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3.08







近期活動

香港菜園村反拆遷記錄片+太平路上的相思寮
「城市好水」系列講座:尋找流域之光-日本鶴見川水資源教育見學分享
3/27(二) 簡又新博士深入剖析:當ICT產業遇到氣候變遷
從福島看台灣核災風險研習營@貢寮
哲學星期五座談「福島週年,勿忘核災!」
生態講座「南台灣賞蟲地圖」
「揭開藻礁神秘的面紗」研習活動(3/9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蘭嶼核廢儲存廠 處理不當照片曝光

 壕溝內核廢桶碎裂、粉塵四溢

壹週刊昨日踢爆蘭嶼核廢料儲存廠檢整作業,為求趕工未依安全規定進行,勞工安全陰影與輻射塵外洩疑慮令人震驚。該批照片是內部工作人員不滿台電違法亂紀而提供珍貴的照片證據,戳破台電對外掩蓋真相的謊言。

照片中顯示,儲存作業捨棄諸多障蔽措施,原本台電聲稱在負壓空間(以閥門控制氣體只能進不能出)施作的作業,實際上工人卻是在沒有屏蔽、大門敞開空間中工作,帶有放射性核種的粉塵是否隨著蘭嶼的大風飄散到戶外,令人擔心。民間團體呼籲大眾一同在311福島核災周年之日,響應終結核電的訴求,才不會再有毒害萬年的核廢料產生。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租約過期 達悟人要台電搬走核廢料

黃色罐頭與我

苦勞網:蘭嶼貯存場檢整:台電超高效率的真相

歸零 重新思考零核電,311 告別核電遊行

受傷的大地 311核災後的日本農業與飲食安全

作者:陳寧

日本農民組織「農民連」國際部專員武田伸也說明,核災造成2.4萬公頃農地無法耕種,而福島當地推行多年的有機農業也全毀。武田表示,不僅稻米、蔬菜以及牛奶等災區出產的作物受汙染,連災區以外的菇類作物也受到威脅,因為種植菇類所需的木屑,有54%是福島所供應。

福島等地農民,帶著被汙染的食物要求東電賠償。(日本農民連)

在這樣的情況下,武田表示,不少日本消費者開始只敢買進口食物。而在災後一個多月,4月26日這天,來自福島、宮城、岩手等地約500位農民與酪農,首度前往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帶著當地被汙染的蔬菜、牛奶,要求東電應全額賠償農民的損失。 儘管日本農民組織與民間團體,在核災後接連發起了數次的大規模示威行動,由於災害的規模實在太大、受害者也非常多,直到2011年12月初,日本政府才公布將賠償150萬福島縣民,每人8萬日圓(約合台幣3萬元),孩童與孕婦每人40萬圓之賠償金額。但對許多災民來說,這只是微乎其微的補貼,他們賴以維生的土壤與水,卻已經受到難以回復的傷害。

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寂寞江豚之死

作者:汪韜(南方週末記者)

「要不了十年江豚就沒有了。」49歲的王武義在長江邊土生土長,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銅陵保護區)的江豚飼養員,這位只讀到初中的漁民作出了和專家類似的判斷。

「我們每年都會打撈到幾頭江豚的屍體,大部分都有機械傷痕,但是屍體一周多才能漂出水面,無法判斷是活的還是死後被螺旋槳打傷。」在和老漁民的座談會上,南京市漁政漁港監管處副處長湯哲斌的解釋讓河海大學的王琰為之一驚,「有的體表沒有傷痕,解剖後發現,有的是肝臟病變,那是受到污染或吃了不潔的魚。有的肺上有血點,可能是被非法的電魚擊暈後嗆死的」。

「長江的變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一個GDP消耗了多少物種啊!」銅陵保護區科研人員陳燃感歎。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降低人熊衝突之處理原則(三)

