在繼續退化或縮小中,特別是淡水濕地、珊瑚礁、海草海底和貝類岩礁。

若再從物種角度來看,兩棲類滅絕的危險最大,珊瑚的惡化速度最甚。另外在1970至2006年期間,不到40年的時間,脊椎動物平均數量已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其中熱帶和淡水地區物種數量下降得最嚴重。

即使跳脫野生物種的範疇,全球在農業系統中,作物和牲畜的基因多樣性同樣在持續減少中,據統計,2000年以來已有60多種牲畜品種滅絕。

嚴重警告:生物圈來到了「臨界點」

《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堪稱為生物多樣性公約最重要的出版品,這份報告也對世界各國提出了嚴重警告,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大量喪失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使整個地球生態系面臨了數個危急的「臨界點」(註),繼而造成生態服務功能銳減,使得生態系統進入瀕危狀況,且再也難以復原。
如此的結果不免令人遺憾,但又令人不解,2010年目標幾乎是受到全球各國首腦一致的承諾,究竟失敗的原因出於何處?

聯合國副祕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亞欽史坦納(Achim Steiner)指出,2010年目標之所以失敗,主要是由於大多數國家仍未充分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巨大價值,以及它們在確保森林、淡水、土壤、海洋甚至大氣等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運作方面的重要性。

「大自然遭受破壞的速度一如既往......顯然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和政府的行動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看樣子各國雖喊出漂亮的口號,行動上卻緩不濟急。細究起來,一方面缺乏足夠政策保障,再者執行不力,但根本原因是重視程度不夠。要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甚至回到更基本的層面,要如何使各國政府、乃至一般民眾正視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不再高調的宣傳策略

「生物多樣性喪失應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核心關切議題,一如全球看待氣候變遷問題。」《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如此明確指出。然而氣候變遷帶有海平面上升或暴雨乾旱等極端氣候的災難性意象,很難令人無動於衷。生物多樣性之所以無法在近年如同金融風暴、氣候變遷等成為發燒議題,而依然只是科學家口中的一個模糊概念,讓民眾乃至政府決策者「視若無睹、置若罔聞」,有學者提出,問題出在缺乏有效的宣導行動──至少是更加切實和具體的宣導。

在今年一月,一場由英國政府在倫敦舉辦的生物多樣性會議中,與會學者便提出,科學家所念茲在茲的「物種流失率」乃至基本的「生物多樣性」一詞,對一般民眾太過抽象,很難引發關注。甚至用「世界末日」這種說法來強調,也易讓一些無法將災難和自身生活經驗連結的人,產生更大的反彈或更加無動於衷。

在此考量之下,為挽救生物多樣性江河日下的頽勢,下一步最重要的是如何讓生物多樣性一如工作、食物和衛生等議題,與眾人的生活做更緊密的連結。

把隱形的價值彰顯出來!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予以具體化,以實際的數據展現在大眾面前。或許就如同聯合國的研究資料顯示,每年僅因毀林和森林退化,就導致2兆到4.5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反之,只要每年投入450億美元於自然保護區中來改善生態系統,由此帶來的收益將可高達5兆美元。

另外也有英國經濟學者達斯格普塔(Dasgupta)正推行將自然資源的價值加入GDP中,作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指標。達斯格普塔曾經在1970 至2000年間,針對五個經貿發展亮眼的國家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進行GDP對比。若以傳統GDP為指標,五個國家年均GDP都大有增長,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國的GDP則以每年0.1%比例下降。然而當達斯格普塔加入了自然資源與人類資源做為新的資產指標時,結果就完全不同了。這些原本GDP亮眼的國家資產都由正轉負,甚至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國還不如!

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祕書朱格拉夫(Ahmed Djoghlaf)也指出,「生物多樣性的問題,必須結合所有地區政府和企業,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充分核算,以做出決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言必曰利,將會是生物多樣性大逆轉的契機嗎?繼2010年生物多樣性目標宣告失敗之後,科學家及各公約締約國的首腦們,又該如何調整目前的腳步,努力挽回生物多樣性頹勢?在一片失敗聲中,是否還是有亮眼的成功故事?「後2010」的挑戰,10月底將在日本名古屋進行的第十次締約國會議中,有何重大的決議或突破?當全世界各國紛紛就其國內現況做一清查之際,我國的生物多樣性現況又是如何?本專欄於5月及10月,將分別針對以上議題陸續進行深入探討,敬請期待。

※ 編按:為喚起全球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聯合國特地將今年訂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iodiversity);其標語:「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生物多樣性是我們的生命」(Biodiversity is life. Biodiversity is our life)正明確點出人類必須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真義。自本月22日起,國內將有一連串的成果展示及生物多樣性嘉年華活動。關心全球生命、關懷台灣生態的你,別忘了現在就到「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台灣行動」網頁,即刻展開響應行動!

