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3.15







近期活動

2012年蝙蝠志工招募(3/30截止)
2022花東願景 公民論壇
香港菜園村反拆遷記錄片+太平路上的相思寮
哲學星期五座談「與毒共存-被遺忘的 1979 油症患者」
CP 講座《原住民與土地正義》系列-我看霧社事件
輪動鐵馬時光 重現森林鐵路風景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邀您騎單車回溯森林火車路線
農人寫作培力工作坊,開始招生! 寫下你的特色和熱情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環境資訊協會誠徵行政專職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水庫開發一好十壞 學者:不應讓原住民為此犧牲

無論是水利署興建水壩,或台電水力電廠興建,都讓開發之手不斷伸進原住民部落,造成部落文化的衝擊,卻又達不到水資源開發及增加再生能源的比例。在昨日國際保護河流行動日,師大地理系副教授汪明輝接受訪問時表示,水資源開發應另闢門路,台灣不適合蓋水壩,不應讓原住民族群為此白白犧牲。

水利署規劃的水資源開發不斷伸進原住民部落,除了新竹縣尖石鄉高台、比麟水庫影響泰雅族人,屏東縣士文水庫預定蓄水範圍內的原住民部落 Magalakan文化遺址也將不保;而東部則有台電以水力發電廠的名義預定興建碧海、萬里、鹿鳴、豐坪水力發電計畫,影響泰雅、太魯閣、布農等十幾個部落。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我們的島:他們為何反水庫

拆壩?建壩?美國拆壩新思維 兼顧生態復育、安全經濟

于曉剛反水壩 以公眾參與實現「綠色流域」

世界的盡頭蓋水庫! 智利抗議聲浪四起

透視中國環境∣紅紅火火的大熊貓人工繁育 背後有隱憂

作者:王大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程師)

近些年,各種媒體上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十幾隻出生不久的大熊貓幼崽,在科研和飼養人員的陪護下,展示在公眾面前。這一切給人們一種強烈的印象—好像大熊貓的保護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一個認識上的盲點—人工繁育的成功,不能替代野生種群保護的重大意義。

從小生活在暖房裡的大熊貓,和生活在山林間的大熊貓,在生物意義上沒有質的不同,但在生態、生命倫理和美學意義上,一個自由的、能自我維持的物種,和人工飼養的物種是完全不同的。

保護生物學上有一個概念—野生滅絕。物種需要一個能夠在野外自我維持的種群。能夠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才是真正的生存。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當我國學者為原住民權益奔走反水庫時,巴西北部門都魯古族(Mundurucu)原住民將約兩萬平方公里的亞馬遜雨林的使用權,連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所得利益,以1.2億美元轉讓給一家外國企業,族人因此內訌,引起軒然大波。台南新化西拉雅人與中興大學的土地爭議,在市府的調停下興大已經同意撤回告訴,但仍有幾戶要開辯論庭希望能合法取得土地。CNN創辦人、同時是慈善家與環保人士的Ted Turner,7日宣布捐贈100萬美金給位於亞特蘭大的黛安‧弗西大猩猩基金會,以拯救盧安達和東剛果地區瀕臨絕種的大猩猩。

311週年地球人有什麼省思?讓我們看看日本美日新聞社論,相信不僅對日本政府,對台灣民眾也有一定的啟發。蘭嶼核廢料暫時貯存場去年爆發輻射外洩爭議,核廢檢整作業造成粉塵飄散的照片也公諸於世,原能會昨日做出回應,堅稱沒有異常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本土瘦肉精 更毒兩千倍

作者:何金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祕書長)

沙丁胺醇究竟有多毒?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上,由台大獸醫教授賴秀穗所寫〈認識瘦肉精〉一文指出,沙丁胺醇與萊克多巴胺藥理相同,都有增加精質瘦肉的效果,但對人體作用強度卻相差兩千倍以上。我們現在爭議的萊克多巴胺被討論允許的安全標準是10ppb,如果根據義美實驗室的檢測換算,該香腸的毒性等於是18320 ppb。