作者:John J. Beecham(IUCN-BSG人熊衝突專家團隊主席);翻譯: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全球有數百萬的人住在鄰近熊出沒的區域,但並未產生衝突。不過,只要有人熊衝突在,管理當局與大眾就應該考慮因應之道,讓眼前的問題獲得改善,也讓未來問題再發生的機會與嚴重性盡可能降低。有效的長期人熊衝突解決法必須運用那些可以整合人與熊之需求和行為的辦法、技術與工具,也就是要能正本清源。這些方法可能是直接介入干預(用以降低衝突之嚴重性或頻度),間接介入干預(目標在提高人們對衝突的容忍度),或是結合以上二者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蘭嶼核廢的照片怵目驚心,在欺瞞跟輕忽事情嚴重性下,危險已經靜靜的發生著。前東海大學教授、環保署長、駐英代表林俊義明確指出,福島核災是比車諾比更嚴重的人禍,這難道將是台灣正在走向的悲劇。

印尼東加里曼丹Berau海洋保育區內的綠蠵龜,十幾年來數量剩不到過去3成,因為政府為了容納日益遽增的遊客量而進行開發,但諷刺的是,要是沒了海龜,也沒有人會去觀光了。如此得不償失的故事不停上演,二仁溪再度開工,要整治永寧橋旁同安段,多年來南高兩市總計已經花了20億來整治,遠高過當年熔煉廢五金所得。

新疆西部邊境出現了狼群,牠們咬死了上百頭牲畜,墾民為此感到頭痛,而山西雖然在2008年大規模滅鼠,但現在又爆發鼠害,1800萬畝農田將面臨威脅。這樣對人類來說的災難,是否其實顯示的是當地的生態失衡了,而採取的措施,會是追求永續共生,還是惡性循環呢?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蘭嶼核廢儲存廠 處理不當照片曝光

「環境報導」2012年3月8日台北訊/影像報導:朱淑娟/文字:莫聞

壹週刊昨(7)日踢爆蘭嶼核廢料儲存廠檢整作業,為求趕工未依安全規定進行,勞工安全陰影與輻射塵外洩疑慮令人震驚。該照片是內部工作人員不滿台電違法亂紀而提供珍貴的照片證據,戳破台電對外掩蓋真相的謊言。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uyhNRm-WbV4

照片中顯示,儲存作業捨棄諸多障蔽措施,原本台電聲稱在負壓空間(以閥門控制氣體只能進不能出)施作的作業,實際上工人卻是在沒有屏蔽、大門敞開空間中工作,帶有放射性核種的粉塵是否隨著蘭嶼的大風飄散到戶外,令人擔心。

處理過程門戶大開,核種外洩

此外,照片也顯示,原本作業員應依規定配戴「輻射計量器」,以偵測工人身上所累積的輻射量,卻有工人違規取下。內部人員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爆料指出,「如果沒拿下來,身上累積的輻射一定一下子就超過每日受曝上限了,那要怎麼繼續作下去?」

輻射劑量計掛好看的?

另一張照片則顯示,儲存場壕溝內的核廢桶碎裂、粉塵四溢。

壕溝內核廢桶失控碎裂,粉塵四溢

內部人員對環團透漏,台電縱容包商避開嚴謹到較麻煩的工序,未依規定分類、 處理取出的核廢桶,導致核廢桶更加容易毀壞、破損、輻射外洩風險大增。其他荒謬的違規還包括台電不顧液態水徑流污染的風險,在雨天取桶、回儲;又或要工作人員對碎裂的核廢料電銲,可能造成其中的銫137氣化而隨空氣外洩。

未除鏽完成及上漆的檢整作業

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工傷協會與311告別核電遊行主辦單位昨下午召開記者會,痛批台電過去長達4年的檢整作業,幾乎可用「違法亂紀」來形容。為了趕工而忽視對檢整工人的防護,捨棄正常障蔽設施,使島上達悟族人的生命健康蒙上陰影。

民間團體批評,台電及原能會應立即向檢整工人及達悟族人道歉,原能會必須啓動全面調查,追究 相關人員之職責任;並呼籲社會大眾一同在311福島核災一周年之日,走出來參與告別核電遊行,響應終結核電的訴求,才不會再有毒害萬年的核廢料產生。

Top

 

受傷的大地 311核災後的日本農業與飲食安全

作者:陳寧

為了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日本政府可說是費盡心思宣導,更於2005年推行《食育基本法》,將每年6月訂為「食育月」,除了希望國民具備正確的飲食知識、選 擇食物的能力,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也將食育精神納入教育之中,希望能讓學童從小就透過到農村生活,認識農業與正確飲食觀念。

但在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中,強烈的海嘯襲擊位於岸邊的福島第一核電廠,使得日本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核災,不僅數十萬人口被迫疏散、離開家園,土地、 河川以及海洋也受到難以回復的損害。原本為農業重鎮的日本東北地區,農民辛苦耕耘的作物,如今人人聞之色變,也讓日本政府花了許多力氣提升糧食自給率的工 作,頓時陷入愁雲慘霧。

土壤和水 誰賠得起?

