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7.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苦勞網
破報
台灣立報
生命力新聞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中外對話
綠色陣線協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環境信託網站
千里步道
關渡自然公園
  九年一貫 動團出版本土性動保教材


圖片來源:關懷生命協會

集結國內動保界學者專家共同製作、台灣第一套以動物保護為主軸的「九年一貫多媒體教案暨教學」教材光碟出版了,主辦單位關懷生命協會表示,這套教材適合本土文化與社會環境。上週五發表會上,除了介紹教材特色,並播放了台灣第一部自製的動物保護影片「當孩子遇見狗」。

關懷生命協會指出,本套教材突破目前市面教科書著重動物知識面向的侷限,將動物關懷延伸到動物保護。其次,教材以「本土動物」為主角,由本土作家描繪台灣野生動物與流浪動物艱難的處境,以影像重製繪本。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當孩子遇見狗
動保團體:九年一貫教材助長虐待動物
校園收養流浪動物? 高雄鼎金國中舉行全國第一次公民論壇
懂得尊重動物生命 才有品!
 

我們的島:廬山夢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陳慶鍾

水帶財,也帶災。廬山因為溫泉水而商機無限,也因為塔羅灣溪的洪水而危機難料。辛樂克颱風重創廬山,屋倒橋毀,暴露與河爭地的危險。另一端,溫泉北坡的母安山岩體持續滑動,潛藏巨大危機。大自然不斷釋出警訊,政府急著研擬廬山溫泉區遷建,要如何遷?遷到哪裡?才能延續廬山曾有的榮景,圓一個新的廬山夢?

蒼翠群山擁抱的廬山溫泉,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開發,當時稱為「富士溫泉」。優良的泉質,吸引無數遊客,是南投縣重要的觀光資源。不過現在的廬山,已經失去當年的秀麗。塔羅灣溪畔,怪手與卡車正在加緊趕工,要把淤在溪裡的砂石趕緊挖出來,維持河川的通洪能力,清出來的砂石材質差,沒有人願意買,河川局招標 已經流標許多次,目前只能先堆在河岸灘地上。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詹嘉紋
田寮洋一隅;攝影:田寮洋居民。

上週才召開公聽會,欲擴建廠房的台塑六輕,25日晚間發生重油外洩氣爆,引發大火。這是半個月來第二起火警,附近居民因氣憤聚集廠區外抗議,環保局勒令廠方停工,縣長蘇治芬更是震怒要求嚴懲。繼苗栗大埔農地徵收案後,東北角的田寮洋濕地也傳出可能遭徵收並開發的消息。對此,行政院長吳敦義指出中間那一塊濕地,「只是河川流過」,若有農地,則比照大埔農地的徵收原則

暑假何處去?工作假期正流行!越來越多人選擇利用假期,投入維護生態環境的活動中,上週末的陽明山七股烏來桶後越嶺古道都看得見志工們揮汗清除外來種、護沙及修復步道的身影。透過與自然的互動,重建了人與土地的關係。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7月19日建立美國第一個國家海洋政策,互相協調管理美國的河岸、海洋及五大湖區。未來進行任何重大開發將以生態系統為管理基礎,考慮是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夏日的城市因熱島效應,成了個巨大烤箱,溫度高得讓人難以忍受。對此,美國能源部推動「涼爽屋頂」措施,使用淺色屋頂表面或特殊塗料,反射更多太陽熱能。而專家研究發現,若全世界城市舖設涼爽屋頂和涼爽鋪面,可降低冷氣需求,使整個城市降溫。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我們的時代——這是你的土地,這是我的土地

作者:張鐵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這是你的土地,這是我的土地;從加州到紐約,從紅樹林到墨西哥灣,這塊土地是屬於你和我的......」

這首歌〈這是你的土地〉(This Land is Your Land),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民歌,創作者是號稱民歌之父的Woody Guthrie。這也是美國音樂史上最被誤解的一首歌。因為這首歌乍聽之下只是一首單純的愛鄉土歌曲甚至愛國歌曲,但其實這首歌是批判土地的私有制:這裡的你我,不是所有人,而是工農階級或者一般人民。他們所要對抗的是有權有勢的地主和資本家們,因為,這個土地是屬於我們的。

這正是7月17日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守夜農民們的心聲。農民們和支持的各界人士(尤其許多年輕人)主張的是「土地正義」,是「圈地惡法立即停止」,是這個國家應該要正視農業政策。這些主張涉及的不僅僅是這些農民們個人的利益,甚至不僅僅是農業的利益,而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未來方向。精采內文

  .