那麼,本土瘦肉精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衛生署早在97年度已做了一份《市售畜禽產品中動物用藥殘留量調查》,由各縣市衛生局以稽查方式在傳統市場、大賣場、超市及專賣店取得檢體,送驗結果顯示鴨肉、鵝肉均有沙丁胺醇檢出。由於沙丁胺醇遠比萊克多巴胺便宜,所以可以合理推論,本土瘦肉精早在台灣普遍使用,並且不分通路、不分肉類餵養著不知情的台灣人。

精采內文

 

水庫開發一好十壞 學者:不應讓原住民為此犧牲

本報2012年3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來自各地興建水庫的受害者,選在國際保護河流日北上立法院前陳情,反堰壩,還河川自由。無論是水利署興建水壩,或台電水力電廠興建,都讓開發之手不斷伸進原住民部落,造成部落文化的衝擊,卻又達不到水資源開發及增加再生能源的比例。在昨(14)日國際保護河流行動日,師大地理系副教授汪明輝接受訪問時表示,水資源開發應另闢門路,台灣不適合蓋水壩,不應讓原住民族群為此白白犧牲。

水利署規劃的水資源開發不斷伸進原住民部落,除了新竹縣尖石鄉高台、比麟水庫影響泰雅族人,屏東縣士文水庫預定蓄水範圍內的原住民部落Magalakan文化遺址也將不保;而東部則有台電以水力發電廠的名義預定興建碧海、萬里、鹿鳴、豐坪水力發電計畫,影響泰雅、太魯閣、布農等十幾個部落。

汪明輝說,水利署表面上是蓋水庫,實際上是水資源的爭奪。原住民並不需要搶水,只是想回復和河川基本依存的關係,還給河川原來的樣子,這是原住民最希望看到的。保留自然的河川,就能讓河川產生自然效益,例如河川豐富的生態系,利用河川飲用、灌溉,兩岸的植被生態,這些都滋養著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

過去政府在河川下游發展工業,並以都會平原人口多,用水甚窘,為了提供一般家庭用水以及農業的灌溉蓋水庫;然而,現在卻是因為工業用水,尤其像新竹科學園區,為了水要蓋高台和比麟水庫,都是大財團、高科技產業要搶水,並且左右了政府的政策,政府官員往往無法駕馭這些人,只好配合他們,根本不管對生態和原住民部落的衝擊。

汪明輝認為,社會要關注的是這背後的力量與結構,而原住民是社經地位比較不利的族群,原住民長久以來一直扮演著開發的犧牲者,這些犧牲沒有代價也沒有賠償。

海水淡化、拆壩才是正道

萬大水庫位於觀光勝地清境農場、霧社、廬山下方的山谷;墾殖、觀光建設所造成的淤積,是無可迴避的必然。(攝影:邱志郁)「政府不應只站在單方面宣傳水庫的好處,例如只提水庫蓄水、防洪、灌溉的功能,也應告訴民眾水庫對破壞河川、生態的破壞,為了蓋水壩,將淹沒社區、族群,危害少數族群的珍貴文化。」汪明輝認為,政府應提供全面性的資訊,讓民眾能持平看待,然而民眾受政府偏頗的論述,只一味讚揚水庫的好處。

在水資源治理上,汪明輝認為並非沒有選項,台灣仍可積極開發其他水資源,例如海水淡化。他說,台灣是海島周邊都是海水,以目前的科技,海水淡化應該不是難事。

「我們要告訴民眾拆除水壩是可能的。」汪明輝表示,美國一些拆壩的例子都顯示,拆壩之後的確如他們所預期的,河川恢復生態並且振興部落經濟產業。

「台灣這麼小的地方不適合蓋水庫,其他國家水庫平均壽命是50年,台灣可能一、兩年就差不多了,除非是不斷地蓋攔砂壩,但如此一來河川生態就遭殃。」汪明輝說,蓋水庫是自然生態的浩劫。

台灣地形陡峭 蓄水也蓄沙

台灣不適合蓋水庫,汪明輝說,台灣在地質上屬地震帶,地層破碎、地形崎嶇陡峻,雖是很小的島嶼,卻在很短的距離內土地上升近4000公尺,因此從山上,水流一路走來,夾帶很多泥沙,含沙量高,水量卻相對的少。