日本農民組織「農民連」國際部專員武田伸也說明,核災造成2.4萬公頃農地無法耕種,而福島當地推行多年的有機農業也全毀。武田表示,不僅稻米、蔬菜以及牛奶等災區出產的作物受汙染,連災區以外的菇類作物也受到威脅,因為種植菇類所需的木屑,有54%是福島所供應。


福島等地農民,帶著被汙染的食物要求東電賠償。(日本農民連)

在這樣的情況下,武田表示,不少日本消費者開始只敢買進口食物。而在災後一個多月,4月26日這天,來自福島、宮城、岩手等地約500位農民與酪農,首度前往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帶著當地被汙染的蔬菜、牛奶,要求東電應全額賠償農民的損失。

儘管日本農民組織與民間團體,在核災後接連發起了數次的大規模示威行動,由於災害的規模實在太大、受害者也非常多,直到2011年12月初,日本政府才公布將賠償150萬福島縣民,每人8萬日圓(約合台幣3萬元),孩童與孕婦每人40萬圓之賠償金額。但對許多災民來說,這只是微乎其微的補貼,他們賴以維生的土壤與 水,卻已經受到難以回復的傷害。


酪農帶著乳牛到東電門口陳情。(日本產經新聞)

身在台灣,不論是百貨公司的高級超市,或是一般店家,不難見到大量日本進口的食品,在核災過後,有些店家會主動貼出公告,表示目前販售的商品,都是核災前就已經進口,請消費者安心購買,但也有些店面並未標示。日本也藉由到台灣舉辦東北物產展、推廣青森蘋果等活動,希望台灣消費者不要因此拒絕日本產品。

不過,去年12月,日本明治的一款嬰幼兒奶粉卻傳出殘留放射性物質銫(cesium)的事件,雖然明治公司強調,台灣進口的產品是在澳洲製造,也同意讓台灣消費者退貨,但轉眼間,核災發生至今已經快一年時間,民眾對於災難情況的不了解,以及資訊不透明的情形,使得台灣消費者在對日本產品時,多少帶著又愛又怕 的心情。

核災之後 吃的難題

旅日資深媒體人、作家劉黎兒,在核災發生後親身經歷一家四口從東京逃離到大阪避災的過程,在災難發生當下的無助,讓她深刻體認到,雖然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都希望發展核電,但這卻是一項人類根本無法完全掌控,一旦發生事故,就會讓全民付出極大代價的技術。

劉黎兒接受訪問時表示,東京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僅250公里,幸好核災發生時,她還可以逃到離東京500公里以外的大阪避難,但她想到根本無處可逃的福 島居民,以及台灣有數百萬人口,就住在離核一、核二廠,還有正在興建的核四廠那麼近的都市中,萬一台灣也發生核災,大台北地區的人該往哪裡跑?因此,從去 年三月到現在,她不斷翻譯相關的日文文獻,同時也將自己對日本現況的觀察,透過著作讓身在台灣的人能更加了解真相。

劉黎兒說,核災發生之後,東京有些高級連鎖商店開始推出自行檢驗的蔬菜,強調輻射殘留量每公斤低於20貝克(註),但價格也比一般的蔬菜貴上好幾成。也開始 有米商到福島以低價大量收購稻米,部分小吃店為了節省成本,就會使用這些米,並且在店門口註明該店採用福島米,由顧客自行選擇是否要吃。

由於食物的品項非常繁雜,檢測儀器又不足,政府根本無法一一檢驗每樣農產是否有輻射殘留。劉黎兒也指出,日本政府刻意採取寬鬆的「暫定基準」,讓遭汙染的食 物可以繼續在市面上流通,以減輕官方與東電的賠償壓力,目前暫定基準居然從災前的每公斤1貝克調高為500貝克,遠超過美國的0.1貝克以及世界衛生組織 的5貝克等數值。