註:《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3)指出這些可能的臨界點包括:氣候變化、毀林和火災的相互作用,亞馬遜雨林大範圍枯死,帶來全球氣候、區域降雨變化和大範圍物種滅絕的後果;或是氮積聚造成大量淡水湖泊和其他內陸水體生態系統富營養化或藻類暴發,導致魚類大量死亡和娛樂休閒設施的損失;三則可能由於海洋酸化、海水溫度升高的綜合影響,珊瑚礁生態系統幾近崩潰,由此造成珊瑚白化、過度捕撈和營養過剩,威脅直接依賴珊瑚礁資源維生的數億人的生計。

Top

  遊牧綠人間:發展對自然危害低的科技新機會

作者:Bazu;翻譯:朱小艾;校對:鄭國威

圖片來源:http://zoieautocorner.files.wordpress.com/2008/03/green-cars.jpg

資訊科技的發展一定會伴隨著對大自然的破壞。不過並非沒有辦法降低危害的程度。我居住於烏蘭巴托市快5 年了。過去的5年裡發現空氣污染問題實在不易解決。雖然政府找了幾種方法並實施,但卻無任何效果,住在都市的大家應該都會異口同聲承認這點。

空氣污染主要來源是汽車排出的廢氣與蒙古包區排出的煙霧。據研究報告顯示,蒙古包區的煙霧站空氣污染的90%,而汽車排放的廢氣則佔10%。蒙古包區的問題大家曾經多次討論,也討論出能夠全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但掌權者不願實施這些方法,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

在這個時刻,我跟大家分享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是關於汽車之發展以及汽車對於自然環境帶來的危害。

最近100年科技發展迅速,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汽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全球有多種品牌的車子,有許多汽車公司。動物與人類可以肉食素食來區分,汽車也可依照「飲食」的不同來分類。對汽車來說,最基本的食物是石油。但汽車的活力來源石油,對我們而言卻成為毒物。而且不止是毒,更有兩種面向,就像人體吃完飯需要排泄一樣,車子也一樣。

汽車所排放出來的廢氣,含有導致嚴重氣喘疾病、癌症、心臟病、精神病,並危害兒童健康成長等260多種疾病的元素。研究者檢驗出,一輛汽車一分鐘內排放出來的廢氣,會汙染1000-2500公升的空氣;而登記在烏蘭巴托城市下的交通工具共有12萬輛,大家就可以想像後果有多嚴重吧!

2008年國家汽車檢驗局檢驗的10萬輛汽車當中,有7萬多輛,也就是70%的車是由汽油來發動引擎的。而剩下的車,則用比汽油危害更大的柴油引擎。只有514輛車使用瓦斯。

若想要減少危害環境及健康的石油汽車的話,我們需要將以上的514輛車子的數量與10萬輛的石油車數量調換,並增加到80%-90%。我覺得這並不難實現。瓦斯在蒙古已經開始使用了。與石油比起來瓦斯往往比較便宜,大約便宜25%-30%。瓦斯也讓引擎生命持久,不易導致汽車問題,有多項好處。最主要的優點在於,瓦斯車排放出來的毒氣少,因此,最近也被稱之為生態汽油。因為有這些優點,所以我在此與大家分享個人的一些想法。

而當我們還在才剛開始使用生態汽油時,其他地方已經開始製造出用空氣發動的車子了,這是我從news.mn網站上看到的消息。

印度汽車製造公司 TATA.MOTORS,法國的MDI公司,計畫共同研發出使用壓縮空氣發動的車子,並簽訂合作契約;MDI公司的工程師、設計師GUY NEGRE在1991年代,研究出使用壓縮空氣發動之GIBRID引擎,在更加完善化之後,又花15年的工夫設計出來的車子,目前已經進入製作階段。

TATA.MOTORS公司2007年開始這項計畫,並為了於第一年內製造出6000台MDI公司的MINICAT型汽車而努力。車子發動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把空氣擠壓到300ATM,並收容至專門的油門再使用。引擎共有4個汽缸,共90公升的容量。該車最快一小時可前進100公里,很適合在城市道路上行駛。充氣桶是用塑膠纖維製成的,並有著90公升的容量,每一桶壓縮空氣可行駛200-300公里。

