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2.12








近期活動

濕地漫遊 探索21世紀新綠色休閒地圖/2012年濕地日記者會暨系列活動
遠雄海洋公園第四次變更(擴大)開發案公開說明會
詹順貴律師演講「 從國土管理談環境保護的法律工具選擇」
跟著節氣過生活
台灣海洋漁業 資源保育 從澎湖寒害談起
新竹影博館原住民影展(2/1-2/29)
敬邀您與我們合辦 2012油症紀錄片映演/座談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愛轉動 護地球 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那一天,台東間爬岩鰍教會我的事

作者:古木

水中有隻扁泥蟲正在滑行,在亙古的年代就已學會如何將流水的能量轉化成自由移動的能力,流速愈快,移動愈輕鬆。水底的礫石堆上有隻大到即將上岸羽化的石蠅,正忙碌的穿梭在石縫中;水潭的中央有隻小小黑黑的爬岩鰍,笨拙地一擺一擺的游動。看著牠許久,忽然一抹念頭閃過:「可以跟牠交個朋友嗎?」

於是,我將雙手併攏伸到水中,在牠的前方約30公分處停下。此刻我全身放鬆,站立在水中,輕輕的呼吸,減緩了心跳,不做任何動作。注視著牠,心裡面則向牠呼喚:「可以跟你交個朋友嗎?如果你願意,就請進到我的手心好嗎?」我保持不動,主控權在牠。牠可以選擇要不要交我這個朋友。在我雙手接觸到水的時候,牠有點緊張,細長的尾巴加快了擺動,一下子左右移動,一下子往下潛,一下子又向後似乎要遠離我而去。

我不能緊張也不能強求,強求而來的不叫朋友而叫控制。人總以為是萬物之首所以想掌控一切,結果,萬物之靈卻離人愈來愈遠。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呼喚牠,釋出我的善意。也許,冥冥之中有股力量是現今科學無法解釋的,就在牠離我愈來愈遠的時候,牠停了下來,左右擺動就像猶豫什麼。過一會,牠轉過了身,直接朝我手心游了過來。真的,當牠游進手心的那一刻,我感動得眼淚差點掉了下來。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淺談昆蟲心理學

作者:楊家旺

2008.06.07霧峰

法伯說伊拉斯莫.達爾文的《動物生理學》提到一隻胡蜂,殺死一隻大蒼蠅,由於風大不利攜帶著飛行,於是胡蜂切斷蒼蠅的肚子、頭、翅膀,只抱著蒼蠅的胸部飛走,這樣可以大大減低飛行的阻力。法伯認為這樣的敘述裏,暗示著蜂類會思考,知道風大不利飛行時,透過肢解獵物,只攜帶最營養的部位,便能順利返抵家門。但真的是這樣嗎?法伯不以為然。

法伯認為伊拉斯莫.達爾文只憑一次偶然的觀察經驗便進行「合理」的推理是無法觀察到真正事實的,「應當反覆觀察,把觀察的結果相互核對,必須對事實進行質疑,尋究後續的事實,打亂事實間的連貫性。這時,只有在這時,才可以提出,而且還是十分有保留地提出某些可信的看法。」兒子,法伯在這裏告訴了我們作為一位昆蟲觀察家所需具備的嚴謹與細心是多麼強烈的重要。我們來看看法伯如何設計他的實驗吧!

精采內文

 

【環保一年不會死!】我把鼻涕擤在一棵死去的樹上

作者:Colin Beavan;譯者:謝維玲

我伸手拿紙巾,撕了一張下來,擤了擤鼻子,體認到我為自己惹來了多大的麻煩,連腦袋都還沒完全清醒就開始沮喪起來,轉過身子,拖著腳步回到臥室,然後發現伊莎貝拉站在嬰兒床裡,小手一張一握地說:「抱抱,爸爸,抱抱。」