這使得核災過後,「吃」這件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在日本出現階級化的現象:有錢人可以用比較高的花費來確保飲食安全,但對經濟狀況較差者、年輕族群,以及在學校吃營養午餐的學童,就沒有那麼多選擇。


貢寮核四廠。(陳寧 攝)

在水產品的部分,則出現「產地偽裝」的情況。劉黎兒指出,由於產地標示是根據上岸地點而發捕撈地點,許多漁民在福島外海作業後,會刻意把船開到遠離災區的港口上岸,雖然在消費者抗議下,日本政府已經規定,水產品應該標示捕撈地點,這樣的情況才稍獲改善。

劉黎兒說,目前日本民眾為了支持福島農民,還是會購買當地出產的食物,但買回去後卻不敢吃、直接丟掉,她認為這是一個很詭異的現象。「我看到電視上播出的畫面,福島的農民看到核災過後,田裡依然結出金黃的稻穗時,全部都在哭」,她說。為了發展核電,日本的農民與社會竟得付出如此大的代價,災難殷鑑不遠,值得身在台灣這座小島上的我們,深深思考與反省。

※ 註:貝克(Bq)為食物內輻射的量度單位,代表有多少輻射從物件內放射出來。另一常用單位「西弗」(Sv),是量化輻射對人體傷害的單位。千分之一西弗為「毫西弗」(mSv),照射一次胸部X光的被曝劑量為0.05毫西弗,核電廠工作人員一年被曝劑量上限為50毫西弗,若高於此上限,則可能致癌。

※ 本文原刊載於《鄉間小路》2012年1月號

※ 延伸閱讀:
劉黎兒,《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政府不回答,也不希望你知道的52件事》,先覺出版,2011。
劉黎兒,《臺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先覺出版,2011。

Top

 

透視中國環境∣寂寞江豚之死

作者:汪韜(南方週末記者)

因為胖胖的體態,江豚被喚作「江豬」,它也被尊為河神,在暴風雨前,江豚會頻繁跳出水面「拜風」。看到江豚拜風,漁民們就不會出江。而江豚吃魚,江豚聚集之地魚一定也多,漁民會跟著它們打魚。

圖片來源:tokune

2007年,白鰭豚(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被宣告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
)後,江豚成為中國長江中唯一的哺乳動物。目前,長江流域野生江豚僅存1000餘頭,且以每年6.4%的速度急劇下降,專家預測15年後江豚將可能滅絕。

然而,中國當前給予江豚的保護措施卻寥寥無幾,國內專項研究人員包括學生在內僅有30餘名。

「你不曾給我們帶來什麼危害,更不曾向我們索取過什麼,卻因為我們的原因正在逐步走向滅絕。」

這段話摘自《寄給江豚的一封信》,作者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綠源環保協會在洞庭湖畔做了三年的江豚認知度調查,卻只在野外看到過一次江豚。

意外的淡漠

2011年夏天,中國100多名大學生參與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的「尋找江豚最後的避難所」濕地使者行動,在長江中下游和鄱陽湖、洞庭湖邊的11個城市96個社區開展了調查研究和宣傳。然而,漁民們對於這群不速之客很詫異:為什麼要保護江豚?

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多數人分不清楚江豚和河豚,不到一半的人意識到江豚越來越少;只有極少數人能準確說出長江的禁漁期。

三峽大學、安徽大學、南京大學、江西財經大學、中南大學……來自中國長江流域十多所大學的學生,他們大部分都不是生物專業背景,有的關注江豚已經三年,有的以前從未聽說過江豚。整個暑假調查研究中,他們只發現了3次江豚。然而在老漁民眼中,時不時躍出水面的江豚曾經就像掠過江面的鳥兒一樣常見。,但「(上世紀)90年代之後就只能看到一兩頭了」。

「河神」地位在下降。2012年1月7日-10日,在江西鄱陽湖濕地公園舉行的活動總結和頒獎儀式上,3396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人不願參加江豚救護方面的培訓,1/3的人不願意成為江豚保護的志工。

「一個四十多歲的漁民說自己看到過十來頭江豚死亡,因為水污染造成。」江西師範大學藍天環保社的李敏說,「他說自己沒有上報相關部門,『死都死了,有什麼好上報的!』」。

比起漁民,江邊市民對於江豚的認知更少得令人意外,他們的記憶還停留在白鰭豚上,「一說江豚,就會繞到白鰭豚。」洪秀鳳說。他們想拉贊助,擴大宣傳,可惜「商家對於保護江豚不是很感興趣,態度冷淡」。