 
九年一貫 動團出版本土性動保教材

本報2010年7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集結國內動保界學者專家共同製作、台灣第一套以動物保護為主軸的「九年一貫多媒體教案暨教學」教材光碟出版了,主辦單位關懷生命協會表示,這套教材適合本土文化與社會環境。上週五(23日)發表會上,除了介紹教材特色,並播放了台灣第一部自製的動物保護影片「當孩子遇見狗」。

【影片欣賞】當孩子遇見狗

記者會播放台灣自製的第一部教學影片「當孩子遇見狗」,由動物行為諮詢師CT以及教學犬KK的示範,清楚明確引導孩子觀察狗兒一般行為表現、如何使用適切的肢體語言與狗兒做朋友,或讓怕狗兒的孩子在遇到狗時懂得以安全方法離開現場等,以增進孩童與狗兒的正向關係。

長期推動「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的關懷生命協會表示「動物保護教育議題已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內容及核心價值,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檢視目前教科書與動物有關的內容,卻仍是『人類中心』的意識形態,缺乏動物權、動物福利、動物保護等概念。」

關懷生命協會指出,本套教材突破目前市面教科書著重動物知識面向的侷限,將動物關懷延伸到動物保護。其次,教材以「本土動物」為主角,由本土作家描繪台灣野生動物與流浪動物艱難的處境,以影像重製繪本。

此外,本套教材亦將多元動物保護議題涵蓋在內,以動物權、動物福利、野生動物、同伴動物、動物戲虐以及替代教學等議題為發展主軸,共12個教案,超過20種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設計。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說,一個國家動物保護做的好與不好不僅關乎國家形象,還涉及生態、環境做得好不好。而動物保護做得好和教育有關,但動保議題常被歸在環境教育,對動物保護著墨不多。因此才會推動九年一貫動物保護課程。在舉辦「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畫」研習會時,也組織一批有興趣的種子教師撰寫教材。

巡迴免費結紮車創始人朱天衣對這系列教材表示肯定,表示過去一直以來都欠缺的一環。他說,動物保護不是要人去喜愛貓狗,因為每個人喜好不同;而是學習尊重不同生命和存在的價值,流浪貓狗真的要的不多,即使不喜歡貓狗也請給他們一點點生存的空間。他也說面對流浪貓狗的爭議,往往處理的是人的問題,而教導動物保護概念更要從兒童時期做起。

讓孩子體驗動物的處境

教材編寫的教師包括國立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教師李秀蘭。他提到接觸動物保護團體的經驗,是十幾年前,在台北任教時全家原本要去觀賞環球馬戲團,沒想到現場被動保團體團團包圍。動保人士不斷為表演的動物抗爭,爭取應得的生存權利,令身為教師的李秀蘭感到罪惡感,最後沒看成,還拿了關懷生命協會的宣傳品,並將現場拍照做成生命教育的教案。

提到教案設計,李秀蘭認為讓孩子體驗動物的處境是一種方式。例如提到動物園這個議題,便在課堂上設計體驗課程,在經過家長同意,讓學生進箱子裏體驗動物被囚禁的感受。第一次3到5分鐘,孩子們都覺得沒什麼還會嬉笑;第二次要求學生自願地留在箱子裡一直到受不了離開。這時候孩子開始有不舒服、不耐煩的反應。當孩子們選擇離開箱子,動物卻不能,以此和孩子討論感受,這時孩子都能體會,並分享感受。

國外教材與國內文化有出入

台灣的動保教材都翻譯自國外教材,關懷生命協會祕書長釋傳法指出,動物保護雖有共通性,但仍有些差異性。例如國外對於動物送收容所、安樂死的作法比較能接受;台灣人則基於疼惜生命,受「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觀念影響,對於送收容所、安樂死比較不能接受。