台灣夏天和冬天水量起伏太大,雖是需蓄水的原因,卻是蓋水壩的最大的挑戰。夏天集水夾帶很多土石,不但蓄水也蓄泥沙,因此要花幾十億、上百億去清淤;而且一座水庫的效益無法供應全台所需,即使用作發電,效能也不佳;而這些經費用在海水淡化綽綽有餘。

水壩的功能不佳,卻帶來河川生態、環境破壞,並因此對原住民部落設下重重限制,汪明輝說,政府限制原住民墾殖,卻又任意開路或讓非原住民上山種茶、高冷蔬菜。「這只凸顯族群不正義、環境不正義的事實,原住民是平白的犧牲、完全沒有受到尊重以及應有的回饋。」

Top

 

透視中國環境∣紅紅火火的大熊貓人工繁育 背後有隱憂

作者:王大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工程師)

近些年,各種媒體上經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十幾隻出生不久的大熊貓幼崽,在科研和飼養人員的陪護下,展示在公眾面前。這一切給人們一種強烈的印象—好像大熊貓的保護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一個認識上的盲點—人工繁育的成功,不能替代野生種群保護的重大意義。

圖片作者:robert wade

從小生活在暖房裡的大熊貓,和生活在山林間的大熊貓,在生物意義上沒有質的不同,但在生態、生命倫理和美學意義上,一個自由的、能自我維持的物種,和人工飼養的物種是完全不同的。

保護生物學上有一個概念—野生滅絕。物種需要一個能夠在野外自我維持的種群。能夠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才是真正的生存。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過飼養繁殖研究人員30年的努力,在技術的長足進步下,大熊貓飼養繁殖的個體數量大幅增加,目前人工繁育的種群數量在300-400隻左右。但野外種群保護持續面臨困境。

目前,第四次野生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全國調查即將開始。近10年前完成的第三次全國調查的結果,大熊貓野外種群有1600隻左右。我們急切地期待著四調的結果,告訴我們過去10年野生大熊貓保護的成績。

北京大學野生大熊貓研究團隊自1984年以來持續開展了野生大熊貓的研究,結果表明,目前的大熊貓野生種群的遺傳狀況並未進入到近親衰退的死胡同,野外還保留著健康的繁殖種群;這些種群中至少有一部分在自然繁殖方面保持著活力,具備自然增長的能力;大熊貓以箭竹作為主要食物,已經形成了身體結構和行為上的一些適應機制,營養方面也沒有致命的缺陷,雖然這種在演化中形成的適應看起來並不完美;野生動物執法的力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偷獵對野生種群產生的直接影響;那麼目前野生大熊貓種群恢復的最重要障礙是棲息地的破壞和片斷化。因此,保護野生大熊貓的關鍵,是野生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這實際上是中國瀕危物種保護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對於大熊貓保護的力度是不斷增加的,目前已經建立了60多個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國內外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大熊貓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受關注的野生保護物種之一。《野生動物保護法》和《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規的頒布實施,遏制了盜獵。1998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始了停止了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森林採伐,並且大力投入資金開展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工程,為大熊貓等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恢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部分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開始恢復。

但是我們仍然無法樂觀,因為在西部大開發進程中,圍繞大熊貓棲息地、甚至在大熊貓棲息地內的大型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又造成了新的棲息地的片斷化的形成;以及打著生態旅遊的旗號,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毀壞性開發趨勢越來越嚴重。目前大熊貓野生種群恢復的前景並不樂觀,其根源仍然是野生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問題。

在一些瀕危物種的保護中,放歸野化是一種野外種群恢復的辦法。

但目前全世界對於熊類動物的野化和放歸,並無成功的案例,部分原因是因為熊類動物在資源利用上更傾向於「機會主義」,一旦習慣於與人在一起的「舒適」生活,就很難完全適應野外。所以其野化的成功註定面臨巨大的困難。認識到這些,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長遠的計劃和長期深入的研究和試驗。

1997年,曾經有過一次研討會討論大熊貓放歸的問題,會議的一大共識是:加強野生大熊貓的生活史和生態學的研究,收集相關信息,以指導放歸的工作。十幾年之後,這個領域的研究進展並不大。