若壓縮空氣用完,到加氣站補充壓縮空氣2-3分鐘,即可再度行駛。是非常經濟的車子。比方說:行駛100公里的路,只需要2000-3000塊蒙幣,而機油行駛5萬公里再換一次。功能簡單又好用,只是在家充氣時需要花3-4個小時,所以製造公司建議晚上再充氣。

製造公司開的價位是,每一台車11000美金。該公司目前已與世界12個國家簽約合作,美國、英國、西班牙、巴西及其他國家都認為,該車子可以大量生產,不管是3-4個座位的車型到中小型車設計都已出來了。

大家公認對人類及生態危害最少的能源是壓縮空氣。汽車的發展標準需依照他對生態及人類危害的高低來衡量。蒙古國有充分的機會引進以上的壓縮空氣式車子。

該車之優點為:
噪音少
非常環保及生態
不需燃燒氣體
比石油價格便宜很多
可以直接用空氣充氣
不依賴於氣候溫度

缺點:
空氣體的容量小
冬天需其他周邊產品輔助才可發動
尚未大量使用

※ 本文與遊牧綠台蒙環境平台合作刊登
※ 希望了解更多蒙古環境生態現狀,或反映您的意見,歡迎上網討論。

Top

   

  歡慶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 主題嘉年華於台北植物園熱鬧登場

本報2010年5月21日台北訊

全球64國響應2010年聯合國「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台灣不缺席。農委會林務局於明日起將發起「2010台灣生物多樣性成果展」,於台北植物園舉辦一系列成果展與嘉年華活動,展現台灣政府與民間部門過去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成果。

這項成果展由林務局發起的「2010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台灣行動」計畫系列行動之一,由自然生態保育協會(SWAN)負責規劃、執行。

林務局表示,因應生物多樣性持續流失的趨勢,「生物多樣性公約」在2002年提出了「2010 年生物多樣性目標」(2010Biodiversity Target),並規劃出七大關鍵領域及工作策略,希望於2010年前顯著減緩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台灣身為地球村一員,同樣有義務採取行動,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生物多樣性組,自2001年啟動「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整合規劃22個部會進行相關工作,十年來的成果,將於此次成果展中呈現給國人。

此次展出內容包括:台灣近年來劃設的85個保護區系統,含農委會公告劃設了20個自然保留區、34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和17個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有6個、內政部營建署轄下8個國家公園,總計占台灣陸地面積19%。

展場也納入林務局耗時6年調查完成的「台灣天然植群圖」,呈現了全台灣完整的植群分布;以及內政部城鄉發展分署公告的75處重要濕地。

以參展單位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為例,主要任務在於提供生態工程相關技術研究成果以利各界應用,以降低工程前後對生物多樣性之衝擊。攤位上除了介紹公共工程如何透過在全生命週期中落實生態調查、運用生態工程原則,直接減輕公共建設對於環境的衝擊,此外也引介我國公共工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的兩項策略:減緩(mitigation)與調適(adaptation)。其中減緩最直接的作法,就是將各種符合綠色環境、綠色工法、綠色材料及綠色能源原則的技術及方法,運用在公共工程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以落實節能減碳的目標。這四項原則正是目前政府力推「綠色內涵」的四大指標。行政院於2009年明確要求公共工程至少10%的經費必須用於綠色內涵的使用,更於2010年要求至少要有6%的工程經費用於綠色能源,可見政府藉由節能減碳來減緩全球氣候變遷的決心,也試圖為經濟開發和環境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此外,在5月22-23及29-30日二個周末期間,林務局也邀請相關部會、縣市政府及民間團體於台北植物園辦理「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嘉年華」活動,現場並規劃闖關遊戲與有獎徵答活動,另有專家學者就生物多樣性議題進行專題演講,並播放相關影片,以輕鬆有趣話題讓民眾瞭解生物多樣性的意涵。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5月10日在倫敦發表「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第三版(The third 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 , GBO-3),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快速流失的趨勢並未減緩,從 1970年到2006年,脊椎動物物種減少了近三分之一;自然棲息地正在減少;作物遺傳多樣性下降。其中也顯示,包括亞馬遜熱帶雨林、淡水湖泊、河流和珊瑚礁在內的幾個生態系統,都正面臨惡化的轉折點。