她表示,國外對於經濟動物會直指其殘酷之處;國內則只能基於「節能減碳」,提到為了種植經濟動物的糧食,破壞雨林,或畜牧業對臭氧層的破壞等。實驗動物方面,國外甚至都會打電話要求學校不可活體解剖;國內則透過修法,2007年新修的動物保護法明訂高中以下不能在課堂之外進行解剖。至於大學生已經是成人,應能基於自主權力要求不做活體解剖。

養昆蟲是終生承諾

這套教材裡也有昆蟲相關的議題。有些學校會讓學生養昆蟲,對此,身為蝴蝶專家的陳建志說,首要就是不要受市場左右,不要因為流行而去養昆蟲,也不要買昆蟲。買賣通常夾帶走私的物種,不小心離開飼養環境,容易造成外來種入侵的問題。

至於養毛毛蟲,則建議在校園內種植毛毛蟲、蝴蝶愛吃的植物,吸引牠們來。除了能觀察蝴蝶生態,更增加環境的多樣性。

「照顧昆蟲是『終生承諾』」陳建志說,教師應發揮督促的責任,讓學生負責照顧昆蟲完整的一生,如此,雖這些昆蟲被犧牲了,但還是帶來一些教育的價值。

陳建志表示,在授課時會提醒學生,很多事情是價值而非對錯的問題。例如抓蝴蝶,是將蝴蝶關到盒子裏,任蝴蝶不斷在盒中掙扎碰撞,或是捕捉之後放在塑膠袋觀察講解,然後就讓蝴蝶飛走?其實都是價值選擇的問題。

Top

 
我們的島:廬山夢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陳慶鍾

水帶財,也帶災。廬山因為溫泉水而商機無限,也因為塔羅灣溪的洪水而危機難料。辛樂克颱風重創廬山,屋倒橋毀,暴露與河爭地的危險。 另一端,溫泉北坡的母安山岩體持續滑動,潛藏巨大危機。大自然不斷釋出警訊,政府急著研擬廬山溫泉區遷建,要如何遷? 遷到哪裡?才能延續廬山曾有的榮景,圓一個新的廬山夢?

蒼翠群山擁抱的廬山溫泉,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開發,當時稱為『富士溫泉』。優良的泉質,吸引無數遊客,是南投縣重要的觀光資源。不過現在的廬山,已經失 去當年的秀麗。塔羅灣溪畔,怪手與卡車正在加緊趕工,要把淤在溪裡的砂石趕緊挖出來,維持河川的通洪能力,清出來的砂石材質差,沒有人願意買,河川局招標 已經流標許多次,目前只能先堆在河岸灘地上。

加高的堤防、堆積的太空包,蓋住了塔羅灣溪的自然容顏,放眼望去,兩岸毀壞的屋舍,還透漏著幾許風災後的荒涼。2008年辛樂克颱風夾帶大雨,滾滾洪從高山奔流而來,塔羅灣溪水沖倒綺麗飯店與公主小妹,大水蔓延成原來的3倍寬,許多旅館泡在灰色汪洋中,繁華瞬間成泡影。

一年後,莫拉克颱風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災情,但是溪水仍然淹了一層樓高。有些業者索性放棄一樓,改從2樓以上繼續營業,業者表示,客源減少了將近一半,溫泉區慘澹經營,元氣大傷。

塔羅灣溪上游地勢陡峻,進入廬山之後坡度變緩,土砂容易沈積,加上兩岸土地過度開發利用,通洪斷面已經不足,而下游的霧社水庫嚴重淤積,也導致廬山地區 的塔羅灣溪河床隨之淤高,目前的河道,已經無法容納颱風豪雨所造成的洪水。水利署第四河川局副局長呂學修說,目前只有兩年重現期洪峰洪水通洪能力,雖然兩 岸以箱籠築高,但是大洪水來的時候,還是會淹!