我立刻自責起來:我是個自私的人,我把鼻涕擤在一棵死去的樹上,所以現在上帝要懲罰我,用我的擤鼻聲吵醒伊莎貝拉,好讓她在我的頭上跳來跳去。

計畫才開始十分鐘,我就已經意識到,我一直沒能遵循自己的價值觀改變生活模式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看來會很困難,我一定會遇到不少失敗,嘴巴上說不應該使用一次性紙製品,比實際去做容易得多了。不只如此,還有個更大的課題在裡面,就像嘴巴上說我們的文化應該更有永續性,遠比實際去營造它還要容易,而且如果我能不帶批判地去認識我們文化在解決環保危機方面所遭遇的挑戰,應該也會容易些。這兩道課題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理解。

精采內文

 

阿塱壹 ── 一條路的辯證

作者:黃裕文(高雄市福山國中教師、地球公民基金會義工)

一、最細的時候

擠進海洋的狂想與山崖的逼視
擠進地層緩慢的暴動與歷史深邃的嘆息
擠掉文明的蠻力
擠掉開發
擠掉人

才能進入我
在這時代
一條細細的存在

海風下的我
有赤裸裸的岩壁
讓台灣海棗撐起
嫡傳自冰河期的羽葉傘
有花與沉思
落了又開
大白斑蝶徐徐徘徊

當產卵季來臨
沙灘柔軟平坦
如催眠的掌
接住母綠蠵龜潮潤的回想
鵝頸藤壺依戀著潮間帶
一截浮木
和持續迎向碎浪的勇氣
便是生存奧義

在天與地、山與海的交界
在時間的長廊
我最細的時候
仍給生命以豐厚

精采內文

 

那一天,台東間爬岩鰍教會我的事

作者:古木

在一次淡水魚保育研討會上認識了詹校長。有興趣從事淡水魚類研究的人,對於校長一定不陌生。教育出生的他,卻一頭栽進魚類的調查,跑遍台灣大小溪流,也出過許多相關著作,充分顯露出他在這領域的那股熱忱。剛巧,校長接了一個案子,打算到東部的溪流尋找傳說中的魚—台東間爬岩鰍。就在這個因緣際會下,讓我看見活生生的台東間爬岩鰍在自然棲地裡的另一個模樣,同時也被爬岩鰍教會了一件事。

台東間爬岩鰍(Hemimyzon taitungensis Tzeng and Shen)在分類上屬於鯉形目(Cypriniformes),爬鰍科(Balitoridae)。也有書籍寫平鰭鰍科(Homalopteridae),是台灣特有種魚類,僅分布於台灣東部溪流的中上游地區。由於數量稀少,也是政府明文公告第二類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牠的特徵在於背上有不規則像被蟲啃過的花紋,至於其它分類特徵,書籍上有詳細記載,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翻閱,本文就不再贅述。

就這樣跟著校長在後山這塊土地東奔西跑,尋找台東間爬岩鰍的蹤跡,這才知道野外調查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啊!其它的裝備不說,光是一件手投網就重達10公斤,吃了水還得補上幾公斤。若是加上相機、飲水、食糧、窺箱、活魚箱、防水褲…等等,林林總總少說也有20來公斤。背著一堆裝備走在滿布礫石的河床上,每一步都得仔細調整重心,以防止扭傷或摔跤。萬一不小心受了傷,可沒救護車到得了。愈是上游礫石愈大塊,走得更是困難,甚至遇到岩壁還得找路繞過去。

天氣好,頂個大太陽,沒有可遮蔭的地方,頭皮曬得直發麻。就算不動,豆大的汗珠也會不停地從皮膚冒出。不透氣的水褲凝聚身上的水蒸氣,浸溼了衣褲,再讓高亢的氣溫這麼一加熱,便瀰漫著一股作嘔的酸臭味。下雨天更慘,全身濕漉漉的,山間涼風吹過來,就算在盛夏的季節,也讓你直打哆嗦。而整個調查活動就是不停地撒網、收網、涉溪;換地點再撒網、收網。沒有一絲絲野生動物、自然生態的浪漫情懷。在這樣辛苦的活動下,沒有自我期許的精神跟十足的熱情,怎會堅持下去呢?可是耐人尋味的,這些勞苦就像大地賦予的試煉,當你通過這些試煉後,你將看到自然無與倫比的美麗之處。