林務局強調,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地形起伏多變,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因此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可以幫助人們防控乾旱和洪水等自然災害,還有助於因應氣候變化。因此呼籲民眾加強保護生物多樣性,並前來參觀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危機,一齊為維護生物多樣性工作來努力。

※聯合國2010生物多樣性目標七大關鍵領域:
‧守護-減少生物多樣性各組成部分流失的速度
‧善用-促進生物多樣性的永續利用
‧減壓-消除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威脅
‧維繫-維持生態系的健全及生態系提供人類福利的資源和服務的能力
‧傳承-保護傳統知識、創新和使用
‧分享-確保公平分享利用基因資源所獲得的惠益
‧夥伴-調動資金和技術資源,以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與策略計畫

 

Top

  護府城肺葉 民代疾呼救紅樹林

摘錄自2010年5月20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正當202兵工廠綠地這塊「肺葉」引發關注,市府辦理喜樹排水系統五號排放渠道整建工程,也有紅樹林將遭砍除爭議,環保生態團體發起搶救行動,市議員蔡旺詮19日利用總質詢,為這些紅樹林請命。

公共工程處表示,該區域排渠業經都計公告,更改河道計畫尚需一段時日,主導工程的第六河川局將再舉行說明會,彙集各方意見,希望找出整治工程與紅樹林保留兼顧之計。

蔡旺詮表示,這條珍貴的紅樹林水道,是全台唯一的海茄苳純林水道,每一棵樹直徑都達30公分以上,林相優美。蔡旺詮表示,第六河川局規劃公司曾建議,可利用旁邊的公有地改道,水道寬度將大於現有排放渠,不但可增加排洪容量,原有紅樹林的生態環境也被保留,但是市政府卻以2009年已完成都市計畫變更為由,不願意重新設計新的排水道。

Top




  專家:全球對抗肺結核之役 已經失敗

摘錄自2010年5月20日大紀元

去年全球有超過900萬人感染了肺結核,其中200萬人因此死亡。官員說,現在全球肺結核病例數,較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多。專家在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19日出刊的肺結核專刊中表示,這場與肺結核對抗之役已經失敗,我們需要一個全新戰略。

專家表示,肺結核不僅僅是醫療問題,多半在人口密集及骯髒的地方擴散,與貧窮密切相關。對抗肺結核計劃應該超越健康層面,將其他部門如住房、教育及交通等包括進來。

倫敦智庫國際政策中心(International Policy Network)健康政策專家史蒂文斯(Philip Stevens)表示,肺結核無法單獨防治,控制肺結核的首要任務是改善生活條件及促進經濟成長。

史蒂文斯說,全球公衛體系在購買肺結核藥物時需要更謹慎。根據聯合國全球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基金會(Global Fund to fight 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2007年的報告,基金會為窮國購買的藥物中,有半數品質不符合標準。

如果病患不服藥、或服用品質較差的藥(如全球基金會所購買的),就會出現抗藥性菌株。最近肺結核抗藥性菌株出現擴散,暴露出治療計劃的主要弱點所在。

Top

  聯合國列嚴重瀕危的語言 台灣巴宰語在其中

摘錄自2010年5月20日NOWNews報導

聯合國最近列出199種世界「處境危急」語言,所謂處境危急,就是會說的人很少,其中「極度瀕臨危急」的語言約有18種,會說的都不到十個人。台灣也有幾種瀕臨滅絕語言,多半是原住民語,其中一種「巴宰語」,只剩一位巴宰族長老、96歲的潘金玉會說了。

據美國媒體報導,《聯合國瀕危語言圖冊》199種語言處境危急,其中有18種被列為「極度瀕危」。之所以被列為極度瀕危,意味著該語言有據可查的使用者不足10人。報導說,巴西北部一種土著說的語言「阿皮亞卡語」,目前只剩一個使用者。西非喀麥隆西北地區有一種「比基亞語」,有關這種語言的最後記錄是在1986年,這代表著這種語言現在很可能已經滅絕了。

而台灣也有幾種瀕臨滅絕語言,其中一種「巴宰語」只剩潘金玉會說了。巴宰族人亦如邵族人一樣,大部份被台灣閩南人同化。人種幾已全部混入漢族圈裡,絕大部份使用閩南語為主要族語。1914年出生的潘金玉,這幾年全力投入「巴宰語」的復甦運動。

她幾十年來日常生活幾乎全部使用閩南語,因為少有人能用流利的巴宰語來跟她對話。2001年潘金玉協助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壬癸院士、及日籍學者土田滋編纂全世界第一本的《巴宰語詞典》。目前南投埔里愛蘭教會每星期六上午都有在教授巴宰語。