長江留不住「原住民」

「要不了十年江豚就沒有了。」49歲的王武義在長江邊土生土長,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銅陵保護區)的江豚飼養員,這位只讀到初中的漁民作出了和專家類似的判斷。

「我們每年都會打撈到幾頭江豚的屍體,大部分都有機械傷痕,但是屍體一周多才能漂出水面,無法判斷是活的還是死後被螺旋槳打傷。」在和老漁民的座談會上,南京市漁政漁港監管處副處長湯哲斌的解釋讓河海大學的王琰為之一驚,「有的體表沒有傷痕,解剖後發現,有的是肝臟病變,那是受到污染或吃了不潔的魚。有的肺上有血點,可能是被非法的電魚擊暈後嗆死的」。

「長江的變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縮影,一個GDP消耗了多少物種啊!」銅陵保護區科研人員陳燃感歎。

2007年、2009年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主要撰寫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1954年長江漁業資源捕撈量超過40萬噸,2009年只有10萬噸。以迴游性魚類為主的長江下游,上世紀70年代魚類為230種,2007年僅剩1/3。

長江江豚是江豚唯一的淡水亞種,僅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幹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區域中,在地球生活已有2500萬年。如今,長江卻難容江豚。

「連同棲息地一起就地保護當然是最根本的措施。」中科院水生所鯨類學科學術帶頭人王丁教授說。但是水上保護區不可能像陸地保護區一樣杜絕人類干擾,保護區人員只能加強漁政、航道整治、碼頭建設等工程建設專案的管理。

保護區人員並無執法權,看到非法捕魚和採砂的船隻,他們上前阻止,但對方並不買帳:「你保護區算什麼啊!」陳燃回憶說。

「矛盾尖銳,大家都相信無法短期解決,不可能僅僅為了保護江豚而限制整個長江。」王丁說。

「升為一級保護也只是走走形式」

銅陵保護區管理局就在王武義一家居住的島上,管理局門外保留著「安徽省銅陵白鰭豚養護場」字樣,早已鏽跡斑斑。這個1987年底動工興建,耗資近千萬元的「家」中從未入住過一頭白鰭豚。2000年,養護場改為淡水豚類自然保護區,如今,11頭江豚住在為白鰭豚建造的家裏。

國家針對江豚的保護措施寥寥無幾,只有白鰭豚的遺產。

目前,全國共有3個國家級、兩個省級和兩個市級豚類自然保護區。在銅陵的長江上游還有50多頭江豚被遷地保護著:湖北石首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0多頭自然捕食;武漢的中科院水生所豚館,7頭,依靠人工投餵。

當地人都說王武義和江豚的感情最深,可是王武義早就不想在銅陵保護區幹了。「單位窮啊,留不住人,之前兩個研究人員都去高校當老師了。」

「資金是永遠的話題,和大熊貓沒法比。」王丁說,「但更關鍵的問題是研究隊伍的建設,還有保護區的同事素質能力需要大力加強。」據王丁介紹,全國長期專項研究江豚的專家主要是中科院的水生所團隊,包括學生也就30多人,同樣遠遠少於大熊貓的研究人員。

陳燃是生態學碩士,在銅陵保護區學歷最高。據陳燃介紹,銅陵保護區飼養的江豚一直沒有放歸,這可能會產生近親繁殖問題。

1989年公佈的保護動物名錄上,江豚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新的名錄還未公佈,據專家透露,江豚已晉升為一級保護動物,登上白鰭豚原來的席位。這種榮耀讓人心酸和不安,但江豚應該會更受重視,這是王武義、陳燃、王丁和大學生們共同的心願。

不過,在座談會上,王琰記得一位中年漁民對湯哲斌處長說:「我不反對將江豚列為一級保護動物,但是我覺得以目前的狀況看,這樣的做法沒有意義。政府不管不顧,升為一級也只是走走形式,這在國內很正常。」

相關文章

國際狩獵能否保護野生動物? 2011年8月23日

長江珍稀魚類將失去最後的家園 2011年2月9日

讓野生動物走下餐桌 2009年6月4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2年2月29日,原文刊於《南方週末》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降低人熊衝突之處理原則(三)