這是校長第三次來到花蓮,除了睡覺、開車以外,其它的時間通通在溪流裡度過,這種堅持跟熱情讓我這後生晚輩打從心底佩服。然而,這樣努力走訪大大小小的溪流還是沒發現台東間爬岩鰍,所以跟校長戲稱牠是東部的神祕之魚。

只有書本上的圖片印象,不曾看過活體的我問校長:「台東間爬岩鰍究竟長得什麼模樣?」校長回答我說:「成魚就像圖片那樣,可是有學者發現爬岩鰍的幼魚會跟黑色的蝌蚪混生在一起。」這可新奇了,溪邊黑色蝌蚪我可看多了,只要有一攤水,總是布滿密密麻麻黑色小蝌蚪,看久了更不會特別去在意。「那要怎樣區分呢?」我繼續問。「看了就知道吧,我也沒看過。」校長說。於是,從那時起又重新會去注意蝌蚪群,但結果跟以往的經驗一樣,沒看到特別的地方。

這一天,一大早就出發來到這條神秘溪 (為了保護棲地不被干擾,請容筆者以神秘溪稱呼。)神秘溪的所在是個峽谷地形,溪水在峽谷中間潺潺流過,在幾近垂直的山壁,兩岸的距離不過10來米。在前幾天連續的雨水補注下,右側山壁三層樓高的地方,暴洩出大量的流水,形成一道小型瀑布。瀑布打在下方岩盤上激起一陣陣的水花,激起的水花是自然的降溫系統,抵銷了炙熱的太陽,降了空氣中的溫度後才匯流進入神祕溪。清澈的溪水一邊反射陽光刺痛了眼睛,一邊允許太陽的能量直透到溪底的石頭上,孕育出淡綠色的附生藻。大雨混濁不了溪水,顯示出上游的地質穩定且堅固。我心想:「好美的峽谷、好乾淨的溪水,生活在這條水域的生物,天天喝著這樣的水,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

調查工作還是要進行。拿著手投網走下溪邊,校長則帶著窺箱到下游尋找。在整理手投網時,腳邊有一灘小水池,稍微看看小水池有沒有生物,看到一隻明顯的黑色大頭蝌蚪。「是蝌蚪沒錯!」就把心思放在手投網的採集上。也許被幽幽的山水風景感染了,嘗試了幾次沒有任何收穫,在換地點之前,乾脆坐了下來先聽聽瀑布沖擊的聲音,眼光又回到剛剛的小水池。大頭蝌蚪還在,停在水池的底部。

心情緩慢了下來這才注意到水池裡可不止那隻蝌蚪。首先,發現幾隻半透明的仔魚和身上有黑斑的仔魚。慢慢地,仔魚愈來愈多,幾乎佈滿了整個水池,原來,小小的一灘水竟然包含了這麼多的生命!在這群小仔魚當中還夾雜了另一隻的黑色小蝌蚪。「為什麼這隻蝌蚪長得怪怪地?」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再仔細端詳:全身黑黝黝的,頭倒是沒很大,卻也靠著細長的尾巴搖搖擺擺的前進。

「還沒長出腳,還小嘛!可是身體側邊怎會有淡淡的細絲?看起來就像魚鰭似的…。」 「魚鰭!」我從地上跳了起來,呼喚了校長,對著水池指,不敢大聲說話,深怕這「長了魚鰭的小蝌蚪」被我的聲音給嚇跑。校長過來一看,真的!就是我們苦苦找尋已久,傳說中的魚—台東間爬岩鰍。沒想過會在這樣的情況下邂逅了她。她就活生生的在我面前—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水池—在水中跟石頭表面來來回回緩緩的移動著。這跟書上的照片完全不一樣!如此地震撼我的心。

陸陸續續又出現了幾隻爬岩鰍,仔細算算光這小小水域就存在著5隻特別的小生命。看看其它地方,只要溪旁緩水處,都能看到爬岩鰍仔魚的蹤跡,而整個神祕溪到處充滿了這樣的緩水灘。原來,這裡就是台東間爬岩鰍的棲地;她的家。

造物之神何其奧妙,跟其它的仔魚比起來,爬岩鰍的仔魚游起泳來就像龜速一樣,掠食者一來,根本來不及跑。與其跟別物種比反應,不如反其道混在蝌蚪群中,就這樣躲過了自然的淘汰,演化出獨特的生存之道。昆蟲界裡有許多擬態的行為,然而,魚類的擬態行為還是第一次見到,真是開了我的眼界,若不是有高人帶領,又怎會發現這珍貴又獨特的神祕之魚就在腳邊呢?