溪裡的砂石從上游來,根據四河局的資料,塔羅灣溪集水區的崩塌地面積逐年增加,2004年大約為82公頃,到了2008年,已經是231公頃,暴增了將近3倍。崩塌地增加,除了颱風豪雨與地震的因素,與河道淤積也有關係。南投林管處治山課課長劉忠憲說,河床淤高之後,水流會衝擊到原先位置較高的邊坡,造 成邊坡容易崩塌,開發利用造成河道束縮,導致溪流輸砂能力降低,因此土砂淤積再引發兩岸邊坡崩塌,形成惡性循環。

當中面積最大的兩處崩塌地:屯原和雲海,位在國有林班地中,周圍沒有人為開發。針對崩塌,南投林管處採用打樁編柵的方法,希望能改善土砂下移。但是河川疏運砂石下移是自然現象,上游可以努力調節,不過中下游的輸砂能力還是要維持。

另外,這裡還藏著更大的危險。沿著台14線繞上溫泉區北方的母安山,沿途可見岩體下滑,邊坡損毀,擠壓變形的痕跡。中央地調所調查發現,母安山南側岩 體,數十年來持續滑動,光是辛樂克與薔蜜颱風期間,就位移了大約30公分。由於岩體結構破碎,容易蓄積地下水,屬於高活動性的岩體滑動區,每年有5-50 公分的位移量。

今年4月底,震驚全台的國道三號七堵段大崩山,崩下大約20萬立方米的土方,而廬山地區母安山的這片滑動岩體,高度達到400公尺,面積34公頃,預估下滑量體2600萬立方米,重達7020萬噸,是國道三號崩山量體的130倍。地調所估計,最大可能滑動距離將達到100公尺,深度80公尺,幾乎整個溫 泉區都會被掩埋。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表示,第一,它體積太大,第二,滑動面多深,現在都不是很清楚,這樣的地滑危機,人力無法克服。

廬山地區原本山明水秀,如今山移水惡,逢雨必淹,部分溫泉業者驚覺,不得不放棄這天下第一泉。

行政院在今年4月27日,正式核定廬山溫泉區為「莫拉克颱風災區特定區」,南投縣政府計畫協調業者搬遷,易地重建,希望在「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施行的3年內,完成遷建。南投縣副縣長陳志清說,希望誘導業者到春陽進行產業重建。

春陽部落,距離廬山大約3公里,居民大約有1200多人,大多數人務農,其中有四分之一,在廬山和清境工作。縣府打算透過擴大廬山風景特定區都市計畫,區段徵收春陽台地二十七公頃土地,當中有19公頃左右,是原住民保留地。

這片春陽台地有59位地主,有些地主因為土地徵收價格未明而遲疑,也有在這裡耕種了一輩子的老人家,覺得土地是根,不願意賣。春陽村長張哲夫說,現在部落都表達反對立場 最主要是縣府沒有明確的徵收價格。

春陽台地在地質上相對安全,但是區段徵收原住民保留地,來讓廬山業者遷建,也引發剝奪了原住民權益,有違環境正義的另一個問題。非原住民身分不能購買原住民保留地,加上當地居民的反對立場,讓想遷建的廬山溫泉業者有疑慮,廬山溫泉遷建自救會會長蔡松田說,福興農場不曾有天災,而且台糖土地,將來可以購 買,因此提出遷到埔里的福興農場的構想。

想遷建的業者,因為溫泉水源、地點與土地取得問題傷透腦筋,而易地重建還,需要再投入高額資本,也有業者,不願意血本無歸,想留在廬山。

目前廬山有高達9成業者違法,有些是建物違法,有些是土地使用違法,也有兩者都違法的情形。廬山的遷建也許是改善這個亂象的契機。不過如果想安全的臨河 而居,首先要還地於河。目前水利署已經核定塔羅灣溪的治理計畫,將要劃定新的河川治理線。第四河川局副局長呂學修說,以100年的洪峰流量來做規劃,廬山吊橋上游不小於60公尺,下游不小於80公尺,這是還土於河,原來的河,就應該這麼寬。

將來新的河川治理線公布,受到影響的業者會有30多家,未來河道的拓寬如何與廬山溫泉產業重建互相搭配,考驗公部門的規劃力與執行力。

近年來氣候異常,颱風的威力已經不同以往,廬山能否再次承受水患考驗?而北坡母安山彷彿巨石壓頂,大自然透露的訊息,人們都感受到了嗎?要繼續險地求生或是居危思安、趨吉避凶,全在人們的一念之間。