作者:John J. Beecham(IUCN-BSG人熊衝突專家團隊主席);翻譯: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全球有數百萬的人住在鄰近熊出沒的區域,但並未產生衝突。不過,只要有人熊衝突在,管理當局與大眾就應該考慮因應之道,讓眼前的問題獲得改善,也讓未來問題再發生的機會與嚴重性盡可能降低。有效的長期人熊衝突解決法必須運用那些可以整合人與熊之需求和行為的辦法、技術與工具,也就是要能正本清源。這些方法可能是直接介入干預(用以降低衝突之嚴重性或頻度),間接介入干預(目標在提高人們對衝突的容忍度),或是結合以上二者(見表1)。

1.以人為導向的人熊衝突解決法:

• 教育與認識—改變人類行為往往是降低人熊衝突策略的一項重要元素。這必須要靠集體的社區行動,可能要先找出改變的障礙以及鼓勵採取新方法。在找出可能解決人熊衝突方法這一過程中,就要讓相關的人參與,這是很重要的,而增進人們對熊之生態習性以及人熊衝突根本原因之瞭解的教育與認識,也同樣重要。這些方案應該要參考並藉助社會科學與風險評估分析。
• 避免負面邂逅—與熊邂逅乃至造成人類傷亡,這種狀況通常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對熊的行為與生態習性有更多瞭解,並且遵守在熊棲地內安全地生活、工作與娛樂的一些簡單易懂的原則。

• 移除熊的吸引物—很多人熊衝突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移除衝突區附近會吸引熊的東西,例如家畜屍體、人類食物、餵鳥食器、寵物食物、養蜂場、果樹,或者採取更有效的垃圾管理。

• 直接補償—熊所造成的損失可以考慮透過實物或現金予以直接補償。政府以及受到人熊衝突影響的人,應該分攤財務負擔。如果人熊衝突的負擔完全由政府一方負責,人們通常就不會有動機自己一開始就採取降低衝突的措施。相反地,如果負擔都在受影響個人這一方,那麼他們對熊的態度會不斷地趨於負面,最終反而有礙保育的努力。通常直接補償的作法只是治標,而非治本,所以應該跟其他方法一併運用。

• 間接補償—提高野生熊隻的價值會有助於提升人們對衝突的容忍度,間接地促進熊的保育。作法上,對那些保護熊的棲地或以非危險性方式解決熊之衝突的土地擁有人或使用者,可予以獎勵。例如,直接現金獎勵或對其產品予以認證,間接有助於其產品之促銷。
一隻台灣黑熊去年七月間在台東縣產業道路的身影(攝影者:黃信菖)

2.以熊為導向的人熊衝突解決法:

• 實體屏障—實體的屏障,像是電籬、加高的平台,以及防熊的垃圾桶,這些都是經過證明,能有效防止熊接近其吸引物,像是蜂窩、農作物、家畜、垃圾等。

• 熊隻嚇阻物—有一些工具可以阻卻熊隻接近其吸引物,例如頻閃燈、巨大的噪音、化學劑或家畜看護犬。不過,如果這些吸引物沒有被移除,通常最後這些嚇阻物也會失去阻卻的效力。

• 嫌惡行為之制約—不斷地制約熊,使其避免與人、人類居住處、與人類食物來源接觸,可以讓熊對某些特定地區或食物種類產生趨避,因而提高牠們對人類的警覺。這類的制約進行方式,通常就是運用不斷重複的負面(威嚇、不舒服、或痛苦的)刺激(例如,爆竹、橡膠子彈、放狗追、會引發嘔吐或腹瀉的化學劑等)。

• 熊族群之管理—當非危險性的做法無效,或者不符實際狀況所需時,可以利用控制式撲殺(controlled culling)或嚴格管制的狩獵來降低熊隻數目,而不會傷及族群的存續性。不過,政府應該考慮這種方法的幾個潛在後果:(1)過度的定期捕殺會有風險,尤其有關族群的科學資訊極少時,以及(2)整體大眾可能視此為不必要的趕殺,而導致負面的反應。