多次的努力有了收穫,壓力沒了,心情更是愉快。想起美國追蹤大師湯姆‧布朗曾說過的:「走進細微,才能看到廣闊的世界。」我試著體會那股心境,就在溪畔一塊巨石旁坐下。巨石阻擋部份的水流形成小小的緩水潭,透過光線底層的礫石清晰可見。一整群的苦花和石賓仔魚的小生命聚在一起悠遊其中,沒有人教牠們,卻自然地面對水流的方向,接近半透明的身軀只有在啄食隨著潮水湧入的碎屑才會暴露出行蹤。

水中有隻扁泥蟲正在滑行,在亙古的年代就已學會如何將流水的能量轉化成自由移動的能力,流速愈快,移動愈輕鬆。水底的礫石堆上有隻大到即將上岸羽化的石蠅,正忙碌的穿梭在石縫中;水潭的中央有隻小小黑黑的爬岩鰍,笨拙地一擺一擺的游動。看著牠許久,忽然一抹念頭閃過:「可以跟牠交個朋友嗎?」

於是,我將雙手併攏伸到水中,在牠的前方約30公分處停下。此刻我全身放鬆,站立在水中,輕輕的呼吸,減緩了心跳,不做任何動作。注視著牠,心裡面則向牠呼喚:「可以跟你交個朋友嗎?如果你願意,就請進到我的手心好嗎?」我保持不動,主控權在牠。牠可以選擇要不要交我這個朋友。在我雙手接觸到水的時候,牠有點緊張,細長的尾巴加快了擺動,一下子左右移動,一下子往下潛,一下子又向後似乎要遠離我而去。

我不能緊張也不能強求,強求而來的不叫朋友而叫控制。人總以為是萬物之首所以想掌控一切,結果,萬物之靈卻離人愈來愈遠。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呼喚牠,釋出我的善意。也許,冥冥之中有股力量是現今科學無法解釋的,就在牠離我愈來愈遠的時候,牠停了下來,左右擺動就像猶豫什麼。過一會,牠轉過了身,直接朝我手心游了過來。真的,當牠游進手心的那一刻,我感動得眼淚差點掉了下來。

我內心充滿了喜悅,輕輕地將牠捧到我的面前,「謝謝妳,願意接納我,當我的好朋友。」陽光在手中閃耀著,爬岩鰍的身軀黑得發亮,緩緩擺動牠的尾巴,表示完全信任我。而牠則輕輕吻著我的手,也正好奇的用牠的方式在觀察我這個「新朋友」。

大地之母以祂的力量孕育了生命,生命各自以牠被賦予的能力共同活在當下。掠食也許是為了生存,可是也提供被掠食者汰弱的機會,而讓族群更有能力去適應變動的未來。這是自然之靈巧妙的安排,形成生物間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生態系。人類,生於自然,卻急欲脫離自然,以為可以替代大地之母創造人工的生存環境,卻被囚禁在這個人工環境,漸漸腐壞。

當人離開自然愈遠愈是看不到其中豐富的生命。所以當為了一隻生命遭到威脅的貓狗而號召千萬人抗議的同時,卻漠視了千萬個生命即將被伐害的開發行為。就如同擁有如此珍貴生命的溪流,在它的上游正不斷進行著礦石的開採,一但破壞了環境的穩定,這些小生命將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在我歡欣與牠們邂逅的同時也開始為此擔憂不已。

採礦道路當地礦業用車

環境教育法通過了,這讓我們感到欣慰,表示更多的人對環境的認同。然而,書本上再精美的圖片,或是拍攝再生動的生態影片,也許終究只是個「知識」而非「生命」。環境教育若是少了自然生命的元素,最後又會淪為「經濟效益」的選擇題。