廬山是與河爭地的典型案例,業者與政府都付出代價,如今遷建費用還要全民買單。期待政府部門謹慎完成遷建,打造圓滿的廬山夢,不要另造一個溫泉噩夢。

採訪側記:

廬山遷建是還地於河、向自然低頭的機會,也讓業者有機會從非法轉為合法,這個計畫涉及溫泉商機,牽涉層面複雜,推動起來還有許多難關,政府部門能不能透過 合理合法的手段完成遷建,一方面解開與河搶地、超限利用的難題,一方面透過產業重建,揮別廬山擁擠雜亂的舊貌,重塑溫泉產業的新面貌,供其他溫泉產業區借 鏡,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半個月兩次 六輕大火 勒令停工

摘錄自2010年7月26日中國時報雲林報導

台塑六輕煉製二廠25日晚間發生重油外洩氣爆,並引發大火,遠在幾公里外都能看到,甚至古坑華山都能清楚看到通天火光;經卅多輛消防車灌救,一個多小時後控制住火勢,無人傷亡。這是六輕半個月來第2次重大工安意外,縣長蘇治芬震怒,要求嚴懲。

環保局決依違反空汙法裁處十萬至一百萬元罰款,並勒令廠方停工,將指派空氣品質監測車於下風處持續監測。深夜有數百名居民聚集廠區外抗議。

本月7日台塑六輕烯烴一廠(輕油裂解廠)發生汽油外洩火警,事隔兩周,昨晚8點12分許,屬於塑化公司加氫脫硫與重油裂解製程的煉製二廠又發生重油外洩,嚴重氣爆,規模更甚於前。

爆炸引發大火,火勢十分猛烈,竄燒超過十層樓高,熊熊火焰,不只數公里外就能看到,就連遠在斗六、斗南等山線地區都可以遠望,從古坑華山向西鳥瞰,但見麥寮沿海漫天紅光,宛如夕陽殘照。

氣爆所幸未引發人員傷亡,但廠房陷入火海,主體建物像要被燒熔,廠區濃煙密布,六輕區內自有22輛消防車全數出動,仍無法控制火勢,雲林縣消防局請求彰化、嘉義兩縣消防局支援共15輛化學車,經過一個多小時灌救,終於成功闢出防火巷。

該煉油二廠是原油輸入後進入的第一道生產區,爆炸不僅影響廠區安全管理紀錄,也對後續產能發生影響,廠區昨晚緊急封閉,除救災人車,其餘均不放行。自稱民間組成的六輕環評監督委員林進郎要強行進入,與安全人員發生衝突,最後被強制隔離在外。

Top

  吳揆:田寮洋濕地只是河川流過

摘錄自2010年7月24日中央社報導

內政部在東北角推動的「田寮洋變住宅區」案,將田寮洋濕地規劃在內,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天表示,中間那一塊濕地,「只是河川流過」,若有農地,與苗栗大埔案考慮的原則相同。

吳敦義表示,東北角的開發與苗栗大埔並不同,有上百公頃、好幾百戶在幾十年前就劃入東北角風景區內,但遲未徵收讓住戶的權益等於放在大冰箱內,現在利用大範圍跨區段的徵收,可解決幾十年的痛苦。

吳敦義並說,東北角風景區的開發沒用到農田,只用到台2號省道旁荒廢的旱地、雜地,若有人認為東北角開發案中有農田,考慮的原則與苗栗大埔農田相同,但處理「務求允當」。

至於內政部土地重劃工程處在台灣東北角推動的「田寮洋變住宅區」案,將徵收田寮洋濕地,吳揆也表示,「中間有一塊他們說是濕地,其實只是河川流過的地方」。

Top



 
  親子揪團做愚公 維護溼地從小做起

本報2010年7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苓云報導

志工們在濕地中清除雜草「媽媽,你為什麼要花錢去當志工?」曾經笑媽媽笨的賴宣羽,上週六(24日)親自到陽明山二子坪溼地一探究竟。此外還有6個家庭,由爸媽帶小孩、或是姐姐拉弟弟,共18位志工一起參加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陽管處舉辦的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在上週六(24日)下午,體會到金錢難以衡量的豐收。