2007年,四川臥龍大熊貓研究中心第一隻放歸野外的人工繁育大熊貓祥祥,最終死於野外。可能的死亡原因是被其它雄性大熊貓追趕,從樹上墜落致死。

相比於雄性個體,野外的大熊貓社群會更加容易接受一個外來的雌性個體。早些認識到類似的生態學事實,也許那個實驗可以走得更遠一些。

此後,臥龍的大熊貓放歸試驗更加謹慎,大熊貓「草草」母子從海拔較低的培訓圈,逐步向海拔較高的培訓圈過渡。

2011年4月,臥龍大熊貓研究中心對媒體稱:計劃當年擴大大熊貓野外放歸培訓的規模。

這些嘗試在科學上和管理都是有益的,但是大熊貓的放歸對於大熊貓保護來說,即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對症之藥,也不可能在近期內實現。首先,野生大熊貓面臨的根本的和緊迫的威脅時棲息地的破壞和片斷化,只要有良好的自然棲息地,野生種群是可以實現自然增長的,不需要另外個體的加入。反之,如果沒有高質量的棲息地,即使再多的飼養個體,也沒有地方可供「放歸」。

還有一個隱患令人不安。臥龍保護區和成都繁育基地在飼養繁殖上的成功,已經成為了更多單位和地方的學習的榜樣,人們希望建立起更多的繁殖基地,生更多的小熊貓,來展示保護的成果,結果會導致從野外抓「種源」,其對於野外種群效果完全等同於「偷獵」。實際上,這不僅僅是個隱憂,而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作為中國獨有的珍稀物種,大熊貓長期以來被賦予濃厚的文化象徵意義,經常被作為國際交流的禮物,以及開展飼養繁殖和行為學研究為基礎的租借展覽的國際合作。這方面的特殊性,在十幾年前剛開始做保護繁育工作的時候,呈現出了明顯的積極意義。通過跟國外合作,中國的飼養繁殖和種群管理,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培養了很多國內的科學家。

現在,很多人過度關注飼養繁殖,在一定程度上,野外種群保護的重大意義被淡化了,大家的重視程度有所削弱。這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而中國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水準整體較低,對有效保護大熊貓來說,是欠缺的。自然保護區大多脫胎於林業採伐部門,在觀念上、人員能力上,都需要轉變和提高。

近20年保護實踐告訴我:我們不僅僅是在保護大熊貓這個瀕危物種,更是在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包括我們和野生動物共有的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的精神家園。作為一個物種的保護,怎樣是「成功」的標準?我的回答是:野生種群和棲息地的保存和恢復。

相關文章

寂寞江豚之死 2012年2月29日

中國濕地保護進行時 2011年8月24日

有關活熊取膽的利益激辯 2012年2月23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2年3月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巴西原住民出賣亞馬遜雨林

摘錄自2012年3月14日中央社聖保羅報導

巴西北部門都魯古族(Mundurucu)原住民將巴拉州(Para)一處面積約兩萬平方公里的亞馬遜雨林的使用權,連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所得利益,以1.2億美元轉讓給一家外國企業。

「聖保羅州報」(O Estado de Sao Paulo)報導,主要致力於碳信用額開發、採購和交易的愛爾蘭Celestial Green Ventures投資公司,與巴西原住民簽署1項30年的合約,內容禁止門都魯古族人在合約生效期間種植或砍伐土地範圍內的木材;原住民若想在領地內進行任何干預,也必須經過投資公司同意。

巴西國家原住民基金會(Funai)指出,在聯邦政府未制定清楚規則情況下,碳信用額市場的買賣商機吸引愈來愈多歐洲企業與亞馬遜地區的原住民部落簽署類似上述合約。光是Celestial Green就在巴西達成16項計畫,總面積約達2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兩個葡萄牙或聖保羅州的大小。

國家原住民基金會主席梅拉(Marcio Meira)表示,很多時候原住民根本不知道自己簽了什麼,結果因為不能開採有經濟價值的樹木,只好走私珍稀動物;原住民的出發點或許是為了協助保護自然環境,反而被迫走向犯罪。