「謝謝妳,我的朋友!是妳教會了我生命這件事。」輕輕地將雙手放回水潭,「該道告別了!」慢慢地打開手心。我的朋友轉過頭,用尾巴回應我,搖搖擺擺朝牠的夥伴們游去。「生命只有靠近她、接觸她,才能進到你心裡。」我向大地之母祈禱著:「請用妳偉大的力量去喚醒人們,召喚人們再度回到妳的懷裡,讓人看見生命的運作,重新拾回對妳的尊重及自我的謙卑。」

Top

 

專欄作家:淺談昆蟲心理學

作者:楊家旺

2008.06.07霧峰

親愛的兒子:

我想我一定跟你分享過許多次法伯的一個重要觀點,那就是昆蟲的行為往往遵循本能而非思考。法伯設計了許多實驗來證明這件事,他讓我們看見昆蟲(尤其是蜂類)堅持本能行事,造成了無知的行為,藉此突顯祂們根本不會思考的觀點。

第二冊第10章,法伯又再次強調了這件事,並設計了非常具說服力的實驗。這一章,他提到了一個人,伊拉斯莫.達爾文(Erasmus Darwin),這個人不是寫《物種起源》的那位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的那位達爾文,我們習慣稱為查爾斯.達爾文,而法伯在這一章提到的伊拉斯莫.達爾文是查爾斯.達爾文的爺爺。

法伯說伊拉斯莫.達爾文的《動物生理學》提到一隻胡蜂,殺死一隻大蒼蠅,由於風大不利攜帶著飛行,於是胡蜂切斷蒼蠅的肚子、頭、翅膀,只抱著蒼蠅的胸部飛走,這樣可以大大減低飛行的阻力。法伯認為這樣的敘述裏,暗示著蜂類會思考,知道風大不利飛行時,透過肢解獵物,只攜帶最營養的部位,便能順利返抵家門。但真的是這樣嗎?法伯不以為然。

法伯認為伊拉斯莫.達爾文只憑一次偶然的觀察經驗便進行「合理」的推理是無法觀察到真正事實的,「應當反覆觀察,把觀察的結果相互核對,必須對事實進行質疑,尋究後續的事實,打亂事實間的連貫性。這時,只有在這時,才可以提出,而且還是十分有保留地提出某些可信的看法。」兒子,法伯在這裏告訴了我們作為一位昆蟲觀察家所需具備的嚴謹與細心是多麼強烈的重要。我們來看看法伯如何設計他的實驗吧!

實驗一,法伯趁一隻「剛砌好蜂房蓋子第一層的石蜂,準備尋找另一團灰漿來加固蓋子」時,拿針戳破已築好的第一層蓋子,石蜂回來後,發現蓋子破了,便將蓋子補好。實驗二,一隻正在建造蜂房的石蜂,蜂房才建造一半,像個小碗,法伯將碗底戳破,石蜂先修補好這個破洞才繼續祂的工作。實驗三,石蜂已產卵,並將蜂房封好,準備再去找泥漿加固封口時,法伯將這個蓋子戳一個洞,等石蜂抱著泥漿回來時,發現有個破洞,於是懂得先將洞封好再繼續工作。

兒子,法伯寫文章也真懂得故弄玄虛呢!以上三個實驗看起來,不就是石蜂很聰明,懂得變通嗎?這不就證明石蜂會思考嗎?法伯舉這三個實驗做什麼呢?砸自己的腳嗎?當然不是,精彩的還在後頭呢,你聽我繼續說明白。

實驗四,一隻正在採蜜的石蜂,將蜜放入蜂房裏,法伯在巢底戳一個洞,石蜂回來後竟沒有像實驗二一樣將破洞補上,而是繼續採蜜放入巢房裏,並任蜂蜜從巢底流光,為什麼會這樣呢?不旦如此,等到石蜂的採蜜工作「完成」後(其實蜜都流光了),祂竟然在沒有蜜的巢房裏產下卵,並將蜂房封好。(可是底下的破洞卻不去補,且裏頭根本沒有蜜,卵孵化後要吃什麼呢?)