Top



 
  聖母峰探險隊清理世界最高垃圾堆

2010年5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賴鵬智編譯

清理「死亡地帶」的任務

過去日本登山隊於艾佛勒斯峰清出的高山垃圾。過去日本登山隊於艾佛勒斯峰清出的高山垃圾。照片節錄自Daily Mail。一支由20位登山專家組成的尼泊爾探險隊於2010年4月下旬出發前往聖母峰的「死亡地帶」,為的是清除超過海拔8000公尺的世界最高垃圾堆。「死亡地帶」名稱的由來是因為該區氧氣極為稀薄、氣溫極低而且地形險惡。

自從1953年紐西蘭人Edmund Hillary及雪巴嚮導Tenzing Norgay成功攀登聖母峰後,至今已有4000人跟著他們腳步登上世界最高頂,但也留下約50公噸的垃圾,使聖母峰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垃圾場。

雖然陸續有清運行動,一點一滴的將垃圾帶下山,但從沒有人敢誇口說真的解決了「死亡地帶」的問題,那裡除了垃圾還有一些屍體。

這支探險隊的雪巴人領隊名叫Namgyal,30歲,已經登頂過7次。他說:「這是第一次清除「死亡地帶」這樣高度的垃圾,是非常艱辛與危險的。」

氣候變遷使得冰雪快速融解,改變了聖母峰的面貌。「以前被雪遮蓋的垃圾,因為全球暖化,雪融了而顯露出來」Namgyal說,「而這些垃圾會對登山者造成不便,有些垃圾甚至是Edmund Hillary那個時代留下來的。」

探險隊將帶著帆布包與特殊袋子攀登聖母峰,希望能帶走2000公斤的垃圾。這些垃圾都是疲憊不堪的登山者下山時丟棄在山裡的,有空燃料罐、氧氣瓶、廢帳棚、工具、登山用品及電子產品等,散落在南坳與8850公尺的峰頂間。

垃圾與遺體

探險隊同時將帶下五具遺體,其中一具是瑞士登山者,躺在該區已經二年。(譯按:聖母峰攀登路線統計有189位罹難者,現在還約有120具遺體留在該區。)

Namgyal表示「這幾年來我在該地區看到過三具遺體。2008年有一位瑞士人死在這山中,我們已經得到他家屬同意,將他遺體帶下基地營後火葬。」

不斷增加的旅遊人潮對聖母峰嚴重衝擊

全世界超過8000公尺的14座山峰有8座在尼泊爾境內,所以登山旅遊成為該國最主要的財源,每年有5億美金收入,同時可增進就業機會及照顧居民的生計。數以千計的的登山客為取得登山許可須繳交數千美金的高額費用,而為了要求登山客保持山區清潔,尼泊爾政府也收取高額的保證金。

但有部分人士呼籲政府應該暫時關閉某些熱門區域,減輕旅遊對環境與資源的壓力,因為旅遊已經使得這些區域受到更嚴重的氣候變遷影響。

「氣候變遷與冰河衰退是全球議題,不是單一地區可以控制的,但我們真的很擔心在這裡砍伐森林的問題,因為許多砍樹是為了服務旅遊。我們的(淨山)活動已經證實這樣的狀況,但還是不夠。」喜馬拉雅信託基金會Elizabeth Hawley指出,「我們覺得必須重新開始,讓這個地區休養生息並找回自己。」(譯按:喜馬拉雅信託基金會是由1953年第一位成功攀登聖母峰的Edmund Hillary於1960年所創,致力提升喜馬拉雅山區居民的生活與經濟水準。)

【參考資料】Tree Hugger報導英國Daily Mail報導

※ 本文轉載自譯者部落格

Top

 
     
 
  論壇:環境教育 如何解決氣候困境?