門都魯古族原住民的合約內容指出,愛爾蘭投資公司將「完全」擁有碳信用額的權利,以及「透過範圍內生物多樣性獲取的所有利益或證明權利。」

原住民領地是熱帶雨林最受保護的範圍之一,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多數集中在亞馬遜。 對從事碳信用額交易的企業而言,防止毀林和森林退化是否真的能夠減少碳排放,根本不是那麼重要,但將未被砍伐的樹木轉變為信用額,卻能為他們帶來實際的金錢利益。

愛爾蘭投資公司將分30年付清1.2億美元的權利金,估計這段期間的獲利將高出成本幾倍。門都魯古族人之間因此內訌,反對派指稱有關合約只經由少數元老簽署,未徵詢廣大族人的意見,所以不能成立。

儘管愛爾蘭投資公司強調合約程序完全符合國際規定,全案已鬧到當地市議會。

Top

 

提供7代戶籍 西拉雅部落爭取土地權

摘錄自2012年3月13日中國時報台南報導

「公公生前交代要保管好房屋稅籍牌號,才能不被趕出世居的土地!」台南市新化區西拉雅山林部落居民吳麗娜等30多戶,因土地位在新化林場,面臨中興大學興訟要求拆屋還地,吳麗娜等人14日陳情市議員林志聰,希望透過合法管道保住百年世代相傳的土地。

西拉雅原部落自救會會員吳麗娜,14日出示日治時期的原始設籍資料,證明從祖先到她先生余忠毅已世居當地7代,她說,「中興大學是後來者,竟要求拆屋還地,實在不公平」。

中興大學新化實驗林場位在新化區口埤、知義里一帶,是早年西拉雅居民的聚居地,但被登記為國有財產局所有,後來又交由中興大學管理,最近林場清查土地並分批控告西拉雅山林部落住戶30多戶,讓住民十分擔心。

日前經台南市政府協調,興大同意撤回告訴,但吳麗娜等6戶仍要開辯論庭,引起居民恐慌,林志聰接獲陳情後,打電話給興大實驗林管理處長王升陽,王臨時通知律師撤告。

吳麗娜說,住戶希望能承購或承租以合法取得土地,希望國有財產局、市府協助住戶,不必再擔心被趕出家園。

Top

 

CNN創辦人捐百萬美元 資助非洲大猩猩保育

摘譯自2012年3月7日ENS美國,亞特蘭大報導;李家寧編譯;蔡麗伶審校

山地大猩猩(黛安弗西基金會提供)CNN創辦人、同時是慈善家與環保人士的泰德‧透納(Ted Turner),7日宣布捐贈100萬美金給位於亞特蘭大的黛安‧弗西大猩猩基金會(Dian Fossey Gorilla Fund International)。這個基金會主要是拯救盧安達和東剛果地區瀕臨絕種的大猩猩。

亞特蘭大的佛班自然歷史博物館(Fernbank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7日晚間舉行晚會活動,透納在會中激勵其他人敞開心胸──和他們的銀行帳戶,來支持黛安‧弗西大猩猩基金會。

黛安‧弗西博士是位美國動物學家,在盧安達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山區森林裡一待18年,一直努力從事大猩猩研究。1985年黛安‧弗西在當地遭到謀殺,案子至今未破。她的事蹟在1988年改編成電影搬上大螢幕,即《迷霧森林十八年》(Gorillas in the Mist)。

在宣布捐贈消息的同時,透納也表示他很驕傲基金會是設立在他家鄉亞特蘭大的動物園,並讚許基金會透過位於非洲盧安達Karisoke研究中心(Karisoke Research Center)所做的一切。該研究中心由西弗博士於1967年所設立。

黛安‧弗西基金會在盧安達對山地大猩猩所做的保護,使得大猩猩成為當地唯一數量有所成長的靈長類動物。但在剛果的大猩猩,則因為所受保護較少,數量正大幅減少。

透納表示,「我從事環保活動很久了,包括保護這些美麗的生物。就像我們太常對這已經過度擁擠和過度污染的世界所做的事,當我們失去一種生物種類的時候,我們也失去了部分的自己。我想不出來有什麼事情是比保護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地球和我們的環境更為重要的。當然也必須保護棲息於這塊土地上的生物,包括非洲的大猩猩。」