法伯發現石蜂的工作是分階段的,在進行某一階段時,遇到這一階段的問題時,祂是知道該如何解決的,原因是祂正在依本能「專注」這件事,所以蓋蜂房時,蜂房破洞了,祂便會修補。然而一旦進行到下一個工序,例如採蜜時,祂就依本能專注採蜜,至於蜂房破洞,由於是上一個工作程序,因此對現在的祂來說,便無能為力了。這就是法伯一再強調的,昆蟲依本能行事,如果製造一些違反祂工作程序的偶發事件,祂「在心理上是無能為力的」。

第四個實驗做完,還不夠,法伯說:「反覆測試還不夠,還必須以不同的方式來測試。現在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檢查一下昆蟲的智力如何。我們把一個異物放到蜂房裡面。」採蜜階段,法伯在石蜂巢房裏放了五、六根麥桿屑,石蜂會一根根咬出來,丟到很遠的地方去,力圖保持蜂蜜的純淨。然而,等石蜂產卵後帶著一團泥漿要封閉巢房時,法伯將一根麥桿插入蜂蜜裏頭,這時,程序已進行到封巢口的動作了,因此,石蜂果然對這根麥桿視而不見,以致於封完巢口後,麥桿超出巢口一公分,祂也不管了。

法伯說:「本能的稟性是牠唯一的嚮導,在正常條件下,這個嚮導是可靠的,可是在採用人為方法進行實驗時,牠就被弄得暈頭轉向了。」換言之,法伯一再透過各種實驗,證明昆蟲依本能而不依思考行事,即使那些我們看似聰明的作法,也不過是本能罷了。

兒子,法伯真的是一位無與倫比的觀察家啊!達爾文說得沒錯。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Top

 

【環保一年不會死!】我把鼻涕擤在一棵死去的樹上

作者:Colin Beavan;譯者:謝維玲

鼻涕要擤在什麼上面?

這是我第一天遇到的大問題。即使我滿腦子都是拯救地球、尋找更快樂的生活模式、改變人們的心態、遵循自己的原則,還有——面對現實吧——過於一頭熱的崇高理想,到頭來,當個「零污染人」並不是衝進電話亭,變成某個內褲外穿的環保英雄跑出來那麼一回事。事實上,那感覺一點也不神勇。

我把鼻涕擤在一棵死去的樹上

當你在早晨6點鐘醒來,只想趁18個月大的孩子在你頭上跳來跳去迎接新的一天前再瞇一會兒,你會覺得那是最沒意義也最荒謬的自我折磨。因為第一天是從我穿著內衣褲起身,瞥一眼泛紫的曙光,靠近浴室櫃時看到一捲紙巾(我一向愛用它勝過細薄易破的面紙),感到真的很需要擤鼻涕,然後突然想起我不該用紙巾開始的。

今天是我環保生活實驗的頭一天,是我理當感覺自己沒有在破壞地球的一天,是我決定從看起來最簡單的第一步——不製造垃圾——開始,逐漸進入狀況的一天,換句話說,也是我不該再用紙巾擤鼻涕的一天。

既然我已經正式升格為「零污染人」,既然我已經為自己取了個聽起來很像環保英雄的封號,既然我已經開始活在一個自我打造出來的部落格、書及紀錄片世界,允許任何人在接下來他x的364天又23小時又50分鐘裡,評斷我是否徹底實踐零污染的公開承諾,那我該怎麼做?

其他人會怎麼做?