別當宅小孩  生態教育身教不如言教

一進入陽明山區,隨即暑氣全消。黃溫雀對兒子說:「是不是比在阿嬤家吹冷氣還舒服?」但5歲的吳翟還是大聲嚷嚷著要回家看卡通。這梯次的生態工作假期可說是親子團,大部分是爸媽硬拉著孩子上山。諧音「handsome」的韓德生表示:「希望能帶著兩個兒子從服務中學習。」,常常造訪二子坪的歐陽超一家,第一次能夠親自進入溼地幫忙清除雜草,歐陽媽媽認為:「親自帶孩子參與,比用嘴巴講有用多了。」賴宣羽的媽媽葉足娟,已經是第三次參加,她說:「因為被女兒罵笨,所以才把她帶上山,希望女兒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後,不會再說我笨。」

賴宣羽率先發現剛出現的中國樹蟾不過,原本一臉不情願的小朋友,來到二子坪溼地後,都雀躍了起來。一切從賴宣羽在溼地旁發現剛出生的中國樹蟾寶寶開始,比一個指節還小的金黃色幼蛙,讓帶隊導覽的講師盧堅富大呼難得。觀察完青蛙,接著換上俗稱青蛙裝的「水靠」,大人小孩都感到很新鮮。「水靠」像是用橡膠做成的連身褲,方便在水裡工作不濕身。郭威志說:「穿著『水靠』下水,水壓就像一隻手緊緊抓住腳,讓移動變得寸步難行。」

為除外來種折腰  深入環境參與自然

二子坪溼地是人工開墾的溼地,依地勢高低設有上池、中池、下池,溼地的水會由上池往下池流動,是一個活的溼地。「溼地都會有陸域化的傾向,需要人工進行維持;二子坪溼地常有民眾棄置放生外來生物,成為溼地中的強勢物種,為了維持生態的多樣性,也需要進行清除。」盧堅富說。

這次的掃蕩目標,是水池裡糾纏住荷花、燈芯草的水蘊草、苦草及綠藻。清除過程中,大夥也小心翼翼,就怕錯殺了不該拔除的燈芯草或荷花。盧堅富說:「燈芯草是蜻蜓產卵的最佳地點,移除雜草讓燈芯草有更寬廣的生長空間,就有助於蜻蜓的繁殖。」

在大夥同心協力下,總共清除了32大籃的雜草,堆成一座小山丘。因為當天太陽沒有露臉,悄悄流動的山風帶來微微涼意,在水中一邊拔草一邊說笑,讓曾經參加過雍來溼地工作假期的瓊琳大呼:「實在太舒服了!一點也不辛苦。」假日遊賞二子坪美景的遊客們也好奇圍觀,還有人想現場報名,志工們的身體力行成為最佳的示範教育。

喜歡爬山的王瓊琳跟張嘉寧說:「因為很喜歡大自然,所以希望能有參與的機會,而不是只做個旁觀者,很開心這次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楊瑞玉則發現:「原來為生態盡心,只要花點時間就好,沒那麼難。」因為想多認識臺北的自然環境而參加的郭純雅覺得獲益良多,弟弟郭威志也從深入水中拔雜草的過程裡,體會到甚麼是真正的「深入環境」。

打開心眼 感動記錄棲地物種

盧堅富老師帶領下,志工們觀察五色鳥的鳥巢結合工作假期與棲地物種紀錄,是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努力的方向。清除溼地後的夜間觀察行程,由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助理教授盧堅富老師擔任導覽,讓志工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生態課程,看到也聽到平時不曾注意的可愛生物。

「把手掌放在耳朵後面,像米奇的耳朵一樣。」盧堅富傳授他聆聽生物交談的絕學,帶領志工辨認五色鳥的婉轉、蛙鳴的低沉以及蟬聲的高亢有何不同。黃昏正是萬物鳴叫的時刻,白頷樹蛙「叩、叩、叩」,面天樹蛙「嗶、嗶、嗶」以及遠山竹雞的「雞狗乖~」開始加入蟬聲的大合唱,此起彼落。趁著大家專心聆聽,「嘩啦!」一聲,一隻材棺龜默默滑過水面的浮萍。