「我們或許可以住在遠離非洲的另一個半球,但是在非洲發生的事情也會影響我們這邊所發生的事,也會對我們這個脆弱的地球任何一個地方都造成影響。」

黛安弗西基金會主席兼執行長克萊爾‧李察遜(Clare Richardson)表示,「基金會很幸運可以得到泰德‧透納的資助。這筆捐贈的剛好是在黛安‧弗西博士80周年的壽辰紀念日過後不久,使得這筆捐贈顯得更有意義。」

他接著表示,「由弗西博士在1967年開啟的工作,至今從未停止過,而且近年我們也有不少成果。但是相對的,困難也從沒少過,有了這筆資助,我們可以將專業知識拓展到其他有大猩猩居住且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例如剛果。」

Karisoke研究中心目前有百餘位的員工。超過一半的成員投入研究、保護和監測大猩猩的工作。其他人則專注於生物多樣性和社會經濟的研究、教育、健康和經營管理等。

透納說,「每一隻大猩猩都得算進去,每個人都要保護大猩猩,而且每一分支持這項工作的錢都該被好好利用來保護大猩猩。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天晚上會宣布捐贈一百萬美元給黛安‧弗西大猩猩基金會。我希望這些錢可以讓基金會不只可以繼續已經做了好幾年的工作,更可以將工作範圍擴展,並盡可能地多做一點,為了大猩猩、為了人類還有為了他們做為家的環境。」

黛安‧弗西大猩猩基金會致力於大猩猩與其非洲棲息地的永續管理和保護。基金會是由黛安‧弗西所創立,一開始取名為Digit基金會(Digit Fund),然後在她死後改名為。該基金會負責盧安達Karisoke研究中心的運作,並且負責維持火山國家公園(Volcanoes National Park)裡的科學家、追蹤者(tracker)和反盜獵巡守隊的運作。

基金會也和剛果當地的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社區團體合作,實施密集教育、健康和其他社區的延伸服務項目等。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mar2012/2012-03-07-093.html

Top

 

日媒社論:震災1年 世界和日本的互動‧給伸手救援日本的國家

本報2012年3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林菁香編譯,翁御棋審校

前言:311日本大地震周年,台灣媒體有許多關懷的聲音,但可能資訊有限,反而有些失真或誤導。先前日本知名媒體人池上彰在電視的評論中指出,這次震災損害世界重視的原因之一 ,是東北地區影響了許多國家的生產供應鏈,當然這次也因牽扯到核電廠安全的敏感議題令人格外關注 。另外該節目也提到,事實上海地和印尼的海嘯傷害, 遠超過這次日本的規模 ,這兩個國家雖然已經經過數年,現在仍在努力重建中 。本篇譯介日本美日新聞社論,相信不僅對日本政府,對台灣民眾也有一定的啟發。

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意外事故(東京電力提供)311東北大地震是一場空前未有的悲劇,但震災發生後,國際社會對於日本的各種支援,幫助我們走出困境並給予了我們無比的勇氣。回想起這些點滴,我們想重新思考在這個互助共存的世界上,日本今後究竟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所體驗的這個大地震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以下述兩個觀點來看係彼此相連,且國際社會面臨的危機並非只是單一國家的問題。

 「人類的安全保障」才是重點

將我們串聯在一起的其中一個要因是超越國境彼此互助的羈絆。地震及海嘯等自然災害不知何時會從何處伸出魔掌,所以我們不該認為災害與自己無關,當其他國家受難時,正因為有眾多的國家和人們積極地伸出援手,受災國才有辦法從逆境中站起來。

另一個要因是危機的連鎖效應。核能事故爆發後,輻射能會超越國境擴散到其他區域。此外,如同日本的震災和泰國的洪水般,當一個國家發生重大事故或災害時,會導致全球經濟暫時麻痺,因此難以將危機封鎖在單一國家內。

既然如此,我們的首先要務應是給予飽受自然災害及貧苦的開發中國家更加充實的支援管道,盡量減少不合理的死亡發生,協助其國家建設。

當我們思考此互助合作的羈絆時,我們必須留意日本這個國家的特殊性。日本是世界第3經濟大國,也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生活便利指數在全球也是少數名列前矛的國家之一。但另一方面,也沒有任何一個先進國家如同日本般,有1億的人口住在火山列島上,身陷地震及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危機中。