• 棲地管理—熊會被人類食物吸引,特別當自然食物供應缺乏時,這可能導因於天然環境的變動,或是棲地品質的退化。要降低靠近人類居住地的食物來源對熊的吸引力,可以透過整體改善熊的棲地,具體上則可改善主要覓食區的狀況(提供果樹與灌叢、可食用草木、垃圾穀物,以及一些動物屍體)。

• 衝突動物的移除—在某些情形下,可能需要將熊補抓起來,從其被視為不斷地引發衝突之處,移除到遠離衝突區的地方,或者將其放置於適合的監禁環境下,或者人道安樂死。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Top

 
 

林俊義:福島核災是比車諾比還嚴重的人禍

摘錄自2012年3月7日新頭殼台北報導

311福島核災事故即將滿一年,前東海大學教授、環保署長、駐英代表林俊義7日明確指出,日本地震與海嘯是嚴重天災,但福島核災浩劫則是科技史上,比車諾比更嚴重的人禍。

1.核災的人為因素

林俊義表示,福島核災發生後,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東京電力公司董事總經理小森仲佐以及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都曾發言指出福島核災是人為造成。林俊義引用學者Carl Sagan所說的「核能安全不是技術可以解決」。他指出,在1986車諾比事故後,學術界開始關注對核能安全文化的反思,從個人、組織,乃至政經文化觀察;在個人面,是自以為是;組織方面,則是傲慢拒絕相信經營的電廠會出問題;在政治文化方面,則是政黨、官商利益的共犯結構。

2.經濟發展與人權維護

林俊義引用舒馬克(E. F. Schumacher)在70年代的著作《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指出,推動核能科技的經濟政策,是不把人當人看的經濟政策。舒馬克在相關篇章中提到,任何程度的繁榮都不足以正當化核電這樣聚集大量高毒性物質,卻無人能保障安全,而會造成對人類整體文明無法衡量風險的產業,這是對生命本身的嚴重侵犯。

3.政府缺失

林俊義強調,科技的集中就是政治權力的集中,今日他所反對的獨裁有兩種形式:最表面的便是政治獨裁、其次便是壟斷資訊、隔絕人民於切身的公共政策之外的假科技官僚。

4.不建核四能源仍足夠

林俊義認為,由於高耗能產業外移,今日就算不運轉核電廠,也不續建核四,也不可能缺電。他補充,日本過去有54個核電廠,今日只剩下2個仍在運作,也未必缺電,台灣沒道理會特別缺電;至於後續的配套措施,則需要官僚繼續思考,而不是偷懶得過且過。

Top

 

海岸渡假村開發 印尼綠蠵龜遽減 地方觀光斷財路

本報2012年3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Berau海岸的幼綠蠵龜(Koeniel攝)印尼保育人士警告,過去十幾年來,東加里曼丹Berau海洋保育區內的綠蠵龜數量不到過去3成,主因為人類活動的干擾所致。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印尼分會海洋專員Rusli Andar表示,據2002年數據顯示,當時綠蠵龜數量將近100萬到150萬,但到了2010年數量卻剩下3萬到5萬隻,這當中影響的因素頗多,除了非法走私海龜與海龜蛋、為掠取龜殼殺害海龜外,更有不少海龜是因為被漁民的底拖網給絆死。

然而;最大的殺手還是保留區內的海岸度假村開發,估計就有12個島嶼面臨此一窘境,其中更包含兩個海龜上岸產卵的重要棲地,分別是達拉灣(Derawan)與聖加拉奇島(Sangalaki Island)。

Rusli Andar補充說,為了增進地方發展,政府不停對該區進行開發,以容納日益遽增的遊客量,「諷刺的是,來這裡旅人大多是為了一親海龜芳澤,當地政府怎麼也沒想到破壞了海龜的棲地,其實也等於是斷了自己的財路,沒了海龜誰還想來這地方?」

雖然印尼政府在1990年即頒訂自然資源保護法(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Law),明訂非法貿易綠蠵龜者將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並繳上11000美元罰款,但無奈當局執法不力,非法貿易行為依舊猖獗。

※ 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雅加達環球報報導

Top

 

20億的教訓 二仁溪同安段整治開工

摘錄自2012年3月7日自由時報報導 台南市二仁溪永寧橋旁同安段污染整治工程,6日舉行開工典禮,預計以一年的時間清除完畢,包括先前政府投入的經費,整條二仁溪光清除電子廢棄物就花掉了約20億元。