彷彿說好似的,天色一暗,蟬聲便整齊劃一的停止,暗示大夥可以開始尋找夜間出沒的精靈了。在手電筒燈光探照下,每發現一種生物,就傳出一陣驚呼,面天樹蛙、白頷樹蛙、拉都希氏赤蛙、澤蛙,還有一隻成年的中國樹蟾,都是今天的收穫。尋找樹蛙時,還發現在旁守株待兔的母赤尾苔(青竹絲),以及一隻形單影隻的螢火蟲。就連原本吵著要回家看卡通的吳翟,也興奮大喊:「大豐收!」

在中研院工作的黃俊翰認為:「學術研究的成果能夠讓大眾知道才有意義,否則就只是書架上的一本書而已。讓小孩來參加這樣的活動也很重要。」透過親身體驗及勞動,將環境教育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就是此行最珍貴的禮物。

Top

 

  歐巴馬建立美國第一個國家海洋政策

摘譯自2010年7月20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巴馬建立美國第一個國家海洋政策,這政策將可互相協調管理美國的海洋、海岸和五大湖相關事務。

19日,歐巴馬採納跨部會海洋政策特別小組( Interagency Ocean Policy Task Force)的建議,通過並頒佈這項行政命令。該工作隊從2009年6月就開始收集資料及草擬政策。

依據此行政命令,「國家海洋委員會」(National Ocean Council)為新政策執行機構。在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政策之下,海洋管理意味著特殊活動的管理法規,例如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將會考慮到是否影響到廣大生態系統。

這是首次對於沿岸和海洋空間發展,建立並改善現有的聯邦、州政府、部落、當地以及區域的決策和計畫過程。

海洋空間規劃的目的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透過科學基礎決策方式,減少因為新舊海洋利用方式不同所產生的衝突,以及涉及相關利益者與公共利益的問題。

民間智庫皮優海洋委員會(Pew Oceans Commission)和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 U.S. Commission on Ocean Policy)在2003和2004年曾提出警告,聯邦機構間缺乏協調的不良管理方式,將會威脅到我們的海洋、海岸和五大湖的健康狀況與經濟生產。

國家海洋委員會計劃今夏稍晚舉行第一次會議,並開始執行這個政策。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節能減碳 美能源部推屋頂降溫技術

摘譯自2010年7月21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洪美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能源部長史蒂芬朱,於19日宣布了一系列改善屋頂降溫的措施。設計師將於今年夏天開始為能源部總部更換。史蒂芬朱鼓勵其他聯邦機構使用涼爽屋頂技術重新裝設屋頂。涼爽屋頂(Cool roofs)使用淺色屋頂表面或特殊塗料,反射更多太陽熱能,有利於提高效率、減少降溫成本與碳排放。

涼爽屋頂計畫正在位於紐約阿普頓市,愛達荷州瀑布和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愛達荷州國家實驗室進行。 整體來說,此計畫涵蓋範圍超過35萬平方英尺,每年可以為納稅人省下數千美元。

聯邦政府正致力於在2020年之前,減少28%溫室氣體排放量。為此,能源部長朱已經指示所有能源部辦公室裝設降溫屋頂。不管是新建屋頂或是改建舊屋頂,只要成本效益超過屋頂使用壽命。

能源部發布了涼爽屋頂選擇指南,可為各種屋頂材質提供技術協助,以及對特定機構如何選擇合適屋頂。將有助於要安裝涼爽屋頂的聯邦或商業大樓。

屋頂和路面佔了50%到65%都市面積。因為吸收大量熱能,深色屋頂和道路創造了所謂的「都市熱島效應」,也就是城市溫度比環繞鄉村的地區高溫。涼爽屋頂藉著降低熱排放而減輕熱島效應、改善空氣品質。

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全世界的城市舖設涼爽屋頂和涼爽鋪面,可以降低冷氣機需求,使整個城市降溫,並可能消除高達兩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熱效應。

國家核能安全管理局(NNSA)透過屋頂資產管理計劃(Roof Asset Management Program),目前平均一年節省 50萬美元的能源成本,預計在未來15年可節省超過 1,000萬元。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論壇:我們的時代──這是你的土地,這是我的土地