依據防災白皮書的統計,自1978年到2002年的25年間有9成以上因自然災害死亡的人數都集中在開發中國家。災害對貧困國家造成的損害甚鉅,如2004年位於加勒比海上的格林納達,因颱風侵襲造成的經濟損失達該國每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倍,同年受到印度洋大海嘯肆虐的馬爾地夫之災害損失額度超過該國每年GDP的60%。此外,依據某個統計,1980年至2000年的自然災害所引起的年間平均死亡人數,以衣索比亞的1萬4000餘人為最多。311東北大地震的死者竟超過這個人數。

身為經濟大國且和開發中國家同遭自然災害重創的日本,應可說是先進國家中最能理解開發中國家的苦難並具備支援能力的國家。

311東日本大地震後,年間生活費低於750美元(6萬日幣)的最貧困國家中,共有25個國家對日本伸出了援手。我希望我們將這份感謝銘記在心,今後以救援國的角色,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我們必定用心體會並實踐「人類的安全保障」。日本在經歷這次的震災教訓後,這個想法應可成為國人共鳴的國家理念。

為此,我們建議政府將海外發展援助(ODA)金額提升到「國家預算的1%」。目前的ODA金額是5621億日幣(依據2000年預算案),占高峰期的50%;也就是說將這個金額增加到預算的1%(約9000億日幣)。 

將預算的1%編列為ODA

ODA金額的「1%目標」不僅可解決開發中國家的貧困問題及縮小其貧富差距,也可以強化全球和日本的互助合作關係,增加更多的國際友人。

災害會加快貧困的腳步,而貧困會成為地域糾紛及恐怖組織等犯罪的溫床。杜絕這些惡根,協助開發中國家脫貧致富,最後將會促進全球的豐饒和穩定。對缺乏能源資源的通商國家・日本而言,這是個卓越且實際的生存策略,同時也是對安全的保障。

對一連串危機連鎖的對應,包括核能事故在內是重要的課題。日本在經歷廣島、長崎及福島核能事故等一連串的悲劇後,對全世界說明事故的實際狀況,並致力不讓事故擴大的投入,應可算是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本月下旬在首爾將召開第2次的核能安全保障高峰會議,屆時野田佳彦首相也將會出席。假設核電廠遭遇恐怖行動的安全確保將是核能高峰會議的一大議題。核能恐怖行動的議題多半注重於如何預防,但如何將恐怖攻擊後的受害情況降至最小程度,及如何加快受創設施的復原工作也須一併列入討論。

日本除了探討核能事故的原因及研究因應措施外,諸如事故後發生了什麼情況,東京電力公司及政府的對應方針究竟哪個環節出錯等消息,都應盡可能地公開給外界了解,並廣泛徵詢海外有識人士的意見。對於事故消息的延誤傳達,中央指揮命令系統的混亂情況,危機管理體制的漏洞等問題都不該隱蔽,並公諸於世;針對改善措施也必須據實檢討。在引發如此大規模的事故後,和全世界共同記取失敗的教訓,也應是政府重要的責任。

Top

 

蘭嶼輻射外洩? 原能會:未異常

摘錄自2012年3月14日新頭殼綜合報導

蘭嶼核廢料暫時貯存場去年爆發輻射外洩爭議,近日媒體也披露核廢檢整作業造成粉塵飄散,原能會14日上午在立法院備詢時對此做出回應。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長邱賜聰表示,近期針對蘭嶼6個部落進行環境輻射監測,經分析後發現並未異常。對於壹週刊所披露工人沒穿防護衣的照片,他說自己有去現場查證過,研判那些工人應該是在清潔沒有輻射汙染的零組件,所以應該沒有問題。不過邱賜聰坦承,儘管檢整過程已經盡力防範,但仍有微量粉塵飄落廠內,並隨雨水流到外面。但他強調,原能會有對蘭嶼6個部落進行環境輻射監測,經過所屬輻射中心分析,蘭嶼輻 射狀況並沒有異常。

Top

 

論壇∣本土瘦肉精 更毒兩千倍

作者:何金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祕書長)