我伸手拿紙巾,撕了一張下來,擤了擤鼻子,體認到我為自己惹來了多大的麻煩,連腦袋都還沒完全清醒就開始沮喪起來,轉過身子,拖著腳步回到臥室,然後發現伊莎貝拉站在嬰兒床裡,小手一張一握地說:「抱抱,爸爸,抱抱。」

我立刻自責起來:我是個自私的人,我把鼻涕擤在一棵死去的樹上,所以現在上帝要懲罰我,用我的擤鼻聲吵醒伊莎貝拉,好讓她在我的頭上跳來跳去。

計畫才開始十分鐘,我就已經意識到,我一直沒能遵循自己的價值觀改變生活模式不是沒有原因的。

這看來會很困難,我一定會遇到不少失敗,嘴巴上說不應該使用一次性紙製品,比實際去做容易得多了。不只如此,還有個更大的課題在裡面,就像嘴巴上說我們的文化應該更有永續性,遠比實際去營造它還要容易,而且如果我能不帶批判地去認識我們文化在解決環保危機方面所遭遇的挑戰,應該也會容易些。這兩道課題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理解。

但當時的我還沒有這種體悟,在計畫開始的第一天,我仍舊抱著錯誤的想法,以為我將會花上一整年或至少一部分的時間,為了遵守道德規範而跟自己的欲望搏鬥,設法壓抑它們。

我抱起伊莎貝拉,把她帶到我和蜜雪兒的床上,然後躺下,希望她也跟著這樣做,但她沒有,一如預期地,伊莎貝拉把她那包著紙尿褲的小屁股壓在我的臉上,咯咯地笑,然後開始跳上跳下,彷彿她的身體是把電鑽,而我的頭是個不曉得為什麼急需被震碎的石塊。(2/4)

相關連結:

【環保一年不會死!】零碳人的溫柔革命

環保一年不會死!

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

No Impact Man: The Adventures of a Guilty Liberal Who Attempts to Save the Plant and the Discoveries He Makes About Himself and Our Way of Life in the Process

作者:Colin Beavan

譯者:謝維玲

出版: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月5日

定價:33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阿塱壹 ── 一條路的辯證

作者:黃裕文(高雄市福山國中教師、地球公民基金會義工)

一、最細的時候

擠進海洋的狂想與山崖的逼視
擠進地層緩慢的暴動與歷史深邃的嘆息
擠掉文明的蠻力
擠掉開發
擠掉人

才能進入我
在這時代
一條細細的存在

海風下的我
有赤裸裸的岩壁
讓台灣海棗撐起
嫡傳自冰河期的羽葉傘
有花與沉思
落了又開
大白斑蝶徐徐徘徊

當產卵季來臨
沙灘柔軟平坦
如催眠的掌
接住母綠蠵龜潮潤的回想
鵝頸藤壺依戀著潮間帶
一截浮木
和持續迎向碎浪的勇氣
便是生存奧義

在天與地、山與海的交界
在時間的長廊
我最細的時候
仍給生命以豐厚

葉品妤攝

二、身為名詞

沒有一次旭日拂來的眼神相似
沒有褶皺兩度經歷同樣的痛楚
沒有浪花重複自己
時代的巨輪追逐轉數
你堅持活著
像股鱗蜓蜥體背的斑紋
不可數

最少數的你
孕育最珍稀的複數
你用牡丹鼻
延伸陸地的氣息入海
汲取海的意志上山
你是沒口溪化為潛流的方向
是椰子蟹降海釋放卵粒的習性
錘鍊南田石的潮汐
銀葉樹目送果實海漂的深情
都和你同義

薄翅蜻蜓永遠張著
見過遠古樹蕨的巨大複眼
海檬果收集豔陽和風雨
向未來兌換無上限的綠
在班卡拉蝸牛小而安靜的爬行之外
在地層百萬年來不變的變動中
身為名詞
你一直走成動詞

葉品妤攝

三、就因為缺口

黑潮快遞來赤道的溫暖
打通了東部海域的生命線
百合花一路將陽光丈量
從海岸到山巔
紫斑蝶銜著季節
一代代完成島嶼南北
來回長征的詩篇

人與大地
原只有腳印的距離
它的呼吸
僅僅是飄過的雲
也有關係

它是路,濱刺麥隨風滾動花毬
散播種子的路
它是橋,從蠑螺的落幕
跨向寄居蟹的新生
它是搖籃,垂掛在葉背
長角蛉悄悄的獵食
悄悄的睡

就因為缺口
島嶼還沒
還沒被環繞的單調冰冷僵硬打成死結

就因為缺口
才有完整
被遺忘意外地拉長
我們得以浮出人間
換一口自然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副刊責任編輯、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