作者:張鐵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這是你的土地,這是我的土地;從加州到紐約,從紅樹林到墨西哥灣,這塊土地是屬於你和我的......」

這首歌〈這是你的土地〉(This Land is Your Land),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民歌,創作者是號稱民歌之父的Woody Guthrie。這也是美國音樂史上最被誤解的一首歌。因為這首歌乍聽之下只是一首單純的愛鄉土歌曲甚至愛國歌曲,但其實這首歌是批判土地的私有制:這裡的你我,不是所有人,而是工農階級或者一般人民。他們所要對抗的是有權有勢的地主和資本家們,因為,這個土地是屬於我們的。

這正是7月17日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守夜農民們的心聲。農民們和支持的各界人士(尤其許多年輕人)主張的是「土地正義」,是「圈地惡法立即停止」,是這個國家應該要正視農業政策。這些主張涉及的不僅僅是這些農民們個人的利益,甚至不僅僅是農業的利益,而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未來方向。

從50年代以來,台灣的經濟策略就是以犧牲農業換取工業發展,從農業部門擠壓資源到工業部門,其結果是農村人口嚴重外流,糧食自給率不斷下滑。 1990年,政府開始推動休耕政策;2000年通過《農發條例》,華宅成為鄉村主要景觀;2010年《產創條例》通過後,土地更可輕易供財團使用。而這兩年,國民黨政府更積極推動強調農村景觀、土地活化,而非農業永續發展的《農村再生條例》,並於七月通過。

就在《農村再生條例》通過的一個月前,苗栗縣府半夜派怪手進入大埔農田:沒有比這個畫面更殘酷寫實地象徵了從過去到現在工業對農業的剝削。苗栗縣府為了科學園區計畫,強行徵收竹南鎮大埔里居民土地,其中大部分都是有耕作的良田。縣政府先是在凌晨強行開挖未繳交土地權狀的農家,而後又連續數天剷平即將可以收割的稻田。農民說,「怕晚上睡覺時,連自家房子都被拆了。」

這幾年面臨農田面臨危機的地方當然不只是大埔。國科會徵收的竹科的宜蘭城南基地、中科三期的后里基地、中科四期的二林園區,都涉及徵收私有農地,甚至強迫二林相思寮居民拆遷,一再引起重大爭議與抗爭。而地方政府為了爭取經濟發展,更以工業區之名強制徵收農民田地,如苗栗竹南大埔的竹科竹南基地週邊、後龍科技園區(徵收灣寶農地近200公頃)、新竹竹東二重埔的竹科三期特定區(徵收440公頃農地)與竹北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徵收447公頃農地)。

沒有人反對經濟發展,但問題是什麼樣的經濟發展,以及什麼樣的代價。我們看到的是焦慮的政府亟欲以「園區」的方式吸引資本,以土地商品化的邏輯,濫用行政權力強制圈收農地。然而,一來這是對農民生存權與基本尊嚴的根本侵害。他們以為用經濟發展的抽象概念,以為用補償就可以抹滅農民與土地之間的有機生命連結。二來現行的《土地徵收條例》條文所謂的公益性和必要性都曖昧模糊,所謂公益往往淪為財團利益。尤其徵收程序的規定有重大瑕疵,完全不顧土地所有人意見,例如只要地方政府將補償金提存到法院專戶,就能強制徵收土地,不論居民是否同意。

三來,國家大量把土地資本從農業轉移到工業,加上一個不是用來解決農業困境的《農村再生條例》,顯然我們的農業政策無助於農村生態永續,也不顧糧食安全的嚴重問題。

到底土地是屬於誰的?是政府財團的,還是人民有權利對我們共同生活的土地說話?而一旦土地受到了傷害、受到了汙染,誰會是受益者?誰是受害者?受益者當然是從土地上牟利的資本,但受害者,我想,不只是當地民眾,也是所有會吃到農田孕育出來稻米的台灣人民──畢竟,這塊土地是屬於你和我的。

※本文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潘佳修、詹嘉紋、蔡錫昌、鄭香君、葉人豪、藍郁華‧網編:詹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