當台灣不分黨派反對美國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牛肉進口時,卻忽略了本土瘦肉精(沙丁胺醇)早已到處氾濫,並且比美國瘦肉精更毒兩千倍的問題。而我們的相關政府部門對於市面上的肉品,至今仍然只是單一抽檢是否含有萊克多巴胺,誤導社會視聽,以為只要不含萊克多巴胺,就是不含瘦肉精,以至於民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著含有更毒瘦肉精的本土肉品。

肉品安全把關,消費者都在看

日前塑化劑事件中,因長年堅持檢驗品質而意外成為全台模範的義美食品檢驗室,近日由於進口瘦肉精爭議,收到不少來自各類通路的不同肉品檢測委託案,結果卻有意外發現,市面上其他的肉類食品,雖然多數未含萊克多巴胺,卻普遍檢測出沙丁胺醇。最誇張的一例是在市售香腸中驗出沙丁胺醇9.16ppb,而且此一品牌的香腸竟然註明有CAS標章!也就是連農委會大力推廣的「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都已淪陷。

沙丁胺醇究竟有多毒?據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上,由台大獸醫教授賴秀穗所寫〈認識瘦肉精〉一文指出,沙丁胺醇與萊克多巴胺藥理相同,都有增加精質瘦肉的效果,但對人體作用強度卻相差兩千倍以上。我們現在爭議的萊克多巴胺被討論允許的安全標準是10ppb,如果根據義美實驗室的檢測換算,該香腸的毒性等於是18320 ppb。

那麼,本土瘦肉精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衛生署早在97年度已做了一份《市售畜禽產品中動物用藥殘留量調查》,由各縣市衛生局以稽查方式在傳統市場、大賣場、超市及專賣店取得檢體,送驗結果顯示鴨肉、鵝肉均有沙丁胺醇檢出。由於沙丁胺醇遠比萊克多巴胺便宜,所以可以合理推論,本土瘦肉精早在台灣普遍使用,並且不分通路、不分肉類餵養著不知情的台灣人。

義美食品檢驗室的負責人高志明表示,台灣俗稱的瘦肉精約有40多種,萊克多巴胺只是其中一種,並且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可以被允許設定最大殘留量的一種,而本土瘦肉精(沙丁胺醇)則是絕對被禁止的。問題是現在農委會及衛生署所採用的瘦肉精試劑,卻只針對萊克多巴胺,並且強調其專一性,亦即檢測結果即使顯示萊克多巴胺劑量為零,也不表示其中不含其他更毒的瘦肉精。

因此我們可以想像一個荒謬的現狀,當陳院長在行政院內吃著自以為不含瘦肉精的各式肉類時,其實很可能只是不含萊克多巴胺,毒性更強的沙丁胺醇早已伴隨著各式台灣美食進入陳院長的五臟廟了。雖然這樣荒謬的場景只是臆測,卻極可能每天都在每一個「安心內閣」的辦公室餐桌上不可原諒地上演著。

行政院目前以「安全容許、牛豬分離、強制標示、排除內臟」16字箴言,定調為處理此一爭議事件的政策方向,並強調對飼料添加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牛肉「有條件解禁」,但「有條件解禁」不包括豬肉,也不包含萊克多巴胺以外的瘦肉精。執政團隊似乎認為,這樣就可以將美牛進口這顆「美國導彈」的殺傷力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上述的官方政策看似頭頭是道,卻經不起事實的挑戰。滿街的本土瘦肉精,早晚會讓民眾知道,政府官員處理瘦肉精爭議是如何欺上瞞下,民意代表反對瘦肉精進口是如何失焦。一旦正本清源,當台灣各界發現農委會及衛生署竟然坐令本土瘦肉精毒害台灣人健康多年而無所作為,屆時真不知這顆「本土導彈」會如何爆炸?

馬總統與陳院長也許尚不了解瘦肉精爭議中的進口與本土之別,農委會及衛生署難道不清楚其中癥結?如果政府主管部門不清楚此一問題對民眾健康威脅的嚴重性,那是無能與失職;如果明知其嚴重性卻坐視不理,那就形同在謀殺全體台灣人的健康了。

本文原刊登於中國時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