作者:陳楊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主任)

「我們所面臨的氣候與環境困境,是前所未有複雜的問題,我們有無辦法去解決?」由英國遠道而來的知名教育學者赫斯班(Chris Husbands)教授,對著台下近200名來自台灣各地學校的校長,發出這樣的疑問。

這場合是4月29日 在嘉義市舉辦的2010教育高峰論壇,此論壇是由微軟公司(Microsoft Inc.),每年所召開的教育高峰論壇,主要目的是邀請世界上頂尖教育專家,與台灣各中小學校長商討當前教育議題。本年度教育高峰論壇的主題是「環境教育」,會中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教育專家如英國的赫斯班博士、法國的索傑(Philippe Saugier)先生、巴西查維斯(Eduardo Chaves)博士與負責微軟公司教育政策的尼爾森(Larry Nelson)先生等四位專家,與會分享其在世界各地推動環境教育的思維與心得。

傳統教育 無法馴服混雜議題

主講者 Dr. Husbands現任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文化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兼教育系教授,是英國首屈一指的教育家。其指出在當前面對環境與氣候變遷的議題下,大家所面對的是一前所未有的複雜多元的問題,其本質是「混雜的(messy)」。然而傳統的教育偏重在「馴服與訓練(tame)」,從美國的政治領袖就可看出這些倪端。前美國布希總統視此環境與氣候變異為馴服的問題,環境不好,用科學、技術去馴服它即可;而現任的美國歐巴馬總統則傾向視此問題為「危機 (critical)」,提升到安全議題,主張用行為改變去變化。

然而,如今環境與氣候變異的問題,整個趨勢依舊惡化,尚無好轉的跡象。赫斯班博甚至懷疑這混雜的議題,需要突破舊有的思維,尋求新的方法,而新的方法可能是實驗的、網絡合作的、尋求過程的,因此不一定有真正單一的解答。換言之,在於去管理問題,如小到管理好電器的耗能、大到建築物與交通對環境的衝擊管理。或許無一定解答,但提出用自我進步(Progress)的方式,讓問題可以逐漸改善。

學校圍牆內 滿足不了環境教育

就教育家的角度來看,赫斯班認為我們個人亟需要作的是改變舊有的「思維方式(mind set)」,是一種人的再工程議題(re-engineering ),換言之,要體認到先前在學校所受的教育是不夠的,更要擴展到社會與生活中去探索學習。

在會後的討論時,南寧中學的校長請赫斯班對於學校提出更具體可行的步驟,他於是依據英國教育的經驗,提出實踐的四個步驟,亦照實踐的容易到難的區分順序如下:最容易的是改變時間表(timetable),次之為課程的改變(curriculum)、較難的是新教學方法(pedagogy)形塑、最難的是日常生活行為(behavior)的調適與改變。

除了赫斯班之外,來自法國的索傑,其擔任歐盟贊助之「綠色學校(CarboSchools)」計畫聯盟的委員,則提供了在歐盟各國的中學所進行的環境教育經驗,藉由各種水質、空氣等量測的方法,讓青少年去瞭解環境的變遷。然而,因為學制的不同,在台灣,環境教育或許有機會進入到小學,進入中學的過程更需要挑戰。

由環保意識出發 造就綠色公民與企業

另一位講者查維斯則以哲學思考的方式,贊同需要一個嶄新的思維方式(mind set),也同意環境與氣候的變遷不是單純的問題,需要多元的思維方式。

微軟的尼爾森則以其公司為例,說明一個有9萬員工、10億顧客的軟體公司,其所面臨的環境挑戰與應對方式。首先,分析其營運的成本,發現成本花在設備與能源的花費最高(高達26%),相對的開發軟體人力的支出佔20%。因此之故,微軟除了關切自己所用的設備是否友善環境、減少能源支出?也教育員工環保意識,更思索其產品對於全球環境的衝擊,如開發更省能的軟體程式。

台灣經驗 僅著重在教材製作

最後,可惜並未分享台灣進行的環境教育狀況或案例。而是由某校老師藉由呈現「電子書」的製作,說明環保或環境教育的內容。但其根本的學習,是語言、圖像以及資訊方法或能力的呈現,讓人環境議題是否只是其中一個內容的呈現?

樂觀地想,環境教育有幸融入任何教學的領域,都是好的。從悲觀的角度想,內容隨時可以被置換成其他議題,是否離環境教育的永續性還有段距離?我們理想中的環境教育,是否應該就比照語言、圖像以及資訊等,教與學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而不單只是表面或知識的傳遞?呈現者解釋以共讀為由,節省紙張為環保的過程,然而這必須解釋電子書的製造過程,對環境的衝擊程度為何,是否能夠達到取代紙的消耗達到環保的目的。

【延伸閱讀】
探索節能減碳教育的意義》陳楊文 2-Mar-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能源學校 三年有成》陳楊文 8-Aug-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從綠建築到綠教育 直擊德國的環保軌跡》舒逸琪 25-Jan-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本文轉載自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潘佳修、詹嘉紋‧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