「這代價實在太高了!」環保署土基會執行秘書蔡鴻德感嘆說,當初二仁溪熔煉廢五金,拿走黃金卻留下垃圾,光一條二仁溪,包括台南、高雄兩岸,投入清除的經費約20億元。

市長賴清德也說,「當年熔煉廢五金產值不到20億,如今卻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整治,值得我們好好警惕。」

二仁溪沿岸受廢五金熔煉業污染,民國76年爆發「綠牡蠣事件」後,政府開始著手調查及整治,整條二仁溪沿岸埋藏了大量的電子廢棄物,沿岸部分土地也遭到重金屬污染;其中,第六河川局花了10餘億元大致完成堤岸電子廢棄物的清理。而位於南區灣裡永寧橋旁的同安段,占地一公頃多,為二仁溪南市轄內現有最大的一塊優先整治場址,獲中央補助3億5千多萬進行整治。

環保局表示,同安段掩埋有害事業廢棄物,污染物以重金屬銅、鉛及鎘為主;估計有害事業廢棄物約8千公噸、一般事業廢棄物約5千多公噸、污染土壤約1萬公噸,總計約2萬5千多公噸,整治工程預計將於明年2月完成。

Top

 

新疆西部邊境狼群出沒 170餘牲畜被咬死

摘錄自2012年3月7日中新社烏魯木齊報導

新疆北部中蒙邊境牧區「狼患」還沒有消停,西部的中哈邊境又聞狼聲。去冬今春,當地沿邊連隊共有170多頭牲畜被狼群咬死,200餘頭牲畜不同程度被咬傷。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農四師61團,地處中哈邊境山區,生態保護完好,蘆葦灌木叢生密布,狼、野豬等各種野生動物也逐年增多。去冬今春以來,61團靠近邊境前沿的兩個農牧連隊經常受到狼群的襲擾,截至3月7日,兩個沿邊連隊共有176隻羊、2匹馬被狼群咬死,200餘頭牲畜不同程度被咬傷。

「狼患」在新疆不是新鮮話題。一度在新疆中蒙邊境牧區銷聲匿蹟的野狼,近幾年數量猛增且成群出沒,襲擊牲畜,滋擾牧區。在今年1月份,北塔山牧場有411頭牲畜喪生狼口,經濟損失已近百萬元人民幣,為1998年當地禁捕狼以來單月發生的最嚴重狼患。

雖然新疆狼患時有所聞,但大多發生在東部或北部地區,西部的中哈邊境牧場一帶出現狼災較為少見。民警已提醒牧民,在狼群肆虐區,牧民應將牲畜盡可能圈養,並且加大夜間巡邏、用鐵絲網圍護草場,加強防範措施。

在中國,狼已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新疆不少地方開始向牧民講解防狼知識,鼓勵牧民多養護羊犬,提高自衛能力。同時,也希望國家應盡快推出相關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補償牧民損失;保險公司也可以設置相關業務,讓牧民可以為牲畜投保。

Top

 

山西1800萬畝農田面臨鼠害威脅

摘錄自2012年3月7日中新網太原報導

山西自2008年大規模滅鼠以來,鼠害並不嚴重,但從去年開始的監測發現,這一威脅再次出現。今年預計有1800萬畝農田將面臨鼠害威脅。

該站技術人員分析,預計今年山西年降水量偏少,年平均氣溫偏高,為田鼠生存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再加上受退耕還林還草影響,各農區生態植被較前幾年有了明顯改善,為鼠害的發生提供了食料來源的同時,農戶放鬆了對林草地上鼠害的警惕,加劇了其發生的可能性。」

山西主要害鼠有農舍小家鼠、褐家鼠、達烏爾黃鼠、倉鼠、棕色田鼠、中華鼢鼠等20多種。

由於鼠種不同,繁殖頻率不一,導致農田有重複受害的風險,1800萬畝是疊加統計的結果。山西省植保站書記方果表示,「山西地區所有農作物都可作為老鼠的美食,農戶​​和農業部門應高度重視。」

防治方面,方果建議應加大推廣可行性安全性都比較高的方式。「在採取安全性更高的藥物滅鼠方法同時,人工物理方法也也行之有效,比如水灌鼠窩、電擊,或在野外放置不易引起田鼠懷疑的毒餌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